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合集下载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
3
实践的含义
主体 人们 对象 范畴 物质性活动
改造客观世界
(使观念变成现实) (基本实践: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
两层基本含义: (1)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 活动 (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存在.
4
1、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 A、蜜蜂筑巢 B、农民种庄稼 生产实践
• 非选择题 •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 一位医生给一个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 况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其他医 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大量受血者死亡。 此后,输血医疗手段也被禁止使用。19 世纪80年代,北美洲一位医生给濒临死 的产妇输入人血,产妇起死回生。医学再 次掀起输血医疗热,却导致惊人的死亡。 直到1901年维也纳莱因茨坦发现了人 的血型系统,才打开了科学输血的大门。 21 •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 问世。
17
1、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 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这说明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 3、(2010高考· 全国新课标卷21)木星是太阳 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人们对它充满无限遐想。 为了解木星的形成、进化和结构等,在最新航 天科技的支持下,美国预计于2011年8月发射 新的木星探测器“朱诺”。对木星的科学探测 活动将进一步佐证( ) • ①人类的好奇、兴趣和遐想是推进有关木星认 识的直接动力②现代科技和探测手段的发展推 动有关木星认识的深化发展③实践发展提出的 客观需要是推进有关木星认识的根本动力④严 密的逻辑和精心的准备能确保木星探测实践的 如期成功 • A.①② B.②③ • c.②④ D.③④ 20

高中思想政治第六课 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高中思想政治第六课 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认识
指导
实践 改造 客观世界 获得 实践结果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我国广阔科技工作者和建设者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攻关,在世界上 首次提出冻土工程设计新理念,设想在高原制造大型制氧站,构建 全程监控环保模式,最终使三大难题得以解决,为进行多年冻土施 工、开展高原医学事业、保护生态环境积累了珍贵经验。
二、运用知识·链实践接是生人活有目的、有
意识的活动—能动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 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
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 科研19单67位年、,5一00种多可名怕科的研瘟人疫员-组疟成疾的席科卷研越集南体战,区悄,悄越开南始方了面一向动项中特—国殊求社的助会使。性命19,67代年号5月“2532日3〞,,全研国究60的多指家
逆水行舟,不进那么退( )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答案D
2、“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
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 传递军情。〞这说明 〔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开展 C、实践是认识开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 答案C
不会啦,爸 妈在编故事。
91%
不会
我比较爱吃酱
油,所以脸上
痘印就是吃的
9%
原因。 会的,酱油
会色素沉淀。
•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会“吃酱油皮肤会变 黑〞就是错误的吗?
•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 “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酱油吃多了皮肤真的变黑吗?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 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 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 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实践的特点。

2、理解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的活动;说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

【能力目标】1、能切实认识到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2、能真正确立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3、能牢固树立科学的实践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用实践的观点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2、培养尊重实践活动,积极投身于实践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三、教学难点:实践的基本特点四、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讲授法、活动探究法、读书指导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引导:上新课前,先跟大家分享个故事。

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叫张英的人,他是文学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颇有学问。

一次,张英去微服私访,与正在田间拔稻秧的农民闲谈。

农民与张英对对联,并且当即出了上联:“稻草捆秧父抱子”。

张英站在田头,冥思苦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恰当的上联。

回家与夫人谈起此事,正巧,他的话被一个侍女听到了,这个侍女插话道:这有什么难的?对“竹篮装笋母怀儿”不就得了吗?故事听完了,我想问大家:为什么有学问的张英没有对出的对联一个小侍女却对的出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 (根据具体回答做分析点评)教师总结:因为侍女有这样的生活实践所以很容易对出这个下联,而张英虽然学问高但却并没有这样的生活实践所以想不到,对对联其实是对我们认识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张英和侍女的认识不同,因此对出的对联也不同,那为什么他们的认识不同?他们的认识都是从哪里来的?带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讲授新课】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板书)教师引导:有哪位同学知道今天的气温?学生回答:35度教师引导:最近好像一直是这样持续高温,大家有没有解暑的好办法?学生回答:(据不同发言,总结)教师总结:吃:清淡的,蔬菜瓜果;喝:矿泉水,冷茶,牛奶,粥汤;物理降温:温水冲澡,凉水冲手腕,除了这些我还特别想用一个方法,那就是游泳但得先学,这就遇到一个问题,我妈主张,不会游泳,怎能下水;我爸主张,不下水,怎能学会游泳;大家帮我分析一下,我应该听谁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2张PPT)
拼搏、一起奋斗。
2 2016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 前景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但幸福不会从
天而降。
4 2018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
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
6 2020
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万众一心加油干。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
实践的 基本要素
客观事物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主观认识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权威的话 科学理论 原有的认识
本身无法证明
主观认识和认 识的对象都不 能充当标准
主观认识
实践 (桥梁)
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 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合物、无 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增加光敏感的功能。 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 并不起作用。
我们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不以人数多少为标准,也不用权威来判定,而是 通过实践活动来检验,“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食品添加剂不利于身体健康吗?
以食品添加剂中的甜味剂为例
1878年,糖精在煤焦油衍生物的试验中被法赫伯格发现,可作为糖的替代品,满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分最甜?
日本青森县苹果试验场对苹果的4个部分用糖度计进行了测定,
得出如下结论:
1.60%-70%的苹果顶部(学名称花萼凹陷部)最甜
2.程度较差的是苹果的中间部位
3.其次是苹果的肩部(学名叫花梗凹陷部)
4.甜度最差的就是苹果核附近的地方

生活与哲学第6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生活与哲学第6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高密五中高二政治新授课教学案 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 No.10324 321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这里强调的实践的特征是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B.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6.下列符合实践是认识基础的观点有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②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 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7.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知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行之,明也。

”这句话的哲学寓意是A.实践比认识重要B.实践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C.实践出真知D.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 8.“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从认识论上看上看陶行知这句话说明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B.主观与客观的关系C.实践和认识的关系D.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0. 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A .已有的理论相符合B .已被实践证明的真理相符合C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符合D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相符合11.“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这一论断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认识对实践有促进作用12.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D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3. 据医学史料记载,17世纪20年代,英国有个医生给一位生命垂危的青年输羊血,奇迹般地挽救了该青年的生命。

其他医生纷纷仿效,结果造成了大量受血者死亡,输血医疗手段便被禁止使用。

19世纪80年代,北美洲医生给一位濒临死亡的产妇输人血,产妇起死回生。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同学们好,很高兴与大家一起探究新知。

48年前,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拉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奥秘、和平利用太空、造福人类的序幕。

本节课我们将追随航天梦想的脚步,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为议题,通过路径:科学验证求真知、更新换代明意义、面向未来勇担当,探究“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的过程。

首先,让我们明确学习目标一:参与火箭制作与发射实验,明确实践的特点,阐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坚持在实践中发现和检验真理,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树立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朗读)下面我们进入第一个环节“科学验证求真知”。

卫星升空需火箭推动,实现航天梦就让我们从制作火箭开始吧!请大家按照提示,制作属于你们自己的小火箭吧!我们看看哪个组做的又好又快,第一名+3分!(学生开始制作火箭,2人做,其余同学进行指导。

2分钟)有的小组已经制作出来了,其他小组加油啊!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到了展现智慧的时刻了!请大家自学课本42-43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时间2分钟,将制作好的小火箭收起,放置在发射台)1.火箭制作活动是实践吗?为什么?(★)2.结合火箭制作活动,说明实践的特点。

(★★)时间到。

谁来回答火箭制作活动是实践吗?为什么?【学生】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在火箭制作中,我们是主体,对象是材料,物质性结果是火箭作品。

分析的很透彻,+2分关于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直接现实性就是把我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就像刚才的手工制作,我们通过对材料进行组装和加工,将头脑中火箭做出来了,就变成了这件作品。

讲的太好了!为你点赞,追加1分。

观念存在归属于主观,现实存在归属于客观,所以,观念存在变成现实存在也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这是实践的独特品格。

正因此,实践架起了主客观之间的桥梁,实现了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广东东莞市石龙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广东东莞市石龙中学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6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提高实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认识的本质和来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方法,帮助学生梳理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形成知识体系。
3.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认识的过程,提高实践能力。
2.分析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不少于800字,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清晰。
3.设计一份关于认识论的问卷调查,包括至少10个问题,旨在了解人们对认识来源、认识过程、认识与实践关系等方面的看法。完成后,请将问卷发放给身边的同学、家人和朋友,收集至少30份有效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认识现象,并分析其认识来源和发展过程。
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分析某一实际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认识与实践关系的理解。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概括认识的本质、来源、基本过程和规律,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强调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认识的本质和来源:理解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
2.认识的基本过程和规律:掌握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检验等阶段,了解认识发展的辩证规律。
3.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认识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理论必须与实际相结合,为实践服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经典课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经典课件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202页
问题:最蹩脚的建筑师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在哪里?
分析:人比蜜蜂高明之处在于,人能用意识指
导自己的行动,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改造世界的 活动。动物也能改变环境,造出精美的蜂房,但 这只是一种自然的本能,不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 动。
总设计师叶培建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农牧业生产 天文学 孙子兵法 邓小平理论 对镭元素的认识
……
战争
改革开放 居里夫人科学实验
……
实践
认识产生
观点一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观点二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 认识的来源有多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实践、书本等
启 思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你认为哪个观点正确? 示: 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中学 **班
一则深刻的哲学寓言
哲学家问船夫:“你懂数学吗?” “不懂。”船夫说。 “你的生命价值失去了三分之一,”哲学家说,“你 懂哲学吗?” “更不懂。”
哲学家感慨:“那你的生命价值就失去了一半!”
一个巨浪把船打翻,哲学家掉在河里。船夫问:“你 会游泳吗?”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说:“社会一 旦有技术的需要,则 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 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 前进。
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原因:
1、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供
2、实践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人教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名师课件

人教版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名师课件
主体
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物质活动。
对象
性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
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1.开展农业生 产
2.猩猩钩食白蚁
3.宪法的修改和实施
4.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5.“天眼”探索宇宙奥秘
2、实践的特点
(1)客观物质性 (2)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2.下列观点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包含
B 相同哲学道理的是( )
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③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④吃一堑,长一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状况,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 诞生,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
国之重器——“国产航母” 军事建设迈向新里程
“新思想”引领新航向 新远景开启新征程
修宪,让“法之源泉”更有力量 筑梦新时代的法治力量
乡村振兴 全面小康 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精准扶贫 共同富裕 脱贫攻坚的中国奇迹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现在哪些方面?
1、实践的含义
节日PPT模板:www.1p pt.co m/ jieri/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PPT图表下载:/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1p pt.co m/ xiazai/
PPT教程: /powerpoint/
自2004 年修改宪法至今,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于 2018年3月11日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 案》。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新宪法体现实践发展和时 代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能够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 领、推动和保障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34张PPT)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共34张PPT)

提出新要求
索和研究

实 践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提供日益完备 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 认识器官
进 认 识 的
改造着自己的 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

人的认识能力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 吃一堑,长一智 ➢ 学然后知不足 ➢ 书到用时方恨少 ➢ 失败是成功之母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唯一标准
为什么?
问题1:建设港珠澳大桥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这
些因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的主体—— 人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客观性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 的制约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三要素: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由何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到何处去?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唯一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 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认 直接经验
通过实践获得

途 径
间接经验
——
通过学习知识或 从别人那里获得
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问题3: (1)港珠澳大桥是一人之功还是全体工作人 员的共同努力,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2)如果把时间往前追溯50年,港珠澳大桥能建设成 功吗?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不是孤 立的活动。
对象:客观世界(区别于主观世界)有直接现实性、区别于
手段:改20造20/4/2(4 区别于认识)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

2012-08教学实践【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识记实践的含义;理解实践的基本特征;联系生活实例分析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能力目标通过探究人类历史上第一颗核弹的研制过程,使学生理解实践的含义及特征,通过探究核电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感悟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从中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人类应用核能历程的探究与分析,使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教材内容分析】本框标题是《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主要讲述的是实践的含义、特征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其内容主要有两目:第一目:实践及其特点。

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2012年3月26日,第二届国际核安全峰会在韩国首尔召开;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引发严重的核泄漏;1945年8月6日,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

设问:原子弹缘何有如此大的威力,人类对核能的认识从何而来?以此为例,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今天的学习《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首先,让我们走进镜头一“走近核弹,了解核能”。

(设计意图:国际视角选材,微观视角切入,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彰显了思想政治课堂的时效性和学科特色)二、讲授新课展示图片:原子弹工作原理图。

图片说明:据实验表明,一千克铀-235裂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万吨TNT爆炸所释放出的全部能量。

那么,历史上第一颗原子弹又是如何诞生的呢?1939年10月,美国开始着手制造原子弹。

在英美等科学的领导下,前后直接动用人力约60万人,历时6年,最终制造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

过渡:原子弹的诞生离不开科学家的实验活动,而这种实验活动放在哲学上就是一种实践。

那么,什么是实践?它又有哪些形式和特征呢?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实践的主体、对象,进而归纳出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物质性活动。

接下来,让学生根据这一含义做以下判断:学以致用:(1)农民种地;(2)蚂蚁搬家;(3)探月工程;(4)学习科学发展观;(5)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主体﹑对象﹑手段客观的) (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有目的有意识 的活动,动物的 是本能活动)
(3)实践有社会性历史性 聚 焦 “ 太空探索”
第一,社会性: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而是处在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第二,历史性: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实践的内容、 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工人做工、战士打仗、教师讲课 √
⑥《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
⑦ ⑧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
同绘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⑨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练一练
①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 社会 ②中国为加入WTO进行艰苦的贸易谈判 ③战士打仗、 ④《2010年远景规划的发展目标》 ⑤美、英、日、法、德和中国科学家共同绘制 完成⑥了人类基因组序列图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基本形式:P43专家点评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人类最基本 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神州十一中国人的飞天梦
合作探究:
探究一:
探究二:
太空探索是实 践活动吗?由哪 几个要素构成? 这些要素的共 同特点是什么?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本课重点)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认识如何在实践中产生?(理解) (2)获得认识的途径: 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
学习他人或前人的间 接经验
教材质疑
认 识 从 哪 里 来 ?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六课第一框图文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生活第六课第一框图文

奥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认识的目的是把认识应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
单项选择:
1、下面的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A蜜蜂酿蜜 B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C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 动 D营业员售货
Thank You ! 不尽之处,恳请指正!
A.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为什么实践能充当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处 于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成功


认识 ─────────→ 实践…结果


∣失败↓↑错误的认识 ────── 主观与客
观不相符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P46③)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实践活动?
4、 1、蜜蜂筑巢。 2、教师讲课。 3、学生认真学习。
5、“争论克隆人”
6、克隆羊“多利”问世。
有2、4、6
⑵、实践的基本特点(p42④)
①实践具有 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人是客观的 实践的对象—自然界和社会是客观的
构成实践的要素 是客观的物质的
实践的手段—工具和设备是客观的
三峡工程
②、实践具有 主观能动性 。(P42⑤)
※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改 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人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新的 物质生活资料,新的社会结构和社 会关系。
“想一想” :袁隆平的成
就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就吗?
A科学家的实践是在一定社 会关系中进行的;
B科学家也是一定社会关系中 的人,他们离不开与社会各 方面的联系;
如果你想知道砒霜是否有毒, 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 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一滴水只有汇入海洋才能永不干涸
具有社会性
1961年人类首次 升入太空(前苏 联)
1969年人类首次 登月(美国)
2004年勇气号登 陆火星(美国)
神一——神五——神七
实践具有历史性
辨析: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 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社会历 史性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评析:老者和农夫的观点谁对?
实践和认识有何关系?
一 、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 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 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 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 ( C )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 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 手段。
问题:食品防腐技术为什么会出现,它的出现说 明了什么?
1.食品防腐技术是适应战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2.战争的需要提出了食品如何防腐的问题,推动了人们对食 品防腐问题的研究,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3.
这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⑴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为什么?
① 构成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高中政治课件-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高中政治课件-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需要 遇到
新问题 提出
推动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2.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工具 促进 认识的发展
3.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为什么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温馨提示: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回权答威。人 士 ( 专 家 )
来源
动力 标准 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 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温馨提示: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亲身实践)、间接经验 (学习、传递)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盘点澳门回归以来的发展成就,无论是澳门的官员、媒体还是学者,都不 约而同的将其归功于“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称“一国两制”是澳门稳 定、繁荣的基石,将澳门的发展潜力呈现最大化。秉承“一国”原则,让 澳门同胞拥有了强烈的祖国归属感,民族认同感,也焕发出极大的社会凝 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运用实践的观点,分析“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说明了什么道理。
意 客观存
识 在在人 物质决定
把 握
的 本 质
脑中的 反映
意识(原理)
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人能够能动
奥 妙
意 识 的 作
地认识世界 人能够能动
意识对物 质有能动 作用(原理)
重视意识的作 用,重视精神 力量 (方法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设计者:汪继娟
一、学习目标
识记实践的含义、构成要素与特点
了解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
理解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重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征
二、出示尝试题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动物的活动算是实践吗?它和人的实践活动有区别?
三、自学课本,做资料33页的填空和思考判断。

然后尝试做下面的尝试练习题。

四、尝试练习
1、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

实践没有止境,说明人类的实践活动具有( )
A.历史性B.社会性C.物质性D.能动性
2.在长岛,一个较长时期里,人们利用建水窖蓄雨水解决用水问题。

近年来,降水的减少,促使长岛人开始研究和利用海水淡化技术。

这说明( )
A.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B.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
C.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造烛为照明,求知为运用。

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收获。

”这一论断是强调( )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唯一来源D.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4.科学GDP、绿色GDP观念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

这体现了
A.实践对认识的推动作用B.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C.实践具有客观性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5.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 )
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
C.实践是联系主观认识同客观事物的交汇点D.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6、对实践含义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都具有客观物质性,因而实践是客观的
②实践是一种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实践是一种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④实践是一种纯主观的活动⑤实践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⑥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⑥
7、马克思说:“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这说明A思想观念不能说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五、小组讨论(有疑问提出来)
六、第二次尝试练习
1、下列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①农民种地②科学家进行科学试验③工人做工④教师讲课⑤学生学习⑥经济体制改变⑦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
A、①②③④⑥
B、①③④⑥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⑥⑦
2、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理论,伟大的理论又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变化而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观深深扎根于当代中国的沃土,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引下,我们必将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实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宏伟目标。

据此回答上述材料体现了()
A、科学理论对实践起决定作用
B、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
C、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3、鲁滨逊流落到荒岛上一心想回陆地,于是找到了岛上最大的一棵树,制成独木舟,但他一个人无力把它搬入大海。

他制作独木舟的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有无社会性?正确的回答是
A是实践活动,但无社会性,因为它是独立的个人活动
B不是实践活动,它不过是人的求生本能的表现
C是实践活动,也具有社会性,因为制作独木舟的工具和技能都是社会赋予的
D不是实践活动,因为他已经远离社会,回归自然
4、有人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事后,认为寓公真蠢,为什么移山不用炸药,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在否认了()
A实践的历史性B实践的能动性C实践的客观性D实践的主观性
5、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认识不断发展B认识的需要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下列关于实践和认识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A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根本目的
C认识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实践和认识互为基础,互相依赖
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名言,从哲学上看主要是强调()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书本和实践是认识的两个来源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既要学习间接经验,又要获得直接经验
8、“凡是有利于我们的工作,并使我们获得效果的东西就是真理,这也是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一论断()
A正确地认为是否有效、有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B错误地认为是否有效、有用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正确地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D错误地认为客观事物本身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