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合集下载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1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读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一文,学到了一个新词,并获得了新知。

辜鸿铭先生这篇文章,在我的印象世界里留下了浓厚的一笔。

这个“晚清怪才”,不同于鲁迅先生那样给人以极大的冲击力,也不像林清玄那样充满着悲悯的情怀;他更像是一个指路人,给混乱中缺乏自信的中国、深陷文明危机的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文明指出一条明路。

宗旨,一目了然,自然是阐述中华文明的精神,肯定儒教传统下的中华文明仍具魅力与价值。

辜鸿铭先生在此文中写到:“我们中国人身上有其他任何民族都没有的难以言喻的东西。

我已经把这种难以形容的东西概括为温良。

如果我不为这种温良正名的话,那么在外国人的心中它就可能被误认为中国人体质和道德上的缺陷——温顺和懦弱。

温良不是温顺更不是懦弱。

温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

”“温良”这个词,很好的概括了中国人的品性,确实也是中华民族的品性。

文中写到:“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同情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智慧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同情心——来源于同情的力量。

”温良来源于同情,却高于同情。

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力量。

在我看来,温良不是软弱,而是消磨了粗鲁和蛮狠的力量。

温良充溢在我们中国人的生活之中。

在现实生活中的细节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人的“温良”无处不在。

与西方的利己主义不同,我们中国更加强调甘于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这种温良的力量延续到现在成为了我们在困难来临之际的众志成城的力量。

在河南的暴雨中,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站出来,团结起来拧成一股绳,筑起了一道道堤,只为了让更多的人可以得到保护。

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整个社会的劲儿都往一处使。

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击败暴雨,它冲刷了我们的身体乃至性命,却冲刷不了我们的精神。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2024年《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在2023年,我有幸阅读了《中国人的精神》一书,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著作。

本书作者力图揭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深刻探讨中国人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态度。

通过阅读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精神,也对自身的信仰和价值观有了更新的认识。

首先,在本书中,作者以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深入剖析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人的价值观注重和谐、平衡和共同发展。

笔者通过详实的事例和理论分析,将这种价值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

例如,在讨论家庭观念时,作者指出中国人重视家庭的纽带和凝聚力,注重家庭成员间的互助和关爱。

这种家庭观念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延续,是中国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作者还讨论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观念、社会责任观念等。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中国人的价值观,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其次,本书还着重探讨了中国人的信仰。

中国人的信仰主要包括儒教、道教和佛教。

这些信仰在中国人生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本书通过深入研究这些信仰,揭示了它们的核心理念和对中国人的影响。

例如,在儒教中,强调“仁爱”和“孝道”,这对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观念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中国人的信仰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最后,本书还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主要包括了平和、踏实和乐观。

这种人生态度是中国人对待人生的一种智慧和积极态度。

本书以丰富的案例和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示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乐观。

通过阅读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学会了在逆境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和积极的行动。

通过阅读《中国人的精神》,我对中国人的精神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本书通过详实而精彩的分析,探究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信仰和人生态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示。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6篇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6篇

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心得体会、演讲致辞、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应急预案、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insights, speeche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6篇优秀的读后感能够引发读者对书籍的思考和反思,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应该注意结合书中的细节和情节,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中国精神中国人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消失过危机,至少它已经连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在《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中,写道,用一个词可以把典型的中国人所给你们留下的印象归纳出来,那就是"温良'。

认为,中国人的本性是温文尔雅的,中国人几乎是完全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

所以说中国人是典型的"温良',但今时今日,西方人口中的"温良'二字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贬义的味道。

为此,我想借麦加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的颓废的、被阉了的驯良。

中国人的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

从现实生活中的细节我们可以发觉中国人的"温良'精神无处不在,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魂。

正是这种品德,中国人喜爱和平,敬重值得我们敬重的万物。

这里提到的温良,就是一种源于怜悯心或真正的人类的才智的温良既不是源于推理,也非产自本能,而是源于怜悯心来源于怜悯的力气。

中国人的全部生活是一种情感的生活这种情感既不来源于感官直觉意义上的那种情感,也不是来源于你们所说的神经系统奔腾的情欲那种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产生于我们人性的深处心灵的激情或人类之爱的那种意义上的情感。

所以,中国人需要"温良'精神,发扬"温良'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3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抱负'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私的"忘我教',具有温顺、害羞、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转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非常敬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气。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doc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7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共含7篇,由的***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以下多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以下是我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帮助到你。

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会不邀游伴,不与父母,必会携我的知心好友——书,来陪我游历明川大河。

因为我确确实实被我的这一位良师益友所折服。

何谓“良师益友”?我想阅读书籍将会是最完美的答案。

品茗书香,进入我神驰已久的书海,在其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遨游,我把生活的喧嚣抛诸脑后,在天堂飞翔。

因为阅读我听懂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明白了“书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领悟到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中华文明如此多娇,引得无数文人竞折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

读书之时,我对古人之云心领神会。

我喜欢把指尖轻划在书页上,享受那集富韵味的书质;喜欢口中不断朗诵文中之精髓,让那婀娜多姿的文字在我面前翩翩起舞;更爱让自己的思绪插上翅膀,不断揣摩,思考文学,飞到文学的彼岸……仍记得往日里,茶余饭后之时,总愿意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看着落日的余晖,带着崇高的敬意欣赏辜鸿铭老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穿过晚霞,我彷佛看到一个世纪前中国文明被“进步”的西方文化冲击的时刻,几乎所有所谓的进步分子都要将西方文化全盘代替中国文明,有一个坚强不屈的声音宛如开天辟地般咆哮,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般捍卫中国传统文化!他的淳淳细语回响在我的耳畔“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又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淳朴,此外还有灵敏”。

我颔首沉思:百年前与百年后,都有人崇洋媚外,谁来传承中华文明和优秀得道德传统?他告诉了我,在许多生活的琐事之中,透其细节我们都能摸索到中国人的精神。

平日里,父母教育我们要尊老爱幼,我们注重的礼节孝悌,这难道不是我的中国文化优秀得传承吗?是否还记得1861年北京的战火,那是从“万园之园”圆明园升起的硝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16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鸿铭。

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

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

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辜鸿铭不愧是“清末怪杰”,他是中国近现代为数稀少的一位博学汉学中国传统的同时,又精通西方语言与文化的学者,他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马来文等9种语言,通晓文学、儒学、法学、工学与土木等文、理各科。

他创造性地翻译了中国“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中国的牛津运动》(原名《清流传》)和《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方人倡扬东方的文化和精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辜鸿铭也是一个“狂徒”。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

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

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以狂放来保护强烈的自尊。

正是辜鸿铭这种狂放的对自己祖国无比热爱无比自豪的态度,使他写下了《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从头到尾都在褒扬中国人的书。

《中国人的精神》,这是辜鸿铭向西方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

全书分为绪言、导论、正文和附录四个部分。

导论阐述“良民宗教”;正文第一章论“中国人的精神”,第二章论“中国女子”,第三章论“中国语言”,第四章论“约翰·史密斯在中国”,第五章论“一个著名的汉学家”,第六、七两章论“中国学”;附录论“崇拜群众的宗教”或名“战争与出路”。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二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作为当代中国青年,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和态度去面对生活、面对社会呢。

青年是社会的希望和未来,对国家和民族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近,我阅读了有近代中国文化怪杰之称的辜鸿铭先生所著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从真正的中国人,中国礼仪,中国语言——以此来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写于上个世纪初的一战期间,正当欧洲文明陷于危机,辜鸿铭的目的很明显,为陷于危机的欧洲,甚至整个世界文明指出一条出路。

目的,是去尝试解释中国文明的精神并揭示其价值。

即儒教传统下的中国文明。

《中国人的精神》原载 1914 年的《中国评论》, 1915 年更名《春秋大义》在京出版,并很快被译成德文,一时轰动西方。

全书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明的价值,在当时中国文化面临歧视、中华民族遭受欺凌的情况下,其影响尤为特殊。

理解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你必须具备的三个特征:博大、精深、淳朴在这部著作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精神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绅士性。

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真正的中国人也许是丑陋、庸俗、愚昧、狡黠的,但却并不可怕没有侵略性,没有荒唐,没有邪恶。

中国人确实有很多缺点,但这些缺点中却又透露出几分可爱。

第二种精神就是强烈的同情心。

真正的中国人过着一种感情的受人类影响的生活,可能有时会被人说成忽视了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确是自由的过着一种真实的、感觉的生活。

书中还谈到了中国的语言和无法绕开的中国的文明。

作者认为汉语是一种心灵的语言,所以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孩子般的心灵和成人的头脑的人”。

而书中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就必要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

不可否认,辜鸿铭所强调的那种“ 中国人的精神” ,确实是令人向往和怀念的。

老先生对中国人和西方人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较中,推崇中华文化、儒家文化,认为中国人是深沉的、博大的、纯朴的和灵敏的。

在文中,辜先生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鼓吹儒家文明,救助西方文明等论调里在当时的西方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6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6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6篇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平静而受到庇佑的心态能够让我们认清事物的生命:那就是充满想象力的理智,那就是中国人的精神。

”这句话是辜鸿铭这本《中国人的精神》里最想阐明的一个观点,也便是这本书里论述的主题。

选择一本书就犹如选择去了解一种思想,选择这本书首要的原因也就是想了解到底什么是中国人的精神,想知道要从什么方面来谈这个何其广泛的“精神”二字。

其次的原因也便是这位伟大的学者—辜鸿铭给我的影响,他精通九个国家的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还翻译很多的古文经典到国外,在这么优秀的一个人笔下会说出哪些不一样的话语呢?或许是看的书太少,思想很浅薄,不得不说看的不是很懂,很多语言理解都有点问题的感觉,所以看的有点吃力。

看这本书应该要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品的那个年代里,否则会很有意见分歧,至少在我看来如此。

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在晚清以来,中国的形象被严重扭曲,于是1915年被称为“老怪物”的辜鸿铭先生就用英文写成了《中国人的精神》,旨在用自己的笔维护中国文化的尊严,改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中国的偏见。

知道这个写作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他把中国人描绘的过于美好了,他在书中写道:“中国人最奇妙的特性,我想在此说明,是当他过着精神的、孩童般的生活时,他仍然具有精神和理性的力量,这是中世纪的基督教徒或任何其他原始的民族所没有的”,这些过于美好在今天看来就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因为我不知道我们真的这样美好吗,我有点怀疑。

辜老先生还认为孔子为中国人民做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他赋予了他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这是一个国家真正的、理性的、永恒的、绝对的基础,而且借此,他使这一观念形成了一种信仰—国家宗教。

第二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首先是存在的,尽管也曾出现过危机,至少它已经延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锦集三篇【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面对这次灾难,所有的中华儿女诠释了一个最响亮的名字——中国;诠释了一个最伟大的名词——生命;诠释了一个最深邃的名词——中国精神。

——题记在拿到读本时,我将目光停留在封面硕大的标题“中国精神”许久。

作为一位极重灾区的孩子,一幕幕画面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看到了,捐款箱前那只颤巍巍的,有点脏的手——“他们比我更需要帮助。

”我听到了天府广场上,此起彼伏的呼喊——“汶川不哭!四川雄起!”我感受到了警笛长鸣时,默默致哀的人群的鼻息。

是的,我们不能忘记:用生命保卫我们安全的老师;慷慨解囊的普通人,企业家;远赴灾区,参与志愿服务的义工;亲身于群众之中,驱散阴霾的心理专家;始终与生命赛跑,日夜奋斗的白衣天使...... 太多太多。

是的,我们已经证明:小英雄林浩,马晓凤,王波,宋雪,郎铮......一个个鲜亮的名字!或许我们是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但我们不是跨掉的一代。

我们活跃在志愿者的群体中,我们活跃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

是的,我们应该铭记: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候,祖国以他强有力的臂弯保护着我们;在我们最无助的时候,那句让人振奋的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让人如此振奋;在我们重建的时候,援建方与灾区人民的心手相联;还有,那些宁可自己淋雨挨饿,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军队,那些宁可牺牲自己,也要“再救一个人,还能救一个人”的军队。

还有,那些熟悉的面庞,还是那些熟悉的声音……读着《中国精神》,我的内心时而悲痛,时而感动,时而沉重,时而振奋,但最多的是热血沸腾,为伟大的祖国而心奋,为我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我们的祖国,正以自己的“中国速度”“中国态度”创造了“中国形象”,这些不都是我们的“中国精神”吗?那种被五千年中国文化浸润的,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心心相连的伟大精神。

读着《中国精神》,我将用我的生命反复吟诵【篇二】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

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中国人的精神》作者辜鸿铭。

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

有关读书心得,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中国人的精神读书心得1民国怪杰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提出中国的家族等同于教会。

理解这一点,首先要看辜鸿铭对教会功能的论述:“在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宗教里,教会的真正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教导信仰,这就是我曾向你们说明过的,不是呆板的、不偏不倚的如‘你不可撒谎’、‘你不可偷窃’之类的教条,而是灵感,一种让人们服从那些准则的强烈情感。

因此,教会真正的功能不是教导道德,而是激发灵感,激发人们成为有道德的人;事实上就是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

”(《中国人的精神》,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第38页)以笔者个人在家族这个组织中的见闻来看,家族的所起作用确实了如同教会。

笔者姓林,笔者的家乡福建泉州是一个家族文化遗留较多的地方,可以找到很多家谱。

笔者翻阅家谱时,发现家谱上记载了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比如记载的本支林姓(林姓不只一个支系)的来源是这样的:商朝时期的比干是纣王的叔叔,因忠谏被纣王杀害,当时比干的正妃陈氏已有身孕,害怕纣王伤害腹中婴孩,于是带着婢女四人去牧野躲避,后来在长林(今河南淇县西南)石室产一男,取名泉。

周武王得天下后,旌表比干忠烈,召比干夫人及遗孤,因泉生于长林石室,故赐姓林,改名坚。

此外,家谱中还详细列有从比干到当今的每一代林氏子孙的名字,其中有的人还有简要的介绍——一般是这个人有功名或者做了其它光宗耀祖的事情。

另外,本支林姓家族的祠堂里供奉着大量的祖先牌位和悬挂着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牌匾(少量牌匾为在世人立的),常见的比如有“进士”“举人”匾,这是表明这个家族曾经出过进士和举人。

对家谱和祠堂介绍到这里,聪明的读者或许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已经明白了家族为什么和教会是等同了:家谱里面记载的大量祖先的光辉事迹和祠堂里悬挂的大量昭示祖先功德的匾额,正可以“激发并且点燃人们服从道德的强烈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源于家谱和这些匾额告诉人们说:“你们的血统是高贵的,你们的所作所为要对得起你们的身份,你们不能让祖先蒙羞。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000字【3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000字【3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000字【精选3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000字【精选3篇】一在辜鸿铭先生所著《中国人的精神》一书中,有一篇名为《中国的妇女》的文章,其中对于中国“女性抱负”进行了阐述,得出了中国女性归属于无教”,具有温顺、害羞、忍耐的性格特点——并以此为荣。

当时,饱经战火的中国正处于衰败之中,形象被西方极度扭曲,本书则有力的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尊严,转变了部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就这一点而言,我非常敬佩辜先生,并折服于其文字的力气。

但是,论及其中内容,我却无法全部接受,尤其《中国的妇女》一文,让我忍不住在此反对。

文中用大量篇幅围绕中国纳妾这一现象进行争论,认为纳妾并不与夫妻之爱冲突,也并不会影响家庭幸福,反而是一种促进。

男性对妻子的爱护与爱,就体现在让妻子免受妾的责骂、污辱。

这不免就有些可笑了,假如男性没有纳妾,也就不会存在妻子被家中另一个女子辱骂甚至夺位的可能性,又何来爱护一说?如此爱惜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认同纳妾——接纳另一个女人与自己共享一夫、共同生活,是一件会令人生气的、难以接受的事情,但他却通过“忘我教”这样一种看似高尚的欣赏,武断的认为中国女性因无私而不会有上述心理感受,更不会与自己的丈夫大闹——就这样用一个“高帽子”把纳妾一事再次合理化了。

在我看来,这便是一种“道德绑架”,是对纳妾这一劣习的狡辩。

在做出女性属于“无私教”的时候,已经将男女置于不公平的地位上,再冠以如此高名,让女性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压力,稍有抵抗,便会被加上莫须有的不良不淑的罪名。

无奈低头的女性,悄悄忍耐着丈夫纳妾一事——这样乖顺的行动,又强化了人们对“无私教”的认可,恶性循环下,纳妾一事最终成了全社会认可的合理的行为。

“道德绑架”下,可怜的女性也只能无私忘我了。

文中批判了弹着钢琴唱着歌、出入社会的女性,他坚决地信任女性的美德就是照看家庭。

我很认同家庭在中国人心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照看好家庭当然是一种美德,但这样的美德必需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假如是被时代所迫、被社会道德所迫而只能一心照看家庭,操劳每日饮食起居,这便不能称作美德了。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4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4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通用14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篇1近日用零碎的时间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的作者辜鸿铭先生学博中西,号称“清末怪杰”,是满清时代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华学的中国第一人。

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可见他当时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他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

真正的礼貌的本质是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心灵生活,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因而也容易考虑别人的感受。

中国人的礼貌,虽然没有日本人的礼貌那样周全,却让人舒服,因为它是,正如法国人完美表达的那样,是心灵的礼貌。

相反,日本人的礼貌虽然周全,却不那么让人舒服,它可以说是一种排练过的礼貌--类似于戏剧作品中用心学习的礼貌。

这与直接来自心灵的、自发的礼貌不同。

事实上,日本的礼貌好像没有芳香的花朵,而真正礼貌的中国人的礼貌有一种芳香,来自心灵的名贵油膏的香味。

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

汉语口语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语言。

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

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但是对于那些来到中国的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来说,即使是汉语口语也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他认为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

2022《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四篇范文《中国人的精神》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它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当时中国人精神上的软弱与苟且,展示了中国人苦难中的勇敢与坚韧。

这本书读后,让我深受触动,明白了中国人精神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第一篇:中国人的韧性与坚持《中国人的精神》中的《阿Q正传》让我深切体会到中国人民的韧性与坚持。

小说中的阿Q是一个贫苦农民,生活困顿,被人欺负,但他从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无论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阿Q总是不屈不挠地寻找生活的希望和出路。

他虽然在物质上一直贫穷,但他的精神却是坚韧的。

这种韧性和坚持,是中国人民在困苦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力量。

第二篇:中国人的自尊与保命本能在《中国人的精神》的《狂人日记》中,鲁迅以一篇独白的形式,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精神颓废的中国社会。

这篇小说以“我”为视角,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的奴性和自卑。

小说中的“我”面对现实的压迫和不公正对待,内心充满了愤懑和无奈。

他却没有放弃对自尊与尊严的追求。

正是因为中国人民在世俗的压迫下,保持了对自我尊严的认同,才有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

第三篇:中国人的悲观与乐观《中国人的精神》中的《孔乙己》展现了中国人民悲观与乐观并存的精神状态。

小说中的孔乙己是一个贫穷、落魄的酒保,生活无望,被环境所打败。

在他的悲观情绪下,却隐藏着对人生乐观的态度。

“酒色是人生的两大欢娱,哪个能没有呢?”这句话表达了孔乙己对生活的看法,他仍然能从生活中找到一些乐趣和慰藉。

中国人民在悲观的环境下,仍然能够保持乐观的态度,这是中国人精神的独特性。

第四篇:中国人的勇敢与胆怯《中国人的精神》中的《食人回忆》让我看到了中国人民在苦难中的勇敢与胆怯。

小说中的主人公沈小说是一个贫困的农民,他生活在一片纷乱的社会环境中。

尽管面对种种的艰难险阻,沈小说却没有退缩。

他勇敢地面对困苦,寻找生活的希望和改变。

他的胆怯不仅体现在外界的恐惧和威胁下,更体现在他内心的对未来的焦虑和忧虑中。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范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引言:《中国人的精神》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精神的深刻剖析。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人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对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有了更深的思考。

一、书籍概览:《中国人的精神》是一部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著作,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勾勒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面貌。

全书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对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具有重要价值。

二、内容特色:历史视角:作者从中国悠久的历史出发,分析了中国人精神的形成和发展。

哲学思考:书中深入探讨了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对中国人精神的影响。

文化解读:作者通过对中国文学、艺术、民俗等文化现象的解读,展示了中国人精神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现代反思:书中还对中国人精神在现代社会的表现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三、个人感悟:在阅读《中国人的精神》的过程中,我对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礼义、智慧等价值观,对中国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行为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的自然观: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家的慈悲精神:佛家的慈悲为怀、舍己为人的精神,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有着深刻的启示。

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用性分析:《中国人的精神》不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具有很强实用性的书籍。

它对个人修养、家庭教育、社会治理等方面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个人修养:书中的儒家、道家、佛家等哲学思想,为个人修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

家庭教育:书中对中国人精神的分析,为家庭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社会治理:书中对中国人精神的现代反思,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启示。

五、建议与展望:我认为《中国人的精神》可以进一步增加一些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以增强其说服力和实用性。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2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中国人的精神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一系列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无论是在修身立德、执着追求、勇往直前还是在团结协作、互助合作、自强不息方面,中国人的精神都展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韧性。

中国人的精神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使得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认同和自信心。

在传统思想中,修身立德一直是中国人一贯追求的目标。

这一价值观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这种精神在古代经典如《论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

在中国人的精神中,执着追求是一个重要的特征。

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和困苦,但他们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种执着表现在多个领域,无论是科学技术、艺术创作、体育竞技还是事业发展,中国人总是以勤劳和智慧走在前列。

例如,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为实现社会地位和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而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也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息的结果。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挑战,中国人总是毅然坚持,努力向前,勇往直前。

中国人的精神还表现在团结协作和互助合作的品质上。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团结和合作,强调个体与集体之间的联系和责任。

这一精神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实践,如开展合作农耕、互助组织、家族观念等等。

在现代中国,这种精神也得以充分发挥,例如在抗击自然灾害、应对重大疫情等方面,中国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和举世瞩目的探索。

自强不息是中国人的精神的又一重要方面。

中国人过去曾经历了数不清的困苦和挫折,但他们总能在逆境中崛起,实现自我振兴。

例如,在近代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家分裂的局面下,中国人民通过辛勤努力和不懈奋斗,最终推翻了外来势力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和富强。

“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和个人幸福的共同梦想,它是中国人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的集中体现。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合集4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合集4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合集4篇)【篇一】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辜鸿铭先生生活的时代,正是我们国人所最不愿意去回首的时期。

从小的教育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人,愚昧,朽木不可雕。

拿起这本《中国人的精神》,便是想了解下,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果真如我们现在所言,自大到不知天高地厚吗?看完辜老写的这本书,才明白,当时的人们,思考的深度一点都不见得比我们现在低,虽然受限于时代,但是仍然能在这样的文字中读到完整的逻辑,对中国人精神的解释,辜老的写作手法也相当的老练,可能是沿袭了八股文的文风,非常的有逻辑和说服力。

在辜老看来,中国人的精神,便是因为具备良民的信仰。

也就是我们都相信人性本善,相信仁慈的力量。

虽然良民这个词不太好听。

在资本横行的现在,又有多少人还能继续秉承这种精神,真诚,守信和忠诚。

《那年花开月正圆》的吴家,秉承的也是诚信的法则,想来的确是那个年代大家都认同和付诸实践去遵守的法则。

我们现在争论的几个点,这本书里都已经有讨论了,比如说中国和日本的礼仪,在辜老看来,中国人的利益,是一种心灵的礼仪,是发自内心的彼此尊重,而日本的呢,虽然精致周全,却更像是排练过的,没有办法让人心生愉悦。

再比如说,书中大量的篇幅来描写了中国人的宗教,因为我们拥有了儒家学说这样兼顾哲学和道德规范的体系,这是一个可以取代宗教位置的人类社会和文明的综合体。

宗教的意义便是给予众生安全感和永恒感,而儒家不仅仅满足了这两个需求,还给了我们一个真正的国家观念。

在现代民主看来,君权神授是多么可笑的事情,但是却没有办法忽视他存在的合理性,不然,统治阶层的存在,就是一个可笑的错误。

现在都说民族感是正确的,可是环顾世界上仍然存在战乱的地方,大多是因为种族的冲突,能说这种民族自豪感是正确的吗?未必就比君权神授好到哪里去吧。

当然辜老的文章中也存在很多逻辑上的问题,底层的价值观有些也不敢苟同,但是至少,这本书,让我学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也更好的理解了存在即合理这句话的意义。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中国人的精神》读后感我算是明白了。

有这么几类人:我们大部分人,就是一直在学习的过程,面对一堆知识和观点的时候,并没有抱有敌意,经常恍然大悟(当然说不定是经常左右摇摆);另有一部分人,或者第一种人到了后期,开始学会有自己的想法,对于很多东西都开始有选择接受了,有时候不自觉的也开始了成见和顽固;再有一部分人,是引领观点创造观点,它一定有它的支持者,甚至成为改变历史的名字,任何一个信仰(宗教及革命),无不是煽动起家;最后一部分人,从一开始,无论是强大的内心还是强大的智商,一开始就完全是自己的一套体系,不幸的是,这一套与整个社会都不太和+谐,更不幸的是,他有才华有名气又好斗于是成了个怪物。

比如辜鸿铭。

于是,他的智商加上固执只能引领着他一步步构建好自己的越来越“理直气壮”的歪理大厦。

他自负到不会改变。

那些被他时不时提起来的反对西方物质文明的学者,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观点对他有用;以他的学识,假想敌的观点他不提起罢了。

而真正狂傲的人,也会对真理谦逊。

跟他观点对立的陈独秀,一样自负有才且还有个共同爱好,一生却一直在不停的否定自己。

金庸也不停的颠覆之前的风格,几乎所有有追求点的文艺工作者,都喜欢百变,无论是闲来无聊还是努力超越,这其实是很可爱的。

美洲散文集里面有几篇政客的尖酸文,相当那个啥。

我没有参加过什么辩论队,中学时倒是参加过辩论活动,也不太记得了。

就是觉得,两种观点存在时,自说自话,引经据典,偷换概念,甚至攻击,这算是观点碰撞吗?这样的话,直接打架不是更好?比如中国人的精神,论中国妇人,论纳妾,他用他的那点子中国底儿,说着英文向老外倾倒。

几句古文几句诗词,顺带来个其他地区的地域歧视,就代表了中国人温文尔雅,中国妇人热爱自虐,纳妾制度完美至极。

而面对对手,他接着用他的利口,尖锐地指出对方的技术性错误。

于是否定其观点。

我晕,写一个错别字不等于不知道1+1=2。

再一个招数就是书中反复重申同一观点,现实中外文狂飙,睥睨众人,没社交礼仪了,这些个出风头的招数,哪个跟观点的碰撞有关?这也就是那时候大家喜欢热闹,思想自由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读红色书籍之体会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一本好的书籍就好比一湾清泉,滋润心田,让思维得到活跃。

而优秀的红书对我们来说真是一次精神的盛宴。

通过这次入党积极分子红色书籍学习的活动中,我对红书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从阅读红书中了解红书。

“红色经典”的作品都是当时革命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也许以今天的眼光来审视那些作品不免有“过于正统”的慨叹,但它们正是通过生命的洗礼和岁月的沉淀,至今依然闪烁着亲切的、淳朴的光辉,散发着经久不息、催人奋进的艺术魅力。

在阅读中,我有幸读到《中国人的精神》这本书。

《中国人的精神》是“晚清怪杰”辜鸿铭的一部具有世界影响的名著,名曰《中国人的精神》,亦名《春秋大义》或《原华》。

读完了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其中的内容让我更深层次地领悟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真正的中国人的精神。

这本书从“中国人的精神”这一方面首先展开。

书中,辜鸿铭认为,要估价一种文明,必须看它“能够生产什么样子的人,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他批评那些“被称作中国文明研究权威”的传教士和汉学家们“实际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国人和中国语言”。

他独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文明,那个人必须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纯朴的”,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和中国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纯朴,此外还有“灵敏”。

此外,他还认为中国人是特别讲礼貌的人。

中国人有礼貌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感受,也知道去考虑别人的感受。

相比之下,日本人的礼貌周全,却是一种排练下的礼貌,不如中国人的礼貌这种直接来源于心灵。

除了中国人的精神以外,他还论述了中文的问题。

汉语口语的容易根源在于它是一种极其简单的语言。

它是一种没有语格,没有时态,没有规则与不规则动词的语言。

事实上,也不存在语法或其他任何规则。

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汉语口语本身并不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但是对于那些来到中国的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尤其是半受教育的人来说,即使是汉语口语也是一种很难的语言。

他认为汉语口语是一种完全未受教育人的语言;事实上它是小孩的语言。

当那些有学问的汉学家坚持说汉语是如此之难时,欧洲小孩学习汉语口语却是如此的容易。

因此他认为学习汉语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孩,你将不仅进入天堂之门,而且也能学好汉语了。

当然,这本书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深思。

中国人的精神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是那么简单可以回答的。

此书通过“中国人的精神”,“中国女人”,“中国语言”,“约翰在中国”,“一个大汉学家”,“中国学”几个方面阐述了中国人的精神。

我认为中国人的精神还应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要借鉴别人的经验。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认为要借鉴书中有益的部分,努力做一个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的人。

品读红色书籍,红色经典,让我的思维更加开阔,站在了历史的高度看问题,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