继承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修改)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杜超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因为无论在政治和社会制度,还是哲学、伦理和艺术层面,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都富含着“生态智慧”。
而这些生态智慧在思维方式、方法论及其样本意义上客观地构成了现代生态文明的培养基。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行理性反思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孵化的产物。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智慧;传统文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杜超($/.(—),男,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文化学。
(河南信阳(.(’’’)%’世纪中后期,特别是进入%$世纪以来,环境与生态危机的频繁发生引发了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关切,对工业化的质疑以及对“生态文明”的呼唤之声日益高涨。
中国共产党积极回应这些声音,在党的十七大上,历史性、前瞻性地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一、现代语境下的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狩猎文明和农业文明后,以$+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为标志,步入工业文明时期。
迄今近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人类在取得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生态危机。
诸如人口膨胀、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能源枯竭,以及部分地区的贫困、暴力、战争、核威胁、恐怖活动等等。
这表明:工业文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却陷入不能自拔的危机中,正在从兴盛走向衰亡。
由此,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呼之欲出,历史地、逻辑地成为未来文明的主导形态。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写及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有人认为,人生活在自然之中,自然也早已融入人的精神世界,滋养了人的生命,抚慰着人的心灵。
但也有人认为,其实还是人自己丰盈了自己,自己拯救了自己。
还有人说,自然如此,社会亦如是。
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解读】1、从自然滋养、抚慰人的角度,探讨自然山水对人的愉悦、安顿、抚慰等作用。
如永州山水让柳宗元走出了贬居的苦闷,赤壁水月让苏东坡实现了生命的突围,荷香月色抚慰了朱自清不平静的心,地坛景观带史铁生摆脱了人生困境,泰山日出给姚鼐带来精神力量……自然美景使人在物我相融、神与物契的境界中,以审美的眼光关照生活,找到了心灵的山水。
2、从人自己丰盈、拯救自己的角度,人走近自然,找寻与自己精神相契合的自然风景,获得审美体验、心灵慰藉和人生启示的过程,其实正是自己对自己对话、与自己和解、关照自我心灵成长过程。
从这个角度,与其说自然拯救了人,不如说人自己拯救了自己。
如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信心产生于内心深处,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力量也源于自我。
3、从自然与自我结合的角度,自然风景呈现出来的美与真、情与理,给人的生命以许多滋养,而真正从自然中获得力量、慰藉,实现精神成长和超越的人,应该是自己有所觉解、内心充满了生命力量的人。
4、从社会与人的角度,既可以谈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舞台,有机遇也有挑战;也可以谈人在社会中不断修炼、磨砺,自我成就;还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谈。
还可以综合谈自然与自我、社会与自我的辩证关系。
【优秀范文】1水月慰心灵,人生揽星河自然滋养人的生命抚慰人的心灵?还是人自己丰盈拯救自己?我的看法是自然与人和谐共生,社会亦如是。
所谓:水月慰心灵,人生揽星河。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发言稿范本(四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发言稿范本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上午好!我非常感谢能有机会在这个重要的场合进行演讲发言。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个重要的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离开了自然,我们将无法生存。
但很可悲的是,随着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对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森林被砍伐、水源被污染、动植物种类濒临灭绝……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无视自然的存在,继续这样破坏环境、剥夺资源,那么我们最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利益为中心,只关注自己的发展和利益,很少考虑到自然的反馈和影响。
而现在,我们必须转变这种思维方式,将自然纳入到我们的决策和规划中。
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只有当我们将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注重生态的平衡,才能真正实现和谐相处。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环保意识。
环保应该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号和宣传上。
比如,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能源消耗等等,这些都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同时,政府和企业也需要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环保理念的落地实施。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环境,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
再次,我们需要加强对自然的了解和研究。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自然,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自然资源。
科技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手段,我们可以利用新技术来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了解自然的规律,找到最优的管理方式。
只有通过科学的手段,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需要广泛的参与和共识。
大家都是自然的一份子,都应该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府和企业要带头,制定好相关政策和标准,同时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
第三单元 文明与家园(核心知识梳理)-【一轮夯实基础】2023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精讲课件
【笔记清单】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册单元核心笔记梳理(部编版)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1.中华文化产生(形成):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化内容构成组成: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中国哲学、道德伦理。
3.民主价值的要求:一般来说,民主在价值上要求大多数人当家作主4.中华文化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薪火相传、历久弥新5. 为什么要弘扬中华文化?(作用):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P60)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P61)③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P61)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P58)6.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7.当代中国人民的民主价值观是怎样的?①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②通过法治体现、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国家繁荣发展、生活稳定有序、制度充满活力、社会长治久安的根基。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来源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9.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①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公需课目:《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doc
2020年公需课目:《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单选题1、(A)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B、制度文明C、公共文明D、综合文明2、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A)。
A、一体多用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C、社会控制风险D、社会治安风险3、三方协力:政府、企业与公众三大体,在(B)主导下,形成合力,有效推进。
A、“企业的第一推动力”B、“政府的第一推动力”C、“公众的第一推动力”D、“监管机构的第一推动力”4、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B)这个重大问题。
A、坚持和巩固什么B、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C、完善和发展什么D、坚持和发展什么5、以(C)吸引外资则是“苏南模式”的特征。
A、低风险B、低投入C、低门槛和廉价劳动力D、坚持和发展什么6、我国生态脆弱区广布,适宜生存的空间不足(B)。
A、一半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五分之一7、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评从以做善事为主,转变为普及“生产者责任延伸”、“产品生命周期”等,作为注册企业必须履行的(A)。
A、刚性责任B、柔性责任C、刚性义务D、柔性义务8、2020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D)为表征。
A、环保运动兴起B、倡导可持续发展C、践行科学发展观D、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9、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A)。
A、平衡点B、支撑点C、着力点D、关键点10、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通过(B)杜绝奢侈消费。
A、守法B、立法C、自觉D、管控11、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消费,创建(B)。
A、“绿色城市”B、“无废城市”C、“科技城市”D、“智慧城市”二、多选题1、下列属于失序的开发建设的有:( A B C D E)。
A、经济开发区效率不达预期B、沿路开发的弊端C、热衷修建大广场D、建造豪华办公楼E、过分的美化亮化工程2、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 C E)。
2023届春季高考语文复习:病句练习
专题:病句什么是病句?病句是有毛病的句子。
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或客观事理的句子都是病句,前者叫语法错误,后者叫逻辑错误。
语法错误出现次数较为多。
简单的说,病句就是不符合常理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种类有:(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结构混乱(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7)歧义(8)句式杂糅(9)分类不当(10)单面性对多面性(两面对一面/一面对两面)(11)语意重复高考常考的病句类型:(1)语序不当(2)搭配不当(3)成分残缺或赘余(4)句式杂糅(结构混乱)(5)表意不明(6)不合逻辑前四种是语法语病,后两种是语意语病。
一、语序不当1.动作的先后顺序不当。
(常考知识点)如:全校学生认真讨论和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
(“学习”和“讨论”应交换顺序)2.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如: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
(如果两个分句的主语相同,那么关联词放在主语后面,如果两句话的主语不同,关联词则放在主语的前面。
应改为: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3.多重状语语序不当。
如: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昨天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
(时间状语应在句首,应改为:昨天在新闻发布中心许多记者都同米卢热情的交谈。
)4.主客体颠倒。
如: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于中国青年是不陌生的。
(主体是人,客体是物,即作品,应改为:中国青年对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不陌生的。
)二、搭配不当1.主谓搭配不当。
如:他的音容笑貌经常回响在我的脑海中。
(主语“音容笑貌”不能“回响”应改为“出现”)2.动宾搭配不当。
如:为了推行农村医疗合作,各镇各村都建立了农民档案工作。
(动词“建立”与“工作”不搭配,可将“工作”删去)3.主宾搭配不当。
如:夏天的青岛是一个旅游的好季节。
(主语“青岛”与宾语“季节”不搭配,可将季节改为“地方”)4.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如:他在学术研究方面花了很大心血。
2025年高考政治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判断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10题)
2025年高考政治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判断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10题)一.判断题(共10小题)1.(2022•浙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是我国规模宏大的史书典籍。
(判断对错)2.(2022•浙江)我国航天员进行太空授课并向全球直播,播撒了科学种子,彰显了文化自信。
(判断对错)3.(2022•浙江)我们生活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归根结底都是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
(判断对错)4.(2022•浙江)某些“网红打卡地”终因缺乏文化内涵而沉寂,可见文化是经济的基础。
(判断对错)5.(2023•越城区校级模拟)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判断对错)6.(2023•浙江模拟)文化推动发展,是国家繁荣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判断对错)7.(2023•浙江模拟)每一种文化在世界文明体系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判断对错)8.(2022•乐清市校级模拟)虽然“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但各地区的文化应该加强交流、使其趋于同一。
(判断对错)9.(2023•浙江模拟)我们要展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判断对错)10.(2023•台州模拟)以“北斗”“嫦娥”等来命名中国的航天器,是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表现。
(判断对错)2025年高考政治复习之小题狂练300题(判断题):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10题)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判断题(共10小题)1.(2022•浙江)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见证是我国规模宏大的史书典籍。
√(判断对错)【分析】本题考查: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汉字: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我国史书典籍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解答】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020年南京公需课《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及答案复
2020年南京公需课《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及答案2020年公需课目:《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单选题1、(A)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B、制度文明C、公共文明D、综合文明2、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A)。
A、一体多用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C、社会控制风险D、社会治安风险3、三方协力:政府、企业与公众三大体,在(B)主导下,形成合力,有效推进。
A、“企业的第一推动力”B、“政府的第一推动力”C、“公众的第一推动力”D、“监管机构的第一推动力”4、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B)这个重大问题。
A、坚持和巩固什么B、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C、完善和发展什么D、坚持和发展什么5、以(C)吸引外资则是“苏南模式”的特征。
A、低风险B、低投入C、低门槛和廉价劳动力D、坚持和发展什么6、我国生态脆弱区广布,适宜生存的空间不足(B)。
A、一半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五分之一7、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评从以做善事为主,转变为普及“生产者责任延伸”、“产品生命周期”等,作为注册企业必须履行的(A)。
A、刚性责任B、柔性责任C、刚性义务D、柔性义务8、2020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D)为表征。
A、环保运动兴起B、倡导可持续发展C、践行科学发展观D、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9、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A)。
A、平衡点B、支撑点C、着力点D、关键点10、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通过(B)杜绝奢侈消费。
A、守法B、立法C、自觉D、管控11、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消费,创建(B)。
A、“绿色城市”B、“无废城市”C、“科技城市”D、“智慧城市”二、多选题1、下列属于失序的开发建设的有:( A B C D E)。
新教材适用2024_2025学年高中政治第3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单元检测部编版必修4
第三单元检测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并且不断完善。
它是中国古人通过视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更规律所形成的学问体系和社会实践。
它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始终沿用至今。
这体现了( A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具有推动发展的功能③文化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④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中国农业社会的生产实践,体现了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①说法正确;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始终沿用至今,说明这种农业文化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具有推动发展的功能,②符合题意;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才能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③说法错误;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强调文化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地位,材料只是涉及到了农业领域,④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024年,某地以建设公共文化体系为依托,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扎实推动各项文化工作,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华蜜感。
由此可见( C )①文化增加人的精神力气②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③文化发展程度受经济制约④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解析] 优秀文化能够增加人的精神力气,而且材料不涉及增加人的精神力气,①解除;“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扎实推动各项文化工作,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群众获得感和华蜜感”表明文化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②正确;材料强调文化的功能与作用,未涉及文化发展程度受经济制约,③解除;“以建设公共文化体系为依托,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表明文化要通过载体呈现出来,④正确。
故选C。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敬重老者、呵护幼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
在2024年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不分老幼、无论贫富,“生命至上”成为中国战胜疫情的基本准则。
2020年公需课目:《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0年公需课目:《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单选题1、(A)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B、制度文明C、公共文明D、综合文明2、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A)。
A、一体多用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C、社会控制风险D、社会治安风险3、三方协力:政府、企业与公众三大体,在(B)主导下,形成合力,有效推进。
A、“企业的第一推动力”B、“政府的第一推动力”C、“公众的第一推动力”D、“监管机构的第一推动力”4、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B)这个重大问题。
A、坚持和巩固什么B、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C、完善和发展什么D、坚持和发展什么5、以(C)吸引外资则是“苏南模式”的特征。
A、低风险B、低投入C、低门槛和廉价劳动力D、坚持和发展什么6、我国生态脆弱区广布,适宜生存的空间不足(B)。
A、一半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五分之一7、将企业社会责任的考评从以做善事为主,转变为普及“生产者责任延伸”、“产品生命周期”等,作为注册企业必须履行的(A)。
A、刚性责任B、柔性责任C、刚性义务D、柔性义务8、2020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D)为表征。
A、环保运动兴起B、倡导可持续发展C、践行科学发展观D、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9、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A)。
A、平衡点B、支撑点C、着力点D、关键点10、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通过(B)杜绝奢侈消费。
A、守法B、立法C、自觉D、管控11、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消费,创建(B)。
A、“绿色城市”B、“无废城市”C、“科技城市”D、“智慧城市”二、多选题1、下列属于失序的开发建设的有:( A B C D E)。
A、经济开发区效率不达预期B、沿路开发的弊端C、热衷修建大广场D、建造豪华办公楼E、过分的美化亮化工程2、上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中防治污染的措施,必须与主体工程( A C E)。
乡村传统文化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
乡村传统文化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乡村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丰富的地方文化遗产,涵盖了地方的习俗、信仰、价值观、艺术形式等,在社会生活和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日益突显,传统文化带来的生态智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
乡村传统文化不仅是农耕文明的传承,更是山区、湖泊和沿海村落等特定生态环境中形成的独特生存智慧。
这些文化在促进生态保护、增强当地居民环保意识、推动社区参与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首先,乡村传统文化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许多乡村传统习俗和信仰都强调自然的神圣性和生态平衡。
例如,某些民族对于山川、河流和森林的崇拜与尊敬,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保持对自然环境的敬畏。
这种文化背景促使居民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时,自然而然地遵循生态规则,避免过度开采和污染。
在一些地区,当地人仍然遵循“轮作”、“休耕”等古老的农业技术,这些智慧不仅保持了土壤肥力,也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推动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有效的环境保护还依赖于地方社区的参与,而这种参与又往往与乡村的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许多乡村社区通过开展传统节日活动,增强了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清明节期间的人们会积极地参与植树活动,既是对传统习俗的认同,也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促进了生态修复,而且加深了居民对家乡自然资源的情感认同感。
乡村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生活方式与生态系统息息相关。
在许多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小规模农田经营和休耕制度,成功地维护了土地及其生态功能。
这些方式通常涉及到多样性种植,即种植多种作物而非单一作物,从而减少病虫害,提高生物多样性。
尤其是在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时,这种传统农业模式能够提高土地的韧性,保障当地粮食安全。
同时,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当地社区通过恢复和传承传统工艺,支持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
例如,利用当地可再生资源制作手工艺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负担。
答案-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发挥好“显著优势”,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课后习题一、单选题1、保护与发展并重,在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A)。
A、平衡点B、支撑点C、着力点D、关键点2、当前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明确回答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应该(B)这个重大问题。
A、坚持和巩固什么B、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C、完善和发展什么D、坚持和发展什么3、(A)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A、生态文明B、制度文明C、公共文明D、综合文明4、以(C)吸引外资则是“苏南模式”的特征。
A、低风险B、低投入C、低门槛和廉价劳动力D、高科技5、按照传统文化的说法,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是“体”和“用”的关系,强调(A)。
A、一体多用B、灾后社会风险检查C、社会控制风险D、社会治安风险6、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工作以(A)为中心,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A、经济建设B、改革开放C、为人民服务D、对外开放7、2012年以来: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以(D)为表征。
A、环保运动兴起B、倡导可持续发展C、践行科学发展观D、开启生态文明新时代8、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强化绿色消费,创建(B)。
A、“绿色城市”B、“无废城市”C、“科技城市”D、“智慧城市”9、三方协力:政府、企业与公众三大主体,在(B)主导下,形成合力,有效推进。
A、“企业的第一推动力”B、“政府的第一推动力”C、“公众的第一推动力”D、“监管机构的第一推动力”10、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通过(B)杜绝奢侈消费。
A、守法B、立法C、自觉D、管控11、我国生态脆弱区广布,适宜生存的空间不足(B)。
A、一半B、三分之一C、四分之一D、五分之一二、多选题1、全面实现资源高效利用要坚持(BCD)为主的方针。
A、效率优先B、节约优先C、保护优先D、自然恢复E、自然为主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遵循了三个宗旨:(ABC)。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我们要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凝心聚力。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保护生物多样性事关地球上的每一个人。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物质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和受益者,我们要选择绿色出行、倡导“光盘行动”,拒绝购买和食用非法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要宣传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意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践行绿色发展。
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团结凝聚起一切力量共同努力,呵护自然,善待万物,在平衡中实现和谐共生。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探索更多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万物平等”沉淀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
从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到制定与修订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国不断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各种举措:就地保护建设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建立基因库、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等……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
三百多种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的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和增长、云南野象旅行团北巡、“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繁亮相等等。
在探索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道路上,中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交付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为全球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1。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首要条件是尊重自然。
人类应该认识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和节律,不过度开发和破坏自然资源。
2. 平衡发展:人类应该追求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的平衡。
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避免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生态系统。
3. 循环利用:人类应该倡导循环利用和资源节约的生活方式。
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模式的发展,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损耗。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人类应该积极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保护自然界的各种生物物种,保护生物的栖息地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增加。
5. 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是建设生态文明。
通过改革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和法律法规,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
6. 文化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还包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
借鉴传统文化中的尊重自然、和谐
共生的思想和做法,培养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丰富内涵是人类在与自然相处中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旨在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地球的生态安全。
只有通过尊重自然、平衡发展、循环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和传承文化,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发言稿范文(3篇)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演讲发言稿范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观众:大家好!很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各位分享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今天,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现状分析、问题与挑战,以及和谐相处的途径与建议。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
作为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共同进化。
自然赐予我们生存的土地、空气、水源和资源;而人类的活动则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无论是农业、工业还是城市化进程。
因此,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然而,目前我们面临的现状却是严峻的。
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带来了诸多问题,例如空气污染、水源枯竭、土地退化等。
同时,自然灾害频发,如洪涝、干旱、地震等,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而这些问题和灾难的背后,往往与人类自身的盲目开发与利用有关。
我们过度的消费行为,过度的开采和污染,正逐渐耗尽地球上的资源,威胁着自然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积极应对,寻找和谐相处的途径。
首先,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环境教育。
从娃娃抓起,通过教育宣传,让每一个人意识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环境不良行为予以严格处罚,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只有让人们真正意识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开发利用必须有限度,才能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倡导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方式。
例如,在工业生产中,应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在农业生产中,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地和水源。
在城市建设中,倡导绿色建筑和低碳出行,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能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我认为我们需要建立全球合作的机制,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是全球性的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落实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汲取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生态智慧”阅读答案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汲取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生态智慧”阅读答案建设漂亮中国,需要吸取中华文明积淀的丰富生态才智,其中道家思想对我们今日建设生态文明具有肯定的借鉴意义。
道家思想特殊重视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侯外庐解释道:"这里所谓天、地、人、自然诸观念虽然蒙混,但是人的社会秩序适应物的自然秩序,这种关系却表示得非常明白。
"陈寅恪指出:"中国儒家虽称格物致知,然其所殚精致意者,实仅人与人之关系。
而道家则讨论人与物之关系。
故吾国之医药学术之发达出于道教之贡献为多。
"这些论述比较客观。
的确,儒家关注的重点是"人与人之关系",而道家讨论"人与物之关系"。
道家讨论"人与物之关系"所形成的才智在今日仍旧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们正在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关注的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
道家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提出适应、和谐这样的总原则,还提出很多详细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老子》中的"三宝"就特别突出,其六十七章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其中的。
"俭"指的是节俭。
这与今日我们提倡的在资源开发与节省中,把节省放在.优先位置,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进展理念有肯定契合之处。
除了在理论上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上的道家对于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实践中也有一些尝试,比如所谓"洞天福地"就是自然与人文的有机结合。
道家道教的建筑大多依山势而建,不对山体作大的转变,而是利用一些自然形胜建设,常使人产生曲径通幽或者别有洞天的美感。
"如宫观及三十六岩等岩庙,大都位于险峰峭壁、人迹难至之处,但其风光绮丽,景色迷人",说的就是道家道教在建筑方面追求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很少破坏自然环境。
第24练《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析版)
专题04 哲学与文化第24练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历经7年艰辛努力,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
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这表明()①北京冬奥精神使全社会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②北京冬奥精神铸就了北京奥运盛会的伟大实践③北京冬奥精神是中国人民精神气质的时代写照④弘扬北京冬奥精神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答案】D【解析】①:该选项的说法夸大了北京冬奥精神的作用,故①不选。
②:应该是北京奥运盛会的伟大实践铸就了北京冬奥精神,故②不选。
③④:材料中指出在冬奥的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创造了冬奥精神,这正是中国人民奋勇争先的精神写照,通过弘扬冬奥精神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故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D。
2.《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创作的绢本设色画。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从展卷人的视角,以舞蹈绘出《千里江山图》,让观众跟随画卷的展开,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趣之中,点燃了千万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该舞蹈诗剧()①实现了《千里江山图》的创造性转化②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③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④创新了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和手段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A【解析】①:《只此青绿》将画作通过舞蹈诗剧的形式展现出来,实现了《千里江山图》的创造性转化,①正确。
②:《只此青绿》点燃了千万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了人民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②正确。
③: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文化表达形式的变化,没有体现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的变化,③不符合题意。
④:材料体现的是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的创新,未涉及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方式和手段的变化,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3.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集颜值与内涵于一身:挺鼻小嘴、齐刘海造型,宛若一位“短发女神”,瓶身的纹饰如流动的黄河水,微微隆起的腹部仿佛一位怀有身孕的母亲,见证了黄河文明斗转星移。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的生态价值追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的生态价值追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生态理念和生活方式。
这些哲学思想和生活方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共生共荣的理想境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追求,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实践意义和启示作用。
通过对这些传统理念的重新审视和理解,有助于引导人们更加注重自然保护与生态平衡,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和谐共生的社会进步。
结论":{ "3.1 总结关键观点":{},"3.2 强调生态价值追求":{},"3.3 展望未来发展":{}}}}请编写文章1.1 概述部分的内容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包括对整篇文章各个部分的简要介绍,以便读者对整篇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的结构安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在概述中,介绍了本文要探讨的主题以及相关背景信息。
文章结构部分则用于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安排,包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其组织顺序。
目的部分则明确了本文探讨的目的和意义。
- 正文部分分为三个主要章节: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田园生活的生态追求。
每一章节都探讨了相关哲学思想或生态观念的概念、内涵、意义和实践方法,为读者展示了这些思想在生态价值追求中的重要性。
- 结论部分总结了全文的关键观点,强调了生态价值追求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方向,为全文做出了完整的收尾。
1.3 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旨在探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田园生活这三种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生态价值追求。
通过对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和田园生活的生态追求进行深入剖析,我们将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回归自然、追求和谐共生的生态方式。
句子(病句、标点符号、排序)专题-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通用版】附答案解析)
句子(病句、标点符号、排序)专题-2022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附答案解析)1.(2022·广西·中考真题)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我们不仅应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更应在传承过程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从而使其与时代发展交相辉映,焕发新的生命力。
B.新媒体时代,传统书法借助多元传播手段以新的展示形式进入大众视野,并进一步掀起书法局面。
C.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任务圆满完成,中国空间站即将就要进入建造阶段。
D.平凡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着冬去春来的变换,在岁月的流逝中体会着日升月落的温柔。
【答案】D【解析】【详解】A.语序不当,将“创新”和“发展”调换位置;B.搭配不当,将“并进一步掀起书法局面”改为“并进一步掀起书法热潮”;C.用词重复,删去“即将”或“就要”;故选D。
2.(2022·贵州黔东南·中考真题)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班级开展“学生骑车安全”主题班会,班主任强调说:“驾驶自行车必须年满12周岁。
”B.为避免青春期因敏感而冲动“怼”人,我们应该做到:主动沟通交流,理性看待事情;提高个人修养,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冷静思考,正确表达意见。
C.凡在道路上通行的车辆驾驶员、行人、乘车人以及在道路上进行与交通有关活动的人员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
D.我们大家务必记住反电信网络诈骗专用电话——即“96110”。
【答案】D【解析】【详解】D.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的意思,与“即”意思重复,应改为逗号,或将“即”字删掉;故选D。
3.(2022·湖北荆州·中考真题)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荆州是一座文脉源远流长的城市,灿烂文明并非尘封的过往,也是今天的宝贵财富。
B.位于沙市江汉路的江渎宫,据说是屈原的寓居之地,也是《橘颂》《天问》的作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承传统文化生存智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庄浪县永宁中学李小平(2016年6月20日)关键词:古代智慧天人合一资源利用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如何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等三个方面,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进行了初步而粗浅的探讨。
正文:人类应当怎样对待自然?怎样利用生物资源?中国古代的哲人们很早就思考、讨论过这些问题,产生了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科学利用和保护生物资源的经验,在发展我国经济、保护生态环境上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于今天我们怎样与自然和谐相处,很有启发意义。
一、中国古代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一)对自然界的认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经历了不同时期。
最早人类本身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对周围发生的事很不理解,对自然界抱着一种恐惧感,认为冥冥中有一位神在支配、安排一切,自然界的昼夜往返,四季更替,风、雪、雷、电的发生,更有日蚀、月蚀的出现等等,无不是天神的意志。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人际交往的增加,人对自然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有人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组成的。
相传伏羲创造的“八卦”,即用八种符号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卦,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环境对象,后来进一步研究各类环境相互关系,发展成《周易》,把对自然现象的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不仅有唯物的成分,而且具有一定辩证法。
对自然环境还有一种认识,认为自然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成分所构成。
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最早朴素的生态思想。
由于农业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变得更为实际,劳动者把自然界高度概括为“天”、“地”。
在劳动者和农业家眼里的“天、地”就是自然界,生物是自然界的产物,正如《月令》所说:“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萌动”。
《周礼》也说过:“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合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
显然,这里的“天、地”及其产物――“草木”、“百物”就是“大自然”。
(二)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1.“天人合一”观《周易》中已提到天人关系是物质的关系,是人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关系:“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咸卦。
彖传》);“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上》),说明通过天地阴阳合气的作用,万物就变化产生。
《易。
文言传。
乾》中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表明人的活动要与自然规律相符。
《周易大传》也说:“裁成天地之道,辅成天地之宜”,这些论述包含着人与天、地有关,人活动规律要与天、地的规律相统一的意思。
即主张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达到天与人的和谐。
这是最早提出的“天人合一”观点,也是“人与天调”的观点,这样的“天人合一”在对待大自然上有其积极的意义。
道家认为人要效法“天”,效法到最高境界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各物论》)。
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
尽心上》),主张天命、人性、道德、教化的一脉相通。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天”对人有主宰作用。
张载“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认为人性与天道的合一。
总之,“天人合一”思想,是把人类看做自然里的一个和谐的组成部分。
虽说人乃万物之灵,但人类与万种生物一样,都是由大地母亲哺育,靠阳光雨露滋润,才获得生命和生存条件的。
2.“人定胜天”观荀子提出“天人分相”、“制天命而用”等论点,认为人是天地万物的主人,万物都等待人去治理,“宇中万物生人之属,待君子而后治也。
”(《荀子。
礼论》)。
他的学生韩非后又加以继承和发展,反对天命,崇尚人力,“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成”(《韩非子。
解老》)“治强者王”(《饰邪》),认为只要按事物规律办事,没有办不成的。
后来王充(“天地,含气之自然也”)、柳宗元(“天人各行不相预”)、刘禹锡(“交相胜,还相用”)等也都发扬了这一思想,反对“天命论”,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业上一些农学家用这一思想来指导农业实践,如说:“土性虽有宜不宜,人力亦有至不至,人力之至,亦或可以胜天,况地乎?”(《大学衍义补》)以庄浪县兴修梯田为例,从六十年代起,40万庄浪人民征山不止,治水不休,坚持不懈地开展了以兴修水平梯田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生态环境建设,苦战30多个春秋,终于建成了占全县总耕地面积90%以上的百万亩水平梯田,累计达到98.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5.3%,昔日的三跑田变成三保田(三跑即跑土、跑肥、跑水,三保即保土、保肥、保水)。
实现水不出田,土不下山;大灾不减产,小灾保丰收。
大大改善了人居环境。
二、人与自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人类实践的范围不断扩大,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类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对自然均衡状态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
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类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成为世界性公害。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目前全世界有10亿以上人口生活在污染严重的城市,而在洁净环境中生活的城市人口不到20%。
全世界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缺少安全用水,每天有数以万计人的死与水污染有关,食品中毒事件经常发生。
由于自然资源非正常利用,异生型人工自然物的大量滋生,干扰了自然生态的正常演化,破坏了整体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出现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其中:“臭氧层的破坏”、“温室效应”、“酸雨危害”,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危机的三大突出问题。
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失衡,造成这一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四个方面不可忽视: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水平有限;二是人类对技术的控制能力不够;三是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地区利益、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代替了人与自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四是价值偏见;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只注意到眼前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而忽略了自然永存的内在价值,为了满足眼前局部的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以至危及人类的持续发展。
三、有节制地利用生物资源我国有保护、持续利用资源的思想和行动可追溯到很早,在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著作中已有记述:“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
黄帝之世,不麛不卵,官无供备之民,死不得用椁”(《商君书·画策》),可见在原始社会轩辕黄帝时代人民就注意到树木、禽兽资源少了,便不猎取小兽和不寻鸟蛋吃,人民也不给官吏供应物资,死了不得用棺材。
明确告诫人们,生物资源也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利用的。
我国同世界各国一样,在自然资源日渐减少时,将野生生物变为家植、家养,发展了农、牧业,无疑对减轻过度利用自然生物资源压力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我们的先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对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特别是野生生物资源,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有的经验至今天仍不失其指导意义。
(一)善待生物,维护生态平衡荀子曾说:“人善治之,……然后昆虫万物生其间,可以相养食者,不可胜数也”,指出生物之间是通过食物链关系(“相养食”)来维持彼此数量的相对稳定性,只有不破坏这种平衡关系,生物才会“不可胜数”。
他又说:“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滂滂如河海,暴暴如丘山。
”(《荀子·富国》)。
也就说生物资源得到外界生态条件的保证和人们对其合理的维护,生物资源就会如江河滚滚,源源不断供人利用。
这也恐怕是最早十分明确提出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观点。
(二)维护生态环境,依照生物生长发育规律科学地利用生物资源在长期生活、生产实践中观察到生物都有自己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人们只有在生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加以利用才能保证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淮南子·主述训》有段文字对这一观点表述得十分明白:“畈不掩群,不取麛夭;不凅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且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魚,网罟不得入于水;鷹鶽不挚,罗网不得张于豀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满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逸周书·文传》也有类似的论述:“山林非时不升斤斧,已成草木之长。
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不失其时”。
总之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掌握生物生长、发育规律来利用就能永续利用。
(三)建立管理自然资源的机构和制度为了保证永续、合理利用生物资源,国家当权者对各类自然资源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和制度、法规。
据说夏朝就有“禹之禁”,禁止在不宜时间捕鱼(见《逸周书·大聚篇》)。
到周朝设置了分工相当细的管理机构和相当严厉的各项规章制度,例如“山虞”是“掌管山林之政令,物为之厉而为之守禁”;“迹人”是管理田猎禁令的;“渔人”是管理捕鱼政令,“囿人”掌“囿游之兽禁,牧百兽”等等。
在管理规定上相当细致和严厉,例如,采伐树木方面规定“令万民时斩材有期日”(《周礼·地官司徒·山虞》、《月令》),“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管子·地数篇》),周朝还严禁烧荒、伐大树,作为最高法令规定:“毋行大火,毋断大木……天子之夏令也”(《管子·轻重篇》)。
以后历代对保护自然资源都制定出制度、法规,如秦朝的《田律》,汉代的《九章律》,明代的《明会典》等都有相关的条例。
也正是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宝贵合理利用生物资源的经验,并竭力推行和宣扬这些观点和措施,使我国保存下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哺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
在今天全世界面临环境、资源、生态危机时,应当继承和发扬我国对待自然界的优良传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发展我国经济,保护全球环境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