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并欣赏余光中的诗作《听听那冷雨》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背景介绍诗歌朗读与欣赏诗歌意象分析诗歌情感理解诗歌修辞手法探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分析诗歌中的情感表达诗歌的修辞手法解析2.2 教学难点诗歌深层含义的理解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诗歌背景、解析意象、分析情感、探讨修辞手法互动法: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欣赏法:诗歌朗读、视频欣赏、音乐配合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文本、背景图片、视频、音乐等实物教具:雨具、图片等网络资源:相关诗歌、评论、分析文章等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4.1 教学步骤导入:介绍余光中及其诗作《听听那冷雨》诗歌朗读:全班朗读诗歌,感受语言韵律意象分析:解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雨、窗、夜等情感理解:探讨诗中的情感变化,如寂寞、思念、哀愁等修辞手法: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互动环节:学生提问、小组讨论、分享感受小结与作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4.2 时间安排导入:5分钟诗歌朗读:10分钟意象分析:15分钟情感理解:20分钟修辞手法:15分钟互动环节:10分钟小结与作业:5分钟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5.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六章:课前准备与资源6.1 课前准备教师熟悉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背景、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课件、图片、视频、音乐等安排课堂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分享感受等6.2 教学资源余光中的诗歌集或相关诗歌文本诗歌《听听那冷雨》的解读、分析、评论等资源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音乐等素材第七章:课堂管理与纪律7.1 课堂管理建立积极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提问、参与讨论引导学生专注于课堂教学,避免分心、打扰他人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7.2 课堂纪律提前明确课堂规则,如按时到达、保持安静、积极参与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遵守纪律,如不随意讲话、不打闹等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第八章:教学拓展与延伸8.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8.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反思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9.2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第十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0.1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0.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一章: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11.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使用确保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11.2 进度安排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适当延长或缩短某些环节的时间第十二章:教学辅导与支持12.1 教学辅导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别辅导,解答他们的疑问和困惑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2 学习支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诗歌文本、相关书籍、网络资源等,帮助学生进行课后学习和拓展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区的相关文学活动,如诗歌朗诵、文学讲座等,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第十三章:教学评价与反馈13.1 教学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互动表现学生理解度:通过学生的提问、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学生表达能力:通过学生的分享和作业来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13.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在课程结束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接受程度自我反思: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第十四章:教学拓展与延伸14.1 教学拓展介绍余光中其他著名的诗作,如《乡愁》、《十年》等,供学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现代诗人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14.2 教学延伸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听听那冷雨》的风格,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开展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第十五章:教学总结与反思15.1 教学总结在课程结束后,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的有效性15.2 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15.3 教学改进根据教学总结和反思的结果,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积极学习和借鉴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详细阐述了一个关于余光中诗歌《听听那冷雨》的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这首诗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
听听那冷雨教案一等奖《听听那冷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3、让学生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情感。
品味文中富有诗意和韵味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中复杂的文化内涵。
掌握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静静地坐在窗前,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思绪不由自主地飘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余光中先生笔下的那冷雨,看看他在雨中又有着怎样的情思。
(二)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 2017),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翻译家。
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其诗作如《乡愁》等,散文如《听听那冷雨》等,广泛收录于大陆及港台语文课本。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画出文中描绘雨景的语句。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通过“冷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1、小组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为什么?例如:“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 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听”“看”“嗅”“舔”几个动作并列,从不同的感官角度来写雨,让读者更能全方位地感受到雨的特点。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 这里将雨的可嗅、可观、可听进行对比,突出了听雨所带来的独特美感。
2、教师点拨:作者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词汇和独特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诗意和韵味。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在文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1.1 设计意图:《听听那冷雨》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名作,通过诗歌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细腻描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雨的图片和音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冷雨的美妙。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1.3 教学时数:二、知识点讲解2.1 诗歌背景:介绍诗人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2.2 诗歌结构: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诗节、诗句、韵律等,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美。
2.3 诗歌意境:解读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感受冷雨的美妙和作者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内容3.1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2 解析诗句: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解释诗句的含义,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3 欣赏冷雨:通过多媒体展示冷雨的图片和音频,让学生欣赏冷雨的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4.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欣赏冷雨和解析诗句,培养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感受冷雨的美妙,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句的深入分析。
5.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美。
以上是《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的前五个章节,后续章节将根据您的要求进行编写。
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冷雨图片、音频等,用于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6.2 学具:准备相关诗歌鉴赏指导书籍,方便学生查阅诗歌背景知识和进行诗句解析。
2023最新-《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篇一《听听那冷雨》教学实录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大家看看,课题就叫“听雨”行吗?生1:不好,因为这样看不出作者的情感,加一“冷”字,才能看出。
师:“冷”字传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生1:心冷,伤心。
生2:凄凉,凄楚。
书上第五节就有这样的字眼。
还有当时的季节特点,春寒料峭。
师:很好。
那课题改成“听冷雨”不就行了吗?生2:似乎可以。
生3:我不同意,“那”字必不可少,少了味道不够。
因为,“那”是远指,表明所听之雨远在大陆,是多年前在大陆听到的雨,是留存于记忆中的雨,能表现作者对大陆的深情。
师:理性而独到的分析,同学们赞成吗?生(异口同声):赞成。
师:如此课题为“听那冷雨”不就得了?生4:不行,读起来仓促,不够舒缓,总之别扭。
生5:“听听”,有听了再听,听了还要听的意思,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心理。
师:太棒了,我觉得同学们的分析精当而准确,要是余老先生在场也会给你们鼓掌的。
(老师板书课题,同时有意用红色粉笔书写“冷”字,设下悬念)师:同学们,能确认听雨部分是哪几节吗?生6:5至11节。
师:前几节写了哪些内容?生6:第二节是“析雨”,表明汉字是世上最美的文字。
第三节写“嗅雨”,第四节“观雨”。
师:那为什么不开门见山写“听雨”呢?生7:这样行文更厚重,更耐人寻味,为听雨作铺垫、蓄势。
师:由此我们可以确认全文思路:(幻灯片)金门街回家--说雨--嗅雨--观雨--听雨--走进厦门街公寓师:接下来我们一起研读听雨部分,先读第五节。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描写冷雨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领悟作者通过描写冷雨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达冷雨的?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雨的文学作品,如《雨巷》、《春雨》等,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雨的描写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雨”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是散文、诗歌或小说形式。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听听那冷雨》,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型,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作者笔下的冷雨氛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朗读,词语的解释与运用。
2.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运用想象力感知课文中的意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雨天的景象,引导学生谈论对雨的感受,导入《听听那冷雨》的学习。
2. 课文朗读: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 课文解析: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析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课文内容。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分享自己的思考。
5. 分享感悟: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感受作者笔下的冷雨氛围,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和视频素材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文朗读、解析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并运用想象力感知课文中的意境。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了对家乡的热爱。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教学效果的落实。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手段,如音乐、图片和视频,营造一个温馨而又感伤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笔下的冷雨中。
2. 互动式教学:采用问答、讨论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分享个人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听听那冷雨》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学会品味诗歌中的意象,理解作者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其作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2. 诗歌全文解析,感受作者在异乡思念故乡、祖国的情感。
3.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如“冷雨”“夜色”“孤灯”等,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4. 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拟声词、排比句等,欣赏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欣赏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的深刻含义,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2. 诗歌语言特色的鉴赏,需要学生学会分析并运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诗人余光中及作品《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
3. 课堂讲解:解析诗歌背景,分析诗歌意象,讲解诗歌语言特色。
4.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提升: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 运用情感教学法,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听听那冷雨》为例,分析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4. 利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合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合作态度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估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
《听听那冷雨》教案3篇《听听那冷雨》教案1教学目标: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__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朗诵到位,__主旨体会深刻。
教学方法:活动体验教学时间:12月11日教学过程:一、导入:雨夜(北宋·张咏)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无端:没来由,没道理)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__,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解读__1、我们同学已经读过他的__了吧?大家从他的雨声里都读出什么来了?(学生自由谈,教师根据学生所言小结)2、那具体这雨声到底有什么特殊的韵味要让余光中去听听那冷雨,我们就要具体走进作者的雨声中去品味去感受了。
既然是声音,当然要在声音中体会,才能更加真切。
下面老师先来朗诵一段,体会一段,虽然献的可能是丑,但希望能引出你们的美来。
翻到课文第96页,看第五段。
大家刚才听了老师的朗诵,对哪些句子特别有感觉?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身在台北,思绪却被绵绵的雨丝牵引到大陆,引用了李清照在《声声慢》里吟到“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的诗句,又引用了元好问“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句子。
李清照的这首词主要表现的是国破家亡的说不尽的惆怅,元好问的曲主要是表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慨叹,作者现在回忆起来还觉得凄凉、凄清、凄楚,但是毕竟与古大陆隔了25年了,又觉得有些迷茫惆怅,就变得“凄迷”了。
后边作者又引用蒋捷的词,听雨,从少年听到中年,再到老年,历经人生百态,在冷冷的雨声中老去。
却是在楼上、江上和庙里,始终不得归家,无尽的怅惘从心底里生起,可这又何尝不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呢!老师将对这段文字的解读,意境的感受用一段文字来表达:感受文字:先生走在台北的雨巷,一声来自远方的呼唤却灵敏了他的听觉,牵走了他的思绪,占据了他的灵魂!那声音是李清照倚着窗儿眼睁睁地看着那一滴又一滴的雨滴在秋风中飘摇的梧桐叶上的滴滴声,雨滴在梧桐叶上,也滴在清照的心上,溅起的是无尽的愁滋味。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
《听听那冷雨》【优秀4篇】在现代史上,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是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
而诗一样的充满跳跃联想的语言是《听听那冷雨》的最大特色。
牛牛范文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4篇《听听那冷雨》,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朋友、小朋友们。
《听听那冷雨》篇一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一)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一)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中国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优秀11篇)听听那冷雨篇一进展顺利。
接下来,我们就谈起了余光中的文与诗。
她是女孩,在这一点上我比较相信自己的感觉。
后来,是一个客户的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于是互留e-mail告别。
在那之后,因为工作忙了起来,那个美丽的邂逅也就忘个一干二净。
再遇到她是在社区的一个版块:青春。
在那看到了她的帖子:《哎呀,灰姑娘》她写到:“ 第一次见到灰姑娘是在童话中。
我想从小红帽到白雪公主、灰姑娘,大概是每一个女孩的儿童必读。
从此无数个灰姑娘站了起来,从此无数个关于或白或黑的王子的梦诞生了。
我亦不例外,想当然地把自己看作灰姑娘。
可是,慢慢长大,发觉自己同美丽、善良、勤劳的灰姑娘实在相去甚远。
于是,就不再奢望水晶鞋,安心地穿着我的皮鞋、布鞋、塑料鞋,等着我的男孩。
第二次记起灰姑娘,是在大学时。
某次,班上一位男生唱起了郑均的歌,歌词和名字全不记得了。
只有那“我的灰姑娘”五个字伴着忧伤的旋律,时时回荡在耳边。
还记得平素很严肃的男生唱起这五个字时的满脸的温柔。
哎呀,美丽的忧伤的灰姑娘,你曾打动过多少人呐!感动之余,不免猜测,是不是每个男生在说起这五个字时,都有一种当上王子的满足感?恩,姑且命名:‘灰姑娘情结’!呵呵,是不是该申请专利呀!献给灰姑娘,永远的灰姑娘!”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她灵动的双眸。
于是,我给她去了e-mail。
彼时,我与琳的恋情正跨入第三个年头。
琳是一家外企的公关。
不用说美丽得妖娆,性格更是温婉大方。
我们同居二年了,彼此熟捻得象一本翻旧的。
书。
我不知道自己还缺什么,但在夜深人静时,我总爱走到阳台上,静静地抽上一只烟,就那么一言不发望着夜色斑斓!我想:我是为了寻找孤独!冷雨给我回了信。
由此,我很感谢余光中,因此对他的喜爱更加一分。
我问她:“找到你的男孩了吗?”她说:“曾经有过,但我觉得他不是那个我要等待的人。
”“是你的要求太高吧?”“也许吧。
但真爱容不得任何马虎。
我不希望因为一时的妥协,而失去了一生中的最爱!”看着屏幕上那几行浅蓝色的字,我忽然有一丝悸动。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
辅助教学手段
01 多媒体课件
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02 背景音乐
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契合的背景音乐,营造课堂氛 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03 课外资料
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简介等,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品背景和作者生平。
0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
理解和把握文本。
课外拓展资源
03
引导学生阅读与《听听那冷雨》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其他作
品及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类似作品,拓宽学生视野。
整合网络信息资源
网络文本资源
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收集与《听听那冷雨》相关的网络 文本资源,如名家解读、读者评论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 的阅读视角。
网络音视频资源
整合网络上的优质朗读音频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感受文 本的音韵之美和意境之美。
方面。
选择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 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口头表 达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评价工具
根据评价方式,设计相应的评价工 具,如评分表、调查问卷、观察记 录表等,便于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 习数据。
实施评价过程
课堂观察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 ,记录学生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 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能力。
文章以作者身处异国他乡听雨的经历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传统
文化的深深眷恋。
03
教材定位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散文,适合高中学生阅读和学习。通
过对本文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引
导学生关注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民族情感。
学生需求与特点
听听那冷雨教案大学语文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主题思想。
2. 学习作者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分析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技巧。
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的文本。
2. 有关作者余光中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作者余光中及其文学成就。
2.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对雨有什么样的情感?请分享一下你们的感受。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析其作用。
三、课堂讨论1. 教师提问:课文主题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2. 教师提问: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3. 教师提问: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四、分析作者情感表达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文中对故乡、童年、母亲的思念之情。
2. 教师讲解作者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五、总结1. 教师总结课文主题思想、作者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
2. 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六、作业布置1.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何说“听听那冷雨”?2. 结合自身经历,写一篇关于雨的作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课文、课堂讨论、分析作者情感表达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听听那冷雨教案[最终定稿]
听听那冷雨教案[最终定稿]第一篇:听听那冷雨教案知识与能力: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重点难点:通过对听雨章节的理解把握作者情思,体味余式散文的美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Ppt显示古诗词中听雨的经典语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从这些句子中,从雨中,你听出了什么来?师语:不同人在不同遭遇、不同情境下,听雨的感受也不同。
今天,让我们走进78岁高龄的台湾老作家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二、整体感知把握:(解题)看题目:听听那冷雨:师语:那指的哪些地方:明确(大陆和台弯岛)“雨”作为是本文的一个核心意象,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各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请从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品读课件投影触觉冷雨潮湿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听觉清脆可听单调可听的音乐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引导语:作者感受雨的方式有很多,有看、嗅、闻、舔、听,但是作者更偏爱于哪种呢?(明确:听)(主要集中在5-10章节)这又是为什么呢,到底作者在听那冷雨的过程感受到了什么,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作者这份笔纸心间的[这份意境吧。
三、文本研习(一)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1、每个小组代表朗读段落其它同学在感受听雨的过程中,调动你们的各种器官,找一找,在这个听雨章节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句子或你最欣赏的语段。
然后将你欣赏的语段,读一读,品一品,说一说。
2、以前后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并写下来,以小组代表的形式发表意见屏幕显示,体会意境提示:1、感知意象,把握景物特点2、揣摩语言,体悟蕴藉感情(抓住句式、修辞等)主要的语言鉴赏要点:第5节:①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明确:两种不同的听雨感受,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怀乡之痛②文中引诗: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罗帐昏。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听听那冷雨》的诗句;(2)了解诗人余光中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4)提高朗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把握诗人情感;(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4)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3)提高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情趣;(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背诵与理解;2. 诗歌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3. 诗歌的情感内涵及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抽象的意象的理解与把握;2. 诗歌情感的深入剖析;3. 诗歌创作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PPT等;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诗歌大意;(2)让学生分享预习过程中了解到的诗人背景及创作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及表达技巧;(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乡的情感;(2)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尝试仿写一首以“故乡”为主题的诗歌;(2)举办诗歌朗诵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华。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与鉴赏方法。
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情感体验等方面,以便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通过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理解乡愁的主题。
(2)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珍惜亲情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和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诵音频,让学生在听雨声中进入课堂。
(2)简要介绍作者余光中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共同欣赏和分析。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乡愁的理解。
(2)分享自己珍惜亲情的感悟。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模仿课文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描写雨的散文。
(2)学生互相评改,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深入了解作者余光中的其他作品,对比分析其写作风格。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乡愁的散文。
五、教学反思1.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学生参与度如何?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深刻?3. 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提高?4.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5.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听听那冷雨》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余光中的诗歌手法及其独特的情感表达;(3)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2)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等,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3)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诗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理解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2)培养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3)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诗歌的情感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复杂情感的理解和表达;2. 诗歌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听听那冷雨》原文及注释、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预习《听听那冷雨》,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预习的内容,简单介绍余光中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你们对故乡有什么印象?有没有想过用诗歌来表达这种情感?2. 朗读诗歌:(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3. 分析诗歌:(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听听那冷雨”“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等;(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讨论。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联系诗人的背景,体会其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祖国的热爱;(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交流。
5. 诗歌创作:(1)教师提出创作要求,如运用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故乡或祖国的情感;(2)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可以口头表达,也可以书面形式呈现。
6. 分享与评价:(1)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进行评价;(2)教师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让学生选取其他描写雨的诗歌,如《春雨》、《夜雨寄北》等,与《听听那冷雨》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余光中的独特之处。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实用二份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实用二份《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优秀篇」 1教学目标:1、研习课文,体味本文蕴涵的深挚的感情;2、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鉴赏其意境之美。
教学重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涵泳美读,品评赏鉴作品。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评点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一“雨”字,请同学们__联想,用三言两语简述之。
二、介绍作者他生在__长在__,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__,1950年到__,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光中先生热爱__传统文化,热爱__。
礼赞“__,最美最母亲的__”。
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不仅是诗人,还是一个散文家、评论家,他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大家一定不会忘了那篇情思绵绵的《乡愁》。
余光中曾经说过,真正丰富的心灵,在自然流露中,必定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化,字字玑珠,绝无冷场。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他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从情感和语言两个角度来感悟本文蕴涵情致。
三、研习课文,把握情感。
分组讨论:1、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哪些地方哪些时代的雨?作者的喜好如何?2、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雨的?突出了雨的什么特点?3、怎样理解冷雨的“冷”,描写冷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汪: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淋淋雨意__听雨__ 绵绵乡愁(冷雨) (热肠)四、品味语言,鉴赏意境。
师:一篇美文就是语言文字的聚宝盆,古人有语,情动于衷而言于外。
问:这种感情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出来的呢?余光中说对于文字特别__的作家,必然有他自己专用的词汇;他的语言是定做的,不是现成的。
1.有评论家说,《听听那冷雨》只要轻轻吟诵一遍,就会感到有一支军乐队正弹拨乐器跟随方阵伴奏演进。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
《听听那冷雨》教学教案设计(精选10篇)《听听那冷雨》全文篇一《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
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4篇必修二语文《听听那冷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存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尝祖国的山水之美。
3、依据自己的经受,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4、通过反复朗读,进展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知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家乡,家乡之于我们,就犹如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久爱过,永久不能忘记。
尽管可能会由于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久不会转变,由于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现来,暖和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冷雨”中,查找那一份久违的感动。
(二)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始终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出色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最终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其实,我们对余光中并不生疏,初中时,我们就学过他的一首诗——《乡愁》(投放课件)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乡愁》中,借助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意象,比方邮票、船票、坟墓以及那一湾浅浅的海峡,表达了他与大陆母亲的割舍不断的牵挂。
这是他的诗歌,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篇散文,看一看里面又包含着怎样的一段情缘呢?(三)夯实根底,检查字词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 锹(铁锹) 啾(啁啾) 愀(愀然)(四)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五)总体把握,有的放矢大家预习了这篇文章,觉得好懂吗?它的语言不好理解是很正常的,由于我们的不仅是一位散文家,而且是一位诗人,他是用一种诗歌的语言来写诗的,并且文章中化用了很多的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
一、导入:雨是大家熟悉的自然现象之一。
春雨绵绵、秋雨潇潇。
雨落在地上,有时也落在人的心上,引人遐想,勾人情思。
文人笔下的雨更是词句优美,意象多端。
谁能来给大家吟几句关于雨的诗句?请2—3位学生回答。
教师幻灯展示以下诗句: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杜甫《春夜喜雨》
归纳:心喜而雨润
2、“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归纳:心乐而雨酥
3、“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归纳:心苦而雨寒
4、“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归纳:雨作为抒情物象贯穿一生一世。
过渡:何时暖,何时寒?——心暖时暖,心寒时寒。
二、研读文本。
1、题目中的“那”是否可以改成“这”?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不能。
文章主要写大陆的雨,回忆大陆的雨,作者身在台湾,心在大陆,用“那”字,一种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就油然而生,而一种思乡之情也就随之而来。
(文章第1段有较集中表现)
2、题目是“听听”,可文章
3、4两段却写“嗅雨”和“观雨”,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嗅雨”和“观雨”都是美好的事,但“听雨”则更美好,更能引起作者无限的遐思。
(3、4两段不做太多分析,简单带过,将时间节省下来用在重点的内容上)
3、活动体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作者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活动一: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停顿、轻重、缓急,读出作者的情感基调。
读过之后,你感觉本文语言上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长句多——与春雨“缠绵”的特点相似,也与作者丝丝缕缕的乡愁相似。
叠词多——有韵律感,与“雨”的特点相似,形象地描绘出“雨”的各种声音与形态。
修辞手法——大量使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句式。
化用古典诗词——第5段:“一打少年听雨……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古典诗句在这里的巧妙运用,渲染出了景色的凄美,而作者此时正处于中年时期,衬托出内心的那场孤寂、沧桑感。
·活动二、作者最爱听雨,那么作者听了哪些“冷雨”,又从“冷雨”中听出了些什么?
(1)“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阅读第5节)凄凉、凄清、凄楚——凄迷
(穿插作者介绍: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
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 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
)
从“冷雨”听出了忏悔。
(2)“屋瓦上的雨声”(阅读第6、7两段)温柔有韵律
从“冷雨”听出了喜爱。
(3)“日式古屋的雨声”(阅读第9段)单调、耐听——回忆
(穿插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人,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自称“江南人”。
抗日战争时期,在重庆度过近8年的学习生活,十七岁才回到南京继续求学。
)
从“冷雨”听出了回忆、渴望。
(4)“七十年代台北的雨声”(阅读第10段)什么都没有雨声没有了音韵
从“冷雨”听出了依恋、无奈。
小结:作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将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融入那“冷雨”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情景交融”。
·活动三、能否说出作者的形象?远离故乡的孤独、寂寞的游子形象。
·活动四、找出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句。
项基本原则汉字宋画古典诗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眷恋之情;对传统文化逐渐消亡而产生的悲凉之情。
总结:通过这4个活动,我们是否体验到了作者蕴含的“冷雨”中的情感?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冷雨
对传统文化的眷恋之情
问:题目中的“冷”是否可以去掉或换成别的字?
学生回答后明确:不能。
这个冷字不仅写出了雨的冷,更写出了作者冷的心情:思乡不得回及对传统文化的消逝无奈悲凉。
三、课外拓展。
活动五、找出一些写景抒情的手法,并模仿文中的句子,用自己的感受写一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要做到“情景交融”。
活动六、找一些与“雨”有关的诗词曲画等艺术作品,并品味其中所蕴含的意义或情感。
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
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
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写作背景:余光中于1949年离开厦门去香港,1950年到台湾,本文创作于1974年,正如文章中所说,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几十年来,余光中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却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血脉相连。
他的作品,无论散文、诗歌,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抒发出浓浓的去国怀乡之感,强烈的思乡思亲之情。
《听听那冷雨》是余光中的散文代表作品,正如《荷塘月色》之于朱自清,《喝茶》之于周作人一样,文章集中地反映了作家的创作主张及艺术风格。
本文通篇写雨,写愁,写离怨,通过那蒙蒙细雨来凸现自己的思国爱国感喟生命之情思。
有一位诗人,在台北厦门街的小巷里,高吟乡愁。
有一位散文家,时常举目望星天,作逍遥之游。
有一位评论家,拿起锐利的笔,声称要剪掉散文的辫子。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和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右手写诗,故诗作最丰,约六百余首。
其诗常常洋溢着对祖国的呼唤和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追缅怀念之情,“乡愁”式的中国情结是余诗的一大主题。
《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左手写散文。
其散文被称为“诗化了的散文”。
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它独特的散文路径。
常常思想驰骋千里和句式变化多端,注重散文的容量和弹性,追求汉语自身的精致、准确与神韵。
我一直有一个说法:一个中国人,如果他一直墨守传统的话,那他就是一个孝子;如果说他一直向西方取经而不回来,那他就变成了一个浪子。
孝子当然不会发扬光大,而浪子则一去不回头。
往往是回头的浪子才能成气候,因为他能够融贯中外,吸收外来的营养,又能保留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余光中
“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惊蛰zhé仓颉jié氤氲yīnyūn 米芾fú王禹偁chēng 羯鼓jié寒濑lài 惊悸jì淅沥xīlī揪(jiū揪住)锹(qiāo铁锹)啾(jiū啁啾)愀(qiǎo愀然)第一部分(1-4) :写雨季引起“他”对祖国故土浓郁的牵挂和坚定的信念。
第二部分(5-9) :写嗅雨,观雨,听雨,从多方面表达因离开祖国而引起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0-15) :回到台北的现实,续写听雨,表达因时光、青春流逝而引起的凄冷感悟。
作者在不同的地方看雨、听雨、体会雨
时空回想体味
今台北街巷走入霏霏细雨,想入非非
品雨汉字寄情
嗅雨嗅春雨,情思涌动
观雨观台北云雨,走入历史
昔美国落基山难睹云情雨意
听雨听雨大陆秋,回首人生
听屋瓦雨乐,品柔和情韵
听雨日式古屋中,感秋意,思故园
听雨在公寓时代,雨乐成绝响
今台北街巷梦醒时分,雨雾中体味深深的家国之痛
今——昔——今
眼前——回忆联想——眼前
现实——历史——现实
时间与空间,历史与现实,眼前与回忆,交融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