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与歧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偏见与岐视的原因解析

摘要:偏见与岐视一直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国内在这方面研究很少,而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却在这一领域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结果。偏见与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概念的时常重叠。关于偏见与歧视的原因,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关键词:偏见;岐视;定义;产生原因;预防方法

偏见是针对特定目标群体的一种态度,它包括支持这种态度的消极情感和消极信念,以及逃避、控制、征服和消灭群体的行为意向。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到,偏见也包含了态度的三个主要成分: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例如,一个对黑人有种族偏见的白种人,极可能认为黑人都是无知和危险的,并因此不喜欢和憎恨他们,并且有可能表现出岐视的行为。

偏见对于存在偏见的双方都是无益的。无论你是对别人存在偏见,还是别人对你有偏见,彼此的心里都会很不自在,偏见有害,这个遗理尽人皆知,那么,人为什么还会产生偏见呢?心理学家认为,如果眼前有一个人,我们就会对他产生印象,这个心理过程叫知觉,由于它是针对人的,故称这为“人际知觉”。“偏见”产生的最初原因即来自于此,首先来自“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徽妙地深深地影响着人们互相间的关来。譬如交女友时,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不好,难谈成。然而,第一印象又往往不很准确,因为在很短的接触中所依据的材抖十分有限,据此来评价一个人往往不可能完全正确。可是,人际文往中人们很难进免被第一印象所左右。所以人们在初次交往时,要尽可能地给对方一个好印象。其次,构成人际间偏见还来自“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只是依据一些间接的资料,此种资料又多与事实不符,而当事人却坚信不疑。刻板印象一形成,对人的判断十有八九要出偏差。人们难以完全摆脱刻板印象的影响,因为人们要接受各种典论的作用。

岐视与偏见虽密切相关,但并不尽相同。偏见是一种否定的态度,而岐视却是一种否定的行为。歧视行为虽常常由偏见引发,但也并不仅然,正想态度和行为市场表现为一种松散的联系一样。一种偏见是否转化为相应的岐视行为,还要受特定的情境的影响。例如,一个持有种族主义的偏见,并不意味着他在一切场合都表现出种族歧视行为,只有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种族主义者的集会,他才表现出可能是竭斯底里的歧视性的敌对行为。

“人是生而平等的”,如果我们把这句话视之为至理名言的话,就恐怕过于天真了。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强势的社会群体阶层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歧视弱势社会群体阶层的现象普遍存在。弱势群体的社会成员常常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轻则被强势群体的人“仗势欺人,狗眼看人低”,重则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难以保证。其实,歧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人,本来是平等的起码应该有平等的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但是, 在阶级社会里这一点是无法做到的即便是社会主义社会,由于旧社会痕迹的存在,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修养程度的差异,这种歧视与被歧视的现象依然存在。从古旧的传统眼光看,人所从事的“不体面”的职业, “低下”的社会地位,卑微的出身,较弱的能力,生理的缺陷,不幸的遭遇等等,都可能成为被歧视的客观

原因。而腐朽的等级观念,盲目的优越感,庸俗无聊的世俗偏见,无知的浅见陋识等,又是产生歧视他人的主观因家。实际上,“歧视他人”这种现象,不仅是对被歧视者人格的侮辱,也是歧视者人格的自我贬低可见,歧视与被歧视可谓是双重遗憾。

关于偏见与歧视的原因,学者们发展了许多理论加以解释。总的来说,这些理论代表了两个层次的分析——社会层次与个人层次。社会层次的分析强调在一定的社会、社会体系和群体中,环境对偏见的影响,并认为个人因素可能鼓励歧视,并使之永久化。个人层次的分析则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易受到偏见?

一、强调历史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理论

历史学家提醒我们,如果不了解有关冲突的历史背景,我们就无法完全理解偏见产生的原因。在社会层次的分析中,大多数偏见都被认为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例如,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指出,美国对黑人的偏见,是可以在一些历史事件中找到其根源的,如奴隶制。奴隶主对待黑人家庭的态度,到南方谋利的北方人对黑人的剥削,以及南北战争后,重建南方中的某些错误。从历史的角度研究偏见的理论也强调经济因素。正如考克斯所讲:“种族偏见是剥削阶级在公众中宣传的一种社会态度,其目的是把一些群体诬蔑为下等人,以便证明对这个群体的剥削和对其资源的掠夺是合理的。”美国南北战争之前对黑人奴隶的做法,本世纪初对加利福尼亚东方移民的态度,以及强迫华工修建太平洋铁路,都是有钱人贬低穷人的例子。

二、强调社会文化因素的理论

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强调社会文化因素是偏见与歧视的决定因素。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是:(1)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过程、机械化过程以及事物不断地复杂化;(2)某些群体的地位不断上升;(3)不断加强对能力和训练的强调,工作的短缺和工作中的竞争;(4)有限的可利用土地资源及房屋短缺,人口不断增长;(5)许多人没有能力发展自己内在的价值标准,他们不得不依赖其他人,以及对行为的强求一致;(6)家庭的作用和功能的变化,以及伴随而来的道德标准的变化。沃森一九四七年发现,他研究过的许多人都是在闪米特人移居纽约地区后,才对他们产生了更大的偏见。我们可以想象出城市的特点——不诚实、欺骗、有野心、粗俗、喧闹等。在几十年前,这些特点是用来表示对犹太人的成见。后来,社会学家阿诺德·罗斯指出:“犹太人惹人憎恨,主要是因为他们是城市生活的象征。”这种对社会文化的强调为一种偏见提出了似乎有理的解释,这就是对城市化了的少数人群体——他们又没有接受白人中等阶级的价值观——偏见。

三、强调环境因素的理论

在性质上,对环境因素的强调是最符合社会心理学的。这种理论认为,环境中现时力量是偏见产生的原因。对种族和国籍的歧视,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也经常说明了环境的重要。在二战中,人们接受了政府的各种宣传,对德国人和日本人产生消极的成见;而对同盟国,包括俄国人在内,则抱有好感。战争初期,大部分美国人认为俄国人是努力工作和勇敢的。到了一九四八年,由于战后这两个大国产生了冲突,这种好感又完全改变了。虽然努力工作仍被认为是俄国人的一个特点,但大多数美国人还认为俄国人粗野。因此,在一个苏联不再是同盟者而是对手的世界中,对俄国人特点的看法也变了。

四、强调心理动力的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偏见是怀有偏见者适应不良和内在矛盾的结果。有两种关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