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先秦诸子概说ppt课件
9
孔子及儒家思想
(一)孔子(公元前551 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 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 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 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 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 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 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 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 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 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 想的主要依据。
1
2
带问题阅读,在文中划出答案
1、什么叫先秦诸子?
2、先秦诸子中“六家”指哪“六家”?
3、“六艺”指什么?
4、孔子的思想观点有哪些?
5、什么叫显学?
6、墨子的核心思想观点是什么?
7、道家代表作《老子》思想核心是什么?
8、孟子思想观点是什么?
9、庄子的思想观点?
10、荀子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11、韩非子思想观点是什么?
苏格拉底
约前468年?-前376年? 墨子
前427年-前347年 前384年-前322年
柏拉图 德国《历史的起源Leabharlann 目 亚里士多德 标》的作者卡尔·雅斯贝
前372年-前289年 前369年-前286年 前313年-前238年
孟子 庄子 荀子
尔斯说:公元前600-公 元前300年是文化的轴心 时代。
前259年-前210年 秦始皇嬴政
12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
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
孔子问李老聃图(明代画)
13
孟子和儒家思想
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支,即子 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 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 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在战国时期, 儒家除和其他学派论战外,他们内部 的各派间也相互论争。
七年级语文先秦诸子论德八则(PPT)2-2
•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故 又称荀卿,汉代避宣帝讳而改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今 山西南部)人,先秦著名思想家。
•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因学问博大,“最为老师”,曾 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 约公元前264年,应秦昭王聘,西游入秦,称秦国“百姓 朴”、“百吏肃然”而近“治之至也”。后曾返回赵国, 与临武君义兵于赵孝成王前,以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 民”,“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荀子·议兵》)。 后来荀子受楚春申君之用,为兰陵(今山东苍水县兰陵镇) 令。晚年从事教学和著述。
•
•
•
令,伤水气,罚见辰星。辰星见,则主刑,主廷尉,主燕赵又为燕、赵、代以北;宰相之象。亦为杀伐之气,战斗之象。又曰, 军于野,辰星为偏将之象,无军为刑事和阴阳应效不效,其时不和。出失其时,寒暑失其节,邦当大饥。当出不出,是谓击卒, 兵大起。在于房心间地动亦曰辰星出入躁疾,常主夷狄。又曰,蛮夷之星也,亦主刑法之得失。色黄而小,地大动。光明与月相 逮,其国大水。最早观测记录水星最早被闪族人在(公元前三千年)发现,他们叫它Ubu-idim-gud-ud。最早的详细记录观察数据 的是巴比伦人他们叫它gu-ad或gu-utu。希腊人给它起了两个古老的名字,当它出现在早晨时叫阿波罗,当它出现在傍晚叫赫耳墨 斯,但是希腊天文学家知道这两个名字表示的是同一个东西。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甚至认为水星和金星(维纳斯星)是绕太阳 公转的而不是地球。地面观测水星的观测因为它过于接近太阳而变的非常复杂,在地球可以观测它的唯一时间是在日出或日落时 。水星最亮的时候,;/ 深圳注册公司 目视星等达-.9等。由于水星和太阳之间的视角距离不大,使 得水星经常因距离太阳太近,淹没在耀眼的阳光之中而不得见。即使在最宜于观察的条件下,也只有在日落西山之后,在西天低 处的夕阳余晖中,或是在日出之前,在东方地平线才能看到它。地面观测时间观察水星的最佳时候是在日出之前约分钟,或日落 后分钟。当我们朝最靠近太阳的行星——水星看的时候,我们也就是朝太阳的方向看。需要牢记的是不要直接看太阳。若用望远 镜看水星,则可以选择水星在其轨道上处于太阳一侧或另一侧离太阳最远(大距)时并在日出前或日落后搜寻到它。天文历书会 告诉你,这个所谓的“大距”究竟是在太阳的西边(右边)还是东边(左边)。若是在西边,则可以在清晨观测;若是在东边, 则可以在黄昏观测。知道了日期,又知道了在太阳的哪一侧搜寻,还应该尽可能挑一个地平线没有东西阻隔的地点。搜寻水星要 在离太阳升起或落下处大约一柞宽的位置。你将会看到一个小小的发出淡红色光的星星。在其被太阳光淹没之前,你大概可以观 测它个星期。个星期之后,它又会在相对的距角处重新出现。哥白尼与水星观测说起五大行星的水星,自古以来用肉眼观测是最 难的。据传说,大天文学家哥白尼临水星水星终前曾叹他一生没有见过水星。其实水星用肉眼观测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要想观 测水星,选择其大距时固然重要,而对于南北纬,甚至度以上的观测者,水星相对于太阳的赤纬极为重要!哥白尼为什么没见过 水星,最重要的客观原因有两个:第一,近前后
《先秦诸子散文选读》文学常识2讲课讲稿
《先秦诸子选读》文化常识1.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
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万世师表”,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英国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
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山东邹城人。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著有《孟子》一书。
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3.荀子(约公元前 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第二讲 先秦诸子语录
轴心时代
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从公元前 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的精神基础 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 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依然 依附在这种基础之上。这个时代产生了所 有我们今天依然在思考的基本范畴,创造 了人们今天仍然信仰的世界性宗教。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发祥 期,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奠定了两千多年 封建社会的基础。
1.
孔子的学生
仲弓何人?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 用佞?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 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樊迟何人?
仁
《论语》中共出现了109次。 “仁”——“仁者爱人”——遵循“忠 恕”之道——“为政以德”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 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 学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成为整个儒家 文化的中心范畴。
《庄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
今存晋郭象注本33篇。其中《内篇》 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杂 篇》11篇可能为庄子后学所记。
他首创了寓言这种散文形式,他的
寓言思想深邃,充满哲理,又汪洋恣 肆、仪态万方,具有超现实的丰富 想像。(寓言哲学)
《庄子》精华:内七篇
《逍遥游》 《齐物论》 《养生主》 《人间世》 《德充符》 《大宗师》 《应帝王》
庄子眼中的孔子
游方之内者 天子小人 人之君子
游方之外者 人之小人 天之君子
庄子三论
安命论:对现实生活中无可奈何的 必然性的深刻观察和深切体会。 逍遥论:神秘的精神体验为精神生 活的中心,以精神自由为最高的生 活理解。 真知论:怀疑主义,认识范围的局 限性和认识标准的主观性,事物的 变异性。
《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古代汉语》教学大纲
目录《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 (1)第一章绪论 (2)第二章先秦的语言研究 (3)第六节先秦时代的文字研究 (3)第三章两汉语言学 (4)第四章魏晋南北朝语言学 (5)第五章隋唐宋语言学 (6)第六章元明语言学 (8)第七章清代语言学 (9)《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时: 36学分:2考核方式:考试二、课程简介《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是我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
中国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开设中国语言学史课程,是为了对语言学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更好地为建立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语言学科学体系服务。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1.《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课程性质:《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在本质上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实用性很强。
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后续课程,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教学研究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知识。
这门的学习就是要打开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宝库,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科学地揭示中国自古以来语言学的历史发展规律,做到古为今用,继承发扬中国古代语言学的优良传统,建立起具有中国自己民族特色和气派的语言学科学体系。
2.《中国古代语言学史》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对语言学的未来走向有一定认识,以期达到对语言学有一总体把握的目的,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现代语言学。
要求学生能够了解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概况,认识我国语言学各时期的成就和局限,能够正确对待语言学史中的继承和批判,能够做到古为今用。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明确语言学术史观问题;2.了解如何处理好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中的五种关系;3.掌握中西古代语言学的异同。
第二讲 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
第二讲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我国古代虽然没有语言学这个名词,但并不是说我国没有语言学,没有开展语言研究。
我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学传统,它萌芽於春秋战国时期。
语言对人类社会生活非常重要。
没有语言,社会也就难以存在下去。
因此人们很早就对语言发生了兴趣,探索它的奥秘。
由崇拜、敬重进而到对它进行研究。
古代的印度和一些东方文明古国都有一些关於语言的传说保留下来。
今天来看,这些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是当时人们却郑重其事地传颂它。
附:巴别塔的故事:“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
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
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 巴别塔的故事使人认为,世上存在多种语言是诅咒多于文化多元化。
巴别塔的形象被用作推广国际辅助语言。
(老子: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人类文化在不断地发展,也就更多地接触到语言问题。
古代希腊学者讨论名称问题比较典型。
这次讨论发端於希腊爱菲斯人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和亚德拉城的德謨克利特(前460-前370),后来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图(前427-前347)也参加了争论。
他们论争的焦点是:名称是按本身性质决定的,不是按自己习惯决定的。
前者称为thysei(按本质),后者称为thesei(按规定)。
七年级语文《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学习要点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学习要点先秦时期是中国思想文化史的重要开端,也是思想文化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无论其内容形式和学风,都对秦汉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诸子论学八则》论述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关于《论语》和孔子《论语(lún)》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其弟子间的相互讨论,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南宋时,朱熹把它与《大学》、《中庸》和《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的鬼神某某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见解。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X“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自汉以后,孔子的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
一、字1. 给加红字注音论语不愠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假人之长尧禹2. 给下列通假字注音并解释说通“悦”yuè:高兴,愉快。
罔通“惘”wǎng:迷惘,这里是不能解决疑难问题的意思。
亡通“无”wú:指不知道的东西。
二、词解释下列词语子:孔子习:实习朋:朋友乐:快乐知:了解愠:恼怒君子:有学问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罔:迷惑(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官:器官锲:雕刻镂:雕刻假:借助固:本来三、课文分析(一)朗读、理解、背诵1.孔子说:“学过了,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研究学习),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你(的学问、才能),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2.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为人师了。
”3.孔子说:“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总说》精品PPT
可贵借鉴。
然的美德:如今人们往往对世事感慨不深,对
自然缺乏情感》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总说》精品课件
老子——上善若水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 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 故几于道。”至高的品性像水一 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 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 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 胸襟和气度。
耒
lěi。本义:木制农具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 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 土。” 恶金是铁。铁在未能锻炼成钢以前, 不能作为上等兵器的原料使用,一般拿来种 田。铁农具,牛耕的普及,是春秋末年到战 国社会繁荣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进步,使更多人脱离基础生产
一百年前: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 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挖掘基本靠手,耕地基本 靠牛,娱乐基本没有,照明基本靠油
一百年后:交通车走四方,通讯手机联网,治 安警察保障,取暖电火不慌,挖掘机器帮忙,耕地 机械担当,娱乐丰富多样,照明灯火辉煌
生产力的进步,使更多人脱离基础生产,在其他领域开拓 创新,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经济繁荣。这是春秋战国和今天 的中国充满活力的原因。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总说》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总说》精品课件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总说》精品课件
正在流动的水,是无法照出任何相貌的;但是静止的水, 却像是一面镜子,能够虚心坦白地接受一切事物。因此, 所谓"明镜止水",就是形容能够以宁静坦诚的心情面对任 何事物的一种心性境界。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占领了
我们的整颗心。快节奏的生活、工作的压力容易使人心境失衡, 如果患得患失,不能以宁静的心灵面对无穷无尽的诱惑,就会感 到心力交瘁或迷惘躁动。
先秦诸子语用观
先秦诸子语用观先秦诸子语用观先秦诸子语用观摘要:儒家“正名”,道家“无名”和名家“控名”思想在论及“名”与“实”的关系中,都体现出对语言使用的敏感性关注,但出于不同立场和背景,三者呈现出不同的语用思维理路。
先秦诸子对语言使用的研究表明,中国哲学自先秦便具有浓厚的语用倾向,对语用研究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对后世语言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正名无名控名语用观言语行为引言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建立标志着语言研究从追求普遍语法转入关注具体语言实践。
语用学兴起的促成因素是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和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语用研究虽然未能建构一个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但中国哲学自先秦以来对语言使用的智慧性思辨便不曾间断,甚至显现出更为浓厚的语用倾向。
本文从共时视角,探讨先秦儒家“正名”,道家“无名”及名家“控名”理论所蕴涵的丰富语用思维,以期展现中国哲学传统文化构架下所孕育的独特而永恒的语用景观。
一、儒家“正名”的语用观“正名”是儒家思想体系核心准则之一,通常被解释为“对名称的校正”。
但这一解说不足以诠释孔子“正名”思想所蕴藏的深刻语言洞察。
孔子“正名”思想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
子路问政,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1]孔子并非在一般意义上讨论名实关系。
“正名”思想包含着对语词(名)与世界(实)关系的深邃洞悉。
(一)言语乃实施行为。
孔子认为,语言的功用包括描述事实和实施行为。
合适的言论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依据语词所规定的意义来使用语言;二是言语可以作为产生适当关系的有效手段,是规范社会行为的工具。
“正名”思想指出了语言能表达什么(名不正则言不顺),也指明语言具有成事的能力(言不顺则事不成)。
这一将语言功用等同于实施行为的理念与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思想――“语词是用来做事的”不谋而合。
不同的是,奥斯汀是通过将语句(命题)划分为陈述句与施为句,显性施为句与隐性施为句的路径来达到这一要旨,而孔子是根据自身所处环境从经验角度来讨论语言这一本质。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先秦诸子概说 先秦诸子概说
关系是无济于事的,相反,讲仁爱,不仅不能止
乱,反而姑息养奸。
比如,他曾举“不才之子”来说明。他说
“不才之子”为恶,父母怒之而不改,乡亲讥 之而不为动,师长教之而不为变,只有官吏捕 头拿着刑具来了才因惧怕而变其节易其行。为
什么呢?其不改恶行,是因为作恶可以得利;
听了此话,庄子对弟子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 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弟 子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 有为而免遭斤斧;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 终其天年。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 身也。” 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法家
韩非子其人与伦理思想
一、先秦诸子
先秦诸子是指秦统一六国以前,主要
是春秋战国时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或者他 们的著作。
形成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各国竞相招 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而此时,教育 已经开始向乡民普及,打破了以往学在官府的局 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阶层——新士人。这 些能文能武、博学多才的知识分子有独立的人格, 他们按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或者发表言论,成为 不同阶级和阶层的思想代表。由此出现了“百花 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无用之用
庄子与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 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 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 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 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 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 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 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 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 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 此之寿。”
先秦诸子的社会语言学思想
[ 图 分 类 号 ] H0 0 中 — 5
[ 献标识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 i0 —1 0 2 1 )50 3—6 0 15 4 (0 0 0— 160
社会 语 言学是 2 世 纪 6 o O年代 中期 以来 逐渐 发展 起 来 的一 门学科 。作 为一 门新兴 的跨 学科 、 交叉
想 文化 意 义 。 为此 , 子 、 子 、 文 子 和 荀 子 等 通 过 探 讨 语 言 与 社 会 的 关 系 、 言 的社 会 功 能 揭 示 语 言 的社 会 性 。 其 实 孔 墨 尹 语
质 是 在 社 会 秩 序 混 乱 的 情 况之 下 , 助 语 言 对 社 会 关 系进 行 重 建 或 重构 , 而 保 证 社 会 秩 序 的 规 范有 序 。 借 从 [ 键 词 ] 正 名 ; 和 实 ; 言 与 社 会 关 名 语
乐不 兴 , 刑罚 不 中 ; 则 刑罚 不 中 , 民无 所错 手 足 。_ 因 此 , 则 ”3 ] 在孔 子 看 来 , 符合 社 会 政 治伦 理 的语 言是 不 足可 以动 摇社会 秩序 、 淆社 会关 系 的 , 混 正名 是关 系 到社 会 伦 理与 秩 序 的大 问题 , 解 决社 会 矛 盾 而使 是 之趋 于和谐 有序 的 治世 良方 。
阶级矛 盾空 前尖 锐 , 侯侵 伐 , 会 秩序混 乱 , 诸 社 即所谓 “ 乐崩 坏” 社会 观念及 社 会意识 与 社会 现实 正面 礼 , 临着 巨大 的冲击 。孔 子 、 墨子 、 尹文 子 、 子等 诸子 百家 纷纷发 表 言论 , 苟 针砭 时弊 , 形成 了百 家争 鸣 、 百家 齐放 的思想 解放 时代 。这 个时期 创 造 了 空前 繁 荣 的古典 文 化 , 不仅 在 哲 学 、 学 和 思 想 等领 域 硕 果 累 文 累 , 语言 与社会 的关 系也 有精辟 的论述 。 对
第2讲 先秦诸子散文
(3)修养论
忠恕之道
☆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卫灵公》)
☆ ‚不念旧恶‛ (《公冶长》)
信义之道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 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4)政治观
为政以德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为政》)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
(曾皙)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 三子者之撰。‛‚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 童子七八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3)语录文体,影响深远。
[汉]扬雄《法言》
[隋]王通《中说》
[宋]朱熹《朱子语类》
(三)《墨子》
1、墨子的思想
《鲁问》:‚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 语之节用、节葬;国家喜音沉湎,则语之非 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 鬼;国家务(侮)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 攻‛。
2、《墨子》的艺术特色
(1)察类明故的逻辑方法。
‚类‛是指一般的概念,‚察类‛ 就是在论辩中遵守一般制约个别的逻辑法 则。
‚故‛就是原因,‚明故‛就是考察因
果关系。
《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
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
此何也?以其亏人自利也。至攘人犬豕鸡豚
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其桃李。是何故
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之谓之义。此可谓
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2)尚实尚质,言之无文 。
刘勰《文心雕龙· 诸子》:‚《墨子》 意显豁而语质。‛
三、《孟子》
(一)《孟子》其书
[汉]班固《汉书· 艺文志》:‚《孟子》 十一篇‛。 [汉]赵岐《孟子章句》:《梁惠王》、 《公孙丑》、《滕文公》、《离娄》、 《万章》、《告子》、《尽心》
第二讲先秦诸子散文ppt实用课件
97、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地徘徊的人走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觉得面试时没话说,于是找了一些名言,可以在答题的时候将其穿插其中,按照当场的需要或简要或详细解释一番,也算是一种应对的方法吧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道家
• 道。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 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春秋 后期,老子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 规律,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制。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无为。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
墨家
• 墨子,山东省滕 州人,是我国战 国时期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 军事家、社会活 动家和自然科学 家。
结语
• 诸子百家根本上属于士人,其中一部分来 自于贵族或没落贵族,也有一部分来自下 层庶民。
• 诸子百家虽然观点各异,但都有一个明确 的中心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动乱。
• 在诸子百家之后,中国文化的方向与发展 方式定型了。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
2.中国语言学史(二)先秦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
汉字是目前世界上正在使用的各种文字中 最古老的文字体系。
汉字是怎样 产生的?
起源于何时?
早期汉字的 状况如何?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
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殷商时期的 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经发现的最早的成 系统的文字。
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 关于文字起源的问题 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 论词和概念、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论语言的社会约定性 论方言和共同语的关系
荀子的语言学思想
语言、文字研究的萌芽
(一)借助字义的解释来阐明一种哲理或 政治主张。 《论语· 颜渊》叙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 答“政者,正也。子帅而正,孰敢不正?” 意思就是说,政就是正,你带头端正自己, 谁还敢不端正呢?
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 顺则事不成;事不成, 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 则刑罚不中,
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
老子对“名”“实”的看法
老子,即老聃。生卒 年不可考,(约前 580-前500)。先秦诸 子对“名”“实”问 题展开热烈讨论,其 中最早提出问题的是 老子。
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
关于名实问题的讨论
孔子提出正名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 为尺度来正名分。(正名主义)
他认为政治的混乱是由于“名” • 从政治上讲名分 的不正而引起的,把“名”看成 第一性的东西,认为现实世界的 “实”违反了周公所制定的 “名”,才引起许多反常现象, • 兴礼乐,明法度,慎刑罚, 他为了挽救周礼崩坏的残局,强 修明政治。 调对于“名”要有正确的认识。
先秦诸子概说 (2)
“十家九流” 《汉书艺文志》将战国主要思想学派分 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 纵横、杂农、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 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 流”。 “三教九流” 本意是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 流” 是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儒家、道 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 家、杂家、农家。
先秦诸子的魅力
思想魅力 文学魅力 人格魅力
思想魅力
孔子认为,因为只有承认自己有不尽知的, 才不至于自欺欺人,才能学无止境。 孔子道出了求知必须取真诚态度。孔子的话 应该使强不知以为知者自省。 孔子指出修养人格重要的是任何时侯不能违 “仁”:致富、脱贫,短时间、匆忙间, 挫折、困厄间等,都要维护仁德。
老庄及道家思想
姓李,名耳,字聃, 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人, 曾任“周守藏之史”,与 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 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作 《老子》(又称《道德 经》)。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以“道”为核心。 “道 ”在 《老子》 中出现了70多次。 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是万物存在与变化的普遍原则和根本 规律。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章25)
• 荀子认识到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人应该适应自然 规律。人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积极认识、掌握自 然规律,征服、改造、利用自然。 • 今天,人定胜天的思想,使人类从自然中获取了无尽 的财富,但自然也遭到了严重损害,甚至危机到人类 自身的生存。因为人类对自然过分追求“用之”而忽 视了“制天命”。 • 后现代科学的思想认为,今天的人类应该更多虑及的 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做 自然的朋友,天人合一。这种思想更接近于道家“顺 应自然”的主张。
人格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先秦诸子的语言理论我国古代虽然没有语言学这个名词,但并不是说我国没有语言学,没有开展语言研究。
我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学传统,它萌芽於春秋战国时期。
语言对人类社会生活非常重要。
没有语言,社会也就难以存在下去。
因此人们很早就对语言发生了兴趣,探索它的奥秘。
由崇拜、敬重进而到对它进行研究。
古代的印度和一些东方文明古国都有一些关於语言的传说保留下来。
今天来看,这些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是当时人们却郑重其事地传颂它。
附:巴别塔的故事:“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
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
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
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
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
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
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
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
” 巴别塔的故事使人认为,世上存在多种语言是诅咒多于文化多元化。
巴别塔的形象被用作推广国际辅助语言。
(老子: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使后人复哀后人也~”)人类文化在不断地发展,也就更多地接触到语言问题。
古代希腊学者讨论名称问题比较典型。
这次讨论发端於希腊爱菲斯人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80)和亚德拉城的德謨克利特(前460-前370),后来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柏拉图(前427-前347)也参加了争论。
他们论争的焦点是:名称是按本身性质决定的,不是按自己习惯决定的。
前者称为thysei(按本质),后者称为thesei(按规定)。
这场争论是和哲学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这是古代语言研究萌芽时期的状况,许多民族都经历了这个阶段。
根据文献记载,我国的语言研究也萌芽於这个时期,首先是先秦诸子。
注1: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Karl Jaspers)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发表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了“轴心时期”(Achsenzeit)的理论,认为在公元前800-200年,几乎同时在中国、印度和西方这三个相互隔绝地区的人类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追求统一的目标,从而打破了古代文化数千年的寧静,创造了喧闹沸腾的轴心时期的文化。
在中国,是以儒道墨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在印度,是从《奥义书》到佛陀的眾多学派;在西方,除了希腊的一批哲人,还有伊朗的琐罗亚斯德,以及以色列的先知。
儘管这三个地区的哲学家的信仰、思想内容和内在气质迥然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人证明自己有能力从精神上将自己和整个宇宙进行对比,他在自身内部发现了将他提高到自身和世界之上的本原。
这是歷史全景中的共同因素,人类自觉地迈出走向普徧性的步伐,是以轴心时期为真正的起点的。
因此,尔后的人类歷史在每一次新的飞跃前,总是要回忆和重新认识轴心时期的文化创造,从中寻找精神的原动力。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变革的时期,各派政治力量纷纷登上政治舞臺,宣扬自己的学说,以图驳倒自己的对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语言问题就是讨论的问题之一。
关於先秦诸子对语言的论述也还有些不同的认识。
有人认为古代语言研究应该从孔子讲起,有人认为最早谈语言问题的是老子,还有人更明确提出,奠定古代语言学理论的是墨子及其弟子所撰的《墨经》。
这里其实没有重大的矛盾。
讨论先秦诸子的语言观有以下几点值得提出。
先秦诸子的确切年代还存在一些争论。
但是古书不尽手著确是事实。
《老子》未必是李耳写的,《墨子》也不尽出於墨翟之手。
它们往往是这一学派的人不断增益汇集而成。
因此对这些著作的作者和时代应该看得灵活些,不能够看得太固定。
先秦诸子在用语方面和今天的语言学术语不尽相同,而且各有各的特点,用今天的观念去硬套古人的论述,势必削足适履,与事实相违。
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用语不同而说古代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比方说词这个概念,古代叫“名”,它多指单词,但是有的时候“名”又表示事物的名称。
记录单词的字,古代则称为“文”。
研究先秦时期的语言学史更应该注意这点。
应该指出,分析研究先秦的语言史料,因为距离今天时代貌远,特别需要小心谨慎,要注意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不宜过多引申阐发,过多发挥往往离题,容易出现拨高古人的毛病,背离了歷史的真实。
先秦诸子保留下来的文献非常丰富。
从语言学的角度去考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史料需要进一步发掘整理。
这里仅就已有定论的作一些介绍。
一、孔子的正名论中文名孔丘逝世日期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外文名职业教师 Confucius别名孔子,仲尼信仰儒学国籍中国主要成就开创儒家学派编纂《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民族汉族代表作品《春秋》出生地陬邑昌平乡(今曲阜出生日期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市南辛镇)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会议结束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人类如果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正名在孔子(前551-前479)的政治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虽然它不是语言问题的专论,但是对语言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的正名论集中表现在《论语•子路篇》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闕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於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这里谈的名是名分,正名就是正名分上的用词不当。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里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古书里面记载孔子正名的事例很多,如:齐景公问政於孔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顏渊篇》)孔子主张的正名,主要就是正君、臣、父、子的关系,要正礼制上、名分上的用词不当,是有关政治伦理的问题。
孔子侍坐於季孙,季孙之宰通曰:“君使人假马,其与之乎,”孔子曰:“吾闻君取於臣曰取,不曰假。
”季孙悟,告宰通曰:“自今以往,君有取谓之取,无曰假。
”故孔子正假马之名,而君臣之义定矣。
(《韩诗外传》卷五) 孔子正名的目的就在这里。
孔子认为君王向臣下索取东西,不能够说“假”,说“取”就行了。
他要正的就是这类名,这就牵涉到名分上的上下尊卑了。
这一类名很重要,如果不正,就会造成政治上的混乱,给政治带来危机,对统治者是不利的。
不仅政治伦理方面要正名,日常生活器用方面名实不符也需要正。
觚是一种腹部、足部都有四条棱角的酒器,孔子看到当时製作的一种没有棱的酒器也叫觚,於是发出了觚不是觚的叹息(《论语•雍也》)。
(一说觚、孤同音,寡少义。
只能容酒二或三升的叫觚,欲人少饮不要沉湎之意。
盖当时的觚实际容量已远不止此数,故孔子感慨。
) 孔子的政治主张在各国都无法被採纳,他回到了鲁国,开始修《春秋》,想通过编书来实现他的政治主张,他寓褒贬於一字,在语言的运用上非常严肃。
后来的人研究《春秋》,探索孔子著书的微言大义,多注意从分析语言入手。
《公羊传》、《穀梁传》里分析《春秋》的语言很注意孔子的正名思想。
我国训詁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孔子在谈论正名问题时,对语言的运用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他反对过於浮华的辞藻,主张言辞足以达意,即《论语•卫灵公篇》说的“辞达而已”。
但是,这并不说明孔子不要文采,他只是不要浮华的文辞。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功,慎辞哉~孔子引用文献上的话:“言语用来完成意愿,文采用来完成言语。
”并且加以阐发说:不说话,谁知道他的意愿,说话没有文采,不能够传达到远方去。
同时举例子说:晋国成为霸主,郑国进入陈国,都是善於言辞才能成功。
《论语》里面还谈到,言语的朴实和有文采是对立的两个方面,君子要使这两个方面配合得当,统一起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这些看法,今天还有积极的意义。
修辞学的著作谈到修辞起源,也认为孔子起了很大的作用。
二、关於“名”的讨论名是怎样產生的,孔子没有谈到。
在老子的著作里可以看到有关这个问题的论述。
老子的事跡多已不可考。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仅分配给老子极简短的篇幅,里面还夹杂有传说,而且说“莫知其所终”。
因此可以推想,在西汉初年,有关老子的生平就不可详知了,但是《老子》的成书年代不应晚於战国初年。
《老子》首章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第一个“道”和第三个“道”是老子哲学里的专门名词,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构成宇宙的实体和动力,还可以指物体运动的规律。
第二个“道”的意思是称说,也就是用言语表达。
第一个“名”和第三个“名”是名称,第二个名表示一种动作,就是取名字。
这里说明世界產生的时间顺序。
先是鸿蒙混吨,浑然一体。
这个浑然一体就是道,道的运动分化出了天地,有了天地,才有万物,然后就要给它取名字。
归根结底,名生於道。
在老子看来,名称与它所表示的事物没有必然的联繫,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
但是这并不否认名的重要作用,所以又说“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揭示了名称与事物的关系。
名称与事物的关系,用今天语言学上惯用的说法就是解决语言在认识过程中作用的问题。
老子以后,不少学者都谈到这个问题。
《管子•九守篇》说:“名生於实,实生於德,德生於理,理生於智,智生於当。
”这里提出了名生於实的的主张,和老子的名生於道不同。
但是下文接著又说实生於德,最后又使名脱离了实,反而退步了。
《庄子•齐物论》:“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路是人走出来的,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
这是名称与事物关系的一种比较质朴的说法。
《列子•杨朱篇》引用杨朱的话说:“实无名,名无实,名者伪而已矣。
”杨朱在战国时期是一个著名的学者,他的著作没有保留下来,《列子》书里还有一些片断遗说。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讲:事物本身没有名字,名称不就是事物,名称是人为的。
名家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他们专门研究与“名”有关的学说,名家关於名的学说在古代和印度的因明、希腊的逻辑鼎足而三。
名家讨论名的问题内容非常广泛,名实问题仅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