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城市交通“十一五”规划纲要城市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功能和形象标志之一,是综合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是上海构建“四个中心”基本框架的关键时期,2010年要举办成功、精彩、难忘的世界博览会,一个高效、和谐的一体化城市交通体系是成功举办世博会的基础保障,是上海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为进一步明确“十一五”期间上海城市交通的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任务,指导“十一五”城市交通相关分项规划和区县交通规划的编制,特编制本规划纲要。上海城市交通包括公共客运、道路货运、静态交通以及交通信息化、汽车维修、汽车租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等交通衍生服务业。

1、“十五”回顾与评估

1.1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城市交通白皮书》,确立了建设“一体化交通体系”的战略,逐步实施了公共交通优先、机动车总量控制和区域差别化管理等重大交通政策,交通基础设施继续保持高强度建设,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城市交通系统供应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一体化交通体系框架雏形已现。

1.1.1供应能力增强,服务水平提高

公共客运 全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05年比2000年增长23.6%,占交通出行总量的比重从19.6%上升到24%。轨道交通运营线路从62.92km(总长度65km)增加到147.78km(总长度143km),日均客运量从37万人次增长到163万人次,日最高客运量已达213.6万人次。地面公交重点增设了新建住宅区、郊区新城以及与轨道交通接驳的线路,日均客运量从724万人次增长到762万人次。出租汽车日均客运量从213万人次增长到282万人次。公路省际长途客运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年客运发送量从1282万人次增长到2468万人次。

道路货运 2005年道路货运量达3.3亿吨,占上海城市货运总量的49.6%,比2000年增长15.2%;其中道路集装箱运量达884万TEU,比2000年增长了137.5%。至2005年底全市拥有载货汽车20万辆,其中营运货车16万辆左右,比2000年增长30.5%。西北、外高桥、浦东机场、芦潮港等物流中心相继投入运营,并逐步形成规模能力。

静态交通 静态交通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至2005年底全市共有经营性公共停车泊位16.5万个,比2000年净增7.36万个。社会公共停车泊位达到10000个。路内停车逐步规范,中心区推行咪表收费。

交通衍生服务 交通信息化、汽车维修、租赁、驾驶员培训等交通衍生服务业趋向社会化和专业化。汽车维修辆次2005年比2000年增长

151.8%。汽车租赁业初步形成稳定的市场。驾驶员培训人数2005年比2000年增长72.4%,目前已拥有专业驾驶训练场12家,培训能力30万人次/年。

1.1.2系统结构不断优化,技术装备显著改善

轨道交通、地面公交、出租汽车等公共交通方式的承运比例从2000年的4%、74%、22%发展到2005年的14%、63%、23%。公交车辆更新加快, 2292辆高等级车辆已成为引导车型,空调车比例达46%。长途客车的中、高等级车辆比例达86%。

道路货运初步形成了集装箱、危险品、省际快运、城市便捷货运等专业运输细分市场,集装箱车、冷藏车、罐体车等专用车辆增长近60%,达到1.7万辆。

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成为公共停车设施供应的主体,城市中心和副中心地区结合绿化等公共设施建设了一批社会公共停车场库;汽车维修基本形成了专业维修、快修连锁、综合维修为骨干的业态架构。1.1.3信息化加快推进,服务水平得到提升

交通信息化从服务行业管理逐步转向辅助决策、市场监管和公众服务,“三网一库一平台”(行政管理网、行业信息网与公众服务网,全行业基础数据库,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等城市交通信息化基础构架已现雏形。交通政务公开、信息查询、网上办事等功能相继开通。出租汽车、长途客运、停车诱导等信息服务平台、集装箱运输智能卡、危险品运输车辆电子档案等系统相继投入运行。

1.1.4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

城市交通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到位,政企分开、城市公共客运、道路运输以及静态交通的综合管理体制开始运行。公共交通确立了行业公益性、运作市场化的基本方针。地面公交初步形成集约化经营的市场格局,企业总数从63家减少到44家,巴士、大众两大集团占据市场份额的75%;出租汽车已形成行业主导、企业主管、公司化经营的有效管理机制;轨道交通运营初步形成横向适度竞争格局。

1.1.5岗位培训体系初步建立,从业人员素质逐步提高

“十五”以来,城市交通专业岗位从业人员培训总量达到64.8万人次,约占全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6.8%。出租汽车、地面公交行业高星级驾驶员已达2万名,占驾驶员队伍的13.6%。轨道交通和汽车维修行业高级和中级工占全行业技术工的比重达到60% 1.2存在问题

1.2.1设施能力仍不能满足需求的快速增长

中心区土地高强度开发与交通设施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轨道交通、公交专用道、换乘枢纽建设滞后,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站未形成良好衔接;货运枢纽不足;停车设施缺口较大。中心城区交通设施的结

构、布局和管理仍然难以满足交通需求快速增长的要求。城市外围和郊区新城镇交通设施的供求矛盾日益显现。

1.2.2城市交通资源配置不尽合理

地面公交中心区线路过度重复,城市外围区和郊区线网密度不足。长途客运站点分布与新的城市功能布局不相适应、班线配置统筹不够、同向班线布局分散。专业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较低。小型客车停车泊位总量不足和局部区域场库利用率不高并存。

1.2.3“公交优先”落实仍未到位,长效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在设施用地、政府投资、道路资源分配等方面公共交通优先体现不够;对公共交通行业必要财政补贴和合理补偿机制有待完善;线路经营权管理的操作机制有待建立;地面公交区域化经营的新市场格局仍须统筹协调。出租汽车行业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确保持续、健康发展还缺乏完善的机制保证。

1.2.4行业集约化程度亟待提高

长途客运、道路货运、汽车维修等行业经营主体分散,缺乏引领市场的骨干品牌企业。大多数企业仍以低价竞争作为争夺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运输组织水平和运输效率较低,产业标准化进程缓慢,市场体系亟待完善。

1.2.5信息化建设统筹不够

交通信息化进程总体滞后,相关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度不高,信息化在提高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方面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1.2.6从业人员平均年龄偏大,技能水平较低

交通行业特别是地面公交、出租汽车行业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的问题。公交驾驶员劳动强度大,待遇低,后继乏人。

1.3总体评估

“十五”期是上海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和重要转型期,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供应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满足了客运、货运、停车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但是,上海城市交通仍然处在偿还历史欠债和努力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现实要求的阶段,城市交通的现状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功能、地位和形象不相适应,与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与市民出行需求的持续增长不相适应。公共交通设施能力不足、吸引力不强,良性发展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轨道交通尚未成网,在公共交通中的分担率与国际大都市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地面公交服务方式单一,速度和可靠度较高的快速公交系统和公交专用道网络尚未形成,局部区域公交线网布局不合理;道路货运、汽车维修等行业处于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