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工程 第五章 系统评价关联矩阵法
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_系统评价

上述两个例子说明:同一笔货币量在不同场合下 给决策者带来的主观上的满足程度是不一样的, 或者说,决策者在更多的场合下是根据不同结果 或方案对其需求欲望的满足程度来进行决策的, 而不仅仅是依据期望收益最大进行决策。为了衡 量或比较不同的商品、劳务满足人的主观愿望的 程度,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提出了效用这个概 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效用理论。
如果乙不接受甲的建议,其期望收益为 E(B)=0;如果接 受甲的建议,其期望收益为 E(A)=0.5 ×40 -0.5 ×10 =15。 根据期望收益最大化原则,乙应该接受甲的建议。现在假设 乙是个穷人,10 元钱是他一家三天的口粮钱,而且假定乙手 头现在仅有 10 元钱。这时,乙对甲的建议的态度很可能会 发生变化,很可能宁愿用这 10 元钱来买全家三天的口粮, 不致挨饿,而不会去冒投机的风险。这个例子说明即使对同 一个决策者来说,当其所处的地位、环境不同时,对风险的 态度一般也是不同的。
决策者在“A1:稳获 x元”和“A2:以 50% 的机会 得到 200 元,50% 的机会损失100 元”这两个方案 间进行比较。假设先取 x=25,若决策者的回答是偏 好于 A1,则适量减少 x,例如取 x= 10;若决策者的 回答还是偏好于 A1,则可将 x 再适量减少,例如取 x= -10。这时,假设决策者的回答是偏好于方案 A2, 则应适量增加 x的值。 假设当 x=0 时决策者认为方案 A1和 A2等价,则有 U(0)=0.5×U(200)+0.5×U(-100)=0.5
CopyRight©王颖,Since 2007, All Right Researved
系统工程教学PPT系统评价方法

评价等级分值向量为 D(dj)14
则有:综合隶属度向量 S=W•R
综合得分
S•DT
作业
P134 9 P135 10、11 P136 12
第五章 系统评价方法
系统工程课程建设团队 2009年11月
1
经济管理学院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系统评价原理 第二节 关联矩阵法 第三节 层次分析法 第四节 模糊综合评判法
第一节 系统评价原理
一、意义
初步SA
规范分析
系统评价 Y N
决策
第一节 系统评价原理
二、概念
系统评价 评价→价值 对系统方案满足系统目标程度的综合分析及
P3 5
3
1 2.466 0.637
I2
P1
P2
P3
P1
1
2
7
P2 1/2
1
5
P3 1/7
1/5
1
Wi 2.410 1.357 0.306
Wio 0.592 0.333 0.075
I3
P1
P2
P3
Wi
P1
1
1/3 1/7 0.362
P2
3
1
1/5 0.843
P3
7
5
1
3.271
Wio 0.081 0.188 0.731
9
14
2
0
0.36
0.56
0.08
0.00
3
14
7
1
0.12
0.56
0.28
0.04
5
15
5
0
0.20
0.60
0.20
0.00
1
系统评价之关联矩阵法

得分
5
4
3
2
1
评价指标
得
减少死亡者
8人以上
6~7人
4~5人
2~3人
1人以下
分
减少负伤者
30人以上 20~29人 15~19人 10~14人
9人以下
基
减少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30以上
20~29
15~19
10~14
0~9
外观
很好
好 一般
差
很差
准
实施费用(百万元) 0~20
21~40
41~60
61~80
可编辑ppt
1
应用关联矩阵法的关键在于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Wi, 以及由评价主体给定的评价指标的评价尺度,确定方案
关于评价指标的价值评定量(Vij)。目前确定权重和评 价尺度还没有普遍适用的方法,较为常用的有逐项比较
法和 A ·古林(KLEE法)。前者较为简便,后者在对各 评价项目间的重要性要作出定量估计时显得更为有效。
111
率(X2)
4
0.4
3
0.3
市场占有
0
0
01
1
0.1
率(X3)
投资费用 (X4) 产品外观 (X5)
0
0
1
1
2
0.2
0
0
00
0
0.0
(2)确定价值评定量。
(3)评价结果。
可编辑ppt
9
评价尺度(得分)
5
4
3
2
1
评价指标
期望利润(万 800以上
701-800
601-700
501-600
500以下
《系统工程》课后习题第五章答案.

第五章1.系统评价时会涉及到价值问题,试说明如何理解“价值”。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就是评价主体对某个评价对象在理论上、实践上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或估计;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就是根据评价主体的效用观点对于评价对象能满足某种需求的认识或估计。
2.系统评价中常用的评价尺度有哪几种?(1)绝对尺度;(2)间隔尺度;(3)顺序尺度;(4)名义尺度3.结合实例具体说明系统评价的步骤和内容。
(1)初步探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范围、评价立场、评价时期;(2)评价系统的分析;(3)评价指标的选择;(4)评价函数的确定;(5)评价值的计算;(6)综合评价4.试分析说明系统评价在系统工程中的作用。
系统评价在系统工程中式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
系统工程是一门解决系统问题的技术,通过系统工程的思想、程序和方法的应用,最终实现系统的综合最优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通过系统分析提出了多种达到系统目的的替代方案,而且还要通过系统评价从众多的替代方案中找出所需的最优方案。
5.在费用—效益分析法中,有哪几种评价基准?(1)效率性基准,即在一定费用条件下,效益大的替代方案的价值高;(2)经济性基准,即在一定效益条件下,费用小的替代方案的价值高;(3)纯效益基准:效益减去费用后的余额称为纯效益,纯效益大的替代方案的价值高6.试说明关联矩阵法原理,并对两两比较法和古林法进行比较分析。
关联矩阵法是多目标系统评价常用的方法,其具体原理如下:设m A A A ,,,21 是某评价对象的m 个替代方案,n x x x ,,,21 是评价替代方案的n 个评价指标,m w w w ,,,21 是n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ini i v v v ,,,21 是第i 个替代方案i A 的关于()n j x j ,2,1=指标的价值评定量,则替代方案i A 的价值评定的综合评分值i v 可以利用加权和得到。
比较分析:略7.试简述关联树法的原理和步骤。
系统评价

表 5 1 操 作 者 对 各 设 备 的 操 作 感 受 情 况 表
2 3 4 5 6 7 8 9 10
-
11
12 13 14 15 良(a) 可(b) 差(c) 3a+2b+c=s 得分:F=S/15
可
可 良 良 可 4 7 4 30 2.00
可
良 可 可 可 1 10 4 27 1.80
差
良 良 可 可 6 6 3 33 2.20
二、相关数法
使用于替代方案多、因素复杂交叉、不易选择时复杂问题的评价和决策。 关键时构建相关树。
步骤:
• 结论:确保脱险道路和指挥设备很重要。
三、功效系数法
• 设系统具有n项评价指标f1(x), f2(x),…, fn(x) ,其 中k1项越大越好,k2项越小越好,其余(n- k1 - k2) 项要求适中。 • 现分别为这些指数赋予一定的功效系数di,0≤ di ≤1 ,其中di =0表示最不满意, di =1表示最满意; • 一般地, di =φi(x) ,对于不同的要求,函数di =φi(x)有着不同的形式,(如图5-3所示)当fi(x)越 大越好选(a), fi(x)越小越好选(b),适中选(c)。这 时用总的功效系数D
建立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目标分析法
输出分析法 德尔菲法
• 图5-1交通运输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广 西 大 学 教 学 质 量 评 估 指 标 体 系
• • • • • • • • • • • •
遵章守纪,教书育人 备课充分,讲稿完备 治学严谨,要求严格 概念清楚,条理清晰 内容熟练,表达准确 突出重点,讲清难点 语言生动,教态自然 精神饱满,感情充沛 因材施教,教法得当 联系实际,例证恰当 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学生思想活跃,课堂气氛活泼
系统工程导论总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1. 系统思想发展三阶段:即只见森林(朴素的系统思想)-只见树木-先见森林,后见树木(科学的系统思想)。
科学的系统思想核心和本质整体思想与联系思想2.老三论:一般系统论(贝塔朗菲)、控制论(维纳)、信息论(香农)新三论:耗散结构理论(I.普利高津)、协同学(H.哈肯)、突变论(R.托姆)3. 系统的定义:由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具备特定功能,结构,环境的整体。
一般属性:整体性:最基本、最核心,系统性最集中的体现。
关联性:构成系统的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同时,所有要素均隶属于系统整体,并具有互动关系。
环境适应性: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于系统产生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环境变化引起其变化目的性、层次性4.系统工程:是从总体出发,合理开发、运行和革新一个组织化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论、方法与技术的总和(或总称)。
5.系统工程的基本思想(1) 整体性和系统化观点(工作的前提)(2) 总体最优或平衡协调观点(目的)(3) 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手段)(4) 问题导向及反馈控制观点(有效性的保障)6.系统工程的特点(与传区别)(1)系统工程采用先决定整体框架,后进入详细内部设计的程序;(2)系统工程试图通过将构成事物的要素的秩序加以适当的配置来提高整体的功能,其核心思想就是综合就是创造。
传统工程则坚持发明创造。
(3)系统工程是软科学。
7. 系统工程研究对象:组织化的大规模复杂系统。
研究方法:研究系统工程问题时,必须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灵活选择科学方法。
(1)描述系统工程问题的方法一般是定性描述与定量描述相结合,整体描述与局部描述相结合,确定性描述与不确定性描述相结合。
(2)分析研究系统工程问题的方法一般是模型分析与仿真实验型相结合,系统分析与系统集成相结合,系统评价与系统设计相结合。
对系统工程的认识:系统工程是一门交叉学科,是从整体出发,合理开发,运用和革新一个大规模复杂系统,所需思想,理论,方法的集合。
系统评价方法

5.2 综合评价方法
5.2.1 关联矩阵法(决策矩阵法) 设有:
A1,A2,…,Am是评价对象的m个方案; X1,X2,…,Xn是方案的n个评价指标; W1,W2,…,Wn是n个评价指标的权重; Vi1,Vi2,…,Vin是第i 个方案Ai的关于Xj 指标(j=1,…,n)的评定量。
相应的关联矩阵表为:
建模讲解
一、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最高层 中间层 最底层完全层次系:某个因素与下一层次所有 因素都有联系。
二、 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某因素而言,本层 次与之有关的各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假定A层中因素Ak与下一层因素B1,B2,…,Bn有关, 则构造的判断矩阵为:
bi j是对于Ak而言,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 值表示。bi j只能取1,2,3,4,…,9及它们 的倒数。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的计算:
CI max n
n1
CI=0时:判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 CI越大,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差。
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可通 过查表确定: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1阶和2阶判断矩阵是完全一致的,不需要检验。 阶数大于2时,用随机一致性比例(CR)检验: CR = CI / RI 当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表明,判断矩阵在构造时各因素
5-1
系统评价问题的六要素(5W1H): 1. 评价对象(What) 2. 评价主体(Who) 3. 评价目的(Why) 4. 评价时期(When) 1)初期评价 2)期中评价 3)期末评价 4)跟踪评价 5. 评价地点(Where) 1)评价的范围;2)评价的立场 6. 评价方法(How) 费-效分析法、关联矩阵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
系统工程-第5章 系统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方案层
包括为实现目标可供选择的 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
12
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续)
层次之间的关系
——模型所涉及的各因素 可以组合为属性基本相同 的若干层次,层次内部因 素之间不存在相互影响或 支配关系,或者这种影响 可以忽略;层次之间存在 自下而上、逐层传递的支 配关系,没有下层对上层 的反馈作用,或层间的循 环影响。
6
1982年11月,在中美能源、资源、环境学术会议 上,由萨迪的学生H.高兰民柴首先向中国学者介绍了 AHP方法。
1988年,在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AHP学术会议。 近年来,AHP方法在我国能源系统分析、城市规 划、经济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 用。
7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 通过分析复杂系统的有关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形 成一个多层次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层次单排序即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同一层次因素对于 上一层次因素某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
能否确认权重的合理性,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定理:n 阶一致阵(正互反阵)的唯一非零特征根为n
定理:n 阶正互反阵A的最大特征根 n, 当且仅当 =n
时A为一致阵
26
由以上定理 ,λ 比n 大得越多,判断矩阵A的不一致 性越严重。用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作为被比 较因素对上层某因素影响程度的权向量,其不一致 程度越大,引起的判断误差越大。因而可以用λ-n 数 值的大小来衡量 A 的不一致程度。
C3 C4
A 1/ 4
1/ 3
1/ 7 1/ 5
1 1/ 2 1/ 3
2
1
1
比值是否一致
C5
1/ 3 1/ 5 3 1 1
系统工程 第五章 系统评价关联矩阵法

分 析 、计算 评价 值
综合 评价
决 策
13
关联矩阵法
关联矩阵法主要是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各替代方案 有关评价指标及其重要度与方案关于具体指标的价 值评定量之间的关系。
14
关联矩阵法基本思想
当评价对象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时,往往使用关 联矩阵。在关联矩阵中, ①不同的评估角度由不同的评估指标(维度、属性)加以描述; ②不同评估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重要性(贡献性)程度由权重加 以描述; ③不同方案针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满足(响应、实现)程度,即为 不同方案在该指标分量上的评价结果。 关联矩阵法就是通过将不同方案针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满足 效果用矩阵的形式加以描述,从而使不同方案,可以在根据评 价目标具体分解的基础上,被深入地量化评估比较。
系统的客观效用是指处在一定状态下的系统功能行为满足外部环境客观 要求的程度,它既是系统状态的函数,又是外部环境的函数。它是客观 存在的,但测量是十分困难的。 系统的主观效用指从某些特定的目的来衡量处于某一特定状态系统,满 足外部环境中某个特定的个人或人群的主观欲望的程度。如某个项目主 观效用的大小,取决于特定的目的,和不同的人和人群的主观欲望。
15
oW j 1, W j 1
j 1
n
16
17
例:某企业为生产某紧俏产品制定了三个生产方案: A1:自行设计一条新的生产线 A2:从国外引进一条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 A3: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改装一条生产线
1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逐对比较法
逐对比较法是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简便方法之一。 基本工作思路是: ①将用于评估各替代方案的评价指标进行逐对比较, 相对重要的指标给予较高的得分,据此可得到各评价 指标的权重; ②根据评价主体给定的评价尺度,将各个替代方案在 不同评价指标下逐一进行对比,得到相应的评价值; ③针对评价值加权求和,进而求得不同方案的综合评 价值,并根据综合评价值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
系统工程第五章系统评价关联矩阵法

系统工程:系统评价方法

4
3 1 2 0
0.4
0.3 0.1 0.2 0.0
评价尺度例表
评价尺度(得分) 评价指标 期望利润(万 元) 产品成品率 (%) 市场占有率 (%) 投资费用(万 元) 产品外观
5
4
3
2
1
800以上 97以上 40以上 20以下 非常美观
701-800 96-97 35-39 21-80 美观
601-700 91-95 30-34 81-120 比较美观
投资效果好(T) (目的层)
风险程度(I1)
资金利润率(I2)
转产难易程度(I3)
(准则层)
产品1(P1)
产品2(P2)
产品3(P3)
(方案层)
AHP方法的基本工具——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标度定义
标度 1 3 5 含义 两个要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两个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 两个要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模糊综合评判法(多评价主体)
二、关联矩阵法
Ai (i 1, m)
:评价对象(可替代且非劣的方案)
X j ( j 1, n) :评价指标(准则、项目) n j :评价指标权重,o j 1, j 1
j 1
二、关联矩阵法(续)
Vij Ai A1 A2 Am …
j
Xj
X1
0.648 0.122
(3.804)
[注] Wi的求取采用方根法(几何平均值法) I1
P1 P2 P3
P1 1 3 5
P2 1/3 1 3
P3 1/5 1/3 1
Wi 0.406 1.000 2.466
Wio 0.105 0.258 0.637
判断矩阵及其分析处理举例(续)
第5讲-系统工程的评价方法

决策选择最优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系统评
价是系统工程工作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系统评价是人们对系统(客体)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即依据确定的目的来测量事物(系统)的有关属性。 并将这些属性转化为主观效用,从而综合成系统主观 效用(价值)的过程。 系统评价就是评定系统的价值。
价值的概念: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就是评价主体对某个评价对象在 理论上、实践上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或估计; 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就是根据评价主体的效用观点对 于评价对象能满足某种需求的认识或估计。 系统评价就是对系统方案满足系统目标程度的综合分 析及判定。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明确评价的目的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评价指标建立的程序
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5.2.1 明确评价的目的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工作的关键步骤。首先要 有明确的目的,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管理系统, 使系统处于最优运行轨迹,使领导有效地对系统进 行管理,可采用控制的思路。如过程评价、组织的 评价、市场秩序评价,这些评价目的是改进工作, 可从投入、产出、内部结构和内部状态、环境反映 等方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如果评价的目的是选优,可采用系统的思路,即对 系统进行整体地剖析、综合思考,从目标分解或社 会价值观等不同角度来构造评价指标体系。一般有 如下两种指标构成方法:评价指标的直接分解法, 如“五好”学生的评价指标由德、智、体、美、劳 五方面组成;价值观分解法,即把政治、经济、技 术、社会、环境等作为大类指标,如港址选择的评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受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市场 司的委托,承担“市场秩序评价指标体系及监管”的研 究课题。课题经过前阶段理论探索和实际调查,目前已 进入专家咨询(Delphi咨询)阶段。
系统工程 第5章 系统评价方法

5.2 层析分析法—基本原理(2)
风险程度(I1)
投资效果好(T) 资金利润率(I2)
(目的层) 转产难易程度(I3) (准则层)
产品1(P1)
产品2(P2)
产品3(P3)
(方案层)
投资效果评价结构模型
5.2 系统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
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概述
层
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次
分
析
3 层次分析法的步骤和方法
解决上述困难的方法:
1. 指标数量化; 2. 指标无量纲化; 3. 指标归一化。
5.1 系统评价原理—系统评价的概念与作用(5)
与系统决策的区别和联系
系统评价是技术工作,由技术人员完成;系统决策是领导工作,由领 导者最终完成,更多是一种艺术。 系统评价可给出方案优劣性的评定结果,是决策的主要依据;但系统 决策还受某些隐蔽、难以描述或不宜公开的因素影响。
5W1H要素
评价目的 Why:指系统评价所要解决的问题和所能发
挥的作用。如对新产品开发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优化产品开发; 对项目建设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优化项目建设方案。
评价时期 When:指系统评价在系统开发全过程中所处
的阶段。 如以企业开发新产品为例,其评价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① 期初评价→② 期中评价→③ 期末评价→④ 跟踪评价
系统工程 System Engineering
第5章 系统评价方法
课程设计
认识 问题
探寻 目标
综合 方案
模型 化
仿真 分析
初步分析 黑箱
规范分析 灰箱
系统 评价
Y 决策
N
综合分析 白箱
主要内容
5.1 系统评价原理 5.2 层次分析法 5.3 模糊综合评判法
第5章1 系统评价原理与关联矩阵法

评价指标 1 期望利润 ( X 1) 产品成品 率(X2) 市场占有 率(X3) 投资费用 ( X 4) 1 0 0 0 2 1 3 1 4 1 1 0 0 1 1 0 1 1 1 5 6 7 8 9 1 0
累计得 分
权重
4 3 1 2
0.4 0.3 0.1 0.2
益较为敏感,是一种不怕风险、追求大利的偏冒险型的人,
如图中的C线所示。
1.0 效 用 值
损益值
M
不同类型下效用函数曲线
(4)渴望型效用函数
渴望型效用函数表示在损益值不大时,决策者具有一 定的冒险胆略,但一旦损益值增至相当数量时,他就转为
稳妥策略。如图的D线所示,在曲线上有一个拐点(c,
h),左段呈上凹,右段呈上凸。
1.0 效 用 值
损益值 M
不同类型下效用函数曲线
大量实验证明,大多数行为主体的效用曲线为
B型(保守型)或者D型(渴望型),而具有A型 (完全理性型)效用曲线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
到。
效用理论的启示:评价主体的个性特点及其所
处环境条件,是决定系统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
3.评价目的(Why):系统评价要解决的问题
二、概念
系统评价(评价→价值) 全面评价系统的价值,而价值通常被理解 为评价主体根据其效用观点对于评价对象满足 某种需求的认识,它与评价主体、评价对象所 处的环境状况密切相关。
三、系统评价要素的构成:
评价对象(What) 评价主体(Who) 评价目的(why)
5W1H
评价时期(when) 评价地点(where) 评价方法(how)
Wn
Vi (评价值加权和)
A1 A2 A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仍以上例说明古林法求评价指标的权重。
25
自上而下,两两比较,用数值表示 重要程度。
26
27
28
29
30
31
分 析 、计算 评价 值
综合 评价
决 策
13
关联矩阵法
关联矩阵法主要是用矩阵的形式来表示各替代方案 有关评价指标及其重要度与方案关于具体指标的价 值评定量之间的关系。
14
关联矩阵法基本思想
当评价对象时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综合考虑时,往往使用关 联矩阵。在关联矩阵中, ①不同的评估角度由不同的评估指标(维度、属性)加以描述; ②不同评估指标对于评价目标的重要性(贡献性)程度由权重加 以描述; ③不同方案针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满足(响应、实现)程度,即为 不同方案在该指标分量上的评价结果。 关联矩阵法就是通过将不同方案针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满足 效果用矩阵的形式加以描述,从而使不同方案,可以在根据评 价目标具体分解的基础上,被深入地量化评估比较。
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系统评价问题是由5W1H要素构成的问题复合体。 评价对象(What) 评价主体(Who) 评价目的(Why) 评价时期(When) 评价地点(Where) 评价方法(How)
5
评价对象是指接受评价的事物、行为、或对象系统 ,如待开发的产品、待建设或建设中的项目等。熟 悉评价对象是评价系统的基础要素。
10
11
系统评价方法 多种多样 代表性方法: 费-效分析法(以经济分析为基础) 关联矩阵法(原理性方法) 层次分析法(评价要素多层次分布) 模糊综合评判法(多评价主体)
12
系统评价程序
认识 评价 问题 (5W 1H) 搜集、 整理、 分析 资料 选择评 价方法 、建立 评价模 型
方案 准则
主体
3
系统评价是人们依据确定的目的来测量系统的有关 属性,并将这些属性转化为主观效用,从而综合成 系统的主观效用(价值)的过程。
系统评价就是根据确定的目的,利用最优化的结果 和各种资料,用技术经济的观点对比各种替代方案 ,考虑成本与效果之间的关系,权衡各种方案的利 弊得失,选择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现实中可 行的或满意的方案。
系统评价方法
系统评价原理
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根据系统工程的方法开发出 多个系统解决方案,到底采用哪个方案,哪个方案 最优,就需要对系统进行评价。
2
系统评价是人们对系统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价值的概念: 从哲学意义上来讲,就是评价主体对某个评价对 象在理论上、实践上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或 估计; 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就是根据评价主体的效用观 点对于评价对象能满足某种需求的认识或估计。 系统评价中,价值通常被理解为评价主体根据效用 观点对评价对象满足某种需求的认识。
19
1.逐对比较法 算权重
评价指 标
期望利润 产品成品 率 市场占有 率 投资费用 产品外观
20
比较次数
1
1 0
2
1
3
1
4
1
5
6
7
8
9
10
累计 得分 4
权重 0.4 0.3 0.1 0.2 0.0
1 0 0 0 0
1
1 0 1 1 0 0
3 1 2 0
0 0
1
2. 制定评价尺度表 当获得不同指标的重要性程度的序列后,接下来 需要确定不同方案针对各个指标的满足效果。 要度量满足效果,前提是具有度量满足程度的量 纲,类似于度量长度时,所使用尺子的基本刻度 (1mm, 10mm, 10cm, …) ;测量质量时,质量的基 本度量单位(1kg, 2kg, 10kg, …) 评价尺度一般由相关领域的专家来确定,尺度确 定的标准是有利于科学描述评价对象的效果。
15
oW j 1, W j 1
j 1
n
16
17
例:某企业为生产某紧俏产品制定了三个生产方案: A1:自行设计一条新的生产线 A2:从国外引进一条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线 A3: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改装一条生产线
18
一、逐对比较法
逐对比较法是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的简便方法之一。 基本工作思路是: ①将用于评估各替代方案的评价指标进行逐对比较, 相对重要的指标给予较高的得分,据此可得到各评价 指标的权重; ②根据评价主体给定的评价尺度,将各个替代方案在 不同评价指标下逐一进行对比,得到相应的评价值; ③针对评价值加权求和,进而求得不同方案的综合评 价值,并根据综合评价值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
9
评价时期即系统评价在系统开发全过程中所处的阶 段。如对物流系统的评价: (系统实施之前)对物流系统方案的评价;(可 能产生的后果和影响进行评价) (实施过程中)对方案的跟踪评价;(发现问题 、完善方案、对实施过程进行跟踪评价) (实施完成后)对物流系统进行回顾评价;(总 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新现象、新规律) (已投入远行的系统)进行运行现状评价;(收 集数据、总结经验,为建造新的系统收集资料)
21
评价尺度表
22
23
24
二、古林法
古林(A.J.Klee)法是对评价指标间的重要程度 可以作出定量估计时的一种关联矩阵法。
当对各评价项目间的重要性可以做出定量估计时,古林 法比逐对比较法前进了一大步。古林法是确定指标权重和 方案价值评定量的基本方法。 古林法的基本思路 ①正向依次比较相邻指标间的重要性,并确定重要性比例 ; ②以最后一项指标为基准,逆向计算各指标的横向对比权 重。
评价主体是指评价对象系统价值大小的个人或集体 ,即评价的组织者与专家群体。评价效果的好坏与 评价主体密切相关,他们对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掌 握的程度、评价工作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的多少决 定了评价效果。
6
评价主体根据个人的特点以及当时的环境、评价对 象的性质以及对未来的展望等因素,对于某种利益 和损失有自己独到的感觉和反应,这种感觉和反应 就是效用。
7
效用值(无量纲,值域为[0,1])与益损值(货币 单位)间的对应关系可用效用曲线来刻画。效用曲 线是用于反映决策者对风险态度的一种曲线,又称 “偏好曲线”。通常以益损值为横坐标,以效用值 为纵坐标,把决策者对风险态度的变化在此坐标系 中描点而拟合成一条曲线。
8
曲线I严格上凸(下凹)表示效用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多而递增 ,但递增速度越来越慢, 即边际效用递减,这样的决策者对于亏 损特别敏感,而大的收益对他的吸引力却不是很大,这种类型的 决策者容易满足,不求大利,只求避风险。保守型决策者厌恶风 险。 曲线Ⅱ是下凸(上凹)的,表示效用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多而 递增, 而递增速度越来越快, 即边际效用递增。曲线中间部分 呈下凹形状, 表示决策者专注于想获得大的收益而不十分关心亏 损,这种类型的决策者不易满足。激进型决策者喜欢风险。 直线Ⅲ表示效用与益损值成线性关系。所反映的主体极其理 性,是一种较少主观感受的“机器人”。 评价主体的个性特点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决定系统结果的重 要因素。
系统的客观效用是指处在一定状态下的系统功能行为满足外部环境客观 要求的程度,它既是系统状态的函数,又是外部环境的函数。它是客观 存在的,但测量是十分困难的。 系统的主观效用指从某些特定的目的来衡量处于某一特定状态系统,满 足外部环境中某个特定的个人或人群的主观欲望的程度。如某个项目主 观效用的大小,取决于特定的目的,和不同的人和人群的主观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