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营养因子

合集下载

水产动物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和饲料毒素

水产动物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和饲料毒素

➢常压加热的温度低,一般在100℃以下。
➢常压蒸汽处理30min左右,大豆中的抗胰蛋白酶可降低90%左右 ,而不破坏赖氨酸的活性。
➢高压蒸汽处理时,加热时间随温度、压力、pH及原料性质而不 同。
➢全脂大豆在120℃蒸汽加热7.5min,抗胰蛋白酶从2.06%降低到 0.33%。
➢190℃时10〜60s即可使大豆中的植物凝集素彻底破坏。
➢甲壳类对大多数农药特别敏感。
➢农药对水生动物幼体的毒性最大,可引起性腺发育不良或不育症 、体弱、呆滞、 神经失常、食欲不振,甚至死亡。
➢我囯饲料标准规定,水生动物饲料中“六六六”的含量不得超过 O.3mg/kg,DDT的含量不得超过0.2mg/kg。
霉菌毒素和藻类毒素及其他海产毒素
➢一、黄曲霉毒素 ➢二、单端孢霉毒素 ➢三、藻类毒素及其他海产毒素
➢有些植物性饲料类的抗营养因子(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单宁等 )的作用在于保护籽实免遭微生物、昆虫、鸟类及其他天敌的破 坏。
➢种子萌发后,抗营养因子被内源酶破坏。
➢Tan-Wilson等(1982)报道,在萌发的第13天时,子叶中的胰蛋 白酶抑制因子BBI活性降到0。
➢另有报道植物凝集素在萌发的第4天活性降低90%。
➢它们除使动物中毒和致死外,更重要的是使机体免疫机能下降, 生长受阻。
➢这是霉菌毒素中最重要的毒素,它主要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 ,最易被污染的是花生、玉米、大豆、棉籽及其饼粕,小米和高 粱次之。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谷物和油料籽实都可能被该毒素污染。
➢鱼类对该毒素中毒的一般症状是生长缓慢,贫血,血液凝固性下 降,对外伤敏感,肝脏和其他器官受伤,免疫力下降,死亡率升 高。
虹鳟对呕吐素十分敏感,当饲料中呕吐素的浓度从1mg/kg增加到 13mg/kg时,鱼的摄食量下降,当浓度达到20mg/kg时,鱼拒绝摄食。

第8课 抗营养因子和外来污染物质

第8课 抗营养因子和外来污染物质

3、植酸
作用机理:
(1)大豆蛋白中约有70%的磷是以植酸态存在,由于水产动 物不能或很少分泌植酸酶,因此对这些磷的利用率很低。
(2)植酸也可和蛋白质碱性残基结合,抑制胃蛋白酶、胰蛋 白酶的活性,导致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
(3)植酸在消化道螯合矿物质(如钙、锌、镁、铜、钴、铁 等),形成不溶性和不易被肠道吸收的螯合物,从而降低这些 矿物质的利用率。
2、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在豆类植物中广泛存在,大豆植物凝集素 是由两个不同的亚基构成的糖蛋白。
作用机理:
(1)损害小肠绒毛结构: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以高度 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糖脂、糖肽、低聚糖或氨基葡 聚糖)结合,能结合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使绒毛发育 异常,阻碍小肠吸收养分,使葡萄糖、氨基酸、VB12吸 收不良,干扰离子的正常转运。
三、饲料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的消除
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
(一)棉籽饼(粕)中棉酚的消除
1、化学脱毒法
(1)硫酸亚铁脱毒法
该法的机理是将硫酸亚铁中的亚铁离子与棉酚螯合,使棉酚中的活性 醛基和活性羟基失去活性,所形成的螯合物“棉酚铁”不易被动物吸收而迅 速排出体外。 (2)碱处理法
该法是在棉籽饼粕中加入烧碱、纯碱水溶液或石灰乳等,经蒸炒,使 饼粕中的游离棉酚进一步破坏或结合。 (3)溶剂浸出法
游离棉酚对动物的毒性作用机理如下:
(1)棉酚的活性羟基和醛基可以和蛋白质结合,降低蛋白 质的利用率。也可以与铁离子结合,从而干扰血红蛋白的 合成,引起缺铁性贫血。
(2)在棉子榨油过程中由于受湿热的作用,棉酚的活性醛 基可以与赖氨酸的氨基结合,使赖氨酸失去效能,而大大 降低棉饼中赖氨酸的有效性。
(3)游离棉酚是细胞、血管和神经性的毒物,大量棉酚进 入消化道后,可刺激胃肠粘膜,引起胃肠炎,吸收入血 后,能损害心、肝、肾等实质器官。此外棉酚还可溶于磷 脂,在神经细胞中积累,使神经细胞的功能发生紊乱。

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

蔬菜水果类食物中抗营养因子的分布及含量
蔬菜水果类食物中抗营养因子的分布
• 叶部:富含蛋白质抑制剂、生物碱类等 • 果实:富含多糖类、植物酸等 • 茎部:富含膳食纤维、植物胶等
蔬菜水果类食物中抗营养因子的含量
• 菠菜:含有草酸、膳食纤维等 • 苦瓜:含有苦瓜素、植物酸等 • 苹果:含有果胶、膳食纤维等
• 导致营养物质利用率降低 • 影响机体健康
抗营养因子的种类及其来源
抗营养因子的种类
• 蛋白质抑制剂:如豆腥素、胰蛋白酶抑制剂等 • 多糖类:如植物胶、膳食纤维等 • 生物碱类:如茶碱、咖啡碱等 • 脂肪酸类:如植物酸、氧化脂肪酸等
抗营养因子的来源
• 谷物类:如小麦、大豆、玉米等 • 蔬菜水果类:如菠菜、苦瓜、苹果等 • 肉类食品:如鸡肉、猪肉、牛肉等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烹饪过程中抗营养因 子的去除与降低方法
• 烹饪过程中抗营养因子的去除与降低方法 • 浸泡:如浸泡谷物、蔬菜水果等,降低抗营养因子含量 • 煮沸:如煮沸肉类食品,破坏蛋白质抑制剂结构,降低活性 • 发酵:如发酵谷物、蔬菜水果等,分解抗营养因子
膳食干预对抗营养因子的影响及建议
膳食干预对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
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制
• 影响营养体的免疫反应
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
• 抗营养因子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不断提高 • 抗营养因子的生物活性研究逐渐深入 • 抗营养因子的消除和降低方法研究取得进展
02 抗营养因子在食物中的分布及含量
05 抗营养因子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抗营养因子在食品添加剂中的
应用
• 抗营养因子在食品添加剂中的应用 • 酶制剂:如使用胰蛋白酶、纤维素酶等降解抗营养因子 • 酸度调节剂:如使用柠檬酸、乳酸等降低植物酸含量 • 抗氧化剂:如使用BHA、BHT等防止脂肪酸类物质氧化

营养因子

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摘要:在很多饲料原料中都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这些物质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导致饲料营养价值降低,所以在配合饲料生产中,要采取各种加工或抗营养因子钝化技术,提高含抗营养因子的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

关键词:抗营养因子、分类、作用机理、抑制生长、消化酶活性前言:抗营养因子(Antinutritional factors)是指饲料中所含的一些对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的统称。

这些物质可以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影响动物生产性能的发挥。

诸如蛋白酶抑制剂、单宁等可与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结合形成不易消化的复合物,严重影响养分的消化、吸收利用[1]。

1 抗营养因子分类及主要的抗营养因子1.1 分类饲料所含抗营养因子主要分为两大类: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和热稳定抗营养因子。

热不稳定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外源血凝集素和脲酶等;热稳定性抗营养因子主要有抗原蛋白(球蛋白和β - 聚球蛋白)和大豆寡糖(棉籽糖和水苏糖)等。

1.2 主要抗营养因子1.2.1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Trypsin Inhibitor:TI)主要存在于主要存在于大豆、豌豆、菜豆和蚕豆籽实及饼粕中,大豆籽实主要存在于子叶中,尤其以子叶的外侧含量丰富。

自然界中已发现数百种蛋白酶抑制因子,其中最重要的是 Kunitz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Kunitz Trypsin Inhibitor:简称 KTI)和 Bowman - Birk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Bowman - Birk Inhibitor:简称BBI)。

Kunitz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大豆中;而 Bowman - Birk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主要存在于菜豆和豌豆中。

大豆中 Kunitz 和 Bowman - Birk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平均含量分别为 1. 4 %和0. 6 %。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几乎所有的饲料原料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如果抗营养因子含量过高,对畜禽的生产性能和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了解抗营养因子的一般常识,通过降低添加水平、配合技术、加工处理或添加酶制剂等方法可减少和避免抗营养因子引起的负作用。

1植物中的抗营养因子植物体内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致甲状腺肿素、生物碱、草酸盐和植酸。

采食后将削弱营养物质的吸收,抑制动物的生长。

有些抗营养因子则由真菌和细菌代谢产生或植物在抗损伤和感染过程中产生。

对原料进行适当加工可中和抗营养因子的毒性或脱毒。

1.1豆蛋白豆类如大豆、花生、雏豆、蚕豆等是很好的蛋白源,但均含有抗营养因子,因而限制了在饲料中的用量。

豆类中的抗营养因子包括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疑集素、脲酶、脂肪氧合酶、生氰葡萄糖苷和抗维生素因子。

所有豆类均含一定量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与动物小肠中胰蛋白酶结合,使胰蛋白酶失活,胰腺分泌大量胰蛋白酶,使胰腺代偿性增生。

饲喂生大豆的动物表现为胰腺肥大,伴随生长受阻,饲料效率下降。

由于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特殊结构加热极易变性。

许多人认为,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并非是豆类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植物凝集素在豆类植物与固氮菌的共生关系中起重要作用。

不同物种其毒性也有差异。

四季豆植物凝集素的毒性强于大豆植物凝集素。

植物凝集素是一种蛋白质,以高度特异的构象与糖和配糖体(如糖脂、糖肽、低聚糖或氨基葡聚糖)结合。

植物凝集素与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结合,使微绒毛发育异常,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有研究报道,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结构,使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B12吸收不良和铁转运受阻。

植物凝集素破坏小肠表面,使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未被消化便进入结肠,并在结肠中发酵。

此外,植物凝集素能与小肠刷状缘和细菌的糖蛋白受体结合,使小肠内壁与细菌粘连。

研究表明,在饲喂生大豆和纯化植物凝集素的小鼠和鸡体内大肠杆菌大量繁殖。

植物凝集素使小肠表皮受损后,细菌和细菌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从而损伤有机体。

专题2-抗营养因子

专题2-抗营养因子

四、消除方法
• 物理方法:加热法、膨化法、机械加工法、水浸泡法 • 化学方法 • 生物技术方法:酶制剂法、发酵法 • 育种法 • 控制用量
4.1加热法
• 例:秦贵信等(1995)报道,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在常 压蒸汽处理30分钟左右,其活性可降低90%左右。全脂大豆在 120℃蒸汽加热7.5分钟,胰蛋白酶抑制因子从20.6毫克/克降 到3.3毫克/克。
• 据CROMWELL等(1990)报道,在猪日粮(玉米-豆粕型)中添加植酸 酶,粪便中的“磷排泄量减少34~54%。
• SIMONS等(1990)在肉鸡的玉米-豆粕型日粮中添加植酸酶,粪便中 的磷排泄量减少17~42%。
4.7发酵法
• 发酵法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使抗营养因子钝化和毒素脱毒的方 法,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缺点:存在药物残留,影响适口性,对环境造成污染。生产上一 般很少用。
4.6酶制剂法
• SEBASTIA等(1996)报道,日粮中添加植酸酶会增加钙、镁、磷等的 沉积量。
• OFFICER等(1992)和BATTCHAM等(1993)报道,在猪日粮中添加植 酸酶能够使猪回肠的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提高7~12%。
• 周岩民(1992)指出,膨化豆粕中脲酶、胰蛋白酶抑制因子的破坏率 达95%以上,脲酶活性低于0.1单位;膨化还可杀死存在饼粕中的各 类细菌,提高饼粕的风味和口感。
• 张明锋(1998)报道,干膨化处理可使大豆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活 性下降80%,使脲酶和脂肪氧化酶的活性降至较低水平。膨化不仅仅 对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起作用,对饲料本身的成分如淀粉、蛋白质、 粗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都有明显的物理、化学的影响。
• SCHMIDT(1987)报道,采用炒烤处理,190℃时,10~60秒即 可使大豆中的植物凝集素被彻底破坏。

豆类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

豆类蛋白源中的抗营养因子
抗 营 养 因子 主要 有 胃 溃 素 或 肌 胃糜 烂 素 、 抗硫胺素因子等。
抗 营 养 因子 种 类
作用机理 : ①损害小肠绒毛结构 。 凝 集素是一种蛋 白质 ,以高度特异的构象

与小肠微绒毛表面的糖蛋白结合 ,使绒 毛发育异 常, 阻碍小肠 吸收养分 , 使葡萄
糖、 氨基酸 、 VB , 吸收不 良 , 干 扰离子 的
酸盐的费用 ,也 可减少水产动物粪便 中
排 出的 磷对 环境 的污 染 。 2 . 热 不 稳 定 性抗 营 养 因子 的灭 活
螯合物 , 从而降低这些矿物质的利用率。
4 . 单 宁
单宁可分 为缩合单 宁和水 解单 宁。
作用机理 : ①缩合单宁不能水解 , 有较强
酶结合生成无活性的复合物 ,降低 了胰
蛋 白酶的活性 ,导致蛋 白质的消化率 和

利用率降低 。②和消化道内的胰蛋 白酶 结合后 , 通过粪便排 出体外 , 引起胰腺机
能亢进 , 大量补偿性分泌胰蛋 白酶 , 引起 内源性氮损失 。
2 . 植 物凝 集素

冰 冰

酚等 动物性原料 中的
3 6 一
漓紫致富柏南 I - ’ ’ Ⅱ w… - 2 0 1 3 — 2 1
在消化道后段集 中,被微生物发酵而丧 失营养价值 , 从而表现为碳水化合物 、 蛋
定义 : 又可称为维生素拮抗物 , 是指 那些具 有和维生 素相似 的分 子结构 , 却 不具有维生素生理功能的物质 。抗维生
维生素相似 ,在动物代谢过程 中与维生
素竞争 ,从 而干扰动物对该维生素的正 常利用 , 引起该维生素的缺乏症。
二、 抗 营 养 因 子 的 消 除

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抗营养因子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质子,它和某些具有丰富营
养价值的物质(如某些维生素、矿物质等)在体内形成化合物,从而
无法被生物体利用。

它们可以将具有营养价值的部分物质包括在内,
从抑制或使其无法摄取价值营养性物质的角度而言,这些物质可以被
视为一种抗营养因子。

一般来说,当营养物质进入细菌或病毒的体内,它们会通过两种形式被抑制:第一种是在营养物质本身的化学反应作用,而另一种是抗营养因子作用。

具体而言,抗营养因子是一类特定的蛋白质或脂类物质,它们可
以抑制体内营养物质,从而影响机体这些物质的吸收,形成一种非正
常的代谢状态。

抗营养因子可被称为“营养负调控因子”,这些负调
控因子包括膳食限制、肝肾损害、病原体毒素、营养不良和免疫异常等,都可能影响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例如,微生物毒性抗营养因子可能会抑制体内某些营养物质,如
维生素,即通过复合分子形式,将该营养物质与抗营养因子包围起来,使其不能被生物体利用,从而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影响
机体对该营养物质的利用以及细胞对其所产生的反应。

此外,一些饮
食结构不均衡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脂肪肝、胆结石等;药
物毒性和放射性抗营养因子也可引起营养素的损失。

总的来说,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会影响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将营
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降低甚至抑制,从而导致营养不良的状态。

因此,把握抗营养因子的作用,对治疗和预防营养不良是有重要意义的。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饲料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消除方法1.物理方法⑴加热法加热法分为干热法和湿热法。

干热法包括烘烤、微波辐射、红外辐射等;湿热法包括蒸煮、热压、挤压等。

加热法效率高,简单易行,无残留问题,成本也较低,但其仅适用于对热不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对热稳定的抗营养因子如植酸、皂角苷、氰类化合物、低聚糖类等效果不佳。

在加热过程中,加热不足则不能完全消除抗营养因子,而加热过度则会破坏其中的精氨酸、赖氨酸和某些含硫氨基酸,在生产中不可取。

⑵水浸泡法某些抗营养因子易溶于水,可以利用这一性质将其除去。

如用水浸泡,可除去可溶性NSP。

但水浸泡后必须烘干,且成本比较高,生产中不方便。

⑶机械加工方法包括粉碎、去皮等。

大多数抗营养因子集中在植物的某一特定位置,通过机械加工可消除,减轻其抗营养作用。

例如,高粱、蚕豆,除去外皮即可除去籽实中的大部分单宁。

2.化学方法包括酸碱处理法、氨处理法以及添加特殊物质的处理方法等。

这些方法可去除饲料中部分的抗营养因子。

用2%石灰水或1%烧碱水溶液浸泡棉籽24小时,再用清水洗脱,即可除去大部分棉籽醇。

研究表明,用5%尿素和20%水共同处理大豆粕30天的效果较好,脲酶活性降低90%。

在生豆粕中加入10摩尔/升维生素C和0.5摩尔/升硫酸铜,在27℃下处理1小时,可使40%以上的KTI失活,在65℃下处理1小时,可使90%以上的KTI和BBI 失活。

用化学方法处理虽然能节省设备与能源,但缺点是化学物质的残留,影响饲料适口性,污染环境。

3.生物学方法⑴酶制剂处理随着科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酶制剂越来越多的应用于饲料生产,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一方面可以使饲料中抗营养因子失活;另一方面在酶的作用下,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在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酶制剂是植酸酶。

研究指出,植酸酶酶解菜籽饼的优化条件为温度45℃,PH4.7,反应时间90分钟,酶浓度2.4%,在上述条件下,植酸酶解率可达60%。

此外,酶还能降低食糜的黏稠度,有利于鸡对淀粉和蛋白质的吸收。

大豆蛋白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结构特点以及清除措施

大豆蛋白原料中抗营养因子结构特点以及清除措施

大豆蛋白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指的是以下两个物质: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植酸。

1. 胰蛋白酶抑制剂:这是一类存在于大豆中的化合物,可以抑制人体内的胰蛋白酶活性,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消化吸收。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结构特点是具有多肽键,并且它们能够与胰蛋白酶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

2. 植酸:大豆中含有较高水平的植酸,它会与钙、镁、铁、锌等矿物质形成不溶性盐类,妨碍这些矿物质的吸收利用。

植酸的结构特点是富含磷酸根离子。

为清除大豆蛋白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常见的措施包括:
1. 热处理:通过高温加热,可以降低或破坏胰蛋白酶抑制剂的活性。

煮沸、蒸煮或高温烘焙等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减少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

2. 发酵: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植酸,从而降低植酸的含量。

比如,经过大豆发酵制成的豆豉、豆酱等产品中植酸的含量较低。

3. 酸性处理:在酸性条件下,植酸容易被水解,形成可溶性盐类。

因此,在加工过程中,可以使用酸性溶液对大豆蛋白原料进行处理,以降低植酸含量。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措施可能会对大豆蛋白原料的口感、营养价值和其他品质特性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时需综合考虑产品的需求和处理方法的效果。

此外,对于消费者来说,多样化的饮食结构和均衡的营养摄入也能够降低抗营养因子对身体的影响。

动物营养中的抗营养因子PPT

动物营养中的抗营养因子PPT
应用
在水产动物饲料中添加酶制剂、酸化剂等添加剂可以破坏或降低抗营养因子的活性,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和营养价 值。同时,合理搭配不同来源的饲料原料,也可以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影响。此外,水产动物的消化系统对饲料的 消化吸收能力较强,因此对抗营养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
05
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研究进展
抗营养因子的分类与特性
动物营养中的抗营养因子
• 抗营养因子的定义与分类 • 抗营养因子的来源与影响 • 抗营养因子的消除方法 • 抗营养因子在动物饲料中的应用 • 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抗营养因子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抗营养因子
指存在于饲料中,能够影响动物对饲 料中营养成分的吸收、利用,从而降 低动物生产性能的物质。
抗营养因子的作用机制
抗营养因子可以与营养成分结合,形 成不易被动物吸收的复合物,或者影 响动物的消化酶活性,从而降低营养 成分的消化率。
分类
01
根据抗营养因子的来源可分为植物性抗营养因子和动物性抗营 养因子。
02
根据抗营养因子的化学性质可分为蛋白质类抗 Nhomakorabea养因子、碳水
化合物类抗营养因子、脂肪类抗营养因子等。
研磨和筛选
将饲料研磨至适宜的粒度, 以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浸泡和清洗
用水或其他溶剂浸泡和清 洗饲料,以去除部分抗营 养因子。
化学方法
酸碱处理
用酸或碱处理饲料,改变抗营养 因子的化学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添加化学物质
在饲料中添加某些化学物质,如甲 醛,可使抗营养因子失去活性。
氧化还原处理
通过氧化或还原反应,改变抗营养 因子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活性。
引发疾病
抗营养因子可能引发动物消化系统疾病,如腹 泻、肠炎等。

饲料抗营养因子

饲料抗营养因子
5
四、各种饲料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与处理方法
1. 蛋白酶抑制因子 2. 植物凝集素 3. 单宁 4. 非淀粉多糖 5. 饲料抗原蛋白 6. 胀气因子 7. 植酸 8. 抗维生素因子
6
第一节 蛋白酶抑制因子 (protease inhibitors, PIs)
7
一、分布及分类
➢ 植物中,大豆、豌豆、菜豆、蚕豆等 ➢ 生大豆中,蛋白酶抑制因子含量30 mg/g ➢ 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
28
➢ 凝集素的来源分类:
➢ 植物凝集素
➢ 动物凝集素
➢ 微生物凝集素
➢ 凝集素亚基的结构特征分类:
➢ 部分凝集素: 单一多肽蛋白,只含有1个糖结合结构 域,不能凝集细胞和沉积复合糖
➢ 全凝集素: 至少2个相同或高度同源的糖结合结构域, 能凝集细胞和沉积复合糖
➢ 嵌合凝集素: 1个或多个糖结合结构域及1个具有酶 活性或其他生物活性的结构域组成
9
10
➢ Bowman-Birk蛋白酶抑制因子 ➢ 结构类似于蛋白质 ➢ 相对分子量6000-10000 ➢ 含有大量的Cys ➢ 2个独立的活性中心, 可以和不同的酶结合 ➢ 亚型(I-V)
11
12
➢ Kazal抑制剂 相对分子量6000 含有3个二硫键 牛胰蛋白酶抑制因子
13
三、理化性质
➢ 有助于提高饲料加工处理的效果和效率, 促进 饲料加工工艺的改进。
➢ 可以开辟新的饲料资源, 开发和利用更多的非 常规饲料原料。
➢ 研究抗营养因子的机理, 对开展动物营养调控 理论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3
三、抗营养因子的分类
➢ 对蛋白质的消化利用有不良影响的抗营养因子 如胰蛋白酶和胰凝乳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 酚类化合物、皂化物等

饲料的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饲料的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饲料的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导言:在农业与动物饲养领域,饲料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养殖业的发展离不开合适的饲料配方与管理。

然而,饲料中除了提供营养物质外,往往还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是指那些能够对动物的生长发育以及饲料的利用造成负面影响的物质。

本文旨在对这些抗营养因子进行名词解释。

一、植物源饲料的抗营养因子1. 植物毒素植物毒素是指存在于植物中的一类有害物质,常见的如霉菌产生的黄曲霉素、赤霉素等。

这些毒素具有强烈的抗生物活性,可导致动物生长缓慢、毛发稀疏、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为了避免植物毒素对动物的影响,饲料生产商通常会进行严格的检测和筛选,以确保饲料的安全性。

2. 高纤维素含量饲料中的纤维素含量高,会引起动物对饲料中其他营养物质的吸收不良。

纤维素不仅降低了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利用率,还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营养缺乏等问题。

因此,在饲料配方中适当控制纤维素的含量,能够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动物的生长效率。

3. 抗营养因子的酶抑制剂植物中存在一些酶抑制剂,如胰蛋白酶抑制剂和淀粉酶抑制剂等。

这些酶抑制剂会干扰动物的消化道酶的正常功能,降低食物的消化和利用率。

为了降低这种抑制作用,饲料生产商通常会采取一些处理措施,比如热处理、酶法处理等,以提高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吸收效率。

二、动物源饲料的抗营养因子1. 抗营养因子的酶抑制剂与植物源饲料类似,动物源饲料中也存在一些酶抑制剂。

这些酶抑制剂主要由细菌、真菌、寄生虫等产生,会干扰动物的胃、肠道酶的活性,降低食物的消化和利用率。

为了优化动物的饲养效果,饲料生产商需要对动物源饲料进行检测和处理,以降低抗营养因子的影响。

2. 抗营养因子的抗生素虽然抗生素在饲养过程中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但长期使用抗生素也容易产生抗药性菌株,并对动物的消化道微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因此,在动物饲养领域,逐渐限制或禁止使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以降低抗营养因子对动物饲养的负面影响。

结语:饲料的抗营养因子是养殖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肖翠娥

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肖翠娥

原料的抗营养因子及其消除方法肖翠娥抗营养因子的概念不断的变化更新,Gontze和Sutzescu(1968)将抗营养因子定义为:植物代谢产生的并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Huisman等(1990)指出,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研究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对提高动物饲料的利用率和饲料报酬、开发新的饲料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重大意义。

一、抗营养因子的分类抗营养因子普遍存在于植物性饲料原料中,主要包括非淀粉多糖、植酸、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单宁、糖苷、游离棉酚、抗维生素因子、脲酶等。

二、主要抗营养因子及其抗营养表现(一)、非淀粉多糖非淀粉多糖(缩写为NSP)是指除淀粉以外的多糖类物质,主要有β-葡聚糖、阿拉伯木聚糖和果胶等多糖类物质,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组成成分,具有高度的粘性。

非淀粉多糖根据其水溶解性可分为水溶性NSP和不可溶性的NSP,而具有抗营养意义的是水溶性非淀粉多糖(包括半纤维素和果胶等),主要存在于谷物和糠类饲料中,麦类含量高达1.5%~8%。

主要谷物及豆类中非淀粉多糖的类型及含量见表1,常见饲料原料中NSP 含量见表2。

非淀粉多糖的抗营养作用主要表现在:(1)使食糜的粘度升高,影响胃肠道运动对食糜的混合效率,从而影响消化酶与底物接触和消化产物向小肠上皮绒毛渗透,从而降低饲料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影响日粮的转化效率和动物的生产性能;(2)大部分是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不能被消化酶水解,大分子消化酶也不能通过细胞壁进入细胞内,因而对细胞内容物形成一种包被结构,使得内容物不能被充分利用;(3)能与消化道中的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结合,例如消化酶、胆汁盐、脂类和胆固醇等,从而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4)与消化道后段微生物区系相互作用,造成厌氧发酵,产生大量的由生孢梭菌等分泌的某些毒素,抑制动物生长;(5)产生粘性粪便,影响畜舍和周围环境,产蛋鸡还会污染蛋品等。

饲料抗营养因子-抗维生素因子

饲料抗营养因子-抗维生素因子

抗营养因子与抗维生素因子的关系
抗营养因子和抗维生素因子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相互关联的。例如,某些植物毒 素可能同时具有抗营养和抗维生素的作用,从而对动物的生长和健康产生更大的 负面影响。
了解抗营养因子和抗维生素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饲料对动物的影响,并 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提高动物的生长性能和健康状况。
这些物质可能包括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矿物质等,它们可能对动物的消化系统、免疫系统或其他生理 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抗维生素因子的定义
抗维生素因子:指某些物质中的特殊 化学结构,它们可以与维生素分子结 合,从而阻止维生素的吸收和利用。
这些物质可能包括某些植物色素、植 物毒素、某些氨基酸和某些矿物质等 。
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01
02
03
疾病易感性增加
维生素缺乏会使动物免疫 系统功能下降,对疾病的 抵抗力减弱,易感染各种 疾病。
生理机能紊乱
缺乏维生素会引起动物生 理机能紊乱,如代谢失调、 神经功能障碍等。
创伤愈合缓慢
维生素缺乏会导致创伤愈 合速度减慢,增加感染风 险和死亡率。
对动物生产效益的影响
生产成本增加
物。
05
展望与未来研究方向
深入研究抗维生素因子的作用机制
1
深入研究抗维生素因子的产生、作用机 制及其对动物生长的影响,有助于更好 地了解其作用机理,为抗维生素因子的 去除和饲料营养价值的提高提供理论支 持。
2
针对不同抗维生素因子的特性,研究其 在不同动物体内的代谢、转化和排泄机 制,有助于深入了解其在动物体内的生 理功能和作用机制。
氧化还原处理
通过加入氧化剂或还原剂,使抗营养 因子发生氧化或还原反应,降低其活 性。

饲料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饲料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饲料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饲料抗营养因子。

这玩意儿啊,就像是饲料里的小捣蛋鬼!
你想想看,咱们给动物吃饲料,是希望它们能茁壮成长,长得壮壮的,给咱带来好处。

可这抗营养因子呢,就会在中间捣乱。

它就好比是你正开心地走在路上,突然冒出来一个调皮孩子,非要拦住你,不让你好好走。

比如说吧,有些抗营养因子会影响动物对营养的吸收。

就好像是有个家伙在营养的道路上设了路障,营养物质过不去了,那动物怎么能长得好呢?这不是让人着急嘛!
还有些抗营养因子会降低饲料的营养价值。

这就像是本来好好的一顿美食,被人偷偷加了些奇怪的东西,味道变了,营养也没那么好了。

动物吃了这样的饲料,能长得结实才怪呢!
咱再打个比方,这饲料抗营养因子就像是一群隐藏在暗处的小怪兽,时不时地就跑出来捣乱一下。

它们让饲料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我们的养殖变得不那么顺利。

那怎么对付这些小捣蛋鬼呢?这就需要我们去了解它们,找到对付它们的办法。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加工处理的方法,把这些抗营养因子给赶跑,或者减少它们的影响。

总之,饲料抗营养因子可不是好惹的,但我们也不能怕它们!只要我
们认真对待,总能找到办法来解决它们带来的问题。

可不能让这些小捣蛋鬼影响了我们的养殖事业啊!它们虽然讨厌,但我们有智慧,有办法来应对!不是吗?。

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研究与应用

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研究与应用

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研究与应用概述1. 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饲料作为畜禽的主要营养来源,对畜禽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2. 大豆蛋白是我国畜禽饲料的重要原料之一,但其中存在的抗营养因子对畜禽生长和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对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进行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类型1. 子氨酸抗因子:大豆蛋白中富含的子氨酸抗因子会限制畜禽的生长和发育,影响其生产性能。

2. 胰蛋白酶抑制物:大豆蛋白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物能影响畜禽的消化吸收,导致营养利用率下降。

3. 体内抗幼虫因子:大豆蛋白中还存在体内抗幼虫因子,这种因子会影响畜禽对寄生虫的抵抗力。

二、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研究进展1. 通过生物技术手段降低抗因子含量:研究人员通过基因编辑、转基因等技术手段,成功降低大豆蛋白中抗因子的含量,提高了其对畜禽的营养价值。

2. 新型抗因子的发现和分离:近年来,有学者成功发现和分离了一些新型的大豆蛋白抗因子,为进一步研究和改良大豆蛋白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3. 抗因子与饲料配方的关系研究:有研究对畜禽饲料中大豆蛋白源的抗因子与饲料配方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为实际生产中的饲料配方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应用1. 抗因子的检测技术推广应用: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养殖场开始对大豆蛋白中的抗因子进行检测,并据此调整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2. 大豆蛋白源的处理技术改进:一些养殖企业开始尝试采用新的大豆蛋白处理技术,如发酵、微生物改良等,以降低抗因子的含量,提高饲料的利用率。

3. 抗因子相关产品的开发:一些饲料生产企业开始研发针对大豆蛋白抗因子的添加剂,以帮助畜禽更好地利用大豆蛋白源的营养价值。

结语大豆蛋白源抗营养因子的研究与应用对畜禽养殖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降低抗因子含量、优化饲料配方和开发相关产品,可以更好地发挥大豆蛋白的营养功能,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和产量,促进畜禽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抗营养因子

抗营养因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概念
抗营养因子的概念不断的变化更新。gontzea和sutzescll(1968)将抗营养因子定义为:植物代谢产生的 并以不同机制对动物产生抗营养作用的物质。huisman等(1990)指出,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 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 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原理
影响蛋白质的吸收,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较强,它主要存在于豆类植物中,豆类植物中抑制蛋白酶消化的 还有皂素、红细胞凝结素等,其中皂素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会导致胃肠道红肿、充血。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降 低蛋白质的消化率,导致胰脏肿大和生长停滞。其致病原理是:抑制阻碍肠道内蛋白酶的水解作用,造成对蛋白 质的消化率下降,产生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精子活力降低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此外,蛋白酶抑制剂可刺激胰腺 分泌过多,造成胰腺内源性氨基酸缺乏,影响机体的生长。
基本介绍
抗营养因子(ANF)是植物代谢产生的一些物质,它能破坏或阻碍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并对动物健康和生长性 能产生不良影响。
简介
所谓抗营养因子是指一系列具有干扰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生物因子。抗营养因子存在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中, 也就是说,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抗营养因子,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物质,起到平衡植物中营养物 质的作用。抗营养因子有很多,已知道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凝集素、芥酸、棉酚、单宁酸、 硫苷等。一些抗营养因子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这些物质在食用过多的情况 下,会对人体的营养素吸收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中毒。
2)机械加工
非淀粉多糖、单宁、木质素和植酸等抗营养因子主要集中于禾谷籽实的表皮层,通过机械加工进行去壳处理, 可以大大减少它们的抗营养作用。用此法可除去高粱和蚕豆的种皮而除去大部分单宁。

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

抗营养因子名词解释抗营养因子是指能够抗击营养不良的一类物质,它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抵抗疾病影响。

营养因子可以细分为营养素、维生素、抗氧化剂、微量元素、矿物质、脂肪酸等。

这些物质能够从食物中吸收,使身体组织和功能得到有效的改善。

营养素是指能够满足人体需求的各种有机物质。

它们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大量热量和营养,支持身体的增长和发育,还可以帮助身体合成和修复组织。

例如,碳水化合物可以提供身体大量的能量;脂肪可以提供必要的脂肪酸;蛋白质提供必要的氨基酸,有助于增强身体的免疫力;矿物质可提供钙、锌、铁等,有助于调节体内多种代谢。

维生素是一类无机物质,它们可以帮助人体合成某些特定的有机物质,同时也能够参与人体的生理活动。

维生素有两大类,一类是维生素A、D、E、K,它们属于脂溶性维生素,需要与脂质混合吸收;另一类是维生素B1、B2、B6、B12,它们属于水溶性维生素,不需要脂质,可以在消化道吸收。

维生素主要作用是参与合成有机物质,增强免疫力,并帮助身体调节新陈代谢,保护维持身体健康状态。

抗氧化剂是一类可以影响细胞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它们可以阻止自由基的形成和氧化性应激,从而防止细胞的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抗氧化剂的例子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α-胡萝卜素等,它们可以来源于食物,也可以通过药物的形式摄入。

抗氧化剂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自由基的形成,防止细胞膜、DNA及蛋白质等结构的损伤,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损害,同时也可以延缓衰老过程。

微量元素是指体内参与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有机和无机化合物,它们只需少量即可满足我们身体的需求。

微量元素主要包括钠、钙、镁、铁、锌、硒、铬、铜、锰等,它们能够参与身体的营养代谢,同时可以提高免疫力,促进身体的发育和成长,保护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还可以预防许多疾病。

脂肪酸是一类维持脂质代谢平衡的脂类物质,它们可以提供身体所需要的能量,保护细胞结构,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还可以抵抗疾病,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饲料可为动物提供动物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同时有些饲料原料中也存在一些抗营养因子或有毒有害物质。

这些成分中能破坏饲料营养成分或以不同机制阻碍动物对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并对动物的健康产生副作用的物质被称为抗营养因子;而对动物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即有毒有害物质。

在实践中,抗营养因子和有毒有害物质并无特别明显的界限。

下面就饲料中常见的抗营养因子或有毒有害物质进行简单介绍:一、蛋白酶抑制因子1、蛋白酶抑制因子包括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因子,可抑制动物肠道中蛋白质水解酶对饲料的水解作用,从而阻碍动物对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利用。

常见于生大豆中。

2、受影响的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胃蛋白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凝血酶等十多种酶的活性。

3、危害:对植物本身具有保护作用,可防止大豆籽粒自身发生分解代谢使种子处于休眠状态,并具有抗虫害的功能,但对人和动物来说,是一种抗营养因子,会导致动物生长减慢或停滞,引起胰腺肥大、动物胰腺机能亢进,导致胰腺分泌过盛,造成必须氨基酸(特别是含硫氨基酸)的内源性损失。

二、水溶性非淀粉多糖1、水溶性非淀粉多糖是指饲料中除去淀粉和蛋白质后在水中可溶而不溶于80%乙醇的多糖成分。

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阿拉伯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寡糖、葡萄甘露寡糖、果胶等。

2、抗营养机理:(1)增加小肠内容物的粘度,降低消化酶及其底物的扩散速率,降低酶解作用效率;(2)使养分吸收减少,而在肠道蓄积,为肠道大量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改变肠道pH值,影响消化酶的发挥,并刺激肠壁,使之增厚,损伤绒毛,引起黏膜形态和功能的变化,进一步降低养分吸收率;(3)非淀粉多糖能与胆汁酸结合,限制胆汁酸的作用;而与胆固醇、脂肪结合则导致脂肪消化吸收显著降低,特别是饱和脂肪酸。

三、抗原蛋白1、抗原蛋白是饲料中的大分子蛋白质或糖蛋白,动物采食后会改变体液免疫功能,因而又被称为致敏因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饲料中抗营养因子的处理
抗营养因子是指一系列具有干扰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生物因子。

抗营养因子存在与所有的植物性食物中,也就是说,所有的植物都含有抗营养因子,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自我保护物质,起到平衡植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

抗营养因子有很多,已知道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剂、植酸、凝集素、芥酸、棉酚、单宁酸、硫苷等。

一些抗营养因子对人体健康具有特殊的作用,如大豆异黄酮、大豆皂苷等,这些物质在食用过多的情况下,会对人体的营养素吸收产生影响,甚至会造成中毒。

抗营养因子的作用主要表现为降低饲料中营养物质的利用率、动物的生长速度和动物的健康水平。

总之,将饲料中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物质以及影响畜禽健康和生产能力的物质,统称为抗营养因子。

一、玉米-豆粕型饲料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1.非淀粉多糖(NSP)
NSP是植物组织中由多种单糖和糖醛酸经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大多有分支的链状结构,常与无机离子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一般难于被单胃动物自身分泌的消化酶所分解。

非淀粉多糖主要分为水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如木聚糖、β-葡聚糖、甘露聚糖、果胶等)和非水溶性非淀粉多糖(NNSP,如纤维素、木质素等)。

由于植物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被细胞壁包被,植物细胞壁由各种聚合物组成,含有大量纤维素组成的微纤维,埋在木质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的连续链状结构中,形成稳定坚固而且极其复杂的细胞外壳。

饲料粉碎工序难以破坏细胞壁,单胃动物消化酶也无法消化细胞壁物质。

因此,植物细胞壁阻止了消化酶与其包裹着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的接触,降低了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2.退化淀粉
玉米淀粉主要为支链淀粉,支链淀粉在高温制粒时易糊化,而且部分糊化淀粉在冷却和贮存过程中发生聚合,形成和蛋白质、纤维交联在一起的“退化淀粉”。

退化淀粉抵抗消化酶的消化,未经消化就转移到后肠道中,使玉米淀粉回肠消化率降低。

添加支链淀粉酶,降解“退化淀粉”,可使淀粉回肠末端消化率几乎提高15%,从而提高肉仔鸡的生产性能。

3.植酸
植酸(Phytic acid)又称为肌醇六磷酸酯,广泛分布于植物性饲料中,其中以禾本科和豆科籽实的含量最丰富。

植酸的抗营养作用是因为它在很宽的pH值范围内均带负电荷,是很强的螯合剂,能牢固地粘合带正电荷的Ca、Zn、Mg、Fe等金属离子和蛋白质分子,形成难溶性的植酸盐螯合物,导致一些必需矿物元素的生物学效价降低(尤其是锌和铁)。

因此,饲粮中植酸盐的含量过高时,可使钙、锌等元素(特别是锌)的利用率大为降低。

另外,高含量的植酸可使单胃动物对钙的吸收率降低达35%。

同时,植酸还能与动物消化道中的胃蛋白酶结合,使其活性降低,结果导致蛋白质消化利用率降低。

4.大豆抗营养因子
生大豆中含有蛋白酶抑制剂、植物凝集素、球蛋白、皂甙、致甲状腺肿物质、α-半乳糖苷低聚糖、果胶、植酸等多种抗营养因子,对人和动物的生长、健康及生理有不良影响,对婴儿和消化道发育欠佳的幼龄动物更甚,是限制大豆蛋白营养价值的关键因素。

其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可引起动物生长抑制、胰腺肥大和胰腺增生,对家禽影响最大。

另一抗营养因子是大豆抗原,其中主要抗原是大豆球蛋白和b -伴大豆球蛋白,它们引起仔猪和犊牛肠道过敏反应,这是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虽然豆粕中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等抗营养因子在大豆热处理过程中被钝化,但其中难以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NSP、寡糖等仍然是影响其营养价值的因素。

二、对抗方法
1) 酶水解法
将粉碎的谷粒或糠麸在热水中浸泡,通过饲料中内源性植酸酶、戊聚糖酶对相应底物的作用,既可消除其抗营养作用,而且生成的盐和非淀粉多糖分解成的小分子聚合物能作为底物被利用,提高了营养价值。

添加外源性酶制剂也可获得同样的效果,外源性酶制剂不仅可以补充、保持动物体内的酶活性,维持动物对酶的需求,提高饲料利用率,而且还可以灭活和钝化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

利用分离霉菌可以使生大豆中的蛋白酶抑制剂KTI和BBI失活。

饲料中加入适量植酸酶,即可使植酸对金属离子的螯合作用消除,又可使植酸生成磷酸盐被动物吸收利用。

饲料中添加的酶制剂有单一酶制剂和复合酶制剂。

植酸酶是应用最广泛的单一酶制剂。

添加植酸酶可降低蛋鸡日粮中无机磷的添加量,增加钙、镁、磷等在体内的沉积。

复合酶制剂是由一种或几种酶制剂为主体,加上其它单一酶制剂混合而成的,可以同时降解多种需要降解的底物(抗营养因子或营养成分),能最大限度的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

由β-葡聚糖酶、果胶酶、阿拉伯木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纤维素酶组成的非淀粉多糖酶就能对多种饲料起作用,可以根据原料的不同来选择合适的复合酶。

例如,大麦(燕麦)-豆粕型饲粮添加以β-葡聚糖酶和果胶酶为主,辅以纤维素酶和α-半乳糖苷酶的复合酶,可以提高饲料养分的利用率。

添加β-葡聚糖酶能提高大麦+豆粕日粮的粗蛋白、能量和大部分氨基酸的消化率;也能提高小麦+豆粕日粮的能量消化率。

而在含有米糠、麦麸和次粉的日粮中则考虑添加具有阿拉伯木聚糖酶的酶制剂。

2) 微生物法
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可以对饲料中的亚硝酸盐、游离棉酚、羽扇豆中的生物碱、苜蓿中的皂甙、草木樨中的双香豆素等进行消除处理。

一些细菌和真菌可消除硫葡萄糖甙及其降解产物的抗营养作用。

河南康迪集团多年从事健康养殖相关研发和生产,专注于解决动物营养、腹泻、免疫力提高等问题,在养殖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大赢养生物发酵饲料康迪料伴侣历经8年研发,配方和工艺改进了50多次,终端试验400余项,临床应用近万头动物研发而成。

大赢养生物发酵饲料康迪料伴侣可用于养殖生产的全过程,全程对抗处理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使养殖获得更佳的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