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
卢梭介绍
让-雅克·卢梭 (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 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 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 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 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 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著有《论 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 《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 等多部作品。
《爱弥儿》
《爱弥儿》全称为《爱弥儿—论教育》,既是一部 虚构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教育学和哲学著作。叙述了 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四个时期的年龄特征、成长过 程和他接受的自然教育,书末叙述了他未来妻子苏菲 应受的教育。重点是讲述爱弥儿如何在自然教育中成 为一个完美的自然人。
爱弥儿接受的教育是全面的。
教育环境上,爱弥儿从小就光着头、赤
教育方面
自然教育理论,教育要顺应自然,以自然教育为
基准,并与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有机结合,才能 达到完美的预期教育目的。
教育要遵循自然天性,要求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
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教师只需创设学习环境,给 孩子充分的自由。
自然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自然人”,与 “公民”
概念相对。公民依赖于专制社会,没有自由,并依 靠他人劳动为生。
教育中要把儿童看作儿童。他们有自己的看法和
感情,人们既不能把儿童当成要管束的奴隶,也不 能把他们作为成人的玩物。
身心教育四阶段论
一、婴儿期(出生至二岁)。以身体的养育和锻炼 为主,进行体育教育。选择合格的家庭教师。
二、儿童期(二至十二岁)。处于“理智睡眠期”, 进行感官教育。采用“自然后果法”教育儿童。
三、少年期(十二至十五岁),进行智育(培养少 年的学习兴趣和掌握学习研究的方法。)和劳动教 育(学会使用各种工具,懂得机械原理)。
卢梭的资料简介
卢梭的资料简介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政治上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以及美国大革命具有指导作用。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卢梭的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梭的资料简介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被称为“浪漫主义运动之父”,他发明了与传统君主专制对立的伪民主独裁的政治哲学,还开创了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推断人类范围以外事实的思想体系。
卢梭之后,自称改革家的人们分成了两派,一派追随洛克,另一派就一直追随卢梭。
生于日内瓦的卢梭,全名为让- 雅克·卢梭,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之后,父亲也被放逐,离开了日内瓦。
孤苦伶仃的卢梭是跟着姑母长大的,从小受的是正统加尔文派教育。
12 岁时,卢梭停止了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开始在很多行业当学徒,但对于这些行业,他没有不憎恨的。
16 岁时,他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到了萨瓦。
当时,他没有经济来源,衣食无着,只好来到一个天主教神甫家里,撒谎说他要改宗。
后来,他在都灵的一个公教要理授讲所正式举行了改宗仪式。
其间,还发生了几段浪漫趣事。
卢梭曾受到一名美丽贵妇—德·华伦夫人的接济,他在她家中住了将近十年。
德·华伦夫人成为他情妇的同时,还是他的义母……1743 年,在另一位贵妇的帮助下,卢梭成为了当时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
两年后他开始同旅馆中的佣人黛蕾丝·勒·瓦色同居。
卢梭对世界的影响
卢梭对世界的影响卢梭,这位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大家,用他的智慧和笔触,不仅搅动了当时的欧洲思想界,更如同投入湖心的一颗石子,涟漪荡漾,影响了后世几百年。
要说卢梭对世界的影响,那可真是比天高,比海深,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厉害。
咱们先聊聊卢梭在教育上的见解。
他提出的“自然教育”理念,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当时僵硬的教育体系。
他认为,教育就应该让孩子顺着天性发展,别总拿那些条条框框去束缚他们。
这就好像种花,你得顺着花的性子来,浇水施肥都得适量,这样才能让花儿开得最灿烂。
卢梭的这个观点,到现在还被很多教育专家奉为圭臬,影响了无数的家庭和学校,让孩子们能在更加自由、快乐的环境中成长。
再来说说卢梭的政治思想。
他的那本《社会契约论》,简直就像一把利剑,刺破了封建专制的黑暗。
卢梭觉得,社会应该是由大家共同商量着来管理的,每个人都得有权说话,不能老是让少数人说了算。
这想法在当时可真是石破天惊,让很多人都开始反思,咱们的社会到底应该是啥样。
虽然卢梭的这套理论,后来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但他的勇气和智慧,无疑为后来的民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卢梭的文学作品,那也是一绝。
他的《忏悔录》读起来,就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亲切又真实。
卢梭在书里,毫不避讳地剖析了自己,好的坏的,都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
这种坦诚,在当时真是难能可贵,也给了很多人勇气,去面对自己内心的真实。
他的文字,就像一面镜子,让人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引发了大家对人性、道德的思考。
卢梭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也挺让人感慨的。
他觉得,爱情应该是自由的,不能总被那些传统观念束缚。
两个人在一起,最重要的是感情,而不是地位、财富这些外在的东西。
这个观点,在当时可是挺前卫的,也给了很多追求真爱的人勇气。
虽然现在咱们看来,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在那个年代,能这么想的人,可真是少之又少。
卢梭的影响,还不止这些。
他的思想,就像一颗种子,播撒在了人们的心田,生根发芽,开出了各种各样的花朵。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
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启蒙运动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作为人类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先驱,提出的众多理论可以作为人类的思想启蒙导师,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卢梭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雅克;卢梭(法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1778年7月2日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著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有《社会契约论》、《论科学与艺术》。
卢梭的哲学思想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
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
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
资产阶级论调:人与人的契约构成社会,人与社会的契约构成国家。
自然准则高于社会准则,主权高于人权,集体权力高于个人权力。
人生而自由,个人自由大于集体自由。
法治要结合德治。
人即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
情感教育要先于理智教育,教育要秉承天性培养自然人,从自然到人再到事物的认识过程。
卢梭的故事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
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戴莱斯同居。
卢梭的生平
卢梭生平卢梭(1712.6.28—1778.7.2)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是古典自然法学派和法国启蒙运动的代表。
● 1712年6月28日卢梭生于且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母亲在生他时去世,他从小由姑母抚养,这是其人生的第一大不幸。
● 1722年,其父与市政议员发生争执,卢梭的父亲离开了,留下年仅10岁的小卢梭。
卢梭被寄居在舅父家,托付给姨妈照管,在此期间卢梭读过两年书。
● 1727年在零件刻缕师那当学徒,受到奴役。
也因偷窃经常挨打受骂。
● 1728年被华伦夫人收留。
1728年由于游玩误了时辰,城门关上了,他害怕回去后会遭到挨打,未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了日内瓦,后被华伦夫人收留。
1740年卢梭离开了华伦夫人,一直颠沛流离,受过教育,学会作曲,做过仆从、家庭教师、秘书等等,但始终籍籍无名。
● 直至1750年,这也是卢梭生平转折的一年,他参加全国论文大赛并获得一等奖。
他的哲学家的生涯也因此开始了,声誉如日中天,社会交往也日渐增多,但卢梭不善交际,深感不自在。
卢梭也因此疑心周围的那些朋友设计合谋毁掉自己,觉得他们表面上似乎在努力使我幸福,实际上却努力使我成为笑柄。
他开始胡思乱想。
● 1756年,声望日高,但鄙弃与贵族为伍的卢梭与瓦瑟迁往退隐庐,告别了巴黎,在乡间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此时的他一边倾慕着瑟瑞斯,一边又开始了对乌德托夫人的热恋。
也正是因为乌德托夫人之缘故,卢梭怀疑狄德罗从中毁掉他的名声(即将平时告知的秘密传给他人),于是与他绝交。
他激进思想及行为引起封建王朝和僧侣们的的不安,也使其与伏尔泰、狄德罗等启蒙学者决裂。
● 1757年,因与乌德托夫人恋爱一事,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他离开了退隐庐,住到了卢森堡元帅家,受到卢森堡夫妇的保护。
● 1762年起,卢梭由于写政论文章,也就是《爱弥尔》与《社会契约论》发表,这两本书给卢梭招致了严重的后果,他本人被谴责,书被查禁和焚烧,为逃避当局的逮捕,卢梭从此逃出巴黎,之后四处逃亡,几近举世共弃。
卢梭对自由的名言
卢梭对自由的名言1.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卢梭。
- 理解:卢梭认为,从人的本性来讲,自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
然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和约束,比如社会的道德规范、法律制度、习俗传统等,这些就像枷锁一样束缚着人们。
那些自认为能够主宰一切的人,实际上在追逐权力、财富或者虚荣的过程中,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奴役,失去了真正的内心自由。
2. “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就是放弃自己的义务。
对于一个放弃了一切的人,是无法加以任何补偿的。
这样一种弃权是不合人性的;而且取消了自己意志的一切自由,也就是取消了自己行为的一切道德性。
”——卢梭。
- 理解:卢梭强调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性,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属性。
如果一个人放弃自由,就等于放弃了作为人的基本条件。
人类的权利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同时自由也伴随着义务。
当完全放弃自由时,就失去了人性的本质,因为人的行为道德性源于自由意志,没有自由意志的行为是没有道德意义的。
3. “我们手里的金钱是保持自由的一种工具;我们所追求的金钱,则是使自己当奴隶的一种工具。
”——卢梭。
- 理解:卢梭指出金钱与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
金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自由提供保障,比如可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让人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但是,如果过度地去追求金钱,被金钱所左右,人就会成为金钱的奴隶。
此时,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不再是基于自由意志,而是被对金钱的贪婪所驱使,从而失去真正的自由。
4. “如果世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将来,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不快乐也不忧愁,既无所求也无所惧,而只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就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
”——卢梭。
- 理解:卢梭描绘了一种特殊的幸福状态。
这种状态下的人心灵充实宁静,活在当下。
卢梭
卢梭怎么死的
卢梭怎么死的卢梭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还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他的启蒙思想是人类的瑰宝,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卢梭怎么死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梭的一生可谓传奇至极,从十余岁就开始流浪,被华伦夫人一步步提拔保护,走进了上流社会,卢梭的思想著作受到认可,在启蒙运动时期,卢梭与当时的文学巨匠思想家哲学家们开始都是不错的朋友关系,但随着思想的深入交流,分歧和争执越来越大,最终成了敌对的阵营。
卢梭的后二十年一直都是在敌对阵营的打压中生活的,最后他甚至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所以卢梭的凄苦有目共睹。
他原本就患有先天性的膀胱畸形,生活中的折磨和迫害最终使他的了逼害性心理分裂症,临死之前被马车撞到,还被恶犬扑咬,当他走回屋子后由尿毒症引发的并发症夺去了卢梭的生命,当然也有人认为卢梭卢梭是自杀而死的。
逝者已矣,历史无法倒回还给伟人一个安乐晚年。
卢梭的爱情故事卢梭出生瑞士日内瓦,从小就开始孤苦无依的生活,再后来的漂泊中卢梭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卢梭一生的女人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几个便是华伦夫人、杜黛陶夫人和他的妻子黛莱斯瓦瑟。
卢梭的爱情故事与卢梭的一生起伏思想著作等都是息息相关的。
卢梭最开始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流浪儿,当遇到华伦夫人时,卢梭的爱情中第一段主要的经历便开始。
由于华伦夫人对于卢梭是一种教导的姿态,所以卢梭对待华伦夫人总是毕恭毕敬,其中含有对师长的敬畏。
华伦夫人对卢梭的资助同样让卢梭心中感动,但是年龄与身份的不对等终于导致了二人爱情的失败。
卢梭的爱情中第二段主要的经历便是卢梭唯一的妻子黛莱斯瓦瑟,卢梭享年六十六岁而他的妻子整整陪伴了他三十三年,和卢梭共生下五个孩子,但卢梭为了保证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让妻子将先后将五个孩子全部送到育婴堂。
卢梭是亏欠他的妻子的,在与妻子生活的前二十三年里他始终没有给妻子一个名分,直到自己五十六岁时才为妻子补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
也许卢梭从来没有爱过妻子,在于黛莱斯瓦瑟生活的时间里还与杜黛陶夫人暧昧不清,这便是第三段卢梭的爱情,卢梭与杜黛陶夫人的恋爱如火一般炽烈,于是有了那本著作《新爱洛绮丝》。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
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
他的著作《社会契约论》和《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对于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是自传体小说《忏悔录》的作者。
生平经历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家庭中,小时候失去了母亲,父亲也因为对财产的争夺而不得不离家出走。
他的童年因此过得十分苦难,但同时也培养了他对孤独和思考的习惯。
15岁时,卢梭成为了一个无业游民,在不断的流浪和奔波中,他开始自学文学和音乐,并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1732年,卢梭来到巴黎,开始担任一些小职务,而他的才华和学识也很快得到了认可。
他成为了瑞士驻法国大使的秘书,并开始在文学和哲学领域探索自己的道路。
1750年,他著作了《盛宴》和《新赫洛伊斯》两部歌剧,受到了鲜明的成功。
随着他的声望逐渐增加,他也开始辞去一些职务,专注于自己的著述和思考。
卢梭的晚年生活十分困苦。
由于他的思想与当时的政治制度悖离,他一直备受斯文·格拉韦尔的打压并多次被迫流亡。
1778年8月2日,卢梭在埃尔马利的一家小旅店中逝世,享年66岁。
主要思想作为一位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卢梭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由、平等、人性和政治道德的思考,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社会契约论。
卢梭认为,人类原本处于一种自由的自然状态下,并且具有天赋的道德和知识,但是由于私有财产的产生,社会不平等也随之产生。
为了避免这种不平等带来的矛盾和压迫,人们应该通过一个社会契约来建立一种公正和平等的社会秩序。
这个社会契约可以让个人将自己的自由与权力归于整个社会,而整个社会也会保证每个人的自由和权力得到平等的保护。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对于后来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也被后世的一些著名人物所推崇,如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和法国革命家罗伯斯庇尔。
著作介绍卢梭的著作涵盖了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领域,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他的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
卢梭
圣· 普乐的信,终于被尤丽母亲发现,她气极而死。尤丽没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幸 福,迫于父亲的压力,和一个年近五十的大贵族德· 伏勒玛结婚。尤丽向丈夫坦 白了过去的恋爱,得到丈夫谅解。他丈夫主动把圣· 普乐请回,担任他们儿子的 家庭教师。尤丽与圣· 普乐日日相见,他们表面上似乎彬彬有礼,相安无事,实 际上,仍然相互爱恋,极力克制内心的感情的波涛。为了屈从社会偏见,忍受 着感情上的痛苦,各自蒙着虚伪的面纱。一日,尤丽为搭救落在水中的儿子, 染病死去。在给圣· 普乐的遗嘱中,她说:“现在我依然对你怀着爱情,过去的 事,虽然坦白了,但不感到耻辱……。”尤丽死后,圣· 普乐愤怒地给她父亲写 了一封信,指责他说:“残酷的父亲,请想一想,您为了自己的偏见而牺牲了 她的幸福。”
卢梭
一.生平与创作
让-雅克卢梭(1712-1778),著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 文学家。
1.1712年6月28 日,出生于日内瓦,母去世,有姑母抚养 2.1727年,在零件刻镂师那当学徒,1728年华伦夫人收留他 3.18 世纪30 年代初,自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发明了记谱 法 4.1750年在狄德罗的鼓励下,写出《论科学与人生》,一举成 名,风俗的堕落和文明进步的关系;1752年《乡村卜师》大 获成功;1755年《论不平等的根源》对私有制提出疑问 5.1756年,与百科全书派产生矛盾,住到“退隐居” 6.1761年,发表《新爱洛依丝》获得巨大成功 7.1762年,出版《社会契约论》论述了专制、最高权力和法律、 政府及其形式、特殊建制,对法国大革命起了推动作用,影 响了以后的民主政体 8.1762年,发表《爱弥儿》,论述了儿童教育,主张让孩子自 由发展
故事情节
圣· 普乐是一个敏感、渊博、俊美的平民知识分子。贵族小 姐尤丽的母亲发现他是一位才华出众的青年,主动聘请他 为尤丽的家庭教师。圣· 普乐最初对教育聪明而又温柔的 姑娘非常自信,没想到会有感情上的波澜。不久,他就不 由自主地陷入恋爱的苦恼之中。平民的身分不准许他向贵 族小姐求婚,他只能通过书信表达自己热烈的爱情。
卢梭——精选推荐
卢梭一、生平让•雅克•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他出生后不久母亲便离开了人世。
卢梭10岁时,父亲因一次纠纷,离开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儿子。
随后被华伦夫人收留,受到良好的教育。
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1750年,卢梭在30岁时一举成名。
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一代名人。
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
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
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762年,卢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论著《爱弥尔》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
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7月2日于法国埃及迈农维尔与世长辞,享年66岁。
卢梭出身平民,与法国上流社会格格不入,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痛恨上层社会的豪华奢侈,卢梭曾在《忏梅录》中写过“没有显赫的门第和出身,但却有另外一种我所特有的,花了重大代价换得的显赫,即我的人所共和的厄运,有关我的议论传遍欧洲,才智之士感到震惊,善良的人为之痛心”。
苦难的生活带给他了磨励和锻造,并使他成为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中最激进的一个。
他对法国封建专制集权进行了激烈地、彻底地批判,因此他的民主思想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
卢梭的生平及著作
卢梭的生平及著作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天是他的特别纪念日,让我们看看卢梭人生的12个第一的故事。
1 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
2 卢梭母亲因生他难产于7月7日逝世。
去世。
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
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
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3 卢梭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4 卢梭12岁的时候,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5 1728年3月14日,15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其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关注和爱护。
6 1742年卢梭到巴黎。
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
不过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
7 1750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法国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从而一举成名。
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因而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巴黎名人。
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儿》(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
让 雅克 卢梭 简介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生平经历卢梭(1712—1778年)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
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
16岁时离开日内瓦来到都灵流浪,生活无着,饱尝人世的心酸。
后经由朋友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
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得以安心读书、思考与写作,并在她影响下培养了对音乐的浓厚兴趣。
1742离开华伦夫人来到巴黎之后,卢梭开始自谋生路先后当过家庭教师、书记员、秘书等,并由此结交了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与百科全书派成员,与大哲学家狄德罗合编了《百科全书》,成为了巴黎沙龙的宠儿。
1749年,他以一篇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淳化风俗?》的征文获得了第戎科学院一等奖,并一举成名。
但他决心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追求,保持贫困和独立。
1754年,回到日内瓦,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日内瓦公民。
次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完成《论政治经济学》一书。
1756年开始了为期6年的隐居生活。
1758年,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与百科全书派决裂。
1761年,发表小说《新爱洛绮丝》,猛烈批判与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卢梭声誉日隆。
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这两部书不但引起了百科全书派的尖锐批评,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
《爱弥儿》一书遭禁,并被多次当众焚毁。
瑞士当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逃往普鲁士管辖下的讷沙泰尔。
此时,卢梭的名声已经传遍全欧。
而卢梭同伏尔泰之间的矛盾也加剧,最终成为终生的仇敌。
卢梭一度到英国居住,但不久又回到法国,重新过上了隐居生活。
流亡生涯、不安宁的岁月并未影响到卢梭的著述。
著作《忏悔录》、《山中书信》、《公民的情感》等相继完成。
1778年在法国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去世,安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的哲学思想
卢梭的哲学思想让雅克·卢梭是 18 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他的思想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卢梭的哲学思想核心之一是“自然状态”的理念。
他认为,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人们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是自由和平等的,没有私有财产,也没有社会等级的划分。
每个人都依据自己的天性和本能生活,遵循着自然的法则。
然而,随着私有制的出现,人类逐渐脱离了这种美好的自然状态,进入了充满不平等和压迫的社会。
在卢梭看来,私有制是导致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私有制的产生使得财富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人则陷入贫困和被剥削的境地。
这种不平等的加剧引发了社会的冲突和矛盾。
他犀利地指出,社会中的法律和制度往往是为了维护富人的利益,而不是为了保障所有人的公平和正义。
卢梭强调“社会契约论”。
他认为,当人们意识到社会中的不平等和不公正时,应该通过订立契约来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秩序。
这个契约的目的是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和平等,让所有人都能够在一个公正的社会中生活。
在这个契约中,每个人都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转让给集体,形成公共权力。
但这种转让并非无条件的,而是以保障个人的基本权利为前提。
卢梭对于教育也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他主张“自然教育”,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的天性,让他们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成长。
他反对传统教育中对儿童的束缚和压抑,提倡尊重儿童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良好品德的人。
在道德观念方面,卢梭强调道德的情感基础。
他认为,道德不是纯粹的理性推论,而是源于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同情心。
同情心使得人们能够关心他人的痛苦,从而产生道德行为。
他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能够超越自我利益,关注他人的幸福。
卢梭的哲学思想还深刻地影响了政治领域。
他的观点激发了人们对于民主和平等的追求。
他主张人民主权,认为国家的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政府的职责是为人民服务,如果政府违背了人民的意愿,人民有权推翻它。
卢梭
生平
• 中年
• 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 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 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卢梭专攻音乐方面。 • 1750年(庚午年),38岁的卢梭以《论科学与艺术》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 比赛首奖而一举成名。随后他又著述了许多其它著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 的起源》《埃罗伊兹的故事》《爱弥儿》《社会契约论》和《忏悔录》,所 有这些著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 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 式),具有浪漫激情。 • 1752年,歌剧《乡村占卜者》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 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笔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 由,就刻意回避,遇到普遍的谴责。《乡村占卜者》后来曾多次上演,但卢 梭从中获益很少。 •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 • 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著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 仇。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 休谟,其主要原因是 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看法不一样。
简介
• 让-雅克· 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 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 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 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 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 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 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 基础》、《社会契约论》、 《爱弥儿》、《忏悔录》、 《新爱洛漪丝》、《植物学 通信》等
生平
• 早年
• 1712年6月28日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 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 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10岁那年,他的父亲因捍卫正义与向 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 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他有一个兄 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 何消息。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 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 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卢梭,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后又被通 缉流亡国外。 •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最经典的卢梭的名言名句
最经典的卢梭的名言名句拉斐尔卢梭(1623-1692年)是法国十七世纪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在当时及其以后的时代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卢梭思想的核心包括:绝对的尊重人类自然,保护个人权利,追求完美,改善人类的精神状态,增强人类的尊严,消除痛苦,建立一个有序的社会,追求和平,调节社会结构,增强正义感。
其中大多数思想深深影响了巴黎公约和欧洲人权宣言,以及现代反衍生思想。
经典名句:1、“每个人生来就拥有自由和尊严。
”2、“完美并不是一个角落里的秘密,而是所有人都能追求的。
”3、“我们可以用理性来改善状况,也可以用勇气来改变一切。
”4、“要想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就要更加努力地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5、“一个人的心灵越充实,越能带来和平和完美。
”6、“让自由、宽容和正义能够平衡,这将带来真正的和平。
”7、“作为人类,必须做出令自己满意的选择,而不是由其他人决定。
”8、“不管你多么要求完美,你都要保持温柔。
”9、“对话就是贴近彼此的可能性,让你明白自己的观点,并尊重别人的想法。
”10、“唯有知识和智慧可以帮助你实现完美的梦想。
”卢梭的思想和名言影响了许多我们今天的世界观,它们激励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坚定我们的信念,鼓励我们调节社会结构,改善人类的精神状态,增强人类的尊严。
正是他贴切的言论让他留存至今。
其中有几句话,把卢梭看中的思想精炼地述说了出来,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导和思考。
首先,“每个人生来就拥有自由和尊严”。
这是卢梭赋予人性的非凡尊重,并且强调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全面的自由与尊严。
它令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自由,以及被尊重和尊严。
第二,“完美并不是一个角落里的秘密,而是所有人都能追求的”。
完美并不是一种特权,而是通过自身努力,每个人都可以追求的目标。
当我们处于一种误解、挣扎、或者迷失的状态时,这句话让我们时刻记住追求完美的愿望,勇敢走出自己的阴影,奋斗实现一个更美好的自己。
第三,“我们可以用理性来改善状况,也可以用勇气来改变一切”。
卢梭
Thank you
使其 获得丰富的感觉经验,同时继续进行体育锻 炼,使提供感官的身体健康强壮。
●第三卷:青年期的教育,(12——15) 主要论述儿童的智育教育,包括文化知识
而学习和劳动教育。
●第四卷:青春期的教育(15——20) 主要任务:道德教育,主要是培养善良的
感情,善良的判断和善良的意志,核心是博爱,要 爱一切人。
人生三步曲
• 第一阶段(1712——1742)
出生——10岁 聪颖早慧 敏而好学 10岁——30岁 博览群书
• 第二阶段(1742——1762)
30岁——37岁 思想积淀期 37岁——50岁 思想大爆发
• 第三阶段(1762——1778)
第二阶段(1742——1762)
1749《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 1755《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61《新爱洛依丝》 1762《社会契约论》
我将我的作品托付给你保管,让它传到一个较好的 下一代手中,他们将从我的作品中发现一个既无怨恨, 也不欺骗别人的人遭受了怎样的命运。如果我的作品 落入怨恨我的人的丰中,而将它毁灭或删改,我也不 会在意的,因为我遵从我主的公正,遵循我主的意志。
散步之一:叙说写作目的,描述写作时的精神状况 散步之二:独步巴黎近郊,巧遇意外事故,抒发昏迷与苏醒 散步之三:写尽平生经历,论及精神改良与宗教信仰 散步之四:真话与谎言 散步之五:写尽圣皮埃尔岛风情,体验真正的幸福源于自己的
●第五卷 :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
卢梭主要论述了这一阶段中的知识学习和 劳动教育的问题
(一)文化知识的学习
★ 学习的动机 :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 学习的内容: 两个原则,
卢梭有什么故事
卢梭有什么故事卢梭是人类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先驱,一生中充满了离奇,卢梭故事展现出在那个特有环境下的人生百态。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卢梭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卢梭的故事卢梭的一生是风流的,但只有一个女子陪伴他走完了一生,这个人就是卢梭的妻子黛莱斯瓦瑟。
黛莱斯瓦瑟只是一个旅馆的洗衣女仆,在卢梭与华伦夫人的感情破灭后,瓦瑟走进了卢梭的生活,也可以说是卢梭选择了她。
瓦瑟为卢梭生了五个孩子,但自私的卢梭让她将孩子遗弃,最后无奈的瓦瑟只能将孩子送到育婴堂。
卢梭并没有给妻子完整的爱,甚至很少提及妻子,直到与妻子瓦瑟生活的二十三年后才给妻子补办了一个简单的婚礼,算是对妻子的一种弥补。
其实卢梭在心中是不爱妻子妻子瓦瑟的。
在《忏悔录》中卢梭曾说过他与瓦瑟通过数十年的陪伴,那份感情已经直接跃升到亲情的地步。
他与妻子所谓的爱情是通过时间的沉淀,慢慢的积累,由相伴变为最后的依赖,由感情变为最后厮守终生的亲情。
卢梭故事是矛盾的,那样一个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写出了那么多关于整个人类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对于当时的人们的是一种振聋发聩的唤醒。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当成一个合格的丈夫,没有做成一个优秀的父亲,最后潦倒死去时陪伴他的依旧是那个他最不爱的妻子。
这何尝不是一种莫大的讽刺。
卢梭为什么抛弃他的孩子卢梭作品《忏悔录》中,卢梭的孩子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卢梭抛弃了自己的孩子,他这样的伟人竟然做出这样一件令世人匪夷所思,甚至令人发指的行为。
卢梭在书中承认自己将自己与妻子泰蕾兹的五个孩子送往了孤儿院。
看到这里世人不禁有些愤怒又有些疑惑。
他在书中写道,身为卢梭的孩子,其实既是被上帝所眷顾的也是被上帝所遗弃的。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卢梭的孩子或许会走卢梭的旧路,将来会遇到什么苦难,这一切都是未知的。
而那时的卢梭也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怕自己的孩子和他走一样的道路。
卢梭的孩子被放进抚养院在卢梭看来是为了他们好,但世人都不这么想,以至于《忏悔录》一出所有人都开始谴责这位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梭热度:48卢梭让·雅克·卢梭年代:古代欧洲生卒年: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职业:文学家历史评价:卢梭对教育的观念---降低书面知识的重要性,建议孩子的情感教育先于理性教育。
他尤为强调通过个人经验来学习。
网友印象: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1778年),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着作有《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新爱洛漪丝》、《植物学通信》等。
卢梭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现今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
卢梭10岁时,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扞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
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
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
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
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
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
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
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
[1] 1750年,卢梭在38岁时一举成名。
第戎科学院开展了一次有奖征文活动,题目是《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纯朴?》。
卢梭的论文论证了科学与艺术进展的最后结果无益于人类,获得头等奖,使他顿时成为一代名人。
随后他又着述了许多其它着作,其中包括《论不平等的起源》(1755),《埃罗伊兹的故事》(1761),《爱弥尔》(1762),《社会契约论》(1762)和《忏悔录》,所有这些着作都提高了他的声望。
此外卢梭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写了两部歌剧:《爱情之歌》和《村里的预言家》。
卢梭雕像虽然起初法国启蒙运动的自由主义作家有几位是卢梭的朋友,其中包括德尼·狄德罗和达朗贝尔,但是他的思想不久就开始与其他人发生了严重的分歧。
卢梭反对伏尔泰在日内瓦建立一家剧院的计划,指出剧院是所伤风败俗的学校,结果他同伏尔泰反目。
此外卢梭基本上属于情感主义,与伏尔泰及百科全书派成员的理性主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762年,卢梭因由其所撰教育论着《爱弥尔》一书出版,遭到法国当局的通缉。
他一生的最后二十年基本上是在悲惨痛苦中度过的,1778年7月2日于法国埃及迈农维尔与世长辞,享年66岁。
孤儿卢梭出生于瑞士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匠家庭,祖上是从法国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
他的母亲在他出生后因难产而去世,他有一个兄长,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从此卢梭再没有得到他的任何消息。
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受过系统性的教育,书却读了不少,他父亲将他送去当学徒,先跟一个公证人,再跟一个镂刻匠,后来受不了苛待,十六岁时他就逃离日内瓦去流浪。
当过学徒、杂役、家庭书记、教师、流浪音乐家等。
后又被通缉流亡国外。
期间得到了华伦夫人的爱护。
宠儿1742年卢梭搬到巴黎。
在巴黎期间,卢梭与德尼·狄德罗认识,并从1749年起参与《百科全书》的撰写,最重要的贡献是1755年写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文章。
但那以后不久,卢梭与狄德罗的关系紧张。
1750年卢梭对以《论科学与艺术》("Discours sur les sciences et les arts")一文赢得第戎学区论文比赛首奖,因此成为巴黎名人。
在这篇论文里面卢梭主张,从道德的观点来看,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并无益处。
卢梭的作品语言风格独特(独白式),具有浪漫激情。
1761年《新爱洛琦丝》出版,立刻轰动巴黎。
朋友与敌人卢梭与他那个时代的一些着名思想家大多相识,但结果却无一例外地反目成仇。
这些人中包括法国的伏尔泰、狄德罗,英国的大卫·休谟。
性虐待及露体狂卢梭除了开创政治学说外,他的私人生活亦成为性研究的对象。
他在《忏悔录》里曾提及,8岁时受到女教师兰贝尔斯的鞭罚,带来的“肉欲的快感”,“正是这种惩罚注定了我终生的趣味、欲望和感情”。
年长后,卢梭钟情年轻少女,一心渴望着她们的鞭打。
他亦曾在躲在黑暗街头,向陌生女子露出他的臀部,他曾说深知这是一件非常愚蠢的行为,但每次做时总会带来无比的性满足,他最终被一名男子捉拿。
死于穷困潦倒1768年8月29日,卢梭与同居了25年的女仆瓦瑟在布戈市结婚,此前他们生有5个孩子,并全部寄养在孤儿院。
1778年7月2日,已患“逼害性心理分裂症”的卢梭在巴黎东北面的阿蒙农维拉(Ermenonville)去世。
(恰与伏尔泰在同一年去世)死时穷困潦倒,死前被马车撞翻,又被狗扑伤践踏。
身后备极哀荣卢梭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却受人膜拜。
卢梭被安葬于巴黎先贤祠(Le Panthéon)。
1791年12月21日,国民公会投票通过决议,给大革命的象征卢梭树立雕像,以金字题词——“自由的奠基人”。
卢梭的观念渗入社会风气,成为时尚。
年轻人模仿《爱弥儿》,要做“居住在城里的野蛮人”。
路易王太子也深受《爱弥儿》的影响,按照卢梭的观点从小教育他的儿子,学一门手工匠人的手艺。
据说,这就是路易十六那个着名的嗜好——业余锁匠的由来。
私生活卢梭一生和多位女性有染,主要的有两位。
其一是华伦夫人,她在卢梭早年的生活中扮演了保护人、朋友、情妇、精神上的母亲等多重角色。
离开华伦夫人后,卢梭后来开始与戴莱斯同居。
对于戴莱斯,卢梭同样抱有多种复杂的感情。
戴莱斯陪伴卢梭走完了后半程人生,卢梭只是在晚年和其举行了一个极为简单的形式上的婚礼。
戴莱斯为卢梭共生育了五个孩子,全部被卢梭送进了巴黎的育婴堂。
而卢梭只是在后来草草地寻找了一下他留了标签的第一个孩子。
一本匿名发表的专门攻击卢梭的名为《公民们的感情》的书记录了卢梭抛弃其亲生孩子的事实,而这本书的作者正是卢梭的敌人——伏尔泰。
酷爱读书卢梭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
父亲是钟表匠,技术精湛;母亲是牧师的女儿,颇为聪明,端庄贤淑。
母亲因生他难产去世。
他一出生就失去了母爱,他是由父亲和姑妈抚养大的。
比他大7岁的哥哥离家出走,一去不返,始终没有音讯。
这样,家里只剩下他一个孩子。
卢梭懂事时,知道自己是用母亲的生命换来的,他幼小的心灵十分悲伤,更加感到父亲的疼爱。
他的父亲嗜好读书,这种嗜好无疑也遗传给了他。
卢梭的母亲遗留下不少小说,父亲常常和他在晚饭后互相朗读。
每读一卷,不一气读完是不肯罢休的,有时通宵达旦地读,父亲听到早晨的燕雀叫了,才很难为情地说:“我们去睡吧,我简直比你还孩子气呢。
”在这种情况下,卢梭日复一日地读书,无形之中养成了读书的习惯,渐渐充实并滋养了他年幼的心灵。
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
他还外出借书阅读,如勒苏厄尔着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他都阅读过。
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
他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
有一天,他在桌旁叙说斯契瓦拉的事迹,在座的人全都很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上,来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壮举。
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
独立谋生卢梭快活的童年生活很快就结束了,在他13岁时,舅舅决定将他送往马斯隆先生那里,在他手下学当律师书记,希望他能赚点生活费用。
但卢梭非常讨厌这种只为了赚钱而缺乏趣味的职业,每天琐碎的杂务使他头晕目眩,难以忍受。
马斯隆先生似乎也不怎么喜欢卢梭,常常骂他懒惰愚蠢。
卢梭无法忍受这种侮辱,便辞掉了工作。
不久,卢梭又换了一个职业,在一位雕刻匠手下当学徒。
鉴于以前做书记时得到的不少教训,所以他对这个新工作依命而行,毫无怨言。
卢梭本来很喜欢这种工作,因为他爱好绘画,挥动刻刀也觉得很有趣,而且镂刻零件,用不着多么高超的技术,所以他很希望在这方面取得卓越的成就。
有一天,卢梭在空余时间为几位朋友刻骑士勋章,他的师傅发现后,以为他在制造假银币,便痛打了他一顿。
其实,当时卢梭年纪很小,对于银币根本没有什么概念,他只是以古罗马时期的钱币形状,做为模型罢了。
师傅的暴虐专横,使卢梭对本来喜爱的工作感到苦不堪言。
卢梭在师傅家的生活非常不愉快,但这却使他恢复了时隔已久的读书习惯。
这种兴趣受到当时环境的限制,不能顺利发展,但愈受限制,学习的兴趣反而愈浓。
附近有一个女租书商,经营一家租书店,卢梭经常去那里,手不释卷地看书,有时甚至误了工作时间,受到师傅的责骂和体罚。
不到一年功夫,卢梭把这家小店的书全读光了。
在这些书的熏陶下,他纠正了许多幼稚的脾气和不良习惯。
同时无形之中也在他内心里唤起了更高尚的感情。
他觉得雕刻师傅这里的环境很不理想,一切都缺乏情趣,令人难以忍受。
16岁时,他离城出走,他相信自己可以独立生活,自由地支配一切。
崇尚自然卢梭离城出走后,经由一位朋支的介绍,结识了华伦夫人。
他原以为华伦夫人是个老态龙钟的丑老婆子,不料她却是一位满脸和气、风韵十足的年轻女子。
这使他大感惊讶和激动,正是这位夫人影响了他日后的生活。
卢梭听从华伦夫人的劝告,开始他的远途旅行。
这也正适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游癖好,他觉得这样的年纪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
一路上,卢梭心情十分愉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这次旅程虽短,但卢梭喜爱自然风光,沿途的美景尽收眼底,他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虽然身处漂泊之中,却没有精神空虚之感。
凡是映入卢梭眼帘的东西,都令他内心感到一种醉人的享受。
大自然的奇伟、多彩和实际的美,深深地影响了卢梭的人生观。
以后他又经历了多次旅行,不论是旅途中的美景,还是乡村的田园生活,仍使他陶醉着迷。
他热爱自然,崇尚自然。
“他最伟大的教师,并不是任何一种书籍,他的教师是‘自然’”。
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
这种热忱,他曾不厌其烦的摹写、表现于他的着作中。
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
他用华伦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夺人心目的特质,表现了自身,并使他陷入剧烈的情绪,这在他较晚的生活中,显得特别明晰,且使他和东方的大神秘主义者,呈现出相似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