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讲义

合集下载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讲义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讲义

《区域的含义和类型》讲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术研究中,“区域”这个词频繁出现。

但你是否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又是否清楚区域有着怎样多样的类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区域的含义和类型。

一、区域的含义区域,简单来说,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它具有以下几个关键特点:1、空间性区域首先是一个在空间上有明确范围的地理概念。

这个范围可以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陆,也可以小到一个城市的街区、一个村庄。

2、综合性区域不是单一要素的简单集合,而是多种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系统。

例如,一个农业区域,不仅包含土地、气候等自然要素,还包括农业人口、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等经济和社会要素。

3、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方面往往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使得每个区域都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路径。

4、可度量性区域的各种特征和属性,如面积、人口数量、经济总量等,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指标进行度量和分析。

5、动态性区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

例如,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一个原本以农业为主的区域可能会逐渐发展成为以工业或服务业为主的区域。

二、区域的类型基于不同的分类标准,区域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区域类型:1、自然区域根据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划分,如山脉、河流、平原、高原、盆地、海洋等。

自然区域的形成主要受到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的自然边界。

例如,青藏高原就是一个典型的自然区域,其独特的高海拔、寒冷气候和特殊的生态系统使其与其他地区明显不同。

2、经济区域按照经济活动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划分,如工业区、农业区、商业区、旅游区等。

经济区域的形成与资源分布、交通条件、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我国的长三角经济区为例,这里拥有优越的交通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产业基础,形成了高度发达的综合性经济区域。

3、行政区域由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进行行政管理而划分的区域,如省、市、县、乡等。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讲义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讲义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讲义一、引言在当今时代,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密,也愈发复杂。

我们在享受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与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因此,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一)采集狩猎时代在远古的采集狩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人们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食物和资源生存,逐水草而居,过着简单而原始的生活。

此时,人类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

(二)农业文明时代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开始定居并改造自然。

人们开垦农田、兴修水利,逐渐掌握了一些与自然相处的规律。

但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仍然较小。

(三)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的爆发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煤炭、石油、矿产等资源被大量开采,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

三、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及原因(一)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都面临着短缺的危机。

例如,许多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地面沉降等问题;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使得木材供应紧张,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工厂排放的废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农业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壤受到污染,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区域的基本含义》 讲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讲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讲义一、什么是区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区域”这个词经常被提及。

从地理学到经济学,从社会学到人文学科,区域的概念无处不在。

那么,究竟什么是区域呢?简单来说,区域是一个具有特定边界和特征的地理空间范围。

它可以是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大洲,也可以小到一个城市、一个街区甚至一个房间。

区域的划分可以基于多种因素,比如自然地理条件,像山脉、河流、海洋等;也可以基于人文社会因素,如语言、宗教、民族、经济活动等。

例如,我国的东北地区,就是基于地理和经济等因素划分出来的一个区域。

它有着独特的气候条件、自然资源和产业结构。

而在一个城市中,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划分,也是基于不同的功能和活动形成的区域。

区域不仅仅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还包含了在这个空间范围内所发生的各种人类活动和相互关系。

比如,在一个农业区域,人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形成了相应的农业产业体系和社会关系;在一个工业区域,工厂密布,工业生产是主要的经济活动,也产生了与之相关的工人、技术人员等群体以及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区域的特征(一)区域的整体性区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比如,在一个生态区域中,植物、动物、土壤、气候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如果其中的某个要素发生了变化,比如气候变暖导致植物生长周期改变,那么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样,在一个经济区域中,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相互依存。

一个环节的变动,可能会引发整个经济链条的连锁反应。

(二)区域的差异性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可以表现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

以我国为例,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交通条件等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为发达,交通便利,产业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产业以资源开发和农业为主。

这种差异性是由于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9_2020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讲义(

2019_2020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讲义(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概况(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

(2)地域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

(3)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贫乏。

2.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1)位于我国的丰水区:流域广、水量大,人均、单位耕地平均占有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流量稳定:年径流量稳定,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3)调水距离近{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靠近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思考南水北调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北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吗?正确的对策应是什么?答案不能。

正确的对策应是:大力发展节水技术,降低单位产值水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大力宣传,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管理,加大治污力度,杜绝浪费等。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1.西线工程(1)路线:位于地势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2)优点:地势高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可以自流供水。

(3)不足: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2.中线工程(1)路线: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到华北地区。

(2)优点:可自流供水到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3)不足:挖掘河道工程量大,占用农田多等。

3.东线工程(1)路线: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沿京杭运河到华北地区。

(2)优点:有京杭运河可利用,工程量小。

(3)不足: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结论:人口问题成了
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 键因素和首要问题。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启 示?
• “ 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 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很大的问题;
• 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 ,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
笔记:二.其他特点 农村人口多 人口老龄化速度快 人口分布不平衡
……
记住啦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环节二:
分析人口的影响
人口现状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与男孩的比例为100:116.86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 主任、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 会科研所研究员李伟雄等多名委 员对此深表忧虑:“到2020年我 国全面实现小康之日,全国将有 3000万至4000万处于婚育年龄的
原因: ①几千年重男轻女的 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低, 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 ③B超性别鉴定的滥用。
2007年中外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对比(%)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日本 新加坡 加拿大 美国
法国
中国
农村人口多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可持续发展培训讲义(PPT52页)
2014年末从年龄构成看,16周岁以上至60周岁 以下(不含60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 比上年末减少37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67.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1242万人,占总人 口的15.5%,65周岁及以上人口13755万人,占 总人口的10.1%。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讲义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讲义

《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讲义一、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资源,简单来说,就是自然界中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

它涵盖了广泛的范畴,从土地、水、森林、矿产,到气候、生物多样性等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研究自然资源,我们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可再生资源这类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能够通过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得以再生和更新。

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以及森林资源和生物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通常具有可持续性,但也需要合理的规划和管理,以确保其再生速度能够跟上使用速度。

2、不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在人类可观测的时间尺度内无法自然再生的资源,一旦消耗殆尽,就难以恢复。

典型的不可再生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化石燃料,以及各种金属矿产。

对于这类资源,我们更需要注重节约和高效利用。

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物质基础自然资源是许多产业的直接原材料来源。

例如,农业依赖土地和水资源,工业需要矿产资源和能源。

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区域的经济活动将受到极大的限制。

2、创造就业机会自然资源的开发、加工和利用过程能够为当地居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从矿产开采到木材加工,从水利发电到旅游服务,与自然资源相关的产业都能够吸纳劳动力,促进就业。

3、吸引投资拥有丰富和独特自然资源的区域往往更能吸引外部投资。

投资者看到了资源所带来的潜在经济利益,愿意投入资金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4、促进贸易自然资源的产出可以成为区域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为区域创造外汇收入,增强经济实力。

三、不同类型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土地资源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肥沃的土地能够支持高产的农业,保障粮食供应,同时也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了原料。

在城市发展中,土地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决定了城市的布局和规模,影响着房地产、商业等产业的发展。

2、水资源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工业生产和农业灌溉不可或缺的要素。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2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讲义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__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课时2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发展方向讲义

课时2 商品粮基地建设 农业发展方向一、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商品粮基地建设1.重要地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其中,三江平原是我国粮食商品率最高的商品粮生产基地。

2.生产的突出特点⎩⎪⎨⎪⎧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地区专业化生产思考 我国东北地区是世界上能够种植水稻纬度最高的地区,简述其主要区位条件。

答案 东北地区大部分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的气候特征能够满足水稻生长的基本需求。

另外,水稻种植技术的进步,耐低温水稻品种的培育等,使水稻分布地区进一步向高纬度扩展。

二、农业发展方向 1.出现的问题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

2.具体表现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

3.发展原则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4.发展方向(1)平原区农业发展方向: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

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2)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3)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在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同时,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在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在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探究点一商品粮基地建设目前,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00多万吨,商品率达60%以上,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读“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分布图”,探究以下问题。

1.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答案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和半湿润的东北平原地区。

2.东北地区的主要农作物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答案水稻、玉米、小麦。

水稻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山间河谷盆地和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小麦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区,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北部最集中,以春小麦为主;玉米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

《区域的基本含义》 讲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 讲义

《区域的基本含义》讲义一、什么是区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区域”这个词经常被提及。

从地理角度来看,区域是指地球表面上具有特定地理特征和人文特点的一定范围的空间。

它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省份、一个城市,甚至是一个小区。

区域的划分并非随意的,而是基于多种因素。

比如,按照自然地理条件,可以分为山区、平原区、河流流域等;按照行政划分,有省、市、县、乡等;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又有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之分。

区域具有一定的边界,尽管有些边界是明确的,比如国界、省界;而有些则相对模糊,比如不同文化区域之间的边界。

二、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区域是一个整体,内部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例如,一个生态区域内,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其中任何一个要素的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平衡。

2、差异性不同的区域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比如,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在气候、农作物种植、饮食习惯等方面就有很大的不同。

3、开放性区域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外界有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往往依赖于与其他地区的贸易往来、人才交流等。

4、层次性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大到小依次为全球、国家、地区、城市、社区等。

高层次的区域包含着低层次的区域,并且对低层次区域的发展具有指导和影响作用。

三、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指那些具有某一或某些方面的共性特征,并在内部表现出一致性的区域。

例如,气候区、地形区、农业区等。

在均质区内,某种要素的特征相对均匀一致。

2、功能区是基于某种功能而形成的区域,其内部的组织方式和功能活动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比如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等。

功能区的边界往往是根据其主要功能的覆盖范围来确定的。

四、区域的发展阶段1、初期阶段区域内往往人口稀少,经济活动简单,以农业为主。

基础设施薄弱,对外联系少。

2、成长阶段随着资源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人口逐渐增多,产业结构开始多元化,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了解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掌握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措施。

二、教学重点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2、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措施。

三、教学难点1、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2、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措施的落实。

四、教学内容A、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影响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经济全球化是指各种经济要素(如货物、信息、人才、资本等)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国际经济活动在不断加强的全球性交流和竞争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全球化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推动了全球经济蓬勃发展(2)促进了国际贸易和投资(3)刺激了技术创新和进步(4)提高了国际竞争力(5)增强了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B、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不断加强,市场经济模式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失业率上升、贫富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另外,经济全球化也深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加剧了世界上的贫富差距,这一现象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了影响。

2、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互动关系经济全球化必须与可持续发展相配合,才能在长期内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一种新的思想和方式,它主张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发展应该在相互促进、协同效应的基础上实现。

可持续发展强调个体、机构和社会的长期利益与全球和地方发展的平衡和同步。

C、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践措施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发展,要求把资源配置要素,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最终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发展。

其核心是对于未来世代的责任管理,必须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区分开来,同时把这两个领域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2829版课堂讲义同步系列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文稿演示

2829版课堂讲义同步系列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三课件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五节文稿演示

畸形发展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⑥
4.江苏省城市化建设的思路包括( )
①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②打破旧体制下
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 ③适当发
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合理发展中小城市,重
点培育中心城镇 ④实现主要大中城市基本现代化
A.①②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教材梳理2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阅读教材P66~P67“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填写下列知识。 1.江苏省概况
(1)位置:位于__长__江___、__淮__河___下游,黄海之滨。 (2)社会经济特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1)工业化:总体上处于工业化___中__级____阶段,工业化水平 较高,进程明显加快。 (2)城市化:城市化进程不断__加__快____,但城市化水平仍低于 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工业化和城市化 阅读教材P65~P66“工业化和城市化”,填写下列知识。
1.工业化 (1)概念:通常指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 _主__导___地位的过程。 (2)本质: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___农__业____占主导地位向以 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农业产值
解析 第1题,江苏省城市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城市化水平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可判断②为城市人口比重;在三大产业中,第 一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波动上升,第 二产业一直占主导地位,据此可判断①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 ③为第三产业产值比重,④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2题,结合 上题且读图可知,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的速度最快,三大产业中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长速度最快,并于1990年超过第一产业; 城市人口比重增幅最快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 答案 1.D 2.B

《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讲义

《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讲义

《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讲义一、城乡规划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城乡规划,简单来说,就是对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

它旨在实现城乡的有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经济的繁荣,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

城乡规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在古代,许多文明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理念和实践。

比如,我国古代的长安城,以其规整的布局和严格的功能分区展现了当时高超的规划水平。

进入现代社会,城乡规划的理念和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功能日益复杂。

这就需要更加科学、系统的规划方法来应对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如交通拥堵、住房短缺、环境污染等。

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一理念包含了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代内公平意味着在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分配。

代际公平则要求我们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不能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

持续性原则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我们的发展不能超过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要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共同性原则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的目标和责任,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三、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促进。

一方面,合理的城乡规划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规划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可以避免盲目开发和资源浪费。

例如,规划合理的交通网络可以减少交通拥堵,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规划生态保护区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

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为城乡规划提供了指导方向。

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性,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推动产业的绿色升级,提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高中地理湘教版3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南水北调工程(讲义)含答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3第一章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南水北调工程(讲义)含答案

一、考点突破掌握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重难点提示重点:南水北调工程的概况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我国实施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因:(1)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2)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缺乏。

【随堂练习】1。

下列有关“南水北调”工程叙述正确的是()A。

把珠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北方地区B. 工程规模巨大,分东、西两条调水路线C。

把长江水系丰富的水资源,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D。

是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答案:C思路分析: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把长江水系的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该工程分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南水北调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水资源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2。

南水北调工程选择“东线先行”的主要原因是()①东线工程经过平原地区,长江水可通过人工渠道自流到华北平原,直达天津②东线工程的工程量小③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取水,水量大,北方受水地区可扩展到整个华北和西北④东线工程抽取长江水的水量最大⑤东线工程大量抽取长江水,可减少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⑤答案:C思路分析:东线由于可利用京杭大运河,工程量小,但由于黄河以南地势北高南低,故需逐级抽水北上,故①错误;东线工程的受水区域只有华北地区,而没有西北地区,③错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地区取水,导致入海径流量减少,影响长江河口环境,⑤错误.例题1 (浙江文综)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是把长江的水调往北方的调水工程,调水线路主要为大运河。

读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线路图,完成(1)~(2)题。

(1)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①可以解决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②有利于改善丙地大运河航运条件③丙至戊段可以自流引水④可缓解戊地的用水紧张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2)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长江可能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浙江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层训练)-【高频考点解密】2021年浙江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讲义+分层训练(原卷版)

解密13 区域可持续发展A组考点专练考向一区域生态环境建设(2021·浙江高三学业考试)海草为海洋中的高等被子植物,有“海洋之肺”之称。

近年来所罗门群岛种植海草,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

下图为世界部分区域略图。

完成下面小题。

1.甲所在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B.太平洋板块C.欧亚板块D.南极洲板块2.种植海草对当地海洋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有()①净化水质②提供农副产品③改变洋流性质④为鱼类提供栖息地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0·浙江高三其他模拟)四川若尔盖湿地草原自然保护区(如下图示意)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一带是隆起过程中相对断陷下沉的低凹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若尔盖开始了一场“向沼泽湿地要草原”的激进运动,湿地面积急剧萎缩,草场不断退化、沙化。

近年来,生态恢复工程虽已开始,但仍可谓任重而道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玛曲水文站测控区在黄河天然河段中含沙量较小,主要是因为()A.大坝拦截泥沙B.地势相对较高C.该处黄河流量小D.湿地的调节作用4.推测若尔盖湿地急剧萎缩的主要原因是()①排水抽干湿地②全球气候变化③过度放牧④盲目开采泥炭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2020·浙江绍兴市·高三月考)风沙流会对公路产生严重的威胁,需要因地制宜采取治沙措施。

左图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沿线的草方格沙障固沙工程,右图是青藏铁路沙害路段(沱沱河、错那湖路段)的石方格沙障治沙工程。

完成下面小题。

5.两地沙害严重,其沙源产生的共同原因是()A.气候干,植被稀少B.气温高,蒸发旺盛C.海拔高,降水不足D.人口多,农业发达6.关于两类不同治沙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草方格沙障固沙成本低,但治沙效果较差B.草方格沙障可削减风力,但不能涵养水分C.石方格沙障增大摩擦力,涵养水分更有效D.石方格沙障能就地取材,使用寿命更长久7.(2020·浙江衢州市·高三一模)据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讲义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讲义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讲义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世代的需求,而不会危害未来世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3.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确保我们的地球能够为子孙后代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二、为什么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1.过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已经给我们的地球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经济增长和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

3.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能够引导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更加环保、社会公正和经济合理的选择。

三、如何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1.关注环境问题-关注气候变化、水资源、土壤质量等环境问题的新闻和研究成果,增加对环境问题的了解。

-参与环保组织的活动,如清洁海滩、植树造林等,亲身感受环境问题。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减少能源消耗,比如使用节能灯、购买能效标识高的电器等。

-减少废物产生,比如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购买可回收的产品等。

-鼓励循环利用,比如回收废纸、利用厨余垃圾制作肥料等。

3.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工作-提倡绿色出行,如步行、骑自行车或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等。

-维护社会公正,关注贫困人群的生活条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维护地球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可以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环境资源,维持生态平衡。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保护野生动物和植物的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可持续发展可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通过推动绿色经济和社会公正,可以减少贫困和不平等现象,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3.促进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通过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五、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未来展望1.消费观念的改变:需要从追求过度消费转变为注重质量和可持续性的消费。

高中二年级地理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高中二年级地理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

高中二年级地理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地理经济的全球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的地理经济联系变得日益紧密,国家、地区和个人之间在经济活动上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交通、通信的便捷,全球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呈现出跨国界、跨地域的特点,各国之间相互合作、互通有无的程度不断加深。

然而,地理经济的全球化不仅仅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理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国际大规模的贸易,不同国家之间能够进行更广泛领域的商品和服务交换,从而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

其次,全球化加快了技术创新和信息流通的速度,各国能够迅速获取和分享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此外,全球化还促进了人员流动和文化交流,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加,使得不同地区的优势资源得到更好地利用与整合。

然而,地理经济的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全球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社会不公等问题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各国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促进地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各国需要加强环境保护,减少资源的浪费和污染物的排放。

这需要各国政府加强环境管理和监管,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其次,各国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通过制定和执行全球环境政策和协议,推动全球环境治理的进程。

同时,各国应该关注社会公平与公正,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援助力度,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教育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地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教育必须向着全球化进程适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使其能够适应全球化经济的需求。

教育不仅要强调经济能力的培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讲义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讲义

《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讲义一、引言在当今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因素。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不断提高。

然而,由于地理、历史、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依然存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区域联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区域联系的内涵与形式(一)区域联系的内涵区域联系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是区域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等要素流动的过程,也是区域之间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区域联系的形式1、经济联系经济联系是区域联系的核心内容,包括商品贸易、资金流动、技术转移、产业分工等方面。

通过经济联系,不同区域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2、社会联系社会联系主要包括人口流动、劳动力转移、教育合作、医疗卫生合作等方面。

社会联系有助于促进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社会融合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3、文化联系文化联系是区域联系的重要内容,包括语言、宗教、风俗习惯、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传播。

文化联系有助于增强区域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4、生态联系生态联系是指不同区域之间在生态环境方面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例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往往具有跨区域的特点,需要区域之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生态挑战。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与意义(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在区域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规划、政策引导和资源配置,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均衡发展、协同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强调区域之间的公平性、互补性和整体性,旨在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共同繁荣。

(二)区域协调发展的意义1、促进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打破区域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可持续发展经济内涵

可持续发展经济内涵

可持续发展经济内涵
一、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在满足当代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

经济可持续发展注重经济增长的质和量并重,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创新驱动等。

二、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公正和进步。

它旨在确保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福利,同时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注重教育、就业、健康、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和治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

它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生态环境的健康和稳定,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破坏。

为了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等。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经济内涵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这三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完整体系。

在实践中,需要将这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讲义慈福义,商学院第一章区域经济学基础第一节区域经济学基本概念一、区域拥有多种类型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全国国土,一国范围内特定的区域,跨国界的特定区域。

二、区域经济学(一)狭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

(二)广义的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从多学科进行研究)。

三、区域开发一定的开发主体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经济、技术、文化、社会等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在保持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和谐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研究内容庞杂:多学科(二)应用性学科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治病的科学,综合,庞杂一、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一)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全球化、知识经济,区域分工(二)大国,发展条件千差万别(因地制宜)(三)为地方政府服务第三节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学对区域的认识(一)自然地理学的认识:如平原区、高原区、山地丘陵区(二)经济地理学的认识1、类型区:差异性,如钢铁工业区、棉花区2、系统区:位置关系和相互作用关系,如流域区、都市圈一、区位理论与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一)古典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杜能,德国2、工业区位论:韦伯,德国,研究运费、劳动费、聚集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3、运输区位论:胡佛,美国(二)现代区位论1、市场区位论:市场因素2、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德国3、区位经济学:最大利润综合效益最大化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产生1、20 世纪50 年代;2、美国艾萨德3、胡佛提出区域经济学的三大基石:(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生产的不完全分割性;(3)产品与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

第四节现代区域经济学及其主要流派一、现代区域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庞杂二、现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一)新经济地理学派(二)新制度学派(三)区域管理学派第五节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在时空上的协调发展,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调控途径与对策(一)主要途径:1、外部性内部化:生态补偿和环境税。

2、公平:区域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

(二)主要对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道德伦理手段,市场经济手段,政策手段。

第六节区域经济学发展展望一、21 世纪区域经济学发展的机会与挑战(一)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失衡,区域分工与合作(二)中华民族的崛起: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区域经济理论指导二、21 世纪的区域经济学将进一步综合与分化(一)综合性:经济社会各学科的融合,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如生态学、地理学的融合。

三、区域经济学对区域经济运行的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一)区域经济理论对产业新选择的作用(二)区域经济理论对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作用(三)区域经济理论对解决地区就业问题的作用第四章区域循环经济第一节循环经济基本问题一、循环经济的内涵以基于3R原理(Reduce、Reuse、Recycle )的物质循环为表现形式、以大幅度提高资源生产率为手段、以实现减物质化的经济增长为目标的经济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意义(一)自然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二)循环经济是减物质化的经济(三)从循环经济看中国可持续发展1、中国需要发展自然资本节约型的经济模式2、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在加大3、循环经济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一、循环经济发展途径(一)关注自然资源生产率生态效率(自然资源生产率)=经济社会发展(价值量)/资源环境消耗(实物量)(二)减物质化需要大幅度提高自然资源生产率(三)生态经济是循环经济的理论支撑一、循环经济发展对策(一)政策设计必须遵循的几个关键原则1、污染者付费原则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全生命周期)3、排放者责任(如承担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和处理义务)(二)循环经济政策矩阵表4-1基于治理理论的公共政策体系模型第二节三角洲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例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意义(一)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区域的必然选择(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三)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四)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部区域协调发展及其与省内其他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五)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六)发展循环经济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条件分析(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优势分析1、区位优越2 、土地资源、能源和矿产资源等自然资源丰富3、生态系统独特4、经济基础良好,循环经济初具规模5、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各级政府重视发展循环经济6、后发优势(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劣势分析1、淡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短缺2、环境污染防治任务较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3、大中型工业企业少,不利于企业内部规模循环经济效益的实现4、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二元经济结构明显(1)林业、牧业比重低。

(2)高资源消耗产业、高污染密集产业的比重大。

(3)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和生态系统恢复与建设产业比重低。

(4)产业结构层次低。

(5)二元经济结构明显。

5、区域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6、点轴系统辐射能力低和循环型布局系统不发育7、开放型经济水平低,不利于同发达国家和地区开展循环经济合作8、人口文化素质低,人才相对缺乏,循环经济技术体系薄弱,公民绿色观念淡薄9、循环经济制度不完善(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机遇分析1、经济全球化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国际背景2、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3、中国政府和山东省政府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环境4、国家和山东省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重视5、黄河三角洲(东营)山东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和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挑战分析1、绿色贸易壁垒将削弱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传统产业的竞争力2、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严峻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污染产业转移将加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4、周边区域发展的威胁5、中国和山东省的循环经济制度不完善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与战略目标(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把握广义循环经济的内涵, 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为核心,以综合效益最优化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快循环经济制度建设,逐步形成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机制,根据循环经济倡导的再思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修复、再重组、无害化等原则,逐步优化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建设循环型社会,实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1)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原则(2)知识经济与循环经济融合原则(3)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公众参与相结合原则(4)渐进式发展与跨越式发展相结合原则(5)系统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7)因地制宜原则(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我国计划用50 年左右的时间(2000年-2050 年)实现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水平(2006 年,人均GDP 勺为全国水平的2倍),并且考虑其生态环境脆弱, 可以设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用30 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循环经济的总体战略目标,即能源及资源生产率、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形成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循环型网络布局系统,建成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循环型社会。

根据诸大建的C模式,中国在2020年前,应推行倍数发展战略,沿海地区推行4-5 倍数发展战略(环境压力倍数为1)。

以此为参考, 结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现状, 在2020 年前,应推行4-5 倍数发展战略。

在2021-2030 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实现环境压力的零增长甚至负增长,应推行5-7 倍数发展战略。

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发展(一)循环经济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结构优化研究(1)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畜牧业、渔业,重视林业的生态效益积极发展林业,提高林业、畜牧业、渔业的比重;积极发展高科技农业和都市农业,推广已经成熟的生态农业模式,试点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如生态都市农业模式,并逐步推广,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生态化的融合。

(2)积极发展轻工业,控制重工业的比重,实行适度重型化,协调轻重工业的比例关系,大力发展加工工业,逐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加强传统工业的高新技术改造,以提高工业附加值和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在自然资源消耗多和生态环境破坏大的行业如钢铁工业、石油化学工业等试点发展循环经济,并逐步推广工业循环经济,积极推进产品经济向功能经济的转变。

(3)大力发展服务业,迅速提高服务业的比重,改变第三产业滞后的现状,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服务业,如环境信息服务业;在自然资源消耗多和生态环境破坏大的行业如物流业,进行循环经济试点,并逐步推广服务业循环经济。

(4)大力发展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和生态恢复建设产业,迅速提高其比重,协调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之间的关系。

(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型农业发展研究1、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循环型农业组织与产业关联研究(1)在农产品生产层次上,开展农业清洁生产。

(2)在农业产业内部不同行业之间及其内部,积极构建循环型农业产业链。

(3)农业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的循环经济,如农产品——粪便——沼气池—沼液、沼渣——种植业。

(4)采用循环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包括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和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

(5)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链时,要重视循环型农业系统的开放性,加强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循环和农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循环,如饮食业的废弃饭菜- 养殖业模式,湿地-芦苇-造纸业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