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方医学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汉方医学史

日本汉方医学史

序言:在中日两国医学交流中,中医药学与日本的汉方医药学往往会混为一谈。但实际上,日本的汉方医学就是日本化了的中医学,两者的关系可以说是同源异流、同根异枝。早在公元四世纪未期,充分吸收了中国医学朝鲜医学就随着两国之间的交流走进了岛国日本。日本目前使用的汉方药以《伤寒论》处方的制剂为主。

随着两国之间的不断往来,公元五世纪初,中华医药渐渐的走进了日本。在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中华医学和来自中国的草药一直被日本人民视为神草妙药。不过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医疗的任务却多是由寺院中的僧侣来担当的。

到了公元七世纪时,日本政府开始向中国派出遣隋使和遣唐使,这些使者们不但带回了各种文献典籍,更把医学典籍大批带回到日本。据统计,仅宇多天皇宽平三年(891年)时藤原佐世奉敕登记日本图书,撰成《日本国见在书目》,书中就收载有医书166部,计1107卷。其中如徐文伯的《杂药方》、僧深的《方集》、葛洪的《肘后方》、胡洽的《胡洽方》、鉴真的《鉴上秘方》、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龚庆

宣整理的《刘涓子鬼遗方》等都成为了日本医学界的至宝。除了上述的这些医书外,还有诸如《诸病源侯论》、《千金方》等也在当时传入日本。这些书籍中还包括了不少后来在我国散失的医书,如《新修本草》、《小品方》(今存日本富山医科、药科大学)和《集验方》等,张仲景、陶弘景、葛洪等名医的著作传入日本后,来自于中国的唐医方一步一步的取代了比唐医方更早传入的韩医方。同时,每次随同日本使节来华的,还有一些长期在中国学习的“留学僧”和进行短期学术访问的“请学僧”,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浙江的宁波、天台等地进行修禅和学习,日本当时流传的《康治本伤寒论》就是当时由来华僧人所带回的手抄本。在医学史上有名的如倭汉直福田、药师惠田、羽粟翼、菅原椎成、玄昉等人也是当时来华学习的日本名医,但是他们回国后却仅服务于上层社会,所以造成了16世纪前的汉方医学只能由宫廷贵族所享受的现象。附带说一句,当时日本天皇的侍医就是中医师,除了系统的学习中国医学外,日本汉医大写作时也经常引用中国的医学著作,如五代十国时期日本的原顺在写《名类聚钞》、丹波康赖在写《医心方》时都引用了宁波陈藏器所著的《本草拾遗》一书中的部分资料,除此之外,椲原性全在编写《顿医抄》和《万安方》两书时也参照了中国宋朝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这些书籍不但大大的丰富了当时日本的汉方医学。而且为日本的汉方医学发展立下了汉

马功劳。

随着中日两国交流往来的增多,公元754年,大唐高僧鉴真和尚经过了六次东渡后来到了日本,这位精通医学的唐朝高僧不但为日本带来了更为详细的医药资料,而且兼通医学的他更利用中医治愈了困绕了光明太后多年的宿疾,为了感谢鉴真大师,日本皇室更是赐予鉴真大师位于备前国的一百町水田。此事一经传开,他更受到日本人民敬仰,当时的日本人民都敬称他为“过海大师”,而鉴真大师在日本传律讲经同时,他还向日本人民传授中国医药知识和鉴别药材的方法等,尽管鉴真大师当时已经双目失明,但他还是利用嗅觉、味觉、手的触觉等方法将有关药物的鉴别、收藏、炮炙、使用、配伍等知识向日本人民倾囊相授,除了普通的日本人民外,日本皇室也派出了圣武天皇的侍医韩广足(时任正八位上典药头)随着鉴真大师学习药物的鉴别、使用等技术。后来浅田惟常在他所写的《皇国名医传》中指出:“自鉴真东渡面授医药知识,得使日本“医道益辟”。”所以14世纪以前,日本医界都把鉴真大师奉为始祖,而直至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汉方药袋上还贴有着鉴真的肖像。鉴真大师的这些做法对日本汉方医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虽然鉴真大师于

公元763年逝世于日本奈良的唐招提寺。但由他所带到日本的奇效丸和丰心丹等药方,至今仍为日本人民所沿用。就是直至今天,日本正仓院中仍然保存着一批当年由鉴真大师所带去的五色龙齿、龙骨、远志、桂心(即肉桂)、人参、大黄、雄黄等药物。

公元984年(即平安时代中期),当时宫廷的医生丹波康赖写出了现在日本所存的最古老的医书《医心方》,这本书是依据中囯医书中的的抽象医学还有适用处方所写成的。(在当时的中国的处方药约为50—60种,其中的配合为5—6种),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集中华医学和日本本土医学精华大成

于一体的著作。丹波康赖也因此被称为日本医学的鼻祖。《医心方》一书计本草及用药各1卷,俞穴及针灸疗法1卷、内科9卷、外科及皮肤病6卷、五官科1卷、妇产科4卷、小儿科1卷、服石2卷、养生3卷、食疗2卷。全书以《诸病源候论》立论,引证晋、隋、唐三代的方书共百余部,号称方书之府库,可以说这本书是集唐代传日医学与日本医生本土经验之大成的作品,据说这本书送给圆融天皇御览后,立即被圆融天皇下令收藏于秘府中。从这儿足以看出此书的重要性,(编者按:说这本书是日本汉方医药的里程碑大概也

不为过吧。)

除了医学典籍之外,遣唐使们更以唐朝的医事制度为主,建立起了日本独有的医事制度,这一点我们能从日本文武天皇大宝元年(701)所颁布“大宝律令”可以看出来,“大宝律令”中的医事制度、医学教育、医官等设置都仿唐朝的制度。比如在《疾医令》中就规定在中务省设正、佑、令使、侍医、药生等官职。在宫内省则设医师、医博士、医生;针师、针博士、针生;按摩师、按摩博士、按摩生;咒禁博士、咒禁生;药园士、药园生等职务。同时规定凡是医科学生都要学习《甲乙经》、《脉经》、《本草》、《小品方》、《集验方》等;针生(即针灸科医生)则必须学习《素问》、《针经》、《明堂》、《脉诀》和《流注经》等。除了以上的书籍外,像汉朝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唐朝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等也都是当时日本医学生和医者所必须要研读的教科书。除了唐朝外,中日医学交流的另一个全盛时期是明朝,在这个时代中,中国的医学书籍不但源源不断的运进日本,同时受中国医学的影响,日本汉方界的各派也开始了渐渐的形成.

一、汉方各派

日本的汉方学派是首先出现了以田代三喜(1465~1537或1544)和曲直濑道三(1507~1594)为代表的“后世派”;继而又出现了以贬斥宋明医学与《内经》、《难经》之说,独尊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主的“古方派”,在这两派的争鸣中,又逐渐产生出了一个既用古方,又用后世方派的“折衷派”;同时还出现了以多元孝等人为主的考证学派和以吉田意安等擅长针灸的针灸派。下面就对这几派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后世派:这一派的创始人是日本名医田代三喜(1465-1537),15世紀末期,田代三喜就把李朱医学带回了日本,从此时开始,日本的宗教和医学渐渐的开始了分离。这一切却都是源于佛教支配政治的崩溃和儒教的取而代之。虽然田代三喜是日本后世方派的鼻祖,但真正将李朱医学和后世派发扬光大,并对日本医学进行革新的却是他的门人—有“后世方派的骨干”之称的曲直濑道三,这位曾经受到了信长、秀吉等人厚待的名医,不但首创了腹诊术,同时他把自己的经验和古籍中的精粹结合起来,使汉方能更加适合日本国情,因此他被日本人民称为日本医学“后世派”的中兴之祖。本文第二章将专门对田代三喜和曲直濑道三两位名医进行

专门的介绍。尽管金元四大家中尚有"攻邪派"代表人物刘完素与张子和两人,但他们的理论并未能对日本的汉方学界产

生相应的影响,以至在今天,日本在生产及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汉方制剂,大多数还是偏向于滋补、和解的温和性处方

2、古方派:这一派是以中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主体,反对宋明医学与《内经》[注一]、《难经》之说并结合自家的中医学术观点和临证实践而形成派系。其先驱者为甲斐武田氏的遗臣永田(一名长田)德本,他在受到坂净运推崇张仲景学说的影响后,也崇尚仲景学说,反对曲直濑道三推崇的李、朱学说。其后的名古屋玄医、吉益东洞等也属于“古方派”的名医,

3、折衷派:这一派的代表人物不详,仅知这一派是介于上述两派之间,既主张遵奉古代经典医理,也重视使用宋、元以后的新方,明治时期又产生了兰(西医)汉折衷派,其代表人物为名医华冈青州、山胁东泮、中神琴溪、片仓鹤陵、浅田宗伯、石坂宗哲等。

4、考证派:这一派的代表者为多元孝,他们致力于对

古典医学进行训诂学的考证。多元孝去世后,他的后代多纪元简继承了这项工作,多纪元胤又继多纪元简之后,广泛收集了历代中医书籍3000余种,记载其书名、作者、卷数、存佚、序跋及考证等,编成《医籍考》一书(今名《中国医籍考》)刊发于公元1831年,对整理、研究中医文献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5、针灸派:这一派主要是以针灸疗法为主,其主要代表人物为吉田意休、杉山和一等人,吉田意休于1558-1569年在大明学习针灸后,回国集合自己的经验写成了《针刺家鉴》一书。其子吉田意安后继承父业,创立了日本最著名的吉田针灸派。除了吉田意休与意安两人外,日本最著名的针灸家的代表还有杉山和一,他的贡献在于发明了一种管针,从此日本针灸法就有了拈针、打针和管针三种。后来德川幕府命令杉山和一设立针治讲习所,于是他的门人三岛安一在千住、板桥、新宿、品川等地都设下了讲堂,前后一共设立了45所针灸学校,日本针灸史的鼎盛时代也自此开始。

二、济世名医

汉方在日本的发展除了有中国医学书籍的传入以及一

批中国名医如鉴真大师等人的努力外,历代医家更是无私地

把中国医药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甚至秘方、秘诀、制药工艺和宝贵的医籍介绍到国外,这些名医或是亲自出使,或是教授外国弟子,或是信函往来为汉医解难答疑。这些作风都为汉方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在日本也有着不少为汉方传播立下了汉马功劳的名医。下面就这些名医的一生做一个简单的叙述。

田代三喜(1465-1544):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有许多名医,但得祀者却只有古代的鉴真和尚与田代三喜。"田代三喜生活的时代正是"局方"盛行的室町幕府未期,但他不随大流,独倡李朱医学,并使其风靡于关东一带,完全可以说他就是日本李朱医学的开山祖师。

宽正六年(西元1465年),三喜降生于武州(今埼玉县)地区。其实关于三喜的确切出生地有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

说田代三喜出生于武州的川越,另一说他的出生地在川越以北大约二十里左右的越生。于是在经过详细的考证后,研究埼玉县史迹的工作人员将三喜的出生地定在了越生。

田代三喜本名导道,字祖范,三喜是他的通称。范翁、廻翁、支山人、意足轩、江春庵、日玄、善道等都是他曾经用过的号。其先祖田代信纲及其家族都世居伊豆,并在寿永年间臣属于源氏立下了军功,但到了他第八代的孙子兼纲时,田代一族却移居到了川越地区行医。作为兼纲之子的三喜在十五岁那年正式立下了继承父业成为名医的志向,可惜当时的医生却多是寺院的僧侣,于是他为了学习医术,三喜不惜落发为僧并加入了妙心寺派。

长享元年(西元1487年),时年二十二岁的田代三喜来到了中国进行游学,当时中国医学界正是研究"金元四大家"[注一]理论的高潮时期,受这股热潮的影响,田代三喜对"金元四大家"中的理论学说可说是推崇备至。而其中影响三喜最深的就是李、朱两家,当时有一位来自日本的僧人月湖[注二]

就寓居于钱塘行医,并著有《全九集》和《大德济阴方》各一卷。为了学习李朱医学,三喜投入了月湖的门下,在月湖的悉心指导下,田代三喜用十二年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了李、朱医学的理论,十二年后的明应七年(西元1498年),学业有成的田代三喜带着恩师月湖授予他的全部知识以及月湖所著的《全九集》、《济阴方》等大批医学资料回到了日本。回归后的三喜先在镰仓居住了一段时间,但不久之后,听闻三喜大名的古河公方足利成氏就将其请到了古河行医。从此以后,人们都尊称这位医生为"古河的三喜"。在古河生活的数年使他思乡心切,于是他在几年后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武州,从此他就在关东一带往返为人治病,并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而辛苦奔波着。

三喜一派的医学特征是认为人得病主要是因为风湿二邪入体而造成的,当风湿进入人体內才产生寒暑燥火等病征,三喜就会以血、气、痰來解释因此而呈现的病況,而且在这三者中三喜又特别强调血和气的作用。在他行医一段时日后,仰慕其医名的曲直濑道三专程来拜访他,看在这份执着决心的份上三喜就将他收为入室弟子,并将必生的所学所知、后世方派以及各种秘方奥义悉心地传授给了这位后来被人称为"日本医学中兴之祖"的曲直濑道三。同时他又靠着必生所学著成了《三喜廻翁医书》(一名《三归十卷书》)《三

喜直指篇》、《三喜流秘传书》、《捷术大成印可集》、《诸药势剪》、《药种稳名》、《医案口诀》、《三喜十卷书》、《直指篇》、《夜读义》以及《当流和极集》等及有价值的医书。其中的《三归十卷书》是田代三喜的代表作,这本书详细说明了日本化的李朱医学的全貌,是日本医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个珍品。

他晚年时的话都由其弟子曲直濑道三代为记在了《泪墨纸》中(传说此书是三喜临终时的遗言,道三于旁记录时泪滴入墨,故名),在书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次,三喜在去京都时,他所居住的旅店冈部屋的老板长年来一直感觉身体不适,于是便在三喜处看病,三喜说:“不久之后你的脚肯定会肿,这是因为你的足部整日劳累,却又不注意保护好脚的缘故。因此生肿物是必然的,这种病只有把毒物排出后才能好,于是三喜便开始传授那旅舍主人如何护理足部的方法。在那之后,冈部屋的老板再也沒有发生肿胀现象,如此长年所患的顽疾都得到了治愈,这足以证明三喜移精变气之法的巧妙。”如果用今天的观点来看,老板的病可能是脉管炎或是下肢静脉栓塞,也有可能会是血管闭塞。但三喜利用古老的养生之法和药物并用,终于治好了这位老板多年

的病症,从这则记录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三喜的医术是何等的高明。天文十三年(西元1544年)一代名医田代三喜与世长辞。终年80岁。

他虽然去世了,但他的嫡传弟子曲直濑道三不但继承了他的事业,而且更是让李朱医学在日本发扬光大。三喜倘若泉下有知,想必亦会为之而高兴的。

2.2、大医精诚赞道三—曲直濑道三传

曲直瀬道三

(1507~1594)本姓堀部氏,名正盛或者叫正庆,字一溪,号虽知苦斋、盍静翁(翠竹院)。1507出生于日本京都,京都是当时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这儿不但有着良好的文化氛围,更是名医云集之地,诸如吉田家、坂家、竹田家等有名的汉医家族当时都齐聚于京都。在这个名闻天下的古都中,曲直濑道三渡过了他的童年时光。十岁的时候,道三先被送到近江国天光寺出家,三年后又进入了相国寺开始新的修行。当时的相国寺是一座文化氛围极其浓厚,同时汉学水平也相当之高的名刹。著名的学僧春屋

妙葩就是相国寺的开山祖师,其他诸如学问僧义堂周信、太清忠谓等人也曾经在此作过参禅问答。在这种地方的学习,对曲直濑道三日后的知识积累、文化修养、人格倾向等等方面都起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年幼的他生性非凡,小小年纪就读懂了三体诗、东坡乐府以及汉唐的诗集,同时他还能背诵很多经卷。除此之外,他在数理化方面的造诣也很高,从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知识面是何等的广泛。这一切的一切都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名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岁那年的秋天,曲直濑道三决定游学关东。为此他专门去了下野国(今枥木县)的足利学校[注三]进行学习。他在那儿尽情地研究着经史子集等各式各样的书籍,沉浸于学业快乐中的他一点也没觉得任何辛苦。直到有一天,有一位来访者到了足利学校,这个叫做导道练师的人给道三他们这些学徒进行了一次演讲。在演讲中这位来访者为足利学校的学生们详细地讲解了李、朱的医学的理论,同时希望日本原来的医学有朝一日能脱胎换骨,但谁都没有道三这么感动和惊讶。更没有人想到这个叫导道练师的人,其实就是后世方派的鼻祖--汉方的一代名医田代三喜。

享禄四年(西元1531)二十四岁的曲直濑道三来到了古河拜访田代三喜,并正式投师于三喜的门下。从那一天起曲直濑道三随着田代三喜抄方施药、把脉问诊长达十余年之久。在这十余年的时间中,田代三喜不但将毕生的所学全部传授给了曲直濑道三,更将后世方派的各种奥义和秘方倾囊相授。在这位名医的悉心教导下,曲直濑道三系统的学习了李、朱医学的理论和各种疾病的诊治方法及用药方法,同时还掌握了后世方派的种种秘方奥义。十余年后,将恩师田代三喜的医术秘方奥义全部学会的道三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都。就在回到京都后的不久,曲直濑道三就正式还俗并开始涉足医界。进入医界后没有多久,他如神般的医学水平就在京都传开了。为了试探他的本领是否真如传言中那样高超,时任室町幕府将军的足利义辉召见了他,在义辉将军证实了他确实拥有着如同流传中那样高超的医术后。京都的各界人士都轰动了,要知道在当时的社会,能受到幕府将军的知遇,那可是所有人都向往的保身荣达的捷径。但以道三的博学和实力,他却没有必要去对世俗的权威进行阿谀奉承,这种超俗的风格,更是增加了他的威望。当时的一些名人如管领细川胜元、三好修理、松永弹正忠以及幕府的重臣都对这位名医的神奇医术心服口服。而且为了感谢他的精心治疗,大名织田信长甚至将从不轻易赐人的名香兰奢待也赐予了这位一代名医。

在行医的同时,这位被称为“后世方派中兴始祖”的名医又在京都开设了启迪院教育弟子。在这所学校中,道三不但投入了巨额的资金。同时他还亲任指导,并以自己行医多年的经验为学校的学生们制定了身为医者必须遵守的《医工宜慎持法》(亦称五十七条法),同时他又以自己亲身经历告诉弟子们应该如何行医与做人。在学校担任指导的同时,他还喜欢与自己的恩师田代三喜一样,在各地进行巡游治病,而且他竭力地介绍李朱医方神奇的效用。值得一说的是,在启迪院中学习的八百多位医者,大多数人后来都成为了一代名医。这些学生也大多成为了道三学派的骨干,为后世方派在日本的医学界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立下了不小的功劳。

天正二年(西元1574),即道三六十七岁那年的春天。道三倾其全部心血调査了大量的古今内外医书,并通过记载与引用大量中国医籍且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后,终于集成医方秘典八卷,这就是日本第一部察证辨治全书——《启迪集》。《启迪集》一书深受中国金、元四大家学说的影响,其中受朱丹溪的影响尤深。全书以李、朱医学为基调,同时选取了古今医书进行详细分析并加入了道三个人的观点和多年的临床经验而成。《启迪集》一书完全可说是日本后世方派的代表之作,而且一度为日本医学界视为金科玉律而倍加

尊崇。除了《启迪集》一书外,曲直濑道三的其他著作还有《云阵夜话》、《泪墨纸》、《药性能毒》、《遐龄小儿方》、《切纸》、《和字全九集》、《养生秘旨》等。还有就是道三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写成了《出证配剂》一书,此书详尽地分析了各种疾病的常见及伴见症状,同时结合药物的药效开出处方。这种医学思想开创了日本"实证医学"的发展之路。因此也使曲直濑道三被人们敬称为“日本医学的中兴之祖”。

晩年的曲直濑道三一直在为天皇一家、徳川一族、丰臣秀吉、淀君的将臣一门以及大名毛利元就、蒲生氏乡等人治疗疑难杂症,真是忙碌的连将席子坐热的工夫都没有。然而尽管如此的繁忙,尽管他早已经成为了医界的大御所,但道三他仍然是没有丝毫的懈怠。他从不以世间的高度评价或天皇、关白以及众多名将的信赖为骄傲的资本,而仍是像普通的医生那样为解救世人的痛苦而奔波劳碌。最难能可贵的是平时的他仍将安静的生活、读书和研究医学作为无上的快乐。

元和元年,历经艰辛的徳川家康终于统一了天下。在那之后德川幕府立即明令宣布由曲直瀬家世袭侍医和典药两

职,同时在江户城(今东京)附近的和田仓门前为道三和他子孙建造了一座广大的宅邸,那幢宅邸一直到明治维新时还保存着,邸前的小河还被当时的人们叫做道三堀和江户子。但这一切道三先生却是再也看不到了。

文禄三(西元1594)年

一月四日,这位曾经深受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辉、管领细川胜元以及关白丰臣秀吉、内大臣德川家康等大名所厚待的京都名医、名物"富士茄子"的持有者曲直濑道三先生在京都十念寺中去世,享年八十八岁。这一年恰是他的米寿之年。

道三先生的医学思想作为日本汉方主流学派的学术思想一直对日本汉方医学界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明治时代前日本汉方医学界的主流一直都是道三先生所宣扬的后世方派。

3、万病一毒话东洞—吉益东洞传

吉益东洞于元禄十五年(西元1702年)出生于中国地区的安芸国(今广岛县)本名为则,字公言、通称周助。东

洞是他的号,他的父亲名叫畠山重宗,母亲叫中野花。吉益氏的本姓是畠山,不过到了他曾祖父那一代时,畠山一族为了躲避战乱而寄居在外科医生吉益半笑斋那里,后来更是以吉益为姓氏。直到吉益東洞之子政光那一代回归安芸后,才再次將姓氏改回畠山,东洞的父亲道庵以行医为业,他自幼跟随着父亲学习医术。只是并没有人想到,这位年轻人后来不但独创了前所未有的“万病一毒说”,而且更是被汉方医学界称为古方派的大成者、医界革命的医杰。

由于他的先祖曾经隨遣唐使远渡中國学习医术,家中又是世代行医。所以东洞十九岁时立志于学习医学并投入了其祖父门下,那时的东洞特别着力于师法钻研中国汉代名医张仲景的名著——《伤寒论》,三十七岁那年,胸怀大志的东洞来到了京都,并在那不久后就将姓氏改成了吉益。到了四十四岁那年,他风闻山胁东洋的医术极其精湛,为了能学习到更多的医术,他投入了山胁东洋的门下,关于他进入东洞院的原因,有一段相当有趣的小故事呢,话说一七三八年,和吉益东洞一家兼同乡的儒医堀正超在京都开设了一家诊所,刚到京都不久的东洞就在那儿学习医术,八年后的一七四六年,

吉益东洞在一次到质屋出诊时无意中看到了质屋主人母亲所用的药方,不禁随口说了一句:"此方用石膏的效果可能会更

好吧?"质屋的主人照着处方执行后,母亲的病果然好了,当时朝廷中有名的医生山胁东洋听到质屋主人的话后,感到东

洞是一个可造之材.于是便收他为徒并让他加入了东洞院。他遂在日后以东洞为号。这也是他为什么号东洞的原因。

吉益东洞在三十岁时悟出了“万病一毒说”的理论,于五十岁时他写成了著作《类聚方》,在《类聚方》中自序中他说的的第一句就是“学习医术,应该不拘泥于用某一种方药,要理解张氏书籍的特点,相同的药方也有不同的使用方法,所以此书名为《类聚方》。”在《方极》一书中他又说到:“仲景医方用药的法则,不论病因,其方与证都是相对的关系。”在《家约》中他说:“万病起因皆为一毒,实际试验调整,这正是名医的心得,在这个世界上很多药物都是毒物,探讨以毒攻毒的问题,正是治病的方法。”

东洞一派学说的主轴是“万病一毒说”与“实证亲试”这两大支柱。“万病一毒说”认为疾病是因为后天生成的病毒侵入人体而造成的,要治病就要以猛药去除侵入人体的外邪,去毒是治理各种疾病的必要条件。而且东洞还主张眼见为主,他这种实证亲试的作风确立了实证主义的医学方法,因为生病时体内病毒的症状会在体表上出现,因为东洞他经常靠腹诊来确诊一种病。如此一来,日本伤寒论系的腹诊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