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少数民族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切入点,抓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
录入:admin /mztj 2008-5-15 人气:5366
---从民族聚居村寨的调研看昭通市的民族教育
市政协委员、市民族宗教局宗教科科长马敏荣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委员,一个民族工作者,怀着对民族同胞的挚爱,怀着对民族教育的希望,为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今年2月29日至3月13日,我深入到镇雄县、威信县、水富县、绥江县、鲁甸县文屏镇牛头寨、鸭子塘,茨院回族乡马厂社、桃源回族乡湾湾田、黑山训、箐门村、大水井乡江半坡社、龙树乡庄上社,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石灰窑等少数民族村寨,对民族聚居村寨进行调研,召开了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参加的座谈会16场次,得到了各县统战系统、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得到了乡村社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接待,调研工作深入而细致,初步掌握了昭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阻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症。
一、昭通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昭通少数民族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低,绝对数大,2006年全市总人口546(54596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3%,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超过省内一些州市的总人口;二是民族种类多,分民族人口比例悬殊。
全市有少数民族24种,其中,苗族17.81万(178073)人(占全省苗族人口的七分之一)、回族17.76万人(占全省回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彝族17.29(172908)万人(昭通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苗族、回族、彝族占了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25%,其他20种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87%;三是少数民族人口大杂居、小聚居,点多面广,在全市1178个行政村中,只有120个无少数民族人口居住。
,我市既不是自治地区,也无自治县,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19个民族乡,126个民族村,1780个少数民族聚居点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5%,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相互交融,形成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四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
全市少数民族群众绝大部分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这种散杂居民族的构成特点,决定了其整个社会发展问题是“全方位”的民族平等问题,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教育平等一系列问题。
昭通散杂居民族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特别是高寒山区。
(一)昭通苗族人口分布基本情况
昭通,典型的散杂居民族地区。
全市苗族总人口1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546万的3.26%,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54.3万的32.8%。
分布特点是沿高寒山区一线以大分散小聚居形式居住,越高寒越边远,苗族同胞分布越多。
县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彝良县5.2万人,其次是威信县4.3万人,镇雄县3.4万人。
1万以上人口的有盐津、永善、大关三个县。
70%的苗族人口分布在19个民族乡、126个民族村内。
在全市的19个民族乡中,单一苗族乡有2个,即彝良洛旺苗族乡和柳溪苗族乡,在全市126个民族村中,单一苗族村有45个。
(二)贫困现状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对少数民族设施边缘化逐步把他们排挤到高寒、边远的山区、石山区、二半山区和生存环境较为艰难的荒漠地区,使他们逐渐远离了中原较为先进的文化氛围,主观上制造了少数民族与中原发达地区在发展条件和发展机遇上的不平等,
2、自然原因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主要是霸占交通要道和水土较好的坝区,历来都是“官占坝、民占坡、少数民族钻山窝”把少数民族驱赶到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寒边远山区,导致了少数民族居住在山高坡陡、生活环境封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思想愚昧的状况,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不平等。
3、现实原因
(1)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苗族聚居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今年,通过对全市1780个民族聚居点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目前,有987个点未通自来水,其中苗族聚居点共526个,占总数的53.3%;有222个点未通电,其中苗族聚居点共141个,占总数的63.5%;还有724个点未通公路,其中苗族聚居点485个,占总数的66.98%。
上述状况表明,昭通苗族居住的地方是集最边远、最高寒、基础设施最滞后为一体的山区。
在现代文明已经成为走村串寨常客的今天,昭通大多数苗族群众还在现代文明边缘徘徊,还在用人背马驮,竹槁照明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艰辛。
(2)经济发展极度缓慢
苗族,就全国而言,其贫困状况突出是无争的事实,昭通更为突出。
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70元,民族村人均纯收入为985元(苗族村及苗族人口较多的村不到700元)两者收入之比为7.69:1,是全市1456元的67.6%,是全省2250元的43.7%,仅为全国3587元的27.5%。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的12个民族村全都是苗族村或苗族人口较多的村。
上述数据可见,全市经济状况,民族地方比全市水平低,苗族聚居地方比全市民族地方更低。
据2003年底的统计,在全市未解决温饱极端贫困人口46.81万人中,少数民族有22.4万人,其中,苗族至少有12万人,占全市的1/4;在全市丧失生存条件,需要转移安置的45540户中,少数民族15180户,其中苗族近12000户,占全市的1/4;在全市房住极端困难的188319户中,少数民族43725户,其中苗族不低于20000户,占全市的1/9。
可见,苗族同胞贫困面之大,贫困程度之深。
还该一提的是,虽然苗族聚居地区贫困面大,但某些扶贫措施至今还未向这些地方倾斜。
如目前开展的“整村推进”工程,全市193个,而苗族特困聚居寨得以安排的不到20个。
威信县扎西镇玉京山民族村是省级重点扶持村之一,全村1448人中,苗族418人,占28.9%。
全村地势偏高,苗族又聚居在地势更高的7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35元,苗族又远低于此数。
其中,黑并岩、李家沟两个纯苗族寨子贫困状况更突出,39户人家全是杈杈房和茅草房,有7户纯属无房。
14户人家的黑并岩村民小组,现有单身汉14个,该组包产到户时就有74人,现只有56人,人口呈负增长。
如此贫困的村寨,“整村推进”工程成了空白,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3)教育落后十分惊人
昭通民族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政府投入有限,办学的硬件严重不足,民族教育人才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民族教育基本上只有形式单一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形成包含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形式的完整的机构体系,民族教育缺乏统一管理的有效机制,民族教育研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7年3月25日市长罗应光同志在二届人大一次会上提出了“加强民族教育,实行民族乡镇有初级中学民族村有
完小的目标”,令人欣慰,可是直到现在,全市也只有省定市级民族完全中学一所(市民族中学),县级民族完全中学一所(镇雄民族中学),县级初级中学两所(威信民族中学和彝良民族中学),永善县民族小学一所,昭阳区,鲁甸县有17万多回族同胞,分别在昭阳区一中,鲁甸县一中开办了民族部(班)招收数量极少的回族学生。
仅有的这几所民族中学除市民族中学办学条件较好外,其它学校条件都较差;有些民族乡、民族村现有的学校连起码的教室、桌椅、场地等设施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就学的需要。
更不要说图书、体育、电脑、音像等教育资源了;其他专门用于开展民族成人教育、职能技术培训的办学资源就全市来看基本上还没有。
的确无法想象这样的条件如何开办民族教育,如何指望民族教育得到发展。
昭通苗族的教育落后,主要表现在小学入学率低,中学在校生少,升大学寥寥无几。
小学入学率低。
2005年5月市人大、市民宗局联合对属民族乡、民族村范围的189个村民委员会的调查,民族乡、民族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2.8%。
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5%,苗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80%。
当时的调研中,我们同时在民族乡、民族村以外选择了17个苗族聚居寨进行调研。
这17个苗族聚居寨共757户3483人,学龄儿童594人,入学374人,入学率为62.9%。
这17个苗族聚居寨中的学龄儿童入学状况排类是:无人入学的1个、入学率不到50%的6个、50%至80%的8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98.7%的没有。
如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大寨村麻窝村民组,35户105人全是苗族,全寨27名苗族学龄儿童无一人入学。
彝良县角奎镇拖脚村老寨村民组是一个41户172人的纯苗族寨子,61名学龄儿童只入学20人,入学率为33%。
列入调研的地方情况如此,未列入调研而地处边远死角的苗族村寨情况更差,类似上述所列举的无人入学及入学适龄儿童不到一半的苗族村寨还不少。
这次调研中,据威信双河、扎西的一些干部群众反映,在苗族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一般只有70%---80%。
茨竹坝半河,玉京山、黑并岩、李家沟这些偏僻苗族寨子,距学校5至7公里,学龄儿童不到50%。
2007年全市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对50个少数民族聚居点进行了调研,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62.7%,有的村寨适龄儿童入学率甚至为0,如昭阳区的彪水岩苗寨,全寨适龄儿童为13人,无一人上学。
一是多数学校校舍破烂、设备简陋.在这次调研范围内民族聚居点的15所学校中,校舍破烂的有10校、借用民房的1校.学生有教室,教师有宿舍,且基本完好的几乎是空白。
如前所说的下青山私立学校,是利用当地村民丢弃的危房办学,土墙开裂即将倒塌,无窗、无门,头上的盖草所剩无几。
下青山的住房是全村最烂的,而这里学校用房又是下青山最烂的,其破烂程度可想而知。
在民族点上的这15所学校,2000年来得到国家修建补助的有6校共9.5万元。
有9所学校分文未得。
二是边远山区校点撤并后,有的寨子到校点读书单边步行需要3个小时,路途遥远,加上山高坡陡,少数民族适龄儿童辍学率逐年攀高,九年义务教育实施难度加大,新文盲不断产生。
三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少,考大学的渠道单一,上大学的学生比以前少。
四是民族间受教育程度不平衡。
全市三种主体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均受教育年限最高,达到7.5年,彝族人均受教育年限次之,为5.2年,苗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4年(初一、五年级、三年级)。
中学在校生少。
按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2003年底全市中学阶段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数的比例:高中为6.84%,初中(含职业初中)为8.76%。
可见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0.23%的比例。
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少,主要在于苗族学生少。
2003年底在全市的市民中、镇雄民中、彝良民中、威信民中这4所民族中学中,学生总数3671人,苗族学生仅有688人,苗族生占18.7%。
其中,威信县苗族人口4万余人,苗族占全县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4.3%。
而在威信民中的329名学生中,苗族生只有182人,苗族生占53.2%。
昭通市民族中学苗族学生更少,据2005年春季学期末统计只有89人,只占全校学生总数1008人的8.3%。
2003年经多方协调在市民中专门办了一个高中苗族提高班,该班最终都只招到苗族学生41人,后又流动2人。
2003年6月,市民宗局搞了一次
苗族生源调查,调查结果,使人吃惊:这年,全市苗族学生中,初中毕业的只有476人,高中毕业的只有76人。
市一中是全市的重点学校,每年招生苗族多为空白,即使有,数量也极少。
据民族部门最近的调查统计,苗族人口居全市第一的彝良县,苗族人口5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3%,而苗族初中生只有755人,占全县初中生总数10680人的4.48%;永善县有苗族1167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8%,在全县中学阶段的12121人中,苗族生只有93人,苗族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0.77%,可见苗族在校初中、高中生大大低于人口比例。
威信县玉京山苗族村的苗族同胞中,解放以来,没有大学生,没有高中生,没有初中生。
与此类似的还有永善冷米村青山、镇雄麻地海子、昭阳区炎山小河边等30多个苗族聚居的寨子。
升大学寥寥无几。
在昭通市的苗族中,大学生(含专科)所占比例是很低的。
据“五普”资料,全国每10万人中的大学文化程度人数为3611人,全省为2013人,昭通全市为760人,昭通少数民族为634人,而昭通苗族只有312人,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1/11、全省水平的1/6、全市水平的2/5、全市少数民族平均水平的1/2。
近些年来,全市每年高中毕业的苗族生一般都不到100人,能考入大学的(含专科)不到10人。
以98年为例,当时全区高中毕业的苗族生99人,高考升学仅5人,其中本科1人,专科4人。
最近几年来,这种情况并无好转。
以市民族中学为例,最近几年高中毕业升学的苗族生,2000年1人、2001年5人、2002年2人、2003年空白、2004年空白。
2005年高考中,全市有苗族考生175人,其中应届生107人,苗族考生占考生总数的1.13%,明显低于3.34%的人口比例。
(4)人才缺乏,面临严重青黄不接
苗族教育落后,已严重影响了苗族人才的培养以及苗族干部队伍的补充。
目前,不但市、县级单位苗族人才少,就是苗族居住集中的乡(镇),苗族人才也很少。
即使有几个,多数也是前几年市的民族专科班和民族预科班定向培养的。
以古、树林这两个挂苗族牌子的民族乡,没有培养出本地苗族人才,仅有的几个就只得从外县、外乡调去。
如前所述,在我们调研的17个苗族聚居寨中,无大学生的有16个,无中专生的有14个,无初中生的有6个,无人外出工作的有13个,连外出当兵也无一人的有11个。
就是历史上很有名气的彝良仙马、威信天池、镇雄发达、永善大坪子等这些以前文化较发达、也肯出干部的苗族寨子,这些年也大大倒退,既无新增大学生,也未再出干部。
苗族教育落后对影响苗族干部培养的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全市有苗族干部约1200人,占干部总数的1.8%。
苗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34%,用干部与人口比例大体相当来测算,全市差苗族干部1000余人。
近几年来,在农村招教师、公务员招考中,苗族很难挤进。
据对以古、树林、上高桥、伍寨等4个苗族人口较多的民族乡的调查,在2001年至今的5年中,4乡新招教师68人,苗族是空白。
苗族中,由于大学毕业生少,参加公务员录用考试的自然就更少,能考上的几乎空白。
处级干部的公开考试选拔,苗族干部同样是参考的极少,录用是空白。
全市副处级以上少数民族领导干部121人中,苗族只有25人,占少数民族同级干部总数的20.7%,低于在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中的比例近12个百分点。
同时,苗族干部的分布也不够合理。
如,镇雄县有苗族人口31476人,县级领导班子中,苗族是空白。
该县的乡科级干部中,苗族只有10人,任科级正职的仅有1人。
在市直单位公务员系列中,苗族干部也很少,总数不到20人。
(5)煤价昂贵,以柴代煤将严重危及生态
从燃料角度看,昭通市的苗族聚居地区,凡是烧柴的地方,现已是山穷水尽,一片凄凉。
凡是烧煤的地方,多数是山青水秀。
目前,由于煤窑整顿,实行规模开采,煤价猛涨,致使长期以来都是烧煤的苗族地区,人们纷纷改烧煤为烧柴,能产烤烟的地方,也提出今后不种烤烟了。
他们这样做,也是不堪重负的结果。
以威信县双河苗族彝族乡天池村为例,面煤也需250元一吨。
三年前是30元一吨,而今煤价三年翻三番,一户人家一年至少需用煤5吨,一年在煤上的开支就至少是1250元以上。
该村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20元,人均有
粮560斤。
一户人家的收入还不够烧煤的开支,无赖之下,只有家家砍柴烧。
人们在议论,林木的第三次遭殃期即将到来:第一次是大炼钢铁砍树;第二次是包产到户砍树;第三次是无钱买煤烧砍树。
若此现象继续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二、促进昭通市苗族群众和苗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建议
昭通的特点是山区多,坝区少,而昭通市的苗族聚居地区又是山区中的山区。
在经济社会发展上,昭通这种区域性的落后,已严重影响到整个苗族。
在昭通,忽视了对苗族聚居地区的扶贫就不是扶真贫,离开了苗族聚居地区的发展就不是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发展,如果苗族经济文化与全市整体的差距再次拉大,将会影响和谐社会和“平安昭通”的建立。
因此,采取特殊的、切实有效的办法措施,帮助苗族和苗族聚居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缩短发展差距,既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是促进苗族与全市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
帮助苗族群众和苗族聚居地区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指导原则是:正视现实,自身努力。
特困特扶,政策倾斜,多方扶持,加大投入。
工作到位,重在落实。
按上述原则,对苗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以下政策措施建议:
(一)加大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夯实发展基础。
将现在还处于水、电、路、通讯“四不通”状态的苗族聚居自然村和苗族聚居点列入“十一五”规划,优先安排实施,确保到2008年前苗族聚居的自然村实现“四通”,即通自来水、通电、通公路、通电话。
到2010年前苗族聚居点达到80%的通水、通电,50%的通公路。
(二)利用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之机,突出重点解决特困苗族聚居点的问题。
在全市1780个民族聚居点中,有贫、特困苗族聚居点约400个,从2006年起的扶贫攻坚工作中,应将这400个点全部列入重点扶持自然村范围(也称“整村推进”工程)。
(三)内地转移安置突出重点抓苗族。
在全市丧失生存条件、需转移安置的45540户中,有苗族约1.2万户,这1.2万户应全部列入规划,并优先安排实施。
对目前群众自愿迫切搬出,内地转移安置,工作基础又较好的马楠、伍寨等地,应特事特办,及早启动此工程。
(四)安居工程多安排到特困苗族聚居点。
目前不少边远死角的地方还没有享受到安居工程的实惠。
苗族中无住房、住危房、住杈杈房或窝棚的还有2万户。
应将这2万户全部列入安居工程计划。
在实施中适当调剂提高补助标准。
对有条件搞突出民族特色建筑的,应予帮助支持。
(五)对有丰富的资源,但因缺乏资金,缺乏技术而未得开发利用的苗族聚居地区,有关部门要在资金、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帮助,并派出有奉献精神、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帮助指导,引导这些苗族聚居地区走公司+大户,大户带农户的产业开发路子。
(六)下决心解决苗族群众生产生活以柴代煤问题。
当前苗族群众生产生活普遍烧柴,原因就是煤价高和难购买,运输远。
是搞煤价补贴,还是搞定量定价保障供应,必须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把目前大量毁林做燃料的势头控制下来。
苗族聚居地区适宜修建沼气池的优先安排。
(七)在苗族聚居地区采取教育加行政的手段,保证苗族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打实民族振兴的基础。
“两免一补”要及时兑现,半寄宿制校优先点要照顾苗族学生,要杜绝因缴不起费而失学的现象。
(八)优先安排,加强苗族聚居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做到有校有房,消除危房,配齐设备,以适应苗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
(九)对学生距校点太远,且途中存在隔水、陡坡等安全隐患的苗族聚居点适当恢复一些已被撤并的校点。
(十)彝良、威信、镇雄三县苗族人口最多,三个县的民族中学要办成完全中学(镇雄民中已是完全中学),要争取列入省的寄宿制学校标准,安排学生生活补助费。
招生中,要
尽量多招苗族学生,苗族学生比例要高于人口比例。
生活补助要优先照顾苗族学生,要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苗族生不因生活困难而辍学。
(十一)市民族中学每年要招收一个50人的苗族高中班,今后每年的招生中,招收苗族学生数要高于苗族人口比例。
要做到进得来、稳得住、学得好、升学率高。
(十二)市、县重点中学招生要对苗族学生给予照顾,保证有一定数量的苗族生入学。
其他各所中学招生对苗族生要降低录取分数线,各种费用减免、补助从优。
(十三)争取在昭通师专民族预科班的招生中以招收昭通苗族生为主。
至少达50%以上。
(十四)以市、县财力为主,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苗族教育专项基金”,对考入大学的苗族生给予奖励。
对考入大学而无力就读的苗族生实行救助,以保证完成学历。
(十五)对苗族聚居地区缺乏教师的问题及时补员。
边远、落后的苗族聚居地区招牌教师中,要以招收苗族教师为主要确定招收苗族教师的专项指标,尤其注意招收本地籍苗族人才。
对边远落后苗族聚居地区师范系列大、中专毕业的本地籍苗族未就业者,可先就地安排代课,逐步调节招收苗族教师的专项指标录用。
享受此特殊政策就业者,必须签定协议,长期扎根。
(十六)在教育综合改革中,对苗族聚居地区,在编制管理上要充分考虑地势边远,原学生数少和“双语教学”等因素,适当放宽编制数。
(十七)市、县事业单位人员招牌和公务员招考中,要对苗族划出专项指标,在苗族参考人员中择优录取。
(十八)要重视苗族干部培养使用。
凡挂苗族乡、苗族村牌子的,乡、村领导班子中一定要有苗族干部;凡属苗族人口较多的县、乡(镇),县、乡(镇)班子中一定要有苗族干部;市、县有关部门的班子中重视配备苗族干部。
(十九)要筹集专项资金,帮助在高寒特困山区居住的苗族群众修建畜厩,修建厕所。
解决他们长期形成的牲畜放养或人畜混居及不用厕所等问题。
(二十)对苗族聚居地区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昭通市苗族聚居地区要加快发展,缩短差距,国家的重视倾斜和苗族群众奋发努力缺一不可。
针对目前我市苗族聚居地区的实际,必须下功夫,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首先是加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使苗族地区人民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改变落后面貌,与全市人民一道,共同建设小康社会;其次是加强送子女入学重要性的教育,使广大苗族同胞认识到,送子女入学是法律规定、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是对民族负责,对子女负责,对国家负责,从而提高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同时还要进行竞争意识教育、科普知识教育、卫生常识教育和改变落后习惯教育等,使苗族同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相信科学,革除陋习,做到与时俱进。
(二十一)抓示范点,用典型带动。
现在苗族聚居点中,有昭阳区五星寨上文明村寨点、大关木杆三江口安居工程点、彝良木椿沟苗族风情点、威信泡桐湾在外工作的苗族干部支援家乡建设点、威信湾子继承传统美德树文明新风点等,这些点在苗族群众中乃至全市人民中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根据苗族聚居地区苗族群众思想纯朴、团结和睦、集体观念强、服从统一指挥的实际,在抓苗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中,要注意培养典型,宣传典型,推广典型,用典型带动。
此外,由于市的财力和物力毕竟有限,还须争取省对解决我市苗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给予重视和支持。
争取省委省政府把昭通苗族同胞列入少小民族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