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以及复习建议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8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以及复习建议课件----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8](https://img.taocdn.com/s3/m/eacc38e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c1.png)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局部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的彻底改 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 化改革。
一、对重大历史改革的全面把握 1.改革的分类 (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 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 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 改革。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 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 国的改革开放。
——据《魏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拿到这个材料题时,先看问题,带着问题去材料中提取可以作为答案的信息 第1问中要求概括孝文帝改革的内容,看到孝文帝改革,我们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了解到孝文帝 改革的内容: 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②推行均田制;③推行新的租调制; ④设立三长制,健全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 ⑤迁都洛阳;⑥推行汉化政策和移风易俗,促进民族融合。 第2问简析孝文帝改革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①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鲜卑族游牧经济转型,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使北魏进一步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与制度,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封建统治③ 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中华民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促进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为隋 唐时期结束分裂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如果可以记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内容,那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你一时想不起来,题目中给了一个方向,结合材料那我们带着问题来到材料,用句号分析法 来简单尝试
2023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历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2023年高中历史选修一历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归纳与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b07320f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1.png)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春秋战国时期旳改革商鞅变法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第七单元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八单元日本明治维新第九单元戊戌变法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比较简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首:历史发展旳多样性。
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①本社会内部调整统治政策、富国强兵旳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②增进新旧社会制度转变旳改革,如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宗教改革、明治维新等等。
其实质来看,均体现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旳规律。
其背景均体现了这一实质,这也是我国目前实行改革开放必然性之所在。
从改革旳进程来看,任何一场改革都会波及经济社会关系旳组合和各阶层利益旳调整,因此,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和旧观念旳抵御,这就决定了改革旳复杂性。
阐明改革之路波折而艰巨。
从改革旳成果来看,这9场改革有成有败。
决定改革成败旳原因有:①改革与否顺应历史时尚,遵照社会发展规律。
②进步旳改革有时也会失败,这就取决于改革与反改革势力之间旳力量对比,政治地位与权利旳高下强弱,以及改革者方略方针与否得当。
如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由于封建顽固势力、保守力量异常强大等原因而昙花一现,归于失败。
从改革旳作用来看,成功旳改革能极大推进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
梭伦改革变化了雅典贵族专权旳局面,把雅典导向了民主政治和发展商品经济旳道路,迈出了雅典起飞旳第一步。
此后二百年间,雅典发明了政治、经济、哲学、艺术、科技全面繁华旳希腊文明;商鞅虽遭车裂,但新法未变,使秦国一跃而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旳国家,为后来秦旳统一奠定了基础;欧洲宗教改革粉碎了天主教会旳精神禁锢,为西欧资本主义旳发展发明了思想条件;明治维新则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成为当时亚洲唯一一种近代化国家。
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们在改革中体现出旳坚强不屈、百折不挠旳意志品质,值得后人学习。
商鞅坚持公开颁行旳法令,对于敢违犯新法旳,坚决依法予以惩罚,以大无畏旳精神冲破层层阻力,将新法进行究竟,获得了重大胜利。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
![(完整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规律与方法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50df4dd915f804d2a16c1c0.png)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改革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二.课标要求: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
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
因此,学习和掌握历史上重大改革的史实,有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三.高考回眸:1.(2010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一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
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鬻者论以法。
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新唐书)材料二刘晏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因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
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责"。
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
(8分)(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
(7分)2.(2011新课标全国卷第45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
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二上学期
![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二上学期](https://img.taocdn.com/s3/m/4a5727e4e009581b6bd9eb1a.png)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要点※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总结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5e786cf3c1ec5da51e27082.png)
《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知识总结本专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价值。
在从古今中外改革的成败中,我们能得到很多规律性的认识和启示,中国和世界的改革如今兴犹未尽。
2011年高考也许会以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变法为载体,这些采用文明史范式,与目前的社会发展阶段相结合,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来考察中国和美国等世界大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应对措施,凸现创新精神的价值。
我们在复习迎考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应该强化对重要改革内容的再认再现考查,理解改革的成败得失与具体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分析古今中外改革的本质区别,要求从改革的经验教训中得出一般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对现代社会改革起借鉴意义,注意历史的“史鉴”功能;第三,要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对一些重要政治制度利弊得失进行概括和总结;第四,要重视改革和变法中对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变化,从中总结出制度更新的特点和规律,以借鉴对当今机构改革必要性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第五,要注意适当扩大视野,与近代现代政治民主化的历史变迁相联系,考查全局性的政治制度改革观和变迁观,要求从文科综合的角度认识相关历史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2、改革的原因(背景)人类社会从来没有施之百代而不变的制度。
一切制度都是统治者为了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而设计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变化,再合理的制度也会出现问题。
当这些缺陷造成很大社会影响、动摇统治秩序的时候,当政者可能自觉或被动地实行改革。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复习《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https://img.taocdn.com/s3/m/5b270379ddccda38376baf18.png)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统一北方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鲜卑族拓跋部的崛起与强大(由游牧到定居农耕;建立 政权定都平城) 2、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439年) 3、各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趋势出现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民族歧 视政策;贵族的巧取豪夺) 5、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
难以有效控制中原地区
一、北魏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性质: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民族的封建化改革 2.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 3.学习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加速 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4.为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实行什伍、 连坐制度
加强户籍管理, 为收税、征兵提 供了依据;同时 加强了对百姓的 控制
法
治
奖励军功
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 力,提高了秦国的战 斗力,使秦军成为 “虎狼之师”
建立 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
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 展,为战争获胜提供 良好的经济基础
农
战
废井田, 开阡陌
摧毁了奴隶制的经济 基础,促进了社会经 济的发展,壮大了地 主阶级的力量
(一)梭伦改革的背景:
阶级矛盾尖锐:
1、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经济、政治) 2、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出现原因: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工商业奴隶主
出身: 平民
经济:富裕
矛盾表现:
政治:没有地位(与平民站在一起)
(三)梭伦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措 施 作 用 颁布解负令:废除一切债 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为平 经 务和债务奴隶制;规定土 民享有政治权利提供了物质保 济 地占有的最高限额 障 领 域 鼓励发展工商业,鼓励出 促进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口,限制进口 壮大了工商业奴隶主发展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含五篇)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含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24ee9f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5c.png)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含五篇)第一篇: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知识点内容1商鞅变法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措施、特点1.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1)经济上: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上: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3)军事上: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4)文化上:①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措施(1)经济上:①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②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
③统一度量衡,国家颁行标准的度量衡器。
(2)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二十等爵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3)政治上:①废除“世卿世禄制”。
②普遍推行县制。
③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
(4)文化习俗上:①烧毁不符合新兴地主利益的儒家和其他学派的诗书。
②推行《秦律》及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
3.特点(1)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
(2)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
(3)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
(4)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1.积极作用(1)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和规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f1812e681c758f5f61f67dc.png)
第一部分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与“革命”一同被视作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力。
(一)改革的含义在含义上看,改革是要革除社会制度中落后、腐朽的部分,完善当前的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
例如:技术改革、改革经济体制、宗教改革。
改革的实质应该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那么,一定程度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是一部人类不断完善社会机制的历史演进过程。
这与疾风暴雨般的革命有区别。
具体含义:从程度上看,改革有两种: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革命是对旧的事物或思想进行彻底的变革的一种形式。
从内容上看,改革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革命是对这些方面的彻底变更。
从性质上看,改革有奴隶主阶级改革、地主阶级的改革、资产阶级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革。
当然,革命也包括这些。
从背景上看,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阶级关系错综复杂,阶级矛盾走向激化,社会相对动荡。
从方式、力量上看,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渐进的变革方式;而革命一般是自下而上的、社会阶层广泛参加的暴力方式。
从根本目上看,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
革命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从对生产力影响上看,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
因此,革命必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革命往往是疾风暴雨、剧烈的社会变革。
(二)改革的历史反思①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才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812067addccda38376baf4e.png)
3.改革的原因(背景)
• 总的来讲,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 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 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 体可以表述为: •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 • 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 • 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 • ⑤民族危机严重
7. 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 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 于改革。 •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 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 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要 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 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 ⑤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 教训,我们要从中获取启示。 • ⑥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要积极支持改革, 并投身到改革中去,合力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
•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
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
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魏文侯变法、商鞅变法 (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外国:彼得一世改 革、阿里改革 中国:王安石变法、洋务运 动 (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 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 革
• (1)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 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 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 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 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 治魄力。 •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https://img.taocdn.com/s3/m/8f09f12ce87101f69e319572.png)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篇一:复习要点归纳复习要点归纳专题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内容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
◎从性质看:奴隶制改革、封建制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A.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B.封建性质的改革(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2)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3)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宗教改革(2)确立资本主义: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美国罗斯福新政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
4、改革成败的原因(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选修一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
![选修一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54a7989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31.png)
3、成功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本身顺应时代潮流---根本原因 (2)改革领导者的杰出才干和灵活决策 (3)改革者的坚定意志和强硬手段 4、失败改革的共同原因: (1)改革的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改革者 本身的局限 (2)反对势力的强大
5、对生产力影响不同:
改革由于采用的是平缓的、主动的方式,是 对以往社会制度的完善与改进,因此,在改革的 同时不会造成生产力的破坏,这在一定程度上说 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而革命采取的是暴力、流血的手段,因此革命必 然对国家机器,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一定的破坏, 在革命之后必然要对国家机器、生产力等进行重 建,因此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四、改革和革命的主要区别
1、背景不同: 改革时社会背景相对平和;革命时社会背景 相对动荡
2、方式、力量不同:
改革是国家和政府主动采用的一种自上而 下的和平的方式;而革命一般是由群众发动的 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4、根本目的不同:
改革是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革命 是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
四、特点: “公平”、“中庸”
五、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六、影响 1、积极: (1)经济:部分地减轻了平民负担,平民的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
障,为雅典民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阶级基础。鼓励发展 工
商业有利于提高雅典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力。 (2)政治;社会矛盾得到缓和,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赋 予
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局限——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1)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二、目的
1、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认识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10ecfb09a6c30c2259019efc.png)
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性认识一、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2.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既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3.改革的原因(背景)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4.改革的过程不否定过去则改革无从开始,彻底否定过去则社会进入巨大的不确定状态,其结果必定是每人追求短期利益,社会动荡,生产下降,所以改革的根本性难题是如何在否定过去和保持连续性之间维持平衡。
5.改革的结果①成功:特殊的改革阶段转变成不间断的调整,即建立一种新制度,它能自我调整,释放出社会内的压力;②失败:改革导致新的利益矛盾激化,或压力的释放速度太慢,社会内部矛盾加剧,最后改革转化为革命;③改革停留在表面层次,不愿触及较长期的利益关系,以致不断改变策略。
改革成为时断时续,时而前进,时而倒退的胶着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维持很长时期,直到新的契机出现,从而转入成功或变为失败。
6.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改革史规律总结(1)
![改革史规律总结(1)](https://img.taocdn.com/s3/m/e0378541b0717fd5370cdcaf.png)
选修1——重大历史改革回眸规律性总结⒈改革的分类(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包括习俗)。
考试从材料归纳总结,注意分点,古文要翻译,现代文摘抄中心句或自己归纳(较长的不能全抄),不要改变原文意思⒉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经济)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财政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出现什么问题,什么制度存在不足(这部分一般材料里会涉及到,注意看)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5.改革的评价(看背景、目的、内容)目的达到了吗,问题解决了吗,每个措施(内容)的意义和局限性。
两面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结合时代背景)(1)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达到目的,解决问题,顺应了什么发展趋势,促进,提高,有利于(2)消极影响:未达到目的,不彻底,出现不良后果,不利于,造成,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6.改革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的规律
![改革的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43c927200722192e4536f6e3.png)
学习西方近代文明,有利于日本摆脱落后的封建制度, 符合社会发展方向,有利于日本的崛起。
《基础训练》78页第5题
1、倒幕运动的领导者?主体? 2、文明开化的核心?
3、殖产兴业的三大阶段?意义? 4、《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内容?规定的政 体?特点?意义?性质?局限性?
我们共学习了中外历史上最具代表的 九场改革。这九场改革各有其特点, 发生在不同的国度、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的社会背景,性质各异,结果千 差万别,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
2006北京高考: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 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 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 ②废 除封建制度 ③实施“大陆正策” ④推行文明 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④ D ①③④ 明治期间,许多高级官员认为日本只有“脱亚入欧”, 才能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所谓“脱亚入欧”即脱离 落后的亚洲,进入先进的欧洲。
D
2、马丁路德、加尔文和英王亨利八世改革的相同点是 ①目标对准天主教 ②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瓦解了罗马教廷的封建神权统治 ④建立起与基督教对立的新教派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七、此外,在重大改革活动中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他 们在改革中体现出的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值得后人学习。
同意一:它客观上为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 自由劳动力和市场,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是俄国 向近代化迈进的重要步骤。
由沙皇主持,是在维护地主贵族阶级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 实质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掠夺,因而是一次封建性改革。
练习巩固:
1、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之前,两国面临的背 景形势有何共同之处?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实践考点总结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实践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6040a28aaea998fcc220ee7.png)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⒈改革的分类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⒉改革的实质改革是统治者对生产关系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⒊改革的原因(背景)及相应目的总的来讲,古代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⒋改革成败原因的分析及认识⑴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⑵成功的改革外国:梭伦改革、宗教改革、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中国:齐国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改革开放⒌改革的认识和启示①改革的必要性。
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改革是革除弊政、促使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规律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9876510ed630b1c59eeb5af.png)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等。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一、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总结
一、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革命、改革、战争(学习本模块必须明确改革与革命的区别。
无论改革或是革命都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进步为目标的,然而二者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
二、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革命(暴力)
1、历史上重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义革命等。
革命是由暴力打造的,是用鲜血铸就的,它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用暴力来夺取国家政权,并且往往伴随着国家政权的更替,从而产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秩序的巨大变革。
2、重大革命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结果。
3、根本目的:用暴力打碎了陈旧的政治上层建筑,夺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
4、领导力量和方式:由下层群众发动的,是自下而上的暴力方式。
三、人类社会演进的重要方式之一:社会改革(和平)
1、历史上重大改革: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中国的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等。
2、根本原因:旧的生产关系(社会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
3、根本目的、实质:是在旧制度的基础上,实现某种制度的自我完善,以使其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维护自己的统治。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领导力量和方式:是国家、政府的行为,是统治者主动实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和平的方式。
历史上重大改革的规律性总结
一、改革的定义: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二、改革的分类
1、从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A、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
梭伦改革与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都触及了当时主要生产资料——土地的占有关系,但只是量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土地所有制并没有发生。
B、封建性质的改革
(1) 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2)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挽救危机、自我完善的改革:
外国:彼得一世改革、阿里改革中国: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洋务运动
(4)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封建改革:阿里改革、洋务运动等
(5)中国近代清王朝的封建改革:洋务运动、清未“新政”和“预备立宪”
对封建主义改革的小结: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建立或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如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地主阶级所进行的促使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转变的一场改革运动。
王安石变法是北宋中期为挽救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对其内部政策的调整。
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由清朝地主阶级洋务派实行的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和生产技术的一场运动,就整体而言,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所作出的调整。
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洋务运动则发生在近代时期。
它们的改革都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并对当时及以后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C、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加尔文宗教改革、亨利八世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外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
(3)巩固资产阶级统治:英国议会改革(1832年开始)、美国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D、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外国:苏俄的新经济政策、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国:改革开放
E、20世纪三次重大的成功的经济改革: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
三、改革的实质(都是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
改革是统治者对即定制度所进行的调整。
它与社会革命不同,并不否定现存制度,而是对现存制度加以改良,使之尽量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四、改革的原因(背景)
历史上的重要政治改革的发生都是由于旧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生产力或经济基础的发展的需要。
具体来讲,这些原因大体可以表述为:
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社会发展趋势;③统治阶级面临统治危机,为抑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增加财政收入,实现富国强兵;④旧制度、习俗、思想文化阻碍社会的发展;⑤民族危机严重等。
五、改革成败的原因:
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根因)②是否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③措施是否务实有效?④改革阻力的大小?
⑤改革者个人的素质和政治魄力是否过硬?⑥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六、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①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
②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习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
③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要积极支持改革等。
七、评价改革的标准:
A、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B、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
C、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D、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E、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F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如何评价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运动: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一分为二,辩证分析(即积极或消极);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一、学习方法
1.了解人物的活动:简述或列举人物的主要事迹或相关史实,一般采用分期法和分类法,如中国古代政治家一般采用分类法,如下:1)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2)经济(实行宽松政策,发展生产)3)思想4)文化(教育)5)民族关系6)对外关系
2.探究人物与时代的关系:正确看待“时势”和“英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①“时势”造“英雄”:拥有杰出才干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客观条件
②“英雄”推动“时势”:拥有杰出才干的历史人物的活动可以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3.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①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一分为二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②标准: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符合人民愿望和国家统一(是否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③原则: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
二、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中,一般应注意这样几个观点:
(1)决定历史发展的不是某个英雄人物而是人民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促进社会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
任何夸大
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历史人物作用的辩证关系的观点
历史发展有自己的必然规律,而个别英雄人物的出现只是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的产物,即“时势造英雄”。
另外,当历史处于紧要关头时,个别英雄人物的决策和行动可以改变历史的航程,并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这就是“英雄”推动“时势”。
(3)历史发展规律和个人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
个人或者人民群众只能遵循历史发展规律来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同时,个人主观意志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有时甚至起扭转历史航向的作用。
片面夸大规律的决定作用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将会犯历史唯心主义
(4)历史人物的阶级局限性观点
历史人物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活动必然受到时代制约。
在阶级社会中,他们还要受到其所在阶级的局限,他们的主观愿望、实际行动都是他们阶级属性的集中反映,因此,不可避免地有这样或那样的局限性。
(5)具体历史情况具体分析的观点
历史人物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总会涂上一层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大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倾向,而且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行动纲领、行为方式。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要把他们的行动放到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