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少数民族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找准切入点,抓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
录入:admin /mztj 2008-5-15 人气:5366
---从民族聚居村寨的调研看昭通市的民族教育
市政协委员、市民族宗教局宗教科科长马敏荣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委员,一个民族工作者,怀着对民族同胞的挚爱,怀着对民族教育的希望,为全面掌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今年2月29日至3月13日,我深入到镇雄县、威信县、水富县、绥江县、鲁甸县文屏镇牛头寨、鸭子塘,茨院回族乡马厂社、桃源回族乡湾湾田、黑山训、箐门村、大水井乡江半坡社、龙树乡庄上社,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石灰窑等少数民族村寨,对民族聚居村寨进行调研,召开了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参加的座谈会16场次,得到了各县统战系统、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的支持,得到了乡村社干部和群众的热情接待,调研工作深入而细致,初步掌握了昭通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存在的问题,阻碍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症。
一、昭通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昭通少数民族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一是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低,绝对数大,2006年全市总人口546(545965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23%,少数民族人口总量超过省内一些州市的总人口;二是民族种类多,分民族人口比例悬殊。全市有少数民族24种,其中,苗族17.81万(178073)人(占全省苗族人口的七分之一)、回族17.76万人(占全省回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彝族17.29(172908)万人(昭通是彝族的发祥地之一)、苗族、回族、彝族占了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7.25%,其他20种少数民族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2.87%;三是少数民族人口大杂居、小聚居,点多面广,在全市1178个行政村中,只有120个无少数民族人口居住。,我市既不是自治地区,也无自治县,大多数少数民族居住在19个民族乡,126个民族村,1780个少数民族聚居点中,少数民族人口占65%,各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相互交融,形成了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四是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全市少数民族群众绝大部分居住在边远、高寒山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这种散杂居民族的构成特点,决定了其整个社会发展问题是“全方位”的民族平等问题,包括政治平等、经济平等、文化平等、教育平等一系列问题。
昭通散杂居民族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山区,特别是高寒山区。
(一)昭通苗族人口分布基本情况
昭通,典型的散杂居民族地区。全市苗族总人口17.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546万的3.26%,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54.3万的32.8%。分布特点是沿高寒山区一线以大分散小聚居形式居住,越高寒越边远,苗族同胞分布越多。县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彝良县5.2万人,其次是威信县4.3万人,镇雄县3.4万人。1万以上人口的有盐津、永善、大关三个县。70%的苗族人口分布在19个民族乡、126个民族村内。在全市的19个民族乡中,单一苗族乡有2个,即彝良洛旺苗族乡和柳溪苗族乡,在全市126个民族村中,单一苗族村有45个。
(二)贫困现状原因分析
1、历史原因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对少数民族设施边缘化逐步把他们排挤到高寒、边远的山区、石山区、二半山区和生存环境较为艰难的荒漠地区,使他们逐渐远离了中原较为先进的文化氛围,主观上制造了少数民族与中原发达地区在发展条件和发展机遇上的不平等,
2、自然原因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主要是霸占交通要道和水土较好的坝区,历来都是“官占坝、民占坡、少数民族钻山窝”把少数民族驱赶到生存环境恶劣的高寒边远山区,导致了少数民族居住在山高坡陡、生活环境封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思想愚昧的状况,造成了生存环境的不平等。
3、现实原因
(1)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自然条件的影响,苗族聚居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今年,通过对全市1780个民族聚居点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目前,有987个点未通自来水,其中苗族聚居点共526个,占总数的53.3%;有222个点未通电,其中苗族聚居点共141个,占总数的63.5%;还有724个点未通公路,其中苗族聚居点485个,占总数的66.98%。上述状况表明,昭通苗族居住的地方是集最边远、最高寒、基础设施最滞后为一体的山区。在现代文明已经成为走村串寨常客的今天,昭通大多数苗族群众还在现代文明边缘徘徊,还在用人背马驮,竹槁照明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艰辛。
(2)经济发展极度缓慢
苗族,就全国而言,其贫困状况突出是无争的事实,昭通更为突出。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70元,民族村人均纯收入为985元(苗族村及苗族人口较多的村不到700元)两者收入之比为7.69:1,是全市1456元的67.6%,是全省2250元的43.7%,仅为全国3587元的27.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不到500元的12个民族村全都是苗族村或苗族人口较多的村。上述数据可见,全市经济状况,民族地方比全市水平低,苗族聚居地方比全市民族地方更低。据2003年底的统计,在全市未解决温饱极端贫困人口46.81万人中,少数民族有22.4万人,其中,苗族至少有12万人,占全市的1/4;在全市丧失生存条件,需要转移安置的45540户中,少数民族15180户,其中苗族近12000户,占全市的1/4;在全市房住极端困难的188319户中,少数民族43725户,其中苗族不低于20000户,占全市的1/9。可见,苗族同胞贫困面之大,贫困程度之深。还该一提的是,虽然苗族聚居地区贫困面大,但某些扶贫措施至今还未向这些地方倾斜。如目前开展的“整村推进”工程,全市193个,而苗族特困聚居寨得以安排的不到20个。威信县扎西镇玉京山民族村是省级重点扶持村之一,全村1448人中,苗族418人,占28.9%。全村地势偏高,苗族又聚居在地势更高的7个村民小组。200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35元,苗族又远低于此数。其中,黑并岩、李家沟两个纯苗族寨子贫困状况更突出,39户人家全是杈杈房和茅草房,有7户纯属无房。14户人家的黑并岩村民小组,现有单身汉14个,该组包产到户时就有74人,现只有56人,人口呈负增长。如此贫困的村寨,“整村推进”工程成了空白,干部群众对此意见很大。
(3)教育落后十分惊人
昭通民族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政府投入有限,办学的硬件严重不足,民族教育人才队伍数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民族教育基本上只有形式单一的中小学教育,没有形成包含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形式的完整的机构体系,民族教育缺乏统一管理的有效机制,民族教育研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2007年3月25日市长罗应光同志在二届人大一次会上提出了“加强民族教育,实行民族乡镇有初级中学民族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