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率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

合集下载

城市化ppt课件

城市化ppt课件

城市化对人口的影响
人口迁移和流动
城市化过程中,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 城市人口规模扩大。
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规划和建设更加注重居 民的生活需求和便利性。
人口结构变化
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 发生变化,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加剧。
城市社区发展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的数量和规模不断 扩大,社区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社会因素
人口迁移、教育水平、医疗保 障等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
政策因素
政府对城市化的政策导向、土 地制度、户籍制度等都会对城
市化进程产生影响。
技术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交通通讯条件 等也会影响城市化进程。
03
城市化的影响
城市化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增长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聚集 ,消费需求增加,促进产业集 聚和升级,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环境质量下降
城市化过程中,工业和交通排放的污 染物增加,导致空气、水质等环境质 量下降。
资源消耗增加
城市化进程中,人口增加导致对水、 土地等资源的需求增加,加剧了资源 紧张。
生态破坏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扩张和基础设施 建设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导致生 物多样性减少。
环境治理投入增加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的关注度提高, 政府和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逐渐增 加。
城市化发展将带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城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强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高城 市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缩 小城乡差距。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

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的比较分析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在城乡发展等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

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很多国家的政策重点,包括我国。

那么,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是如何实现的呢?本文将从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的实践出发,探讨不同的国外新型城镇化模式,以期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提供启迪。

一、美国的城市扩张美国一直被称为汽车国家,由于汽车交通的发达,城市规模呈现出逐年扩张的特征。

美国城市的扩张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是向外扩张,在城市之外新建住宅区,随着不断的扩张,城市范围得到了不断的延伸。

第二种是城市的内部扩张,即所谓的城市再生。

这一模式将旧城区的破败房屋和老旧设施拆除重建,改善旧城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扩大城市的总体规模。

此外,美国城市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城市圈模式。

即在主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小城镇,利用主城市的经济和人口优势,实现小城镇和主城市的融合。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同时也可以改善交通状况。

二、日本的城市聚集日本系统地推行的城市聚集政策,使其成为了一个高度城市化国家。

日本政府在制定城市聚集政策时,注重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建设了一系列的新城,以满足居民的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需求。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气候、环境、交通等问题,日本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了新城的建设。

日本政府还提出了实施中心进一步分化,城市功能特色化,强化城市内地区中心等一系列方案,旨在充分发挥各城市的优势。

具体而言,是把城市划分成一些交通节点,然后在这些节点周边进行开发,引导人口或企业逐步向周边转移,从而实现城市功能的合理分配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新加坡的有序规划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率极高的城市,同时也是世界上土地面积最小的国之一。

在土地有限的情况下,新加坡政府一直在致力于寻找解决之道。

它在城市化进程中积极探索,形成了一套“有序规划”的城市化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规划学、地产学、工程学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运用,将土地有效地利用起来,实现了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高一地理必修2_《城市化》精点精析

高一地理必修2_《城市化》精点精析

第三节城市化【典例导悟】【典例1】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 B.乙C.丙D.丁(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 )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思路点拨】本题以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为切入点,考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及与美国城市化的差异。

正确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1)我国城市化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超过40%(2)我国城市化速度快,城市人口增长率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也较高(3)美国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但城市人口总数少于中国【参考答案】(1)D(2)C【变式训练】读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比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M1B.M2C.N1D.N2(2)依图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世界城市人口( )A.总数量开始出现下降趋势B.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增加C.欠发达地区所占比重在减少D.两个地区所占比重基本持平【解析】第(1)题,可调用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这一知识作答,同时依据图中虚线表示城市人口占本区总人口比重,即表示城市化水平,可判断M2表示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

第(2)题,图中N1和N2表示两类地区城市人口占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图中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两条线相交,即所占比重基本持平。

答案:(1)B(2)D【典例2】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与F城相比,E城的城市规模从小到大,说明________运输对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

(2)图乙中的①、②两线中,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_____线。

这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人口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 ,其原因是存在_______、_________等社会经济问题。

城市化率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

城市化率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

城市化率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城市化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居民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以日本和美国为例,研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首先,日本和美国是两个高度城市化的国家,都具有较高的城市化率。

根据最新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日本的城市化率达到93%,而美国的城市化率为82%。

这证明了这两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较高。

其次,城市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正相关关系。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发展经济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

从城市的角度来看,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吸引人才和资本的集中,能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创新创业的平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城市化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进而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消费能力,为经济的繁荣做出贡献。

再次,城市化率对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高度城市化的国家,由于城市拥有更多资源和优势,其经济发展往往更为迅速和稳定。

城市集聚效应的发挥,使得人才和资本能够更好地相互作用,形成更强大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城市作为经济的核心区域,具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能够提供更优质的商业和服务环境,进一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由于资源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相对较低。

最后,虽然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也需注意城市化对环境和社会带来的挑战。

城市化往往伴随着土地和能源消耗的加剧、环境污染、城市贫困等问题。

因此,要在城市化过程中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综上所述,城市化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是相互关联的。

高度城市化有助于提高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但也需要兼顾环境和社会公平。

对于日本和美国这样的高度城市化国家来说,进一步加强城市化管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全球城市化率持续提升

2024年全球城市化率持续提升

汇报人:XX
汇报时间:20XX/01/01
未来城市化率提升的区域和城市群
欧洲:德国、英国、法国等 地区
非洲:尼日利亚、埃及、南 非等地区
亚洲:中国、印度、东南亚 等地区
美洲:美国、加拿大、巴西 等地区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等地区
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 京津冀等地区
未来城市化率提升的驱动因素和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经济发展:城 市化是经济发 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全球经济 的增长,城市 化率也将持续
提升。
人口迁移:随 着农村人口向 城市迁移,城 市人口将持续 增加,推动城 市化率的提升。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 建设的完善和 升级,将吸引 更多的人口向 城市迁移,推 动城市化率的
提升。
添加标题
政策支持:各 国政府对城市 化发展的政策 支持,如土地 政策、财政政 策等,将促进 城市化率的提
升。
历年全球城市化率变化
1950年:全球城市化率约为30% 1980年:全球城市化率约为40% 2000年:全球城市化率约为50%
2020年:全球城市化率约为60%
预计2024年:全球城市化率将超过65%
城市化率增长速度:近年来有所放缓,但 仍保持增长趋势
全球城市化率分布情况
发达国家城市化率普遍较高,如美国、日本、德国等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相对较低,如印度、巴西、南非等 非洲城市化率最低,但增长速度较快 亚洲城市化率增长最快,尤其是中国和印度
日本城市化率对环境和社会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如城市拥堵、环 境污染等
印度城市化率
印度城市化率逐年上升 主要城市: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等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 政府政策:推动城市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报告

日本的城市化进程阶段的分析报告

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一、日本的城市化过程分析日本的城市化过程与日本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城市化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

明治维新前,日本是一个农业国,当时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不足10%。

从1889年到1920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仅从10%上升到18%,到1950年也仅为37%。

从1889年到1950年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日本的城市化水平年均仅提高0.44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末)。

1955年日本经济恢复并超过了战前水平,重新开始了赶超欧美的历程。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推动了日本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1955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为56.1%,到1970年城市化水平已达72%。

在此期间,日本城市人口所占比重由1950年的37%上升到1977年的76%,年均增长近1.5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现在。

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城市化己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75年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5.9%,1980年则为76.2%。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各类城市已有688个, 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11个,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80个,1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597个。

由于城市人口已基本达到饱和状态,城市化发展速度开始减缓。

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在此期间,很多居民开始从三大都市区向外迁移。

日本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走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

日本是一个地少人多的国家,人口密度是美国的11倍,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短短20多年时间中就达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单位时间要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因而选择了走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化道路。

下表1描述了1920-1995年间,日本具有50万人口和20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城市人口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

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

收稿日期:2001-12-04作者简介:高强(1966-)男,陕西绥德人,青岛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日本美国城市化模式比较高 强(青岛海洋大学经贸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日本、美国城市化都经历了农业、农村为主,初始启动,加速成长,稳定发展等阶段。

两国快速的城市化既与其工业化、技术革命有关,也与其在农工关系、内外力作用、区域发展、工业布局等方面采取的政策有关。

通过美国、日本城市化比较,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系统工程,只有通过各方努力,协调好各种关系,才能推动城市化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发展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2)03-0041-06 一、日本城市化(一)日本城市化的阶段性日本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城市化经历了四个阶段:1、农业、农村为主的阶段。

明治维新前,日本还是一农业国,1868年,第一产业人数占日本就业人数的87.9%,第二产业只占4.1%。

2、逐渐转变为城市化的阶段。

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逐渐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人口和经济向城市区域集中。

1920年,全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为18%,1940年为35%,1875-1939年期间农业劳动力年平均转移量为3.5万人,处于一种较低的转移水平。

之后,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大量劳动力被安排在农村,1950年城市化率为37%。

3、快速城市化阶段。

从1950年到1957年城市化水平从37%上升到76%,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

1956—1973年是日本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这18年中工业生产增长8.6倍,平均每年增长13.6%,农业劳动力平均转移量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每年转移42.9万,年平均转移递增率为3.6%。

4、稳定城市化阶段。

这一阶段城市人口达到饱和状态,1996年日本城市化水平为78%,仅比20年前高出2个百分点,人们开始从三大都市区向外迁移。

国外高质量发展的实例

国外高质量发展的实例

国外高质■发展的实例一、日本城市化与乡村发展二战以后,日本为了振兴经济,集中全国的资源发展工业,城市吸收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农村人口大幅下降,农业发展水平滞后。

工业化使得日本城乡发展差距不断增大,城市的工业废弃物排向乡村地区,造成乡村地区污染严重,农业发展受到损害,城乡之间的对立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为了缓解城乡矛盾,日本开始寻找可持续性的发展道路,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其经验做法:推行“市町村”大合并改革。

在古代,日本的町和村一般区别不大,它主要指“城”边的平坦地带,人口聚集比村要多。

町因此可以理解为比村大一级别的行政单位,更加靠近城市。

日本主要经历了三次市町村大合并,即由村合并为町,由町合并为市,这个过程既有政府的引导,也有人们的自发性。

市町村大合并也可以看作是城镇化的过程,只是日本是利用行政单位合并,优化资源配置,将人口聚集在城市内的一种方式。

日本的市町村合并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这种合并可以将都市和田园融为一体,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比如日本的新泻县就是通过合并町村形成的,通过H商业与农业的结合发展,实现了农业领跑全日本,是出名的“田园型都市”。

当然市町村大合并也带来了“过疏化”的问题,即人口全集中在几个大城市,而其他地方人口密度稀疏。

日本采取了工业化分散战略解决,过疏化”问题,促进乡村工业化发展,增加乡村人口及收入水平。

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日本颁布《生活保护法》、《国民健康保险法》和《国民年金法》等法律切实保障乡村劳动者的权利。

城乡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服务基本一致,主要涉及养老、医疗、社会保险等方面,同时中央联合地方政府对乡村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保证乡村居民可以就地医疗、就地养老,缩小城乡居民福利发展差距。

日本实行的是户籍随人走的制度,实现自由迁徙。

在日本,人们的住址可以随意迁徙。

“户口”对于日本居民来说并不是象征身份的自我认同,而是可以一种灵活的手续。

人们可以自由地择业,不受地域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2.2 城镇化(教师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2册 2.2 城镇化(教师版)

【帮课堂】-高一地理同步精品讲义(人教版必修第二册)2.2 城镇化目标导航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2. 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3. 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4. 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城镇管理中的应用。

2.结合实例,理解世界城镇化的进程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进程的差异。

3.结合具体实例,掌握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4.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空间信息进行查询,对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

知识精讲知识点01 城镇化的意义1.城镇化(1)含义:城镇化也称,一般是指人口向地区集聚和地区转变为的过程。

(2)主要标志:①城镇人口;②城镇人口占的比例上升;③城镇建设(3)衡量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城镇化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的表现。

城镇化与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程度和发展水平。

2.城镇化意义(1)城镇化和区域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

城镇是区域的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社会繁荣、改善。

(2)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为城镇的发展增添,推动进程。

(3)促进区域增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增强和谐。

限时思考下表为我国七次人口普查的城镇人口比重数据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七次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口普查年份城镇人13.26 18.30 20.91 26.44 36.22 49.68 63.89 口比重(%)1.据表可知()A.农村人口逐渐减少,比重降低 B.城镇化的水平逐年提高C.城镇农村人口基本持平 D.我国已进入城镇化后期2.与五普至七普间城镇人口比重数据变化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上升最快B.乡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C.农业用地面积增加D.城乡间经济收入差距加大【答案】1.C 2.B【解析】1.图中没有总人口数,农村人口所占比重降低,农村人口不一定减少,A错误;图中没有给出逐年数据,无法判断城镇化的水平逐年提高,况且1982年以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是曲折的,B错误;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为49.68%,接近50%。

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发布时间:2022-06-06 阅读:12193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但直到1940 年,城市化水平仍落后于当时欧美工业化国家。

其后,在快速工业化带动下,城市化进程加快,仅用了50 年的时间,就完成为了欧美国家100 年的城市化进程。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WDI ,2022),在1960 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就已经达到63.3% ,1975 年跃升至75.9% ,其后向来缓慢上升。

本研究从城市人口增长、城市产业发展、城市空间变化三个角度分析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及经验借鉴。

图 1 1890-2000 年日本城市化率一、日本城市化发展历程1.1 城市化起步阶段(1868~1930 年)日本城市化开始于明治维新时期,其主要特点是产业革命带动人口向城市会萃。

1868 年,明治天皇迁都东京,日本开始学习西方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提出“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目标。

在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的同时,增强军事力量和培植资本主义经济,在1868~1885 年间,在接收幕府和各藩经营的军工厂和矿山的基础上,引进英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技术设备,聘用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建设了一批兵工厂、采矿场,以及以生产纺织品、水泥、玻璃、火柴为主的民用“模范工厂”,开始了产业革命。

这一阶段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觅工作。

明治22 年(1889 年)开始设立市制,1890 年日本城市人口约为320 万,占全国总人口的7.8%;1920 年开展全国第一次国情调查时,城市人口约为1000 多万,占总人口的18%;在产业革命后期,1920 年到1930 年的10 年间,城市人口达到了1544 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24%,但当时绝大部份人仍生活在农村地区。

1.2 城市化停滞阶段(1931~1945 年)这期间,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城市人口持续增加,但受“二战”影响,城市化进程受阻。

20 世纪30 年代,日本政府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个时期的日本城市人口继续增加,1931-1940 年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超过1% ,1940 年全国城市人口的比重达35%。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其失衡的原因

深入探讨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及其失衡的原因,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日本经济的现状和未来 发展趋势。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分析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失衡的原因及影响。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对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失衡进行深入研究。
02
日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历史沿革
文化差异
日本各地的文化差异较大,这也影响了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例如,一些地区的文 化注重传统手工艺和艺术,这使得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偏向于文化产业,而其他 地区则可能更加注重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05
日本地区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发挥政府作用,优化资源配置
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制定合理的政策和规 划,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现状
经济持续增长
自195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持 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出口导向型经济
日本经济以出口为导向,主要出口 产品包括汽车、电子设备、机械等 。
高科技产业
日本在高科技产业方面具有很强的 竞争力,如半导体、电子、机器人 等。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01
02
03
地理因素
日本是一个岛国,地理条 件多样,不同地区的资源 禀赋和经济发展条件存在 差异。
发展水平较高,而一些地区则相对滞后。
地方财政困难
02
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较为困难,无
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需求。
资源分配不均
Hale Waihona Puke 03日本的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的资源丰富,而一些地区则
相对缺乏,这导致了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从日本城市化看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报告

从日本城市化看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报告

从日本城市化看我国城市化进程分析报告1 .中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已不足2000万1.1. 中国城镇化率64.72%,新增城镇人口跌破2000万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

每年新增的城镇人口在2019年跌破2000万人,受疫情影响,2021年全年新增城镇人口更是大幅回落至 1203万人,整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新增城镇人口是住宅新房市场的核心需求,研究清楚未来的新增城镇人口发展规律有助于我们理解未来房 地产行业的发展空间及发展路径。

房地产企业的经营管理思路也需要根据未来的新增城镇人口趋势进行相应的调整。

图1:中国已经度过城镇化率高速提升阶段,每年新增城镇人口不足2000万数据来源:Wind 、开源证券研究所1.2. 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集聚,DID 率更能反映人口集聚趋势城市化的本质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在人口没有发生流动的情况下,如果单纯因为行政区域规 划的变动或统计口径变动而导致城镇化率发生变化则并不能体现人口流动与集聚的真实情况°比如日本在平成n 年(1999年)至平成22年(2010年)之间,市町村大量合并,导致非城镇地区被 合并到城镇中,城镇化率出现了异常的提升。

2020年 229年 228 年 227 年 2016年 2015 年 224 年 223 年 222 年 20M 年 20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新增城镇人口(万人) ---- 城镇化率%3,500.003, 000. 002, 500. 002,000. 001,500. 001,000. 00500. 000. 00图2:日本城镇化率在2000年-2010年间异常增长数据来源:Wind、开源证券研刊所买元@远睇智库而日本统计局发布的另外一个指标,人口集中地区(DenselyInhabitedDistricts)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既DID率,更能体现真实的人口流动与集聚情况。

2023年全国《发展经济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精选全文

2023年全国《发展经济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2023年全国《发展经济学》基础知识试题与答案目录简介一、选择题:共133题二、简答题:共8题一、单选题1.发展中国家是相对于()而言的。

A:发达国家B:第三世界国家C:欠发达国家D:低收入国家正确答案:A2.在托达罗模型中,影响迁移者在城市就业概率的因素,不包括()。

A:现代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B:农业失业人口C:城市失业人口D:迁移者待在城市的时间正确答案:B3.下面各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发展中国家全面城乡就业的战略措施。

()A:采取严格的抑制人口增长的措施B: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人均收入C:鼓励劳工到海外寻求就业机会D:加快消除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正确答案:C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不包括()。

A:利率市场化B:汇率市场化C:指令性信贷D:融资多元化正确答案:C5.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的主要推动力量是()。

A:资本B:劳动C:土地D:技术正确答案:A6.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郑重宣布:要确保到()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A:2020B:2025C:2030D:2050正确答案:A7.两缺口模型中,当I—S<M—X时,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哪一项实现宏观经济平衡?()A:增加进口B:减少出口C:引入外资D:减少投资正确答案:C8.自然资源丰裕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而言有重要影响。

如下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A:产生正面影响、没有负面影响B:产生负面影响、没有正面影响C:不会发生任何影响D: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会发生,负面影响可能会超过正面影响正确答案:D9.在()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造业从手工业作坊制度逐步演进到机器大工业制度的变迁过程所做的系统而又缜密的分析,正是他研究渐进式制度变迁模式的典型实例。

A:《资本论》第一卷B:《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C:《法兰西内战》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正确答案:A10.不平衡增长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东京和纽约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东京和纽约都市圈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 三 ) 联 网络 发 达
都市 圈要想将各个分散 的城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联通 网络 的使 用 至关 重要 。纵观世 界各大都市 圈,其交通 、通讯 、信息 、运输等 系统网 络都 十分顺 畅发达 , 这就给都市圈 内每一个城市的发展提供 了便 利。发 达 的基础设施及联通 网络能够将都市圈 内的各个城市紧密相连 ,同时保 证 了都市圈内与外 界的联系 ,促进 了都市圈各城市的 良性发展 。 二、东京和纽 约都市 圈经济发展 比较
前言 :相 比于 日本 、美国等发达国家 , 我 国都市 圈的建设还处 于初 级阶段 , 日本东京都市圈与美 国纽约都 市圈是世界 级五大 都市 圈之一 , 本文对东京和纽约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做 了 比较研究 , 旨在为我 国都 市圈 的建设提供建议 。 都 市 圈特 征 ( 一 ) 核 心 突 出 ,逐 层 深 入 都 市圈超 越了地 域性概 念,表现 的是一个具有社会职能 的实体 。都 市圈中由若干个城市组成 ,以一个 或几个大型城市为经 济中心 ,并划分 了次中心 、周边城镇 等不 同等级 。中心城市指 的是都市 圈中具 有较强经 济辐射力和影响力的城市 ,一 般来说 ,都市 圈都是 以核心城市 为主导 , 引 领 次 中 心 城 市 以 及 周边 城镇 协 同 发展 的 。都 市 圈是 一 种 圈 形 结 构 ,按 照 城 镇 、次 中心 、中 心 城 市 的级 别 不 断逐 层 深 入 。
( 一 ) 东京 都 市 圈经 济 发 展
东京是 世界五 大国际金融 中心 ,是亚洲第一时尚 中心 ,形成 了世界 级 的东京都 市圈。以下从发展策略 、产业发展 、交通体系三个方 面来探 讨 东京都市圈的经济发展 。
( 1 ) 发 展 策 略 东京是 日本 的教育 文化 中心 ,是亚洲第一大城市 ,是全球最 大的经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

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及启示作者:李忠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32期城市化起步于18世界中叶开始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结束了工场手工业de1生产方式,代之以机器大工业生产发展。

生产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由农村社会向城市化社会转变。

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也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城市病,但是,总体发展趋势是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从城市化发展速度来看,呈现出慢—快—慢的特点,城市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即城市化发展的“S”型曲线轨迹。

从世界各国城市化发展模式来看,既有欧美发达国家经历上百年完成城市化的模式,也有拉美、日韩等国家在三、五十年内完成城市化的模式,无论哪种模式,都是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

一、由工业化推动的城市化——英国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英国的工业化推动着城市化的发展。

18世纪早期,英国的城镇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25%,到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54%,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

英国城市化是以发展轻工业为先导,进而带动能源、工矿、交通工业的发展,加速城市化的进程。

随着技术革新在棉纺织领域的展开,轻工城市率先异军突起;机器运转速度的加快、工厂制度的逐步建立,促进煤炭、冶金工业发展起来,产生了一批能源和重工业城市;交通运输业的变革,则促进了交通枢纽城市发展。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则是英国城市化的基本前提,19世纪中期,随着“圈地运动”在全国大范围的开展,再加上农业技术的改进,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而城市迅速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需要补充新的劳动力,在此背景下,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推动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英国的城市化为世界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模式,但是,其中也有沉重的教训,那就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粮食自给有余,还可以出口,到19世纪中期,随着英国贵族通过著名的“圈地运动”,以暴力形式强制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停滞不前,国内消费的粮食、肉类和农业原料不得不依赖从国外进口,农业发展不足,反过来制约了城市化的推进。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基于2001—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
镇化建设的主要 目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 1 9 7 8年
( 2 0 0 8 ) 首次提出城市化对 经济增长 的正 向作用存在界限 , 临
界值约为一万美元人均收入。
中国的城市化率仅 为 1 5 %, 而 到了 2 0 1 1 年 中国的城市化率 已经达到 3 4 . 3 %。与之相对应 , 国内人均生产总值也从 1 9 7 8 年的 3 8 1 元增长至 2 0 1 2年 的 3 5 1 8 1 元。 至此 , 无论是政策导 向还是现实数据都 表 明城市 化 已经成 为研 究 中国经济 增长
化模式 , 尽管在很 大程 度上避免 了“ 城 市病 ” , 但 是城市化滞 后导致的交易效率低 、 工业布局分散等一 系列 问题成为经济 发展的 巨大障碍 。经过反思 , 中共 中央将城市化提 升到关 系
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上来 , 并提 出在 “ 十五” 期 间将
全面推进城市化 , “ 十一五” 规划 中也 提出了将城市群作 为城
2 0 1 3年第 3 l 期
经济研 究导刊
EC 0N0MI C RE S E ARCH GU I D E
No. 31. 2 01 3
总第 2 1 3期
S e i f a l No . 2 1 3
城 市 化 水 平 与 经 济 增 长 关 系 研 究
基于 2 0 0 1 —2 0 1 0年的 面板数据分析 王 津 津
析不同省、 市、 自治 区城 市 化 水 平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作 用 , 得 出西部 区域 的城 市化 对 经 济增 长拉 动 作 用较 大 , 中、 东部 区域 部 分 城 市 出现 过 度 城 市化 现 象 , 抑制经济增长。 据 此 建 议 通过 改革 户籍 制 度 、 优 化 城 市规 模 结构 、 重视 城 市化 质 量 来提 高城 市 化 水 平 , 进 而促 进 经 济增 长 。 关键 词 : 城市化水平 ; 经济增长 ; 面板 数 据 中图分类号 : F 2 9 0 文 献 标 志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3 — 2 9 1 X ( 2 0 1 3 ) 3 1 — 0 2 5 2 — 0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率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化率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以日本和美国为例姓名:彭雪辉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城市规划指导教师:王德 20050301 摘要摘要传统诺瑟姆“s”型曲线和钱纳里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率关系学说在我国的应用和影响最为广泛,导致了人们对城市化率的认识僵化。

论文针对人们的认识误区,对发达国家日本和美国的城市化历程从不同层面、不同地区分析和研究,探讨传统理论的适用性,分析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率的关系和特征。

主要有以下结论:①国家城市化历程与传统“S”型曲线基本一致,经济发展水平与城市化水平证相关明显,但不完全符合钱纳里发展模式。

②地区城市化发展特征各异。

国家或大地域范围较为符合传统城市化规律,但随着研究地域范围逐步缩小,不同地区城市化特征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差异巨大,传统城市化规律仅部分适用。

③地区城市化受经济的影响存在阶段性。

在初期,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十分显著,两者呈正相关: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经济对城市化的影响变弱,之后经济继续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出现混沌状态,很难明确界定两者的相关关系。

最终,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呈现多样性,而地区经济都达到发达水平。

上述成果对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城市化呈现出多样化类型和极为悬殊的差异,单一的城市化模式将难以有效地推动我国整体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发展应走多样化道路。

关键词:城市化率“S”曲线经济发展水平日本美国hbstractABSTRACTTherearetwotraditionaltheoriesofurbanizationthatareacceptedinChina,oneisR.M.Northam“sS”curveofurbanizationandtheotherisH.Chenery’stheorythatindicatestherelationshipbetweenurbaniz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Theyareoutdatedandnotsuitableformostlocalurbanizationnow.AfterresearchingONtheprocessesofthelocalurbanizationinJapanandU.S.A.fromdifferentanglesandaspects,wefindthattherearedifferentandvariablerulesduringthevariouslocalurbanizationprocesses.Themainconclusionsareasfollow:①Nationalurbanizationessentiallyaccordswiththetraditionaltheory.Itisobviousthatthecorrelationbetweeneconomicdevelopmentlevelandratioofurbanizationispositive.ThemleofurbanizationisnottotallyconsistentwithChenery’Stheory,fordifferentcountrywithdifferentquantitativerelation.②Thecharacteristicofregionalurbanizationisdifferent.Thelargertheregionis,themoreaccuratethetraditionalurbanizationtheoriesare.Onthecontrary,therelationshipofregionalurbanizationw{tlleconomyisequivocalanddifferent.③Theimpactofeconomyupontheregionalurbanizationischaracterizedbystages,Atfirst,theimpactofeconomicisremarkable,theypresentpositivecorrelation.Insomecertainstages,theimpactbecomesweak.Finally,itisdifficulttodescribetheirrelevantrelationshipsprecisely.Theratiosofurbanizationaredifferentandtheregionaleconomicsallreachdevelopedlevel.TheaboveresultsprovidesomereferencesaboutthewaysofurbanizationforChina.ConsideringOurwideterritory,theregionalurbanizationdemonstratesmorevarioustypesandextremedifferences.Itisnotaneffectivewaytoaccelerateourratioofurbanizationthatusingoneuniversalmodel.Thetwotraditionaltheoriesarenotsuitableformanylocalregionsandlocalgovernmentsshouldreasoninglylayafighttargetfortheratioofurbanization.Keywords:Urbanization…ScurveEconomicdevelopmentJapanU.S.A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蓟皤裤2-oS年弓月Io日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年月日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作品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签名:劭留旗20西年弓月f0日刖置无论我们喜欢与否,城市化正在发生。

城市化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生产和生活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转移以及城市空间不断扩大的过程。

列宁说过:“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

”城市化与城市增长是世界性的现象,城市化办是人类不可回避的趋势,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

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J.E.Stiglitz)在2001年世界银行的一次会上曾经讲到:在2l世纪,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并认为城市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挑战。

建国以来,由于工业化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城市化率由1949年的10,6%增加到1998年的30%左右。

城市化率比重在50年内增加20%,每年增加仅O.4%,而改革开放以后每年增加0.65%,近些年份每年增加1%左右,2001年达到37.7%,按照国际上城市化规律,诺瑟姆“s”型曲线表明,我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阶段,这是不可抗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城市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但城市化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的重大问题。

城市化问题涉及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涉及到农村人口转化、剩余劳动力的去向以及城市职工的就业安排问题:城市化率最终涉及到城市人13比重,用地规模以及许多环境生态的合理保护等问题。

研究我国的城市化率、速度等问题,需要冷静、客观的分析我国的基本国情,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耕地少,如果城市规模发展失去控制,势必造成土地资源的枯竭和极大浪费,因此,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城市化水平提高应该适度有序,不能操之过急,应该有一个合适的比例,而不应该盲目追求西方国家不同国情的离指标、离比例。

有专家提出比较合适的城市化率,近期为36%.40%(2010年),远期或远景期为45%一50%(2030。

2040年)。

但目前有些地方在编制长远规划中,城市化率过高、过大,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盲目求大、会造成投资上的重大浪费和严重后果,这种误导,有可能走向“欲速则不达”的窘境。

例如江苏省提出2010年城市化水平要达到60%,湖北省提出50%,安徽省与江西省提出45%.50%,浙江省提出50%,山东省提出60%,四川省提出55%等等,这些省区目前城市化水平都比较低,大部分均在20%一26%左右,很显然城市化率目标过高,时间过于急促,时间跨度小,10一15年内要从目前的30%,25%的比重提高到50%一60%的城市化率,从许多条件分析都是不可能达到的,特别是从用地、用水、环境、素质、投资与基础设施综合分析有较大的难度。

就算是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从30%提高到60%,美国工业革命后需要60.70年,英国65年,日本70年,德国75年。

缺乏科学合理的分析论证,缺乏空间上的横向比较和时间上的纵向比较,缺乏科学依据,很多数字指标并不科学,也不准确。

当然,目前全国有些城市中体规划中,由于领导的“意图”,有些城市用地规模过大,也是不合理的,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目前的入口规模都只有20—30万,但远期规划编制却成为60.10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试想在10-15年中,城市每年都要增3.5万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人口与规模偏大,互相攀比,不根据实际情况,造成许多资源的极大浪费。

因此不能把城市化目标变成一种纯粹的数字指标,不分地域大小都讲城市化,比城市化,国家的城市化、省域的城市化、市域的城市化、甚至更小范围的城市化。

城市规划指标是否科学合理、规模指标是否适度、符合国情,是合理编制各地区发展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关键。

拉美等发展中国家的过度“虚假城市化”已经给我们敲响警钟,我国不能重蹈其复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