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少数民族特点
昭通社会、人文环境
![昭通社会、人文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a3b9602855270722192ef7f9.png)
昭通市的人文环境昭通人文邮编:650000区号:0870面积:面积23021平方公里人口:人口467万位置: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下游气候:昭通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低差异大,北部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的特色。
行政区划:全市辖昭阳区及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0县1区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 2.3万平方公里。
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
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和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汇重地。
在历史上为加强中原与云南的联系,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历史昭通历史悠久,西周末年的“望帝”在这里带领他的部落崛起,教民务农;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李冰在云南开凿“五尺道”,自此,云南地区开始接受中原的文明,而昭通正处在“五尺道”的枢纽位置。
昭通境内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基本属于高山立体气候,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昭通山地资源丰富,各种山珍以及水果十分丰富,而且还是中草药之乡。
云南人对昭通人的评价
![云南人对昭通人的评价](https://img.taocdn.com/s3/m/e5a11f1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5.png)
云南人对昭通人的评价
云南是中国的西南角,有着多样的民族和完整的生态环境。
作为云南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昭通是云南西部古代古城,被誉为“昭通文明之祖”。
昭通人多姿多彩,充满特色,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文化底蕴深厚。
昭通文化是云南很多民族文化的综合体。
昭通地区是云南省穆斯林、藏族、侗族、傣族等众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地,有着千古不变的传统文化。
形成了以汉族文化精髓为中心、汉藏侗傣文化为主体、穆斯林文化为辅的独特的“昭通文明”。
云南人对昭通人的评价很高。
在昭通,人们谦恭而慈祥、和睦而勤劳。
和昭通人交谈,他们口齿伶俐、文雅得体,让人耳目一新。
昭通人的礼貌深得云南人的赞赏,不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昭通人总是热情、友善、有礼貌,极具有礼仪意义。
此外,昭通人也有着拼搏奋斗不辍的精神,他们不仅坚持自己的文化传统,还致力于发展各种新的技术,以满足更广阔的空间需求。
他们不怕困境,勇于接受挑战,让他们能够从落后转变为发达,这是云南人和其他民族敬佩的。
云南人另外一个对昭通人的评价是:他们是勤劳的。
昭通人认为勤劳是优秀的品质,并信守着“勤能补拙”的观念,他们自强不息,兢兢业业,不断学习技能,努力改善生活水平。
他们勤奋、积极工作,不怕辛苦,积极追求自由、平等和财富,得到了各界的认可。
总之,云南人对昭通人的评价非常高,在昭通,人们谦恭而慈祥、和睦而勤劳、充满朝气和拼搏精神,受到了云南人的普遍赞扬和敬仰。
昭通文明独特、深厚,为云南人和全国人民带来了无限的魅力,将一直延续到未来的无数个世纪。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9254444e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d.png)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
云南昭通的特色风俗有很多,比如:民间舞蹈“三色花轿”、“耍龙舞狮”、“芦笙舞”等等。
这些特色风俗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种吧。
“三色花轿”
三色花轿是中国云南昭通的一种传统婚礼习俗。
它是由男方和女方共同主持的,男方主要是“迎亲队”,女方主要是“送亲队”。
迎亲队伍从新郎家出发,到新娘家时,要在村口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烟花。
到了家门口,新郎和新娘要分别坐在轿子里,并在轿上插满鲜花和彩带。
迎亲队伍进门后,要向全村的人宣告新郎、新娘已经结婚。
然后再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宣布婚礼开始。
接着新娘的父亲走上前来,向大家行礼。
新娘的哥哥要上前去牵着新郎的手从轿中出来,新娘也要上前去牵着她哥哥的手从轿中出来。
然后就是“抬花轿”了,人们排着长队在村里走来走去,鞭炮齐鸣。
在村里的人都到了之后,抬花轿人就把花轿抬到村口了。
“耍龙舞狮”
耍龙舞狮是昭通最热闹的活动之一,也是昭通春节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节目。
—— 1 —1 —。
云南昭通当地的民俗风情资源进行调查并写一篇调查报告
![云南昭通当地的民俗风情资源进行调查并写一篇调查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448923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76fc156.png)
云南昭通当地的民俗风情资源进行调查并写一篇调查
报告
昭通是一个民风民俗特别丰富的市区,保存了较好的传统文化,例如:汉族民间艺术、昭通唱书、涧经音乐等。
舞龙灯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的传统舞蹈。
舞龙和舞狮,在古时是一年中的大型节日里面节目之一。
随着华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现在的舞龙文化,已经遍及中国、东南亚、以至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各个华人集中的地区,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标志。
四筒鼓舞是流传于昭通市的传统祭祀舞蹈。
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又称“跳鼓”、“跳丧鼓”,流传于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汉族居住的农村,是由男性集体演跳的丧葬舞蹈。
因舞者四人身挎“筒鼓”击之、舞之而得名。
四筒鼓舞属于丧葬祭祀舞蹈,是昭通民间较有特色和影响的舞蹈之一,舞姿朴素,节奏鲜明。
其舞蹈形式与文化内涵,与先民的生死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昭通端公戏是随着汉族移民的到来,与当地少数民族文化融合而形成的一种以宗教祭祀为主要活动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端公戏根植于滇东北这块神奇的土地,代表着这一地区别样的文化,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
昭通地区的刺绣工艺
![昭通地区的刺绣工艺](https://img.taocdn.com/s3/m/1380ff1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8f.png)
昭通地区的刺绣工艺
昭通地区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地级市,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制作传统。
其中,刺绣工艺是昭通地区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昭通的刺绣工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彝族刺绣:昭通地区的主要民族是彝族,彝族刺绣被认为是该地区刺绣工艺的代表。
彝族刺绣以其精致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而闻名,常用于装饰传统彝族服饰、帽子、围巾等。
2. 昆绣:昆绣是云南省的传统刺绣工艺,也在昭通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昆绣以其细腻的刺绣技巧和生动的表现力而被广泛赞誉。
主要表现昆明丰富的自然风景、民族风情和传统乐器等。
3. 精绣:昭通的刺绣工艺还包括了精绣,这是一种绣针和金属针混合使用的绣制工艺。
精绣常常用于装饰布艺制品,如台布、壁挂、枕套等,以其精致的线条和细腻的图案而受到青睐。
4. 民族图案刺绣:昭通地区的刺绣工艺还注重展示民族特色,常常用民族图案进行刺绣。
这些图案通常具有丰富的寓意,如象征幸福、团结、祝福等,展示了当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昭通地区的刺绣工艺传承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手工艺制作技艺,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也成为了地域文化和民族自豪感的象征。
彝族介绍 昭通彝族为什么崛起于民国时期
![彝族介绍 昭通彝族为什么崛起于民国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4b827b8ef121dd36a32d82dd.png)
彝族介绍昭通彝族为什么崛起于民国时期>昭通彝族为何崛起于民国时期?彝族著名人物安恩溥作过总结:彝族有点祖业,但文化落后,(改土归流后)官场无地位,要改变这种状况,唯一的办法就是读书、做官,和统治阶级竞争。
因此,这个“时期”的昭通彝族,在历史上有三方面的突出表现。
一、读书、做官。
清朝末年以来,昭通彝族最先到省城的人是今昭阳区卢玉书(卢永祥),考入警察学堂,其次是鲁甸陆亚夫,考入法政学校。
他俩也最先挤入官场。
继之,不断到昭通、昆明求学而都进入官场的人,有镇雄安恩溥、陇生文、安顺三、陇均府,彝良禄国藩、陇高显、杨成勋、陇华要弟妹,今昭阳区龙云、卢汉、卢浚泉、龙泽渊、龙雨苍、龙泽汇、龙秉灵、陇耀,巧家陆崇仁、陆崇德,鲁甸苏开文,永善龙奎垣龙沛霖等。
其中禄国藩,陇高显和陇堆垣,因“国朝变法,停科举弃八股”(陇维垣墓碑语)而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自费赴日留学,陇维垣病故赴日途中。
禄国藩。
陇高显在日本加入同盟会。
回国之后,禄国藩在昆明参加辛亥“重九”起义,陇高显在上海参加反清斗争。
赴日留学的还有龙泽渊、陆亚夫、卢邦定、卢邦基。
龙云、卢汉、安恩溥、龙泽汇等人,都先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或黄埔军校。
1927年之后,龙云、卢汉在武装斗争中取得云南军政大权,统治云南达22年之久,与同时期的地方实力派人物相比,龙、卢政权相对稳定。
这与龙、卢、安、陇这批龙、卢统治集团中的读书人分不开,据不完全统计,龙、卢时期县,团级以上彝族有四十余人,绝大部分出自昭通地区。
在这22年时期,昭通彝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周边四川、贵州的彝族青年,纷纷到昭通求学、参军、参政、从教、从医。
受贵州、四川军阀迫害的彝族,都往昭通逃亡,寻求庇护,特别是黔西地区的彝族。
昭通彝族读书做官之后,一般不忘家乡,都出资在家乡开办学校。
不少在解放前夕投身革命,解放初期参加工作的人,曾在这类学校读过书,受过革命思想教育。
二、爱国。
昭通家乡调研报告
![昭通家乡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0393074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4.png)
昭通家乡调研报告根据关于昭通家乡的调研报告,以下是我对昭通家乡的一些观察和总结。
昭通位于中国云南省中部,是一个充满自然美和历史文化的地方。
这个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美丽的山脉、湖泊和江河,以及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首先,昭通的自然景观令人惊叹。
这里有丰富的山地,包括雪山、森林和峡谷。
乌蒙山是昭通最著名的山脉之一,被誉为“云南的后花园”。
乌蒙山脉的壮丽景色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登山爱好者。
此外,昭通还拥有美丽的湖泊,如铜鼓湖和正大湖,这些湖泊是休闲娱乐和观赏美景的理想场所。
其次,昭通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多样。
这个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古迹和传统文化。
在昭通市区,有保留完好的明代建筑、清代建筑和传统民居,这些建筑展示了古代建筑风格和手工艺品。
此外,昭通还有许多古寺庙和宗教场所,如泸沽寺和光裕寺,这些寺庙对于佛教徒和文化爱好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昭通还以多民族的特色而闻名。
这个地区有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彝族、白族、哈尼族等。
不同民族的传统服饰、建筑和饮食文化在昭通得以保留和传承。
例如,白族的三道茶、哈尼族的梯田种植和彝族的芦笙音乐都是昭通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探索和体验。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昭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保护自然环境的问题。
随着旅游业的增长,昭通的一些自然景区面临着过度开发和环境破坏的风险。
另一个挑战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当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年轻一代的追求现代化,使得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对于昭通家乡的未来发展,我认为应该在旅游和文化产业方面发挥其优势。
增加对自然景区的保护,确保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宣传和推广,吸引更多游客来到昭通。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的力度,通过教育、活动和项目,使年轻一代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总而言之,昭通作为一个拥有自然美和历史文化的地方,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昭通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欣赏其美景和文化遗产,同时保护和传承自己独特的家乡文化。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及其民俗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及其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ae6cfa4cf01dc281e53af0d6.png)
糯米饭
粽子
糯米粑
血灌肠
辣椒骨
绵菜粑
小黑药炖鸡
• 在苗族村寨,只要家中来了贵客,他们都会炖制出香喷喷的小黑 药鸡让客人品尝。这一美食不仅香味独特、营养丰富,而且“清 肺排毒、散寒止咳、滋阴补肾、行血通经”,一直被丘北苗族同 胞奉为款待上宾的佳肴和大病体虚的滋补良药。小黑药别名草三 角枫,属常年生草本,生长于阴凉潮湿的山地,其根、茎、叶皆 可入药,苗族同胞常用它治疗肾虚、腰痛、哮喘等病症。其炖制 出的鸡不仅香味独特、肉嫩汤鲜,而且还具有滋补、治病等特殊 功效。苗族孕妇产后补身重要食物。
蜡染
• 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 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 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 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 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 剪裁,代代传承。 •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其产品主要为 生活用品,包括女性服装、床单、被面、包袱布、包头巾、 背包、提包、背带、丧事用的葬单等
芦笙节
• 芦笙节是苗族地区最普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是以芦笙踩堂、赛芦笙为主 要活动的节日。芦笙节一般以坡会的名称命名的多(如十三坡、古龙坡)。 各地芦笙节的时间不尽相同,原因是有的来源于古理古规的吉日,有的来源 于庆丰收,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 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 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变化多端,小伙子和芦笙手们都各自 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 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 性的文艺活动!
我的家乡云南昭通
![我的家乡云南昭通](https://img.taocdn.com/s3/m/0156e3bf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7.png)
-
1
一、简介
2
二、自然景观
3
三、人文历史
4
四、美食文化
5
五结语
1
一、简介
一、简介
01 云南昭通位于中国云南省东北部 ,是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
02 这里山峦起伏,河流纵横,气候 宜人,被誉为"南方瑞士"
03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一下我的家乡云 南昭通的独特之处
2
二、自然景观
二、自然景观
都让人流连忘返
欢迎您来我的家乡云南昭 通,一起探索这个美丽神
秘的地方
-
感谢您的欣赏
汇报人:XXXX
时间:20XX.7
PART 4
四、美食文化
四、美食文化
1. 昭通米线
昭通米线是昭通的特色美食,也是中国四大米线之一 。这里的米线筋道有劲,汤头鲜美。无论是清汤米线 还是酸汤米线,都是那么地美味可口,让人回味无穷
四、美食文化
2. 豆腐脑
昭通的豆腐脑口感细腻,鲜嫩可口。无论是早餐还是夜宵,豆腐脑总是吸引着许多人前来 品尝。配上辣椒酱和香菜,更加美味可口
2. 历史古城
三、人文历史
昭通市区还保留着许 多古建筑,历史悠久 。比如位于市中心的 红军广场,是昭通人 民为纪念红色革命而 修建的。广场上有一 座红色军事纪念塔, 纪念着昭通人民曾经 为了自由和民主而奋 斗过
三、人文历史
3. 文化名人
昭通是一个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的地方,如清代文学家 丘濬、现代作家刘兰芳等。他们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 代的人,并丰富了昭通文化的内涵
1. 山水之间
昭通地处滇东北山区,拥有丰富的山水资源。蜿蜒的大渡河从城市穿流而过,两岸山峦起 伏,河水湍急,景色壮观。这里的自然风光迷人,绿树成荫,空气清新
昭通社会、人文环境
![昭通社会、人文环境](https://img.taocdn.com/s3/m/a3b9602855270722192ef7f9.png)
昭通市的人文环境昭通人文邮编:650000区号:0870面积:面积23021平方公里人口:人口467万位置:云南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金沙江下游气候:昭通受金沙江水系的切割,山高谷深,沟壑纵横,高低差异大,北部雾气沉沉,日照时数少;南部降雨量少,积温多,致使南北两部分的整个生物群落各具鲜明的特色。
行政区划:全市辖昭阳区及鲁甸县、巧家县、盐津县、大关县、永善县、绥江县、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水富县10县1区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滇、川、黔三省结合部,幅员 2.3万平方公里。
2001年8月撤地设市,辖1区10县172个乡镇(办事处)。
2004年末总人口524万人,有彝、苗、回等23个少数民族52万人。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昭通古称“朱提”、“乌蒙”,自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后,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南丝绸之路”的要冲。
近现代以来,这里曾诞生和哺育了一大批杰出人才。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昭通,中共中央在威信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扎西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早在1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自秦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后,昭通便成为中原文化传入云南的重要通道,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是早期云南文化的三大发祥地之一,为我国著名的“陆上南丝绸之路”的要冲和云、贵、川三省经济、文化交汇重地。
在历史上为加强中原与云南的联系,为西南地区的开发和繁荣起过重要的作用。
历史昭通历史悠久,西周末年的“望帝”在这里带领他的部落崛起,教民务农;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命李冰在云南开凿“五尺道”,自此,云南地区开始接受中原的文明,而昭通正处在“五尺道”的枢纽位置。
昭通境内各地海拔差异较大,基本属于高山立体气候,所谓“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昭通山地资源丰富,各种山珍以及水果十分丰富,而且还是中草药之乡。
云南昭通苗族服饰造型特色解析
![云南昭通苗族服饰造型特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893a065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3.png)
云南昭通苗族服饰造型特色解析苗族人民特别讲究自身美德的展现,讲究感情至善的多重反映。
传习的装饰艺术,广泛用于劳动生活的各个方面。
内容对象上有服装、建筑、家庭用具、社会场所。
装饰方法上有陶、漆、绘、织、绣、刻、编、染、嵌等。
将实际生活物象中带有美感的部分或方面归纳起来,重新进行加工而又高于生活,是人类艺术美的常规动作。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境遇不同,艺术都有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苗族历史悠久、灾难深重,远迁徙重情感、大分散小聚居,意识崇尚多维、装饰创作广员。
不同的装饰对象中,采取不同的装饰手法,造就特有的风尚情结。
通过幻想构思,突出感情的发挥,形成风格一致而特点各异的艺术用品。
尤其在服饰的群体美化方面,更盛于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其他民族。
至于是什么样的原根而形成这种荣耀的艺术种别,过来我的一些思考,给出浓缩而简略的答案是崇祖、尚我!这里,串谈几个问题。
(一)苗族“牛毛鸟衣”装饰及崇祖的根源服装,作为人类独有的文化的重要部分,体现了社会时代的文明和穿着者的素养风貌。
服装款式变异因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国家民族、科技水平、生活时尚的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苗族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服装式样及其装饰,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堪称大族。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戴平著的《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中指出:“纵观我国56个民族服饰,款式与形制之丰富多样,名列榜首者,当推苗族服饰。
因其支系多,其款式与形制不下百种。
”研究苗族服装及装饰,得从起源说起。
但目前作答模糊,难见谈准。
我认为从衣装的苗语称谓即可找到答案。
湘西苗族现在对衣服的简称是“婀”(eud—苗文,下同)、“系兜”(xidndoul),也称为“婀备尤”(eud bid yul)或“婀系兜”(eud nus xib)。
四字格称为“备尤垄系”(bid yul nusxib)。
“备尤垄系”译为汉语就是“牛毛鸟衣”,它概括了苗族服装起源及当初的外在装饰形象,是用兽皮、像牛毛的棕皮毛和禽羽作衣服并加以装饰的,说明苗族是首先用动植物羽、毛作衣装的民族,表明人类求美着装早于追求器物美的旧石器时代。
昭通文化传统
![昭通文化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2645468c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a6.png)
昭通文化传统
昭通,位于中国西南部的一个美丽城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这里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深受当地人民的热爱和传承,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大特色。
昭通的文化传统包括了许多方面,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昭通的民俗文化。
这
里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每逢节日,当地人民都会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传承着古老的习俗和传统。
比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包饺子,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在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传承了昭通的文化传统。
除了民俗文化之外,昭通还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里有着独特的歌舞
艺术、传统手工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昭通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昭通的苗族、彝族等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歌舞表演,如芦笙舞、火把舞等,这些表演形式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昭通文化传统的重要体现。
此外,昭通还有着许多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如竹编、木雕、刺绣等,这些手工
艺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是昭通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
当地的手工艺人们通过世代相传的技艺,将这些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为昭通的文化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的来说,昭通的文化传统是这座城市的一大宝藏,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
化内涵,是当地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昭通的文化传统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为这座城市增添更多的魅力和魅力。
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
![昭通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7c573d818762caaedd33d4e2.png)
任共东
昆产北
明党率
市 长 的
, 新 中
部 起 义
潘国后
龙氏家祠
龙氏家祠始建于1930年,竣工于1942年,祠堂坐南向北,由祠堂、 宅院、碉楼组成。主体部分包括正殿、过厅、厢房、耳房、影壁等,两进 院落,中轴线上有两个大天井,四角有四个漏角天井。如加上周围的空地 部分,整体占地面积26.23亩。祠堂建筑群坐南向北,由前院、中院和后 院组成。前院由照壁、东西大门和东西厢房组成,其中前院的正前方为三 叠水式一字影壁,影壁两端与祠堂的东西大门相连接,东西大门属典型的 欧式门楼,门额上分别书有“源远”“流长”。 中院由过厅、东西厢房 和东西跨院组成,其中过厅为单檐硬山琉璃顶,明间前檐下悬云南民国时 期大书法家陈荣昌手书“龙氏家祠”直额,下设深浮雕五龙捧圣御路石, 御路石石雕技艺精湛,属云南民国时期石雕精品。
昭通唱书,为云南汉族独特的一种曲艺形式。 至今有150多年的历史。昭通唱书的演唱活动一 般在农历正月春节和农闲季节。闲暇和婚丧嫁娶 也有唱的,但内容和唱腔有严格区别。办婚事时 多唱歌颂美好姻缘和坚贞爱情方面的内容;办丧 事时多唱忠孝节义、伦理道德,唱腔悲切忧伤, 专曲专用,称孝歌。昭通唱书的形式简便,一人 讲唱,以唱为主,无须乐器伴奏。
龙家祠堂
卢家祠堂
传统艺术
昭通属民族杂居区域,全市共有23种少数民族,其中人口在十万以上的有苗族、彝族。 从大量的调查资料可以看到,在昭通各少数民族的现实生活中,还保留着许多宝贵的传统 文化艺术精华。另外,明、清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带来了多样性的异域文化,并流传至 今。从一定程度上说,今天的昭通,是云南保留汉族民间传统文化最多的地方。
打鼓草:流行于金沙江、朱提江和白水江沿岸,农人们 挥锄薅草,一挎鼓之人在人群中击鼓扬歌,一唱众合,满山 遍野歌声、鼓声、笑声荡洋漾,于是人们乐而忘返,提高了 劳动效率,这种劳动中的歌鼓就叫打鼓草。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https://img.taocdn.com/s3/m/f21f617f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b1.png)
拉祜族传统命名礼仪调查拉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镇雄县、鲁甸县和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等地。
拉祜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命名礼仪是拉祜族重要的传统文化之一。
在拉祜族社会中,命名礼仪不仅仅是给孩子取名而已,更是体现了拉祜族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一、拉祜族命名礼仪的形式拉祜族的命名礼仪通常在孩子出生后不久进行,通常由族中长者或有经验的长者主持。
在命名仪式上,通常会请来族中的长者或者祖师爷,进行祭神、求名、点眼等一系列仪式,而后给孩子起名。
在拉祜族传统文化中,取名有着严格的规定和程序。
取名的时间一般是在孩子出生七天后。
取名需要请示族内的长者或者祖师爷,得到他们的指点和帮助。
取名也需要考虑到孩子的生辰八字和民俗风水。
在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中,名字是一种神圣的存在,取名需要慎重对待,所以在拉祜族中,命名仪式显得尤为重要。
命名礼仪在拉祜族文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命名礼仪是拉祜族人对于新生儿的尊重和祝福。
在拉祜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名字代表了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取一个好名字是对新生儿的祝福。
命名礼仪也是拉祜族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命名仪式,拉祜族人可以沟通与祖灵、与宇宙的传承,加强族人之间的联系。
命名礼仪也是拉祜族人家族和社会地位的象征,一个好的名字能够让孩子在家族中受到更多的尊重和善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增加,拉祜族的传统命名礼仪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一方面,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拉祜族传统的命名礼仪有所减少,一些家庭甚至放弃了传统的命名仪式,而是采取了现代化的命名方式。
随着对拉祜族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弘扬,一些拉祜族家庭仍然坚持传统的命名仪式,以此来弘扬拉祜族的传统文化。
与此一些地方政府和文化机构也加大了对拉祜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通过举办文化节、文化展览等方式来推广拉祜族的传统文化,也使得拉祜族的传统命名礼仪得到了一定的保护和传承。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拉祜族的传统命名礼仪也在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之中。
介绍昭通少数民族的作文
![介绍昭通少数民族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5d478a3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08.png)
介绍昭通少数民族的作文
泰黎蚩尤是苗族的始祖,苗族和其他相关的民族公认。
现目前考古挖掘考证和研究也得出:蚩尤、黄帝炎帝人物传说并非虚构,而是有其历史和事实根据。
对于昭通苗族而言,迁来可考在唐朝后,大量迁徙在明清时期。
昭通境内主要是西部苗族方言,其又含川黔滇次方言(白苗)和滇东北次方言(花苗),昭通两个方言的人口总数19万左右,两者人口相差不大,昭通市十一县区皆有苗族。
滇东北次方言的苗族主要集中于彝良县、永善县、大关县;川黔滇次方言的苗族主要集中于威信、镇雄,其余也有少数人口。
昭通少数民族特点
![昭通少数民族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8da49583b3567ec102d8a90.png)
找准切入点,抓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录入:admin /mztj 2008-5-15 人气:5366---从民族聚居村寨的调研看昭通市的民族教育市政协委员、市民族宗教局宗教科科长马敏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委员,一个民族工作者,怀着对民族同胞的挚爱,怀着对民族教育的希望,为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今年2月29日至3月13日,我深入到镇雄县、威信县、水富县、绥江县、鲁甸县文屏镇牛头寨、鸭子塘,茨院回族乡马厂社、桃源回族乡湾湾田、黑山训、箐门村、大水井乡江半坡社、龙树乡庄上社,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石灰窑等少数民族村寨,对民族聚居村寨进行调研,召开了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参加的座谈会16场次,得到了各县统战系统、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得到了乡村社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接待,调研工作深入而细致,初步掌握了昭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阻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症。
一、昭通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昭通少数民族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低,绝对数大,2006年全市总人口546(54596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3%,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超过省内一些州市的总人口;二是民族种类多,分民族人口比例悬殊。
全市有少数民族24种,其中,苗族17.81万(178073)人(占全省苗族人口的七分之一)、回族17.76万人(占全省回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彝族17.29(172908)万人(昭通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苗族、回族、彝族占了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25%,其他20种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87%;三是少数民族人口大杂居、小聚居,点多面广,在全市1178个行政村中,只有120个无少数民族人口居住。
云南昭通苗族服饰造型特色解析
![云南昭通苗族服饰造型特色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36aa7edfc4ffe473368abf6.png)
On the Features of the Costumes of Miao People in Zhao Tong Yunnan Province
作者: 黄艳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云南 昆明,650091
出版物刊名: 昭通学院学报
页码: 9-12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6期
主题词: 款式造型 叠穿 包缠 披挂
摘要:云南省昭通市苗族服饰款式造型独具特色,具有区域性特点。
苗族女人把做工精美、结构简洁的衣物主要通过叠穿、包缠、披挂三种方式裹附于形体。
其服饰着装过程细致讲究,穿着方式妙趣无穷,以人体为支撑点将衣料再次造型,欲探寻出人体与衣物之间的空间关系。
此外,昭通苗族服饰的搭配方式与现代时装的着装理念也体现出一定的共性。
昭通家乡的风俗作文400
![昭通家乡的风俗作文400](https://img.taocdn.com/s3/m/eddf85f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bf.png)
昭通家乡的风俗作文400
昭通市自然环境优美,共有苗族423户,1533人。
每逢节日和喜庆活动时,他们都要聚在一起吹起芦笙,跳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历史悠久,起源于祭祀活动。
现在保存的芦笙舞可分为6类:再现古代战争和迁徙的芦笙舞、模仿动物的芦笙舞、反映古代狩猎活动的芦笙舞、祭祀怀念祖先的芦笙舞、节庆喜事时节欢乐的即兴舞、特技表演芦笙舞。
苗族芦笙舞产生于农耕劳动和生产生活,芦笙舞的内容可分为:表现祖先刀耕火种场景和狩猎生活的生产劳动舞,生活情景舞,模拟动物舞,表现丰收和获取猎物后狂欢喜悦心情的情绪舞,以及祭祀礼仪舞等。
跳芦笙舞时,男子吹奏芦笙,女子伴舞,时而蹬跳,时而叠罗汉、栽桩,时而翻滚,舞姿优美,节奏明快。
跳技巧性芦笙舞时,舞者自奏自舞,手脚并用,无论跳难度多大的动作,曲子吹奏从不间断,芦笙随着身体的转动而动,脚上动作较多,技巧性很高。
芦笙舞节奏轻快,动作古朴,粗犷豪放,刚健有力,全乡男女老少均会跳,普及面广。
苗族芦笙舞风格独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马老师常年都保持有100~300人的芦笙舞队,曾在新疆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优秀奖,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开幕式演出中获
综合一等奖。
芦笙舞多为父传子、母传女,代代相传,也有一部分为师徒相传,如高难度的技巧表演等都得拜师。
马老师把苗族芦笙舞纳入议事日程,常抓不懈,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班子,并派出专业人员不定期培训骨干,每年拨出5000元专项经费支持普及芦笙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切入点,抓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录入:admin /mztj 2008-5-15 人气:5366---从民族聚居村寨的调研看昭通市的民族教育市政协委员、市民族宗教局宗教科科长马敏荣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委员,一个民族工作者,怀着对民族同胞的挚爱,怀着对民族教育的希望,为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今年2月29日至3月13日,我深入到镇雄县、威信县、水富县、绥江县、鲁甸县文屏镇牛头寨、鸭子塘,茨院回族乡马厂社、桃源回族乡湾湾田、黑山训、箐门村、大水井乡江半坡社、龙树乡庄上社,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石灰窑等少数民族村寨,对民族聚居村寨进行调研,召开了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参加的座谈会16场次,得到了各县统战系统、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得到了乡村社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接待,调研工作深入而细致,初步掌握了昭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阻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症。
一、昭通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及特点昭通少数民族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低,绝对数大,2006年全市总人口546(54596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3%,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超过省内一些州市的总人口;二是民族种类多,分民族人口比例悬殊。
全市有少数民族24种,其中,苗族17.81万(178073)人(占全省苗族人口的七分之一)、回族17.76万人(占全省回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彝族17.29(172908)万人(昭通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苗族、回族、彝族占了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25%,其他20种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87%;三是少数民族人口大杂居、小聚居,点多面广,在全市1178个行政村中,只有120个无少数民族人口居住。
,我市既不是自治地区,也无自治县,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19个民族乡,126个民族村,1780个少数民族聚居点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5%,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相互交融,形成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四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
全市少数民族群众绝大部分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这种散杂居民族的构成特点,决定了其整个社会发展问题是“全方位”的民族平等问题,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教育平等一系列问题。
昭通散杂居民族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特别是高寒山区。
(一)昭通苗族人口分布基本情况昭通,典型的散杂居民族地区。
全市苗族总人口1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546万的3.26%,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54.3万的32.8%。
分布特点是沿高寒山区一线以大分散小聚居形式居住,越高寒越边远,苗族同胞分布越多。
县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彝良县5.2万人,其次是威信县4.3万人,镇雄县3.4万人。
1万以上人口的有盐津、永善、大关三个县。
70%的苗族人口分布在19个民族乡、126个民族村内。
在全市的19个民族乡中,单一苗族乡有2个,即彝良洛旺苗族乡和柳溪苗族乡,在全市126个民族村中,单一苗族村有45个。
(二)贫困现状原因分析1、历史原因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对少数民族设施边缘化逐步把他们排挤到高寒、边远的山区、石山区、二半山区和生存环境较为艰难的荒漠地区,使他们逐渐远离了中原较为先进的文化氛围,主观上制造了少数民族与中原发达地区在发展条件和发展机遇上的不平等,2、自然原因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主要是霸占交通要道和水土较好的坝区,历来都是“官占坝、民占坡、少数民族钻山窝”把少数民族驱赶到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寒边远山区,导致了少数民族居住在山高坡陡、生活环境封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思想愚昧的状况,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不平等。
3、现实原因(1)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苗族聚居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今年,通过对全市1780个民族聚居点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目前,有987个点未通自来水,其中苗族聚居点共526个,占总数的53.3%;有222个点未通电,其中苗族聚居点共141个,占总数的63.5%;还有724个点未通公路,其中苗族聚居点485个,占总数的66.98%。
上述状况表明,昭通苗族居住的地方是集最边远、最高寒、基础设施最滞后为一体的山区。
在现代文明已经成为走村串寨常客的今天,昭通大多数苗族群众还在现代文明边缘徘徊,还在用人背马驮,竹槁照明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艰辛。
(2)经济发展极度缓慢苗族,就全国而言,其贫困状况突出是无争的事实,昭通更为突出。
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70元,民族村人均纯收入为985元(苗族村及苗族人口较多的村不到700元)两者收入之比为7.69:1,是全市1456元的67.6%,是全省2250元的43.7%,仅为全国3587元的27.5%。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的12个民族村全都是苗族村或苗族人口较多的村。
上述数据可见,全市经济状况,民族地方比全市水平低,苗族聚居地方比全市民族地方更低。
据2003年底的统计,在全市未解决温饱极端贫困人口46.81万人中,少数民族有22.4万人,其中,苗族至少有12万人,占全市的1/4;在全市丧失生存条件,需要转移安置的45540户中,少数民族15180户,其中苗族近12000户,占全市的1/4;在全市房住极端困难的188319户中,少数民族43725户,其中苗族不低于20000户,占全市的1/9。
可见,苗族同胞贫困面之大,贫困程度之深。
还该一提的是,虽然苗族聚居地区贫困面大,但某些扶贫措施至今还未向这些地方倾斜。
如目前开展的“整村推进”工程,全市193个,而苗族特困聚居寨得以安排的不到20个。
威信县扎西镇玉京山民族村是省级重点扶持村之一,全村1448人中,苗族418人,占28.9%。
全村地势偏高,苗族又聚居在地势更高的7个村民小组。
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35元,苗族又远低于此数。
其中,黑并岩、李家沟两个纯苗族寨子贫困状况更突出,39户人家全是杈杈房和茅草房,有7户纯属无房。
14户人家的黑并岩村民小组,现有单身汉14个,该组包产到户时就有74人,现只有56人,人口呈负增长。
如此贫困的村寨,“整村推进”工程成了空白,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3)教育落后十分惊人昭通民族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政府投入有限,办学的硬件严重不足,民族教育人才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民族教育基本上只有形式单一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形成包含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形式的完整的机构体系,民族教育缺乏统一管理的有效机制,民族教育研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7年3月25日市长罗应光同志在二届人大一次会上提出了“加强民族教育,实行民族乡镇有初级中学民族村有完小的目标”,令人欣慰,可是直到现在,全市也只有省定市级民族完全中学一所(市民族中学),县级民族完全中学一所(镇雄民族中学),县级初级中学两所(威信民族中学和彝良民族中学),永善县民族小学一所,昭阳区,鲁甸县有17万多回族同胞,分别在昭阳区一中,鲁甸县一中开办了民族部(班)招收数量极少的回族学生。
仅有的这几所民族中学除市民族中学办学条件较好外,其它学校条件都较差;有些民族乡、民族村现有的学校连起码的教室、桌椅、场地等设施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就学的需要。
更不要说图书、体育、电脑、音像等教育资源了;其他专门用于开展民族成人教育、职能技术培训的办学资源就全市来看基本上还没有。
的确无法想象这样的条件如何开办民族教育,如何指望民族教育得到发展。
昭通苗族的教育落后,主要表现在小学入学率低,中学在校生少,升大学寥寥无几。
小学入学率低。
2005年5月市人大、市民宗局联合对属民族乡、民族村范围的189个村民委员会的调查,民族乡、民族村的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2.8%。
其中,少数民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为85%,苗族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80%。
当时的调研中,我们同时在民族乡、民族村以外选择了17个苗族聚居寨进行调研。
这17个苗族聚居寨共757户3483人,学龄儿童594人,入学374人,入学率为62.9%。
这17个苗族聚居寨中的学龄儿童入学状况排类是:无人入学的1个、入学率不到50%的6个、50%至80%的8个、达到全市平均水平98.7%的没有。
如大关县上高桥回族彝族苗族乡大寨村麻窝村民组,35户105人全是苗族,全寨27名苗族学龄儿童无一人入学。
彝良县角奎镇拖脚村老寨村民组是一个41户172人的纯苗族寨子,61名学龄儿童只入学20人,入学率为33%。
列入调研的地方情况如此,未列入调研而地处边远死角的苗族村寨情况更差,类似上述所列举的无人入学及入学适龄儿童不到一半的苗族村寨还不少。
这次调研中,据威信双河、扎西的一些干部群众反映,在苗族中,适龄儿童入学率一般只有70%---80%。
茨竹坝半河,玉京山、黑并岩、李家沟这些偏僻苗族寨子,距学校5至7公里,学龄儿童不到50%。
2007年全市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对50个少数民族聚居点进行了调研,适龄儿童入学率仅为62.7%,有的村寨适龄儿童入学率甚至为0,如昭阳区的彪水岩苗寨,全寨适龄儿童为13人,无一人上学。
一是多数学校校舍破烂、设备简陋.在这次调研范围内民族聚居点的15所学校中,校舍破烂的有10校、借用民房的1校.学生有教室,教师有宿舍,且基本完好的几乎是空白。
如前所说的下青山私立学校,是利用当地村民丢弃的危房办学,土墙开裂即将倒塌,无窗、无门,头上的盖草所剩无几。
下青山的住房是全村最烂的,而这里学校用房又是下青山最烂的,其破烂程度可想而知。
在民族点上的这15所学校,2000年来得到国家修建补助的有6校共9.5万元。
有9所学校分文未得。
二是边远山区校点撤并后,有的寨子到校点读书单边步行需要3个小时,路途遥远,加上山高坡陡,少数民族适龄儿童辍学率逐年攀高,九年义务教育实施难度加大,新文盲不断产生。
三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优惠政策少,考大学的渠道单一,上大学的学生比以前少。
四是民族间受教育程度不平衡。
全市三种主体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均受教育年限最高,达到7.5年,彝族人均受教育年限次之,为5.2年,苗族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4年(初一、五年级、三年级)。
中学在校生少。
按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2003年底全市中学阶段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总数的比例:高中为6.84%,初中(含职业初中)为8.76%。
可见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少数民族占总人口10.23%的比例。
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少,主要在于苗族学生少。
2003年底在全市的市民中、镇雄民中、彝良民中、威信民中这4所民族中学中,学生总数3671人,苗族学生仅有688人,苗族生占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