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2.诗词的字、词、句解释,如“床前明月光”、“离离原上草”等;
3.诗词的朗读与吟诵,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4.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如《静夜思》中的月夜景象,《望岳》中的泰山雄伟;
5.探讨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与哲理,如思乡之情、壮志凌云等;
6.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问题,设计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3.实施计划: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向学生介绍改进措施,并说明其目的和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改进措施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增加互动环节、引入多媒体资源等。
-在课后,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和问题,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练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章节通过学习《21古诗词三首》,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背景,领悟古诗词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2.增强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通过分析诗词的意象、意境,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激发创作兴趣;
3.培养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诗词,提升思维品质,激发创新意识;
2.当堂检测
-诗词朗读:请学生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朗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感强。
-诗词解释:教师随机提问,要求学生解释某句诗词的意思,如“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字的意义。
-诗词意境描述:教师给出一个诗句,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如《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
-诗词情感分析:教师给出一个诗句,要求学生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静夜思》中的“低头思故乡”。
-定期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改进措施的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愁、寺”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诗词是传承古今的绝唱,是民族血脉的力量,更是语言文字的华章。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21.古诗词三首。
二、解题:分别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读题达意,透过题目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地点、时间……)三、回顾前置性学习任务:“我是朗读者”——诵读三首诗词“我是插画师”——选择一首诗词配画“我是书法家”——抄写《枫桥夜泊》“我是采集员”——搜集并整理三首诗词的资料课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一定收获颇丰,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交流展示学习任务:学习任务一:“诗词领读”——读准字音,读好诗句《山居秋暝》读准字音“暝”“浣”、读好停顿、语调语速。
《枫桥夜泊》看来练了很多遍,熟悉得能背下来了。
《长相思》讲“榆、畔、聒、更”。
理解了字义,读得更从容。
过渡:我们先来看前两首唐诗,昨天选择“插画”的同学好多都描绘了这两首诗的景色。
学习任务二:“插画解读”——文画关联,图解诗意(一)《山居秋暝》1.图解诗意:参照诗句,解说配画,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板书:月、松、泉、石、竹、女、莲、舟小结:清泉流动,浣女嬉戏,更衬托了山林的幽静。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2.想象声音:“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
”这画中有没有声音呢?(水流声、嬉笑声、鸟鸣声、风声……)读出这山林的自然之美——读出这雨后的清新之美——3.配乐朗读如果为这首诗配乐,应该是什么风格的?(惬意闲适)4.借助资料,感悟诗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而王维为何如此惬意留恋?小结:山林、秋雨、明月、清泉、浣女、渔舟,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王维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写照。
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时,我将运用多媒体展示秋夜的月亮、清晨的露水和壮丽的山川,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画面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随后,我会提出以下问题:“你们在这美丽的画面中,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吗?”“你们知道这些景象是如何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吗?”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4.赏析解读:引导学生从诗词的形式、内容、意象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尊重古代诗人及其作品,树立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4.创作实践,提升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仿写古诗词,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分享,互相点评,共同提高。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美好情感,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结合诗词内容,讨论诗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5.学生的情感体验:五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诗词中感受美好,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共2课时)

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背景知识和内涵,理解古诗词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内容1. 《登鹳雀楼》1.理解诗歌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作者和背景故事。
3.学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和典故知识。
2. 《春晓》1.理解诗歌中的春意和作者的感慨。
2.分析诗歌中的节令描写和描绘春天的语言。
3.感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 《静夜思》1.理解诗歌中的夜晚静谧的景象。
2.分析诗歌中的描写手法和意境。
3.感悟诗歌中的孤独与思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简短的视频引入古诗词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 1. 老师朗读《登鹳雀楼》,学生跟读。
2. 分组讨论诗歌的表达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老师讲解诗歌背景知识和文化内涵。
练习:1. 听录音,模仿朗读《登鹳雀楼》。
2. 完成相关习题,理解诗歌内容。
第二课时复习: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学习: 1. 老师朗读《春晓》,学生跟读。
2. 分析诗歌中的节令描写和作者情感。
3. 老师导入《静夜思》,学生独立阅读理解。
练习: 1. 分组合作,分析《春晓》中的语言特点。
2. 朗读《静夜思》,体会诗歌中的孤独与思念。
四、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包括听力练习、朗读、小组讨论等。
2.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下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欣赏《古诗词三首》的过程中,不仅提升了语文素养和文化底蕴,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激发了对诗歌的兴趣,帮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使古诗词教学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
以上为《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语文《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三、教学具准备教师准备:教案课件微课学生准备:提前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四、核心问题设计认真读三首诗词,结合注释理解意思,想象诗词描写的画面,体会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从《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两首诗中找出哪些景物是动态,哪些景物是静态。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阅读导读页,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咱们将进入第七单元的学习,咱们先来读一读单元导读页上的这句话,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预设:从“四时景物皆成趣”这句话我了解到这个单元的课文描写的是不同的景物。
师小结过渡:是的,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一起去领略世间万物的美好。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习作要点。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个单元的第一课:第21课《古诗词三首》。
板书课题。
二、揭示课题了解王维师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朝是一个诗的时代,孕育出了一个灿若明星的庞大诗人群体。
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山居秋暝》来走近王维,走近他的诗歌。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1.理解题目师引导学生理解目:谁能借助注释说说“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
预设:暝的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
所以山居秋暝的意思就是在山里看到的秋天傍晚的景色。
师小结:“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通过注释是我知道它指的就是傍晚。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之作,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诗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掌握一些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诗的魅力,培养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古诗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培养古诗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朗读法: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意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素材。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安排。
3.教材: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教材和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古诗的题目,引导学生朗读题目,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同时,解释一些生僻词语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3.鼓励拓展:鼓励学生在课后主动阅读古诗词,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丰富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的详细、生动、有趣。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提高语文素养。
五、作业布置
1.诗词积累:要求学生课后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背诵,并在下节课进行分享,以增强学生的诗词积累和表达能力。
5.创作实践,内化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古诗词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仿写、创作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内化所学知识。
6.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多元评价,促进发展: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8.拓展延伸,提升素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适当拓展相关知识,如诗人的生平事迹、诗词背景等,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想。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2.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阅读、理解古诗词,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重视朗读,感受韵律美: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提高学生的语感。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三首古诗词。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词的含义,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诗词所表达的主题。
2、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深入体会诗词的意境。
(2)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词的理解。
2、讲解法:对诗词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词的主题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想象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描绘诗词所展现的画面,体会诗人的心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优美的古典音乐,展示一些古代诗词的书法作品,或者讲述一个与诗词相关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词1、学生自主朗读三首古诗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倾听老师的读音、节奏和语气。
3、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之间互相纠正读音和节奏。
(三)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词的大意。
2、小组内交流讨论,对于不理解的词句,共同探讨解决。
3、教师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
例如,在讲解《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绿”字的妙处,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用词的精妙。
(四)体会诗情1、引导学生思考每首诗词所表达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诗词中的情感。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
比如,在学习《秋思》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诗人张籍长期漂泊在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从而更好地理解诗词中那种深沉的乡愁。
(五)想象画面1、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诗词,在脑海中想象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包含了《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泊船瓜洲》三首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这些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三首诗词,学生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领略到古人对友谊、离情别绪的真挚描绘,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大有裨益。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词,对诗词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对于这首课文中的某些诗句,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三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大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析、想象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尊重和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诗词,理解诗词大意,感悟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诗词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以及诗词意境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动画等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知和体验。
2.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词原文、注释、图片、音乐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3.诗词卡片:制作诗词卡片,用于学生朗读、背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三首诗词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然后简要介绍诗人李白、王维、王安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古诗词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
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
(板书:山居秋暝枫桥夜泊)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背诵写景的古诗,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山居秋暝》《枫桥夜泊》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点拨:(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文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山居秋暝》中注意读准“暝(míng)”“喧(xuān)”“浣(huàn)”;《枫桥夜泊》中注意读准“啼(tí)”“钟(zhōng)”。
3.书写指导(1)出示要求会写的汉字:孙、泊、愁、寺。
(2)教师示范书写,指导书写。
点拨:①“孙、泊”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
②“愁、寺”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
(3)学生练习书写,师生共同评价。
4.解读诗题(1)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篇一:五年级上册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泊船瓜洲》一、导放:我们一定从小就能背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的,古往今来,游子思乡,叶落归根,人们写下了多少动人的诗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词,体会那浓浓的思乡之情。
打开教科书,我们要学习哪三篇古诗词?二、新授。
1、我们首先来学习第一首,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王安石,原籍江西临川,他曾经做过北宋时期的宰相,也是一位文学家。
2、请大家读读题目,看看你们能知道什么。
(泊,停泊。
这首诗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时写的。
)3、自由读诗,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
指名读。
(指正:间:jian,间隔。
画图说明瓜洲和京口的“间”)齐读古诗。
4、再读古诗,借着书下的注释把诗句意思读明白。
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学生说意思)师:作者这两句诗提到了几个地方?(三个)距离呢?(一水间,数重山)京口和钟山这样近,这和作者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联系下文的意思想想看。
下文是什么意思呢?(春风又把江南吹绿了,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诗人想回哪儿?(钟山)(师画图:钟山)王安石的原籍是江西的临川,钟山在这儿,王安石的父亲在钟山(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做过官,王安石从小就在钟山长大的,所以他对这里有非常浓厚的感情。
可以说钟山是王安石的第二故乡。
5、(指着图)这三个地方这么近,诗人在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回家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指名读。
指名再读。
6、刚才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你们觉得诗人是在什么时候吟诵这首诗。
在你们的想象中,诗人又是站在哪里,看着什么地方吟诵这首诗。
(春天的夜晚;站在船头,向钟山方向)师:在这明月之夜,诗人走出船舱,站在船头向对岸眺望。
对岸就是京口。
诗人想到的是什么呢?此时春风把江南吹绿了,看到此时的情形,诗人想到了什么呢?(想起自己的家乡,山变绿了,水变清了,开满了花,再加上故乡那一轮明月,诗人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家乡呀。
第21课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统编版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研判教材本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融为一体。
《山居秋暝》是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
诗的大意是: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
可“我”还是愿意留在这里,长久居于此地。
首联上句中的“新”字,既点出了新近下雨之意,又表现出下雨后清新如洗的感觉;下句的“晚来秋”,呼应了诗题,表现出山居秋暝独有的特色。
领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明月高照、清泉流淌的图画。
两句一静一动描绘出山间傍晚的美好景色。
颈联描写人的活动,由“竹喧”而知浣女归来,由“莲动”可见渔舟顺流面下,用洗衣女子的欢歌笑语以及渔舟归来荷叶晃动的场景,衬托出月夜山村的清幽宁静尾联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由于山间景物如此清新美好,令人流连忘返,所以诗人流露出长久隐居于此地的心愿,即使春去花落,也不会为之改变《枫桥夜泊》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大意是:漫天寒霜里,月亮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
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灯火点点,面对这些景象,诗人心中充满愁绪。
此时,姑苏域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人客船。
前两句中,“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思乌鸦的啼叫衬托月夜的静谧;后两句亦写诗人所闻。
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长相思》是纳兰性德作为康熙帝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出将士长途跋涉的情景,抒发了思乡之情。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条条河,向山海关那边进发。
夜已深,营地里上千顶帐篷都亮着灯。
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诗人被风雪交加的声音吵醒,不禁思念起故乡来。
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
1.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古诗词所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感受古诗词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创设与古诗词意境相符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诗词解析: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古诗词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3.互动交流: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创作心得,教师给予指导和建议。
(五)总结归纳
1.教师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强调古诗词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学生反思: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对今后学习的期望。
3.布置作业:布置与古诗词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几年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能够理解并背诵简单的古诗词。他们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兴趣,但在深入理解和鉴赏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大部分学生能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但对其中的寓意和情感把握不足,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
5.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词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尤其是对古诗词中抽象概念和修辞手法的把握。
2.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读古诗词。
3.激发学生创作古诗词的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个性化创作。
2.诗词内容解析:逐句解析三首古诗词的字面意义,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中的关键词汇和修辞手法。
3.情感分析与体会:深入挖掘诗词中的情感表达,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1.教学活动设计: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诗词的主题、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3.教师总结:教师对学生的分享进行总结,强调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4.布置作业: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词三首》,并尝试创作一首诗词,巩固所学知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在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古诗词的韵律、对仗、修辞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词三首》的学习将更加深入。然而,由于古诗词的表达方式和现代汉语存在一定差异,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此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等方面也各有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难点:帮助学生化解古诗词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体会诗词的意境和寓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重点: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词,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作,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重点:引导学生从古诗词中汲取人文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读、理解并默写《古诗词三首》中的生字词,如“寻”、“隐”、“宿”、“晓”、“染”等,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能在具体语境中运用。
2.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古诗词三首》,把握诗词的基本内容、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学会分析古诗词的意象和寓意。
1.针对学生古诗词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针对学生在理解诗意方面的困难,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化解难点,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魅力。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古诗词三首》的作者及相关背景知识。
2.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意境描绘。
3.能够理解《古诗词三首》中的意义和情感。
4.掌握《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古诗词三首》的背诵和朗读。
2.《古诗词三首》的意义理解与感悟。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和表达。
2.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听音乐或者引用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对古诗词三首进行初步了解。
2. 学习诗文(15分钟)让学生轮流读诗,重点解释生字生词,并引导学生理解诗词意境。
3. 诗词赏析(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诗句的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内涵。
4. 朗读训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诗词的朗读训练,注重语音语调和情感的表达。
5. 诗词背诵(15分钟)组织学生进行诗词的背诵,鼓励学生理解并内化其中的情感。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对诗词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古诗词三首》为教学内容,结合诗词的背景知识和内涵,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情感,并通过朗读和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并在小组讨论中展现出对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体验。
但也需要注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程度和朗读表达能力,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综合训练,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
以上为本节课《古诗词三首》的教学设计及反思,希朥能够对教学有所帮助。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五年级上21《古诗词三首》语文优质课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古诗词三首》是新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领略古人优美的诗词和文化内涵。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朗读、理解和赏析三首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与理解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朗读并理解《古诗词三首》;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古诗词三首》的诗意表达和赏析。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古诗词中含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词氛围,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古诗词三首》。
2. 学习诗词(15分钟)逐句解读三首诗词,深入讨论诗句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3. 听读朗诵(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诗词朗读,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词的情感与意境。
4. 集体赏析(15分钟)共同欣赏诗词,展示学生的朗诵成果,讨论诗词的意义和情感。
5. 情感表达(10分钟)学生就诗词内容进行情感表达,写下诗词赏析或个人感悟。
6. 总结与展望(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学习进行总结,展望下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古诗词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1.课后完成《古诗词三首》的朗读作业;2.完成诗词的赏析心得。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参与度;2.朗读表现和理解程度;3.诗词赏析心得的深度和表达。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但在课堂互动和情感表达方面还有待加强。
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相关背景知识的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词三首》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审美情感。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20《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词三首》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三首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具有深刻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古诗这种文学形式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于古诗的深层含义和创作背景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古诗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3.古典文学的欣赏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典文学,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教学资源。
2.准备古诗的朗读和背诵材料。
3.准备相关的文学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营造古诗所描述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展示《山居秋暝》的山水画面,播放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秋日的宁静和美丽。
2.呈现(10分钟)呈现古诗的内容,引导学生朗读和理解。
在呈现过程中,注意对重难点词语的解释和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反馈。
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帮助学生熟悉古诗的内容和节奏。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和小测验等方式,巩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最新)24年秋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精品】

2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枫桥夜泊》。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收集整理王维、张继纳兰性德的资料。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山居秋暝》课时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居秋暝》,背诵古诗。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诗题,激发兴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三首》。
诗词既是人们寄情山水的工具,又是人们表情达意的载体。
本课的三首古诗词,诗人们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第一首古诗《山居秋暝》。
注意“暝”是后鼻音。
2.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预设:“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
那么,由诗题可知,这首诗写的诗山中秋天的傍晚景象。
板块二:初读古诗,感知古诗大意1.介绍诗人。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
唐代著名诗人、画家,有“诗佛”之称,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之一。
主要作品:《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等。
2.老师范读古诗,注意“暝”和“浣”的读音。
3.下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4.读完后请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致意思。
诗的大意:空旷的山中刚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到阵阵秋意。
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清澈的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
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
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
(1)自由读词,读准字音。(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
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
[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五年级上册《
教学设计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下面是我整理的五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xx三首》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牧童》、《舟过安仁》两首诗以轻松、诙谐的笔调描绘出悠然自得、无忧无虑的牧童和两个张伞使风的顽皮儿童,凝练的诗句中充满了童真、童趣。《清平乐•村居》以轻快、流畅的语言,徐徐铺开一幅恬淡、惬意的农家生活图,令人深深地沉醉其中。
(2)合作探究,理解字词。(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xx
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设计理念
吟诵,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在文义的设计中,重点抓住描写动作的关键字眼,勾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调动多种感官体验,充分感受其中的情味和韵味,轻松地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
[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3)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xx情趣
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
[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
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Βιβλιοθήκη 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xx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2.交流反馈。
学习《牧童》
(1)理解字词
(2)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3)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学习《舟过xx》
(1)理解字词
(2)品读诗句,入情入境
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
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