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八章_动作技能学习
加涅认为:“动作技能实际上有两个成分:一是描 述如何进行动作的规则;二是因练习与反馈而逐渐 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动作。”
二、动作技能的特征
后天习得的 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 动作技能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 熟练程度越高,动作技能越自动化和完善
区组练习:在进行另一项任务的练习前,先完成一 项任务的N次练习。在进行第三项任务的练习前,先 完成第二项任务的N次练习,……直到所有任务都练 习完。
随机练习:一项任务的一次练习后,紧接着进行任 务B的一次练习,接着任务C的一次练习,……直到X 项任务的N次练习都完成为止。且一项任务的练习结 束后,接下来练习哪项任务是随机确定的。
动作技能学习受已有运动技能影响:
已有运动技能与将要学习的技能的关系有时为 从属关系,有时为并列关系
从属关系:已有技能表现为是现在要学习的技能 的局部技能
并列关系:已有动作技能表现为是目前将要学习 的技能的同位技能
先前学习的技能也会干扰后面学习的技能
二、外因
(一)言语指导 作用:
可提供运动本身有用的和重要的信息 可强调识别自己错误的方法 告诉学习者不要干什么 对动作技能的学习有一个持久的定向效应
分散练习:用较长的休息时段将练习时 段分隔开。
练习分布对连续动作技能的影响:练习 分布与总练习时间存在权衡关系
练习分布对离散动作技能的影响:无明 确回答
训练期间,分散练习每次练习学到的最多,但 完成练习的总时间也最多;集中练习每次练习 的收益递减,但完成练习的总时间最少。
对危险任务来说,集中练习会增加练习者受伤 的风险
第六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3、合理地组织好练习
影响练习效率的因素很多,要使学习者顺利获得动作技能,必须组织 好练习。 (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 (2)要合理分配练习时间。 根据时间分配上的不同,可以把练习分为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 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直到掌握某种动作技能为止, 中间不安排休息时间。 分散练习是指把练习分为若干阶段,在各阶段之间插入适当的休息时 间。 许多实验表明,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3)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学会了网球之后,再学羽毛球已经形成的动作技能会妨碍新技能的掌握。
从迁移发生的方向来划分,有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例如:数学学得好会使得你学物理也能较轻松。
学习了中文会导致学英文语法上出现“中国式英语”。
从动作的特点及其关系来划分,可以把动作技能的迁移划分为双侧性 迁移、语言—动作迁移、动作—动作迁移。
练习方法不当;
形成消极思维定势; 产生心理上和生理上的疲劳;
动机强度减弱、兴趣降低甚至产生厌倦等消极情绪;
意志品质不够顽强等。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在练习成绩随着练习而提高的总的发展趋势下,练习成绩也会出现时 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快时慢的起伏现象。 原因主要有:客观环境的变化;学习者主观状态的变化。 (4)练习成绩相对稳定的现象 在动作技能发展的最后阶段,出现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不再继续提高的现 象,通常称为动作技能发展的极限。 (5)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 学习者的知识经验、人格特征、练习态度、练习方法等存在差异,因 此练习的进程也各不相同。
二、动作技能的种类
(一)粗大动作技能和精细动作技能(根据动作的精确性划分)
粗大动作技能是指在较大空间范围内进行并要求做大幅度动作的技能。 特点:需要整个躯体和大块肌肉群的运动才能完成活动;对于动作的精确性 要求较低,但动作的流畅、协调是必须的。 精细动作技能是指在狭小空间范围内进行并要求动作协调、精致、幅度小地展开 的技能。 特点:仅仅靠身体或四肢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活动;对动作的精确性要求较 高。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 特点:
–动作品质——高度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
–动作结构——动作干扰消失、衔接连贯、流畅,高度 协调
–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强,不需要视觉控制
–动作效能——体力精力消耗降至最低
冯忠良:动作技能的形成
阶段
含义
特点
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和掌握 操作活动的程序性知识。学会观察、 掌握原理
学习者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 定向 动作程序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 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冯忠良的四阶段模型 :
定向
模仿
整合
熟练
1、动作的定向
• 含义:
–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 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 内容:
–一是有关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
–二是与操作技能学习有关的各种内外刺激的有关信息。
• 特点:
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和掌握操作活动的程序性知 识。学会观察、掌握原理
2、动作的模仿
• 含义:
–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 特点:
–动作品质——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
–动作结构——动作成分协调性差、互相干扰、衔 接不连贯,
顾此失彼,产生多余动作 –动作控制——主要依靠视觉控制 –动作效能——效能低,时间长,体力精力消耗大
3、操作的整合
• 含义:
–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 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所谓熟 练操作是指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 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成分很少或不必要有 意识注意的状态。 熟练操作具有的主要特征: (一)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 (二)能利用细微线索 (三)动觉反馈作用加强 (四)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Cha08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一节 动作技能概述
3.动作技能学习过程的变化征 (6)觉察错误能力的逐步提高
第一节 动作技能概述
4.动作技能的分类、测量与评价 (1)动作技能的分类
第一节 动作技能概述
4.动作技能的分类、测量与评价 (1)动作技能的分类
第一节 动作技能概述
4.动作技能的分类、测量与评价 (1)动作技能的分类
第二节 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与过程
5.协调控制理论 协调控制理论认为,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要形成一个
包含多关节的协调状态,即形成协调结构,熟练动作就是 神经系统对特定的肌肉和关节的协调与控制。
协调结构可以通过练习或经验获得,也可能是自然遗 传的。
第二节 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与过程
6.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第五节 动作技能的迁移
2.动作技能迁移的理论解释 (1)概括化理论
概括化理论由贾德通过他所做的经典的“射水下靶子” 的实验首先提出。贾德认为,对已有的经验概括水平越高, 也就越容易实现迁移。
第五节 动作技能的迁移
(2)共同要素说 该理论中最有影响的是桑代克,他认为,只有一项学
习情景与另一项迁移情景所含成分具有共同要素时才会发 生迁移,由于他对学习的实质坚持联结主义观点,因此, 所谓共同要素的迁移原理,实际上是共同的刺激和反应的 联结。
第五节 动作技能的迁移
(5)除了运算模式外,还应指出技能间的认知因素方面的 相似性。 (6)使用语言线索来引导迁移的产生。 (7)当练习技能是非常复杂、危险或所需的设备受限制时, 模拟训练对训练过程的迁移可能是有用的。 (8)动作技能的迁移量一定要小。 (9)基本运动能力无法迁移。
第一节 动作技能概述
1.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自动化的、完善的动作 活动方式。
3.简述学前儿童动作技能学习阶段及注意事项
3.简述学前儿童动作技能学习阶段及注意事项
学前儿童动作技能的学习阶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适合2~3岁的幼儿,主要学习简单的基础动作技能,如走路、跑步、跳跃、跳绳等。
2.进阶阶段:适合4~5岁的幼儿,主要学习体操、武术、舞蹈等基本动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如前滚翻、后空翻、倒立等。
3.高级阶段:适合6岁及以上的幼儿,主要学习复杂动作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如体操的动作连接、各种跳跃技巧等。
注意事项:
1.针对幼儿的身体特点和生理发展特点来制定训练计划,不能盲目追求效果。
2.要逐步加强训练强度,不要让幼儿因过度训练而受伤。
3.要注意保护幼儿的身体,避免不必要的危险动作。
4.训练时应适当增加游戏元素,让幼儿感到有趣,增加学习的积极性。
5.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变化,不能让他们过度压力。
第八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组别
规定学生的反映 边看示范边背诵与 技能无关的数字 边看示范边说教师 正在做什么动作 只许看不许发问 只许看不许发问 边看示范边说教师 正在做什么动作
示范后独立操 示范后独立操 教师示范与说明 作简单拼图所 作复杂拼图所 需时间(分钟) 需时间(分钟) 只有示范动作, 不做任何说明 只有示范动作, 不做任何说明 示范动作之外略 作要点说明 5.7 3.1 3.5 3.2 2.2 25 22 16 14 12
练习初期要经常给学生提供KR,然后逐渐减少KR的呈现。 每次练习后不宜立即呈现本次练习的KR。 宜由学习者来决定何时呈现结果的知识。 KR(结果的知识)
四、在自动化阶段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 过度练习:为达到特定操作标准所需 练习量以外的附加练习。 • 过度练习对技能的掌握与保持有积极
动物的延迟奖励广度是30秒
行有助于技能保持的其他
信息加工活动。
单选题
1分
就动作技能的学习而言,“见者易,学者难”这 句话强调的是()对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性。
•A
言语指导
示范 练习 反馈
•提交
•B
•C
•D
单选题
1分
桑代克曾做过一个实验,被试蒙上眼睛后练习画4寸长的线段, 经过3000多次练习,毫无进步,其最适当的解释是()
•A
被试缺乏学习动机
练习过多导致疲劳 被试不知道练习的结果 缺乏适当的指导
•提交
•B
•C
•D
•C
动作技能学习规律的教学含义
• • • •
识别教学实践中的动作技能学习任务
在认知阶段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在联系形成阶段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
在自动化阶段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第九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练习——判断
• 6.入学儿童在习字时运用书空形式帮助记忆字形,这是 一种很好的心理练习形式。 • 7.现代认知心理学家把动作技能看成是一种类型的程序 性知识。 • 9.心理学家认为,动作技能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系列刺 激反应连锁形成过程。 • 10.研究表明,知识学习反应快的人,运动动作反应也 快。 • 11.研究表明,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自己发现的操 作方法一般优于接受指导的方法。
响是否相同? 问题3:在学习比较复杂的动作技能时,指导 与发现哪种效果更好?是让学生在指导下学 习还是让学生尝试发现正确的动作技能?
表7-1 不同示范方式对动作技能学习的影响
二、练习
(一)练习与练习曲线 练习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而进行反复操作 的过程。练习的结果可用练习曲线来表示。 练习曲线是描述动作技能随练习时间或次数的变化 而变化的图形。借助练习曲线,可以分析动作技 能随练习量的增加而提高的一般趋势。 练习曲线的几种形式:
• 不连续性动作技能是指只包含较短的动作序列,由突 2、开放的与封闭的动作技能 • 开放的动作技能是指必须根据外部刺激的变化 而调整自己的动作,如开车、踢球等,其特点是 必须参照外部环境的变化来调节动作。 • 封闭的动作技能是指完全依赖肌肉的内部反馈 信息指导的动作技能,如跳水、投铁饼等。
(三)动作技能的构成成分
第十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学完本章以后,应做到: • 1.能指出动作技能与一般认知能力的相同点和 不同点,能用自己熟悉的例子说明熟练操作的 特征及其心理机制; • 2.能用实例说明述的关于动作技能保持的 实验与解释作出适当评价; • 3.倘若要你指导一个班级的学生学会一套你熟 悉的体操或解放军的队列操练,能知道应选用 本章学到的哪些原理;
2、在多种情境下练习:随机练习与区组练习 • 问题2:哪种练习形式,练习的效率好?
《动作技能的学习》课件
1
高水平阶段
2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已经具备一定的动作
技能,需要不断地提高技能的准确性握基本的动作 技能,并且理解动作的基本要素。
自主掌握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已经能够自主地运用 动作技能,灵活应对不同的情境和要求。
动作技能学习的方法
模仿法
通过观察和模仿优秀的榜样, 学习者可以快速地掌握动作技 能。
结束语
动作技能的学习需要时间和耐心,但只要用心练习,一定能够达到优秀水平。
《动作技能的学习》PPT 课件
介绍动作技能学习的课件,包括动作技能的定义和特点,学习阶段和方法, 注意事项以及巩固与提高。
什么是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的定义
动作技能是人们通过学习和训练,掌握并能够运用的各种身体动作。
动作技能的特点
动作技能具有明确的目标和动作要素,需要通过练习和反馈不断提高。
动作技能的学习阶段
分解-组合法
将复杂的动作分解为简单的部 分,并逐步组合起来,有助于 学习者逐步掌握整个动作。
反馈法
及时获得他人或教练的反馈和 指导,帮助学习者纠正错误, 提高技能。
动作技能学习的注意事项
1 适度练习
过度和不足的练习都会影 响学习效果,适度的练习 是学习动作技能的关键。
2 清晰目标
学习者需要明确自己想要 达到的目标,以便有针对 性地进行练习和提高。
3 环境创设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 件,有利于学习者的动作 技能的学习和提高。
动作技能的巩固与提高
1
动作细节掌握
2
注意细节对动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至关
重要,学习者需要仔细细化动作的每个
细节。
3
反复练习
通过不断地重复练习,可以巩固已掌握 的动作技能,并提高技能的熟练性。
教育心理学第七章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与习得的指标 (一) 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
是理解学习任务,并形成目标意象和目 标期望。目标意象主要是指学习者对自 己解决问题的目标模式反应和动作型式, 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表象,即明确解决问 题的目标模式。而目标期望则是对自己 的作业水平的估价,即明确自己能做得 如何。这两种期望都起着学习定向作用。
果将心、身二者的练习相结合,其效果 更佳。决定心理练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学 习者要对练习的任务熟悉。从未进行过 身体练习的动作,不可能做心理练习, 若练习也只能是错误的练习。另外,心 理练习的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容易产生 厌烦情绪,使作业水平下降。 心理练习的效果也决定于任务的性质。 若任务中认知因素起的作用较小,反应 主要是依靠肌肉的线索,则心理练习作 用甚微。
部程序控制 (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 平
第二节
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
一、关于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论
像其他领域的学习一样,心理学家对动作
技能的学习也提出了多种解释。在众多的 解释中,可分为强调行为的、强调认知的 和强调生态的三种基本不同的观点。
(一)习惯论
习惯论认为,一种运动成分所产生的反
学习心理学家目前主要采用保持测验和迁
移测验来测量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保 持测验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测量表现,迁移 测验则是在变化条件下测量表现。之所以 采用这两种测验,是因为在动作技能的学 习中,有两种导致表现发生变化的因素: 一是导致学习的表现特征发生相对持久变 化的因素,二是导致表现发生暂时变化的 因素。由于训练期间(习得阶段)观察到 的表现的任何变化,可以是暂时的变化, 也可以是更持久的变化,因而有必要包括 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
(二)指导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的学习
详细描述
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研究将关注如何利用 技术辅助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人 工智能等,提高动作技能学习的效果,为教 育和学习提供更高效、个性化的方法。
动作技能学习的跨文化研究
总结词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动作技能学习的异同
详细描述
未来研究将进一步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动作 技能学习的异同,探究文化因素对动作技能 学习的影响,为跨文化教育和学习提供理论
任务分析与目标设定
总结词
任务分析是将复杂动作技能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子技能的过程,目标设定则是为学生制定具体的学习目标。
详细描述
任务分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复杂动作技能的结构和要求,从而更好地掌握每个子技能。目标设定可以帮助学 生明确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果。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反馈,学生可以逐渐掌握每个子技能,最终实现整体动作技 能与反馈
教师需密切观察学生的学 习过程,及时发现和指出 错误,并提供针对性的反 馈和建议。
示范与模仿
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正确的 动作,让学生模仿并反复 练习,以纠正错误。
调整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需 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帮助 学生更好地掌握正确的动 作技能。
学习效果的评估与反馈
特点
动作技能具有外显性、客观性、 可观察性、可操作性、习得性等 特点。
动作技能学习的过程与阶段
泛化阶段
学习者初步掌握动作技 能,但动作不准确、不 协调,多余动作较多。
分化阶段
学习者逐渐消除多余动 作,能够比较准确地完
成动作。
巩固阶段
学习者完全掌握动作技 能,能够熟练、准确地
完成动作。
自动化阶段
学习者完全自动化地完 成动作技能,无需意识
激励与评价
第九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 练习曲线的特征是:开始进步快;中间有 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停顿期(高原期); 后期进步慢;练习成绩有起伏;存在个别 差异;总的趋势是进步。 • 一般来说,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作业的 精确性、速度、协调性等会逐步提高。但 是,并非任何练习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练习时,要采用多种练习方法,还要注意 练习周期,克服“高原现象”,并且,练 习过程中应提供恰当的反馈,提高练习的 效果。
开放式 动作技能
乒乓球、足球后卫的 防守、棒球等的防守
足球射门与防守、 排球的接球、 篮球的投篮
• • • • •
(3)细微型与粗放型的动作技能 细微型主要依赖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 粗放型主要依赖大肌肉群的运动来实现。 (4)徒手型与器械型的动作技能 徒手型是依靠操作自身的机体来实现的; 器械型是依靠器械来实现与练习技术 心理练习:心理反复琢磨动作要领; 局部与整体练习相结合; 分散与集中练习相结合; 练习方式多样化; 随时让学习者知道练习的结果; 练习次数与时间适当分配。
作业
• • • • 一、名词解释 动作技能 高原现象 二、简述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的关系 三、简述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五、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特征)
• 1.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 • 一般而言,从刺激到反应之间需经历5 个环节:输入、编码、信息加工、译码、 输出。研究表明,从一步步有意识的尝试 到自动化完成动作技能,主要是省略掉了 许多中间环节的缘故。初学者操作是分解 成许多小步子的,因此动作的速度较慢, 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个别的中间反应逐 渐变得不必要了,动作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二、动作技能的类别
• 动作技能有四种分类法; • (1)是根据动作技能进行过程中对环境因素的依赖程度,划 分为封闭式动作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 • (2)是根据动作是否连贯,划分为连贯的动作技能和不连贯 的动作技能。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的学习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的学习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动作:人体的一种空间造型以及驱动这种空间造型的内部冲动。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熟练操作:达到较高速度、精确性、连贯的操作或动作,是技能获得的标志。
练习:练习者为提高动作技能水平而对动作程序进行的有意识的、付出一定努力的重复。
心理练习:仅在头脑内思考或想象身体运动而不进行实际的肌肉运动的一种练习形式,与身体练习相对。
集中练习:指将练习时段安排得很接近,中间没有休息或只有短暂的休息。
分配练习:指用较长的休息时段将练习时段分隔开。
整体练习:将局部动作技能综合起来,一次完整地练习一套动作的各个组成成分。
局部练习:将整套动作技能分解成许多组成成分,每次分别练习某一组成成分。
随机练习:假设有X项任务(或一种任务的X种变式)要练习,每项任务练习N次,在安排练习时,一项任务(任务A)的一次练习后,紧接着进行任务B的一次练习,接着任务C的一次练习……直到X项任务上的所有N次练习都完成为止,而且,一项任务(如任务A)的练习结束后,接下来练习哪项任务是随机确定的。
区组练习:假设有X项任务(或一种任务的X种变式)要练习,每项任务练习N次,在安排练习时,在进行另一项任务的练习之前,先完成一项任务的N次练习。
在进行第三项任务的练习之前,先完成第二项任务的N次练习……直到所有的任务都练习完为止。
情境干扰效应:动作技能学习中,区组练习在习得阶段效果好,在保持迁移阶段效果不好;随机练习在习得阶段效果不好,但在保持和迁移阶段效果好的现象。
固有的反馈:练习者不依赖外来帮助而自己获得的反馈。
增补的反馈:由教师、教练或某种自动化的记录装置提供给练习者的反馈信息,通常是在练习者得不到固有反馈信息时给予的,是对固有反馈的增加和补充。
结果的知识:增补的反馈的一种形式,是在运动之后由别人以言语的方式提供给我们的关于运动目标达成状况的信息。
第六章《教育心理学》动作技能的学习
四、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
动作技能不易遗忘的原因
– 在形成与使用过程中有了大量的过度学习; – 保持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小脑等低级中枢,其可能
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 – 许多连续的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比较简单。
• 动作技能的迁移
指已掌握的技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或妨碍作用。 正迁移:
对于那些只能在一个特定时期进行练习、而此后又不马上 操作的一些技能学习来说,过度学习更为有效。
(3)要合理分配练习时间 : –集中练习—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直到掌握某 种动作技能为止。 –分散练习—把练习分成若干阶段,在各阶段之间插入 适当的休息时间。 –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
(4)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 –整体练习—把要学习的动作技能作为一个整体重复加 以训练的形式。 –部分练习--把一套完整的动作技能分解成同时或按先 后次序出现的若干部分,每次进行其中一部分的训练 ,最后获得完整的动作技能。 –模拟练习、心理练习与实际练习
双侧性迁移 :由身体一侧学会的技能迁移到身体的另一侧。 语言-动作迁移:在动作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掌握动作技能有积极影
响。
动作-动作迁移:已学会的一种动作帮助和促进对另一种动作的学习。
正迁移发生的情况: 不同技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成分;不同技能之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
– 负迁移 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如,一个会
的提高上。 –练习成绩随练习进程而逐步提高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三
种形式—
• 练习进步的速度先快后慢; • 练习进步的速度先慢后快;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期现象: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地上升,练习到一定时期会 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在练习中期出现,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一段接近水平的 线段。 –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而且并 非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现象的一个最重 要的原因。
教育心理学-第8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较低级中枢控制。人们可以一面从事熟练的活动,一面
考虑其他的事情。
9
二、动作技能习得的指标
根据学习的定义,动作技能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内在运 动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内在的运动能力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外显的动
作行为推测出来。这里的动作行为称为表现 (performance)。
相应地,运动能力相对持久的变化,也反映在表现的相
第八章 动作技能的学习
1
本章框架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第二节 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与条件 第三节 动作技能学习规律的教学含义
2
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性质
一、动作技能的含义
动作技能是人类一种习得的能力,是人类有意识、有目 的地利用身体动作去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
二、动作技能的分类
连续的动作技能/不连续的动作技能 开放的动作技能/封闭的动作技能
(五)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6
第二节 动作技能学习过程与条件
一、动作技能学习的阶段
费茨(T.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概括了较 为成熟的人类学习动作技能的一般过程。他们把动作技 能的学习分为三个阶段。
7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解学习任务,
对持久的变化上,这就是说,动作技能的学习,可以通 过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来判断。
学习心理学家目前主要采用保持测验和迁移测验来测量
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0
三、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
(一)内部条件
学习动作技能前,学习者必须具备或事先习得一些与所 学的动作技能相关的内容,缺少了这些内容,动作技能 的学习便无法进行。
15
三、在自动化阶段促进动作技能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作技能的学习1.举例说明动作技能的含义、构成成分、分类。
2.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辛普森、克拉蒂和蔡斯关于动作技能的结构模式。
3.根据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与理论观点,分析某一具体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4.区分一般知识与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规律的异同,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5.影响动作技能形成的内外因素。
6.根据某一动作技能的形成过程绘制练习曲线,并分析其主要特征。
Contents一、动作技能的概念二、动作技能的种类三、动作技能的结构模式一、动作技能的概念动作技能是在练习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的、合理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动作技能包括三种成分:--动作或动作组--体能--认知能力二、动作技能的种类(一)根据动作的精确性——▪粗大动作技能(gross motor skill):在较大空间内进行并要求做大幅度动作,运用大肌肉,且常要求整个身体的参与。
如跑步、游泳。
▪精细动作技能(fine motor skill):在狭小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
如打字、刺绣、弹钢琴。
(二)根据如何定义动作技能的开始与结束--▪连续性动作技能(continuous motor skill):以连续的方式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如说话、唱歌、打字、滑冰。
特点是动作的持续时间较长,动作与动作之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知的始点和终点。
▪非连续性动作技能(discrete motor skill):具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开端和终点,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短暂(少于5秒)。
如射箭、投掷标枪。
(三)根据环境的稳定性—▪封闭性动作技能(closed motor skill):主要依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不需要外部环境因素作为参照,动作模式固定。
如保龄球、跳水、体操。
▪开放性动作技能(open motor skill):动作技能面对的外界环境不断变化、不可预测,必须参照外部环境刺激来调节动作。
如驾车、踢球。
(四)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徒手型动作技能:操作的对象主要是机体自身,即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来完成。
如自由体操、太极拳。
▪器械型动作技能:通过操作一定的器械来进行,如打字、驾驶。
二、动作技能的结构模式(一)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辛普森(E.J.Simpson)1966年提出。
•第一个层次—知觉;•第二个层次—定势;•第三个层次—指导下的反应;•第四个层次—机制;•第五个层次—复杂的外显反应;•第六个层次—适应;•第七个层次—创作。
(二)知觉—动作技能的三层次理论克拉蒂(B.J.Cratty)1964年提出。
❶动作技能的一般支柱。
包括抱负水平、毅力水平、唤起或动机水平、分析工作技巧的能力等。
❷能力品质。
包括力量、耐力、伸缩性、速度、平衡和协调。
❸工作和情境所特有的各种因素。
如工作所需的能量的要求、操作者赋予工作的价值、以往的经验和操作情境的社会特征。
(三)信息加工模式▪蔡斯运用信息加工观点分析了动作技能的结构。
动作技能是由感受器系统、中枢加工系统和效应器系统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信息加工系统。
第二节动作技能的形成一、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三、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四、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一、动作技能形成的理论(一)行为派的理论▪认为机体的某些活动因受到强化而产生了积极的后果,逐渐巩固下来。
获得了一定的习惯强度。
以后只要呈现适当的刺激,活动就会重新出现。
▪习惯的作用不仅是将外部的刺激与一定的反应联系起来,而且还将一种动作与另一种动作联系起来。
▪动作技能的学习本质上就是形成一套刺激--反应的联结系统(二)认知派的理论▪强调计划、内部程序在动作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动作技能的形成是指通过练习逐渐掌握某种外部动作方式并使之系统化的过程。
费茨(T.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1964提出的三阶段观点:▪1.定向(认知阶段)--●形成学习动机,学习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最一般、最粗略的表象。
●对技能的学习有时从个别动作入手,有时从动作的整体入手。
需熟悉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特点,把新学习的动作与已有的、习惯了的动作进行比较,克服习惯动作的干扰。
●动作显得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需有意识地控制。
▪2.模仿(联系形成阶段)--通过练习把已掌握的局部的、个别的动作联系起来,形成比较连贯的初级动作系统。
在动作转换和交替处会出现短暂停顿;稍微分心,会出现错误动作。
▪3.熟练(自动化阶段)--学习的各个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稳定的动作系统。
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三、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动作技能形成的标志是达到熟练操作。
熟练操作的五特征:❶动作的正确性、稳定性、灵活性的增强❷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动作连锁,建立其内部指导程序,意识的控制作用减弱,动作达到自动化。
❸反馈方式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外反馈指由视觉、听觉等提供的反馈,如旁观者的指点、某种机械信号等。
内反馈指由肌肉或关节提供的动觉反馈。
❹微弱的线索被利用❺在不利的条件下,能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四、动作技能的保持与迁移动作技能不易遗忘的原因▪在形成与使用过程中有了大量的过度学习;▪保持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小脑等低级中枢,其可能有更大的保持动作痕迹的能量;▪许多连续的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比较简单。
动作技能的迁移指已掌握的技能对掌握新的技能起促进或妨碍作用。
⏹正迁移:●双侧性迁移:由身体一侧学会的技能迁移到身体的另一侧。
●语言-动作迁移:在动作练习前的语言训练对掌握动作技能有积极影响。
●动作-动作迁移:已学会的一种动作帮助和促进对另一种动作的学习。
正迁移发生的情况:不同技能之间存在着共同的成分;不同技能之间包含着共同的原理。
▪负迁移●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学习新技能的消极影响。
如,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在刚学习骑三轮车时,会感到很不习惯。
●负迁移发生的情况:两种技能在结构上很相似,但其中某些成分要求相反的动作方式。
如,在打网球和羽毛球之间就有负迁移的作用,因为打羽毛球要求手腕的动作,打网球要求整个手臂的动作。
第三节动作技能学习的条件一、动作技能学习的个人内部条件▪(一)学习动作技能的动机动机是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动作技能的内在驱动力量,对学习者持久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相应的生理成熟水平和丰富的知识经验生理成熟是学习动作技能的基础,知识经验是动作技能学习的重要条件,学习者生理水平越高,知识经验越丰富,动作技能的学习效果越好。
▪(三)正常的智力水平▪(四)良好的人格特征研究表明,与出色完成竞赛活动有关的人格特征有:较高的动机水平;忍耐力、坚持性;抗干扰、承受打击和注意稳定的能力;控制能力;任劳任怨、富于吃苦精神;自信、大胆、心胸开阔;高于常态的智力水平。
▪(五)适当的生理唤醒水平生理水平与操作水平的关系有三种理论:▪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倒U形假设(哈特金森,1940)•唤醒水平从睡意状态转向警觉状态,动作操作的成绩提高;但从警觉状态向高度兴奋状态,操作成绩下降。
中等的唤醒水平是最佳的水平。
▪驱力理论(赫尔,1943;斯彭斯,斯彭斯,1966)二、动作技能学习的外界环境条件(一)科学的指导:讲解与示范(二)练习(一)科学的指导▪1.讲解:●教师讲给学习者听●讲解的内容¡ª学习动作技能的目的;动作技能的性质;学习程序与步骤;注意事项。
●讲解的言语要简洁、概括与形象化。
▪2.示范:●教师做给学习者看●教师做出示范:示范者的身份对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当观察熟练的教师的示范操作时,学习效果最好。
●示范的准确性是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直接决定因素,可借助视听教学进行示范,如图片、影片、幻灯、计算机模拟。
●何时给予示范:在实际进行技能操作之前让学习者观察示范动作,是一种较好的技能学习方式。
●示范时结合讲解,或指出错误、进行现场评价,效果更好。
(二)练习▪1.练习和练习曲线▪2.练习进程的特点▪3.合理地组织好练习1.练习:▪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
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
▪练习曲线:描述动作技能随练习时间或次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形,或者说是运用图解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
2.练习进程的特点(1)总的趋势是练习成绩逐步提高,表现在速度和准确性的提高上。
▪练习成绩随练习进程而逐步提高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ª•练习进步的速度先快后慢;•练习进步的速度先慢后快;•练习进步的速度先后较平均。
(2)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期现象:▪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地上升,练习到一定时期会出现练习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
▪在练习中期出现,在练习曲线上表现为一段接近水平的线段。
▪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
而且并非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高原现象。
▪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现象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在练习成绩随着练习而提高的总趋势下,练习成绩会出现时而上升、时而下降、进步时快时慢的现象。
(4)练习成绩相对稳定的现象:▪动作技能发展的最后阶段,出现练习成绩相对稳定不再继续提高的现象。
通常称为动作技能发展的极限。
(5)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练习者的个性差异,以及他们对学习的准备程度和对练习的不同态度,都会影响练习的成绩,造成练习中的个别差异。
3.合理地组织好练习⏹(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具体明确的练习要求,难度适中的练习目标(2)进行适度的“过度练习”⏹要了解达到某一操作水平时所需的基本练习次数,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过度学习的次数。
⏹过度学习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究竟何种程度最佳,结论不一。
有人主张保险的次数为100%,即再增加原初学习程度的一倍达到最佳。
⏹对于那些只能在一个特定时期进行练习、而此后又不马上操作的一些技能学习来说,过度学习更为有效。
(3)要合理分配练习时间 :▪集中练习¡ª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直到掌握某种动作技能为止。
▪分散练习¡ª把练习分成若干阶段,在各阶段之间插入适当的休息时间。
▪分散学习优于集中学习(4)要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整体练习¡ª把要学习的动作技能作为一个整体重复加以训练的形式。
▪部分练习--把一套完整的动作技能分解成同时或按先后次序出现的若干部分,每次进行其中一部分的训练,最后获得完整的动作技能。
▪模拟练习、心理练习与实际练习(5)要及时反馈▪通过反馈,学生考验辨别动作的正误,知道自己动作是否达到要求。
反馈可分为内部和外部的,及时的与延迟的。
采用哪种反馈,应根据任务的性质、学习者的学习进程而定。
▪内部反馈: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外部反馈: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