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审美文化
明代的艺术品质与文化审美
明代的艺术品质与文化审美一、明代艺术品质的传承与创新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其艺术品质体现了对历史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明代文艺复兴的浪潮,不仅延续了唐宋时期的优秀传统,而且在继承中融入了自身独特的审美观念。
1. 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明代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继续发扬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在艺术创作中,明代画家、书法家注重传统技法的继承,但也不拘泥于规矩,更加注重个性的表达,并在传统中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
例如,明代山水画家朱耷在传承唐宋山水画基础上,注入了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创作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2. 才子佳人的文化审美明代文人墨客以“文人风骨”自居,对于艺术品质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
他们崇尚自然、追求意境,将情感和思想融入到艺术创作中。
在绘画、诗词、音乐等方面,明代文人追求意境与内涵的高度统一,注重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通过艺术作品传递自己的审美追求。
3. 精湛的工艺与制作技巧明代的绘画、陶瓷、木雕等工艺制品,展现了高超的制作技艺和艺术品质。
在绘画方面,明代画家非常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画面的结构,通过精湛的技艺塑造出绝妙的艺术形象。
另外,明代的陶瓷制作工艺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明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成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明代艺术品质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明代的艺术品质不仅体现了审美追求,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
明代艺术作品通过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表达,为后世传递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 审美价值的传承与创新明代艺术品质在审美上注重传统与个性的结合,不拘泥于某一种审美标准。
这种审美观念的多元性为后世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激发了后世艺术家的创作灵感。
例如,明代的花鸟画受到了后世画家的广泛学习和模仿,形成了鲜明的明派画风。
2. 社会风貌与文化记忆明代的艺术品质通过对社会风俗、景物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明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还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资料。
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审美观与欣赏史
唐宋元明清五代的审美观与欣赏史随着中国独立文化的不断形成,五代至明清时期是中国美术发展中的重要时期。
这段时间,中国美术呈现出了多样性特色,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观与欣赏史。
本文将分别从唐宋元明清五代五个时期来探讨中国美术的审美观与欣赏史。
一、唐代审美观与欣赏史唐代美术以壁画和雕塑为主,在那个时代有着很高的审美水准,当时的艺术家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灵感,创造出一批经典的艺术品。
当时人们对色彩、线条和形状的追求非常高,他们认为色彩、线条和形状是表现一幅画面的关键要素。
唐朝时期是尊崇“神骨”的时代,他们认为人和物的形象,必须具备流畅的曲线,才能展现“神韵”,唐代推崇“神骨”艺术的这一审美观念,在后来的美术创作中也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唐代还有着“随遇而安”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也体现在艺术中。
当时人们非常喜欢清新、自然的环境,在绘画中涉及自然环境、翠竹山茶以及人物,这些都展现了唐代时期人们对于生活的一种向往。
二、宋代审美观与欣赏史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朝代之一,中国美术在这个时期也达到了巅峰。
当时的审美观和欣赏史更加注重“内涵”,把握事物的精神内核,尤其是宋代的山水画以其山水秀丽、山清水秀、意境高远著称,更是体现了内涵的审美观点。
宋代追求虚实结合,取材宽泛、笔触细腻、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富于韵味,使得中国画具有了更加深刻的内涵。
宋代的士大夫文化和诗词文化对其美的理念起到了比较大的影响,这使得宋代的美术作品更具有审美深度与阳刚之气,也强了宋代审美观与欣赏史的内涵作用。
三、元代审美观与欣赏史元代的美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元代的审美观念强调“变”,具有一定的“游戏性”,玩味性。
元代的艺术家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把不同的样式、形态、色彩、结构、比例、线条等元素给集结在一起,用玩味性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使得元代的美术充满了奇奇怪怪的元素。
元代的美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在宋明之间发展而来,因此元代继承了宋代的一些特点。
在审美观方面,元代更加注重视觉效果和造型艺术。
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审美
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审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艺术与文化审美繁盛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本文将从书画、建筑、家具、服饰、宴会及文化审美等方面,详细探讨明清时期的艺术与文化审美。
一、书画艺术明清时期的书画艺术,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但也不乏创新与变革。
在书法方面,明代的名家有唐寅、米芾等,他们注重笔力的力度与刚猛,追求字迹生动秀丽之美;而清代的名家如康熙皇帝、郑板桥等,则更加注重运笔的平和与隽秀,强调墨色淡雅之美。
在绘画方面,明代文人画兴起,注重意境的表达与情感的传达;而清代则有了以徽派、扬州八怪为代表的山水画派,他们追求画面的自然真实与写意形神兼备的境界。
二、建筑艺术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融合了传统元素与新的审美观念,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明代的宫殿与庙宇建筑,秉承了封建时代的建筑规制,讲究庄严肃穆,宏伟壮观;而清代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线条的优美与比例的协调,追求建筑整体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著名的建筑代表有明代的紫禁城与圆明园,以及清代的颐和园与圆明园。
三、家具艺术明清时期的家具艺术,强调实用性与美学价值的兼具。
明代的家具注重线条的简洁与造型的稳重,讲究色调的深沉与质感的厚重;而清代的家具更加注重雕花装饰,以及纹饰与器型的雅致与精细。
家具的材质多以硬木为主,如红木、楠木等,同时也采用了许多装饰技法,如雕刻、镶嵌等。
四、服饰艺术明清时期的服饰艺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及审美观念。
明代的服饰以华丽、多彩的色彩为主,服饰款式富丽堂皇,注重面料的织制和刺绣工艺;而清代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庄重、典雅的风格,以直裾、袍褂为主要服饰款式。
此外,明清时期的素色服饰也经常运用刺绣、织锦等技艺进行装饰,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平。
五、宴会文化明清时期是宴会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社交活动的重要场合。
宴会的菜肴丰富多样,追求色香味俱佳的美食体验。
宴会还注重用具的品位与艺术价值,餐具、茶具、酒具等器皿以精美、独特的样式为主,体现出饮食文化与审美文化的交融。
《中国美学史》第七章 明代美学
目录
第一节 明代美学的基本面貌
– 一、明代美学的时空范围
– 二、明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 三、明代美学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明代的思想与美学
– 一、明代的心学与美学 – 二、晚明思想与美学
– 三、佛、道、伊斯兰教思想与美学
目录
第三节 明代的文学美学
– 一、诗文美学
– 二、小说美学 – 三、戏曲美学
第四节 明代的艺术美学
不及也”(《选举一》)。在此基础上,明代受教育的人空前增多,这为明代文化的繁盛奠
定了基础。大规模的教育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管理人员,还培养了大批的艺术家和作家, 社会整体的文化生产能力和欣赏能力也随之大幅度提高。这或多或少可以说明,为什么在明 代会有那么多人从事各种艺术活动,热衷于学理的论辩并醉心于山水自然的乐趣中。值得一 提的是,作为科举考试指定文体的八股文虽然后来因其程式化、教条化而受到抨击,但其形 式严整的特点和美文意识,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因此,有明一代,国力强盛、疆域辽阔、思 想文化繁盛,中国美学在明代开始走向总结,并非偶然。
明代书院
二、明代美学的演进逻辑
–明代美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准备期、转折期和全盛期。
从洪武到景泰年间,是准备期,明代美学在元末美学的基础上缓慢发展。
从成化到正德、嘉靖的数十年间是转折期。宽松的政治环境和优裕的物质基础使士大夫
和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嘉靖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是明朝美学的兴盛期。李贽的“童心说”、袁宏道的“性 灵说”、徐渭的“真我说”和汤显祖的“至情说”等显出了思想上的崭新动向,这些思想的 共同特点是将自我人性、人情的审美价值发挥到极致,实现了主体情感的自由和飞跃;人们 将自我和自然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是传统“天人合一观”在明代的新发展。
明代文化的浪漫主义与人文精神
明代文化的浪漫主义与人文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明代是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中国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文化变革,这些变革不仅深刻影响了明代的社会和文化,更被后人传承至今。
其中最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就是明代文化的浪漫主义与人文精神。
明代的浪漫主义,指的是在文化艺术方面,明代人具有感性、浪漫的情感取向和审美观念。
这一点在明朝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明代文学代表人物施耐庵,他的《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深受后人喜爱,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
这些小说中,人物形象构建得十分生动具体,情节曲折动人,以至于能够让读者为之动容。
此外,明代的杂文也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特质。
梁启超曾经说过,清代灵异小说作家们注重描述,反而没有了灵异的味道;而明代的杂文作家们则是言简意赅,却能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明代文化的人文精神,则是指在人文思想、社会伦理等方面,明代人具有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认知方式。
在明代社会中,尊重人的尊严和个性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明代文学中强调的个性化,通常意味着崇尚人性的本真、宣扬人性的多样性。
此外,在社会伦理方面,明代人也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
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强调个人实践和经验在道德认识上的重要性。
这种人本主义的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在于自我认识和实践,个体应以道德实践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此外,明代学者的思想和行为也强调人性和社会伦理。
如徐霞客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同时又是佛教的信仰者,他以不拘泥的态度和场地之外的露营、学术之外的荒诞等特殊方法来探索自然和精神世界。
他所创立的徐霞客学派也是一种探究人性与社会伦理的对话方式。
总的来说,明代文化的浪漫主义和人文精神反映了明代社会的某种文化精神,同时也对东亚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文学、艺术还是哲学方面,明代都展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烈的个性特质,这种文化精神贯穿于时代中的各个角落。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这些文化遗产中,看到并传承明代文化的气质和精神,使它们更加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明清时期文人的审美意识研究
明清时期文人的审美意识研究明清时期是中国文人审美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文人的审美意识受到了儒家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价值。
本文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的内在特点和外在表现。
首先,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的内在特点是注重内心情感和个体价值。
在这个时期,文人倡导的文化理念强调内心情感的表达和个人魅力的追求,对于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充满了浓厚的个性氛围。
例如,明代文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写了他对长江的痛惜之情,表达了对流动的时间和自然的感慨。
清代文人郑燮的《赤壁》画中,以自己独特的笔法和观点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和情感激荡。
这些作品都反映了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注重个体情感和独特性的特点。
其次,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的外在表现是追求雅致和典雅。
尽管明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人们依然秉持着对古代传统文化的崇尚和追求,对于雅致和典雅的品味有着极高的要求。
他们关心诗词和绘画的用字、用色、用线条等具体细节,以追求艺术品味的完美。
例如,明代文人陈子龙的《春山绿水词》中运用丰富的象征手法,通过山水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清代文人文同《春草闲书》中将闲适的生活情趣与山水诗相结合,表达了个体情感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这些作品体现了明清时期文人注重雅致和典雅的审美意识。
此外,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还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思考。
在这个时期,新兴学术思潮兴起,文人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反思和批评,他们试图通过审美方式探讨人性、伦理和社会问题。
例如,明末清初的张岱在他的《人间长得好》一文中,对于人性的善恶进行了探讨,同时也对社会道德观念进行了思考和批判。
明代文人王世贞在《听琴鉴赏图》中,通过对审美和音乐的探讨来探索人性本身。
这些作品展现了明清时期文人审美意识的独特性和批判性思考的一面。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文人的审美意识在内在特点和外在表现上呈现出多样性。
明代书画艺术的技法与审美特色
明代书画艺术的技法与审美特色明代是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历来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明朝时期,书画艺术不仅得到了相当高的文化地位,还得到了许多皇室和文人士大夫的重视。
而明代书画艺术,又有哪些技法与审美特色呢?一、技法1. 皴法皴法是一种具有明显浓墨重彩、物象明确的描绘技法,马远的山水画中常用皴法表现山石的肌理,皴法的描绘追求浓淡、涂抹、疏密的平衡关系,使画面更加富有张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 洒墨洒墨法是一种用墨水来渲染纸面的技法,其描绘与造型强调一种自然随意的美感,宋徽宗、文徵明都擅长此种技法。
洒墨法的调墨与水份的限制,使表现出的形象具有一种不可控的状态,反而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3. 走笔走笔是一种用钢笔快速描绘形象的技法,比起毛笔少了磨洋工的过程,较为精准表达肢体动态。
走笔其实是中国画与西洋技法之间的中介,深受明代后期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如李唐、石涛等人都很擅长使用走笔。
二、审美特色1. 合理规划的构图在明代时期,书画艺术家们注重构图的规划。
他们的构图含意明确,画面布局严谨精美,不会因外界因素干扰思路,也不会过分强调壮美或华丽,而是更注重构图的自然流畅。
比如文徵明的《十扇屏风》和唐寅的《莲塘十景》,都采用了合理的构图并融入了自然风景元素。
2. 崇尚个性与造型自由明代艺术家们崇尚个性和自由,在书画的造型上力求突破传统的束缚。
他们希望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自我风格的创新,张择端的人物画,倡导信心个性与自由,将传统的人物形象打破重建,塑造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风格。
3. 追求形神兼备的创作目标在明代以前,中国的绘画更注重形式于神髓,而在明代,艺术家们更注重形神兼备。
在书画作品中,他们力求将人物、风景和器物的形象深刻地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和情感的深刻理解。
比如唐伯虎的《荷香扇》、仇英的《梅花白居易图》等,都表现了人物的形神兼备。
总结:明代的书画艺术充满了创新和进步,呈现出了独特的技法和审美特色。
明代各方面的文化发展情况
明代各方面的文化发展情况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发展时期之一,涵盖了各个领域的文化繁荣。
以下是明
代各方面的文化发展情况的简要介绍:
1. 文学与艺术:明代文学繁荣,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文学流派。
小说成为主要
文学形式,代表作包括《水浒传》和《西游记》等。
戏曲也得到迅猛发展,诸如昆曲、京
剧和豫剧等脍炙人口。
绘画艺术方面,明代出现了文人画的兴起,代表着中国画史上的一
个高峰。
2. 哲学与思想:明代哲学思想主要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的心学对明代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主张心即理,强调主观的道德自觉。
3. 宗教与信仰:明代宗教多元,儒教、道教和佛教并存。
明代皇室推崇儒教,并实
行了国教制度。
明代也见证了一些佛教教派的兴起,如禅宗和净土宗。
4. 科学与技术:明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许多重要突破。
皇帝成立了翰林院,聚集了一
批文化学者,研究各种领域的科学知识。
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提出了有关光学的“徐氏
定律”。
明代还发展了许多实用技术,如造纸术、航海技术和冶金术等。
5. 建筑与工艺:明代的建筑工艺精湛,代表性建筑有北京的故宫和南京的明孝陵等。
这些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与元素的创新,体现了当时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
明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辉煌时期,在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科学技术和建筑等方
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书法与绘画的审美特征
明代书法与绘画的审美特征明代,作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书法与绘画在艺术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明代书法与绘画的审美特征,有其时代独特性和个体表现,同时也受到前代传统的影响。
以下从结构、笔墨、题材等几方面来探讨明代书法与绘画的审美特征。
一、结构特征1. 横平竖直明代书法和绘画的笔画多以横平竖直为主,构图严谨,注重形式上的平衡和谐。
明代画家唐寅所创的“勾画格局”,其中的“中心对称”,正是这种平衡谐调的体现。
2. 简约而不简单明代书画注重简约和淡泊,不做过多修饰,但却给人以简单而不简单的感觉。
如明代文学家唐伯虎的画作,其粗犷豪放的笔法,看似草率,实则下笔有度,墨色浓淡之间细腻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种“寓深意于简约”的审美特征,不仅表现了画家的个性与风格,也反映了时代的精神与气质。
3. 意境的呼应和转化明代书法与绘画在艺术创作中常常运用“意境”的呼应和转化。
如明代大画家文徵明的作品《山水诗意图》就是典型的例子,在这幅画中,他不仅将自己的山水诗融入了画面之中,还将画面中的山水景观重新诠释为一首蕴含深意的诗歌,从而达到了情感和意境的统一。
二、笔墨特征1. 改良传统明代画家在笔墨的运用上,较前代有所改良。
他们发挥了墨色漫染,柔韧自如的优点,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别具魅力的笔法,标志性的代表作品有徐渭的《富春山居图》和唐寅的《秋山步障》。
2. 精神凝炼明代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非常注重精神的凝炼和意境的塑造,常常运用墨迹淋漓,思维敏捷的笔法,表现出一种深沉而富有个性的朴素美,让人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净化和洗礼。
3. 墨色浓淡的运用明代书法和绘画尤其注重墨色浓淡的运用,其墨色浓淡、色调转化都非常精妙。
明代画家倪瓚所说的“破墨即破形”,其实是在墨色运用上的一种特色,即笔墨浓淡之间的运用,以求达到石鼓文、长沙墓志等铭刻体文章的雕琢效果,其效果自然、流畅、凝练,独具特色。
三、题材特征1. 描绘日常生活明代书画中常常描绘日常生活,顺应人民切身的审美需求。
明代文人画的审美特点与社会价值
明代文人画的审美特点与社会价值
1. 引言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文化繁荣,艺术发展迅速。
其中,明代文人画作为一种独特类型的绘画形式,在明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明代文人画的审美特点以及其对社会价值的影响进行探讨。
2. 明代文人画的审美特点
•自然写意:明代文人画注重观察自然,追求写实与表现技巧相结合,强调情节和意境的把握。
•意蕴诗情:文人画往往带有浓厚的诗情意味,借助文字和图像相互印证,作品富有深层次的内涵。
•兼具儒、释、道三种文化因素:文人画不拘泥于某一宗教或学派的思想体系,而是融合了儒家、佛教和道家等多元文化元素。
•精神追求:文人画注重表达作者对自然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考,强调心灵与自然之间的契合与共鸣。
3. 明代文人画的社会价值
•艺术审美教育:明代文人画通过自然景色的表现,传达了一种高雅、含蓄而深沉的审美情趣,促进了社会公众对艺术的欣赏和理解。
•文化传承与发展:文人画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分支之一,对后世艺术家具有深远影响。
它承载着历史与传统文化,激发了后代创作的灵感与创新。
•社会精神追求:明代文人画以自然为素材,强调人与自然、人与心灵之间的和谐关系。
这种审美观念在当时社会中推动了个体内心境界和生活态度的提升。
4. 结论
明代文人画注重自然写意、意蕴诗情,并融合多种文化因素,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点。
其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如推动艺术审美教育、促进文化传承与发展以及引领社会精神追求等方面。
明代文人画从审美角度和社会价值角度,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字数:298)。
明代宫廷建筑的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
明代宫廷建筑的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明代宫廷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座巅峰之作,它不仅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更深刻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审美特点与文化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建筑结构、装饰与艺术表现等角度来探讨明代宫廷建筑的审美特色与文化内涵。
一、建筑结构明代宫廷建筑在建筑结构上有着严谨的规划和设计,充分体现了它们的审美特点。
首先是平面布局。
明代宫廷建筑以中轴线为主,左右对称布局。
在建筑中,中轴线被视作神圣的象征,其左右布局体现了阴阳哲学的思想。
其次是“三进制”的结构。
明代宫廷建筑一般分为前、中和后三进,中间进居于主体地位,两侧进为其配套,形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
通过对称和排列方式的调整,明代宫廷建筑形成了简洁、明了、和谐的空间构成。
二、装饰明代宫廷建筑的装饰也是其审美特点之一,它将对建筑的装饰视为重要元素之一,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宫廷建筑的彩画,彩画在当时是一种重要的装饰手段。
它非常剧烈地表现了明代文化的多样性与活力。
对于宫殿的柱子、梁与天花板等装饰部分则常采用木雕、石雕以及砖雕等技术。
这些独具特色的装饰视觉上非常美丽。
其次是瓦当。
明代宫廷建筑采用了各式各样的瓦当,在瓦上雕刻出栩栩如生的山水、动物以及人物。
与之相应的,墙壁上的图案也十分精美。
它们通过无数繁复的线条和精细的图案来表达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追求。
三、艺术表现明代宫廷建筑的艺术表现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它们通过建筑装饰、景观和细节的处理来表达其建筑思想与审美特点,深刻地反映出明代文化内涵。
例如,在明代宫廷建筑中,“阳明堂”是一座极具代表性的建筑。
此建筑通过木质结构,使得阳明堂整体更加自然。
同时,阳明堂的内部设计也让人赞叹:它完全打破当时的传统格局,将建筑变得更加通透、宽敞。
运用到非常具体的审美特点和艺术方式中,这无限加深了人们对于明代宫廷建筑文化的理解。
总而言之,明代宫廷建筑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特有属性,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之所在。
明清时期的文化审美和潮流变迁
明清时期的文化审美和潮流变迁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文化审美和潮流变迁经历了很多的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究明清时期的文化审美和潮流变迁,让读者了解这段历史上的重要变革和发展。
一、文化审美的变迁明代文化审美的主流是注重“大雅之道”,“大雅”强调的是礼乐文化,追求的是高雅的情趣和情调。
在这个背景下,文人雅士和官僚学者们的审美观念逐渐形成,他们建立起了自己特有的审美标准和范畴。
文人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艺术实践,不断扩展和丰富文化审美的领域,提高了中国文化审美的水平和层次。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化,明代文化审美的主流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和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文人们对于草书和隶书的重视。
草书在明代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引领了明末清初书法艺术的潮流。
这种变化反映了明代文化艺术审美的多样性和变化性,显示出明代文化的开放和包容性。
在清代,文化审美经历了更为深刻的变迁和重大的转型。
清朝建立之初,政治和社会的压力导致文人们开始挑战传统的文化审美标准,他们开始将注重真实、生动、平易近人的书法和绘画形式融入传统艺术的范畴中。
这种变革得到了官方和社会的支持和认可,从而促进了清代文化审美的创新和变革。
二、潮流的变迁与文化审美的变革相比,潮流的变迁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具有代表性。
明清时期的潮流变迁主要以服装、饮食、建筑和家具等方面为主,这些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断追求和创新。
在明代,人们的服装开始向简朴自然和实用主义方向发展。
在这个背景下,袍服等官服开始变得简洁起来,色彩也不再那么鲜艳夺目。
而在民间,由于纺织工业的发展和市场贸易的繁荣,人们的服饰风格多样化,从传统的鲜艳繁复的装饰过渡到了简朴自然的风格。
随着明代的结束,清朝逐渐崛起,清代的潮流变迁则更加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
清初,服装上的变化可以说是最为显著的。
男装的发展尤为明显,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的打马球、披风袍等都体现了人们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和变革。
《中国美学史》第七章 明代美学
泰州学派
全盛期
– 在诗文美学领域,以抒写自我情感为主的小品文的审美价值得到高度发扬;以袁氏兄弟为代
表的公安派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艺创作主张,将俚俗戏谑等民间因素融入创作
中,追求清新自然的文风;以谭元春等为代表的竟陵派与他们的思想有一致之处。诗歌意象 理论经过提倡复古的学者和前后七子的研究,这时也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胡应麟的“兴象” 观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俗小说和戏曲创作兴盛,演出活动增多,人们对小说和戏曲欣赏、 评点等随之发展起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小说美学和戏剧美学思想。叶昼和冯梦龙的小说美 学,徐渭、汤显祖、王骥德的戏曲美学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宫廷乐舞之外,这一时期的 民间乐舞也极为发达,朱载堉的《乐律全书》、徐上瀛的《溪山琴况》、董其昌的《画禅室 随笔》、项穆的《书法雅言》、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等著作提出的观点, 在明代美学思想中具有代表性。
准备期
– 朱元璋称帝后,一方面虚心向士大夫请教治国之道,另一方面,他的出身又使他对士大夫始
终抱有轻蔑的态度,使用粗暴的方式进行打击,并在晚年表现得更为明显。此后的几代皇帝
也延续了朱元璋的这种态度和行为。这样,知识分子一方面成为治理国家的中坚力量,另一 方面又处于惶恐不安的境遇之中。这一时期,文人的诗文创作内容单调、思想空洞,以“三 杨”为代表的台阁体盛行;绘画以宫廷院体画为主,音乐舞蹈也以宫廷表演为主,文人自主 创作的艺术作品和民间歌舞尚未兴起,影响整个社会的审美思潮和美学思想尚未形成,诗文 和艺术的创作实践也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提炼,但依然产生了王履的造化创作论等思想。
袁宏道在给董其昌的信中甚至将 《金瓶梅》和枚乘的《七发》相媲 美,并认为《金瓶梅》“胜于枚生 《七发》多矣”(《与董思白》)。 在这种背景下,反映市井生活的文 艺作品大量涌现,本色美作为新的 美学风格而被广大民众接受和追求。 正是在这种重构雅俗关系的基础上, 晚明美学创造了传统美学所没有的 美学风貌。对自然山水之美的追求 在晚明也成为一种潮流,以反映这 一内容为主的小品文随之盛行。
明代美学特征
明代美学特征嘿,咱今儿就来唠唠明代美学特征这档子事儿。
明代啊,那可是个有独特韵味的时代。
你就想想,那时候的玩意儿,咋就那么招人稀罕呢!先说说那家具吧,简约而不简单呐!线条流畅得跟那小河流水似的,看着就舒服。
那卯榫结构,多精巧啊,不用一颗钉子,就稳稳当当的。
不像现在有些家具,钉子螺丝一大堆,看着就闹心。
明代的家具就像是一位优雅的君子,静静地站在那里,就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咱要是能有那么一件摆在家里,那得多有面子啊!这就好比你穿着一身得体的汉服走在街上,回头率肯定超高,对不?再看看那瓷器,哇塞,那叫一个精美绝伦!青花瓷上的图案,细腻得跟那绣花似的。
颜色鲜艳得很哩,蓝白相间,多好看呐!就跟那蓝天白云一样,让人看着心情就舒畅。
还有那五彩瓷,更是五彩斑斓的,就像那春天里的花园,百花齐放。
你说这明代的工匠们咋就这么厉害呢,能把瓷器做得这么漂亮。
咱现在要是有个明代的瓷器摆在桌上,喝水都感觉格外香甜吧!明代的建筑也很有特色呀!那飞檐斗拱,多气派!高高翘起的檐角,就像是要展翅高飞的鸟儿。
那朱红色的大门,庄严又大气。
走进去,就仿佛穿越回了古代。
你能想象自己穿着古装,在那庭院里漫步的情景吗?是不是感觉特别棒!而且那建筑的布局也很讲究,什么中轴线啦,对称啦,都是有说道的。
这就跟咱做人一样,得有规矩,有方圆。
还有那绘画呢!明代的画家们可真是有一手。
他们画的山水,那叫一个逼真,感觉那山那水就在眼前似的。
人物画也画得栩栩如生,那表情那姿态,仿佛能跟你说话一样。
这可不比现在的照片差呀,甚至更有韵味呢!你要是能在家里挂上一幅明代的画,那可真是蓬荜生辉呀!哎呀呀,说了这么多,明代美学特征总结起来就是一个字:雅!雅得有格调,雅得有品味。
这可不是随便哪个时代都能有的。
咱现在虽然科技发达了,但是有些东西还真比不上明代呢。
咱得好好学学明代人的审美,把咱的生活也过得雅起来。
明代美学,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越品越有味道。
咱可得好好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咱的生活中继续绽放光彩!这就是我对明代美学特征的看法,你们觉得呢?。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艺术审美与文化品格
唐宋元明清五朝的艺术审美与文化品格唐宋元明清五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个朝代,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五个朝代的文化品格和艺术审美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唐宋元明清五朝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品格。
一、唐朝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品格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唐朝的文化品格注重雅俗共赏,艺术审美上追求自然、明朗、清新和浪漫的特点。
唐代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
唐代诗歌以“八大家”为代表,形成了唐诗的经典范式。
唐诗以“清新之典雅、俗意之精巧、运动之奔放、语言之明白、想象之奇特”为其艺术审美特征。
唐诗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形成了“山水田园”,“闲逸淡泊”等文化品格特点。
唐代的绘画以“唐画派”为代表,物象的表现以典雅、清新为主,多以鸟兽、花卉、山水为题材。
唐代的绘画风格注重笔墨的自由和灵活性,多采用“拟古题材”和“写意画法”,不拘泥于外在形式而追求内在精神的表现,艺术相关的文化品格更以“雅致”、“典雅”、“高尚”为主。
二、宋代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品格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峰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非常丰富的时期。
宋代的文化品格是讲究实事求是和实用性的,艺术审美上追求规范化、繁复化和精细化等方面之特点。
宋代的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充分体现了这种特点。
宋诗以“苏门四震”为代表,形成了“唯我独尊”的诗人风范。
宋诗的艺术审美特征是讲究“意境深远、用字精当、语言简练、语意相合、形象鲜明、风格多样”等等。
宋诗的文化品格则表现在“崇尚朴素”,“天人合一”等方面。
宋代的绘画以“南宋画派”为代表,更多关注的是细腻和精细之美,注重在形式上空间的艺术再现。
宋元画风的特点是“淡雅清新,工部观察细腻,情趣兼备,格调高贵”。
宋代绘画强调规范化和缎平杏锋感,是以“繁碎之美”突出,并已具有象征意义。
三、元代的艺术审美和文化品格元朝是中国历史上新建的朝代,也是中国艺术发展跨越性的发展时期,元代的文化品格注重开放、创新和多元化。
明代审美文化特征
背景朱元璋建立大明,恢复传统,直接宋朝。
推崇理学,使之变成教条和框框。
八股考试制度,以“四书”“五经”命题,按照八股答题,以古人口气书写,不许自由发挥联系实际,消磨创造精神、独立思考能力。
推行理学治国,“存天理,灭人欲”。
明前期文化领域“万马齐喑”。
明代中叶起,中国经济出现商品化趋势,造就庞大的市民阶层,新兴文化诞生。
它鄙视权威,崇尚平等,喜新厌旧,惟利是求。
一场文化大冲撞,权威文化与新兴市民文化展开一场较量。
对传统生活习规的全面冲决市民阶层以华为美,追求侈华享受,当下惬意满足。
商品经济日益发达而迅速蔓延,风靡世间。
游玩。
灯会妇女公然通宵夜游,违背道德规范,为权威文化不容。
但市人们并不在意,南方经济富庶地区更甚,解除束缚、舒展人性。
瓷器1、大明五彩瓷青花疏朗简约,跟中国民族欣赏习惯更趋近。
色泽淡雅,鲜而不艳,沉静柔和。
斗彩青花更有时代特色的。
青花制坯,施以透明釉,烧成后再施加红、绿、黄、褐、紫等多彩颜料,二次烧制而成。
釉下、上彩相逗、相拼,故称“斗彩”,又称“青花间装五色”,传世之作有斗彩荷花盘、斗彩直颈瓶、斗彩鸡缸和斗彩鸳鸯图碗等。
明代瓷器独特风格:五彩缤纷,热烈绚烂。
明代的彩釉瓷也十分引人注目,“宝石红”的红釉,白底红彩的釉里红,绿釉,黄釉,蓝釉,酱釉,“一代绝品”的景德镇甜白瓷,德化猪油白,五彩瓷一道构成了明代瓷器百花齐放的格局。
明代中叶开始,“精美绝伦”,“天下无类”的宜兴陶器。
之后新秀辈出。
时大彬、李大仲芳、徐大友泉号称“三大”。
时大彬作品,“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极高的艺术境界。
竹工竹工堪称一绝。
清人把明代竹工分两派,嘉定派,金陵派。
嘉定派名人是朱松龄祖孙三代。
朱家世代读书,良好的文化传统,工书法善绘画,还会篆刻印章,身兼多艺。
明代漆器可称一绝,当时有“永乐之剔红,宣德之铜,成化之窑”的说法。
剔红:雕漆,在铜胎或木胎上涂抹许多层漆(以红色漆为主),阴干后浮雕花纹。
明代富有创造性的工艺还有珐琅铜器( 景泰蓝) 、锡器、家俱、刺绣、制扇、牙雕、玉雕、泥塑等等,百花齐放,无所不备。
明朝的官服、审美价值、美学特色
明朝的官服、审美价值、美学特色
明朝的官服设计精美,彰显了中国文化的优美风范,官服的审美价值
在当时备受推崇,成为了时代的象征。
在明代朝廷中拥有四品以上官职人
员都必须穿戴官服,官服设计的细节丰富,造型华丽,具有独特的美学特
色和审美价值。
官服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对华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明朝官服的设计凝
聚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展现出了中国文化的自信和风范。
其中,龙袍是明代皇帝的专属服饰,象征着皇权和辅佐神仙的神圣意义,是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诠释和演绎。
明朝的审美特色在于其以精美雕花和色彩搭配的华丽感,显示出一种
典雅华美的审美气息。
明式的艺术特色中以线条成为中心,线条简练流畅,构造精巧华丽,颇具雕仿意味,显示出高超工艺和独特美感。
总之,明朝的官服设计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魅
力与崇高价值。
其美学特色和审美价值成功地传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推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明朝的美术哲学与审美价值
明朝的美术哲学与审美价值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它的文化和艺术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明代,美术哲学和审美价值达到了极致,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从明朝的美术哲学和审美价值两个方面,对明代的艺术进行探讨。
一、美术哲学:自然、真实、纯粹明代的美术哲学强调“自然、真实、纯粹”,这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思想旋律。
自然主张以自然为范本,追求物象的写实和真实。
在明代山水画中,对自然风景的描写非常细腻,画家对山水中的水、云、石、树等细节之处进行了精细的描绘,极具自然美。
真实主张以真实为最高境界,追求事物本质的描绘和传达。
在明代人物画中,画家注重表现被描绘人物的真实性格和情感,精细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外貌特征,如黄道周的《清明上河图》,真实地绘制了宋朝开封城内十分繁华的情景和人物生活景象。
纯粹主张以纯粹为最终目标,追求画面的统一和感受的完美。
在明代花鸟画中,画家运用青红黄白四色的调配,强调色彩的纯粹与和谐,注重画面的空间组织和线条构图,体现出纯粹美的特征。
二、审美价值:平和、雅趣、内涵明代的审美价值也具有内涵丰富、深刻、真实、透彻的特点。
平和是明代的一个重要审美价值。
它指的是对事物和人物审美的平衡、稳重、中庸,以及平凡和平淡的审美情趣。
在明代山水画中,画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过度渲染或美化自然景象,体现出一种平和的审美态度。
雅趣是指审美趣味的高雅、精致、典雅、清新。
在明代的花鸟画和人物画中,画家注重表现文人雅士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形成了一种优美的审美趣味和精神风骨。
内涵是指审美文化的丰富、深远、充实和内在价值。
在明代绘画中,艺术家注重思想和文化内涵,通过造型、色彩、构图等手法,深刻表现出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三、结论:明朝的美术哲学和审美价值至今仍值得借鉴和传承明朝的美术哲学和审美价值不仅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美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明代的艺术中找到乐趣,也可以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充实自己的审美眼界和文化素养。
明朝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
明朝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成就,同时在文化领域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
在明代,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明代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与经济、社会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商业、手工业和造纸业等经济活动都非常发达的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也导致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享受的渴望。
因此,明代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也呈现出了一种追求享受、追求美好生活的特点。
在此背景下,一些文学、美术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其次,考虑到地理位置和文化传承的因素,明代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影响。
明代时期,中国的外交、商业和文化交流活跃,外来文化也会传入中国。
例如,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对外贸易带来了拉丁美洲的神秘主义艺术、日本的传统文化以及西方绘画艺术等,这些文化的传播使得明代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更加开放多元化。
再次,明代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还与朝廷文化和全国范围内的文化传承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代是一个以封建制度为基础的皇帝领导的中央集权国家,朝廷文化的发展也为明代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传承也得以延续发展。
明代文化的艺术品位就体现在了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如宋慈的《明朝富商谱》、诗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明代名画家吴道子的绘画作品等。
总体来看,明代的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是一个多元的、开放的和多层面的概念。
它是在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古代文化传承、海外文化交流以及封建朝廷的文化引领都发挥了自己的重要作用。
在当代,通过对明代文化审美和艺术品位的理解和把握,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绵延性、多元性和开放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雅俗互补 趣味多元:明代审美文化的特点罗筠筠 明代审美文化在文学、艺术、工艺、文化(此处为狭义,包括民俗、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诸方面)乃至哲学、美学思想上均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景观。
从一个角度讲,它体现了原来彼此毫无共同之处并且相互排斥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向着各自的对立方面的杰出之处重新选择、过渡,也就是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由粗俗、质朴、世俗向典雅、华丽、纯艺术方面发展,老百姓的市井艺术如民歌、民谣、传奇、话本、工艺、服饰的艺术性与技巧水平日益提高,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艺术指导思想和趣味指向,并从文人士大夫那里借鉴了某些艺术形式;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要求思想解放,打破理学的一统天下,突出真情实感,从空中楼阁回到现实世界,于是他们的诗文书画中原本具有的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则由思辨、文雅,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抒发人的胸襟向描绘世俗的人情物理的方向发展,从贵族文艺向市民文艺靠拢。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种双向选择、互相弥补,造成以往两种截然不同的审美风尚和趣味的相互融和、取长补短,推动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向多元化发展,它使明人的审美欣赏水平和明代美学走进一个更高的阶段,从而造成有明一代审美风尚和欣赏趣味的复杂性及总结性形态的形成。
从这一点来讲,明人美学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美学登峰造极之点,是其达到总结与终结的转折点,由此往后的清代美学已很少创新,开始逐渐由极盛走向衰亡。
明代审美文化中的这种双向选择和彼此融和并非出现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而几乎是在人的审美趣味所能涉及到的所有领域和各个方面全面开花。
诸如各门艺术及艺术批评、文学及文学批评、服饰、工艺、饮食文化乃至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同时,这种双向选择和彼此融和也不是仅仅表现在内容、形式、手法或审美标准的某一方面,而是表现在从内容到形式到手法乃至审美标准的全面变化。
换句话说,如果说明代以前的文人、艺术家、手工艺人或平民百姓还是站在各自的审美立场上,以单一的审美趣味在某一艺术形式中进行较为单调的创作活动或审美欣赏活动的话,那么从明代开始,在他们的审美领域中则出现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形成了一种崭新的面貌。
这种新面貌的特点就是,用整个心胸去面向整个世界,他们的生活中和创作中都不再是象以往那样仅仅用单一的手法来谈论单一的表现主题,而是多层次、多侧面地全面反映整个人类生活的丰富性和人类情感的复杂性。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明人的审美趣味经过市民阶层与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彼此双向选择,最后走向了相互融和。
无论在文学艺术领域,还是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都开始走向多种形式的综合化一的阶段,力求以最丰富的手法、最恰当的表现手段、最适宜的形式综合反映当时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化的人们的审美趣味。
由于明人的审美对象是既广泛辽阔又五花八门,既多姿多彩又似乎平淡无奇的整个社会生活领域,而非只是专注于某一方面,同时人们对于以往那种追求文学艺术纯粹性的要求也不再以为然,所以明代无论纯艺术或民间艺术,无论建筑或工艺乃至人们日常生活中各种涉及到审美欣赏的角落都可以看到这种走向综合的趋势,所以它可以称为一个各方面的成果走向总结和成熟的时代。
我们可以园林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我们的前人留下的又一种具有永恒审美意境的综合艺术。
中国古代独特的审美观在古典园林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而明代正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得到空前发展的时代,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的建造都力求标新立异,充分展示主人和建造者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所以那一处处景色迷人的园林所表现的并非仅仅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且是设计家、建造者通过吸取各门艺术形式中的优秀成果,综合创造出的一种“意境美”。
中国古代艺术家历来注重意境之美的创造如诗歌、绘画等,但与诗歌只借助于语言、绘画只借助于色彩线条不同,园林艺术意境的创造是通过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使用而成的。
它虽然看起来只是一座建筑物或一处独立的景观,而一旦人们身临其境所感受到的巨大的审美感染力,却绝不是只来自它的一砖一瓦,而是来自构成它的艺术意境的方方面面。
当我们走进一座园林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风姿多采的楼、台、亭、阁、小桥、流水、花木、草石,它们让人感到犹如融入到了一幅自然美景中,首先就获得了一种全身心放松的审美享受;进一步由题绘在各种建筑物上的颇具文学意境而又通过书法或绘画艺术表现出来的各色题款、壁画所组成的诗境、画境、园境又把人带入高一级的审美层次,这种加入了文化意味的意境无疑是从情感和理智两个方面给人以综合的审美感受;再进一步由鸟语花香、湖光月影、清风细雨等声、影、光、香之虚景与上述实景相呼应将人引入了更高一级的审美欣赏境界。
运用分景、隔景、借景等诸多艺术手法,通过虚实相生、情景结合的意境创造,中国古典园林所给予人的美感已经超越了视听等感官上的享受以及简单的文化上的认同等美的感受,而且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包含某些哲理性的东西,使人从对有限的空间品味上升到对无限的宇宙与人生的追寻领悟之中。
也就象唐代文学家王勃在游览了滕王阁之后所说的那样:“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此外,一座完美的园林佳作,还必须有工艺、家具等其它艺术门类的相助。
端庄的建筑配上精美的明式家具,再装点上技艺上乘、格调高雅的各色工艺品,使园林不再是一种只供欣赏的艺术作品,而成为可居可游,更具人情味的审美对象。
明代园林艺术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走向顶峰的开端,同时也是明代艺术大融和趋向的一个典型代表。
其次,让我们从文人艺术与市民艺术的相互沟通,彼此靠拢的角度来看明代艺术大融和的审美现象。
正象前面已经说到过的那样,明代在文学艺术领域原来格格不入的文人士大夫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开始出现相互向各自的对立方双向选择的现象。
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由思辨、展示人的精神世界、抒发人的胸襟,向描绘世俗的人情物理的方向转化;而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也开始摆脱过去那种一味的低级庸俗,向典雅、华北京社会科学 1997年第2期丽的方向转化。
这种双向选择的结果,便是使当时人的审美风尚向多种趣味并存、多元化发展的方向迈了一大步。
而这种双向选择的联结点便是小说。
小说之所以能够成为文人士大夫与市民阶层共同喜爱的文学形式,自然是有一定原因的。
从大的文化背景讲小说的兴起乃是都市经济发达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直接结果。
明代飞速发展的经济孕育了一个生气勃勃的庶民世界的诞生,其中跃动的人情,飞扬的欲望无不刺激着人们的文化意识,于是取材于现世生活的复杂内容的小说应运而生,它以其曲折离奇的情节,生动而以平民化的语言马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并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同时小说中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不论英雄好汉,还是帝王将相,抑或是才子佳人,由于他们的形象声气能够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阶层之人的心理相通,所以受到了上自知识分子下至市井小民的普遍欢迎。
小说中侠义英雄的神奇力量和血性男儿的气概满足了一般平民百姓的嗜好和追求;那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水浒》)的痛快淋漓的生存方式特别令他们向往;那种“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水浒》)的不受政府约束的自由心态正是他们心底的呼声;那种彼此讲信义,重友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三国演义》)的手足亲情也与他们传统的做人理想相吻合;那种“论秤分金银,整套穿衣服”,有饭大家吃,有酒大家喝,有衣大家穿的平等正是他们所期盼的社会乌托邦;那种“人生都莫把心欺,神鬼昭彰放过谁?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西游记》)的扬善惩恶和报应轮回的描写与他们心中长期积淀着的宗教心理不谋而合。
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小说中那些具有超凡才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甚至能让领袖人物对自己言听计从的谋士智臣(如诸葛亮、吴用)是他们做人的追求与梦想;而其中所描绘的那种“桃园三结义”,君臣如兄弟的和谐的君臣关系则符合他们的政治理想。
就是象《金瓶梅》那样的并不以英雄豪杰为主人公,也不强调什么高尚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理想,而是反映世纪末畸型的中国社会中堕落、腐败、荒淫的小说,也同样有它广泛的读者群,因为它的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借助于生动的流行语言,用细腻迂回的手法在呈现晚明那种纵欲腐败的社会风习的同时,也把当时一个民间家庭的全部活动和由他们所涉及到的社会中的三教九流的具体生活场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
正是这些无聊的生活细节支持了生命在时空中的延续和定位,而对于那些终生忙碌的纭纭众生来说,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从中也许可以看到自己或周围人的身影,悟出他们的命运与人生。
所以它可以让他们为之喜笑怒骂,也可以令他们为之喟叹饮泣。
由此可见,小说艺术在当时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形式之所以能够迅速蓬勃地发展,根本的原因在于它全方位地满足了当时社会中各种人的欣赏要求,无形中成了他们的情感寄托。
因而,小说不仅是明代晚期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而且也是当时人们艺术审美趣味大融和的核心。
最后,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有关明代艺术大融和的现象。
这就是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相互融和,艺术生活化而生活则艺术化,也许这方面的解释显得有些牵强,但这的确是当时的社会审美风尚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
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举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即明式家具。
家具工艺的发展决定于人们的生活方式。
我国唐代之前,人们习惯于习地而坐,就地而卧,因而家具也十分简单。
宋代时才渐审美文化与美学史(专栏笔谈)渐出现了现在我们所使用的桌椅等。
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家具工艺的发展,到了明代便有了长足的进步,产生了名满天下的“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之所以几百年来仍然倍受中外人们的推崇,根本在于它那种将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将功能与审美完美结合的特点。
换句话说,明式家具是以其选材的精良,制作工艺的严格,实用功能的多样性与舒适性和艺术手法的高超赢得自己的声誉的。
因而它可以说也是由于综合了各个方面的长处,将人们生活中肉体上追求舒适与精神上追求审美的愿望融入其设计意图之中的结果。
从现存的大量明式家具的实物及史料记载来看,明代家具选料讲究,多用紫檀、花梨、红木、杞梓木等硬木或楠木、樟木、胡桃木、榆木等硬杂木。
因为这类木材色泽柔和,纹理清晰,坚硬而富于弹性,它们对于家具的造型结构和艺术效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明式家具之所以大多造型简练、挺拔、轻巧就是因为硬木十分珍贵。
为了节省木料制作时一般横断面很小,因而产生了这种效果。
此外由于这些木材本身的色泽纹理有一种天然的美,所以明式家具大多很少髹漆,以充分显示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从而也使其看上去质朴而典雅。
明式家具的制作工艺十分严格精细,结构科学合理。
其在制作上能够做到方上有圆,平整光洁,拼接无缝,线角均匀,而在决定构件时,特别注意它的粗细薄厚的适度和铆榫使用的合理,因而不用胶接也坚固牢稳,表现出时人高超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