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966663fae009581b6bd9eb34.png)
名词解释1.药理学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2.药效学( 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规律,即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动学( 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3.竞争性拮抗(Competitive antagonists): 能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并与受体可逆性结合的药物非竞争性拮抗(Non-competitive antagonists): 与激动药竞争相同受体,并与受体不可逆性结合的药物4.副作用( 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给病人带来不适的作用。
后遗效应 (residual reaction):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停药反应 (withdrawl reaction):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
又称回跃反应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即过敏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蛋白质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敏感化过程而发生的反应。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指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异常增高的反应,不是免疫反应。
5.P12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induction of microsomal enzyme activity):有些药物可使肝药酶合成加速or降解减慢,提高其活性,增加自身or其他药物的代谢速率。
药物代谢酶的抑制(inhibition of microsomal enzyme activity):有些药物可抑制肝微粒酶的活性,导致同时应用的一些药物代谢减慢。
6.药物安全范围(safety range):95%有效量ED95与5%致死量LD5之间的范围。
衡量药物的安全性7.治疗指数TI:通常将药物的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比值成为治疗指数,用以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 物 效 应 动 力 学
![药 物 效 应 动 力 学](https://img.taocdn.com/s3/m/4732ab2784868762caaed5fe.png)
药物剂量
同济医学院
同济医学院
构效关系
药物的结构与药理效应(或药理 活性、药理作用)之间的关系称之为 构效关系(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
了解药物的构效关系,有利于指 导临床用药、发现药物的新用途、 设计研制新药。
同济医学院
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作用机制回答:药物在何处、以何种方式 产生相应的药理作用?
(一)关于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的学说
1、受体占领学说(occupation theory) 2、速率学说(rate theory) 3、二态模型学说
(two-model theory)
同济医学院
受体占领学说
由Clark于1926年提出:受体必须与 药物结合才能被激活并产生效应。 效应的强弱与被占领的的受体数量 成正比,全部受体被占领时出现最 大效应。
A+ R
AR E
(1)
达到平衡时,解离常数KD为:
KD
=
K1 K2
=
[A][R] [AR]
(2)
同济医学院
设受体总数为RT,则RT=[R]+[AR],代入上式
[A] ([RT-[AR])
KD =
(3)
[AR]
整理得:
[AR]
[A]
=
(4)
[RT]
KD + [A]
[AR]=E, 则RT=Emax
E
[AR] [A]
E(%)
100
A
50
E(%) Emax 100
50
Emax
B
0
10
20
30 C
logC
1
A:药量用真数剂量表示;B:药量用对数剂量表示; E:效应强度;C:药物浓度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411b0202f60ddccda38a041.png)
药理学(名词解释)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
3.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又称药效学(PD),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
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
4.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又称药动学(PK),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以及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随时间消长规律的科学。
5.离子障(ion trapping):分子状态(非解离型)药物疏水而亲脂,易通过细胞膜;离子状态药物极性高。
不易通过细胞膜的脂质层,这种现象称为离子障。
6.吸收(absorption):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7.分布(distribution):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
8.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体内多种药物代谢酶作用下,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过程。
9.排泄(excretion):是药物从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
10.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也称首过代谢(first pass metabolism)或首过效应(first pass effect),指药物经过肠黏膜及肝脏是被部分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11.再分布(redistribution):药物从一种组织向另一种组织转移的过程。
12.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某些药物在肝与葡萄糖等结合,随胆汁排入小肠后被水解,游离的药物可被重吸收,这称为肠肝循环。
13.一级消除动力学(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指血中药物消除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即单位时间内血药浓度降低按某一恒定比重进行消除,所以又叫恒比消除。
第一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知识点
![第一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eee7e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4d.png)
第一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2、药物作用(drug action):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分子反应机制。
3、药物效应(drug effect):是指继发于药物作用之后所引起机体器官原有功能的变化。
药物作用为动因,药物效应为结果4、药物基本作用:兴奋作用、抑制作用5、药物作用方式:局部作用、全身作用(1)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和利胆作用、抗酸药氢氧化铝中和胃酸作用。
(2)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
如:口服阿司匹林的退热作用、肌肉注射硫酸镁的降血压和抗惊厥作用。
6、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不良反应(1)治疗作用(therapeutic action):指药物作用的结果符合用药目的,有利于防病、治病的作用。
①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称为对因治疗,或称治本。
如:抗生素对病原体的抑制和(或)杀灭作用。
②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减轻病人痛苦称为对症治疗,或称治标。
如:高热时应用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解除发热给病人带来的痛苦。
(2)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指不符合用药目的或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的反应。
①副反应(side reaction):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也称为副作用。
特点:➢可知性:是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可预知;➢可变性:随着治疗目的不同而改变➢可逆性:停药后多可以自行恢复。
②毒性反应(toxin reaction):指在剂量过大或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
药效学
![药效学](https://img.taocdn.com/s3/m/3d6fbe543c1ec5da50e2706d.png)
与受体结合后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亲和力和调节效化合物。此外,构效关系也能用 于改进药代动力学的性质。
此外,还可利用X-光结晶学或磁共 振(NMR)光谱法初始测定原子分辨 配基,以帮助受体结构和药物受体 复合物的鉴定。当整个受体结构还 不清楚的情况时,结合药物的构象 常能提供受体结合部位的镜象。
四、作用于特定的靶位
药物作用靶位(target)大致有四类, 即酶、离子通道、载体分子和受体。
(一)影响酶的药物 许多药物通过影响酶而起作用,某些 抗菌药和抗肿瘤药能抑制某些酶,如 磺胺药可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有的 药物在特殊细胞内抑制酶的活性,如 洋地黄的正性肌力作用是因为抑制了 Na+,K+-ATP酶,使细胞内Na+外流和 细胞外K+内流受抑制,而使细胞内 Na+增加。
(四)作义
一、受体的定义及特征
大多数药物必须先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 的某些特定分子结合,才能发挥效应, 这些特定分子被称为受体(receptor),它 是构成细胞的物质成份,有的位于细胞 膜,有的位于胞浆和细胞核,大多数是 某些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具有严格的 立体专一性,能识别和结合特异分子 (配体)的位点,此位点即受体分子或 受点。通过对受体的分离、提纯和鉴定, 已经使人们确认了受体的存在/
药物直接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细胞 所产生的作用称为直接作用,如肾 上腺素可直接使血管收缩,血压升 高等。
由机体反射性生理调节机制所产生的 作用称为间接作用,如由于去甲肾 上腺素的升压反射而使心率减慢等。
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变 机体的炎症和免疫功能,同时也由 于使用这种外源性的激素而干扰了 皮质正常的生理性功能调节,导致 其功能低下。
抗酸药通过中和胃酸而用于胃溃疡疼痛的 治疗;甘露醇通过物理性渗透作用而利尿; 解毒剂(如二巯基丙醇、依地酸钙钠等) 通过与重金属阳离子的螯合作用可解救重 金属或类金属的中毒;挥发性全身麻醉药 通过与细胞膜相互作用,抑制细胞兴奋性 而起全麻作用。
药理学课件-3.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课件-3.药物效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23986df179563c1ec4da711a.png)
直方双曲线图
对称的S型曲线图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四十四分。
量反应量效曲线的分析
100
最大效应
effect(% of maximal responses)
50
阈浓度
EC50
0
logC
阈浓度(阈剂量,最小有效浓度)是指能引起效 应的最小药量或最小药物浓度。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四十四分。
(四)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 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五)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残存的药理效应
(六)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七)耐受性(tolerance) (八)依赖性(dependence)
精神依赖、躯体依赖
第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四十四分。
1908年,Ehrlich逆性和非可逆性结合才可 产生作用;
②受体应具有两个基本特点:特异性识别与之 相结合的配体(ligand)或药物的能力;药物-受 体复合物可引起生物效应。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四十四分。
二、受体的性质和特性
效能和效价强度二者分别反映药物的不 同性质,都用于评价药物的作用的强弱。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日:十点 四十四分。
质反应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是指效应用全或无 (all or none) 的方式表现的反应。 质反应量效曲线的分析如下:
半数有效量(50% effective dose,ED50) 在 量反应是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量 ;在质反应是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有效 (或阳性)反应的药量。
受体是特异性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
受体和配体有高度亲和力(affinity)和高灵敏性(high sensitivity),可识别和高度特异性(specificity)与特定的 配体或药物等第一信使结合成复合物,触发特定的 第二信使等信息放大系统,产生特定的生理反应或 药理效应。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702afd84254b35eefd34af.png)
由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疾病称为药源性疾病 (drug induced diseases) 。
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 变态剂反量应(过al大ler或gic体re内ac蓄tio积n)过
二、受体与药物的相互作用
1.药物和受体的结合: 药物和受体的结合形式取决于药物的化
学结构和由此产生的对受体的亲和力 (affinity),即药物和受体相结合的能力。
亲和力常数 pD2
pD2 = - logKD • pD2:产生50%最大效应时的激动剂的摩
尔浓度的负对数(EC50的负对数)。与亲和 力成正比。
变态反应 ③③反应一严般重不程度严与重剂;量 成④比例难。以避免。
*特异质反应
反应停所致 海豹儿
畸胎
第二节 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和药 理 效应成比例。
一、剂量
二、量效曲线
1.量反应 (graded response)
理化反应
参与/干扰细胞代谢 影响生理物质转运 影响酶的活性 作用与离子通道 影响免疫机制 非特异性作用
◆ 补改充变:pH如值铁、、
◆ ◆ ◆ ◆
锌改、变钙渗、透V压it等 影干响扰如N:新a+斯-K的+、明、 N钠a奥5+通--美H氟道+拉尿交阻唑嘧换滞、啶药卡、 钙钾环托酶通通孢普等道道素利阻开、、滞 放 雷尿药 药 公激、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 学
2019/6/6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简称药效学)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 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
![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https://img.taocdn.com/s3/m/e216dc72fd0a79563d1e729b.png)
安全范围 (margin of safety): LD1~ED99比值或 LD5~ED95之间的距离。
第二节 药物作用的靶点
药物与机体细胞结合的部位称为药物作用 的靶点(target)。
作用
效应
药理效应的基本表现
兴奋(excitation):原有功能的增强 抑制(inhibition):原有功能的减弱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
• 选择性高:针对性强,不良反应少 • 选择性低:作用广泛,不良反应多 • 原因:
1、药物在体内分布不均匀 2、组织细胞的结构不同,生化功
量效关系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概念:药物剂量(浓度)与效应之间的关系 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
横坐标:药物剂量/浓度 纵坐标:药理效应的强弱
药物效应按性质可分为: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效应强弱呈连续增减变 化,可用具体数量或Emax百分率表示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效应表现为性质的变 化,以阳性/阴性、全/无的方式表现,如死亡与生存、 睡眠与清醒
大剂量长疗程、严重、预知、避免
acute: 呼吸、循环、CNS chronic:肝、肾、骨髓、内分泌
三致:致癌、致突变、致畸胎
“反应停(thalidomide )事件”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过敏反应,与量无关,不可预知,与药理 作用和剂量无关 表现:皮疹、发热、造血系统抑制、休克 等
线
0
58
10
20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
![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ffcebaed630b1c59eeb5a9.png)
.
18
不良反应(adverse effect )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 药理效应 (巴比妥类) 停药反应: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反跳(可乐定) 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 感,反应的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
19
不良反应(adverse effect )
药物与受体
.
29
定义
受体(receptor) 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
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 大系统,触发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
30
受体的特性
特异性(specificity):一种特定的配体只与其特定的受 体结合而产生特定的效应
灵敏性(sensitivity):低浓度 饱和性(saturability):剂量反应曲线,竞争现象 可逆性(reversibility):非共价键(氢键/离子键/范德
受试者 健康志愿者
例数与要求 20~30
Ⅱ
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病人
≥100
Ⅲ 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病人
≥300例
Ⅳ
新药上市后监测
病人
>2000
.
7
第四节 新药的开发与研究
2015年全球十大药物销售榜
.
8
什么是药物效应动力学?
.
9
.cs ; PD):
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在整体、系统、 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上阐明药物及其作用机 制,对指导临床合理选用药物、合理理解并尽 可能减少药物毒副作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
11
内容提要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作用 药理效应 药物作用两重性 对症治疗 对因治疗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六版-2007)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六版-2007)](https://img.taocdn.com/s3/m/a64c6c0e4a7302768e9939ba.png)
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及其内在活性对量效曲线的影响
A图 a,b,c三药与受体的亲和力(pD2)相等,但内在活性(Emax)不等 B图 a,b,c 三药与受体的亲和力(pD2)不等,但内在活性(Emax)相等
五、受体类型 根据受体本身的结构、效应体系的不 同以及跨膜信号转导过程的差异分为五类 1.G-蛋白偶联受体 (G protein coupled receptors) 这类受体最多,现已发现 40 余种。 神经递质 (neurotransmitter)、激素受体 通过此机制产生作用;eg. 肾上腺素、 多巴胺、5- 羟色胺、M 型乙酰胆碱、 阿片类、嘌呤类、前列腺素及一些多肽 激素等的受体。
(2)药物作用的特异性 (specificity)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即是药物化学 反应的专一性。 特异性是针对药物作用而言。 (3)选择性 (selectivity) 是指药理效应的专一性;它决定 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具有 相对性。 选择性是针对药理效应而言。
(4)多数情况下,药理效应的选择性 与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之间有密切关系, 但二者不一定平行。
(2)毒性反应 (toxic reaction) 是指用药剂量或用药时间过长,药物在 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严重危害性反应。 inc.:急性 (acute toxicity )、慢性 (chronic toxicity)、特殊毒性 (specific toxicities,如致 癌、致畸、致突)。 (3) 后遗效应 (after effect,residual effect) (4) 变态反应 (allergic reaction) (5) 停药反应 (withdrawal reaction) 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 跃反应 (rebound reaction)。 (6) 特异质反应 (idiosyncrasy)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dde7f34ecc17552707220866.png)
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LD50
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为主
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
肝、肾、骨髓、内分泌
致畸胎 (Teratogenesis)
致癌 (Carcinogenesis) 药物的三致作用 致突变 (Mutagenesis)
22
3. 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58
第六节
药物与受体
Interaction of Drug and Receptor
二者的临床地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3. 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或 替代治疗(replacement therapy)
17
二、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
定义: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并引起患者其他病痛 或危害的反应。
停药后残留药物引起的生物效应 苯巴比妥催眠 次晨头晕、困倦 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
下,持续数月
23
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长期用药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重
也称反跳 (Rebound reaction)
长期服用可乐定停药, 次日血压急剧升 高
注意用药规则,逐渐减量
Block
Blood vessel Smooth muscle CNS Heart Glands Eye
6
药物作用的方式
1. 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 2.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3. 快速效应和慢速效应
7
1.直接作用(效应)和间接作用(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药物对它所接触的器官、细 胞产生的效应;
药理学第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理学第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bced08fa763231126fdb1110.png)
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应采用标本兼治的措施!
举例:胆结石引起的剧烈疼痛 小儿肺炎引起高热
四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二)药品不良反应
定义: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出现的与用 药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有害反应。 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后遗效应、 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依赖性、停药反应等。
3.配体(ligand):能与受体特异性结 合的物质称配体。是指内源性递质、激 素、自身活性物质或结构特异的药物。
(二)受体特性
(1)特异性 (2)敏感性 (3)饱和性 (4)可逆性 (5)变异性
药物能准确识别并与其 受 而体药分物相 特子-应 定受只的 的体占受 生(细体 理D胞结 效-R的合 应)极,。复微产合小生物部能分够 , 激活一系列生物放大系统,应用 微量的药物即能引起高度生理活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杀灭或抑制病原体和抑瘤,达 到治疗目的作用。
(3)补充不足(补充治疗):补充机体某些物质如维生素、 激素、微量元素不足。
二 、药物作用的方式
按药物作用部位分:
1. 局部作用:药物被吸收入血液前在用药 部位直接产生作用。如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 用。
2. 全身作用(吸收作用或系统作用):药 物被吸收入血循环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 生的作用,也称为吸收作用。临床药物绝大 多数都是吸收后显效的,如对乙酰氨基酚的 解热镇痛作用。
第二章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和方式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和两重性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第二节 药物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 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
第三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药物效应动力学英文
![药物效应动力学英文](https://img.taocdn.com/s3/m/a0ec6b9c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7.png)
药物效应动力学英文
药物效应动力学在英文中是"Pharmacodynamic"。
这一术语通常用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效应,包括药物的作用机制、效果的强度、持续时间以及与剂量之间的关系等。
药物效应动力学关注的是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在体内引起的生理和生化效应。
其内容包括:
1、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
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2、此外,当药物用于治疗疾病时,可能会产生一系列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如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和致畸作用等。
Chapter2药物效应动力学
![Chapter2药物效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cfb135b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5f.png)
•组织生化功能差异 许多药物通过干扰组织的某一生化代谢过程 不同种属或不同组织的生化过程不同
•细胞结构的差异
原生质毒作用
• 药物干涉任何原生质中最基本的生化过 程,使细胞中的原生质变质或蛋白质沉 淀。即药物作用于一切生活组织,又称 一般原生质毒作。 – 重金属与细胞内含巯基的酶结合,破 坏其功能。 – 酸、醛、醇、碱及含氯、碘的消毒剂 等使蛋白变性。
2.1.3 药物的治疗作用
• Therapeutic action – 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 作用。
• 对因治疗 etiological treatment –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 底治愈疾病,是治本。
• 对症治疗 symptomatic treatment – 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是治标,不 能根除疾病。病因未明时是必要的。
和剂量无关,不可预测。 • 与动物种属和个体状况相关。 • 引起变态反应的物质可以是药物本身,
或其代谢物,也可以是药物中的杂质。
继发效应与三致反应
• secondary effect 指药物治疗之后引起的一 种不良后果,即治疗矛盾。
– 广谱抗生素(如四环素)长期应用导致微生 态平衡的破坏,导致真菌继发性感染(又称 二重感染)。
量-效关系基本概念
安全范围
无效量
最小有效剂量 常用量
最大治疗量 最小中毒剂量
中毒量
最小致死量
Graded Dose-response Curve
Effect
Rectangular hyperbola 直方抛物线
EC50
Concentration or Dose
药物效应动力学
![药物效应动力学](https://img.taocdn.com/s3/m/84f8ef1ff8c75fbfc67db2d3.png)
第二章药物效应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PD)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及作用体制的科学,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供给理论依照。
第一节药物的基本作用药物作用( drug action)指始发生用,重视体制;药理效应( pharmacological effect)指机能改变,重申结果。
比如:Ad(+)支气管光滑肌β2R舒张支气管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能够互相通用,往常以效应代替作用。
一、药物作用的性质与种类(一)药物作用的性质1.调理功能:改变喜悦性1)喜悦:加强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
2)克制:减弱机体原有生理功能与生化代谢的作用。
机体状态麻木克制正常喜悦亢进||||病态病态喜悦药(尼可刹米)呼吸克制惊厥克制药(苯巴比妥)可见:喜悦药和克制药在适当范围内有治疗意义,但过度会致使不良结果。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化学治疗3.增补不足增补治疗(二)药物作用的种类1.药物作用范围(部位)局部作用( local action)药物无需汲取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汲取作用( absorptive action),又称浑身作用或系统作用药物从给药部位汲取入血后,散布到机体各个部位发生的作用。
鉴识点:所产生的作用有无借助血液循环。
2.药物作用方式(先后)原发生用( primary action,直接作用)药物在所散布的组织器官直接产生的作用。
继发生用( secondary action,间接作用)由直接作用引起的其余作用。
比如: NE :高升血压——直接作用;减慢心率——间接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选择性与特异性1.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药物惹起机体产奏效应范围的专一或宽泛程度。
影响因素:药物散布、组织生化功能、细胞构造、组织亲和力等。
意义:1)是药物分类的基础2)临床选择用药的依照药物选择性高,应用针对性较强,副作用较少,但应用范围较窄;药物选择性低,应用针对性不强,副作用许多,但应用范围较广。
临床药动学考前重要概念
![临床药动学考前重要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95b587d561252d380eb6ecf.png)
复习的重要概念:1.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简称药动学,主要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的过程(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述药物在机体内动态规律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理生化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3.主动转运:借助载体或酶促反应系统的作用,药物从膜的低浓度侧向高浓度侧的转运称为主动转运。
4.被动转运: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服从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
5.载体媒介转运:借助生物膜上的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6.膜动转运:通过细胞膜的主动变形将药物摄入细胞内或从细胞内释放到细胞外的转运过程。
7.药物的体内ADME过程:ADME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药物从体循环向各个组织、器官或体液转运的过程称为分布;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群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代谢;药物及其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8.首过效应(首关效应):指某些药物经过胃肠道给药,在未吸收进入体液循环之前,在肠粘膜和肝脏被代谢,而使进入体液循环的药量减少的现象。
9.肠肝循环:指经过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返回肝脏的现象。
10.肾清除率: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体积血浆中的某物质清除出去。
11.药物治疗指数:通常将半数中毒量(TD50)/半数有效量(E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有效量(ED50)称为治疗指数。
12.速率常数(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又称速率常数,其物理意义使其数值相当于参加反应的物质都处于单位浓度时的反应速率,描述速率过程变化快慢的重要参数。
13.滞后时间:是指从给药后至血液中出现药物的时间,是血管外给药所特有的药动学参数。
临床执业医师《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
![临床执业医师《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425bd412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39.png)
临床执业医师《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临床执业医师《药理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练习题导语: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简称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机制,其内容包括药物与作用靶位之间相互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化学、生理学和形态学变化,药物作用的全过程和分子机制。
一、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
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药物主动转运的特点是:A、由载体进行,消耗能量B、由载体进行,不消耗能量C、不消耗能量,无竞争性抑制D、消耗能量,无选择性E、无选择性,有竞争性抑制标准答案:A2、阿司匹林的pKa是3.5,它在pH为7.5肠液中,按解离情况计,可吸收约:A、1%B、0.1%C、0.01%D、10%E、99%标准答案:C3、某碱性药物的pKa=9、8,如果增高尿液的pH,则此药在尿中:A、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B、解离度增高,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C、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减少,排泄加快D、解离度降低,重吸收增多,排泄减慢E、排泄速度并不改变标准答案:D4、在酸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A、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慢B、解离少,再吸收多,排泄慢C、解离多,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多,再吸收少,排泄快E、以上都不对标准答案:B5、吸收是指药物进入:A、胃肠道过程B、靶器官过程C、血液循环过程D、细胞内过程E、细胞外液过程标准答案:C6、药物的首关效应可能发生于:A、舌下给药后B、吸人给药后C、口服给药后D、静脉注射后E、皮下给药后标准答案:C7、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属于:A、有载体参与的主动转运B、一级动力学被动转运C、零级动力学被动转运D、易化扩散转运E、胞饮的方式转运标准答案:B8、一般说来,吸收速度最快的给药途径是:A、外用B、口服C、肌内注射D、皮下注射E、皮内注射标准答案:C9、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A、是永久性的B、对药物的主动转运有影响C、是可逆的D、加速药物在体内的分布E、促进药物排泄标准答案:C10、药物在血浆中与血浆蛋白结合后:A、药物作用增强B、药物代谢加快C、药物转运加快D、药物排泄加快E、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标准答案:E11、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A、药物的活化B、药物的灭活C、药物的化学结构的变化D、药物的消除E、药物的吸收标准答案:C12、药物经肝代谢转化后都会:A、毒性减小或消失B、经胆汁排泄C、极性增高D、脂/水分布系数增大E、分子量减小标准答案:C13、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系统是:A、单胺氧化酶B、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C、辅酶ⅡD、葡萄糖醛酸转移酶E、水解酶标准答案:B14、下列药物中能诱导肝药酶的是:A、氯霉素B、苯巴比妥C、异烟肼D、阿司匹林E、保泰松标准答案:B15、药物肝肠循环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A、起效快慢B、代谢快慢C、分布D、作用持续时间E、与血浆蛋白结合标准答案:D16、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是指:A、药物能通过胃肠道进入肝门脉循环的分量B、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C、药物能吸收进入体内达到作用点的分量D、药物吸收进入体内的相对速度E、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分量和速度标准答案:E17、药物在体内的.转化和排泄统称为:A、代谢B、消除C、灭活D、解毒E、生物利用度标准答案:B18、肾功能不良时,用药时需要减少剂量的是:A、所有的药物B、主要从肾排泄的药物C、主要在肝代谢的药物D、自胃肠吸收的药物E、以上都不对标准答案:B19、某药物在口服和静注相同剂量后的时量曲线下面积相等,表明其:A、口服吸收迅速B、口服吸收完全C、口服的生物利用度低D、口服药物未经肝门脉吸收E、属一室分布模型标准答案:B20、某药半衰期为4小时,静脉注射给药后约经多长时间血药浓度可降至初始浓度的5%以下:A、8小时B、12小时C、20小时D、24小时E、48小时标准答案:C21、某药按一级动力学消除,是指:A、药物消除量恒定B、其血浆半衰期恒定C、机体排泄及(或)代谢药物的能力已饱和D、增加剂量可使有效血药浓度维持时间按比例延长E、消除速率常数随血药浓度高低而变标准答案:B22、dC/dt=-kCn是药物消除过程中血浆浓度衰减的简单数学公式,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当n=0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B、当n=1时为零级动力学过程C、当n=1时为一级动力学过程D、当n=0时为一室模型E、当n=1时为二室模型标准答案:C23、静脉注射2g磺胺药,其血药浓度为10mg/d1,经计算其表观分布容积为:A、0、05LB、2LC、5LD、20LE、200L标准答案:D24、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其血浆半衰期与k(消除速率常数)的关系为:A、0.693/kB、k/0.693C、2.303/kD、k/2.303E、 k/2血浆药物浓度标准答案:A25、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A、作用强弱B、吸收快慢C、体内分布速度D、体内转化速度E、体内消除速度标准答案:E26、药物吸收到达稳态血药浓度时意味着:A、药物作用最强B、药物的消除过程已经开始C、药物的吸收过程已经开始D、药物的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E、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平衡标准答案:D27、属于一级动力学药物,按药物半衰期给药1次,大约经过几次可达稳态血浓度:A、2~3次B、4~6次C、7~9次D、10~12次E、13~15次标准答案:B28、静脉恒速滴注某一按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时,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取决于:A、静滴速度B、溶液浓度C、药物半衰期D、药物体内分布E、血浆蛋白结合量标准答案:C29、需要维持药物有效血浓度时,正确的恒量给药的间隔时间是:A、每4h给药1次B、每6h给药1次C、每8h给药1次D、每12h给药1次E、据药物的半衰期确定标准答案:E二、以下提供若干组考题,每组考题共同使用在考题前列出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是一类免疫反应。非肽类药物作为半抗原与机体 蛋白结合为抗原后,经过接触10天左右的敏感化过 程而发生的反应,也称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action)。常见于过敏体质病人。
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 解救无效。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 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内在活性 (Intrinsic activity, )
反应激活受体的能力
效能
[DR] E = Emax RT
10
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及其内在活性对量效曲线的影响
A:
亲和力:a=b=c 内在活性:a>b>c
B:
亲和力:x>y>z 内在活性:x=y=z
四、作用于受体药物分类
(一) 激动药(agonist)
量-效曲线:
用效应强度为纵坐标、药物剂量或药物浓度 为横坐标作图则得量-效曲线(dose-effect curve)。
一、药理效应按性质可以分为量反应和 质反应两种情况。
(一)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1)量反应:是指药理效应强弱是连续增减的 量变,可用具体的数量或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 示。
可用拮抗参数(pA2)表示竞争性拮抗药的作用 强度,其含义为:当激动药与拮抗药合用时,若2倍 浓度激动药所产生的效应恰好等于未加入拮抗药时 激动药所引起的效应,则所加入拮抗药的摩尔浓度 的负对数值为pA2。pA2越大,拮抗作用越强。pA2 还可用以判断激动药的性质,如两种激动药被同一 拮抗药拮抗,且二者pA2相近,则说明此二激动药 是作用于同一受体。
指停药后血药浓度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 存的药理效应。
服用苯巴比妥催眠后 次晨头晕、困倦
长期用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持 续数月
4. 停药反应(Withdrawal reaction) 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也称 反跳或回跃反应 (Rebound reaction)。
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 压即明显或急剧升高
肾上腺素
+α-受体
激动α 受体
药 物 作 用
抑制 (Inhibition):功能降低
血管收缩 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
药 理 效 应
3. 药物作用的特异性(specificity):多数药
物是通过化学反应而产生药理效应的。这种化学反 应的专一性使药物的作用具有特异性,药物作用特 异性的物质基础是药物的化学结构。
4.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selectivity):是指在
一定的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作用的差异 性。选择性形成的基础:药物体内分布的差异、 机体组织细胞的结构不同、生化功能存在差异。 药物作用特异性与选择性并不一定平行。
阿托品
M受体
特异性阻断
腺体 眼 平滑肌 心脏 血管 中枢神经系统
(2)量反应的量效曲线:用效应的强弱为纵坐 标,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呈直方 双曲线,将药物浓度或剂量改用对数值作图呈 S型曲线.
effect(% of maximal responses)
100
50
0
阈浓度
EC50
最大效应
lgC
(3) 从量反应的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 特定位点:
①最小有效量(浓度):即刚能引起效应的阈剂量 (浓度)。 ②最大效应:又称效能,指继续增加浓度或剂量 而效应量不再继续上升时的效应强度,反映药 物的内在活性,二者呈正相关。 ③半最大效应浓度:又称半效能浓度,是指能引 起50%最大效应的浓度。 ④药物效价强度:是指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 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 与受体亲和力,其值越小,则强度越大。
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代谢物, 亦可能是制剂中的杂质。临床用药前虽常做皮肤过 敏试验,但仍有少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
6. 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特异质病人对某种药物反应异常增高,反应性 质可能与常人不一致,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 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 药救治可能有效。
效价强度和效能的比较
A环戊噻嗪 B氢氯噻嗪 C呋塞米
D氯噻嗪
剂量(mg) A、B、C、D四种药物的效能与效价比较
(二)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质反应:药理效应只能用全或无,
阳性或阴性表示。
半数效应浓度:即能引起50%
的动物或实验标本产生反应的浓 度或剂量。
半数有效量(ED50):能使50% 的个体产生阳性效果的剂量。
第三节 药物与受体
药物作用机制(Mechanisms of Drug Action) 是研究药物如何与机体细胞结合而发挥作用。 药物可通过下列方式发挥作用: ①改变理化条件 ②影响细胞物质代谢 ③影响生理物质转运、递质释放、激素分泌 ④改变酶的活性 ⑤影响细胞膜离子通透 ⑥影响核酸代谢 ⑦影响免疫功能 ⑧作用于受体
1、 G-蛋白偶联受体
①单一肽链形 成7个-螺旋反 复穿过细胞膜 ②细胞内有G 蛋白结合区, G蛋白由α、β、 γ三种亚单位构 成
二、受体的特性
(一) 内源性配体
(1) 离子键( ionic bonds ) (2) 氢键( hydrogen bonds ) (3) 范德瓦尔斯力( Van der Waals forces ) (4) 共价键( covalent bonds )
Receptor
信息放大系统
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补充治疗
副反应 毒性反应 后遗留应 停药反应 变态反应
特异质反应
1. 副反应(Side reaction)
①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 当某一效应用做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 为副反应(通常也称副作用)。
②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 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
半数致死量(LD50):能引起 50%受试动物死亡的剂量。
二、药物安全性的分析
(1)治疗指数 (therapeuticindex,TI) =LD50/ED50
(2)LD1/ED99
(3)5%致死量(LD5)与 95%有效量(ED95)之 间的距离。
量效曲线中段斜率较陡提 示实验个体差异较小
A、B药的LD50/ED50相等,但A药的安全 范围比B药大。
一、受体与配体的概念
受体(receptor):是一类介导细胞信号转导的
功能蛋白质,能识别周围环境中某种微量化学物质, 首先与之结合,并通过中介的信息放大系统,触发 后续的生理反应或药理效应。
配体(ligand):指体内能与受体特异性结合
的物质,也称第一信使。受体对相应的配体有极 高的识别能力,受体均有相应的内源性配体,如 神经递质、激素、自体活性物质(autacoid)等。
二、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治 疗 效 果 不 良 反 应
药 物 作 用
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 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 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病 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 的效应,在一般情况下是 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 能够避免的。少数较严重 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称 为药源性疾病。
功能蛋白,细胞膜或细胞内
可识别微量化学物质 介导细胞信号传导
生理、药理学反应
(二) 特性:
①灵敏性(Sensitivity):受体分子含量极微 (10fmol/mg组织) ,且1pmol-1nmol/L 浓度配体即可引起效应
②特异性(Specificity): ③饱和性 (Saturable): 与受体数量有限有关 ④可逆性 (Reversible):结合后可解离;可臵换 ⑤多样性(multiple-variation)
(2)备用受体学说:储备受体(spare receptor)
(3) 二态模型学说(two-state modal): 受体蛋白有两种可以互变的构型状态: 静息状态(Ri) 活动状态(Ra)
五、受体类型
①G 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②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型受体( ligand gated ion channel receptor,ionotropic,离子通道型受体) ③具酪氨酸激酶活性受体(Receptors with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④细胞内受体(Intracellular receptors) ⑤其它酶类受体
药物效应动力学
Pharmacodynamics
赣南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 何蔚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和药理效应
(Drug ac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 1.药物作用: 药物对机体的 初始作用,是动因。
特异性 (Specificity):构型、 电荷、分子大小等 2.药理效应:药物引起的机 体反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兴奋 (Excitation):功能增强
①急性毒性 (Acute toxicity):多损害循环、 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 ②慢性毒性 (Chronic toxicity):多损害肝、
肾、骨髓及内分泌等;
③致畸胎 (Teratogenesis) ④致癌 (Carcinogenesis)
⑤致突变 (Mutagenesis)
3. 后遗效应(Residual effect)
竞争性拮抗药 和激动药合用:
Emax不变 量效曲线右移
②非竞争性拮抗药
(noncompetitive antaagonist) 是指拮抗药与受体结合 非常牢固,不可解离或
解离很慢,它不仅使激
动药的量效曲线右移, 最大效应也降低,即降 低其亲和力与内在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