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文中摘要

当前中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本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农业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耕地、淡水、资金、劳动力、国际市场、化肥、农药、农业科技等方面的资源约束, 及其所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降低中国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业发展资源约束环境约束科技创新

一、引言

农业生产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动植物生长机能以获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 它是自然再生产过程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的交织。消耗资源和利用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同时,农业生产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第一大国, 既是食物生产大国, 又是食物消费大国; 既面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历史任务, 又面临适应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降低资源和环境约束的难题。中国农业对资源的消费和环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所以, 中国农业的发展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的约束。

二、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蔓延

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的重要方面,是造成水土资源破坏的根本原因[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水土流失的面积大约为116万平方千米[1],“全国第二次水土流失遥感调查”的结果显示,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的总面积为365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37.1%,其中水蚀面积165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17.2%,风蚀191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19.9%。全国轻度水土流失面积约162万平方千米,中度为80万平方千米,重度为43万平方千米,剧烈为38万平方千米。全国现有水土流失严重县646个, 每年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 的2. 25% 左右, 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更是难以估算。另外,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近十几年来呈不断扩大的态势,沙漠化面积已经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8%,风蚀活动和水蚀是引起荒漠化的最主要原因,还有盐渍化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荒漠化。[1]虽然检测显示, 我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整体得到初

步遏制, 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 但局部地区仍有扩展。此外, 我国90%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出现了退化, 草原生态“点上好转、面上恶化、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6 大牧区超载率最低的也达48%, 高的达到接近1 倍。全国至少有70%的草原处于中度和重度退化状态, 面积达40 亿亩。年复一年的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速了本已十分珍贵的土地资源的丧失, 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

2、环境污染严重,生态日益而化

急功近利的追求经济发展的思想使人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形成了治理赶不上污染,环境改善赶不上农业发展的局面,所以农业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化肥、农药、农业固体废弃物的农业污染,加上大气污染,酸雨,水体污染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

3、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不足质量不高

对中国而言, 相对较少的耕地资源和水资源是其农业发展固有的不利条件。中国的水资源基础储量比较丰富, 但人均占有水平较低, 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 , 但耕地面积仅占世界的7% 。从水资源拥有量看, 中国平均每年可更新的淡水资源量为2. 812万亿立方米, 占世界约42. 75 万亿立方米可更新淡水资源的6. 6% 。首先,是因为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目前,我国的水资源利用率仅为10%,而日本为30%,若我国达到这一水平每年将可以节水840亿吨。[1]其次,是因为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配和时间分配上的不均等。从耕地资源看,我国耕地面积非常短缺,垦殖指数低,我国的垦殖指数只有10%

左右,与主要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垦殖指数高达56%。耕地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水田比重小只有大约四分之一,旱地面积有四分之三。高产或稳产的只有三分之一,而中低产的多大三分之二。[2]而且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全国耕地面积从1997 年的12990. 31 万公顷下降到2008 年的12171.

58 万公顷, 年均减少74. 43 万公顷。按此速度, 到2011 年, 全国耕地面积减少到11948. 29 万公顷( 179224 万亩) ,就会突破18 亿亩( 12000 万公顷) 耕地的红线。2004年以来, 生态退耕工程接近完成, 全国耕地减少的趋势有所放缓。虽然2004年以来, 生态退耕工程接近完成, 全国耕地减少的趋势有所放缓。到了2005 年, 耕地面积锐减的势头得到控制, 但是减少的趋势并没得到根本

性扭转, 东部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减少的压力依然严峻。而且由于水资源的农业后备资源的减少及农业在经济上竞争不过其他产业导致农业在很多地

方不受重视得不到很好的发展,使得耕地的质量也在不断下降。所以,2004年以来, 生态退耕工程接近完成, 全国耕地减少的趋势有所放缓。到了2005 年, 耕地面积锐减的势头得到控制, 但减少的趋势并没得到根本性扭转, 东部和长

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耕地减少的压力依然严峻。

二、降低中国农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的建议

1、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中国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必然的, 而能否降低农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

境约束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和水平。贯彻中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的精神, 降低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 其落脚点应在于转变农

业发展方式这一核心问题。而从现阶段的城乡统筹与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情况来看, 农业增长方式的基本走向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经营体

制创新, 推动技术、资本要素向农业配置。[2]

2、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统筹发展农业产业

由于我国是资源短缺型国家, 农业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就已经面临着逐渐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如果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农业发展将陷入不可逆的经济规律: 越是在农业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追求农业的增长, 其结果就越会导

致化学品等各种投入的增加, 投入产出就越不合理, 农业和农村就越失去可持

续的基础。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 关键是要坚持区域资源优势, 树立资源环境的价值理念, 统筹协调资源、环境、人口的关系, 发展资源节约型农业。具体而言, 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立足于区域的资源禀赋, 如加快构建以东北

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的农产品主产区为主体, 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组成的“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格局, 以此形成农业产业集群优势, 充分利用农业资源; 鼓励和支持优势产区集中发

展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对某些不具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 通过市场完全定价方式给资源定价, 压缩地方转嫁私人成本的空间, 诱导区域内

不具资源优势的产业向其他地方转移。

3. 鼓励农业科技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推动技术、资本要素向农业配置。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是提高农业比较收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发展节水农业,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 规范畜禽养殖是促进农业节本增效、降低资源环境约束的重大举措。将理论科研与实用技术相结合, 探索三类农业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