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璞教授个人简历
纪念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顾哲教授
纪念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顾哲教授9 |纪念俄罗斯科学院院士顾哲教授*□ 陶 源 周 阔中图分类号:K815 doi:10.19326/ki.2095-9257.2021.01.002*感谢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所中国部高级研究员C. B.德米特里耶夫(Сергей Викторович Дмитриев)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2020年7月28日,俄罗斯和波兰汉学界泰斗、历史学博士、教授、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востоковед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中国部高级研究员斯坦尼斯瓦夫·罗伯特·库切拉(Stanisław Robert Kuczera, Станислав Роберт Кучера,中文名顾哲,后文以中文名指称)逝世。
他是连接俄罗斯汉学与世界汉学的重要纽带,是世界东方学黄金时期传统学术发展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顾哲1928年5月5日出生于波兰的利沃夫市(Lviv ,1919—1939年属于波兰)。
1947年中学毕业,进入华沙大学东方学学院(Instytut Orientali- styczny Uniwersytetu Warszawskiego )学习,师从波兰著名汉学家夏伯龙(Witold Jabłoński ,1901—1957),并在其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道教的基础》(«Основы даоской философии»),1952年毕业并获得东方学哲学硕士学位。
1951年至1953年初在华沙大学(Uniwersytet Warszawski )担任助教。
1953年2月,作为第一批派往中国的西方留学生,顾哲赴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6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政烺先生(1912—2005)指导顾哲完成了题为《“周礼”之下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结构》(«Классовая структура древнекитайского общества на основе материалов 〈Чжоули〉 »)的博士论文,成为当时唯一一位用汉语完成博士论文的西方留学生。
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电工导师分组情况(绝密)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2012-4-24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爱莫能助郭永恩学术背景简介
郭永恩学术背景简介天津科技大学教授。
分别于1987年、1990年和2002年在山东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北京大学获得有机化学专业理学学士、药物化学专业理学硕士、有机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至2005年曾先后于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化学系、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化学与纳米材料中心、葡萄牙Evora大学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
曾积极参与一项国家八五攻关项目、两项国家新药基金资助项目、三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三项外国国家级项目的科研工作,有多年的于国家大型制药公司和高校工作的经验。
处事原则是“信守规则,奋发进取,合作双赢,追求卓越”。
现任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合成药物研究室主任。
科研领域及方向:药物化学;药物辅料等功能材料的制备;化学药物及有机中间体绿色、经济、温和条件下高选择性合成方法的研究。
近期主要科研情况:1、国家863重大项目“有机磷、磺酰脲类农药残留分子印迹检测技术系统性研究与开发”(项目编号:2008AA10Z420)的副主持人;2、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题为“山药蛋白复合物的提取及其副产物淀粉改性的技术研究”的天津市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项目(合同编号08JCZDJC15300) 的副主持人;3、主持与沈阳济阳饲料有限公司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磷霉素生产中顺丙烯膦酸的不对称环氧化制备工艺的改进”;4、主持天津科技大学人才引进项目BINOL衍生物的设计、制备及在分子识别、分子印迹、氨基酸合成和手性药物等的不对称合成、拆分方面的应用及α-吡咯哩嗪烷基羧酸等的设计、合成及抗炎镇痛等活性的研究;5、在韩国浦项科技大学化学系 Ahn Kyo Han教授、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化学与纳米材料中心Nam Wonwoo教授、葡萄牙阿威罗大学化学系 Anthony J Burke 教授的课题组,分别从事识别有机和含氧阴离子分子人工受体及新型导电材料的研究(由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资助),不对称合成、分子识别及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柱固定相的研究(由韩国科学与工程基金会资助),及“高效、绿色并有立体选择性地合成某些有生物活性的有机化合物(欧盟区域性发展基金会和葡萄牙科学技术基金会联合资助)”的研究工作。
唐讴
唐讴,博士,副教授,同济大学EMBA项目兼职教授唐讴于2000获得瑞典Link?ping 大学生产经济学博士学位,目前是Link?ping 大学的副教授,同时是Institute for Operations Research and the Management Sciences (INFORMS),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Society (POMS),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Inventory Research (ISIR)的成员和 Sloan Industry Studies Affiliates (USA)的特邀成员。
已发表70篇科学论文,其中包括24篇发表在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OMEGA等期刊上。
在2003-2004和2006-2008年期间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期刊的客座编辑。
主要的研究领域在于供应链管理(重点是生产和库存建模)、计划和控制系统、逆向物流、全球供应链和风险管理。
简历:2005-2007:Tekes, Nokia and TeliaSonera:The dynamics of value creation in ICT value network,Key researcher。
2004- present:Brescia University:Consignment stock and its application in industry,Principle investigator。
人名
光、电磁微波、物理王明新,1957年3月1日数学物理方程刘继军1965-01-19缪国庆. 1945年8月刘南生1946年10江风益1963年10月底赵凯华,祖籍浙江杭州,1930年5月26日刘文江1935-10-16李人厚1935-5-1刘纯亮1959-11-13黄伯云1945.11.24贾瑞皋1948年2季家镕1946年11庄钊文,1958年6俞宽新1946.10赵峥1943年8宋文淼1938年5丁祖荣1944年11陈维桓1940年3马礼敦1935年5耿信笃1941年4朱自强先生(1934-1995),物理学家,1934年10月23日出生于上海朱自强1936年9月1日力学朱自强1930年10月董曾南1932年11章梓雄1944 年11董湘怀1955年11范维澄(1943.1.28-)陈秉乾1937年11月chen bq@王稼军1947-09-12吴有庭1968年11月高锟(Charles Kao 1933-11-4)李新洲1946年3月17何济洲1962年10月31日出生赖珍荃1963-6-19徐旭明1964年9吴思诚1938-01-09陈熙谋1934年8马伯强1962-7-13李定平1965-4-9高春媛1972-3-7邓卫真1963-8-3刘林华,男,1966年1月生,江西省瑞金市人戴锅生男,1939年12月生吕英华男,1944年7月徐善驾1939年7月9日周文斌,1960年10月20陸衛博士,1962年5月10日阮双琛,1963年10陆学善1905年9月21日-1981年5月20日张贤科1944年3(农历2月)张光寅1932年10成平1932年6月17陈懋章1936.2.10胡刚复1892年3月24日-1966年2月19日洪嘉振1944年7朱克勤1946年10刘延柱1936-7-6包光伟59-10-31余其铮1933年10月18日彭惠民1949年6郑春开1936年3赵连城(1938.2.18-)。
中国现代生态学家:唐守正人物简介
唐守正研究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
• 提出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理论模型
• 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唐守正探讨了生态系统稳定性与恢复力
• 提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
• 为生态系统恢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唐守正研究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 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的分类与评估方法
• 为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 如生态学讲座、生态学展览等
• 提高了公众对生态学的认识
03
唐守正为生态学教育与普及做出了贡献
• 推动了中国生态学教育的发展
• 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持
05
唐守正的生态哲学思想与价值观
唐守正的生态哲学观点及其影响
唐守正提出了生态哲学观点
• 如生态平衡、生态伦理等
• 对生态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促进了生态学学术交流
•了多个生态学项目
• 如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 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
唐守正对生态学教育与普及的贡献
01
唐守正撰写了多部生态学教材
• 为生态学教育提供了教材
• 为生态学普及做出了贡献
02
唐守正开展了多个生态学科普活动
唐守正探讨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 提出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任务
•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
03
唐守正的代表性论文与著作
唐守正的主要论文及其影响
唐守正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
•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
• 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影响
唐守正的论文被多次引用
• 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 提高了唐守正的学术声誉
参与重庆三大观演建筑设计杂记
参与重庆三大观演建筑设计杂记梁鼎森【期刊名称】《《重庆建筑》》【年(卷),期】2019(018)010【总页数】3页(P17-19)【作者】梁鼎森【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 400045【正文语种】中文从1959年到2006年我先后参与或主持了重庆市6个观演建筑设计,其中3个重要的观演建筑设计令我难忘:一是参与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被派驻建设工地担任设计代表直到建成;二是主持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内部改建工程设计(含舞台、坐席、音质、空调、消防等改建);三是主持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设计.60年过去了,能和这三个重要的文化建设项目结缘,我感到十分荣幸.设计中有些事难以忘怀,现主要凭记忆对这三个项目的设计过程略作记述,聊志怀思,并备查考.1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设计杂记(图1-图3)图1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效果图(卢小狄梁鼎森 1961年绘)图2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外景图3 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剖面图1959年初前后,当我还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读书时,市有关部门安排学院为拟新建的山城宽银幕电影院作方案设计供选择.当时,恰逢我们要进行毕业设计,高等教育强调理论结合实际,系领导就结合实际工程选择了山城宽银幕电影院作为我们设计组的题目.因为电影院地处市区交通要冲,是市里的重要工程,学院安排了较强的指导教师带领我们设计组七位同学从方案设计开始,到制作模型,到方案被选中后,继续完成施工图.主持建筑和结构设计的有建筑系主任黄忠恕和土木系副系主任、留美结构专家秦文钺,建筑工种负责人吴德基也参与了指导设计.指导老师还有朱昌廉、汪遵谦等,声学设计的指导老师为我国建筑物理学科的开拓者陈启高,结构和水、电、空调设计等分别由有关系专业老师完成.工程主管为重庆市文化局,负责施工的为四川省第四建筑工程公司.50年代末,强调发展新技术,所以设计一开始就确定要用新结构、新技术.建筑方案根据用地、地形、环境及功能、造型需要,观众厅结构就选用三个钢筋混凝土筒形薄壳结构构成(施工图设计跨度30m,宽11.78m,拱顶薄壳的设计厚度只有几厘米).门厅、休息厅则作了5个和7个开间的钢筋混凝土筒形薄壳大拱廊和平板前廊两类方案供选择.5个连续筒形薄壳,弧形的拱顶使前厅跨层柱廊的高度增至17m,建筑正面高度达22m,前厅和观众厅筒形薄壳前后呼应,与环境协调,廊柱高大,建筑外观挺拔秀丽.有关部门最后确定前厅选用5个开间钢筋混凝土筒形薄壳、观众厅选用3个筒形薄壳方案.在施工图设计中指导老师对设计中一些技术要点都作了深入分析,例如前厅廊柱的粗细、薄壳起拱的高度、屋檐厚度、建筑色彩等.1959年约7月我们完成施工图设计,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最复杂的首层平面图是孙善銧同学画的,毕业设计的说明书大约有6件,由设计人分别撰写,其中声学设计的说明书是张为宪同学执笔的.接着进行毕业设计答辩,答辩委员会由权威专家组成,记得的成员有:西南设计院的唐璞,四川省和重庆市设计院的总工以及学院有关专业的老师.在答辩会上我代表设计组进行了汇报,并回答了委员的提问,毕业设计答辩顺利通过.随后,学校通知我留校,并立即前往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工地担任驻工地设计代表.山城电影院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成的,施工进展非常快,市级机关干部和附近群众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搬运土石方.我到工地后即配合施工单位迅速核实建筑位置和中轴线.不久吴德基老师作为设计代表也被派到工地,其他专业的驻工地代表也先后到达,我记得的有土木系的卢有君、马韻儒、牛绍仁等.因为薄壳结构为新技术,驻现场协助指导施工的老师有丁于钧、卢忠政等,空调设计驻现场代表有卫生工程系的李惠风、董强等.在现场我补充了休息厅室内装修图以及观众厅天棚、墙面室内声学、装修设计施工图.宽银幕电影院的声学要求较高,观众厅银幕两侧及银幕后墙采用吸音板构造,观众厅周围墙和天花的吸音材料当年主要是穿孔水泥木丝板和水泥木丝板,委托重庆黄沙溪木材加工厂专业制作,为此我曾数次去厂里联系,确保使用效果达到声学要求. 建设过程中发生的最大事件是施工中建筑沿街线后退.此前,设计及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建筑的土石方工程量大带来的困难,建筑的前沿线退后道路10m多,当施工进行到基础工程已完成一部分、建筑的位置已显现时,有一天,市里突然通知黄忠恕主任等去开会,他们回来后,向我们传达了会议内容及决定.市领导认为建筑后退道路红线不够,应该多退一点.根据现场实际,会议研究决定再后退观众厅一个拱壳的尺寸,即11.78m,虽然后退的幅度较大,但观众厅已完成的大部分基础还能保留,也能保留空调机房的位置,损失得以减少.据说这件事的起因还是四川省委领导人李井泉和重庆市委领导人任白戈乘车从施工中的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前经过时,询问了工程情况,认为建筑临道路偏近,应多退一点,有关部门迅速开会研究落实后退距离.从建筑完成后看,这一决定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共后退人行道达23.8m,使临街活动面积增大,绿化增多,宽敞舒适,电影院建筑更显巍峨.1960年3月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建成,首映宽银幕影片《风从东方来》.文革以后,1987年我们又承担了山城电影院进行的一次观众厅改建,将原来的宽银幕改造成能放映70mm宽银幕电影的特级影院,1988年2月完工.担任这次观众厅声学设计的是陈延训教授.山城电影院虽然只有3400㎡,1511个坐席,但造型和结构均有创新,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的代表性建筑.1989年山城宽银幕电影院设计被评为重庆解放四十年十大优秀设计工程之一.有人说,在重庆这本书里,曾经的山城宽银幕电影院留下了绚丽的一页,这一褒奖是它当之无愧的.2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内部改建设计杂记(图4-图7)图4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剖面图图5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伸出式舞台与观众厅图6重庆市人民市大礼堂观众厅图7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分隔观众厅与外廊我从1954年到重庆,在重庆生活了60余年,和大礼堂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作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和青年,我们多次参观大礼堂,为她的壮丽景观震撼.大约是1958年国庆前,大礼堂广场——人民广场牌楼因失火有所损毁(原因不确),市有关机关动员学校专业学生参加牌楼彩画的修复涂色工作,我们班几十个同学奉命参加了牌楼梁枋彩绘的填色.在几天站在脚手架上涂色的工程中,我们很高兴有机会看到了检查和指导彩绘工作的张家德先生——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主设计人、总建筑师,对他为重庆所作的贡献深怀敬意.长期在重庆生活、工作,作为建筑专业人员,我对大礼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情,同时也感到有必要对大礼堂在解放初受历史条件限制无条件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研究和完善,特别是对音质、空调以及观演条件进行改善.1996年前我和曾旭东等青年教师及研究生首次对大礼堂进行了专业考察,并首次提出了内部改建意见和方案,报市政府,后政府回复无钱,因此搁置.直到重庆直辖前,在一次由甘宇平副市长主持的会议上,经有关部门推荐确定我院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承担大礼堂内部改建设计.设计在保证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首次针对舞台、坐席、空调、消防等方面,正式提出改建方案的论证报告.改建方案论证报告得到大礼堂管理处的协助和有关单位的配合,经专家委员会审议确定.会议由市政府副秘书长雷尊宇主持.改建遇到的首个问题就是大礼堂庞大的观众厅体积对音质和空调设计的影响.大礼堂观众厅天花顶距观众厅头排地面高差38m,所以论证时曾设想观众厅加设可调天棚方案,可有效减少体积,但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可能失去大礼堂内部的宏伟感,而且活动可调天棚即使重量尽量地轻,给大礼堂主体结构增加的荷载也令人担忧,所以论证过程中就放弃了这个方案.为了减少观众厅体积,决定采取将观众厅1、2、3、4层看台外廊用墙分隔开的办法,共减少体积约8800m3,约占原观众厅体积的1/6,不但有效减少了体积,朝向观众厅增加了吸音墙面,朝向走廊增设了景窗等,使观众厅内部和各层走廊空间更丰富,而且又保持了原有风貌.由李惠风教授负责的空调设计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空调设计取得了成功.在内部改建设计中,由于受半圆形钢主体结构的限制,舞台无法向后、向上扩展,得到领导的关心.有一天,我在舞台施工现场时,来现场视察工作的市委书记张德邻忽然走过来问我,舞台吊杆上空还能不能升高?我向张书记汇报,由于结构的限制无法再升高.张书记自言自语地说"先天不足".舞台台面进深设计无法向后延伸,只有采取向观众厅适当延伸,形成圆形观众厅,伸出式舞台方案.此方案不仅形式新颖美观,而且增设了舞台机械:转台、升降台等,弧形伸出式舞台进深增大至19m(含乐池开口),获得比较理想的效果.观众厅坐席仍保留3627个.大礼堂的声学改造引起国外有关业务部门的高度重视,某声学公司为争取大礼堂观众厅的声学设计曾做了不少工作,也考察了现场,提出了初步方案,并与大礼堂管理处联系.在声学设计方面,我们及时提出了方案和施工图,并取得满意的音质效果,这得力于我院建筑物理学科声学设计的扎实基础和实践经验,以及谢德安教授和林泰勇副教授的工作.大礼堂内部改建设计和现场施工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结构安全.改建带来观众厅的地下开挖,结构荷载的变化,以及木结构一些事项的处理,特别是增加荷载,哪怕很微小都应十分慎重.我们设计班子有钢结构专家魏明钟教授,据说他年轻时是参加过大礼堂钢结构设计的,还有木结构专家周仕祯教授,结构专业负责人陈文钦教授等.有他们把关,建筑专业才敢于大胆进行内部改建设计.大礼堂的内部改建,对重庆这一重要历史建筑作了有益的完善和补充,具有一定新意,也为以后大型会议和活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3 重庆川剧艺术中心设计杂记 (图8-图12)图8 川剧艺术中心总平面图9 川剧艺术中心鸟瞰图10 川剧艺术中心主剧场观众厅内景图11 川剧艺术中心博物馆戏台(万年台)图12 川剧艺术中心廊道与院落景观重庆川剧艺术中心位于渝北金山大道和全开大道交汇处东北隅,背倚照母山天湖公园,山林葱郁,用地条件良好.受高新区的委托,我们于2006年设计,2008年主体建筑竣工验收,2012年完成川剧博物馆内装及古戏台(又称万年台,装修设计由四川美术学院余毅教授主持)等建设,各组成部分先后投入使用.川剧艺术中心设计的命题是由高新区王小若主任提出的:"古色古香,玲珑剔透".川剧院要求设计"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使用方面川剧院沈铁梅院长提供了她们在欧洲演出时到过的一些剧场,主要是舞台和观众厅方面的资料供参考,上述要求综合起来,我的理解就是建筑造型的中国传统特色和观演设施的现代功能.对此,我们设计团队努力进行了探索.首先我们认为川剧艺术中心设计应从川剧说起.川剧是巴蜀地区的主要剧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重庆是川剧的主要发祥地和繁盛区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所以川剧艺术中心设计应该有鲜明的民族和地方特色.在平面空间方面,设计根据用地、环境及使用要求等选用具有浓郁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庭院式布局,达到了设计的初衷,而且具有发展潜力.主剧场东西两翼形成三大院、两小院的格局,庭院周边设廊,各院落间既可联系,又可分离,使用十分方便.三大院不仅用途不同,而且形式亦各有特色,充满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三大院的第一个大院为用地西北翼的川剧院行政业务大院,北靠山林,环境优美.对外有川剧院出入口,内部与化妆、舞台、万年台等有关部分全部对接,联系方便.院周边布置琴房、练功房(排练厅)、美工、行政办公用房等,院中花木奇石影墙为长期在这里工作的演职人员创造了一个非常舒心的环境.第二个大院为主剧场西翼川剧博物馆古戏场大院,原准备移植一个地方的真品万年台,后明确在大院新建,古戏台既是川剧博物馆的展品,又可供演出,院内可设临时坐席或茶座,两侧楼上、下走廊亦可倚栏观剧,为川剧爱好者的好去处.第三个大院为主剧场东翼大院,其北面为旅游剧场(后改为实验剧场),大院入口二楼设乐台,周边商业、餐饮等服务用房环绕,为来访者提供了一个小憩的场所,亦作为实验剧场的候场庭院.两小院则为主剧场休息厅的绿色小院.以上庭院的走廊、花木、影墙、景窗、奇石、雕栏等传统景观元素及小品,强化了川剧殿堂的中国传统文化格调和性格特色.为提高现代剧场的观演功能,设计舞台进深21m,高21.3m,可满足各类戏曲表演要求,并设有升降台、车台,吊杆齐全,升降乐池同时可起到伸出式舞台功能.舞台大小、使用条件不仅可满足传统与现代戏曲剧目的需要,还可满足其他剧种,如小歌剧、杂技、话剧的使用可能.舞台、舞台机械、音质等观演功能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为川剧等观演的现代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对川剧艺术中心的建筑造型创作,顾红男教授和我都做出了最大的努力,作了多方面的比较.在设计理念上,为彰显具有浓郁民族与地方色彩的川剧艺术,艺术中心不仅考虑了鲜明的民族和地方传统特色,而且从重庆市剧场建设的大视角看,也希望不同剧场形成百花争艳、造型各异的盛况.在高密度的现代建筑群中,川剧场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艺术中心的传统元素特色与周边建筑形成强烈对比,艺术中心的建筑符号益显鲜明,也为渝北城市景观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建筑造型与川剧艺术相得益彰.建筑创作的道路是不平坦的,特别是基于传统的创新方面,我们还要努力.。
免疫组学的研究进展
免疫组学的研究进展唐康侯永利王亚珍陈丽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西安 710032)中图分类号R39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0-484X(2024)01-0185-07[摘要]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等相关领域进展以及人类对免疫系统功能认识的逐步深入,免疫组学从最初解析B细胞受体(BCR)、T细胞受体(TCR)基因序列逐渐发展为解析和绘制宿主免疫系统和抗原的互作关系以及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机制的全景图谱,主要包括抗原表位组学、免疫基因组学、免疫蛋白质组学、抗体组学和免疫信息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基于大量免疫学研究数据建立了ImmPort、VDJdb和IEDB等免疫学数据库,加速了新抗原表位的发现和免疫应答机制等研究。
免疫组学能够揭示免疫系统与疾病的关联,促进新型疫苗和免疫治疗策略开发,将有效推动个体化医疗和精准药物治疗。
近年免疫组与暴露组等的整合以及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将对全面理解免疫系统对环境因素的响应和调节机制、解析疾病发生和发展的分子机制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免疫组;免疫组学;免疫信息学;人工智能Advances in immunomics researchTANG Kang, HOU Yongli, WANG Yazhen, CHEN Lihua. Department of Immunology, School of Basic Medicine,Air Force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 China[Abstract]With the progress of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ies and bioinformatics, and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of immune system,immunomics has evolved from initially deciphering gene sequences of B cell receptor (BCR)and T cell receptor (TCR) to unraveling and mapp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host immune system and antigens, as well as panorama of host immune system response mechanisms, which now encompasses various research areas, such as antigen epitopeomics, immunogenomics, immunopro‐teomics, antibodyomics and immunoinformatics. Based on a large amount of immunological research data, immunological databases such as ImmPort, VDJdb and IEDB have been established to accelerate discovery of new antigen epitopes and study of immune response mechanisms. Immunomics has reveale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immune system and disease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novel vac‐cines and immunotherapeutic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ly drove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zed medicine and precision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 integration of immunome with exposome and fusion it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wil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ing immune system's response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s 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 well as decipher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underlying diseas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Key words]Immunome;Immunomics;Immunoinformatics;Artificial intelligence免疫组(immunome)是宿主免疫系统与抗原的互作关系以及宿主免疫系统应答机制的全景图谱,包括免疫系统的识别对象、识别受体以及参与免疫应答过程的其他分子[1-3]。
多孔tio2负载pt的制备及室温下催化降解甲醛的研究
TOO复合催化剂。采用XRD、SEM、TEM、N吸附-脱附等方法对样品的理化性能进行表征,以HCHO为目标污染物,
测试了 Pt/TCO催化剂的室温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水热处理对样品的微观结构和催化活性有很大影响,水热处
理有助于TOO晶体化,形成层次丰富和形状规则的孔道体系,有助于Pt的分散负载和污染物分子的扩散流通。以多
HE Wei,HE Yu-fing
( DepaaemeneooTaanspoaeaeoon and MunocopaeEngoneeaong, Sochuan CoeegeooAachoeeceuaaeTechnoeogy, Chengdu 610399, Chona)
Abstract: The porous TiC2 was synthesized by hydrolyziig-hydrothermol method with teUabutyl orthotitaiate (TBOT) as the pmcu—os. PmTiC2 catalyst was prepared by chemical reductioi process with porous TiC2 as carrie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mTiC2 were analyzed by XRD ( X-ray didmctioi),SEM ( Scaiiiig Electmiio Microscope),TEM ( Tmismissioi Electron Microscope) aid N2 adsorptioi-desorp/oi. The camptic activity of Pt/TiC2 at room temperature was tested with HCHO as the target pOluta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hydrothermal treatmeit had great impact oi the microstructure and camlytio activity of all samples. Through hydrothermal treatmeit,the porous structure of TiC2 was formed,which coit/buted to the dispersion of Pt vid didusioi of the pOlutant molecule. The catalyst supported by porous TiC2 has highes catalytic activity than that supported by P25. Aftes several repeated tests,the Pl/Tid2 catalyst exhib/es good stabi/ty. Key worls: TiC2 ; hydrothermal preparatioi; degradatioi of formaldehyde; room temperature camlytio oxidatioi
博采自然色——记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敬璞
博采自然色——记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敬璞作者:暂无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9期敬璞,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
长期致力于食品组分化学与功能营养领域的研究,围绕功效成分分离优化、结构鉴定、构效关系分析、稳定性与化学改性,以及在种植、加工、贮藏过程中食品功效成分的富集调控开展工作,先后承担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大企业合作专项等多项课题。
已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 C I论文30篇,参编英文专著5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第二主编和第一副主编),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2项。
璞,取天然美质之名。
这似乎注定了敬璞与天然美色之间斩不断的联系。
“颜色”无处不在在食品科学领域,从事食品组分化学与功能营养研究的学者不乏其人,而敬璞另辟蹊径,探知食品结构和功能的奥妙,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催动着天然食用色素产业向更迅速、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食用色素因改变色泽、提高感官品质等功能,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好事物的诉求,长久以来颇受加工者的喜爱,占据了食品添加剂市场的半壁江山。
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种合成色素——苯胺紫问世以来,天然色素的地位便岌岌可危。
因为依靠化工合成的合成色素具有来源简单、成本低廉的优点,加之色泽艳丽,具备较强的着色能力,所以逐渐占据了市场,渗透至食品加工、化妆品制造、医药生产等多个行业。
“我国食品产业着色主要是以合成色素为主。
国内原料和劳动资源充足,化学合成色素相对天然色素制备成本低、稳定性好。
”敬璞在阐述国内色素使用现状的同时,对合成色素的危害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所有化工合成类的产品均或多或少地含有致癌因子,长期使用这种产品对人的伤害极大,特别是儿童食品,毕竟小孩子对色彩亮丽的糖果、食物是基本没有抵抗力的。
”彩虹糖、橡皮糖、棒棒糖等着色糖果,果汁、碳酸饮料等多色饮品,还有各类药物糖衣……有数不完的“颜色”出现在日常食品当中。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
美国汉学家浦安迪《中国叙事学》研究1. 引言1.1 浦安迪简介浦安迪(Paul R. Goldin),美国汉学家,现任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及中东语言文化系教授。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史前文化、中国古代思想、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化之间的关系等。
浦安迪在中国研究领域享有盛誉,其学术成就备受国内外学者的推崇。
浦安迪曾在哈佛大学攻读古代中国文学硕士学位,后前往耶鲁大学深造,获得了博士学位。
他曾在多个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关于中国叙事文化的重要论文,成为该领域的专家之一。
浦安迪除了在学术界的成就外,还曾获得多项国际奖项,如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助金等。
《中国叙事学》是浦安迪的代表作之一,该书通过对中国叙事文化的深入研究,展现了中国叙事学的丰富内涵,并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在学术界和文化界都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1.2 《中国叙事学》简介《中国叙事学》是浦安迪教授所著的一部关于中国文学叙事理论的重要著作。
该书从汉学家的独特视角出发,系统地探讨了中国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应用。
浦安迪教授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以及影视作品的分析,深入剖析了中国叙事艺术的传统与现代,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中国叙事学》一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叙事学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阐述了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各个方面的要点,为读者深入理解中国文学的叙事特点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该书对于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学叙事艺术,拓展文学研究领域,推动中国文学研究走向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国叙事学》的深入阅读,读者不仅可以学习到关于中国文学叙事的相关知识,还能够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为中国文学研究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2. 正文2.1 汉学家浦安迪的中国研究汉学家浦安迪是一位深耕中国文化的学者,他将中国叙事文化作为研究重点,探索中国文学中的叙事规律与特点。
浦安迪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研究,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历史背景,以及叙事艺术的表现手法。
菘蓝碳氮代谢与基质C
核农学报2023,37(11):2278~2287Journal of Nuclear Agricultural Sciences菘蓝碳氮代谢与基质C/N对氮处理的动态响应崔英静1孙莉琼1师建玲1李晓帆2鲍婷婷1王峰峰2唐晓清1, *王康才1(1南京农业大学中药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95;2苏州启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2000)摘要:为研究施氮后基质C/N和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碳氮代谢的动态变化,以河北居群的菘蓝为试验材料,播种后施用0、5、15、20 g·L-1 CO(NH2)2,分别记为CK、N1、N2、N3。
利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和碳氮分析仪测定基质及菘蓝碳、氮元素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测定菘蓝碳氮代谢酶基因的表达;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测定菘蓝指标成分含量。
结果表明,菘蓝碳氮代谢对不同浓度氮营养的响应不同。
随着处理时间延长,N1、N2、N3叶与根的可溶性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少,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反,与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变化趋势相似。
菘蓝碳氮代谢产物与碳氮代谢关键酶的活性及基因表达量密切相关。
N1靛蓝含量与硝酸还原酶(NR)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靛玉红含量与谷氨酰胺合成酶(GS)基因表达量、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与GOGAT基因表达量、GS活性变化趋势相反。
N2靛蓝含量与NR活性变化趋势相反,与GOGAT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相似,靛玉红含量与NR、GS基因表达量、GOGA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
N3靛蓝、靛玉红含量与NR、GS基因表达量、GOGAT活性变化趋势相似。
GS、GOGAT活性和其相应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趋势相反。
随着菘蓝的生长,基质中的碳元素含量逐渐增加,氮元素含量逐渐减少,C/N升高。
菘蓝碳、氮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与基质相反。
施氮后,菘蓝叶、根中累积的氮素含量增多,基质中的氮素减少,碳元素含量的变化与氮相反。
授课专家简介-四川预防医学会
附件4授课专家简介晋松: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康复科主任,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康复医学与运动医学硕士生导师、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客座教授、四川省首届临床技能名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中国针灸学会循证针灸专委会委员、中国西部运动医学关节镜联盟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分会会长、四川省康复医学会运动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杵针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四川省中医药学会运动医疗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运动康复学组组长、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身体活动与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足球协会与四川省柔道协会医疗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氏杵针流派传承工作室第十六代主要传承人。
韩海军:四川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医学博士、教授、运动人体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航天员中心航天医学特聘专家、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风险评估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兼青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体育医学分会首届常委、中国营养学会运动营养分会第一届委员、顾湲家庭医生咨询工作室专家组成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身体活动与健康分会主任委员、四川省西部精神医学协会营养运动与心身健康专委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健康养老服务业协会健康评估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健康管理专委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健康管理师协会常务理事兼专家委员会委员、四川大学公众健康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
全国首届健康管理师、首届健康管理师培训师、全国首批注册营养师。
唐奇: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康复科负责人、主治医师,国家中医学术流派李氏杵针第16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传承人、四川省中医药学会杵针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预防医学会身体活动与运动健康分会常委、四川省健康管理师协会理事、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工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康复分会委员、四川省医学会睡眠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营养学会会员。
擅长运用穴位埋线、营养干预等非药物手段治疗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高尿酸等代谢性疾病,率先在华西第四医院开设体重管理门诊,通过体重管理成功帮助超过10000人解决肥胖困扰。
专家简介-2
方宪法副院长简介
方宪法,中国农机化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工学博士, 博士生导师,是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种植业装备技术分会 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理事、中国农业机械学会理事, 中国农业大学兼职教授,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农 业机械领域首席专家,农业部工程建设项目评估专家, 农业部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评标专家,国家注册咨询(投 资)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和农业工程领域技术 研究与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 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 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 著4部。
Hale Waihona Puke 敏丽副主任简介杨敏丽女士,现任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机械 化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全国农机化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装备发展战略、规 划与政策、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与标准规程制定, 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研究。是《农业机械化促 进法》起草小组专家成员,为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十次会议顺利通过该法和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机 械化法律体系建设做出了贡献。主持国家重大项目 研究4 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3次。是全国农机行业 “十大女杰”,多次获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学术论文 奖和先进工作者称号。
白人朴教授简介
白人朴教授是我国德高望重的农机权威专家,长期从 事农村发展、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技术经济分析、发展战 略与规划及政策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是中国农业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机化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 主任,首批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专家。是《中国农机化促 进法》起草领导小组成员,“十五”、“十一五”全国农 机化发展规划起草小组组长,主持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研究。 培养博士后1名、博士21名、硕士29名。曾被评为部属重 点高校优秀教师、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科 协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获中国农业机械 学会“农业机械发展贡献奖”和农业机械化分会“终身成 就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唐璞教授个人简历
唐璞教授个人简历唐璞,男,1908年11月17日(农历10月24日)出生于山东青州北城,满族。
1920年毕业于青州北城一区小学,1926年毕业于山东省第十中学,1930年毕业于济南高中。
1930年9月到1931年9月就读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
1934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1934年任南京市工务局设计科技术员,1936年任巩县兵工厂建筑课课长,后任泸州二十三兵工厂建筑课课长。
1941年,创办天工建筑师事务所,唐璞教授担任天工建筑师事务所所长,总建筑师;1946年,天工建筑师事务所解散。
1947年任京汉铁路管理局工务处正工程师。
解放后,曾任厂工人代表会主任委员及胜利折实公债推选委员会委员。
继之泸州成立总工会,派唐璞教授任秘书,后被调入西南大区建筑工程局。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唐璞教授在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院任总建筑师、副总工程师。
1951年在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任兼课教师,1952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建筑专业任教。
1954年任中国西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1956年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肃反”运动后唐璞教授任重庆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57年以中国建筑师代表团代表身份赴苏联和罗马尼亚访问考察。
1959年唐璞教授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63年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5年唐璞教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期间受到错误对待,直到1978年,唐璞教授才予以平反。
1979年唐璞教授调至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
1981年任建筑系主任,之后还兼任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及总工程师。
同时,他还是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3年任四川省建筑学会顾问。
1985年唐璞教授以77岁高龄从建筑系领导岗位上退休留用。
基于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的挑战性课程教学方法讨论
2019年21期博士论坛高教学刊基于工程类专业基础课的挑战性课程教学方法讨论*杨伟,唐璞,骆无穷,詹铭周(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成都611731)一、概述课程挑战度不足,是我国世界一流本科教育事业的瓶颈问题之一。
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理论和实验课程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探究与讨论过程,使学习者掌握科学的概念,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
几乎同时,加拿大学者提出了基于问题的学习与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多位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知名大学联合建立跨国合作研究组织,提出了现代工程教育的CDIO模式,即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
该模式让学生以课程之间存在的有机联系来学习工程技术。
这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现今比较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1]。
所谓挑战性学习是指通过增大课程挑战度,强调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建立学术自信,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目的。
目前,国内许多大学也提出并实践了“翻转课堂”、“小班教学”和“挑战性学习课程”等教学改革,积极研究-试验-推广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2,3]。
2012年,清华大学教务部门正式支持教师开出首门“校级挑战性学习示范课”。
电子科技大学在2017年也提出了挑战性学习课程建设项目。
通过此类课程,力争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经历一次挑战性学习课程体验,经受素质、能力、求学三方面磨炼和提升。
电子科技大学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强调学生为学习主体和中心[4]。
本文的主旨是基于学校在专业基础课中推进“挑战性课程”的探索计划,以《微波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为分析依据,讨论面向这类课程的挑战性实现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璞教授个人简历唐璞,男,1908年11月17日(农历10月24日)出生于山东青州北城,满族。
1920年毕业于青州北城一区小学,1926年毕业于山东省第十中学,1930年毕业于济南高中。
1930年9月到1931年9月就读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九·一八”事变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
1934年,毕业于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1934年任南京市工务局设计科技术员,1936年任巩县兵工厂建筑课课长,后任泸州二十三兵工厂建筑课课长。
1941年,创办天工建筑师事务所,唐璞教授担任天工建筑师事务所所长,总建筑师;1946年,天工建筑师事务所解散。
1947年任京汉铁路管理局工务处正工程师。
解放后,曾任厂工人代表会主任委员及胜利折实公债推选委员会委员。
继之泸州成立总工会,派唐璞教授任秘书,后被调入西南大区建筑工程局。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唐璞教授在西南建筑公司设计院任总建筑师、副总工程师。
1951年在西南工业专科学校建筑科任兼课教师,1952年在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建筑专业任教。
1954年任中国西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1956年任中国建筑学会理事。
“肃反”运动后唐璞教授任重庆市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57年以中国建筑师代表团代表身份赴苏联和罗马尼亚访问考察。
1959年唐璞教授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副理事长。
1963年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兼任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物理委员会主任委员。
1965年唐璞教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文革期间受到错误对待,直到1978年,唐璞教授才予以平反。
1979年唐璞教授调至重庆建筑工程学院任教。
1981年任建筑系主任,之后还兼任建筑设计研究所所长及总工程师。
同时,他还是中国建筑学会理事,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四川省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1983年任四川省建筑学会顾问。
1985年唐璞教授以77岁高龄从建筑系领导岗位上退休留用。
1986年任重庆市建筑学会名誉会长,并获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从事科技工作50年以上的荣誉证书。
1987年其论文被国际建协UIA第16次代表大会选中邀请出席大会并宣读论文。
1987年获中国建筑学会授予从事科技工作50年以上的荣誉证书。
1988年被聘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编辑委员,并撰写“太阳能建筑”条目。
他在1986年—1990年间每年论文均入选国际建协UIA大会论文。
1990年唐璞教授获西南设计院授予的创建、发展、奉献30年的荣誉证书。
国务院为了表彰唐璞教授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特决定从1993年10月起发给政府特殊津贴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1996年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编委会编委认为唐璞教授因贡献突出,成就卓著,被授予荣誉奖状。
1999年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IBC审核认为唐璞教授在20世纪中有杰出业绩,被授予荣誉奖状和奖章,并聘任为IBC顾问委员会委员。
2000年美国人物传记研究院ABI认为唐璞教授已被选为20世纪成绩卓越者,并被授予荣誉职位和奖状。
2000年唐璞教授还被英国皇家联盟科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唐璞教授是九三学社社员,曾获得九三学社四川省委的荣誉证书。
1956年—1959年任重庆市特邀政协委员。
1959年—1962年任四川省第二届人大代表。
1963年—1966年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83年—1986年任四川省政协委员。
唐璞教授在七十多年的建筑生涯中,设计的作品约有八十余项,发表的学术论文有五十余篇。
另外,唐璞教授还在国内率先对“建筑声学”、“山地住宅建筑”、“蜂窝建筑体系”和“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等四个领域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
他出版的个人专著有《山地住宅建筑》、《中国建筑师唐璞》和《别墅设计及蜂窝建筑》。
退休之后的唐璞教授,一直活跃在建筑创作、理论研究及教学的第一线,著作丰硕,桃李满天下。
他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于2005年2月2日仙逝,享年99岁。
-唐璞先生二三事洪铁城在温哥华飞北京的航班上,我一直在孤独地思念着唐璞老先生,因为前不久在西藏开会时听建设部原外事司长李先逵教授说起唐璞先生已于去年仙逝,我惊愕十分。
深深的歉疚,顿时在心头弥漫开来。
我居然没有及时得知噩耗,实在的罪过!唐璞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第一代建筑师,1908年生于山东青州,满族人,重庆建筑大学著名教授。
说实在的,我与唐老先生既无同乡之谊,也无同窗之情,但是我们的交往却远胜同乡同窗。
记得那是1985年12月初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繁荣建筑创作座谈会,我与唐璞教授等26人因论文入选成为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
有一天我跟唐教授在会议休息时相识了。
握手时,我仔细地端详了他,矮矮的个子,很墩实,秃脑门的圆脸上戴着一副黑架子眼镜,上唇蓄着胡子,微微的笑容,十分的温厚儒雅。
隔日分组讨论时我又有幸与唐教授同一组,年近八十的他,在沙发上蜷缩着胖墩墩的身子,一刻不停地埋头用小本子记录着他人发言,相当认真而专注。
同济大学罗小未教授、西北建筑设计院张锦秋总建筑师、北京市建筑设计院马国馨建筑师等,都在同一组。
我相信他们都能回忆起这一幕情景。
事后我常常给朋友、学生们讲起唐璞教授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大家无不为之感动。
次年十月,我应《世界建筑》杂志社等单位邀请,到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参加“走向世界,为国争光”座谈会。
会议安排一是各地参加国际性建筑方案竞赛得奖的建筑师介绍创作经验,二是几位著名专家作报告。
唐璞教授是其中一位作报告的专家。
他的报告题目是《辩证法、系统论、民族文化特色三结合的建筑教育》。
当时我极为震惊,震惊的是一个年近八十的老人,居然会作如此新潮前卫的报告。
之后,我与他进行了小谈,世人都言年纪大的人思想保守,脑筋僵化,开口闭口老调重谈,然而这一世俗的不无偏颇的观点在唐老身上找不到一点印证。
让我至今感动的还有一件事。
那次会议最后一天我回到房间,抬头见房门上贴着一张小信笺,上写着:“……请明天中午到寒舍吃饭……”第二天我与同济大学卢济威先生去重庆郊县,赶回学校已是下午二点多钟。
我正为着不能按时赴约该如何解释而犯愁,想不到又见房门上重贴了一张小信笺,上写着:“……我本留下赴会的学生成城、江泽泉陪您一起用餐,想不到您没赶上,而他们改了车次的火车票不能再改了,所以他们归他们走,还盼您回来后能光临我家……”刹那间我感到无地自容。
我奔唐老教授住的“东村101栋”而去。
重庆建工校园布局在丘陵地段,从专家楼去他家,要走老远的坡路。
老先生这把年纪三番两次到我房间换信笺,该是多么不易呀。
我一边赶路,一边又生愧意。
匆匆找到三单元4室,轻叩门扉,即刻听到里面有人走动。
开门见一瘦小而清秀的老太太,我想肯定是唐老夫人,就冒味地问候。
她应声把我带到客厅,唐老先生从里间迎出来,匆匆寒喧三两句,便海阔天空地聊了起来,然后他又匆匆忙忙地拿出几篇稿子,说这是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那是他自己的新稿提纲。
好像根本不存在年龄相差三十多岁,唐老教授把我当成老朋友老同事老相识一样厮磨不息。
然后,他说,晚上我们两个人喝酒。
进了小餐厅,一圆桌摆满了菜。
他拧开一瓶泸州老窖,推杯换盏,不一会便喝完了。
他很兴奋,又拿起一瓶泸州老窖准备打开,我慌忙用手按住说:“不喝了,再喝我要醉了。
”唐老说:“你能喝我陪你喝,千万别顾我年纪大而停下。
”他满脸红光地对着我:“给你讲个小故事。
我六十岁时在无锡参加会议,晚餐喝过酒,完了一个人上街遛达,看到写着‘无锡热酒’的幌子在风中飘动,我禁不住走进馆子坐下要了一壶。
一壶酒啊,多说三斤少说两斤哩!”我慌忙站起来作揖着说:“甘拜下风,甘拜下风!”就这样停下不喝了。
不喝了怎么走出唐老家的门,怎么样回的专家楼,至今也想不起来了。
估计当时我已喝醉了。
后来我与唐璞教授一直没机会见面,但是书信往来不断。
他在中国西南山地建筑研究上独树一帜。
1994年的《中国当代建筑师——唐璞》,是我任丛书第一副主编时为他策划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
后来他又出了《山地住宅建筑》一书,而且经常不断地有论文被UIA(国际建协)选中。
自认识开始,几乎每一年都给我寄由他自己亲手制的贺年卡。
他的书法极为概括简约,像他的为人为学,朴实无华,深入浅出。
唐璞教授广闻博学,治学严谨,老而弥坚,用自己思想的火花,照彻了中国西南大地建筑界的一隅。
唐璞教授,无华的人生,高峻的节操,令我终身受益,更令我此生难忘。
-忆唐璞先生谢吾同我进大学时,唐璞老教授是在任系主任。
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在新生见面会上唐老对我们的慈善而充满激情甚至慷慨激昂的鼓励。
之后发言的还有一位年逾70身体健朗的中文老教授,出口诗文成章,把我们的思乡之情(已近中秋)与发奋之心说到了心坎上。
我们似乎一下就对重建工建筑系有了自豪感,对学建筑规划铆足了劲,虽然我们上大学时许多人对建筑学专业并不了解。
唐老主持建筑系时,撑起学术大旗,策略性地积极组织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设计大赛并频获高奖,使重建工建筑系在文革后不久即宏开局面,进一步在全国以至国际奠定了新的声望。
多年后我在MIT留学时,在图书馆还看到了有关的介绍。
刚进校时对我们产生较大影响的有广州珠江帆影和成都火车站、香港顶峰塔等工程的中标或获奖以及77、78级老大哥们在全国大学生设计竞赛的丰收,感觉到建筑系充满活力生机盎然,学术空气浓厚。
唐老还亲自指导我们年级的一些同学参加UIA国际设计竞赛并获两项高奖。
唐璞先生1908年出生于山东青州,1930年考入东北大学建筑系,师从梁思成先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与张鎛、费康等五位同学(被称为“东北五虎将”)在童寯教授支助下入关,先辗转到清华大学土木系借读,因清华当时还没有设置建筑学专业,又于1932年转入南京中央大学建筑系插班就读(原班上有张玉泉等五位同学),1934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校任教。
1941年创办天工建筑师事务所,1954年任西南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受到毛主席接见。
文革后的1979年,年逾70的唐老被建设部委以重任从西南院调到重建工建筑系任系主任、教授。
他又积极引进一些人才,使建筑系学术上颇为活跃。
唐璞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建筑特别是山地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探索,成就卓著。
早在1986年夏,我们响应国家建设部“星火计划”在剑门关做规划时,就听剑阁县政府人员谈到唐老先生在他们那里讲学期间品酒赋诗挥毫,被众人索要书法而直写到晚12点多,1988年在江油做李白纪念体系规划时,听到书界前辈盛贊唐老的草书。
记得赵长庚先生说过唐老年轻时有20年少林工夫,听后令我肃然起敬。
1990年我研究生毕业刚参加工作,即应唐璞教授要求被校长安排为唐老的助手帮助他整理其学术成果包括复绘其过去建筑设计方案的表现图,这对我来说算是两全其美,一是得以系统了解唐老一生的学术追求与思想及其丰富的人生经历,另一是我得以单独拥有一间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