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行动研究案例

一、问题与设想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知道,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一定程度会影响到教师所教授内容被学生所接受的效率和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行动能帮助老师提升课堂气氛呢?由此我设想通过对一篇课文《坐井观天》的不同教学行动的解剖,来发现促使课堂气氛活跃的教师教学行动上的因素。

二、设计与实施(因为条件所限,自己模拟担任教师,找同学模拟学生)

1、课例所选课例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坐井观天》

2、执教者自己

3、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 A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课文,明白不可以坐井观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难点是寓意的理解。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思路(简记):①②③④⑤⑥①②③④⑤⑥

①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②学生自由初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共说了几次话?是在什么地方说话?每次说话的内容是什么?

③抓住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a. 第一次

对话:青蛙向小鸟提出了什么问题?小鸟怎么回答? b. 第二次对话:青蛙为什么说小鸟说大话?小鸟是真的说大话吗?为什么? c. 第三次对话:青蛙为什么要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劝青蛙做什么事?为什么要这样劝他? d. 在理解三次对话的意思时,指导学生朗读青蛙和小鸟说的话。

④朗读全文,说说这则寓言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⑤教学生字。

(2)教学设计 B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熟、读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从这则寓言中明白的道理或受到的启发;理解成语“坐井观天”的意思并记住这个成语;结合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想象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认识“寓”、“则”、“际”三个生字,并会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朗读好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难点是感知课文中蕴含的寓意。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青蛙和小鸟的画片与头饰、小黑板。

教学思路(简记):

①快乐入题,板书课题。教师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井”,然后在“井” 里贴上一只大青蛙的图片,借此入题。

②指导学生读熟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丢字,不加字,把课文读顺。

③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中的三次对话。读出语气和停顿,读出感情。

a. 教师范读,学生评价教师读得怎么样?和自己读的有什么区别?

b. 学生模仿教师读。

c. 教师指导读,重点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停顿,读出味道来。在读的指导中,运用各种读的形式,如范读、师生接替读、分角色读、表演读、做动作读、相互对读等等。在读中相机弄懂“无边无际”一词的意思。

④指导学生感悟内容,说说自己读懂了一些什么,或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自由说,教师只点拨学生的思维,不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并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

⑤表演故事。注意让学生表演出青蛙跳出井口之后的样子。

⑥指导学生识写生字。

4、教学实施(1)教学。用 A、B 两种教法分别教学。

三、效果与讨论

1、效果两种教学行动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对比。如下表:

2、讨论为什么两种教学行动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课堂效果?将两种教学活动过程进行一下比较,如下表:

从对比中可以看出:

教学 A 是一种讲读教学方法。从教学设计来看,是从课文的开

头讲到结尾,没有对教材进行创新处理;从教学活动形式来看,是以教师讲为主,学生静坐接受;从教学内容上看,教师注重内容的理解分析,强迫学生接受教参规定的内容;从教学关系来看,师生是“授—受”关系,学生完全没有学习的自主权,发挥不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压抑,心理负担沉重,机械地按“师嘱”学习,课堂气氛沉闷不活跃。

教学 B 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以及学生的阅读过程,设计教学并及时调整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参与语文的实践活动,课堂气氛很活跃很轻松。

在教学A中,由于教师把主要的精力集中在课文内容的分析讲解上,无形之中“挤”掉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的读书是不够充分的。而教学B中,教师以读为主,让学生充分地读,先是读顺,接着是读熟,然后是读出味,最后读懂,学生在读中感知了内容,也积累了语言。此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设想证实: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气氛活跃的重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