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合集下载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导学目标】1. 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

2. 积累《赤壁赋》中重点文言知识,背诵全篇。

3. 体会情、景、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4.理解诗人乐观旷达情怀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导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读写结合。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画家、书法家. 七岁知书,十岁能文。

二十一岁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他博学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著名诗人,同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并称“苏黄”;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著名书法家,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实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做地方官。

新法实行得很有成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害他坐牢。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后来又被贬到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没有实权。

于是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边造了一间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偶尔也去爬爬山,划划船。

同时期的还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

2.背景介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无故遭迫害,长期被贬谪,郁闷之情,文中有现。

但他又能泰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3. 文体知识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语言上多使用骈句和对偶,手法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始于汉代,讲求铺张,称大赋;六朝时期,讲求对仗,称律赋;宋代,讲求自由,称文赋。

《赤壁赋》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散结合。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完整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会讲解文。

知道每段的基本结构(叙事——写景——抒情或议论),按照结构思路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朗读技巧。

说出本文的基本思路和文章的结构脉络(作者的情绪变化乐——悲——喜)。

分别说明本文景色特点与情绪变化及其内在联系,即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

总结景色描写和抒情语言的不同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联系自己,说说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欣赏本文浓郁诗味及似诗如画、行云流水般的文章风格二、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景与情的特点及其内在联系,从景与情的关系,景与理的联系中体悟作者体悟作者“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的文学主张,体悟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生命意识。

2、背诵全文。

三、教学课时:3课时四、学习过程第一课时目标:1、能说出作者的生平主要经历,记住赋体的发展和特点。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记住重点字词的音形意。

3、反复诵读课文。

学法指导:1、诵读状态。

(1)信心百倍,积极主动。

(2)全神贯注,进入作品。

(3)动脑动心,有感而发。

(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

(5)全身松弛,用声自如。

2、诵读技巧。

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

叙述的句子——平缓;描写的句子——注意语境,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诵读;抒情的句子——注意情感把握。

学习内容:(一)预习内容1、苏轼(1037—1101):字,号,人。

唐宋八大家(哪几位?)之一,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其词开一派,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祐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赤壁赋》是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典范。

它描绘了东汉末年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战争,极富历史典故与哲理内涵。

在高二必修三课程中,《赤壁赋》被列为必修内容,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针对《赤壁赋》的学习,设计了一份导学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经典。

一、阅读指导1、了解历史背景《赤壁赋》叙述的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因此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理解文中典故和人物的关键。

建议学生在阅读前先学习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描述和比喻。

2、理解诗人的态度诗人在《赤壁赋》中涉及到了政治、战争、人性等方面的话题,并对这些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感悟。

在阅读中,要注意捕捉诗人所表现的态度与情感,并通过分析文中的笔墨手法,了解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特质。

3、注意文意深刻《赤壁赋》作为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其文采、意境和艺术价值都是较高的。

在阅读中,除了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外,还要注意欣赏其艺术之美,感受到其中的哲理与深度,体会到古代文学的雅趣与人文精神。

二、文本分析1、诗人的表现手法在《赤壁赋》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厚的感情,描绘了过江战争中的士兵、将领、百姓、战场等,表现了自己对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例如,他运用对比手法,把钦差大臣与战士相比,表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别和不公;他运用夸张手法,把战场描绘得血雨腥风,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可怕。

2、文化内涵的深度在《赤壁赋》中,诗人不仅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而且阐发了许多哲学和人文思考。

例如,诗人在文中提出了“志士仁人”的理念,强调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他表达了关于官场腐败、民生苦难、战争惨烈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呼吁应该坚定信仰、振兴国泰、协力同心等。

三、问答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意义和价值,建议以问答方式进行教学,把学生的思考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挥。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pptx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pptx
【我的疑问】
编号: 1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句中停顿)
日 食 饮 得 无 衰 乎 ( 揣 测 语 气 ) 2.通假
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读 zhǔ,
业精于勤荒于1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教师评价:
盐城市时杨中学 201 2 —201 3 学年第 一 学期高 一 语文 学科 必 修 1 专题 4 学案
(1)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嘱托,引申为“劝酒”) 属 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嘱托)司命之所属(《扁 鹊见蔡桓公》) (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隶属、属于)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滕王阁序》) (动词,属于、是)若属皆为所 虏(《鸿门宴》) (表复数,这些,类) 神情与苏、黄不属(《核 舟记》) (类似) 或 是 下 属 禀 见 ( 部 属 ) (2)盖
(4) 歌 扣舷而歌之 (动词,唱) 歌 曰 ( 名 词 , 歌 词 ) 倚歌而和之 (名词 ,歌声)
(5)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动词,攻克,打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6)之
纵一苇之所如 (往,到,动) 哀吾生之须臾 (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惟江上
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 山川 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 表示动 作行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 (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 用法,以……为伴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于是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之 (名做动,唱)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名做动,攻下) 4.古今异义。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古:诗经的篇名;今:美好 的样子)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古:水气;今:二十四节气之一)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古:端正;今:危险) 5.文言句式。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 渺渺兮 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主谓倒装) 正襟危坐而问 客曰:“何为其然也?” (宾语前置) 固一世之雄 也,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者乎 (被动句)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状语后置)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 (判断句)

《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

《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

《赤壁赋》教案《赤壁赋》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赤壁赋》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赋》教案篇1【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把握词类活用;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3、感悟语言运用上骈散结合的妙处,能够全文背诵;4、学会懂得与自然、与他人、与文字等多种交流方式,释放胸怀,提高自身修养。

【重点难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准备1.正音壬rén戌xū 属zhǔ客冯píng虚御风愀qiǎo然窈yǎo窕tiǎo 桂棹zhào 倚歌而和hè 旌旗jīng舳zhú舻lú 横槊shu 山川相缪liáo 酾shī酒渔樵qiáo 江渚zhǔ 匏páo尊蜉fú蝣2.对照注释,找出文中出现的通假字。

(1)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2)山川相缪(通“缭”)3.知识了解学生参看《成才之路》“资料园地”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2、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一、(1)月下泛舟乐二、(2~3)吊古伤今悲三、(4~5)阐述哲理乐四、精读1——2段,背诵、积累、感悟、体会。

三、研习文本1、第一段①自由诵读第一段,本段中,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讨论明确: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3、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欣赏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品味其优美的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手法。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准确翻译全文。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以及蕴含的人生哲理。

2、难点(1)领会文中景、情、理相互交融的艺术特色。

(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思想和旷达乐观的情怀。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2、写作背景《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 年),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苏轼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黄州是苏轼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人生转折点,他在这里完成了人生的一次重要蜕变。

在黄州期间,苏轼多次游览赤壁,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篇。

四、课文导学(一)初读课文,正音断句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纠正读音和断句。

(二)再读课文,疏通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诵读、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

2、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把握作者的情思变化,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1、体会本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情思变化,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知识链接1.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

字,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弟,合称“三苏”。

2.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写作背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黄州,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黄州的赤壁并非周瑜破曹的湖北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

课前预习1.注音壬戌()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冯()虚御风桂棹()倚歌而和()之愀()然舳舻()山川相缪()酾()酒横槊()渔樵()江渚()匏()樽蜉蝣()扁()舟扣舷()狼藉()枕藉()嫠()妇是造物者无尽藏()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第1段,并注意重要虚词的用法。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课堂探究一、整体感知1、听录音,找出文中表达喜怒哀乐等感情变化的词语2、概括全文的情感变化二、学习课文第一段(一)文言知识积累1、找出段落中的重要句式并指明。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学习重难点 (2)三、预习检测 (2)四、中心思想 (4)五、段落划分 (5)六、写作手法 (7)七、读文感知 (8)八、经典语句解读 (9)九、预习检测答案 (11)十、全文翻译 (13)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赤壁赋》,旨在深入理解苏轼在文中展现的豁达胸怀和深邃哲思。

我们将通过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感受作者对自然和历史的独特感悟,体会其深沉的人生思考。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对这篇赋的学习,提升个人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此外,通过学习苏轼如何借助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抒发个人情感与哲理思考,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样的学习目标既包含了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也涵盖了个人能力的提升与情感世界的丰富,使学习过程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赤壁赋》的学习重难点在于把握文章的主旨与苏轼的哲学思考,同时深入品味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一方面,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苏轼如何通过赤壁这一历史场景,表达出对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深刻见解,这是文章的精神内核,也是学习的难点。

另一方面,苏轼的赋文语言优美,意象丰富,需要我们去仔细体会其遣词造句的精巧,领悟其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来营造意境的手法,这是学习的重点。

只有抓住这些重难点,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赤壁赋》的魅力,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三、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 《赤壁赋》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_______”。

2. 《赤壁赋》以_______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作者对于宇宙、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3.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一句描绘了_______的景象,为后文的抒情和议论做了铺垫。

二、选择题1. 下列关于《赤壁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借赤壁之战的历史遗迹,抒发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赤壁赋》教师导学案

《赤壁赋》教师导学案
(2)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声。体现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4.拓展:
阅读下面两首词,说一说它们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
西江月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作者于元丰三年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3、问:那苏子认为该怎样度过人生呢?
明确: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江上之清风有声,山间之明月有色,江山无尽,天地无私,风月长存,声色俱美,正可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正是用这种观点看待万事万物,作者的悲怨也就得到了思想上的解脱。回归自然,融于自然,在恬淡幽静、气氛清新的清风明月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思想矛盾解决了,心胸也随之旷达超脱起来。
苏子二论:“何羡”论(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共适”论(清风、明月吾与子共适)。议论层次转换的关键虚词:“且夫天地之间”之“且夫”。由此番议论可观照苏子内心世界及自我超脱情怀。
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抒发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

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导学案赤壁赋(精选11篇)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导学案赤壁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导学案赤壁赋篇1一、检查学生朗读二、研习课文1、学习第一段:⑴指读第一段。

⑵划出写景的句子,同桌讨论,形成一个整体画面。

(要求能按照由上到下、由远及近的顺序,将这个画面描述出来。

可以打腹稿,也可以拟个简单的提纲,目的在于通过想象再现东坡先生的此时此地此景。

)请一个同学描述。

⑶小结第一段的景物特征:澄澈、幽美。

⑷指导背诵要领:首先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其次是景物描写,是抒发感受,突出游人之乐。

⑸学生试背,齐背。

⑹指名上黑板背写景物描写的句子。

2、学习第二段:⑴指读第二段。

⑵教师引导:如此幽美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如何?请在此段找一个词概括。

⑶作者写了饮酒放歌之乐后,接着写谁?箫声如何?请找四个词概括,并分别组词。

哀怨、思慕、啜泣、倾诉。

⑷作者是如何描写箫声之悲的?(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⑸记诵思路:乐──歌──箫声。

⑹齐背。

3、研习第三段:⑴指名朗读。

⑵提问:客人因何而悲?“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案(教师版)一.课题:《赤壁赋》(粤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15课)二.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及其作品,了解“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掌握本文的一些重要词语。

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鉴赏本文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

3.领悟作者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和表现出的旷达乐观的情怀。

学习作者旷达的心境,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4.体味本文的音韵美,背诵全文。

三.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句式。

学习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鉴赏本文形象优美、善于取譬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通过主客问答,了解并学习苏东坡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明确自己的人生观。

五.教学课时:四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二.课前自主【走进作者】苏轼(1037-1101 ) ,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书、文、诗、词、画,俱成大家。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苏轼的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使用说明】1.建议学生初读课文之前认真阅读预习案,了解苏轼的相关资料。

2.本导学案分三课时进行,重点放在自主合作探究案的探讨上。

3.注重以读背为主的学习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的手段引导学生思考,循序渐进。

【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特征,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

2、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3、学习赋主客问答这一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4、结合作者处境,体验作者情感,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

5、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变化。

自主预习案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011),字子,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北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林艺术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学识广博。

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全才之一。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他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这与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激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的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二、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不能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心里十分苦闷。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pdf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pdf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礼部尚
书。诗、文、书、画,均称大家。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词属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赤壁赋》是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时所作。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
酌(zhuó)
冯虚御风(píng)
肴(yáo)
藉(jiè)
正襟危坐(jīn)
1.一词多义。
(1)属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嘱托,引申为“劝酒”)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通“嘱”,嘱托)
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
(在)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隶属、属于)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藉,凌乱)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望”的方向:向……)
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
(大概)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六国论》) (大概因为)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大概因为)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
(因为)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篇重要文学名篇,也是中国文言文的代表作之一。

这篇赋以“赤壁之战”为背景,描绘了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的种种情节,以及赤壁之战的英雄气概和风云变幻。

赤壁赋语言优美,文辞华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赤壁赋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这篇文学名篇,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和艺术特点,提升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本导学案将从赤壁赋的背景介绍、文学特点、主题思想等方面展开讲解,为学生提供一个深入学习赤壁赋的指导。

一、赤壁赋的背景介绍赤壁赋是三国时期蜀汉着名学者诸葛亮所作,描写了赤壁之战的历史背景和战役经过。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曹操与孙刘联军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曹操率大军南下征讨孙刘联军,却在赤壁水域遭到联军的重创,最终溃败而逃。

这场战役的胜负结果改变了三国格局,也为后来的历史进程埋下了伏笔。

二、赤壁赋的文学特点赤壁赋采用了较为繁复的文辞,用词精细,句式多变,充分展现了当时文人的才情和骚气。

赋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让整个文章充满了激烈的战争氛围和英雄气概。

赤壁赋的文学价值在于其言辞恢弘,意蕴深刻,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三、赤壁赋的主题思想赤壁赋描写了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展现了曹操、孙刘等历史人物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赞颂和对战争的反思。

赋中蕴含着爱国主义情怀和维护正义的理念,弘扬了仁义道德和国家大义,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性的感悟。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相信同学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赤壁赋这篇文学名篇,领略其中的情感风采和艺术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赤壁赋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更能够领略其中的人文情怀和价值理念,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开阔视野,提升综合素养。

愿同学们在文学的海洋中畅游,感悟人生的真谛,铭记古人的智慧与伟大。

语文精华学案赤壁赋导学案(附详细答案)

语文精华学案赤壁赋导学案(附详细答案)

《赤壁赋》精品新课程导学案与详细答案学习要求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感悟语言运用的妙处。

3.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4.熟读并背诵、默写课文。

学习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3.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学习时数2课时学习过程1.字词积累(1) 读准字音壬戌..()()举酒属.()客斗.()牛之间冯.()虚御风愀.()然山川相缪.()扣舷.()而歌酾.()酒临江(2) 解释成语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正襟危坐:杯盘狼藉:沧海一粟:2. 了解作者(1)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六年(1061年)通过制科考试后, 步入仕途, 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先后出任杭州通判, 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年), 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 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 旧党执政, 苏轼奉召回京, 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 开罪旧党, 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 新党复起, 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徽宗即位, 内迁, 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 才华出众, 豪放旷达, 随缘自适, 善谐谑, 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 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 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 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 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 堪称名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 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 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

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 论证精辟, 纵横驰骋, 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 充满诗情画意, 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高中语文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高中语文 赤壁赋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

《赤壁赋》导学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2、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看法。

2、个性化鉴赏:景、情、理的融合,语言特点等。

课时安排二课时夯实基础1.掌握字音:壬戌窈窕棹愀然扁舟枕藉相缪舳舻酾酒槊匏fú挟肴2.词义既望:农历十六日。

横:弥漫,充溢。

纵:任。

如:往。

浩浩:广阔,辽远。

冯虚:凌空。

渺渺:悠远的样子。

倚:循、依。

和:同声相应,唱和。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危:端正。

固:本来。

须臾:片刻。

骤得:数得,屡次得到。

一瞬:一眨眼。

适:指享有。

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第一课时(一)引入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

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二)题解1.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

最新《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最新《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

《赤壁赋》导学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语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回答听力部分时,请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听力部分结束前,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您的答案转涂到客观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A. ξ19.15.B. ξ9.15.C. ξ9.18答案是B。

1.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probably take place?A. In a bookstore.B. In a classroomC. In a library2. At what time will the film begin?A. 7:20B. 7:15C.7:003.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mainly talking about?A. Their friend Jane.B. A weekend tripC.A radio programme4.What will the woman probably do?A. Catch a trainB. See the man offC. Go shopping5. Why did the woman apologize?A. She made a late deliveryB. She went to the wrong placeC. She couldn’t take the cake back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赤壁赋》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1、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2、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

”诗歌:代表北宋诗的最高成就,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散文: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书法:自成一家,长于行书、楷书,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又是我国古代楷书的四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画作:开创了湖州画派。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到汉代形成一种有韵的特定体制,成为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韵文。

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

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

特点: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分类:大赋:以铺叙事物为主;小赋:以抒情为主;文赋:近于散文;骈赋、律赋:接近于骈文;整体感知:1、生字词:壬戌(rén xū)之秋举酒属(zhǔ)客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如冯(píng)虚御风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泝(sù)流光倚歌而和(hè)之余音袅袅(niǎo)泣孤舟之嫠(lí)妇苏子愀(qiǎo)然山川相缪(liáo)舳舻(zhú lú)千里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驾一叶之扁(piān)舟举匏(páo)尊以相属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无尽藏(zàng)也相与枕藉(jiè)乎舟2、诵读方法指导:作者在抒发哀怨之情时,虽然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心消沉,而能主动从庄子的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自我解脱出来,显得胸襟豁达、思想开阔,所以总体上应该是达观、洒脱的感情基调。

认真倾听录音范读,把握准节奏、轻重、气势。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

(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

“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

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

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

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课中探究案一、朗读第一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①看到的景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②诗人的活动有(动作):诵---歌---纵---凌---③诗人的感觉如何:遗世独立,羽化登仙。

遗世:离开人世④诗人会有何种心情呢?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二、朗读第二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2、文章第二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概括。

感情色彩是怎么变化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三、朗读第三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翻译划线句子: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水的无穷无尽。

想与神仙一起遨游太空,同明月一样永世长存。

2、(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明确:本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教师补充: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雄)今(而今安在)历史对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暂(寄蜉蝣、哀吾生)感触生悲,一由理想(挟飞仙,,抱明月)现实(不可骤得)矛盾生悲。

(2)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明确: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四、朗读第四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2)作者是怎样劝慰客人,使他从悲情中解脱出来?明确:A.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人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存在的。

B.从“取与不取”的角度,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摒弃(不取)禄禄官位蜗角虚名,而取无穷的自然万物(明月清风)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

五、朗读第五自然节解答下列问题:2、(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喜”,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

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课后练习案1、完成课时训练《赤壁赋》2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

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附参考译文: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

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

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

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

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

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

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

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

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

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

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

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

“唉呀!我知道了。

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

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