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与翻译
互文性理论与汉英翻译教学word精品文档7页

互文性理论与汉英翻译教学Intersexuality Theory and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WANG WeiAbstract In translation classroom,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theauthor finds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of rail transit systemsin Beijing and Tianjin lacks unified standard, which will be incompa-tibl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the region. This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a unified translation criterion for the rail transit public signs in light of the theory of intertextuality.1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在笔者所讲授的“时文翻译”和“非文学翻译”课程中,通过访谈法得知,在应用文体的汉英翻译实践中,学生主要遇到的难点有:1)受汉语思维影响,在英语译文中拷贝汉语句法词法;2)缺乏语境观念,选择具体单词句式存在误区。
这两大难点导致大量中式译文的产生。
笔者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互文性理论,可以有效提升汉英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
在语料方面,本文选用轨道交通公示语为例,论述互文性的实用价值。
就翻译单位而言,英文轨交站名是较长的“短语”[1],属于卡特福德(Catford)分类的第四层级,也就是纽马克(Newmark)认定的翻译“操作单位”[2]。
依照潘文国的分类,汉语轨交站名是一种较长的“辞”[3],即词和短语。
由此可见,英汉站名处于相同语言层级。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

文本翻译的互文性研究摘要:在文本的互文性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对翻译的互文性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并结合翻译的互文性提出了一些翻译策略以供译者参考。
关键字:文本互文性;翻译互文性;翻译策略“互文性”(Intertextuality) 是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产物,它的提出对于文学创作,翻译研究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Intertextuality 一词来源于拉丁语Intertexto, 意思是“纺织时线与线的交错纵横”。
在文学领域内最早提出互文性概念的是保加利亚裔的法国符号学家和文学评论家茱莉亚·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
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马赛克似的引文拼嵌而成,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也就是说,任何文本都是建立在其他文本的基础之上的,是其他文本的延伸和发展。
任何一个文本都处在与其它文本的关系网络之中:或是与同时代的其它文本存在相通之处,或是与历史上的特定文本相呼应。
除了在文学创作及文学评论中的运用,互文性研究对翻译的发展中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仅要考虑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要考虑原文中涉及到的其它文本的内涵。
此外,译者还要将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考虑进来,将源语言中的一些特有的文化意象替换成目的语使用者所熟知的意象,这样的译文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而要想完成这样的翻译工作,译者就必须考虑原文的互文性,还要兼顾译文的互文性。
本文将对翻译时应考虑的这两种互文性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这些差异的翻译策略以供广大译者参考。
一、文本与翻译从严格意义上说,任何一个文本都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而是对多个文本中包含的元素的整合,所以对某一文本的理解就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其它的文本中的信息。
例如:对于广告品牌的理解就需要涉及很多文本:中国的“白象”方便面在迈出国门走向国外的超级市场的时候并不畅销。
仔细调查之后才发现:产品的名字“white elephant”就是罪魁祸首。
互文性与翻译

Inter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 作者: 张莉
作者机构: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出版物刊名: 湘南学院学报
页码: 80-82页
主题词: 互文性;异化;归化
摘要:一个语篇能发挥交际功能是由于具有语篇性,而语篇性取决于话语建构的七大篇章特征或要素:意图性、信息性、可接受性、形式连接、意义通贯、互文性和场合性。
一个文本总会同别的文本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没有哪一个文本能够脱离它以前以及与它同时存在的别的文本的影响。
互文性中对原作者引用、借用或化用他人或现成的成语典故、民间俗谚、传说故事等,在翻译中要坚持异化为主的原则。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收稿 E期 :2 1 3月 1 t 0 2年 1日
作者简 介:李小 华 ( 9 2~) 女 ,硕 士 ,中 国矿业 大学 徐海 学 院外语 系讲师 。研 究 方 向 :翻译 理 论 与 18 ,
实践 。
互 文 性 理 论对 翻 译 教 学 的启 示
只有 紧随 原 作 者 之 笔 ,跨 越 时 空 与 作 者 交 流 ,
如 :F r n a o e en ba d frh r ot e h s f n be l u t me o e
b i d e s b t ot n i n t O l d s l n s ; u f r e s o S b i a me n u n n a e T o e wh o k it r ci a i i n h t r . h s o l o n o p a t ll e w l f d t a c f li f r n s u u l n t e sd ft e id s i u , a o t e i s al o h i e o n u t o s u y h r s t ewi d n a e r n t esd f h e tn y h n s a d w v sa e o i e o t e b s a — h
关键词 :互文性 ;翻译 研究 ; 翻译教学 中图分类号 :H 5 0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7 4 1 (0 2 一 2—10— 4 63— 5 3 2 1 ) 0 0 0
一、引言 Nhomakorabea二 、 互 文性 与翻 译 研 究
克里斯 蒂娃认 为任 何 文本 都 是 马赛 克 拼 图 ,
互文性 也有 人译作 “ 文本 间性 ”,是法 国后
结构 主义 批 评 家 克 里斯 蒂 娃 提 出 的 ,意 在 强 调 可 以说 是 互 文性 理 论 的宣 言 书 。作 品 必 须 使 用 任何 一个 单 独 文本 都 是 不 自足 的 ,其 意 义 是 在 词来 创 造 情 节 ,人 物 ,冲 突等 。 所有 这些 因 素
互文性与翻译

2.除了反映原文互文性之外,译文还具有译语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的互文继承 和借用关系.
一个译文与之前产生的其他相关译文同一原作的译文或者原作互文的译 文构成了互文关系.
1 宏观互文性 macroscopic intertextuality 指一个文本在整体写作手法上或者文化层面上与另一个文本或多个文本具有
相似或相关之处,是文本在宏观上与其他文本的联系.
2 微观互文性 microscopic intertextuality 指一个文本的某些词句或某些段落的表达与另一个或几个文本相关.因此,对一
主要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娃 J. T. Cristeva、巴特R. Barthes、热奈特G. Genette、里法泰尔M. Riffaterre等.
互文性理论的渊源
互文性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互文性一 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随后成为后现代主义标识性术语. 法国文论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提出的互文性概念.
在原文互文已有译文时,译者应尽量采用原译;但由于译者在自己文化和 文学传统中一般并不完全具有原文互文的其他译本,这就需要译者自行处理 一些互文现象.
三互文性对翻译的影响 就翻译而言,文本的互文性特征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解读都很重要;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要对那些有互文性的词句、段落作深入了解,才能领
互文性与翻译
一原文的互文性 具有其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的互文继承和借用关系,但也有可能是超越
其本族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比如,原文的互文性可能涉及原语以外的语言,这 种互文性表现在语言形式层面就使得原语文本成为杂合文本.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实践

互文性理论与翻译实践作者:张君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一、什么是互文性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文本间发生的相互关系,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作为一种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它自确立起至今不到四十年,但是“互文性”已经成为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
互文性这一术语最早由法国著名的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克里斯蒂娃(Julia Krinsteva ),在一篇名为《词,对话,小说》的文章中首先提出,而后又在《符号学,语意分析研究》等著作中反复论证。
用她的话说,互文性是:“任何作品的文本都是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其基本内涵是,没有单独的文本,任何文本都是“文本间性”的,一个文本指涉另一个文本,文本与文本永远处于交叉、重复、吸收和转化之中,它们构成了绵延不绝的文本群体。
要想解读一部作品,首先得对在作品中出现的与以前的其他文学与非文学文本有关的典故套用等进行发掘与研究,从而获得对该作品的正确释义。
二、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互文性并不是简单的文字借用,而是思想的互相碰撞,它涉及到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语言等各方面的交融。
互文性与翻译紧密相关,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译者、读者进行着跨越时空的对话和交流,形成一个选择与吸收、创造与变异的互动过程。
因此把互文理论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是有益而可行的。
互文性理论包含三层含义:1)对文本的改写。
即任何作者在写作时都是对别的文本进行有意或无意的改写。
再独特的作品也是对其它作品进行改写的结果。
一个作家以前读过的文本会影响到他的想象、观点和技巧等,而他在写作过程中又会反过来对这些文本进行修正和改写,这就体现了一种互文关系;2)对文本的完成。
这是从读者角度出发,认为没有任何文本可以脱离其它文本而被阅读。
任何读者在阅读时,都会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等背景的影响,以其自身的互文阅读能力完成对文本的阅读;3)对文本的阐释。
浅析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应用——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为例

2452020年17期总第509期ENGLISH ON CAMPUS浅析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应用——以《浮生六记》两英译本为例文/马睿朵一、 引言 互文性与翻译有着密切的关系,罗选民提出了“互文性翻译的三个原则”来指导翻译实践,这些原则包括关联原则、经济原则和中和原则。
三种原则具备实践意义及指导性。
二、互文性翻译三原则的理解运用1.关联原则。
罗选民在讨论这一原则时,从Gutt身上获得了一些启示。
Gutt在他的《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中认为,关联理论的中心主张是人类交流至关重要地创造了一种最佳关联的期望,即,听者期望他的解释尝试将以最小的处理成本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1.Gutt,2004:31-32)Gutt相信人们有某种期望:使用最少的处理来获得最有用的效果,这个概念为翻译提供了一些建议。
罗选民认为,在运用关联理论翻译互文指涉时,可以利用其经验和相关知识来减少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建立互文背景,以增进理解。
例如,在《浮生六记》中有 “天之厚我,可谓至矣”(3.林语堂,1999:2),林语堂的译本是“So altogether I may say the gods have been unusually kind to me.” (3.1999:3),白伦和江素惠的译本是“Heaven blessedme, and life then could not have been more full.”(4.2006:3) 对于古代人来说,“天”是有些神秘而令人崇敬的。
因此,“天”成为人们广泛讨论的互文指涉。
就字符“天”而言,如果我们从关联性原则的角度评估两个版本,林语堂的翻译更恰当。
对于英语阅读者来说,“God”比“Heaven”令人印象更深刻、更雄伟。
2.经济原则。
罗选民说:“直接、准确、到位是经济性准则的要求。
译者要在充分把握原作意图的前提下,在文化层面进行双语活动,舍弃冗余信息。
”(2.罗选民,2006:119)不同的译者在翻译文本时都有自己的想法,翻译人员应删减多余的信息,以减轻读者的负担。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英语作为一种全球通用的语言,越来越成为跨文化交流和交际的必备工具。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流方式,也愈发重要。
翻译的目的在于实现语言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而互文性作为一种翻译的理论,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可以让翻译更加地精准和高效。
本文将通过对互文性理论的探讨,分析其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和实现。
首先,什么是互文性理论?互文性理论是指不同文本之间相互借用和交错的现象。
互文性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认为不同的文本之间可能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因此,翻译员在翻译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寻找和利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和联系,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其次,如何应用互文性理论来实现英语翻译的高效和精准?首先,翻译员需要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通过了解文本所涉及的历史、地理、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找到文本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
例如,在翻译中如果遇到类似于“the American dream”(美国梦)这样的文化名词,翻译员需要先对这一概念有深入的了解,反过来,翻译员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来寻找和运用相似的文本或概念。
其次,翻译员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语法和词汇差异,通过寻找文本之间的相似性和关联,更好地运用目标语言的语法和词汇,提高翻译的质量。
例如,在英语翻译中,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用到复合词,而德语是一个非常擅长构造复合词的语种。
因此,在翻译德文文本时,可以通过寻找和利用相似性,更好地运用目标语言的复合词构造方式,提高翻译的速度和准确性。
此外,对于某些专业性的翻译,互文性理论也可以用来寻找和利用文本之间的联系和相似性。
例如,在医学和法律领域的翻译中,翻译员需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需要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专业术语和用语,通过寻找和利用文本之间的相似性,更好地运用目标语言的专业术语和用语。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

校园英语 /从互文性视角探讨文学翻译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莉【摘要】互文性概念是由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本间相互指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20世纪80年代,许多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证明了互文性在翻译过程的重要性。
它旨在强调文本的含义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来自于其互文本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知识体系。
本文借助对互文性和文学翻译的研究,意在讨论互文标志在文学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如何以新的角度指导文学翻译。
【关键词】互文性 互文标志 文学翻译一、互文性理论源起与应用1.互文性理论的概念与界定。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
之后,不少文学理论家都提出了关于互文性的理论或者对其进行了阐释。
其中大多数都是法国批评家,如:罗兰•巴尔特、雅克•德里达、热拉尔•热奈和米歇尔•里法泰尔。
互文性理论是现当代西方主要文化理论的结晶,这些理论涉及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语言学、心理分析学说、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这一理论的倡导者们认为,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而出现。
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了。
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
对互文性的界定分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的定义以热奈为代表,这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一个文本与可以论证存在于此文本中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
广义的定义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此种定义认为: 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一个潜力无限的网络。
著名的叙事学家杰拉尔德•普林斯(Graldprince) 在其《叙事学词典》中对互文性下了一个较为清楚易懂的定义: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间的关系,并且依据这种关系来才可能理解这个文本。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5. 互文性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1.在翻译教学中要让学生认清翻译互文性的意义及翻译文本的互文性与译者先在结构的相互关系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一切文本都与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时存在的其他文本有互文关系,后人对前人的解读反过来构成并不断地构成前人文本的一部分,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处于与其他许许多多作品的无限关联之中。
文学的互文性质加强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
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研究逐步走向深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重视,译作的独立地位也得以确立,因此,译作与原作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仆主关系,而是互文关系。
同样,译作在目的语文化中对文学作品创作的影响也构成了互文关系。
这种互文性体现了译文文本的多元互补性,下例则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汉语俗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可译作An after dinner walk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英译文显然与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有互文关系,译文采用这种互文手法更具美感,更有新意,更能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
而将此回译成汉语,译者可不落汉语原表达法的窠臼,另辟蹊径地译为“饭后遛弯儿,医生靠边儿”。
此译文在文体效果上与汉语原文以及英语译文都合拍,并将英译文中的doctor 形象加以保留,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
回译文可算是一种归化与异化的综合。
以上各译文之间的显形互文关系以及与源发语之间的隐形互文关系说明了翻译是一个对原文不断修改、延续和创新的过程,译者采用不同的译文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审美需求和不同时代的要求,互文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
因此,在翻译中,互文性意味着翻译文本中没有一个意义的真理期待被一劳永逸地发现和揭示,意味着译本对原作的延续和创造,意味着读者解读的无限性和翻译的多元性。
翻译是一个意义不断增殖和修正的过程,这为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为其主体创造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之间的密切关联,以及互文性理论如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我们将首先阐述互文性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文学批评和语言学领域的重要性,然后分析诗歌翻译过程中互文性的体现和影响,接着探讨如何利用互文性理论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精度。
通过对具体诗歌翻译案例的分析和解读,我们将揭示互文性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以期推动诗歌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更为科学和有效的理论指导。
二、互文性理论概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这一概念,源自法国文学理论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在1960年代提出的理论。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何文本都是由引语的镶嵌品构成的,是许多引语的汇集,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文本的吸收和转化。
这一理论强调了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认为一个文本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始终处于与其他文本的交互关系中。
互文性理论在文学批评和翻译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诗歌翻译中,互文性理论提醒我们,诗歌文本不仅包含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和思想,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信息。
因此,翻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不仅要关注诗歌本身的语言和结构,还要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互文关系,以确保翻译能够准确传达原诗的意义和韵味。
互文性理论也提醒我们,诗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流活动。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充分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的特点和限制。
通过运用互文性理论,翻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诗歌中的文化元素和互文关系,从而实现诗歌翻译的文化交流和审美享受。
互文性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互文性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诗歌的本质和特点,同时提高诗歌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三、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与策略诗歌翻译是一项极其复杂而又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要求译者在语言的互文性框架内,尽可能保留原诗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

互文性理论与英语翻译实践探究本文运用互文性理论,分析互文对译者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
译者作为读者需要对原文进行互文性解读;译者作为作者对原文本进行互文书写。
翻译中互文指涉必须通过互文标记起作用,因而互文标记对两种不同语言转化过程中的符号取值,对两个文本之间的功能对等的评估。
世界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出现,一切事物如政治、经济、心理、历史、宗教、哲学等,都被文本化(程锡麟)。
任何文本都是处在互文网络中,互文性是研究文本语言的基本要素。
每个文本都处在已存在的其它文本中,每个文本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这种文中有文的状态呼吁要把文本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多角度地研究文本系统的内与外,形式与内容,形式与意义。
翻译工作者要从互文性的角度去把握原文本,阅读文本,阐释文本,从而更恰切地表达译文。
本文将探讨互文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一、互文性理论互文理论是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首次使用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概念。
所谓“互文”(inter text)指的是存在于其他语篇中的语篇。
“互文性”是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
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也就是说每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性,因为这个文本本身就是另一个文本的互文。
Kristeva从文本生产的角度进行互文性研究的,其概念突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抽象的文本理论,明确指出文本之间的关系,但是其文本概念缺乏主体。
她认为文本有两个维度,一是横轴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二是纵轴上文本与另一文本的关系。
文本之间靠表述的易位联系。
横轴上作者和读者形成一种对话关系,这种关系基于作者和读者双方拥有共同的记忆,“互文是循环往复的记忆”。
(互文性研究)作者利用某种激发语(prompter)激发读者深层或浅层或久远或短暂的记忆,从而和某些文本(背景)互文,这种关系是联想的纵聚合关系,是隐含而模糊、不易辨别的。
如印裔英语作家萨尔曼·拉什迪的代表作《午夜之子》与印度神话形成互文。
互文性与习语翻译

互文性与习语翻译互文性与习语翻译互文性与习语翻译互文性与习语翻译论文关键词:习语翻译;互文性论文摘要:互文性是20世纪由德国翻译家Julia Kristeva提出的。
这一理论在翻译中的并不太多,文章从互文性的定义出发,论述了其在习语翻译中的具体运用。
一、概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
它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存在与文本之内的相互关系(内互文性);第二类是存在于不同文本间的关系(外互文性);第三类是通过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观点的反互文性指涉。
Julia Kristeva于1969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她认为互文性即包括文本之间空间的组合关系,又包括此时文本与彼时文本在时间上的聚合关系,它体现空间与时间、历时与共时的统一。
在分类方面,Hatin和Mason将互文性分为积极互文性和消极互文性两种。
当互文性能引发超越文本之外的知识和价值系时称为积极互文性;只是为了让文本连贯时称为消极互性。
习语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单位,其意义不能从各个组成部分得出。
习语大部分情况下是固定结构,并且有的结构违反正常的语法规则,但同时习语的意义具有可分析性,但同时由于源语与目的语间的文化差异而造成了它的不可译性。
二、互文性的类别分析在前面曾提到过互文性分为积极互文性和消极互文性两种。
现举例说明: Taiwan-so far at times, but getting closer. In September 98, we held our first annual Taiwan-Xiamen fishing contest. And afterwards, like fishermen the world over, both sides headed home to exaggerate the size of their catches and bemoan the big ones that got away.It was nice to see both si des angling in stead of wrangling. They’re family after all. But we Lao wai are another kettle of fish.句尾的“another kettle of fish”的应用不仅是形容在台湾和大陆的交往过程中扮演旁观者的人,而且可以形容并不介入其中的外国人。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

互文性与翻译教学一、引言“互文性”这一概念最早出自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对话”实际上指的是文本间的关系。
该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两派都强调的共同点就是结构的不确定性, 即强调意义的流动性。
Hatim &Mason(2001 年)把互文性概括为“从(文本)对其他相关文本的依赖角度来看,只有通过它(互文性) , 文本才能获得识别”。
殷企平(1995 年)指出, 互文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本的改写(作者的角度)、文本的完成(读者的角度)和文本的阐释(批评家的角度)。
互文性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古今中外皆有, 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T. S. Eliot 的《荒原》。
在《传统与个人才华》一文中, Eliot 认为, 任何艺术家的意义都不是自足的, 而是在与前辈艺术家的比较中产生的。
互文性理论认为,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文本而存在, 所有的文本都处在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中,这使得对各种文本的理解都要依据这种相互关系。
因此, 任何一个单独的文本都不是自足的, 其意义是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产生的, 它没有一种可以确定的意义, 读者可以积极参与文学本身的活动和生产, 可以通过发现文本意义的新组合而重写文本。
文本的阐释取决于主体汇集各种互文本并将它们同给定文本相联系的能力。
Riffaterre(1978 年)认为互文性是读者感知的主要模式, 也是许多特殊文学效果如幽默、荒谬、含混、及模糊等的来源。
当代文学作品, 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作品广泛地运用了互文性。
用Roland Barthes 的话来说, 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融进前人的作品, 或改写或“内化” ,他们的创作由其它文本的“碎片”编织而成, 丰富了作品的文化内涵,这种现象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不朽生命力。
二、互文性与翻译研究有学者将互文性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秦文华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 翻译实践的过程不仅包含着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 而且诸多原文和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 从而创造出比单纯的翻版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翻译理论的建构也不例外。
“互文性”对翻译研究影响

“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摘要:一切文本皆为互文本,一切文本都与它以前的以及和它同时存在的其他文本有互文关系,后人对前人的解读反过来构成并不断地构成前人文本的一部分,无论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处于与其他许许多多作品的无限关联之中。
因此,在翻译中,”互文性”意味着翻译文本中没有一个意义的真理期待被一劳永逸地发现和揭示,意味着译本对原作的延续和创造,意味着读者解读的无限性和翻译的多元性。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跨文化一、”互文性”的提出及概念“互文性”这一概念是法国文论家克利斯特瓦于1969年首先提出来的。
”互文性”指的是语篇生成过程中各种语料相互交叉、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复杂的、异质的特性。
首先,就文本的关联属性而言, 任何文本都不可能作为单独的个体而存在, 它存在于自己与他文本的关系之中。
其次,就文本的构成特性而言,文本就是异质之文的共存兼容与错综相交。
作为漂浮的能指而在不同文本之间流动着的那些话语成分, 诸如典故、语词、句子等等, 导致文本形成”文中有文”的现象, 文本因此成为用过去语言所完成的’新织体’。
最后,就文本的生成方式而言,文本来自模仿、改造与转换。
莎士比亚的名剧《王子复仇记》中王子哈姆雷特(hamlet)在得知他叔叔暗杀了他父亲,篡夺了王位并霸占他母亲为妻后那句痛不欲生的内心独白就一再受到戏仿。
二、”互文性”对翻译研究的影响1、译者的三种角色译者不仅仅只是翻译一部作品,由于“互文性”的存在文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部作品肯定存在着对于其他作品的涉及,不同的人对于作品还有不同的理解。
这就对译者的多重身份进行了挑战。
译者有着特殊的身份,因为他扮演了三种角色:读者,阐释者和作者。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待译作品的读者。
其次,他又是一个阐释者,因为翻译出来的文字是基于他的理解之上的。
最后,他又扮演了作者的角色,因为译文只有通过他才能得到完成。
在这整个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完成三个步骤,即改写、完成和阐释。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

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运用探讨互文性理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研究不同语言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包括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价值以及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通过对现有研究和实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文性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文化交流的需求越来越重要。
翻译作为重要的跨文化交流工具,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传递与理解。
互文性理论在这一背景下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以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二、互文性理论的概念与特点互文性理论起源于法国文学批评家克里斯蒂娜·比德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巴黎学派理论。
它强调文本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主张阅读与解读文本时应考虑原始文本及其相关联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互文性理论的特点在于它将文本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仅关注文本的内部结构和要素,也关注与其相关联的其他文本。
它认为不同文本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关系,通过解读和理解这些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意义。
三、互文性理论在英语翻译中的应用1.翻译理论层面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理论层面上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传统的翻译理论主要关注语义和语法等技术层面,而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与相互影响。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可以通过对原始文本及其相关联的其他文本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再现原始文本的意义。
2.翻译实践层面在翻译实践中,互文性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原始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关系。
翻译者可以通过研究原始文本的参考文本,更好地理解原始文本的背景、风格和时代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翻译。
此外,翻译者还可以借鉴其他语言和文化的文本,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四、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1.文化差异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互文性翻译

互文性与诗歌翻译:互文性翻译摘要:翻译难,诗歌翻译更难。
其语言的简洁、含蓄和形式的特别性给人以深远意象。
将互文性理论引入诗歌翻译无疑为翻译带来了新的契机,成为一种重要的认识维度。
在互文性理论的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翻译;诗歌;互文性诗歌作为ZG历史与文化的珍宝,从古到今对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
翻译家应当肩负起再现原作的形式与精神以及原作的意象的重任,使讲英语的GJ的读者能更好地理解与观赏汉语诗歌的实质。
互文性理论的引入能拓宽人们的思维来理解原文,并且能更好地翻译原文。
法国的后结构主义文艺批判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于1969年在《符号学:符义解析商量》一书中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概念。
互文性是指任一文本与其他文本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
克里斯蒂娃认为任一文本的构成是对其他文本的汲取和转化,在这一构成中,某文本与其他相关的多种文本相互参照,彼此连结,形成一个蕴含丰富的开放XX络,以此构成文本的过去�如今及将来的意旨,实践着语言符号在文本间的化合过程。
翻译并不是一个简洁的单项活动,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在互文性质上的转换活动。
原文与译文之间本身就是一种互文,因为这一翻译过程就是译者对原文本的阐释和对目的语文本的创作,这些都需要与其他文本相联系。
互文性为诗歌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和翻译视角。
下面就在互文性理论指导下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进行具体分析。
一、互文性与诗歌的声音传递出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已经家喻户晓,无需细细琢磨,单从开头七组叠字的运用就能感受到一种孤苦悲凉的意境。
“寻查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七组叠音词由七个均等的音部造成一种缓慢的节奏,由平声字“寻寻〞起音,并和短促音的“觅觅〞构成一个音群,通过“觅觅〞的发音在声调高处形成一种自然的停顿,然后用“冷冷清清〞在略高的音调上经过过渡接着便连用了三组叠音词,这样的语音组合不禁使人陷入一种凄苦情境。
这种高超的作词艺术也让众多译者挠腮。
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研究钟州浅谈互文性与翻译的关系张朦朦魏雪春辽宁何氏医学院外语教学部摘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关注类似文本 特征或类似语类特征。
文本之间或者类似的语类之间都存在着 很大的相关性,即互文性。
现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对文本,尤 其是文学文本的分析和翻译的研究之中。
本文从互文性的缘起 出发,重点探讨互文性同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关系。
关键词:互文性;翻译;文本;关联性1互文性的缘起及界定任何特定文本,从表面上看似乎自成一体,与其他文本没 有任何联系,但实际上,它们总是具备互涉文本的维度。
换句 话说,它们总是要么暂时以强化我们所知道的各种文本的方式,要么是从侧面联系当代其他文本的方式,向自己赖以生存的其 他文本扩散。
文本的这种特性就是“互文性”。
“互文性”,亦称 “文间性”、“文本互涉”、“互文关系”或“文本互指性”,是篇 章语言学中的七个重要概念之一。
互文性这个概念是法国后结 构主义文艺批评家茱莉娅•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晚期 首次提出的。
她在将巴赫金对于文本分析的研究成果介绍到西 方的同时,发展了巴氏的理论,并在她晚期出版的《词语、对 话与小说》一文里,首创了这个术语。
2互文性同翻译研究的关系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将翻译同互文性研究联 系在一起了。
人们认为,除了其他类型的互文性关系如引用、仿拟、摘要、改编等之外,翻译同源语文本和目的语中的其他 文本之间同样具有互文性。
这是因为,“翻译实践的过程中不仅 包含语言之间、文本之间、意义之间的转换,而且诸多原文和 诸多译文还在更广阔的时空进行着互相补充、互相指涉,从而 创造出比单纯的翻译或是复制更为丰富的意义”。
首先,作为译文的文本,正如巴赫金在其作品中所强调 的,具备不同文本之间的“对话性'巴赫金认为,由于一个文本总是给先前的文本提供答案,同时也为后续文本提出问题, 因此,一个文本总是被迫同其他文本发生着互文性的联系。
克 里斯蒂娃也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一系列文本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它是在对其他文本的回应、吸收和转化中生成的。
试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

试论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的关系窦国宁【摘要】Translation is an activity among authors,translators and readers under different languages,cultures and discourses power in the social context while 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focuses on the dynamic process of different texts.It is obvious that the two relate closely with each other.The intertextuality theory helps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idea on meaning and provides us a new enlightenment and a more objective theoretical point in translation studies.%翻译是处于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作者、译者、读者跨越时空,交流文本意义的互动活动,而互文性理论则强调文本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者之间是共生互补、相辅相成的关系。
互文性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翻译的意义观,对翻译中文本的转换做出了新的阐释,为翻译研究向更加多元的领域继续发展开拓了新的思路。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6【总页数】3页(P121-123)【关键词】互文性理论;文本;翻译【作者】窦国宁【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又称“文本互涉”、“文本互释性”、“文际关系”或“文本间性”,是当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互文性”(Intertexuality),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是诞生于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的文本理论。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法国符号学家、女权主义批评家朱丽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其基本内涵是,每一个文本都是其它文本的镜子,每一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与转化,它们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以此构成文本过去、现在、将来的巨大开放体系和文学符号学的演变过程(黄念然 1999:15)。
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是在总结和延伸了索绪尔和巴赫金的语言理念而产生的。
首先她的“互文性”的阐释置换了巴赫金的人本主体,将更多的关注投射到文本当中,但这种文本并非单一性文本,它是其所处时空系统中的一个元素,单一文本的意义在于整个系统之中其它文本(即其它系统要素)的相互参照和相互指涉,同时系统不存在绝对外延,是一个可以无限拓展的网络空间。
其次,互文性理论对文本的解读并非单纯的文本分析,而是将视线扩展到整个文学传统和文化影响的视域之内。
结构主义翻译研究认为,翻译是一种语际转换,即用目的语将原语表达的事物重新表达一遍。
这种转换实际上是用两种语言表达同一事物或事件,它预设了原文和译文可以表达同一确定的意义。
纵观中西翻译历史,中西译论虽有诸多的不同,但就翻译的评判标准而言,翻译的好坏优劣大多取决于意义的转换在多大程度上与原文的意义相忠实。
美国文学家赫希说,整个现代西方哲学人文科学的发展,关键在于对“意义的寻求”,以及对意义真实层面的把握。
奈达在给翻译下定义时也曾说:“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在他们看来,意义是一一对等的,有确定的、一成不变的含义,翻译可以通过对文本结构的理性挖掘,“等值”、“等效”地再现“原意”,因此,如何寻求意义对等便成了传统翻译观的焦点。
然而,随着结构主义被纳入互文性的批判视域,这种传统翻译的“意义”终极学说被打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除了反映原文互文性之外,译文还具有译语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的互文继承 和借用关系。 一个译文与之前产生的其他相关译文(同一原作的译文或者原作互文的 译文)构成了互文关系。 在原文互文已有译文时,译者应尽量采用原译;但由于译者在自己文化 和文学传统中一般并不完全具有原文互文的其他译本,这就需要译者自行处 理一些互文现象。
(三)互文性对翻译的影响 就翻译而言,文本的互文性特征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的解读都很重要; 译者在理解原文时,要对那些有互文性的词句、段落作深入了解,才能 领会其真正含义,进而保证翻译质量; 在理解文本时能触类旁通,借用乃至套用已有的表达方式; 增加了译者的困难,因为与另外的文本发生联系,需要译者更高程度上 的知识水平和背景知识; 读者在解读译文时,互文现象的存在会涉及到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和养 成。
The end
Thank you!
出的互文性概念。
互文性概念详解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 1)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 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2)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 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的文本。
创见:作品不再是对客观世界镜子般的反映,而是无数文本间的产物。
主要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娃 (J. T. Cristeva)、巴特(R. Barthes)、热奈特(G. Genette)、里法泰尔(M. Riffaterre) 等。
互文性理论的渊源
“互文性”也有人译作“文本间性”。作为一个重要的批评概念,
“互文性”一词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随后成为后现代主 义标识性术语。法国文论家克里斯蒂娃于20世纪60年代末首次提
目的:解构文本的独创性,消解中心 封闭文本 开放文本
本质:模本与原型之间的相互解构、抵消关系 (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消解性模仿)
意义:读者不再是一个作品的消费者,而是一个文本的积极参与者,和 作者一起参与到文本的生产。正是由于读者的再创造,文本成了一个自 由、动态、开放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具有多义性和不确定性。
如何探究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从文学的形式研究层面:文本的词、语、修辞、题材、文本 等都是文本间踪迹的表现。
狭义来讲:它是一个文本和另一个文本进行吸收、改写的文本,二者 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构成一种互文性。
广义来讲:互文性注重的是在文本的海洋中,一个文本对其他文本的 折射关系。
互文性与翻译
(一)原文的互文性 具有其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的互文继承和借用关系,但也有可能是超越 其本族文化和文学传统的。比如,原文的互文性可能涉及原语以外的语言, 这种互文性表现在语言形式层面就使得原语文本成为杂合文本。 (二)译文的互文性 1. 译文是原文派生出来的一种互文,但一旦译文产生,二者就构成了平 行关系。 从理论上来,译文应当反映原文中所包含的一切互文关系,而且越充 分越好。但原文的互文性是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进入译文的。因此现实的情 况是译者会视情况有选择地翻译和处理一些互文现象,而将其他互文现象 予以忽略或淡化;或者不同译者对同一个原文互文现象会作出不同的处理。
Types of Intertextuality
1) 宏观互文性 macroscopic intertextuality 指一个文本在整体写作手法上或者文化层面上与另一个文本或多个文本具有 相似或相关之处,是文本在宏观上与其他文本的联系。
2) 微观互文性 microscopic intertextuality 指一个词句的释义要牵涉到另一个或几个文本。
互文性与翻译
Intertextuality and Translation
Outline
互文与互文性 互文性分类 如何探究文本与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互文性与翻译
互文与互文性
一个文本总是或多或少与其他文本之间有着相互影响与联系, 那么与之有关的其他文本就是互文(intertext)。 一个文本因与其他文本发生联系而呈现出的特性就是互文性 (intertext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