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2018年昆明市经济发展状况
1-4季度
同比增长±%
1115.41
4.6
705.66
11.0
1223.20
8.1
600.98
5.4
94.73
3.8
249.90
8.8
135.80
6.4
76.55
6.3
185.36
3.9
85.60
0.3
117.37
0.6
95.90
3.0
90.00
0.7
430.20
25.5
农业(季报)
指标名称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
6.1
二、旅游
(一)国际旅游
1.旅游人数(万人次)
16.49 142.20
6.1
2.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 6799.94 68406.20
28.5
(二)国内旅游
1.旅游人数(万人次)
1465.33 15911.23
20.5
2.旅游收入(亿元)
73.23 2134.79
35.7
(三)旅游业总收入(亿元)
595.63
6.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亿元)
756.80
-2.5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亿元)
13618.77
8.00
9.7
注: 带★号为季度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季报)
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4季度
同比增长±%
5206.90
8.4
第一产业
222.16
1-12月 101.7 100.8 102.4 95.8 103.7 109.6 105.2 102.6 99.8 98.3 101.1 103.5 104.2 103.2 103.0 103.7 105.5 104.3 103.3 100.8
寿光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寿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寿光市统计局(2019年3月11日)2018年,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争当全省县域高质量发展排头兵这一奋斗目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动力,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在农业受灾相对较大的情况下,经济仍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总量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902.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4亿元,同比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355.6亿元,同比增长7.1%;第三产业增加值447.6亿元,同比增长7.4%。
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1.0:39.4:49.6。
二、农业农业以新发展理念加强创新。
全年粮食总产56.4万吨,其中夏粮总产29.8万吨。
棉花播种面积同比下降7.3%,总产0.2万吨,同比下降60.0%;水果总产量4.1万吨,同比下降6.9%;瓜菜总产417.7万吨,同比下降4.7%。
农业技术集成创新持续发展,规划建设了占地800亩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示范区,共引进水肥一体化、高效生态农业等高新技术企业20家,实现了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的集中展示、集成优化。
种业研发能力逐步提升,全市已取得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的蔬菜品种6个、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的蔬菜品种58个,另有5个蔬菜品种已拟授权公示。
畜牧业发展增速下降。
年末生猪存栏54.5万头,同比下降10.3%,出栏89.0万头,同比下降3.5%;牛存栏0.9万头,同比下降18.0%,出栏0.3万头,同比下降61.0%;羊存栏7.7万只,同比下降31.9%,出栏11.0万只,同比下降25.1%。
全年肉类总产量15.5万吨,同比下降4.1%;禽蛋总产量2.4万吨,同比下降7.3%;奶类总产量2.4万吨,同比增长4.9%。
2018年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太原市经济运行情况2018年,全市经济总体继续保持中高速发展,稳中有进的增长态势进一步巩固,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提升。
一是全年经济总体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稳中有进”的态势不变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增长,四项指标增速居全省第一位。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3884.48亿元,增长9.2%,是2015年上半年以来连续15个季度的最高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
在全省11市中,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4项指标增速居第1位,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的示范效应不断增强。
三次产业同向发展。
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1.05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39.13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404.30亿元,增长8.8%。
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1%、41.7%和58.2%,分别拉动GDP增长0.01、3.83和5.36个百分点。
二是非传统产业较快增长,传统产业增势稳定,工业多元化增长的态势进一步优化非传统产业增速加快。
2018年,非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17.8%,增速比上年(9.5%)加快8.3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9.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个百分点。
传统产业增势稳定。
2018年,传统产业增加值增长8.0%,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3个百分点。
其中,钢铁行业增加值增长10.0%,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长4.1%,炼焦行业增加值增长12.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长5.6%。
多点支撑工业增长的格局逐渐形成。
2018年,全市前10大行业增加值均实现增长,其中6个行业增速比上年有所加快;前10户重点工业企业中,9户企业增长,产值合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4.4%,对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65.5%。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
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
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
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 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
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
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3.5%。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4.1%。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4%。
2018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1.5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537.3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676.7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0:41.7:42.3调整为18.0:36.3:45.7。
全年实现全部财政收入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6亿元,增长17.2%。
税收收入82.1亿元,增长23.7%。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7.5亿元,增长11.1%。
其中,教育支出70.9亿元,增长9.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4亿元,增长3.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6.8亿元,增长7.9%;公共安全支出18.3亿元,增长4.5%;科学技术支出2.4亿元,增长11.1%。
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971.7亿元,比上年增长7.3%,增速比生产总值快0.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90.2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449.8亿元,增长10.3%。
据抽样调查,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
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2.3%,衣着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0.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5%,医疗保健类上涨16.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6%。
其中,轻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2%,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8%。
(201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见附表三)二、农业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72.2亿元,增长6.7%。
从结构看,食用菌、中药材、林果业和肉牛等特色产业发展较快,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5%,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保定市2018年全市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一)
个 个 个
万人 万人 %
万人 万人 % 万人 人 人 万户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平方公里 公顷 公顷 %
5 12 3
935.93 500.61 53.5
969.38 478.83 40.70 965.69 106287 31222 329.53
三.资源环境 (―)土地 行政区域土地面积 建成区面积 城市现状建设用地面积 居住用地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物流仓储用地 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 公用设施用地 绿地与广场用地 本年征用土地面积 耕地面积 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 绿化覆盖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19349.06 25.31 15.50 29.36 -
摘编自《保定经济统计年鉴2019》
-
289.03 196.93 68.1
287.62 143.77 56.01 286.02 33923 7066 95.24
2564.57 195.00 188.78 65.53 16.18 10.19 46.85 4.73 24.09 6.04 15.17 6.89 3.24 5.65 8540 8341 42.78
指标名称
保定市2018年全市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一)
计量位
全市
市辖区
一.行政区划 所辖行政区数 所辖行政县(旗)数 所辖行政县级市数
二.人口规模 (一)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 城镇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二)户籍人口 年末户籍人口 女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年平均人口 年出生人口 年死亡人口 年末总户数
迁安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迁安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是打造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国范例的开局之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动迁安高质量发展。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初步核算,201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96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6%。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3亿元,同比下降4.4%;第二产业增加值559亿元,同比增长8.3%;第三产业增加值374.1亿元,同比增长7.5%。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3:57.9:38.8。
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2.4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5%。
— 2 —2018年末,全市总户数23.2万户,户籍总人口77.7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0万人,女性人口37.7万人(户籍人口数据尚未经省公安厅核定)。
全年出生8786人,出生人口性别比105.61%,人口出生率11.85‰;死亡4439人,死亡率5.99‰,人口自然增长率5.86‰。
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502人;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727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9%。
2018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1%。
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上涨1.9%,衣着上涨2.5%,居住上涨4.8%,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 1.3%,交通和通信上涨 2.2%,教育文化和娱乐下降0.8%,医疗保健上涨0.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2%。
商品零售价格比上年上涨1.4%。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比上年上涨3.9%。
2018年末,全市实有市场主体64723户,本年新增12686户。
其中,内资企业9462户,外资企业105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98户,个体工商户54558户。
二、农业2018年,全市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5.1亿元,同比下降4.4%。
北京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促 改 革 、 调 结 构 、 惠 民 生 、 防 风 险 各 项 工 作 , 经 济 社 会 保 持 平 稳 健
康 发 展 。
一 、 综 合
经 济 增 长 : 初 步 核 算 , 全 年 实 现 地 区 生 产 总 值 3 0 3 2 0 亿 元 , 按
可 比 价 格 计 算 , 比 上 年 增 长 6 . 6 % 。 其 中 , 第 产 一 业 增 加 值 1 1 8 . 7 亿
绝 对 数 亿 元 比 上 年 增 长 比 重 (
)
% (
)
% (
)
3 0 3 2 0 . 0
6 . 6
1 0 0 . 0
1 1 8 . 7 5 6 4 7 . 7 2 4 5 5 3 . 6
2 - . 3 4 . 2 7 . 3
0 . 4 1 8 . 6 8 1 . 0
元,
下 降 % 2 . 3 ;
第二产Fra bibliotek业增
加值
5 647 . 7
亿
元 ,
增 长 % 4 . 2
;
第 三 产
业 增 加 值 亿 元 增 长 次 业 构 上 年 24 5 5 3 6 .
,
% 三 7 . 3
。
产
成由
的 0 4: .
变 化 为 按 常 住 人 计 算 全 市 人 均 1 9 . 0: 8 0 . 6 ,
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
的
十九大精神 ,
坚 持“稳 中 求 进” 工 作 总 基 调 ,
坚 持 以 供 给 侧 结 构 性
改革为 主 线,
全面对标对表 高 质 量发展要求 ,
深 入 落 实 首 都 城 市
201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六个高质量”发展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城乡建设、生态保护、民生事业等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综合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左右,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左右。
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税收收入1929.5亿元,增长15.3%,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91%。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9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
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483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5.9%。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8%。
实现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73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4%,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先导产业加快发展。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四大先导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15.7%。
成为首批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
改革开放纵深迈进。
苏州工业园区、张家港市、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获评江苏改革开放40周年先进集体,6人获评先进个人。
商事制度改革、事中事后监管等举措获国务院通报表彰。
全年新增私营企业9.9万家,注册资本4302亿元;新增个体户17.6万家,注册资金219亿元。
国资国企改革稳步实施,新设混合所有制企业21家,完成企业公司制改革4家。
在全国率先启动推广“互联网+不动产抵押登记”模式。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效。
关停淘汰落后低效企业1757家。
降低企业负担360亿元,“补短板”项目完成投资259.7亿元。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农业生产调整优化。
徐州市2018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217历年人口出生率
徐州市2018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217历年人口出生率徐州市是江苏省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中国的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
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是评估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中人口出生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反映了该地区人口的增长情况。
本文将对徐州市2018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以及历年人口出生率进行分析。
一、徐州市2018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概述2018年是徐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一年,该年度的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较往年有了一定的提升。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徐州市的GDP总量达到了X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X%。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X亿元,增长了X%;第二产业增加值为X亿元,增长了X%;第三产业增加值为X亿元,增长了X%。
这些数据表明,在徐州市经济结构优化的推动下,各个产业发展均呈现出积极的态势。
二、徐州市历年人口出生率的变化趋势分析1. 2018年徐州市人口出生率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徐州市的人口出生率为每千分之X,相比于前一年有了X%的增长。
这表明2018年徐州市的生育水平较为稳定,并且略有增长趋势。
2. 历年徐州市人口出生率的变化趋势回顾徐州市过去几年的人口出生率数据可以发现,该指标在近几年呈现出波动的趋势。
2015年,徐州市的人口出生率为每千分之X,相比于前一年有了X%的增长;而在2016年,人口出生率出现了下降,为每千分之X。
然而,在2017年和2018年,人口出生率又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分别为每千分之X和每千分之X。
这表明徐州市的人口出生率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水平、政策调整等。
三、徐州市人口出生率变化的原因分析1. 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徐州市的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经济条件的改善使得人们更加有能力养育孩子,这促使了人口出生率的增长。
2. 政策调整的影响近年来,中国政府对生育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例如,实施了全面两孩政策,放宽了生育限制。
2018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2018年末常住人口331.0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92.4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88.35%,比上年末提高0.07个百分点。
全年常住人口出生率12.49‰,死亡率2.87‰,自然增长率9.62‰。
年末户籍人口176.92万人。
初步核算并经广东省统计局核定,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632.7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5.9%。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59亿元,增长2.2%,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0.59%;第二产业增加值1780.23亿元,增长4.5%,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1.20%;第三产业增加值1790.88亿元,增长7.6%,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21%。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49.0:49.3,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2.0%,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增长2.8%,金融业增加值增长2.7%。
民营经济增加值1908.6亿元,增长5.9%,占全社会GDP的比重达52.5%。
全市人均GDP110585元,增长4.6%,按年平均汇率折算16711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上涨1.4%,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3%。
交通和通信类、医疗保健类,分别上涨2.4%和1.8%;食品烟酒类、居住类、教育文化和娱乐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分别上涨1.6%、1.5%、1.1%、0.8%和0.5%;其他用品和服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0.7%、0.8%。
年末全市新增就业62009人,城镇登记失业1088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
全年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5.23亿元,增长0.8%;其中税收收入234.67亿元,增长6.3%。
全年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437.89亿元,下降3.8%。
其中,教育支出70.35亿元,增长5.7%;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类支出25.74亿元,增长7.7%;社会保障和就业类支出33.68亿元,增长32.2%。
2018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2019年2月2日2018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全面开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质量效益稳步提升,新经济发展态势良好,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一、综合地区生产总值。
全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746亿元,跻身万亿GDP城市行列,仅用全国0.1%的陆域面积创造了全国1.19%的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6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508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32亿元,增长8.1%。
三次产业之比为2.8∶51.3∶45.9。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260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20038美元)。
图1: 2013-2018年宁波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财政收支。
全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655.3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79.7亿元,增长10.8%。
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94.1亿元,增长13.0%,其中城乡社区和科学技术支出分别增长46.7%和33.1%。
就业和再就业。
全年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员23.2万人,5.3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困难人员1.2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9%。
全年完成技能人才培训21.0万人次;完成各类农民培训4.8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2.2万人次,全市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到18.6万人。
市场价格。
全年宁波市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涨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在全国36个大中城市中列第16位。
八大类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呈“七升一平”格局:医疗保健上涨5.0%,食品烟酒上涨2.6%、居住上涨2.4%,教育文化和娱乐、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其他用品和服务分别上涨2.3%、2.3%、1.2%和0.1%;衣着价格持平。
保定市2018年全市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二)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科学技术支出 教育支出
公顷 公顷 % 公顷 公顷 %
万立方米 毫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万立方米
指标名称
保定市2018年全市城市社会经济基本情况统计(二)
计量单位
全市
绿地面积 建成区面积
建成区绿地率 公园绿地面积 公园面积 森林覆盖率 (二)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 降水量 用水总量 工业企业取水量
用新水量 重复用水量 (三)环境 污水处理率 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率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四.经济发展 (一)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格) 第一产业增加值 第二产业增加值
2567050 1858448 155993 70648 6671275 612342 38863 1398098
市辖区
7899 7780 39.90 1862 1143 -
33978 124500 50332 4770 3954 81697264 777877 6112537 4381669 6406850 46085 13155241 8.2
% % % %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元 万元 %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32.2
224208 991300 196427 12551 11638 913
43.56
30109689 3232642 11063687 8100543 15813360 32213 29487628 6.8
547651 402709 18445 19194 1567919 211298 15065 379389
福建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统计年鉴指标数据:2018年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统计
472356
455355
农业
万元
225995
205025
林业
万元
2812
3787
牧业
万元
110811
134935
渔业
万元
80388
60708
农林牧渔服务业
万元
52350
50900
七.运输.邮电(系统内)
客运量 铁路(发送量) 公路 水路 航空
货运量 铁路(发送量) 公路 水路 航空
港口货物吞吐量 集装箱吞吐量 邮电业务总量(可比价)
各级学校专任教师数
人
56045
52306
普通学校合计
人
52574
50317
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
人
9324
9300
普通中等学校
人
14520
13647
中等职业学校(机构)
人
2012
1920
技工学校
人
330
315
普通中学
人
12178
11412
小学
人
17211
16645
特殊教育学校
人
194
169
幼儿园
人
11325
80139
83909
年末实有出租汽车数
辆
5482
5630
轮渡客运总量
万人次
3088
2976
二.人口情况
全市总人口
万人
411
401
户籍总人口
人
2425251
2310279
城镇人口
人
2078890
1968949
自然净增人口数
2018年我国区域经济形势和未来面临的挑战——各地区继续呈相对差距缩小态势,区域协调发展仍面临四大难题
2018年我国区域经济形势和未来面临的挑战—各地区继续呈相对差距缩小态势,区域协调发展仍面临四大难题摘要:2018年我国经济增速再次出现微弱下降态势,由上年的6.8%略降为6.6%,各省(区、市)经济增长也大多呈趋缓态势,地区相对差继续收敛,协调性继续提高;各省(区、市)GDP 总量和人均GDP相对差也继续有所缩小。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将继续成为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支撑性因素;同时,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依然面临大幅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进一步深化地区分工协作、有效控制发展差距以及努力增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大难题和重大任务。
其中,要突出抓好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要探索调控区域差距的新途径;还要突出抓好区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进一步落实“两山论”和绿色发展理念。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协调发展任务2018年我国区域经济继续显示趋向协调发展的态势。
各省(区、市)已公布的数据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继续保持中西部地区增速多数高于东部地区的基本态势,东西部省(区、市)间相对差继续缩小。
2019年是建国70周年,正值中国迎来经济向现代化高收入国家和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经济百年不遇的重大变革时期。
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产业经济依然缺乏明显新支柱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呈现出巨大活力和众多热点,已成为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继续保持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还需要克服不少困难。
一、2018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继续提高2018年我国GDP增长6.6%,比上年略降0.2个百分点,再次出现下降态势。
从各地区看,21个省份呈下降态势,重庆下降3.3个百分点,降幅最大;6个省份逆势上升,甘肃提升2.7个百分点,升幅最大;其余省份与去年持平(见表1)。
各省(区、市)增幅范围10.0%(西藏)-3.6%(天津),增速绝对差为6.4个百分点,相对差达2.8倍,与上年一致;增速前五位是西藏、贵州、云南、江西和青海,西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青海超位最多达13位次,一跃进入全国第五;最后五位的是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天津,反映了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经济持续严重下滑态势还在继续。
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统计公报2018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8年,全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按照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开拓创新,克难奋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加快实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发展的韧性、活力和包容性增强,呈现结构更优、效益更好、更趋协调、更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I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32679.87亿元,比上年增长6.6%(见图1),继续处于合理区间。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37亿元,下降6.9%;第二产业增加值9732.54亿元,增长1.8%;第三产35000--------------------------------------------------------------------------------------------30000仙2014^201再2016年2017年2018年■■上海市生产总值一•-比上年增长图12014-2018年上海市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业增加值22842.96亿元,增长&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9.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上海市人均生产总值为13.50万元。
在上海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5896.97亿元,比上年增长6.6%;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6782.90亿元,增长6.5%。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4%。
2018年上海市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上海市嘉定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2018年,全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和质量提升,保持了经济健康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总体进展顺利。
一、综合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趋同。
2018年,全区实现增加值2362.7亿元,可比增长6.2%。
其中,第二产业实现1609.5亿元,可比增长4.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4%,第三产业实现750.0亿元,可比增长10.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6%。
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趋于协同,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0.1:68.1:31.8。
财政总收入增速与去年持平。
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015.5亿元,同比增长9.5%,增幅与去年持平。
中央级和市级收入分别实现528.1亿元和217.5亿元,同比增长12.6%和5.4%。
实现属地财政总收入850.3亿元,同比增长9.0%,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4.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9.9亿元,同比增长7.0%,增幅较去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
财政支出依旧侧重民生。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1.5亿元,同比增长5.6%。
其中,“十一类”民生支出311.2亿元,同比增长4.6%,占全区财政支出的79.5%,比重长期维持在80%上下。
税收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全年实现税收总收入978.6亿元,同比增长10.2%,较去年同期小幅回落0.6个百分点。
属地税收总收入813.4亿元,同比增长9.8%。
单位数量增幅%税收总收入亿元978.6 10.2 (一)按企业类型分#私营税收亿元237.8 16.0涉外税收亿元491.4 9.7个体税收亿元34.5 -19.6 股份制税收亿元204.6 12.4 (二)按行业分#工业亿元465.8 11.1商业亿元174.6 19.1服务业亿元151.8 -1.1房地产业亿元114.1 6.5产业转型动力明显增强。
2018年汕头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汕头经济运行情况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一)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稳增长基础较为坚实在外部挑战变数加大、内部动能转换进行、发展潜能有待深入挖掘的情况下,2018年汕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变、稳中有压交织并存。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12.05亿元,同比增长6.9%,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6位,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3和0.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0.45亿元,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1276.19亿元,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125.41亿元,增长5.0%。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4:50.8:44.8。
稳增长基础较为坚实。
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势良好,增速排位在全省靠前。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高于全省3.2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2%,高于全省8.5个百分点,居全省第3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8%,与全省持平,居全省第12位,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26.1%,高于全省10.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
物价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6%,涨幅与上半年持平,总体供需较为平稳;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市累计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3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46%,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二)一二产业同步提升,三产发展缓中有新农业经济加快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成效显现,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5.12亿元,同比增长4.8%,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是2013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形势较好,全市园林水果产量同比增长15.6%,蔬菜产量增长3.3%,经济作物中草药材面积增长26.0%。
渔业发展稳步提升,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
工业经济支撑扎实。
今年以来工业生产保持稳定,有力支撑全市经济。
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143.00亿元,同比增长8.3%,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6.8%,其中,规上工业增加值822.68亿元,同比增长9.5%。
中国各城市gdp2018
中国各城市gdp20182018年,中国经济以全球最快速度发展,在未来发展中一个重要发展指标就是地区GDP,地区GDP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结构和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2018年,中国大部分城市的GD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下面从全国城市GDP排行榜来看看2018年中国各城市的GDP。
排名第一的是上海,2018年上海的GDP为3.634万亿元,相比2017年有5.8%的增长,其升幅超过全国2.6%的平均水平,这也是上海延续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的结果。
排名第二的是北京,2018年北京的GDP为2.867万亿元,相比2017年有6.6%的增长,北京GDP的升幅超过全国2.6%的平均水平,北京这一增长也反映出了北京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政策下的发展成果。
排名第三的是江苏省,2018年江苏省的GDP为2.201万亿元,较2017年增长7.7%,江苏GDP位居全国第二,在上海之后,今年江苏省经济稳步增长,受惠于政府重点发展项目的及时推进,这也正是江苏省的高速发展的原因。
排名第四的是广东省,2018年广东省的GDP为1.875万亿元,比2017年增长了6.8%,广东省不仅在前三甲省位居第三,在全国各省市中也名列前茅,这也显示了广东省经济发展仍保持较快速度,受惠于全省依托深圳和广州等城市发展带动。
排名第五的是浙江省,2018年浙江省的GDP为1.413万亿元,较2017年有7.6%的增长,浙江省仍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省市之一,浙江省的GDP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7%左右,受惠于政府的政策倾斜、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浙江省的经济发展也在飞速发展。
此外,山东、湖北、四川、安徽、河北等一线城市,以及贵州、重庆、江西、海南等新兴城市GDP仍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些城市也成为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有力引擎。
从今年的GDP数据来看,中国大部分城市GDP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也反映了中国经济保持着健康增长的态势,这充分表明了中国经济发展政策的正确性和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018年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8年承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81.5亿元,比上年增长6.4%。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7.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537.3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增加值676.7亿元,增长10.2%。
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6.0:41.7:42.3调整为18.0:36.3:45.7。
全年实现全部财政收入216.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
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04.6亿元,增长17.2%。
税收收入82.1亿元,增长23.7%。
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67.5亿元,增长11.1%。
其中,教育支出70.9亿元,增长9.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3.4亿元,增长3.9%;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6.8亿元,增长7.9%;公共安全支出18.3亿元,增长4.5%;科学技术支出2.4亿元,增长11.1%。
全年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971.7亿元,比上年增长7.3%,增速比生产总值快0.9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5.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90.2亿元,增长5.5%;第三产业增加值449.8亿元,增长10.3%。
据抽样调查,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8%。
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2.3%,衣着类上涨1.2%,居住类上涨0.6%,生活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7%,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上涨3.5%,医疗保健类上涨16.0%。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6%。
其中,轻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5.2%,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8.8%。
(201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见附表三)二、农业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272.2亿元,增长6.7%。
从结构看,食用菌、中药材、林果业和肉牛等特色产业发展较快,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0.5%,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总结
今年以来,我市把发展城市经济作为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出台《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工作意见》和《关于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聚焦七个重点领域,培育壮大城市经济主导产业,城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
一、工作推进情况
1.服装城转型。
今年以来,服装城(莫城街道)按照年初确定的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围绕提升业态层次、构建配套体系、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三大主线,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内容,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江南时尚创意园已招商完成,进入试运营阶段,引进原创设计工作室,成立中韩时尚设计中心,努力实现服装城服务业业态层次的提升。
成功举办服博会、时装周和以淘宝直播产业带直播日活动,赴迪拜开展“中国常熟服装城——迪拜经贸合作推介会”,与阿联酋商界人士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拓展经贸合作的新机遇。
稳步推进新东方男装城、第一楼男装、宝鼎女装等特色标签市场转型升级,1-12月,预计市场成交额1373亿元、增长5 %;优化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监管平台功能,运营市场采购监管场所,中亚市场采购专列全程物流时效快速提升30%;1-9月,服装城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货值约8.72亿美元,同比下降19.85%,累计货值21.65亿美元。
监管平台上1-9月完成备
案商户133家,备案外贸服务企业14 家。
完成智慧商城发展规划编制,“智慧商城”项目荣获国家级“双创”平台试点示范。
打造快捷便利智能化的全域物流系统,加快建设服装城物流配送中心,积极审批通过《常熟国际贸易物流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公示,打造智慧物流。
2.大数据产业。
市城市经济发展公司成立,负责大数据产业园,金融产业园的招商与运营。
大数据产业园展示中心展馆建成投用,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产业园内新签订入驻企业9家,入驻企业总数达29家,产业园江南大厦已出租面积约为8950平方米,出租率约为40.7%。
当前,中图地理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易华录数据湖示范项目工程、中科软常熟大数据服务平台等6个项目正在积极洽谈中,另有潜在项目12家。
召开专门协调会,研究数字经济产业新城项目相关事宜;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易华录等大数据项目三个。
1-9月,全市大数据企业实现营收9.68亿元,同比增长144.5%;入库税收4994万元,同比增长115.1%。
3.金融服务。
截止三季度,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30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78.9亿元,增长8.4%,贷款余额2586.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11.51亿元,增长8.2%。
金融产业园自城发公司成立以来,已签订入驻企业2家,分别是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常熟创业投资协会,产业园已入驻企业总数达16家,截至目前,产业园尚有中国人寿、中国人保等在谈项目4家。
召开“常熟市城市金融及大数据产业推介会”,会上共签约江南农商行等金融项目两个。
上海石油交易平台项目
在我市设立江南石油有限公司启动运行,后续将陆续设立旗下子公司并集团化运营,作为上海石油交易平台的华东总部,集物流、仓储、金融等多个功能板块于一体。
4.电子商务。
顺利举办第三届常熟昆承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会,引入创新理念,助力常熟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构造更优质的商业生态。
常熟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在常熟综合保税区B区内正式启动运营,先期开展跨境出口业务。
全年共认定常熟市电子商务示范企业4家,常熟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园区)1家,常熟市电子商务重点服务平台2家。
自7月起,云裳小镇、常熟电子商务服务外包产业园由云裳小镇运营方莫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开始自运营,优化调整迁出企业3家,新引进入驻企业7家,截至2018年11月底,园区当年度销售营收约7亿元。
新引进唐贸羽绒城常熟交易中心由常熟服装城、波司登、苏州纤检联合打造,是面向羽绒全产业链的第三方羽绒交易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和信息化管理的工具,全面提供羽绒交易、价格、质量、收款、融资、仓储、加工、物流等服务。
1-9月,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42.4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2.98%,电子商务单位数累计达到2.76万家,同比增长6.59%左右,
5.全域旅游。
编制下发《常熟市全域旅游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为下阶段的工作明确了任务和目标;出台《常熟市旅游民宿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培育特色民宿,完善旅游住宿业业态。
旅游项目顺利推进,南门坛上历史街区一期工程完工,并于10月1日顺利开街迎客;环虞山生态步道已
建成约21.2公里环线道路主体建设;蒋巷书苑、沙家浜芦花湾旅游民宿投用,并入选苏州市精品民宿;沙家浜旅游度假区与华侨城、田园东方合作开发大型文旅项目建设详规基本确定。
旅游+、涉旅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新进展,引进举办“风光智跑”、“逐梦常熟探寻虞山全民户外运动嘉年华”等文体旅活动,沙家浜风景区户外拓展旅游线路入选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成功举办2018研学旅行与文旅产业融合研讨会,“常塾·研学堂”研学游品牌成效初显;全年工业旅游接待游客近130万人次,实现营收超过1.2亿元。
预计2018年旅游接待人次将超过2200万,同比增长2.5%,旅游总收入将突破360亿元,同比增长4.6%。
6.现代商贸。
永旺梦乐城土建完工,已转交日方进行室内装修,预计于2019年正式开始营业。
截至11月,交家电、常客隆等重点商贸企业累计实际销售额106.87亿元,同比减少2.6%,入库税金1.32亿元,同比增加23.4%。
1-12月城市商业综合体预计营业额12.96亿元,同比增长8.4%;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826.6亿元,同比增长约6.5%。
7.城市配送。
城市综合物流园规划建设有序推进,截至三季度实现营收26.8亿元,上缴税收1.26亿元,园区内苏州烟草物流、常客隆配送中心、交家电物流中心、梁燕酒业配送中心、华诚物流高标准仓储中心运营良好。
《常熟市现代物流专项规划》获批;莫城街道组织编制的《常熟国际贸易物流港控制性详细规划》已通过论证,力图打造服务全市,辐射周边的集综合公路运输、国际贸易、智能仓储、智能服务平台及综合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园区。
全年城市物流业务总量
预计达到328.88万吨,同比增长3.3%。
全市现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46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39家,比上年度增加11家,其中国家4A级企业18家,5A级1家。
二、下阶段思路举措
1.营造发展环境。
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和指导,完善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督查、考核、奖惩机制,促进部门、板块间协同配合。
按照城市经济发展实施细则的重点扶持内容,做好政策解读和项目申报,特别要加大对重点载体、骨干企业与重点项目的支持、服务、保障力度,加强对上争取,着力创造有利于城市经济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2.推进产业升级。
以服装城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为抓手,推动服装城转型,加快时尚与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市场业态改变,通过打造时尚创意设计中心,发挥富莲广场的专项招商和中意、中韩时尚设计中心作用,建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研发设计中心,提高原创研发设计能力,提升设计师业态;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完善综合配套体系,通过专业流通市场改革、市场采购贸易试点等渠道创新拓展市场,通过品牌并购和本土培育加快品牌建设提升价值;建设供应链数字化智能化,逐步提升制造业服务化,通过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升级,优化区域物流仓储体系,促进服装制造企业向服装产业价值链两端攀升,带动全市服装产业转型提升。
3.加强载体建设。
要坚持走平台先行、集约集聚之路,加快建设大数据应用、金融服务、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城市配送等产业园区,全面推进功能提升和综合配套能力,引入专
业团队专业运营,加大招商力度,简化行政审批,推动城市服务业发展提升质态。
持续现代商贸,加快城市商圈建设,做好周边路网、交通、停车等配套建设,支持邻里中心、社区e 店等新型商业模式,引入有能力的运营管理团队,打造一批特色商业街。
4.促进产业融合。
要整合挖掘好大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有序开放,吸引一批大数据企业落户;积极与国内大数据领军企业开展合作、深度对接,培育本地大数据企业,打造产业集群。
顺应互联网+、旅游+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大势,大力促进城市产业的多元融合,加快发展现代经营业态、运营模式和服务形式,推动线上线下、文商旅融合发展。
加强全域旅游调研,做好旅游+文章,促进旅游和文化有机融合,做好乡村旅游、农业旅游的发展,做好湿地旅游、科普研学旅游的发展,系统推进旅游业建设发展。
5.培育市场主体。
大力培育服务业市场主体,在七大重点领域培育一批规模大、水平高、带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营造“创品牌、优品牌、强品牌”的良好氛围。
要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致力于引进市场前景好、发展后劲足、带动作用强、财税贡献大的优质项目。
要加大对外招才引智力度,突出培养、引进、用好、留住人才等各个重点环节,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措施,继续鼓励企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广泛吸纳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城市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