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拱的演变

合集下载

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

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

斗拱的演变历史及变化规律斗拱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木建筑结构,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求,之后慢慢演变为纯装饰性结构。

它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历程,在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特别的代表意义。

斗拱的演变历史西周:出现雏形西周铜器“矢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

其基座上出现了四个矮柱上承皿板、栌斗,中间连以横楣和蜀柱的形象,反映出房屋柱网及柱间联系构件的做法,推测在西周初期建筑柱子上可能已出现栌斗。

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四角出现栌斗、抹角栱和斗子蜀柱,可以据此了解早期的斗栱形象;陶制斗拱中有栌斗、散斗等,大致反映出了早期斗栱组件中斗的形象。

斗拱早期形象斗栱的早期发展,当代有建筑考古学家结合考古中发现的擎檐柱遗迹现象,推测斗栱纵向栱(也称竖栱)的形成过程是:擎檐立柱——落地斜撑——腰撑(撑栱)——曲撑——插栱,这一檐结构由落地支承到悬挑支承的变革大约完成于西周晚期,最迟到战国时期又完成了插栱与横栱的组合,即形成最初的出跳斗栱的形式。

横栱的发展,一般认为脱胎于叫做“欂(bó)、枅(jī)、栌”一类的短枋木,这些横向构件横装于斗栱栌斗口子中,在构件的两端置散斗,就形成了一斗二升的平叠横栱,再将横栱改为弯曲上举的形式,就形成了栾栱。

斗拱早期发展示例图汉代:探索期这一时期出现各种各样的斗栱形式。

汉代斗栱以承托柱梁和增大挑檐为主。

在有最简单的柱头放置栌斗和柱头安放实拍栱的做法;有一斗二升、一斗二升加蜀柱的做法;有一斗三升的做法;有将栱做成曲栱和左右牵合形成交互曲栱(鸳鸯交首栱)的做法;有伸出挑梁,形成单栱出跳和重栱出跳的做法。

汉代斗拱示例图南北朝:进一步发展柱头铺作基本完善,柱头栌斗除了承托斗栱与额枋外,还承托内部的梁架;补间铺作尚处在探索中,出现了人字栱、人字栱与斗二升的组合,栱端卷杀逐步规矩。

在南北朝的后期,斗栱中出现了斜向构件“昂”。

南北朝斗拱形式隋唐五代:基本成熟斗栱的承托和悬挑功能已臻完善,在外檐斗栱出跳中,下昂的杠杆结构机能充分发挥,斗栱的形制已经完备,形成了较为规范的斗栱系列,并呈现出“以材为祖”的现象。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摘要:本文概述了从商朝至明清时期时期的斗拱演变过程。

宋以前,斗拱的形制和功能还没有统一的规范,自宋以后,斗拱的结构、形制开始规范化,明代以后,斗拱逐渐成为装饰的构件,纯粹成为封建等级制的标识。

关键词:斗拱结构空间结构:1、斗拱定义、结构2、商朝时期开始出现斗拱——汉朝斗拱——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斗拱的结构和空间变化)为什么3、斗拱文化的变化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体系的重要结构构件,是联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的托架。

其最初是满足建筑梁柱承托功能的需要,即将屋顶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子上,使屋架在承受水平外力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抵御地震、和台风等灾害。

明以后,斗拱的发展逐渐演变成由简到繁的纯装饰性活动。

从结构上看,斗拱由方形的栌斗、矩形的拱和斜的昂组成。

从形象上看,斗拱最早出现于商周时期,商周青铜器“令簋”(如图所示1-1)的四足即与斗拱之栌斗形象相似。

此时的“斗拱”只起简单的承托作用。

但从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铜方案上看(如图所示),已经有45度转角放置的、用于悬挑的斗拱形象。

这个方案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最接近斗拱形象的例证,当然此时期建筑中是否存在起悬挑作用的斗拱,目前尚无实例可考。

不过,在汉代明器中,这种起悬挑作用的出跳斗拱已很普及了,且出挑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大致可以推测早在汉以前斗拱便已运用于建筑营造之中,很有可能在先秦时的建筑中便已有斗拱存在。

汉朝时期斗拱的结构、形态更加丰富。

其多样化多表现于栌斗,起形态至少有五种:1、一斗二升(如图所示)2、一斗三升(如图所示)3、一斗二升两侧附加支点承托(如图所示)4、重叠多重横拱(如图所示)5、横拱形状有平直形的“枅”、弓形的“栾”(曲枅)、折线形、曲线形的异形枅。

此时的斗拱还增加了减少弯矩和剪力的作用。

柱头斗拱在发挥承托作用、悬挑作用的同时,由于扩大了支座,增添了支点,改善了节点构造,“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

中国古建筑斗拱是什么样的?斗、拱、翘、昂、升5种基本拱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斗拱是什么样的?斗、拱、翘、昂、升5种基本拱件详解

中国古建筑斗拱是什么样的?斗、拱、翘、昂、升5种基本拱件详解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的独有构件,是连接屋顶与墙面之间的构件,更具体地说斗拱位于立柱与横梁之间。

斗拱是由“斗、拱、翘、昂、升”5种基本拱件和相关附件构成,斗拱的产生可追溯到周代末年,直到秦代还是只有零星记载,到了汉代才广泛应用。

明朝以前斗拱主要作为结构构件,是很重要的承重构件,同时起到一定装饰的作用。

明代后,斗拱的承重作用开始向装饰性作用转变,直到清代,斗拱基本只剩装饰作用了。

斗拱斗拱的种类因朝代、部位等种类形制非常非常多,下面先讲讲基本的“斗、拱、翘、昂、升”5种基本拱件,然后再看看组合在一起后是什么样的。

(1)斗,“斗”件的名称来自于古代量米容器—斗,斗是组成斗拱最基础构件,它的中部刻凿有十字形槽口,以便承托第二层拱件。

量米容器及拱件“斗”(2)拱,“拱”是嵌入座斗上的第二层承托拱件,他的摆放平行于建筑长边,形如弓形,中间开凿槽口。

拱件“拱”(3)翘,“翘”,宋朝称为“华拱”,清朝称为“翘”,吴称为“丁字拱或十字拱”,他是与“拱”垂直的构件,形式基本与拱相同,只不过“拱”是平行于建筑长边,“翘”则是垂直于长边。

清“翘”(4)昂,“昂”是唐宋时期演化而来的一个构建,当时利用杠杆作用,起到对屋顶支撑作用的斜置构件,后因它的安全度受到挑战,到明清则是不起力学作用的装饰构件了。

拱件“昂”(5)升,“升”是比座斗小的斗形,因古代量米容器中,大的叫斗,小的叫升,故而称为升。

宋《营造法式》中称为“枓dǒu”,升是承接上层拱的基座。

拱件“升”斗拱还有其他的附件,这些构件主要是填补拱件之间的空隙,如耍头、撑头木、盖斗板等,这些不影响我们对斗拱有个大体的认识,那么“斗、拱、翘、昂、升”组合在一起是什么效果呢?一起来看一下吧。

斗拱斗拱,中国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构件,斗拱因为对于中国古建筑如此之重要,所以北宋李诫编撰《营造法式》,介绍大木作,第一个介绍的即是斗拱。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课件

《中国古代建筑斗拱》课件

斗拱的艺术价值
1 2
美学价值
斗拱的造型和雕刻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其华丽 的曲线、精细的雕刻和独特的色彩搭配使建筑物 显得更加庄重、华丽。
文化价值
斗拱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体现了古代文化 的精髓,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可以了解古 代社会的建筑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的信息。
斗拱所体现出的结构特点和美学追求对现代建筑设计 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现代建筑可以借鉴斗拱的结构 设计,运用现代技术和材料加以创新,实现传统与现 代的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此外,斗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也对现代建 筑设计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借鉴斗拱所代表的文化精 神和价值观念,现代建筑可以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和 社会责任,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06
结论
总结斗拱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 溯到汉代,广泛应用于宫殿、寺庙、住宅等建筑类型,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斗拱在建筑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承重作用,同时还是建筑艺术美学的体现。它的形态、尺 寸、比例、色彩等方面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美学追求和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独特 的艺术魅力所在。
材料创新
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斗拱的材料和制作工艺也在不断创新,为现 代建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结构优化
通过对斗拱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可以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建筑的需求。
功能拓展
在保持斗拱的装饰性和美学价值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其功能,如节能 、环保等方面,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
在明清时期,斗拱不仅具备结构和功能性,还融入了更多的装饰元素,形态多样, 制作精细。

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斗拱的特点和区别

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斗拱的特点和区别

中国营造技术知识点——斗拱的特点和区别中国古代本构建筑的演变,很多反映在斗拱上,因此,斗拱的风格特点和构造区别是明清木构建筑区别的重要方面。

总体风格及其特色01明代斗拱与宋代斗拱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①用材等级降低,斗拱构件变小;②每一个开间中,斗拱所用的攒数骤増,由宋代的当心间一朵至二朵变为四攒、六攒乃至八攒,排列繁密;③斗拱向外挑出尺度减小。

由于构件变小,拽架随之变小,出跳(出踩)数相同的斗拱,其挑出长度明显減小。

以上三点,是明代斗拱较之宋代斗拱发生的主要变化。

造成明代斗拱这些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元代以后大木构架向整体化方向发展的结果。

元代以前的建筑,大木与斗拱分工明确,界限清楚,柱枋、斗拱、梁栿层次分明。

这种构架体系中,下架(柱、枋)与上架(梁栿)之间被斗拱分隔成两部分,大木构架的整体性不是很强,而斗拱的结构作用相对重要。

元代以后,柱子(主要是内柱)向上延伸,与梁栿直接结合,柱头梁栿取代柱头斗拱的部分功能而并入木构架体系,这种变化,使大木构架的整体性增强了,斗拱的结构作用相对减弱了。

木构架整体功能的提高,必然要求兼有结构和装饰双重功能的斗拱削弱其结构功能而增强其装饰功能,斗拱尺度的减小和攒数的增加正是这种演变的结果。

斗拱尺度的减小还受到建筑物墙体材料变革的影响。

明代大量采用砖墙代替泥墙和土坯墙,使墙体耐雨水侵蚀的能力大大増强,大尺度挑出屋檐以保护墙体的问题已不十分突出,这也是造成斗拱挑出长度减小的原因。

总之,斗拱由唐宋至明清的这种变化,是木构架体系走向完善和成熟的必然结果。

明清斗拱的若干区别02我们现在所要研究的,不是明清斗拱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而是二者之间存在的种种区别。

明清斗拱究竞有哪些区别呢?总括起来,大概有以下十几个方面:(1)明代斗拱足材构件高21分,单材构件高15分。

清代斗拱足材构件高20分,单材构件高14分(图8-12明、清斗拱足材、单材构件尺度比较)(明代斗拱因年代不同,承传不同,也有其足材构件20分、单材构件14分的情况)。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

一、概述我国古建筑斗拱作为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建筑技艺。

本文将对我国古建筑斗拱的演化历史及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二、斗拱的起源与演化1. 斗拱的起源斗拱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梁架结构,用以支撑梁的重力,保证建筑的稳固性。

最初的斗拱形式简单粗犷,以实用为主,没有太多装饰。

2. 斗拱的演化随着建筑技术与工艺的不断发展,斗拱逐渐演化出各种不同的形式与风格。

在唐代,斗拱逐渐开始体现出装饰性,雕刻精美,成为建筑的一大特色。

而到了宋代,斗拱更加丰富多样,不仅体现艺术性,更加强了其结构上的稳固性。

3. 斗拱的风格特点古代斗拱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形制、雕刻与装饰上。

形制上,斗拱有悬挑、垂直、半垂直等多种形式,各具特点。

雕刻与装饰上,斗拱的雕刻题材多样,常常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与神话的元素,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美感。

三、斗拱在我国古建筑中的应用1.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宫殿建筑中,斗拱扮演着支撑梁架结构的重要角色。

宫殿建筑中的斗拱多为悬挑形式,结构稳固,雕刻精美,体现了皇家建筑的尊贵与华丽。

2. 寺庙建筑中的斗拱在古代寺庙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佛教与道教的宗教文化内涵,雕刻内容多为佛教神话、道教神话等,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斗拱的结构稳固性也保证了建筑的稳固与安全。

3. 园林建筑中的斗拱在我国古代园林建筑中,斗拱常常体现出我国园林的特色与韵味。

斗拱的形制多样、雕刻精美,为园林增添了一份静谧与优雅。

四、斗拱在传统建筑中的保护与传承1. 文物保护中的斗拱作为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斗拱在文物保护中受到了高度重视。

国家对于古建筑斗拱的保护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加强对古建筑斗拱的维护与修复。

2. 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我国古代传统建筑中的斗拱不仅仅是建筑材料,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记忆。

在当代,通过各种途径与手段,积极开展古建筑斗拱的传统技艺、工艺、风格的传承与研究,保持其传统魅力的也注入现代元素,使之与时俱进。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

斗拱的演变1/ 5略谈中国斗拱的演变摘要:斗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构架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斗拱的发展演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现存最早木构架遗构的斗拱入手,上溯其源,下究其变,对斗拱的起源和斗拱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

文章的最后对斗拱对于当代建筑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斗拱;演变;发展正文:一概述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1] ,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五个部分:拱、翘(宋称华拱)、昂、升、斗。

如图所示。

探讨斗拱的演变意义何在?这不得不提到斗拱之于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地位。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的绪论中提到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2],可见斗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作为区分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官式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关键构件,斗拱主要反映大式建筑、官式建筑的发展,反映的是我国较高水平的木构技术的发展。

通常认为,中国斗拱的演变有三个阶段:从西周至南北朝时期,为斗拱初始形成的发展阶段;唐代至元代,是一个相当务实的、“斗拱结构力学”与建筑造型艺术完美结合的成熟阶段;明代至清代,为斗拱结构趋向装饰化的阶段。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但猜测必须要基于现实的依据。

本文从现存木构建筑出发,结合斗拱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斗拱的演变。

图1斗拱的组成图2 斗拱示意图二斗拱之前溯现存最早的大木构当属唐代遗构五台山南禅寺,南禅寺的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前后檐华栱两跳皆足材。

略后建造的佛光寺东大殿—檐柱柱头铺作外跳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重栱偷心造。

所谓偷心造,即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

斗拱

斗拱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

西周铜器上已有栌斗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

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

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总而言之就是斗拱经历了由主要作为承重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不断形式上的演化)——同时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结构——完全作为装饰结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形制。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

简述唐宋斗拱与明清斗拱的演变与区别摘要: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1.形制的差异2.构造方式的差异3.装饰风格的差异正文: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重要结构部件,起着承重、传递荷载的重要作用。

从唐宋到明清,斗拱在形态、构造和应用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演变。

一、唐宋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斗拱的起源与功能斗拱起源于商朝,起初仅作为一种简单的承重结构,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功能逐渐丰富,不仅具有承重作用,还具有装饰效果。

2.唐宋斗拱的形态特征唐宋时期的斗拱形态丰满,线条流畅。

拱与斗的比例适中,使得整个结构稳定且美观。

此外,唐宋斗拱的尺度较大,给人以庄重雄伟之感。

3.唐宋斗拱的演变过程唐宋时期,斗拱的形制逐渐完善,成为建筑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斗拱的尺寸、形状和构造方式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使得斗拱结构更加稳定,承重能力更强。

二、明清斗拱的特点与演变1.明清斗拱的形态特征明清时期的斗拱形态更为精细,线条更加优美。

拱与斗的比例更加协调,使得斗拱结构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更具观赏性。

此外,明清斗拱的尺度相对较小,呈现出一种小巧玲珑之美。

2.明清斗拱的演变过程明清时期,斗拱的构造方式发生了一定变化,采用了更多的榫卯结构,使得斗拱的连接更加牢固。

同时,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限于主体结构,还应用于屋檐、门窗等局部装饰。

3.明清斗拱在建筑中的应用在明清建筑中,斗拱不仅起到了承重作用,还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工匠们巧妙地将斗拱与建筑的其他部件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富丽堂皇、典雅古朴的建筑风格。

三、唐宋与明清斗拱的区别1.形制的差异唐宋斗拱尺寸较大,形态丰满,线条流畅;明清斗拱尺寸较小,形态更为精细,线条优美。

2.构造方式的差异唐宋斗拱采用较多的木构件拼接,明清斗拱则采用更多的榫卯结构,使连接更加牢固。

斗拱结构详解(共61张PPT)

斗拱结构详解(共61张PPT)

C斗 拱
概述
2021年上海世博会,中国的漏斗形大红色展馆,不管从 色彩、形状、结构都能够完美的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中国馆从古代建筑的斗拱中获得灵感和精神内涵,层层叠叠, 紧紧相扣,给人一种稳定感,仿佛可以承载万钧之重!是一种 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除了构思的巧妙和 制式的缜密外,它的装饰美和形式美可称为是中国古建筑的精 髓。在我国的很多著名的古典建筑中,相当大一局部都有斗拱 结构。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 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 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C斗 拱
起源与发展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 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 头方〔即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 织成一个分为假设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C斗 拱
概述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 额枋〔fāng〕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 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 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一块像盛米的斗
起源与发展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半;数量少, 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实。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斗拱
翼角
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
斗拱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古建筑斗拱的起源和演变
中国古建筑的斗拱建筑结构可以追溯至自从西周时期的星罗棋布的古城墙遗址;然而,它的成熟和发展是在明清时期。

斗拱作为一种建筑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受到广泛应用,不论是宫殿、道观、庙宇、佛寺、城楼、园林,还是士人的私人别墅,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斗拱的起源是在中国的南方,由于南方地区地质条件复杂,需要采用一些复杂的结构形式来满足建筑的需求,而斗拱正是这样一种结构形式。

最早的斗拱结构是将两颗半球形的骨架组合而成,这种结构逐渐发展出了分节玉璧斗拱、梁空斗拱、石雕斗拱,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标志性建筑结构。

在明清时期,斗拱的应用达到了高峰。

清代如果说之前的斗拱是数量的积累,那么清代就是内容的提纯和升华。

明代,中轴线式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完整,斗拱已经成为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建筑中,斗拱作为支撑结构,负责承载建筑物的重量,同时还可以防止地震的破坏,是一种非常经济实用的结构形式。

在各个时期,斗拱的形态也经历了千变万化。

明代的斗拱形态多样化,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和雕刻技巧。

如松山禅寺的斗拱采用了青石刻雕的方式,表现出了高超的技艺。

在清代,在斗拱结构塑造的同时,还注重表现其气韵神动的审美价值。

如颐和园的“鹿鸣斗拱”形态优美、品位高雅,令人叹为观止。

总的来说,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瑰宝,不仅具有重要的建
筑实用价值,还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美学艺术方面的高超技巧和审美价值。

它的起源和演变历程,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宝贵历史遗产。

斗拱演变史

斗拱演变史

斗拱演变史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

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

斗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

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

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

宋《营造法式》中所载各种殿堂构架的斗拱与梁架结合,已不如唐代紧密,但仍类似。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在柱子与梁枋上因为要挑出屋顶伸出的屋檐,需要有一种构件支托住屋檐下的枋子和橼子,古代工匠用弓形的短木从柱子和梁上伸出,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弓木层层挑出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这种方形木称为“拱”。

在两层拱之间用方木块垫,小方木形如斗,所以这种用多层拱与斗结合成的构件称为“斗拱”。

从斗拱的形状与名称来看,是象天法地的。

古代先民在长期观测天象变化中,看见天空上有组星座计七颗,就是所谓“北斗七星”,若用一根假想的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就像生活中用的匙,匙的端部就像古人用来量米的斗一样。

斗转星移,四时更替,就如中国古代民谣所唱:”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

斗拱结构知识点总结图解一、斗拱结构的发展历史斗拱结构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它是一种特殊的拱形结构,常常用于建筑物的主要支撑和加固。

斗拱结构最早出现在汉代的建筑中,但在隋唐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隋唐时期的斗拱结构主要是在宫殿、寺庙和官方建筑中得到应用,它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工程技术性。

随着宋元时期的到来,斗拱结构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它不仅出现在宫殿和寺庙中,还出现在民居、园林和墓葬等建筑中。

明清时期的斗拱结构则更加丰富多样,各种风格和形式的斗拱结构相继出现,使得其在建筑领域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

二、斗拱结构的构造原理斗拱结构是由多个相互连接的拱形构件组成的,这些构件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

斗拱结构的构造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斗拱的基本构造形式斗拱结构由一系列相互依托的拱形构件组成,这些构件之间形成了一种较为稳固的结构形式。

斗拱的基本构造形式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半圆形拱,二是这些拱之间相互连接的横向构件。

这些横向构件通常包括横梁、墩柱和墩壁等,它们可以有效地支撑和加固斗拱结构,使得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承重能力。

2. 斗拱的承重原理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其主要原理是依靠上下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相互配合来实现的。

当外部荷载作用于斗拱结构时,上部的拱形构件可以承担一部分荷载,同时通过横向构件传递给下部的拱形构件,由下部的拱形构件来继续承担和分担荷载。

这种上下拱之间的相互支撑和配合使得斗拱结构具有较高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

3. 斗拱的装饰和美学原理斗拱结构不仅具有较高的工程技术价值,还具有较高的装饰性和美学魅力。

斗拱结构的装饰和美学主要体现在其形式和线条上,它通过一系列的斜切、拼合和装饰等手法使得结构具有较高的建筑美感和审美价值。

同时,斗拱结构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的造型和装饰来彰显出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从而丰富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和文化内涵。

三、斗拱结构的实际应用斗拱结构在实际的建筑设计和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在保护建筑物免受地震和风雨侵袭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古建筑斗拱

中国传统古建筑斗拱

目录一、斗拱是什么 (1)二、斗拱的基本组成 (1)1.斗拱基本组成 (1)2.斗 (1)3.拱 (1)4.翘 (2)5.昂 (2)6.升 (2)三、斗拱的作用 (3)增加出檐宽度,延长滴水距离 (3)将檐口荷载均匀传布 (3)增强抗震能力 (3)丰富檐口造型 (3)四、斗拱演变 (3)1.汉代斗拱 (4)2.南北朝斗拱 (6)3.隋唐斗拱 (7)4.宋辽金元斗拱 (11)5.明清斗拱 (18)五、宋式斗拱 (24)1.材分制 (24)2.造斗之制 (24)3.造拱之制 (26)4.下昂尖卷杀、耍头制度 (26)5.典例 (27)六、清式斗拱 (28)1.斗口制 (28)2.造斗之制 (29)3.造拱之制 (30)4.昂头、蚂蚱头之制 (30)典例 (31)七、斗拱分类 (32)一、斗拱是什么斗拱,又称铺作(宋式),牌科(吴式)等。

在梁檩与立柱之间,作为一种过渡结构,由许多斗性木块,与肋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是中国建筑特有的结构。

二、斗拱的基本组成1.斗拱基本组成斗拱基本构件:斗,拱,翘,昂,升。

2.斗斗是斗拱中的承托拱、昂的方形木块,形状如斗而得名。

图 13.拱拱是矩形断面外形似弓的短枋木,一般为横向承挑作用,有瓜拱,万拱,厢拱之别。

图 24.翘翘外形与拱相同,其承挑方向与拱不同,翘为纵向出挑的短枋木。

宋法式中翘被称为“华拱”,或“抄拱”。

图 35.昂昂与翘一样是纵向出挑构件。

其前后伸出贯通里外跳,前端有尖斜向下,尾伸于屋内。

图 46.升统一指代槽升子、三才升、十八斗等小型斗形构件。

位于拱、翘、昂的两端,介于上下两层拱之间,用于承托上层构件,实际上是一种小斗。

升图 5三、斗拱的作用增加出檐宽度,延长滴水距离Array斗拱由纵横交叉的拱件自下往上层层累叠、逐渐扩展,使出檐宽度增加。

无斗拱的上檐出=檐平出+飞椽出,有斗拱的上檐出=檐平出+飞椽出+斗拱出踩,随着斗拱出挑踩数增加,整体出檐尺寸随之增加。

斗拱(1)

斗拱(1)

明清斗拱
斗拱变小,只有柱高几分之一; 数量多,柱间多达4—8朵. 屋顶出檐较短,大约一米. 色彩繁复华丽, 风格富丽堂皇。
斗拱演变趋势
斗拱的演变是:由大而小,由简而繁,由雄壮而纤 巧,由结构的而装饰的,由真结构的而成假刻的部 分如昂部,分布由疏朗而繁密。
古建上的斗拱有什么作 用?
五、斗拱的作用
第三阶段:明清时期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 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 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清 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 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 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 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 增加出檐的作用。它的用料 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山西榆次城隍庙建筑斗拱
昂 升 拱
二、斗拱构造
斗拱在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 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后来,通称为 斗拱。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 增高一层为一铺。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 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宋《营 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 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 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 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 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
斗拱中拱 或昂每挑 出一层为 一跳. 斗拱跳数 越多,说明 等级越高.
观察古建中斗拱的位置
屋身屋顶之间,立柱横梁交接处
三、斗拱位置
斗拱位于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 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在 建筑物的部位关系上,斗拱共有三种不同 的位置:一种在柱之上;一种在柱间阁坊 上;一种在屋角柱头上。斗拱依其部位或 时代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宋代称置于一 般柱头、转斜角柱头和阑额上的斗拱为柱 头铺作、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清代则分 别称为柱头科、转角科和平身科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谈中国斗拱的演变
摘要:斗拱,是我国古代大型木构架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斗拱的发展演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现存最早木构架遗构的斗拱入手,上溯其源,下究其变,对斗拱的起源和斗拱在不同朝代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

文章的最后对斗拱对于当代建筑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思考。

关键词:斗拱;演变;发展
正文:
一概述
斗拱,又称枓栱、斗科、欂栌、铺作等[1] ,是我国古代大型木结构建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五个部分:拱、翘(宋称华拱)、昂、升、斗。

如图所示。

探讨斗拱的演变意义何在这不得不提到斗拱之于中国古建筑的重要地位。

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中国建筑史》的绪论中提到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一大特点便是“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2],可见斗拱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

作为区分大式建筑和小式建筑、官式建筑和民用建筑的关键构件,斗拱主要反映大式建筑、官式建筑的发展,反映的是我国较高水平的木构技术的发展。

通常认为,中国斗拱的演变有三个阶段:从西周至南北朝时期,为斗拱初始形成的发展阶段;唐代至元代,是一个相当务实的、“斗拱结构力学”与建筑造型艺术完美结合的成熟阶段;明代至清代,为斗拱结构趋向装饰化的阶段。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但猜测必须要基于现实的依据。

本文从现存木构建筑出发,结合斗拱发展的三个阶段探讨斗拱的演变。

图 1斗拱的组成图 2 斗拱示意图
二斗拱之前溯
现存最早的大木构当属唐代遗构五台山南禅寺,南禅寺的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前后檐华栱两跳皆足材。

略后建造的佛光寺东大殿—檐柱柱头铺作外跳为双杪双下昂七铺作重栱偷心造。

所谓偷心造,即横拱的设置少于斗拱出踩,如斗拱各向内外两侧挑出三拽架称为七踩,应列有七列横拱,但在制作时却省去一列或数列横拱。

从该点出发,我们可以将斗拱大致横向部分和纵向部分,而且横向部分和纵向是可以相对自由地组合和拆分的。

很自然地,在探斗拱根源之时,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向去考虑。

以下是
我按照这一思路对于目前关于斗拱起源观点的整理归类。

对于纵向拱,目前主要由三种猜测。

一种推测斗拱的纵向拱起源于擎檐柱,主要演变过程为:擎檐立柱—落地斜撑—腰撑(撑拱)—曲撑—插拱;另一种认为斗拱中的纵向拱是由延长于檐柱以外的梁端或接续的挑檐横木下使用斜撑再到插拱这一条路径而来;还有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

对于斗拱横向拱的起源,一般认为其脱胎于叫做“欂、枅”一类的短枋木,这些横向构件横装于斗拱栌斗口子中,在构件的两端置散斗,就形成了一斗二升的平叠横拱,再将横拱改为弯曲上举得形式,就形成了栾拱;另外一种说法是香港学者李允铄在其著作《华夏意匠》中提出“正确地理解斗拱的产生应该是由柱头部分的构造演变而来的”。

[3]
图 3 斗拱纵向拱起源推测一图 4 斗拱纵向拱起源推测二
按照上述推论大致可以得出斗拱的纵向发展早于横向发展的结论,但是从出土的早期文物来看,横向斗拱似乎才是斗拱的起点。

斗拱的最早形象见于西周早期的铜器“令簋”,基座上出现了四个矮柱上的承皿板、斛斗,中间连以横楣和蜀柱的现象。

从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也大致可以窥见横向斗拱的产生而且有较为普遍的应用。

当然我相信,任何一种功能构件的产生都是服务于功能的,斗拱自然也不例外。

探讨斗拱的演变发展还是得从斗拱的功能入手。

斗拱的产生起源于屋盖部分与屋盖支撑部分稳定连结的需要,道理和我们用绳子将两根木棍连结起来是一样的。

而斗拱作为连结构件是人对空间需要与结构支撑的矛盾的解决。

建筑的三原则是坚固、实用、美观,排在第一位的是坚固,而最坚固的莫过于“金字塔”式的上小下大的模式,斗拱之所以反其道而行是由于人对空间的需要,而且颇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所以综合来看,纵向斗拱的经验先于横向斗拱,但横向斗拱是后代斗拱的雏形,后将纵向斗拱的经验加于横向斗拱之上,在经过一定的发展,横纵斗拱巧妙结合,渐趋一体,终成后世之斗拱。

是既有经验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满足人特定需要而糅合产物。

图 5 令簋图 6 汉代画像石
汉代是斗拱的初生期和积极探索期,此时期的发展以承托柱梁和增大挑檐为主;南北朝时期斗拱的发展较喊道有较大的进步,柱头铺作基本完善,出现了人人字拱、人字拱与斗二升的组合等,南北朝的后期出现了“昂”的结构。

[4]
图 7 汉代斗拱图 8 南北朝斗拱
三斗拱演变之隋唐至明清
以上是由唐向前追溯斗拱的起源与发展,下文将阐述隋唐至以后的时期斗拱的演变和发展。

由于隋唐时期斗拱发展基本成熟和定型,所以下文主要从斗拱的大小、斗拱的布置、斗拱功能演变几个方面,跳过细节构件的变迁,从较为宏观的角度阐述斗拱的发展演变。

(一)斗拱的大小
斗拱大小的的变化趋势是由大及小。

这里提到的大小不是斗拱的实际大小,而是斗拱的相对大小,即斗拱立面高度(斛斗底皮至撩檐槫下皮的垂直高度)与柱高的比例。

唐及辽初多为百分之四十至五十,辽中叶以后及宋金,约为百分之三十,元大概为百分之二十五,明代逐渐减为百分之二十,清代北京太和殿里面高度约为柱高的百分之二十。

[5]同时伴随着用材由雄壮而纤巧的变化规律。

如唐代佛光寺东大殿,用材30cm*(大于宋一等材),宋代五开间殿堂建筑用材多为24cm*18cm(相当于宋二等材),元代永乐宫重阳殿五开间用材为18cm*(相当于宋六等材),明代智化寺如来殿万佛阁五开间用材仅为*(清制六等材,低于宋代的八等材),清代故宫太和殿11开间用材仅为*9cm(清制五等材,低于宋制的八等材)。

[6]历史上,斗拱用材有两次“规范”,一次是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第二次是清朝颁布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使斗拱做法日趋程式化。

(二)斗拱的布置
斗拱的布置由疏朗到繁密,形象由简到繁。

斗拱种类很多,形制复杂,按其安装位置可以分为外檐斗拱、内檐斗拱。

自唐以后,内檐斗拱逐渐减少,到明朝时只剩下一部分,到清朝时只用于重要建筑;对于外檐,唐、宋、元各代补间斗拱较少,明代补间斗拱逐渐增多。

清代以前都是先定面阔和进深,再定斗拱攒距,到清朝以后,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以“斗口”为模数,先确定斗拱用材,攒间距为十一斗口,然后确定攒数,进而确定进深和面阔。

也就是说,清以后的斗拱几乎是等距布置,清以前斗拱间距多是不同,尤其是唐宋时期,斗拱补间斗拱数量少,极易看出。

(三)斗拱的功能
关于斗拱的功能,中国建筑教育界的先行者梁思成先生曾有过较为确切的解释,即:“在梁檩与立柱之
间,为了减少剪应力故,遂有一种过度部分之施用:以许多斗形木块,与肘形曲木,层层垫托,向外伸张;在梁下可以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以使出檐加远”。

更全面的总结可归于如下几个方面:(1)承上启下,传递荷载;(2)支撑屋檐、加大出挑、保护柱脚;(3)缩短梁枋跨度,分散两端剪力;(4)模数单位;(5)等级标志:(6)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力;(7)过渡连结与装饰作用[2]。

斗拱的功能起于支承连结,止于装饰标识。

从上文对斗拱起源的追溯中,可以看出斗拱的产生之初是为了支承屋盖的重量并连结屋盖和柱。

而这样的作用一直到唐宋时期一直担任着主要角色。

唐宋时期的斗拱结构特征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将斗拱的力学性能发挥到了极致。

明清以后,虽然其结构作用仍未完全丧失,但却是大大削弱了,斗拱的装饰作用逐渐加强。

这与梁柱结构的完善有关。

同时,它作为封建等级的象征的标识作用不断得到强化,前面提到的《营造法式》和《工部工程做法则例》都对斗拱做了等级上的规限。

四斗拱之于当今社会
清代是我国传统建筑建设的最后一个高潮。

清朝后期,我国传统建筑走向衰落,后又经历西方建筑、现代建筑的冲击,传统建筑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

而斗拱,作为传统木构建筑的代表构件,在当代社会更多的是起到“标识”的作用,与它在封建社会“标识等级”不同,它现在标识的是传统木构建筑、标识着传统文化。

斗拱成为了中国的传统元素,是中国的一种建筑语言,就像柱式之于希腊建筑,拱券之于罗马建筑。

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便是采用斗拱这一元素造型。

实际上,即使是用现代工程学的技术观点来审视斗拱,它也是一个设计与组合得十分严谨、精巧与合理的空间结构,斗拱的实用价值还值得我们进行思考和研究。

例如相对于稳定性更好的刚性结构,斗拱的优点是良好的“缓冲”性能,有很好的减震作用,对当代的减震设计有很大的启示。

参考文献:
[1] 清.李斗.工程营造录
[2]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3] 李允鉌.华夏意匠 [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 王晓华.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5] 祁英涛.怎样鉴定古建筑 [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6] 王晓华.中国古建筑构造技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