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移动通信技术教案教学内容
移动通信技术说课稿
移动通信技术说课稿移动通信技术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移动通信技术中常用的无线传输原理和协议;3.熟悉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理解移动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前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无线传输原理和协议的理解和应用;3.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三、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特点1.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1.3 移动通信标准和协议2.无线传输原理和协议2.1 无线信号传输原理2.2 调制与解调技术2.3 信道编码和解码技术2.4 多址技术和多址接入协议2.5 多路径传输和信道估计技术3.移动通信网络组成和工作原理3.1 移动方式系统的组成和架构3.2 无线接入技术和网络拓扑3.3 移动通信网络的信令和控制原理3.4 移动通信中的移动性管理和位置注册3.5 移动通信中的移动数据传输和漫游技术四、教学方法与途径1.讲授理论知识,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分析实际案例,讨论无线传输原理和协议的应用场景;3.进行实验演示,展示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工作原理;4.开展小组讨论,探讨移动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前景。
五、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1.讲义、PPT、音视频资料等教学手段;2.模拟方式、无线网络设备等教学工具;3.实验室环境、模拟场景等教学实践。
附件:PPT资料、实验案例、学习笔记等法律名词及注释:1.移动通信标准:定义了移动通信系统各个层面的规范和协议,以确保不同厂商的设备和网络能够互通。
2.信道编码:用于保障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编码方式,常见的有卷积编码、纠错码等。
3.多址技术:将同一个频段或信道分成若干时间片或码片,使多个用户可以同时使用,常见的有CDMA、TDMA、FDMA等技术。
附件:- PPT资料: []- 实验案例: []- 学习笔记: []法律名词及注释:1.移动通信标准: 是指为了实现移动通信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而制定的技术规范和协议的集合体。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设计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移动通信技术是当前信息科学和通信技术的热点和重点,对于计算机、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应用性。
本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1.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2.了解无线传播媒介、移动通信系统和网络的基本组成和原理;3.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标准和技术,了解移动通信市场发展趋势;4.掌握GSM、CDMA、TD-SCDMA、WCDMA和LTE等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二、教学内容2.1 移动通信技术基础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前景;2.无线传播媒介的基本概念和参数;3.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4.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模型和技术。
2.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标准和技术1.GSM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2.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3.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4.W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5.LTE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3 移动通信市场发展趋势1.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化组织;2.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3.4G LTE技术的发展和应用;4.移动通信技术面临的挑战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本门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讲解、案例分析、研讨会、课堂演示等。
1.教师讲解: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原理和技术进行介绍和讲解。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
3.研讨会:通过小组研讨和讨论,让学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市场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4.课堂演示:通过实际演示和模拟实验,让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操作和应用。
四、教材与参考资料教材:《移动通信技术》,李文兴著。
参考资料:1.《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王刚著。
2.《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标准和技术》,张华著。
3.《移动通信市场发展趋势》,吴刚著。
五、教学进度安排课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周移动通信技术基础教师讲解第二周GSM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师讲解第三周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师讲解第四周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师讲解第五周W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师讲解第六周LTE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教师讲解第七周移动通信市场发展趋势研讨会第八周课程总结和复习教师讲解六、教学评估与考核1.课堂出勤:10分。
教案无线移动通信
一、教案概述1.1 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无线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应用,从而提高他们对现代通信技术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了解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未来发展趋势;(2)掌握无线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原理;(3)了解无线移动通信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无线移动通信概述(1)基本概念;(2)发展历程;(3)未来发展趋势。
2.2 无线移动通信关键技术(1)调制与解调;(2)多址技术;(3)信道编码与解码;(4)信号处理与融合。
(1)TDMA系统;(2)CDMA系统;(3)OFDM系统;(4)5G及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系统。
2.4 无线移动通信应用(1)语音通信;(2)数据通信;(3)物联网应用;(4)移动互联网。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无线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无线移动通信应用案例,帮助学生了解无线移动通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无线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4 实践操作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无线移动通信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参与程度,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4.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4.3 实践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室实践环节的报告,检验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4.4 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全面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教材《无线移动通信》等相关教材。
5.2 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辅助教学。
5.3 实验室设备提供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配备相关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
《移动通信》 教学设计
《移动通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3、理解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如多址接入技术、调制解调技术等。
4、能够分析移动通信中的常见问题,如信号衰落、干扰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5、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兴趣和创新思维,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2)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2、难点(1)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传播特性和衰落机制。
(2)多址接入技术的原理和性能比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的移动通信案例,分析其中的技术应用和问题解决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4、实验演示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移动通信中的信号传输和处理过程。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约 1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手机通话、移动支付、导航等,从而引出移动通信的主题。
介绍移动通信的定义和发展历程,从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1G)到第五代移动通信系统(5G)的演进过程,展示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2、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约 30 分钟)(1)讲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移动台、基站、移动交换中心等。
(2)以简单的图示展示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连接关系和信息传输路径。
(3)通过实际的例子,如手机与基站的通信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
3、移动通信中的关键技术(约 45 分钟)(1)多址接入技术介绍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和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技术的原理和特点。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多址接入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移动通信教案范文
移动通信教案范文教案:移动通信教学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的定义、原理和发展;2.掌握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3.了解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
教学难点:1.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引入话题(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移动通信的概念和定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了解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程度。
Step 2:讲解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发展(1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PPT,向学生讲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包括移动通信的概念、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等。
Step 3:介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2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目前常见的移动通信技术,包括2G、3G、4G和5G等技术,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PPT展示技术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Step 4:探讨移动通信的应用(25分钟)教师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移动通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每个小组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通过PPT展示并进行讲解,包括应用的具体内容、实现原理和使用效果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参考案例,如移动支付、智能家居、无人驾驶等。
Step 5:总结与展望(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移动通信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可能的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移动通信领域的学习和创新。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移动通信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并写一篇小论文进行展示;2.学生可以组织一个移动通信创新项目的小组,进行实践和创新。
教学评价:1.学生的讨论表现和讲解内容的质量;2.学生对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程度;3.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关注移动通信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技术的最新进展;2.学生可以参加相关的比赛和竞赛,提高对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完整word)移动通信+教案
第一章概述1.1 移动通信基本概念移动通信:通信――双方――至少有一方处于移动的概念――信息交换1。
1.1 移动通信的特点1、电波传播条件恶劣移动通信――至少有一段采用无线通信(可先采用有线信道-基站-移动台)。
无线通信――电波传播为固定点对点。
eg:微波、短波等。
移动通信――电波传Array播为点对任意移动的目标。
(这个频段的特点是:传播距离在视距范围内,通常为几十千米;天线短,抗干扰能力强;以地表面波、电离层反射波、直射波和散射波等方式传波,受地形、地物影响大。
)慢衰落—-由于电波传播遇到建筑物等阻挡,形成电波阴影区,阴影区的电场强度弱——阴影效应。
——引起的衰落服从正态分布(正态衰落或高斯衰落)主要特征是多径传播。
如上图。
—-多径衰落—-引起的衰落振幅服从瑞利分布(瑞利衰落)—-多径衰落使信号电平起伏不定,严重时将影响通话质量.汽车在行进途中接收到的电波为各个波的合成矢量,各个波的相位和幅度均不同,所以合成强度不同。
造成电平起伏不定。
电波传播――衰落(严重 30dB)2、强干扰情况下工作噪声(电磁干扰:汽车点火噪声,自然噪声等等),可认为与信号无关的一些破坏性因素。
干扰,可认为与信号有关的一些破坏性因素。
(1)互调干扰――由系统内部的非线性元件造成,例如功放.(以后章节介绍,P139)(2)邻道干扰――由于信道间隔有限,大量相邻信道之间造成干扰.(以后章节介绍,P138)(3)同频干扰――相同频率产生的干扰。
(以后章节介绍,P138)同频干扰,特有的干扰。
主要与组网方式有关,规划移动通信网时考虑。
3、具有多普勒效应产生调制噪声当运动物体达到一定速度时,固定点收到的载波频率将随运动速度的不同产生不同的频移。
使接收点的场强随时间、地点不断变化。
θλcos vf d =λ:接收信号载波的波长 θ:电波到达时的入射角 解决办法:锁相技术4、用户经常移动(特殊交换问题),通信系统复杂 位置登记、越区切换、漫游访问等跟踪交换技术 5.通道容量有限 6.对手机要求高 1.3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1.3.1我国移动通信的工作频段 无委会规定:(详见13页) 150MHz 左右 450MHz 左右 900MHz 左右 (1800MHz 左右 现在双频手机) Bp 机 集群通信等其他 移动电话 主要工作范围:VHF~UHF 移动通信使用范围1.此频段适合于移动通信:电波不能传得太远,VHF ~UHF 为视距传播、且有一定的绕射能力(市区建筑物遮挡)。
2024年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移动通信技术的全面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网络架构、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2.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如调制解调技术、多址技术、扩频技术、编码技术等。
3.理解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协议,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方法。
4.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如5G、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
5.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内容1.移动通信技术概述(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2)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3)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和特点2.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1)调制解调技术(2)多址技术(3)扩频技术(4)编码技术(5)信道编码和交织技术(6)数字信号处理技术3.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和协议(1)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2)移动通信网络的协议(3)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4.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新兴技术(1)5G技术(2)物联网技术(3)移动互联网技术(4)其他新兴技术5.实践教学(1)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2)移动通信网络的规划与优化(3)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移动通信系统案例,使学生深入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
3.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室实践,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网络规划与优化等技能。
4.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平时成绩:考查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
2.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基本概念、原理、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教案教学课时:72一、课程定位、任务和目标1.课程定位专业基础课程需要《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课程基础。
2.课程任务移动通信概念、移动通信主要技术、移动通信各商用系统(GSM、IS-95CDMA、GPRS、WCDMA、TD-SCDMA、cdma2000、HSPA、LTE、5G NR)网络结构及关键技术、电波传播特性估算、噪声和干扰等。
3.教学目标掌握移动通信基本概念、主要技术及各商用移动通信系统教学。
具体包括:掌握移动通信基本概念;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主要技术;熟悉各商用移动通信系统网络结构;了解电波传播、噪声干扰基本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
二、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移动通信概念;移动通信主要技术;移动通信商用系统网络结构、空中接口、关键技术难点:移动通信商用系统空中接口、关键技术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教材:《移动通信技术(第4版)》.魏红.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一阶电路暂态过程的实训一、实训目的1、研究RC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的规律和特点;2、学习一阶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了解电路参数对时间常数的影响;二、原理说明RC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RC 一阶电路如图1所示,开关S 在‘1’的位置,U c =0,处于零状态(零状态是指电容上没有充电,没有储存电能;即U c =0),当开关S 合向‘2’的位置时,电源通过R 向电容C 充电,u c (t )称为零状态响应。
由一阶电路暂态过程三要素法有:tτf t f f f -+⎡⎤=∞+-∞⎣⎦()()(0)()e (4-1)已知u C +(0) = 0,u C (∞)=U S ,于是有t t ττu t U U U --=-=-S S S c ()e(1e ) (4-2)式中τ =RCu cU S0.632U图4-1 电容充放电电路根据一阶电路暂态过程的三要素法,可得式(4-2)所示的暂态过程的数学表达式。
2024版年度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学案
04
移动通信终端与设备
2024/2/3
18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概述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定义和分类
包括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便携式设备,以及车载通信设备等。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功能和作用
实现语音通话、数据传输、位置定位、多媒体娱乐等功能,是移动通信网络的 重要组成部分。
2024/2/3
19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关键技术
故障处理
根据故障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
故障恢复与验证
处理完成后,对故障恢复情况进行验证,确 保网络恢复正常运行。
2024/2/3
故障预防与改进措施
总结经验教训,加强故障预防,提出改进措 施避免类似故障再次发生。
32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2/3
33
能交通等应用场景。
7
02
移动通信网络基础
2024/2/3
8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
核心网
包括移动交换中心(MSC)、归属位 置寄存器(HLR)等,负责移动用户 的交换、数据管理、业务控制等功能。
用户设备
包括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 通过无线接入网与核心网进行通信。
无线接入网
包括基站(BS)、基站控制器(BSC) 等,负责无线信号的发射、接收和处 理,以及无线资源管理等功能。
2024/2/3
26
移动通信未来发展趋势
5G技术普及
5G技术将逐渐普及,提供更高速、更稳定、更 安全的移动通信服务。
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应用
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技术将在移动通信领域得到广 泛应用,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响应速度。
ABCD
2024/2/3
物联网与人工智能融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1.2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1.3 学时安排:总共6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8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1.4 先修课程: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1.5 课程目标:使学生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及其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移动通信概述2.1.1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2.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1.3 移动通信的分类及特点2.2 无线传播特性2.2.1 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2.2.2 地形地物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2.3 气候条件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2.3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2.3.1 调制与解调技术2.3.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3.3 频率分配与频道规划2.3.4 模拟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2.4.1 数字调制技术2.4.2 信道编码与解码技术2.4.3 扩频技术2.4.4 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典型应用2.5 移动通信网络2.5.1 移动通信网络的架构2.5.2 移动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2.5.3 移动通信网络的典型应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3.1.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1.3 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技能。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教学:运用PPT、动画等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2.2 网络教学平台:提供课程资料、习题库、在线讨论等资源,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2.3 实验设备:采用实际的移动通信设备,进行实践操作。
四、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4.1.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4.1.2 考试成绩:包括理论考试和实验考试,占总评的70%。
4.2 评价内容4.2.1 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对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移动通信是现代信息技术领域中的重要分支,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学习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已成为当代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
本课程旨在通过全面系统地介绍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和应用领域,培养学生移动通信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2.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要素和工作原理;3. 熟悉常用的移动通信标准和协议;4. 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和设备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和仿真;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系统基础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1.3 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2. 无线传输技术2.1 无线传输通道的特点和分类2.2 无线信道建模和传输损耗2.3 多径效应与信道编码技术3. 移动通信网络与协议3.1 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与架构3.2 移动通信协议的体系结构和功能3.3 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技术4. 移动通信标准与技术4.1 移动通信标准的作用和分类4.2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标准4.3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5. 移动通信应用与发展趋势5.1 移动通信应用的分类和案例介绍5.2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发展趋势5.3 移动通信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授课、讲解幻灯片等方式,系统阐述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2.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移动通信实验,加深对移动通信系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研讨讲解:组织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并参加小组讨论,展开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情况等。
2. 实验报告:对实验内容、数据分析和结果展示进行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
六、参考教材1. 移动通信原理与实践,陈祖发、刘铭、王瑞云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设计
失败原因分析
指出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提醒学生避免类似错误。
教训总结
43
2024/1/25
选题建议
鼓励学生选择与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热点相关的课题。
引导学生考虑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提出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设计思路。
44
2024/1/25
实验设计指导
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和预期结果。
18
2024/1/25
接入网功能及协议
负责用户设备的接入和无线资源管理。
主要协议包括RRC、MAC等,用于实现用户设备的连接建立、维护和释放等功能。
19
2024/1/25
传输网功能及协议
负责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主要协议包括PTP、MPLS等,用于实现数据的快速、可靠传输和交换。
20
2024/1/25
配置合适的软件环境
如仿真软件、测试软件等。
38
2024/1/25
03
严格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01
确保网络连接稳定:以保障实验数据的准确传输。
02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39
2024/1/25
01
02
注意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变化,以便后续分析。
在进行实验前,充分了解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
40
2024/1/25
在数据传输前,对原始数据进行特定的编码处理,加入冗余信息,以便在接收端能够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信道编码
在接收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还原出原始数据,同时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
信道解码
15
2024/1/25
04
CHAPTER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全).doc
《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全) 、移动通信简介(3学时)1、课程定位:(1)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和构成移动通信网的基木要素(Grasp basic concept and elements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 (2)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系统关键技术基本原理(grasp key tech ・ and basicpri nciplc of communi cat io n. System )・2、课程目标:(1)为在网络运营商和ISP从事移动网络和关技术规划、建设、维护和优化奠定基础(Provide found, for construction> plan> maintenance and optimization in network operators)。
(2) 为相关设备供应商开发维护等奠定基础(Provide found, for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 in equipment supplies)o (3) 掌握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关键技术(location, charging, trans, and Wlan technologies) o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原理的英语表达。
3、教学重点:移动通信系统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 of mobile system) >蜂窝移动通信组网原理(networking principle of mobil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key technologies of mob订e communication) > 移动通信系统结构(system structure of mobi1e system) 4、参考书《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人学出版社,郭梯云等。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人民邮电出版社,祁玉生等。
(2024年)1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资源
基站
移动交换中心
掌握移动交换中心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包括交换机、数据库、接口设备等 ,以及移动交换中心在移动通信网络 中的地位和作用。
熟悉基站的基本组成和功能,包括收 发信机、天线、接口设备等,以及基 站的分类和特点。
2024/3/26
9
信号传输与处理
01
信号调制与解调
了解信号调制与解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模拟调制和数字调制等,
15
终端设备类型及功能
01
02
03
04
手机
具备通话、短信、上网、拍照 、录像、游戏等多种功能。
平板电脑
可实现移动办公、娱乐、学习 等,支持触控操作和手写输入
。
笔记本电脑
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和多任务 处理能力,适用于移动商务和
高端用户。
穿戴式设备
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 实现健康监测、信息提醒等功
能。
3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
移动通信基本概念
阐述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发展历程等基本概 念。
移动通信系统组成
介绍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包括基站、移动 台、交换中心等。
移动通信技术演进
概述移动通信技术的演进过程,包括1G、2G、 3G、4G和5G等。
2024/3/26
4
课程目标与要求
01
知识目标
掌握移动通信基本概念、系统组 成和技术演进;理解移动通信中 的关键技术及其原理。
团队协作与沟通
在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 中,我积极参与团队讨 论和协作,提高了自己 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29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2024/3/26
5G及未来移动通信技术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商用,未来移动通信技术将更加注重高速率 、低时延、大连接等方面的性能提升。
(2024年)5G移动通信技术完整全套教案PPT教学电子课件
5G终端设备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可发挥重要 作用,如智能安防、智能照明、智能环保 等,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生活质量。
2024/3/26
26
07
5G安全挑战与应对策略
2024/3/26
27
5G安全挑战分析
5G网络架构的复杂性
5G网络架构包括核心网、传输网、接入网 等多个层面,每个层面都面临不同的安全威 胁和挑战。
6
02
5G网络架构与关键技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24/3/26
7
5G网络架构组成及功能
5G核心网(5GC)
提供网络功能,支持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等 新型业务能力。
传输网
承载5G核心网和接入网之间的数据传输, 提供高带宽、低时延的传输通道。
2024/3/26
5G接入网(5G AN)
实现无线接入功能,包括gNB和ng-eNB两 种基站类型。
控制与转发分离
5G核心网将控制平面和用户平面分离,使得网络更加灵活,易于 扩展和维护。
网络切片技术
5G核心网支持网络切片技术,可以为不同业务场景提供定制化的 网络服务,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16
5G核心网部署策略探讨
1
分布式部署
5G核心网采用分布式部署策略,将网络功能分 散到多个地理位置,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性能。
信。
优势特点
02
提高频谱利用率和系统吞吐量,降低通信时延。
应用场景
03
适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业务场景,如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
。
14
04
5G核心网演进与部署策略
2024/3/26
15
5G核心网架构变革及特点
2024/3/26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移动通信技术(第2版)教案授课教师:班级:本学期的教学目的1、熟练掌握移动通信基本概念2、了解移动通信的主要技术3、熟悉IS-95CDMA到cdma2000的发展及技术应用4、熟悉GSM、GPRS到WCDMA的发展及技术应用5、了解TD-SCDMA的发展及技术应用6、掌握电波的传播特性7、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噪声和干扰8、了解PAS到iPAS的发展及技术应用9、了解其他移动通信系统二、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1、刻苦钻研教材,为每一节课设置合适的教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个别学生特别辅导。
2、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
3、帮助学生建立移动通信的基本架构,为后续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技能鉴定做好铺垫。
4、扩充知识层面,内容覆盖广泛商用的移动通信系统,丰富学生知识背景。
2011——2012 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计划进度表课题一项目: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专业能力目标1、掌握移动通信概念、特点2、理解移动通信工作方式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反思,分析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2、移动通信移动通信工作方式教学难点移动通信系统工作方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理论课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1组织教学与导入清点人数:实到人数:导入:2 资讯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个人通信(5W)–whoever,whenever,wherever,whomever,whatever–移动通信为其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1.1.1移动通信概念●移动通信的概念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通信双方或至少有一方在移动中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方式–可以双向或单向工作–多种信息形式●移动通信的类型–按使用对象分–按用途和区域分–按经营方式分–按信号性质分–按无线频段工作方式分–按网络形式分–按多址方式分1.1.2 移动通信的特点●移动通信是有线、无线相结合的通信方式–无线接入–有线或无线传输–计算机控制●电波传播条件恶劣,存在严重的多径衰落–多径传播●条件:地形、地物(建筑物)……–多径衰落●传播的途径不同,到达接收点时的幅度和相位都不一样,移动台在行进途中接收信号的电平起伏不定可能严重地影响通话质量–要求:在移动通信系统设计时,必须具有一定的抗衰落能力和储备●强干扰条件下工作–强干扰:噪声、干扰–主要噪声●人为噪声---- 汽车点火噪声●要求–选择抗干扰性强的调制方式(调频或调相)–移动通信设备须有足够的抗人为噪声的能力及储备–主要干扰●互调干扰●邻道干扰●同频干扰–互调干扰●由设备的非线性引起●要求:移动通信设备必须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同频干扰●相同载频电台之间的干扰蜂窝系统、小区制:同频复用●要求:在组网时予以充分重视频率配置–邻道干扰●相邻或邻近的信道(或频道)之间的干扰远近效应:离BS 近的MS 的强信号干扰邻道上离BS 远的MS 的弱信号●要求:移动设备中使用自动功率控制电路●具有多普勒效应–相对速度----相对频移–要求:采用锁相技术(VCO)●存在阴影(盲区)–信号被吸收或反射–要求:在网络规划设置基站时必须予以充分的考虑●用户经常移动,与BS 无固定联系–要求:采用跟踪交换技术位置登记、越区切换、漫游…1.1.3 移动通信的发展概述●移动通信的发展●我国移动通信通信系统的发展1.移动通信的发展●军用→民用;低频→高频;窄带→宽带;单一业务→多业务●1G→2G→(2.5G)→3G→4G、5G2. 我国移动通信通信系统的发展●1989 年:TACS●1994 年:GSM●2001 年:GPRS 、IS-95 CDMA模拟网关闭●2008 年:3G 商用建设阶段1.1.4 移动通信的工作方式●单工–轮流收、发(按---- 讲)–同频单工、异频单工例:对讲机●双工–通信双方同时收发例:移动电话●半双工–一方轮流收发( 单工) ,另一方同时收发( 双工)–双工侧采用天线共用器例:集群调度●准双工---- 双工方式的一种特殊形式–接收机常开,发射机只在有信号需发射时才开–优点:移动台省电减少空中干扰电平3 计划1、分组讨论生活中息息相关的移动通信技术;2、提出意见;学生讨论4 决策教师对小组交流计划情况予以分析总结,5 实施学生分四组,习题集第19页,题1,题2 学生讨论6 检查指导学生对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检查7 评价学生分组展示,自评、互评、教师总评8 总结教师简要将本项目实施要点、步骤、结果进行总结,将所学知识与操作归纳整理9 作业你理想中的未来移动通信是什么样子?课题二项目:移动通信组成、编号计划教学目标专业能力目标3、掌握移动通信组成4、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编号计划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反思,分析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1、移动通信的组成教学难点移动通信系统编号计划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理论课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1 组织教学与导入清点人数:实到人数:导入:2 资讯1.2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组成:MSC、BS、MS与其他网络相连的中继线●MS、BS均有一套收发信机和天馈系统●无线小区:BS天线覆盖范围–影响无线小区大小的因素●发射功率(传播衰耗)●基站天线高度(视距传播特性)1.3 移动通信中的编号计划(以GSM为例)●CDMA中的编号–移动用户号MDN–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IMSI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移动台识别码MIN–临时本地用户号TLDN–电子序列号ESN–系统识别码SID–网络识别码NID–MSC号–HLR号●GSM中的编号–移动通信ISDN号MSISDN–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TMSI–移动用户漫游号码MSRN–区域识别号–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IMEI–其他编号●系统设备识别号●短信中心号码1.3.1 MSISDN●移动用户的ISDN号(13S,15S,18S) ●呼叫号码●结构:CC + MDC + SN86 13SH0H1H2H313S:网络接入号S为9-4移动用户;0-2联通用户;3电信用户H0H1H2H3 :HLR号(确定用户归属,精确到地市)前三位国家统一分配;后一位各省自行分配1.3.1 MSISDN拨号程序–移动→本地固定:PQRABCD–移动→外地固定:0XYZPQRABCD –移动→移动:13SH0H1H2H3ABCD–固定→本地移动:13SH0H1H2H3ABCD–固定→外地移动:013SH0H1H2H3ABCD–移动→特服业务:0XYZ1XX–移动→紧急呼叫:直接拨1XX(如110、119、120、122、112等)注:XYZ为长途区号;PQR为市话局端局号;ABCD为用户号码1.3.2 IMSI●国际移动用户识别号15位长,需保密●作用:在国际上惟一识别一个移动用户●结构:MCC + MNC + MSIN460 与NDC+SN对应1.3.3 TMSI●临时移动用户识别码●作用:为对IMSI保密,IMSI仅在空中传送一次,即用由VLR临时分配的TMSI代替●TMSI仅在本地有效,由VLR分配可随时改变1.3.4 MSRN●移动用户漫游号码●作用:为漫游的移动用户选路●MSRN仅在本地有效,由VLR分配临时,在漫游用户在呼叫时分配1.3.5 区域识别●位置区识别号LAI–作用:在网中的位置区识别–结构:MCC + MNC + LAC460 00( 移动) 位置区号码1.3.5 区域识别●全球小区识别码GCI–作用:在全球范围内小区识别–结构:LAI + CI小区识别号●基站识别码BSIC–作用:相邻国家、地区、运营商的相邻BTS 的识别–结构:NCC + BCC网络色码基站色码1.3.6 IMEI●国际移动设备识别码15位长,在出厂时设置●作用:在国际上惟一识别一个移动设备●结构:TAC(6) + FAC(2) + SNR(6) + SP(1)可识别生产厂家、产地●*#06#读取1.3.7 其他号码●MSC/VLR号、HLR号:NO.7中使用●HON号:–由目标MSC临时分配给移动用户的一个号码–MSRN的一部分,在切换通话中使用 短信中心号码3 计划2、分组讨论自己知道的移动通信编号;2、通过自己的手机寻找IMEI号码;学生讨论4 决策教师对小组交流计划情况予以分析总结,5 实施学生分四组,习题集第19页,题3,题4 学生讨论6 检查指导学生对完成的项目任务进行检查7 评价学生分组展示,自评、互评、教师总评8 总结教师简要将本项目实施要点、步骤、结果进行总结,将所学知识与操作归纳整理9 作业布置作业包括理论或下一个项目研究课题三项目:移动通信中信号的基本处理及业务教学目标专业能力目标5、掌握移动通信信号基本处理流程6、理解移动通信的业务方法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系统的认知能力社会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动脑、善于反思,分析与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移动通信信号基本处理流程教学难点移动通信信号基本处理流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型理论课授课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1组织教学与导入清点人数:实到人数:导入:2 资讯1.4 移动通信中信号的基本处理过程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中,需把模拟信号转换成适合在空中无线信道中传输的数字信号●发射信号处理●接收信号处理以GSM信号处理为例:1.4.1 发射信号处理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课件(以MS为例)●MS中,话筒接收下来的信号,需先进行模/数转换,根据抽样定理转换成速率为8KHz的13bit的均匀量化数字信号,再按20ms分段,每20ms段160个采样。
2024版移动通信技术电子教案
2
了解实际网络环境和 用户行为特点,为网络规划和优化提供准确的数 据支持。
持续学习和创新
3
关注行业动态和新技术发展趋势,不断学习和掌 握新知识、新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能 力。
2024/1/27
33
06
移动通信新技术与新应用
2024/1/27
34
利用空间信道的差异,通过天线阵列 实现不同方向上的信号传输和接收。
2024/1/27
10
抗干扰与抗衰落技术
分集技术
通过接收多个独立衰落的信号副本,并 在接收端进行合并处理,提高信号的抗
衰落能力。
扩频技术
2024/1/27
通过扩宽信号的频谱,降低单位频带 内的信号功率,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
力和抗多径干扰能力。
27
引入MIMO、载波聚合 等新技术,提升网络速
度和容量。
网络性能评估指标与方法
覆盖率
评估网络信号覆盖情况,反映网络覆盖能 力。
VS
吞吐量
评估网络数据传输能力,反映网络容量和 效率。
2024/1/27
28
网络性能评估指标与方法
时延
评估数据传输的延迟时间,反映网络通信质 量。
误码率
评估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反映网络通信的可 靠性。
2024/1/27
20
手机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发展趋势
5G技术、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融合等将成为手机发展的重要趋势。
挑战
技术更新换代快、市场竞争激烈、用户隐私保护等问题是手机发展面临的挑战。
2024/1/27
21
05
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
2024/1/27
22
网络规划的原则与方法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Title: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Introduction:移动通信技术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为人们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通信方式。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本教案将重点介绍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结构和运行过程。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移动通信网络的组成和结构。
3. 了解移动通信的信号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
4. 了解移动通信的常用协议和标准。
5. 能够分析并解释移动通信网络中常见的问题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技术概述a. 移动通信技术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移动通信的应用领域2. 移动通信网络结构a.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b. 移动通信网络的层次结构3. 移动通信信号传输与调制解调技术a. 数字信号传输原理b. 调制解调技术概述c. 常用调制解调方式的原理和特点4. 移动通信协议和标准a. 移动通信协议的定义和作用b.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标准5.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和挑战a.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安全性问题b. 移动通信网络的容量和覆盖范围问题c. 当前移动通信技术的瓶颈与未来发展趋势三、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认真讲解移动通信技术的概念、原理和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知识框架。
2. 实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移动通信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和意义。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思考并解决移动通信网络中的问题和挑战。
四、教学评估1. 口头提问:根据学生掌握情况,提出相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做出解释。
2.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作业,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等,以检验学生对移动通信技术的理解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移动通信网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的解决方案报告。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移动通信技术相关教材及参考书。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
移动通信技术教案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1.2 课程目标: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网络架构和应用场景,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的移动通信技术应用能力。
1.3 适用对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学生。
二、章节划分及内容细化2.1 章节一、移动通信基础知识2.1.1 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2.1.2 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2.1.3 移动通信的技术分类2.1.4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2.2 章节二、移动通信网络体系结构2.2.1 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结构2.2.2 移动通信网络的层次结构2.2.4 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趋势2.3 章节三、无线传输技术2.3.1 无线传输技术的基本原理2.3.2 无线传输技术的分类及特点2.3.3 无线传输技术的标准与应用2.4 章节四、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技术2.4.1 移动通信接入技术的基本概念2.4.2 移动通信接入技术的分类与比较2.4.3 移动通信接入技术的应用案例2.5 章节五、移动通信网络的核心技术2.5.1 移动通信核心网的基本概念2.5.2 移动通信核心网的技术架构2.5.3 移动通信核心网的功能与特点2.5.4 移动通信核心网的发展方向2.6 章节六、移动通信的应用与发展2.6.1 移动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2.6.3 移动通信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三、附件本文档附带的附件为相关课件、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等资料,用于辅助教学。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4.1 法律名词:依法规范移动通信技术运营、管理和使用的法律法规。
4.2 注释:本文档中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其注释,详见附件“法律名词及注释”。
移动通信教案
移动通信教案一、引言现代社会中,移动通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本教案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技术发展和应用场景,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了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3. 掌握移动通信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案例;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移动通信基本原理1.1 移动通信的定义和作用1.2 无线信号传输和调制技术1.3 移动通信网络架构2.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2.1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2.2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2.3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2.4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2.5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的特点和应用3. 移动通信的应用场景和实际应用案例3.1 移动通信在社交媒体应用中的作用3.2 移动通信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3.3 移动通信在物联网中的应用4. 实验设计和问题解决4.1 设计并搭建一个简单的移动通信网络模型4.2 探索移动通信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4.3 分组讨论并展示各组实验成果和方案四、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包括但不限于:讲授、实验设计、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旨在全面考察学生对移动通信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评价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课堂讨论表现、实验成果展示、个人作业和小组报告等。
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既能够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可以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六、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电子教案、教学PPT、实验器材和参考书籍等。
教师需提前准备好相关资源,并在课堂上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教学。
七、教学计划本教案根据课程安排,预计共需4周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技术学院教案(20 ~20 学年第学期)
教学单位: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
任课班级:
任课教师:
教案书写说明
教案又称课时授课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
任课教师应遵循专业教学计划制订的培养目标,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材为蓝本,在熟悉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前编写设计好每堂课的全部教学活动。
教案书写应包括以下内容:
⒈课题:授课题(章节)名。
⒉课型:分理论讲授课、实验(实训)课、实习(见习)课等。
讲授课又分新授课或复习课。
⒊教学目的:本课题教学应达到的目的。
⒋教学重点:本课题(章节)的教学重点分别列出。
⒌教学难点:本课题(章节)的教学难点分别列出。
⒍教学方法:指本课题使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⒎课时安排:本课题(章节)总计划课时数。
⒏教学内容:本课题(章节)主要内容。
⒐作业及实践:包括思考题、讨论题、实验题目、实训题目等。
⒑教学后记:授课结束后的教学小结、心得体会等。
课程概况
出席及成绩考核表
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案(适用于电子教案)
变革管理
变革管理是人们常谈常新的一个永恒主题“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变革的真谛与价值,然则不一定只有在“穷”的状态下才求“变”。
事实证明即使是“富”亦应求“变”,“变”就是割弊除陈,就是创新,只有不断地“求变“,才能“常新”,才能长久。
中国的改革开放诱发了中国企业脱胎换骨的深刻变革;WTO的加入不仅仅使中国企业进入了“与狼共舞“的时代,更会由此而产生有利于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沙丁鱼效应”。
那么什么是变革管理呢?变革管理就是以变革为对象和内容的管理方法,是对期望实现的变革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实施等一系列的活动。
它是在资源、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为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谋求长远的发展而创造出的一个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在激烈的竞争中,变革管理已经成了在市场上获取优势的竞争策略,是企业主动调整适应并提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方法。
一变革管理的模式
1.传统模式
(1)三阶段模式。
变革管理的传统模式遵循“解冻”到“变革”到再凝结“的固定路线。
解冻就是要刺激组织成员去改变他们原来的态度,改变旧的习惯和传统,促使组织成员认识到照旧的一套下去不能达到希望的结果。
变革就是指明改革的方向.实施变革,使组织成员形成新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
再凝结就是利用必要的强化方法使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固定下来,使之持久化。
(2)价值链模式。
为了提高企业绩效,获得竞争优势,1985年迈克尔.波特提出了著名的价
值链模式。
他认为企业是在设计、生产、销售、交货和其他辅助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活动的集合体。
企业的竞争优势通常来源于企业在生产、营销等业务层许多相互分离的活动。
价值链可将企业的业务层分解为战略性相关的许多活动,这些活动被看作是企业增加边际收益的基本活动链,它包括进货、生产、发货、经营、服务五种基本活动和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技术开发、采购四种辅助活动。
(3)欧洲卓越企业模式。
该模式不仅重视产品的质量而且还重视供应商和顾客的反馈,引进了学习与创新。
它将企业的运行分为三个层次,由里到外分别是心智方法、技术层.标准要素层即各要素的具体指标。
其出发点是从投入到结果,由”创新和学习”最后又从结果反馈到投入。
2.动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