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简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
简述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是指在宏观经济中,总需求水平对于经济增长和稳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强调了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对于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建议,以保持有效需求的稳定和增加。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对于实现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在凯恩斯的理论框架中,有效需求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即总支出或总需求。
有效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个要素构成。
消费是个人和家庭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投资是企业增加生产能力和资本存量的支出,政府支出是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凯恩斯认为,在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总供给指的是经济中所有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能力,而总需求则是消费者、企业和政府对这些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当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时,经济处于平衡状态。
然而,在实际经济中,总供给和总需求往往难以保持平衡,导致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凯恩斯分析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并提出了政策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他认为,消费是经济增长和稳定的主要动力,当消费不足时,经济增长就会受到拖累。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刺激消费,例如降低税收、提高社会福利和增加政府支出等。
此外,凯恩斯还强调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他认为,投资是经济中最不稳定的部分,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稳定和提高投资水平。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对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通过增加支出和降低税收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从而提高总需求和促进经济增长。
相反,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减少支出和加强监管来抑制过度消费和投资,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
这种根据有效需求状况来调整政策的方法被称为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对于解释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强调了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的相互作用和关联性,对于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持续增长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通过调节有效需求水平,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消除失业、稳定物价水平,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
凯恩斯主义体系
凯恩斯主义体系凯恩斯主义体系是20世纪30年代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
凯恩斯主义主张国家应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稳定就业的目标。
本文将从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核心观点以及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分析和批判。
凯恩斯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波动,这是由于私人投资和消费决策的不确定性所导致的。
在经济低迷时期,私人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衰退。
凯恩斯主义认为,国家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私人投资和消费,以推动经济增长。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观点是需求决定经济活动。
凯恩斯认为,经济活动的核心是需求,而不是供给。
供给只是为满足需求而存在的手段。
在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中,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个部分组成。
凯恩斯主义认为,如果需求不足,市场经济无法实现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
因此,国家应当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控需求,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深远的。
首先,凯恩斯主义提出了财政政策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国家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
这一观点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凯恩斯主义强调了货币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认为,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投资和消费,可以调控经济活动。
这一观点为央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指导。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对于解释和应对经济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在经济危机时期,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适当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
这一观点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实践和验证。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面临一些争议和批评。
一些学者认为,凯恩斯主义忽视了市场的自我调节机制,过于依赖国家的干预。
还有人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容易导致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的问题。
此外,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也面临着与新古典经济学等其他经济学派的竞争和争论。
介绍凯恩斯主义
介绍凯恩斯主义1什么是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指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他于1936年出版了《通论》,这本书彻底改变了经济学的面貌,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凯恩斯主义重视国家干预经济运作,他认为,市场机制存在着不完善和波动性,在经济危机时期,市场机制无法自我调节,必须通过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来调整社会总需求和社会总供给,以达到保持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2凯恩斯主义理论凯恩斯主义有几个基本理论:2.1需求决定经济凯恩斯认为,经济的长期发展不是由生产力决定的,而是由总需求的规律决定的,因此,在经济运作中,必须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决定经济增长的局面。
总需求由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三部分组成。
消费和投资是由市场决定的,政府支出则是由政府决定的,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控制支出水平来实现总需求的平衡。
2.2政府干预经济在凯恩斯看来,唯有政府干预才能使经济稳定,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必须积极干预,实现完全雇佣和保持经济稳定,具体包括控制货币发行量、公共工程建设、提高社会福利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
2.3消费不足论凯恩斯认为,消费不足是导致经济萎缩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该引导投资,提高就业和收入水平,增加消费支出,以刺激经济增长。
2.4控制利率凯恩斯主张利率应当由政府控制,而不是由市场决定,他认为,利率高会减缓投资,对经济发展不利,利率低则可以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发展。
政府在采取减税、增加支出等政策时,应该关注利率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
3应用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可以应用于宏观经济学研究,包括宏观经济的长期趋势、政策制定、经济周期和财政支出等。
在美国和欧洲,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得到广泛应用,对社会和国家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中国,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和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并被纳入国家经济政策中,中国政府也运用凯恩斯主义理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投资,扩大内需,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名词解释凯恩斯的有效需求
名词解释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是指一种经济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
他认为,有效需求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键因素。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对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对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在经济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大萧条时期。
在那个时候,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引发了失业潮和工业生产下降,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凯恩斯认为,导致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总需求不足。
他提出了“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其中核心概念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和就业不仅依赖于供给面的因素,更重要的是需求面的推动。
他认为,经济的总产出水平取决于市场中对商品和服务的总需求量。
如果总需求不足,企业将减少生产,导致就业减少和经济衰退。
因此,只有通过提高有效需求,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有效需求的构成包括个人消费支出、企业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
凯恩斯认为,个人消费支出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为个人消费支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提出了边际消费倾向概念,即人们倾向于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费支出的比例。
凯恩斯认为,通过增加个人收入,可以提高消费支出,从而刺激经济增长。
此外,凯恩斯还强调了企业投资对有效需求的重要性。
他认为,企业投资受到预期利润和利率的影响,当企业预期利润增加或利率降低时,他们更倾向于增加投资。
凯恩斯主张通过降低利率和提供贷款来促进企业投资,从而刺激有效需求。
政府支出也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凯恩斯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经济增长。
当私人部门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增加支出,填补需求缺口,从而促进经济活动。
他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刺激经济,特别是在经济衰退时期。
最后,凯恩斯认为,净出口对有效需求也起到一定影响。
如果出口超过进口,净出口将对总需求产生积极作用。
然而,如果进口超过出口,净出口将对总需求产生负面影响。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
凯恩斯主义为什么失灵了?求心Dammos 2001/9/4〔有修改)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处于''小于充分就业均衡”,他把政府的首要职能转化为主要以财政政策来控制、刺激有效需求,以扩大就业。
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与罗斯福的“新政”,挽救了美国的资本主义,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但是,进入60年代末、70年代初,凯恩斯主义的理论随着西方国家中出现的“滞胀"局面,变得不再灵验了,其经济学主流地位发生了动摇。
本文将深入分析凯恩斯主义理论失灵的原因,并提出更好的对策。
(一)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基础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中心内容,而这个理论又是和消费函数密切相关的。
关于这些理论,随便翻开一本教科书,你就会看到其表述的内容大致如下:国民产出=消费+投资或写作:Y=C+I (1)消费由消费函数决定,凯恩斯主义的消费函数为:C = a^pY D----------------------------- (2)在这里,Y D是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B为边际消费倾向,a为自主性消费, 即与收入无关的消费。
将(2)代入〔1),并假设Y=Y D,则有:如果假设边际消费倾向为80%,根据〔3)式,只要政府增加投资1元钱, 则可以使社会总产出Y增加1/(1-0.8)=5元,即投资乘数为5 o政府投资的乘数效应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础,是财政政策的依据。
正是基于乘数效应,凯恩斯主义主张在经济“小于充分就业”时可以用政府投资的方法来刺激就业,增加产出。
关于这些数学推倒过程的详细内容请看课本,大同小异,不做赘述。
(二)凯恩斯主义错在哪里?在上面的推导过程中,凯恩斯主义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国民产出不等于居民可支配收入,即Y尹Y D。
我们知道,在整个国民产出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资本利润被资本家获得了。
一般来说,这部分会被用来投资,当投资收益减小时,仅作为财富储藏起来,而用于消费的部分是很少的。
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
凯恩斯经济学的理论框架1.凯恩斯经济理论纲要,包括以下几点:(1)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和投资。
(2)消费由消费倾向和收入决定。
消费倾向分为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在增加的收入中,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小,用于增加储蓄的部分所占比例可能越来越大。
(3)消费倾向比较稳定。
因此,国民收入波动主要来自投资的变动。
投资的增加或减少会通过投资乘数引起国民收入的成倍增加或减少。
投资乘数与边际消费倾向有关。
边际消费倾向大于0而小于1,因此,投资乘数大于1。
(4)投资由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决定,投资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关系,与资本边际效率成正方向变动关系。
(5)利率决定于流动性偏好与货币数量。
流动性偏好是货币需求,由L1和L2组成。
其中L1来自交易动机和谨慎预防动机,L2来自投机动机。
货币数量m是货币供给,由政府的货币政策决定。
2.凯恩斯经济理论框架图3.“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与凯恩斯经济学凯恩斯提出了一国总产量和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的理论,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核心。
《通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有效需求的大小决定就业量的高低。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社会总需求,即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资本家按此社会总需求决定他们的产量并提供就业机会。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了产量和就业,资本主义失业和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引起的。
凯恩斯否定“供给自行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
凯恩斯认为在自由放任的条件下,有效需求通常都是不足的,所以市场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
凯恩斯认为,形成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
就是说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社会上总会存在“非自愿失业”。
为了治理萧条,凯恩斯提出了一系列需求管理政策。
主要包括:①赤字财政预算②适度通货膨胀③福利措施造成消费需求不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心理上的消费倾向)造成投资需求不足心理上的流动偏好(总把一定量货币保持在手里。
凯恩斯理论
凯恩斯理论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赤字财政,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指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
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观点上。
而凯恩斯则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
由此出发,他指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
因此凯恩斯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同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凯恩斯经济学是凯恩斯及其门徒发展而成的一整套经济思想。
它主要分析消费总量和收入总量的因果关系。
认为总收入等于总消费加投资。
如果储蓄的每一增加不被新的投资所抵消,收入就会下降,失业就会上升。
凯恩斯在经济理论上第一次提出不充分就业的平衡的可解性。
他认为:消费水平要看个人的消费倾向如何而定,后者是收入的函数。
企业的投资总量多半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或取决于企业主预期资本投资将带来的赢利。
利率与其说是使储蓄供给和投资需求趋于相等的因素,不如说是一个决定于个人希望保有现金储蓄(流动偏好)的程度的独立要素。
因此储蓄和投资并不一定趋于平衡,相反,储蓄水平每每高于投资,结果使失业现象和经济停滞常常存在。
为了防止经济周期萧条阶段出现大量失业,他认为,中央政府应当用赤字财政去刺激开支,创造投资,补充总需求的不足。
这样借助于投资乘数的作用,把收入提高到充分就业水平。
凯恩斯理论认为,消费需求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最根本的要素。
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
简述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的主要内容消费函数理论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的: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它通过建立收入与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解释了收入与消费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
本世纪30年代以后产生了凯恩斯经济学。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定”的消费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
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凯恩斯消费函数的内容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认为,在短期中,收入与消费是相关的,即消费取决于收入,消费与收入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消费倾向。
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将增加,但消费的增长低于收入的增长,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是递减的。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凯恩斯消费函数又被直接称之为消费倾向。
在宏观经济中,消费指出受某些因素影响,如国民收入水乎、物价水乎、利率、收入分配、个人偏好、社会风尚等。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影响消费最重要、最稳定的因素,即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根据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利率不重要,因而消费函数的表达式为C=Co+cY,Co>0,0<c<1,其中c即是边际消费倾向(MPC)。
消费函数理论最先由凯恩斯提出,并成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石之一。
凯恩斯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正数且小于1,他认为边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平均消费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这就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
但二战后的研究表明,绝对收入假设适用于短期分析而不适用于长期分析。
因此,为了弥补凯恩斯主义的不足,相对收入假设、生命周期假设和永久收入假设相继兴起和发展起来。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凯恩斯主义是20世纪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所提出的一种经济理论。
它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首次引起广泛关注,并对政府干预经济提出了重要观点。
凯恩斯主义强调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经济波动,以促进就业、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
本文将探讨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和演变。
凯恩斯主义的发展始于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一书。
该书中凯恩斯质疑传统的古典经济学观点,认为市场机制不能自动调节经济波动,政府应当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从而解决经济衰退和失业问题。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是“有效需求”,即总消费和总投资需求的总和决定了经济活动水平。
在大萧条时期,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受到了广泛关注和接受。
政府开始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来刺激需求和创造就业机会。
这种措施被称为“凯恩斯主义革命”,为西方国家的经济政策奠定了基础。
在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得到了更多的认可,被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经济管理中。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凯恩斯主义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演变。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货膨胀加剧,凯恩斯主义遭受了来自新古典经济学派的批评。
新古典经济学派认为政府干预容易引发通货膨胀,主张通过减少政府支出和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来解决经济问题。
这种批评使得凯恩斯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逐渐失去了影响力。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兴起,市场自由化成为主导理念。
政府开始推行结构性改革,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尤其在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和美国的里根总统执政期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得到了广泛实施。
然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凯恩斯主义重新受到关注。
许多人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在解决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方面更为合适。
消费理论
消费理论介绍消费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领域。
消费指的是居民户在最终的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研究消费理论,就是要找出与之相关的影响因素和变化情况,现在公认的消费决定因素是可支配收入,其次是财富等其他因素。
对消费需求的基本经济学理论,自凯恩斯以来,有许多颇具影响力的假说,最著名的有莫迪里安尼(F.Modiglianni) 的生命周期假说、弗里德曼(M.Friedman)的持久收入假说和杜森贝(J.Duesenberry) 的相对收入假说。
这些不同的假设性消费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性, 但这些假说又都有自身的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四个理论。
凯恩斯绝对收入消费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是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
凯恩斯认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绝对收入假说的一般表达式为:c=c(y)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中包括三个假设:①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
凯恩斯指出:在通常情况下,总需求函数中的消费部分,确以总所得(以工资单位计算)为其主要变数。
②凯恩斯所说的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收入水平。
所说"现期"是指本期收入,不考虑过去的和未来的收入;所说"绝对"是指收入的绝对水平,不考虑收入的相对水平;所说"实际"是指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不考虑按货币计算的名义收入。
这种对收入的限定,是凯恩斯的收入理论与其他收入理论的重要区别。
③消费支出随收入增加而增加,但消费支出增加幅度小于收入增长幅度,0<MPC<1。
④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一种规律,随着收入的提高,在增加的收入中增加的消费支出所占比例逐渐下降,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这就是凯恩斯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这一规律之所以起作用,是基于人类的基本心理法则。
⑤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这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推导出来的。
概括起来,绝对收入假说的中心是消费取决于绝对收入水平,以及边际消费的倾向递减。
宏观经济学 (13)
0.97
0.64
E 13000 F 14000
12240 12830
0.94 0.59
0.92
0.53
G 15000
13360
0.89
第二节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消费曲线
普通消费曲线
❖2、储蓄函数
❖ 储蓄: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居民个人或家 庭收入中未用于消费的部分。
❖ 储蓄函数:指储蓄与决定储蓄的各种因素之间的 依存关系。
❖ 此处I=S,是指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必须等于计 划储蓄。
❖ 如果I≠S,即计划的投资不等于计划的储蓄,经济将处 于非均衡状态:当:
▪ 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均衡 ▪ 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收缩 ▪ 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扩张
二、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第七节 ❖第八节
均衡产出 凯恩斯的消费理论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 变动 乘数论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 、本章的一些重要假定前提
1假设不论需求量为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的价格提供 相应的供给量。(为什么这样假定?)
2 政府税收政策
3 公司未分配利润在利润中所占的比例
第三节 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
❖ “消费之谜”(pozzles of consumption) ❖ 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强调了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的
关系,并提出了著名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0世纪40年代中期,库兹涅茨根据1869-1938年美国的
凯恩斯经济理论
凯恩斯理论: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人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
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都可看作在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影响轻微。
平均消费倾向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
一、凯恩斯之前的主导经济理论的主要论点凯恩斯以前的主导经济理论是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自由放任经济学说,又称传统经济学。
这种学说是建立在“自由市场、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动均衡”的五大原则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自动均衡”理论。
认为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经济都能通过价格机制自动达到均衡;商品的价格波动能使商品供求均衡;资本的价格——利率的变动能使储蓄与投资趋于均衡;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涨跌能使劳工市场供求平衡,实现充分就业。
因此,一切人为的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都是多余的,什么也不管的政府是最会管理的政府,应该信守自由竞争、自动调节、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只会破坏这种自动调节机制,反而引起经济的动荡或失衡。
二、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凯恩斯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中心,而就业理论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的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超过商品的供给,资本家就会增雇工人,扩大生产;反之,总需求价格小于总供给价格时,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状况,资本家或者被迫降价出售商品,或让一部分商品滞销,因无法实现其最低利润而裁减雇员,收缩生产。
因此,就业量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点,由于在短期内,生产成本和正常利润波动不大,因而资本家愿意供给的产量不会有很大变动,总供给基本是稳定的。
这样,就业量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这个与总供给相均衡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
凯恩斯进一步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
名词释义:凯恩斯主义
名词释义:凯恩斯主义1929-1933年从美国开始引发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危机,传统的⾃由主义经济学⽇益遭到严峻的挑战,⼀种以政府⼲预经济⽣活为主要特征的理论——凯恩斯主义应运⽽⽣,并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
⼀、含义建⽴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
⼆、主要主张1.凯恩斯主义的经济主张是“有效需求决定论”,主张充分就业,刺激消费需求。
表现为实⾏以财政政策为主的政府⼲预来扩⼤就业:国家增发货币、扩⼤信贷、降低利息率,从⽽刺激私⼈投资和消费,扩⼤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
2.运⽤货币政策,扩⼤投资需求,即扩⼤政府开⽀,投资公共建设,实⾏财政⾚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3.加强国家经济⼲预,促进经济发展。
国家⼲预的⽅式有:(1)⼀定程度的国有化和建⽴国营企业;(2)⼀定程度的经济计划;(3)以政府的开⽀、采购、税收等作为杠杆来调控经济。
政府开⽀体系包括国防、⾏政、投资、社会福利、补贴和救济等。
随着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出现以及市场杠杆失灵等因素,凯恩斯主义失灵。
三、实质凯恩斯主义的实质:国家⼲预经济1.(2007海南卷,25)“政府应该⽤税收⼿段把富⼈的收⼈再次分配给穷⼈”。
这⼀主张属于A.⼈⽂主义 B.空想社会主义 C.科学社会主义 D.凯恩斯主义2.(2013年⾼考⼤纲全国卷23题)凯恩斯学派主张国家应⼲预经济,以扩⼤需求,刺激经济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对“经济滞涨”局⾯,英国撒切尔政府采取不同于凯恩斯学派的经济政策,其做法是A.增加货币发⾏量 B.扩⼤政府开⽀ C.推⾏国有企业民营化 D.增加政府税收参考答案:1.D2.C如需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参加⾼考,或喜欢历史罗,可扫描下列⼆维码。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与实践应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派之一,以其关注总需求和政府干预的观点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理论1. 总需求理论:凯恩斯主义关注总需求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
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市场经济中短期存在着经济停滞和失业问题,这是由于总需求不足引起的。
凯恩斯认为,扩大政府支出能够刺激总需求,激发经济增长。
2. 多重杠杆效应:凯恩斯主义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是多重杠杆效应。
凯恩斯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活动往往会引发连锁反应,通过一个初始的开支或投资,会带动其他部门的支出和投资,进而实现经济的增长。
3. 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主张适度的政府干预来解决经济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例如增加支出、减税)和货币政策(例如调整利率、货币供应量)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调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实践应用1. 对经济衰退的应对:在经济衰退期间,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以及采取其他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活动,从而缓解衰退的影响并促进经济复苏。
2. 扩大就业机会: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来创造就业机会。
通过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领域,政府可以激发市场需求,促进就业增长。
3. 调节经济周期: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调整财政政策来缓解经济周期的波动。
例如,在经济繁荣期间,政府可以通过调高税收、减少支出来抑制通货膨胀,以平衡经济增长的速度。
4. 收入再分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通过适度的税收和社会福利政策来实现收入再分配,以减少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性。
这样可以增加低收入家庭的消费能力,从而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5. 经济稳定的重要性: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维持经济的稳定是实现长期增长的关键。
通过政府干预和调控,可以避免经济过热和通胀的产生,保持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西方经济学第十章凯恩斯模型
4
1
Y
I
二、货币市场的均衡-LM曲线
1、货币需求的动机
第一,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 日常的交易活动。出于交易动机而形成的货币需求量 主要决定于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数量越大,因而货 币需求量就越大
第二、谨慎动机或称预防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 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这一货币需求量大体也和收 入同方向变动。
结论
结论1: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和等于收入。
结论2: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递减, 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递增。
结论3:APC和APS之和恒等于1,MPC和MPS 之和恒等于1
例题
某居民上个月收入为3000美元,取出500美元 储蓄使消费支出达2500美元。他本月收入为 3600美元,取出600美元储蓄使消费支出达 3000美元,试计算: (1)该居民上个月和本月的平均消费倾向、 平均储蓄倾向。 (2)该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 向。
Y*
Y**
Y
三、乘数效应的形成机制
序号 投资
1
2
3
增加100
4
亿投资
5
┇
合计 100亿
国民收入 消费支出
储蓄
100亿
80亿
20亿
80亿
64亿
16亿
64亿 问题的5提1.2亿出:为1什2.8么亿
51.2亿 投资增4加0.9亿100亿美10元.3亿
40.9亿 时,国3民2.8亿收入会增8.1长亿
┇ 5倍? ┇
A
9 000
B 10 000
C 11 000
D 12 000
E 13 000
F 14 000
第二讲凯恩斯主义
1
平衡预算乘数的经济含义是:政府在考虑预算平衡的条件下,即把增加的税收收入全部用于政府购买 支出,由此导致国民收入的增加量完全等于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量,也完全等于政府税收的增加量。 二、凯恩斯革命 《通论》掀起的凯恩斯革命包括研究方法上对微观经济分析方法的“革命” 、理论上对古典经济学的 “革命”和政策上对自由放任主义的“革命” 。 1.研究方法上的凯恩斯革命 凯恩斯革命的成果之一是创立了一套衡量宏观经济活动的指标体系和总量分析方法,用总体经济分析 取代了古典学派一直使用的个体经济分析,创建了宏观经济学体系。 2.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 (1)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是充分就业均衡,是资源的充分利用。 《通论》的出发点则是非充分就业。 凯恩斯认为: “古典学派的假没条件只适用于特殊情况,而不适用于一般通常的情况。古典学派所假设的 情况是各种可能的均衡状态中的一个极端之点。此外,古典学派所假设的特殊情况的属性恰恰不能代表我 们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社会所含有的属性。 (2)古典学派的理论主要是价格(值)决定理论,凯恩斯经济学则主要是国民收入(总产出)决定 理论。与古典学派强调供给分析不同,凯恩斯强调的是需求分析。 (3)与古典学派认为市场价格机制是完全弹性的不同。凯恩斯认为价格、工资率和利率在向下方向 上是刚性的。这就否定了通过完全弹性的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动调节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古典经济学命题。 (4)在储蓄投资的关系问题上,古典学派认为,利率是调节储蓄和投资在充分就业水平上相均衡的 有效杠杆。凯恩斯则认为,储蓄是消费者的行为,投资是生产者的行为,它们分别由不同的因素决定,这 些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由不同的经济主体做出的选择很难协调一致。 (5)古典学派认为,货币在经济体系中的作用是中性的。凯恩斯认为,货币在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 而特殊的地位,货币的作用是非中性的。 3.政策上的凯恩斯革命 政策上的凯恩斯革命主要是指用政府干预论取代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论。 根据有效需求原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之和) ,经济体系的自发运行通常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处于 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此,要使经济走向充分就业,消除总需求不足带来的非自愿失业,合乎逻辑的办 法是扩大总需求。 由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受消费倾向和收入水平制约,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受资本边际效率和利率的对比 关系左右,因此,扩大总需求的职责就必然落到政府身上。 在凯恩斯看来,在萧条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是直接的,其效果是明显的、确定的;而货币政策的作
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假设
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假设
凯恩斯主义的三大假设:
(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
凯恩斯认为,造成人们在一定条件下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此即第一个心理规律,它是指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人们的消费是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而不断增加的,但消费增加的速度却总是追不上收入增加的速度。
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某一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消费需求不足,成为造成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
为此就要设法*** 消费,提高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
(2)资本边际效率递减
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就是新增加的每单位投资预期可得到的利润率。
资本边际效率之所以会趋向递减,在凯恩斯看来是因为,如果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预期比较悲观,那么资本边际效率肯定会趋于低落;如果投资者的预期比较乐观,投资就会高涨,使供给增加、供给价格降低,从而使新增产品的销售收入趋于下降;投资的高涨会使资本产品的需求增大,引起这类产品价格上涨,从而使生产成本增大。
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使得乐观预期情况下,资本边际效率也趋于递减。
(3)流动偏好
凯恩斯认为,人们在心理上更喜欢以现金形式来保护自己的一部分收入或财富。
这种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动机,
便称之为“流动偏好”。
从有效需求的角度看,流动偏好的存在,一方面使得大量货币收入滞留于人们手中,不能及时充分地转化为储蓄和投资,直接压低了社会总需求的水平;另一方面,为了鼓励人们放弃流动偏好,就不能使利率过低。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简介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简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指20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提出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经济周期和政府干预在经济中的作用有着独特的见解。
本文将简要介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以及其在现代经济政策中的应用。
一、总需求和总供给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经济活动中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
凯恩斯认为,经济衰退和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总需求不足,即消费和投资需求下降。
他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减税等方式来刺激总需求,从而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目标。
二、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来调节经济活动。
在经济衰退时期,政府应增加公共支出,扩大政府投资,以刺激总需求的增长,促进经济复苏。
而在经济过热时期,政府则应减少支出,收紧财政政策,以避免通货膨胀等问题的发生。
三、货币政策除了财政政策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凯恩斯认为,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可以影响消费者和投资者的行为,进而对总需求产生影响。
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利率,以鼓励投资和消费。
反之,在经济过热时期,则可以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过度投资和通胀。
四、失业问题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失业问题也有一定的见解。
他认为,市场机制无法自动调整失业问题。
因此,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和刺激投资来扩大就业机会。
凯恩斯主张政府在经济衰退时期实施公共工程项目,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国际贸易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于国际贸易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国际贸易往往受到限制,因为各国对商品的需求下降。
为了刺激国际贸易,凯恩斯主张通过采取贸易保护政策,如减少关税和贸易壁垒等方式,来促进贸易的发展。
六、争议与现实应用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在经济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有人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过于依赖政府干预,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均衡和通货膨胀等问题。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个经济学派别,以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经济学理论为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在于通过国家干预和政府政策来调控经济,以实现长期的经济增长和就业的稳定。
一、凯恩斯主义的起源和背景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时期迅速崛起。
当时,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衰退,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恢复经济。
在这种背景下,凯恩斯提出了一种介入经济的方式,即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降低利率来刺激需求,以提振经济增长。
二、凯恩斯主义的核心理论1. 总需求不足论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总需求不足的问题。
当个人在面对不确定的经济前景时,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导致了经济的衰退。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减税或其他方式来增加总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2. 政府干预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干预经济。
货币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来影响经济,而财政政策则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
政府干预的目的是调整经济活动,以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
3. 就业理论凯恩斯主义对就业的关注也是其重要的理论之一。
凯恩斯认为,失业会导致总需求不足,进而影响整个经济。
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增加公共工程项目和提供就业机会来解决就业问题,并实现全民就业的目标。
三、凯恩斯主义的实践与争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二战期间和战后的重建时期。
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和采取其他措施,成功地刺激了经济增长,并减轻了失业问题。
然而,凯恩斯主义也面临着一些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失灵。
此外,凯恩斯主义对于通货膨胀问题的处理也备受争议。
有人认为,过多的货币供应和政府的支出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凯恩斯主义对此问题的处理并不完全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一书中提出:总消费是总收入的函数。
这一思想用线性函数形式表示为:
Ct = a + b + Yt
式中C表示总消费,Y表示总收入,下标t表示时期;a、b为参数。
参数b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其值介于0与1之间。
凯恩斯的这个消费函数仅仅以收入来解释消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这一假说过于简单粗略,用于预测时误差较大。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具有其两重特性。
一方面,它从资本主义制度出发,服务于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要使经济摆脱危机而得以顺利增长,它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
纵观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有关逻辑顺序,可将其消费理论简要概述如下:
(一)把消费量(c)与就业量(n)连接起来。
认为一定水平的就业量决定一定的消费量。
(《通论》第79—80页)。
(二)设一定的收入决定于一定的就业量。
即“在本书范围内,真实所得之变动原因,仅限于一特定资本设备上就业人数之增减,故真实所得随就业人数之增减而增减”(《通论》第98页),这样又把收入(y)与就业量(n)联结起来。
与第一步相结合,从而把消费与收入联系起来。
(三)讨论消费与收入等因素的关系,定义消费倾向(函数),c[,w]=x(y[,w])。
社会的消费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1)所得数量。
(2)客观环境因素。
1、工资单位之改变;
2、所得与净所得之差别;
3、资产的货币价值的变动;
4、时间贴现率;
5 、财政政策之改变;
6、个人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以上除工资单位因素以外的其它因素在短期内都不会有太大变动,所以对消费也不会有重大影响。
因此,消费是真实所得的较稳定的函数。
(3)主观因素。
首先分析影响储蓄动机的因素,包括谨慎、远虑、计算、改善、独立、企业、自豪与贪婪。
然后从其反面概括出直接影响消费的主观因素为享受、短见、慷慨、失算、炫耀与奢侈,等等。
这些因素取决于制度、传统、资本技术设备等影响,而在短期内
不易发生变化,即可看作既定量。
这样,再一次证明了消费是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的收入当然是指现期的绝对收入水平。
(四)定义边际消费倾向。
dc[,w]/dy[,w]表示增加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比例。
0〈dc[,w]/dy[,w]〈1,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小于平均消费倾向。
“当社会之真实所得增减时,其消费量亦随之增减,但后者之增减常小于前者。
”(《通论》第98页)。
以上构成凯恩斯主义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被称为“绝对收入假说”。
(五)由边际消费倾向推出乘数理论,说明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导致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国民收入小于充分就业均衡,导致失业,这又回到他分析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