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旨在以供给侧为主要切入点,通过深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使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在于优化供给结构,促进供给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以逐步改变传统的需求刺激型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具体而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供给侧结构调整一方面,这包括通过推进技术创新和企业转型升级来增加高质量供给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使经济发展更加具有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需要逐步淘汰产能过剩、低端产品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特别是通过深入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不断推进高质量供给的发展,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
二、供给侧流程和技术的改善这包括通过推进“智能化+人性化”的生产和服务方式,提高流程和技术的效率,优化加工和生产流程,提高各类服务的可靠性和便利性,推进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从源头上降低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
三、供给侧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欠发达的状态,占据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地位。
因此,通过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和部门协调性,降低动力、物流、能源等方面的成本,进一步优化供给侧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四、供给侧产生和分配方式的变革为了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中国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来优化经济的供给结构,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机制,加强税收和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提高收入分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以此实现供给侧改革的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
它要求政府积极推进改革,促进创新和升级,培育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推动资源配置的灵活性和优化性,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2024年最新供给侧改革方案解读

2024年最新供给侧改革方案解读2024年最新供给侧改革方案发布了,该方案旨在进一步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下面将对该方案进行解读。
一、加大创新驱动力度创新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该方案提出要加大创新驱动力度,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同时,制定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和个人进行创新创业。
二、加强产能优化升级产能过剩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该方案提出要加强产能优化升级,通过推动企业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减少重复建设,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实现供需平衡。
通过优化产能结构,提高产能利用率,提高供给效率。
三、推动绿色发展该方案强调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应用,减少环境污染,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形成绿色产业链。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该方案的核心内容,旨在破除供给约束,提高供给质量,提高供给效率。
具体来说,是要加快推进国企改革,降低企业成本,推动创新创业,打破行业垄断,提高市场竞争性。
五、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的重要因素,该方案要求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为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政策和服务支持。
同时,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六、加强金融支持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该方案要求要加强金融支持,改善金融服务,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具体包括加强金融监管,防控金融风险,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推动金融创新,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融资渠道。
以上是对2024年最新供给侧改革方案的解读。
该方案着眼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创新驱动,加强产能优化升级,推动绿色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加强金融支持。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一、引言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其目的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主题。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主题,并对其进行全面评估,以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地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内涵和意义。
二、主要内容1. 产业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调整产业结构。
过去,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驱动,大量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而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产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匹配。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传统产业的比重,增加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匹配。
2. 供给质量提升传统的供给侧问题主要体现在数量过剩、质量不足。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提升供给的质量,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附加值,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3. 政府职能转变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中,政府的作用需要转变。
传统上,政府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导致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失衡。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政府简政放权,转变职能,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健康的经济发展。
4. 资源配置优化有效的资源配置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过去,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重要意义1. 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供给质量,推动技术创新,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经济从传统的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2. 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
通过优化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增长。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供给侧改革是指在经济运行中,通过改革供给方面的政策和制度,推动优化供给结构,增强供给能力,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一种改革。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面临着资源环境瓶颈、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等问题。
供给侧改革旨在解决这些问题,从源头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改革供给结构和供给方式,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目标包括: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消费升级,加快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增加有效供给。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推动结构调整和创新驱动,提高总供给量和供给质量,提升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
通过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是加强创新驱动。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供给侧改革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结合,提升经济发展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通过加大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力度,实现农业供给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全面振兴,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促进农民就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四是加强公共服务供给。
通过改革公共服务领域的体制机制,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五是加强环境保护。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排放,推动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通过改革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机制,加强国有企业的改革创新,提高国有企业的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七是扩大对外开放。
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的技术、资本、市场等要素资源,促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

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原因和举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增长模式已经面临诸多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凸显,一些制度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也开始显现出来。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削减产能过剩。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严重,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低迷,造成企业盲目扩张、恶性竞争,不仅浪费了资源,还破坏了生态环境。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坚决削减过剩产能,消除行业间的不合理竞争,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放缓,新兴产业的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3.改善投入环境。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因为一些制度性障碍,企业在融资、税收、人才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入意愿和效率。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改善企业投入的环境,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活力。
4.增加公共产品供给。
在发展过程中,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保障等方面的供给不足,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和生产活动。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们要加大对公共产品的供给,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长期积累形成的,需要有力的改革才能加以解决。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从要素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试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优化供给体系、调整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能力,以推动经济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它突出了供给侧的重要性,着力解决供给不足、供给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意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供给,供给侧改革是适应供需关系变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逐渐消失,发展进入新常态,供给侧改革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供给与需求的适应和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一)优化产业结构。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完善产业政策体系,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二)优化要素配置。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放宽市场准入,减少政府干预,优化要素配置方式和机制,培育公平竞争环境。
(三)优化供应结构。
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
(四)优化区域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破除地域壁垒,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促进区域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果和效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优化供给结构和加强创新驱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改善供给能力和水平。
通过改革开放,放宽市场准入,优化要素配置,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供给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改革力度不够。
一些重要领域的改革仍然存在难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
供给侧改革的总结

供给侧改革的总结供给侧改革是指根据市场需求和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和举措来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这一改革旨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由过去过度依赖投资、外贸和扩大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技术创新和提高供给能力的方向发展。
供给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首先,供给侧改革通过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益,改善供需关系。
改革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力度,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同时,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减少低端产能过剩,提升高端供给能力,缩小供需两侧的差距,稳定市场供需关系。
改革还鼓励消费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服务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其次,供给侧改革通过减少政府干预和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动力。
改革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发挥企业和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释放市场潜力。
政府应重构职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审批和限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培育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支持。
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市场活力的释放,激发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动力,提升整个经济的竞争力。
再次,供给侧改革通过改善因素市场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改革强调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推动因素价格的形成机制改革,提高资源的效率利用,对优势产业和关键领域加大扶持力度,提高产业集群效应,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同时,改革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鼓励推动清洁能源、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供给侧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和推动全球化发展,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改革强调要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同时,改革还鼓励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全球竞争,开拓国际市场份额,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其内涵则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
供给侧改革,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发展战略,旨在通过深入推进机制创新、结构性调整、市场化改革等方面,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供给结构,推动实现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我们从不同方面来看看这一重要改革的内涵。
第一,需求侧管理。
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经济转型和升级所面临的供需问题。
在中国经济结构比较落后的情况下,高投资、高债务和过度的供给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供给侧改革首先要解决这些问题,促使需求侧的管理更加规范和灵活。
通过提升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品质,加强创新和产业协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消费需求的统一性,这样有助于推动供应结构升级。
第二,提升供给结构。
以前,超额投资、大规模扩张等长时间的无节制扩张,导致了资源的无效盘绕,资源供给的过度冗余和供给结构的不合理。
而现在,中国经济转型和升级的今天,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
这就要求以市场化为基础,以市场化调节供需关系,实现资源的更好的配置和发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
第三,扩大开放程度。
供给侧改革不仅局限于内部改革,还要从开放的角度来考虑。
今天的国际竞争,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贸易和经济的联系,扩大开放程度,改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国内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的良性循环。
同时,对外开放,实现产业链的全球化,还有利于提高国内产业的水平,拓展消费市场。
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第四,改善行政运作。
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改善行政机制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因为政府的行政运作相当于经济生态的管理,很难用市场化的方式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因此,在推进供给侧改革时应注意减少行政的重复工作,加强监管和执法的统一性,提高行政效率,给企业更好地支持和服务,从而实现市场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我们许多方面紧密相关,为实现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升级提供了更多的策略性思路。
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

中国经济的供给侧改革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为了解决出现的结构性问题,强调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实体经济发展动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呢,它能为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样的改变?一、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指的是对供给侧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高效,在生产能力、生产方式、资源配置、市场体系、创新能力等方面不断提高。
这种改革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以产能、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等实体经济为中心,避免了传统的需求侧政策。
二、供给侧改革的意义中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有很多。
在过去的发展中,过度的重工业导致产能过剩,而消费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造成了需求和供给不匹配的矛盾。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供给结构,解决供需失衡问题。
其具体意义如下:1、强化实体经济,缩小贫富差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大作用是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振兴实体经济,从而增强中国经济的基础。
实体经济的强大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甚至影响着整个国家的竞争优势。
同时,实体经济强大了,也可以为中国贫困地区的人们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缩小贫富差距。
2、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在供给侧改革中,一旦生产效率得到优化,不仅能够节省生产成本,也可以提高生产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
生产效率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优势,这些优势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品质、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等形式表现出来。
3、解决需要侧不足问题,激发内部活力供给侧改革能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从根本上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
传统任意干预的需求侧政策无论怎么调整都无法有效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激发市场主体内部的活力和潜力,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范围内运行,并带来持续性改善的。
三、供给侧改革在中国的实践自2015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推进这项改革。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供给侧改革(Supply-side reform)是指通过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和优化经济供给体系,从而提高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一种经济改革方式。
它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各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长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供需矛盾,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注重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减少无效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供需结构的协调与适应。
2. 去杠杆化:供给侧改革要求降低企业杠杆率,减少企业负债,提高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和稳定性。
这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活力和核心竞争力。
3. 降成本:供给侧改革强调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通过简化行政审批流程,降低税费负担,减少企业用工成本等措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的提高。
4. 激发创新活力:供给侧改革重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和创新生态。
5. 福利改革:供给侧改革还包括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增强社会公平和稳定。
供给侧改革不同于需求侧政策,它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长期持续性和可持续性,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补齐经济发展的短板,解决结构性问题,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总之,供给侧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以改善供给侧结构和优化供给侧环境为目标,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旨在通过改革供给侧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优化资源配置,增强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改变和调整,包括改革市场体系,提高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等。
本文将从改革内容和改革方式两个方面探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和措施。
一、改革内容1. 改革市场体系(1) 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建立健全市场监管体系,严厉打击市场欺诈、虚假广告、垄断行为等违法行为,保护市场竞争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2) 完善市场准入机制,简化市场准入程序,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提高市场活力。
(3) 建立健全市场主体退出机制,加快淘汰产能过剩和效率低下的企业,促进资源向效率较高的企业集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2. 提高生产效率(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2)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行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3)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环保、低碳转型,加强环境保护,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3. 优化产业结构(1)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制造业升级,提高制造业比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产业结构向高端、绿色、智能化方向转变。
(2) 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产能和质量,增加农业产品供给。
(3) 支持服务业发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服务业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提高服务业比重。
4. 提高企业竞争力(1) 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企业内部改革,提高企业效率和竞争力。
(2) 改善市场环境,降低企业成本,简化税收制度,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3) 鼓励企业创新,提供创新创业环境和政策支持,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
供给侧结构改革内涵

供给侧结构改革内涵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和优化供给侧的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改革措施。
其核心目标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发展从数量扩张向质量变革的转变。
供给侧结构改革内涵丰富多样,涉及经济、产业、金融、人才等多个方面。
一、优化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优化经济结构。
传统的发展模式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供给侧改革通过降低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提高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同时,还要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提高供给质量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是提高供给质量。
传统的供给模式注重规模和速度,忽视了质量和效益。
供给侧改革要注重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通过减少低端产能,增加高端产能,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三、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金融供给过多地关注于短期效益,缺乏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和服务。
供给侧改革要推动金融机构转型升级,提高金融服务质量,降低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提供更好的金融支持。
此外,还要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四、优化人才供给结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内容。
传统人才供给存在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问题。
供给侧改革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效益。
同时,还要改革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供给侧结构改革内涵丰富多样,涉及多个方面。
通过优化经济结构、提高供给质量、推动金融供给侧改革和优化人才供给结构,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这将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形成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共同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深入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方面的体制机制、调整供求关系,从而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品质和效率,稳定经济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济改革模式。
本文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总结和理解。
一、背景和意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新常态为背景提出的。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方式和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结构性矛盾突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整供给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增强经济的发展动力。
二、主要特点1. 以需求为导向。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调整供给结构的重点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创新创业,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2. 以市场为主导。
改革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加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3. 改革创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采取创新的手段和方法,推动改革向纵深发展,打破体制机制藩篱,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
三、主要内容和措施1. 减少病态竞争。
通过推进市场化债转股、出售不良资产等措施,减少企业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2. 降低实体经济成本。
通过减税降费、简化审批流程等措施,降低实体经济的运营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3. 推进转型升级。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
4. 促进创新创业。
通过建立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支持,推动创新创业活动,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创业能力。
5. 扩大开放。
通过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等措施,促进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的有机衔接,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四、实施效果和启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降低企业成本、推动转型升级、促进创新创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和企业存在改革阻力,制度体制改革滞后等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

供给侧改革名词解释引言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重要政策方向,旨在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对供给侧改革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解释和探讨。
一、供给侧改革的概念供给侧改革,简称“供给改革”,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改革供给侧的结构和体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变革升级的一种改革措施。
它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引导经济发展朝着以质量为中心、效率优先的方向转变。
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1. 快速经济增长背后的供给侧矛盾中国经济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快速增长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能力过剩、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等。
2. 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要求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主要特征是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加快、动力转换加速。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通过供给侧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实现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三、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供给侧改革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下面我们将逐一进行解释和介绍。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主要目标是优化供给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具体措施包括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等。
2. 创新驱动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和手段,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
重点包括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创新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等。
3.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主要包括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完善市场机制和体制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
4. 促进供给体系协同发展促进供给体系协调发展是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旨在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各个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配合和互动发展。
具体包括优化供应链、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供给侧改革是指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为核心,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一种改革思路和行动。
它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当前经济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供给结构。
传统的供给侧结构存在着过度依赖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导致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低下,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因此,优化供给结构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推动供给结构向高端、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变,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二、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制度保障。
制度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供给侧改革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制度,包括市场准入制度、产权保护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以保障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和创新发展。
三、加强供给侧改革的政策支持。
政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供给侧改革需要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科技政策等,以促进供给侧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四、加强供给侧改革的人才支持。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供给侧改革需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
制,以提高供给侧结构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内涵包括优化供给结构、加强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人才支持等方面。
只有不断深化供给侧改革,才能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做什么为什么供给侧结构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化供给结构,即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以实现供给侧的结构性升级;二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即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驱动、减少市场垄断等,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三是加强供给侧的政策保障,即通过优化政府服务、改善市场环境,确保供给侧能够顺利进行。
首先,优化供给结构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其次,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减少市场垄断,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从而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再次,加强供给侧的政策保障可以提升市场发展环境。
通过优化政府服务和改善市场环境,可以减少市场对企业的不合理干预,提高市场竞争的公平性和透明度,为供给侧结构性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最后,供给侧结构性可以促进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可以推动经济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和创新型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是一个旨在优化供给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加强政策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通过这一,可以推动中国经济从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创新驱动、内需拉动的增长模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和优化供给结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一项重大改革。
具体来说,供给侧改革主要包括优化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促进供给侧创新和扩大内需等方面的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理念是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创新驱动、结构调整等措施改善供给条件,提高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与之相对的是过去的需求侧管理,即只注重拉动需求,而忽视了供给方面的问题。
过去长期存在的供给侧结构性问题包括生产能力过剩、创新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推动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问题。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结构性问题的解决,包括三个层面的改革内容。
一是优化供给结构,主要是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增加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改善供给的质量和效率。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市场化改革、降低企业成本等手段,打破既得利益,增加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
三是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主要是通过市场化机制和法律法规的支持,推动产能过剩行业的淘汰和退出,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供给侧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优化供给结构,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增长的转型升级。
具体目标包括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企业效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等。
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套政策。
首先,需要深化改革,包括推动国有企业改革、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其次,需要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同时,还需要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提高整体劳动生产率。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企业税费负担,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
最后,需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以供给为主导、促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益的改革。
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创新驱动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动力,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驱动力。
只有依靠
创新来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才能真正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产品
质量的目标。
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加强创新驱动,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和企业
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
要优化产业结构,就要促进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减少传统产业的比重,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有利
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
三、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
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
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强创新、
推动产业升级等措施,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增加中高端产品的供给,加强研发
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宏观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
量。
四、全面提升供给侧能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提高供给能力,包括物质供给能力、创新供给能力、人力资源供
给能力和制度保障能力等。
只有全面提升供给侧能力,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需求,促进经
济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学内涵是加强创新驱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
和效率、全面提升供给侧能力。
这些措施有助于推动经济转型和提高经济质量,实现高质
量发展。
简述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简述供给侧改革的内涵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供给侧改革是指通过改革供给体系,提高供给效率和质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一种改革。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推动国有企业提质增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二、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力度。
产能过剩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通过去产能,可以有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去产能需要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推进钢铁、煤炭等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三、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提高供给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大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从根本上改善供给结构,满足人民对优质产品的需求。
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保障,通过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资源配置。
五、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六、加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通过深化金融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降低融资成本,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七、推动环境保护供给侧改革。
环境保护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清洁能源发展,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实现环境保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以上就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内容,通过深化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希望我国在供给侧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迈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访谈)——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本报记者龚雯许志峰王珂《人民日报》( 2016年01月04日 02 版)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如何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正确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做好新一年经济工作?近日,权威人士接受本报独家专访,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解读和阐释。
一问如何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
要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不是实行需求紧缩,供给和需求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当前要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而是为了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权威人士: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有各种解读。
从国情出发,我们不妨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样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有明确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还有具体的任务。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坚定地干、大胆地干、扎实地干、精准地干、决不回头地干。
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消除两种误解: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实行需求紧缩。
供给和需求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但主次要分明。
当前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
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当然,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顺周期紧缩。
还有一种误解是,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搞新的“计划经济”。
恰恰相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
为此,要调整各类扭曲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新形势下的完善和深化,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
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
比如,一些没效益的“僵尸企业”,有些地方非要硬撑着给贷款、给补贴。
当然,下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盘大棋,也要更好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
当前最重要的是明确政府的权力边界,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在行政干预上多做“减法”,把“放手”当作最大的“抓手”。
同时,“放手”不是“甩手”,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基本职责。
扩大开放是改革的题中之义,我们要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外资。
现在,美欧等发达国家都在吸引我国的投资,我们有什么理由认为我国的外资多了!二问当前为什么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
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四降一升”等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
在当前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
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
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
2014年,中央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既进一步深化了“怎么看”,又为“怎么干”指明了方向。
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
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做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至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链条部署。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
这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
我国经济正从粗放向集约、从简单分工向复杂分工的高级形态演进,这是客观要求。
我们不论主观上怎么想,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现在再按照过去那种粗放型发展方式来做,不仅国内条件不支持,国际条件也不支持,是不可持续的。
不抓紧转变,总有一天会走进死胡同。
这一点,一定要认识到位。
要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更高水平发展,这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经的阶段。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必经关口。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但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必须破除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突出矛盾和问题。
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
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
比如,如果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
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在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就相当于准备了两桌饭,就来了一桌客人,使劲吃也吃不完。
这个问题不仅我们遇到了,其他国家也遇到了。
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就是要看到在当前全球经济和国内经济形势下,国民经济不可能通过短期刺激实现V型反弹,可能会经历一个L型增长阶段。
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这是我们不得不采取的重大举措。
三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各项工作重点应该怎样转变?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创造性地干。
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权威人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工作重点的转变。
这就是: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在工作实践中,各地区各部门都要以“十个更加注重”为标尺,对不上的事不能再干,对得上的事要加把劲干。
比如,放水漫灌强刺激、盲目扩建新城区以及强化行政对资源配置的干预等事情不能再干了,投资没回报、产品没市场、环境没改善等项目不能再上了。
相反,有利于引导社会心理、化解产能过剩、提升技术水平、加快人口城镇化、促进要素自由流动、提高扶贫精准度等事情要使劲地干,创造性地干,拙劲加巧劲地干,努力化大震为小震,积小胜为大胜。
四问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权威人士:前面说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这“五大政策支柱”的具体内容已经公布并得到各方面广泛认可,但如何更加准确地加以把握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旨在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重点和力度有所调整。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对企业实行减税,并用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的办法弥补收支缺口。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主要体现在为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降低融资成本,既要防止顺周期紧缩,也绝不要随便放水,而是针对金融市场的变化进行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按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和要求,通过功能性的产业政策加以引导,而不是政府去确定具体项目,或选择把钱投向哪一家企业,具体的投资机会还要由企业家来摸索和把握。
实践证明,市场的选择是最有效益的。
现在成功的民营企业有哪一家是政府扶持的?都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闯出来的。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把企业真正当作经济发展的主体,“放水养鱼”,让企业去创造有效供给和开拓消费市场。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一项一项出台、一项一项督导,让各项具体改革举措落地,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决策的落实。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从思想、资金、物资等方面有充分准备,切实守住民生底线,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五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完成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既要有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韧劲,也要有立说力行、立竿见影的狠劲做好“加减乘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