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0a111fea0975f46527d3e18e.png)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风格作者:徐静摘要: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先导,其小说的一个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京味儿”。
老舍小说的“京味儿”风格,不仅包括老舍小说的取材地域特色中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风尚,也包括老舍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以及老舍北京方言的纯熟运用,这些都折射出了老舍的“京味儿”文学风范,并在老舍的小说中散发出来。
关键词:老舍;“京味儿”;风格老舍是“京味儿”小说的奠基人,是第一个真正写出“京味儿”的作家。
老舍文学作品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京味儿”,所谓“‘京味儿’是由人与城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的文化意味”[1](p14)。
老舍的小说大都以北京城作为取材的原地,颇具特色的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画卷;再由北京城联系到北京人,揭示出北京人的文化心理结构;并且运用独具魅力的北京方言口语,使读者感受到城的“京味儿”文化意味。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风俗习惯、环境氛围、语言艺术,彰显了这种独特的“京味儿”。
老舍以自己独具个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和演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一、取材浓郁的地域特色老舍小说取材的本地特色,使他的风格颇具魅力。
他的作品几乎都是写北京的人和事,塑造了北京各阶层的人物形象,无论是老派市民、新派市民、理想市民,还是下层市民,老舍都用“京味儿”勾勒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
描画北京的人和事,北京的环境和风尚,流露了老舍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
写北京的环境和风尚又通过写北京真实的地理环境,描绘北京美丽的自然景观,讲述北京传统的民间习俗来展现,老舍用原汁原味的北京素材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勾勒故事中的人物灵魂,呈现浓厚的“京味儿”。
关于老舍“京味儿”小说取材的地域特色,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写北京的人和事。
老舍的小说创作和北京是融为一体的。
他的小说描写的都是北京中下层市民的生活,记载着北京小人物以及小市民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老舍笔下从车夫、棚匠、老妈子,到教书先生、巡警、店铺老板等等,几乎是北京市民能够从事的行业,老舍笔下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有多少行业老舍就刻画了多少种人物身份。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https://img.taocdn.com/s3/m/a83a782d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0.png)
简谈老舍小说语言中的京味一提起老舍先生,人们大多就会想起老北京那四合小院,听到那小胡同深处传来的叫卖声,憨厚老实的祥子,泼辣凶蛮的虎妞……这位语言大师,用他那鲜活有生命的文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幅京腔京韵的风俗图。
那难忘的京味,深深地印入了他的作品之中。
一、北京的生活是京味的来源老舍出生于一个下等旗人家庭,从一岁到二十五岁他上学读书,教书做事,在一个大杂院中,度过了他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
大杂院里的形形色色的人们,这些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为了生活奔波挣扎,他们的喜怒哀乐,老舍先生历历在目。
老舍在他自己的著作《老舍创作论》中这样说道:“我生在北京,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汤的,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
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全完整了。
像一张彩色鲜明的图画,浮立在我的心中,我就大胆的描绘它,它是清溪,我一探手,就摸上一条活泼的鱼儿来。
”有人曾对老舍的作品的北京城做过考证,作品中的北京的山水名胜、胡同、店铺基本上用的是真名,汇聚起来共有两百多处。
而作品中这些地方,正是老舍童年少年生活的地方。
他熟悉这里的街道,胡同,就像自己的手掌那样。
当老舍书写那些作品人物时,这些熟悉的街道胡同就成了那些人物的活动场景。
老舍一辈子都在写北京的人和事,他的第一篇小说是《老张的哲学》是写北京的,最后一篇小说是《正红旗下》也是写北京的。
老舍的生命和他写的小说与北京水乳交融,北京成为老舍创作生命的源泉。
二、小说语言充满地道的京味老舍的小说绝大多数取材于北京的平民社会,他的笔下流淌的是一个北京底层社会的风俗史,包括了市民社会中的三教九流,从洋车夫、小业主小商贩、说鼓书的、卖艺的、拳师、娼妓、土匪、地痞,到巡警、小公务员、“吃铁杆庄稼”的八旗子弟、市民阶层的知识分子,这些人物,老舍用北京人话叙述、描绘北京人的人情世故,从而让他的小说京味十足。
北京方言中最傳神、最鲜活、最生动、最传神、最具地方特色的部分,正是它最平常、最通俗、最随意并时刻挂在嘴边的北京人的口头语。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84062f3b8f3f90f76c66137ee06eff9aef84937.png)
简述老舍小说中的“京味儿”特征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作为一种风格现象,“京味”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作品“京味”的主要表现为:(1)取材充分表现北京地域文化特色老舍描写大小杂院、四合院和胡同,以及市民凡俗生活中所呈现的场景风致等,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充溢着浓郁的北京味儿,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
(2)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于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涵的特有的高雅、舒展、含蓄、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陶醉,以至因这种美的丧失、毁灭油然而生的感伤、悲哀,同时也时时为“文化过熟”导致的柔弱、无用而叹惋不已。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沉痛批判和由其现代命运引发的挽歌情调交织在一起,使作品呈现出比同时代许多主流派创作更复杂的审美特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正是这种主观情愫与对北京市民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客观描绘的统一。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①老舍的作品追求幽默,一方面受到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同时也深深地打上“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②老舍的幽默带有北京市民特有的“打哈哈”性质,这既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以“笑”代“愤”的发泄,又是对自身不满的一种自我解嘲。
这样,老舍作品中的幽默就具有了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小市民的趣味时,就流入了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这主要表现在老舍的早期创作中。
从《离婚》开始,老舍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谑而不虐,使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
(4)创造性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老舍的语言艺术也得力于他对北京市民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与熟悉。
他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浅易的口语,同时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的美,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
老舍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
![分析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https://img.taocdn.com/s3/m/eebf2418f90f76c660371a50.png)
“京味”语言在老舍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印记,其独有的语言表达力,形成了现
代文学作品中最为突出的代表,并在“京味”小说的创作源头上,形成了以北京话为
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艺术特点,在整个语言魅力的构成中,体现出一种丰富的韵味。
一、北京独有韵味的特征表现与深厚的“京味”表达
在老舍作品的“京味”语言表达中,最主要的是通过结合创作中景物描写的体现,将北京的特有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等表达出来,并将主人公的人生展现在北京这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呈现出一种浓浓的“京味”。
譬如,在老舍作品《茶馆》中,将
王利发的一些台词: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推托、应付说:“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涨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秦仲义说:“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则说:“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
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人们听到这些圆熟风趣、油嘴
滑舌的对话,无不发出会心的笑声。
这些台词不但符合其茶馆老板的身份,而且表现了他性格的发展变化。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fb7e47ece45c3b3567ec8bbd.png)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摘要:二十世纪的文学大师老舍先生,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一系列佳作。
老舍文学丰富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他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他深深地热爱着这座城市,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主要体现在:(一)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二)“京味”特征还体现在老舍小说对北京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揭示;(三)独特的语言艺术;(四)北京市民风情与市民心灵的沟通。
关键词:老舍艺术风格京味特征北京市民市民风情生活场景人生世相文化特征市民风俗北京口语作为小说家的老舍,以极具艺术个性的创作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写出了《离婚》、《骆驼祥子》、《二马》、《赵子曰》、《老张的哲学》等长篇佳作,以及《月牙儿》、《我这一辈子》、《断魂枪》等短篇杰作,逼真而生动地展现了在古城文化氛围中生成的特有的市民文化,构筑了一个千姿百态的市民世界,描绘了一幅现代北京市民的“清明上河图”。
老舍文学丰富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离不开它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他小说中的“京味”。
“‘京味’是由与城市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赵园语)“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这不仅只是北京的风景气候,它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生于北京,长于北京,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这使老舍小说充满着一种独特的北京味。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对北京的热爱,对北京风俗人情和平民生活的稔熟。
使老舍的创作如鱼得水,左右逢源。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首先表现在他对北京市民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世相的描绘1、对北京市民生活场景的描写中,他描写最为出色的,是北京城市中的大杂院,小胡同,是市井平民民俗生活所呈现的人文景观和世态众相。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论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论](https://img.taocdn.com/s3/m/5956aa02f8c75fbfc67db232.png)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论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京味小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风格流派。
北京是几个少数构建了自身文化体系的城市。
自老舍开始,京味小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比较波折的过程。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批京味小说家的出现,才推动了京味小说作为一个风格流派的形成。
这一时期的京味小说继承了老舍时期的传统,又对其有所超越,并对90年代的“新京味”写作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本文主要以《老张的哲学》《二马》为例,研究了两篇文章中的京味特征,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京味小说这一小说流派,更加深刻的理解《老张的哲学》《二马》中京味的写作手法。
老舍先生开创了京味小说,通过对京味小说的研究,折射出京味小说的魅力,也更加全面地体现了京味小说在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
1.老舍小说“京味”的体现1.1 北京社会文化的心理暗示北京自元代以来便成了京都,几百年的帝京历史使北京文化中充满了贵族气。
贵族文化可以说是宫廷文化、官文化和士大夫文化的衍生文化。
宫廷的奢华,官场上的应酬周旋,士大夫文人雅致的生活情趣,都渐渐浸濡到北京的城市文化中。
对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如北京人讲礼仪,讲排场,谈阔气,多少年来沿袭并受制于封建“官样”的文化陋习,日渐被金钱、欲望所吞噬,形成了“城市文明病”。
北京人在养成了讲礼仪习惯的同时,也养成了谦和、温厚的性格,甚至是懒散、苟安、懦弱的性格。
同时也会表现出老北京人的礼谱。
北平作为“六百年古都”,直到国民政府迁都南京之前,一直都是作为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而相对于中国东南新兴的沿海商业文明来说,以北平为中心的北中国又一直是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宗法文明为主导。
即便是在西方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的背景下,北平也依旧充满着一种浓厚的仍带有强烈的封建宗法色彩的乡土气息。
可以说相对于“洋派”的上海的城市文化,北平更代表的是一种传统的乡土文化。
在当时,一北一南的北平和上海,也许正是分别代表了当时中国半封建和半殖民地的现实。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8602813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85.png)
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他的文字丰富多彩,情感细腻,充满着京味。
那么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老舍小说的语言特点是京味十足,他将北京方言融入到小说中,语言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生动性和形象力。
他常常使用北京话的特别说法,比如“也好意思,他头一次撞上这样儿的事儿”、“你吓我一跳儿!”、“离奇得很!”等等。
通过这种委婉、生动的语言,他成功塑造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北京人物形象。
二、题材老舍小说的题材很多都是以北京的社会生活为中心,以京城的生活、人物、风俗为主要素材。
他善于从生活中汲取灵感,把表面琐碎的生活细节转变成深刻的思考,体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氛围。
三、人物形象老舍小说的人物形象也十分具有京味特征,他们往往是普通百姓,通过他们的生活、言谈行为,展现出京城人民的风貌和生活状态。
比如,像《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小福子,以及《茶馆》中的老板娘、看门大爷等,他们都是背负着社会压力的艰苦生活者,他们的经历、生活状态以及话语口音等都清晰地展现了他们的京味。
四、风景描写老舍小说中的风景描写,其中京城的街巷、胡同、楼房、街头巷尾、老旧派出所、茶馆等等,都是传统的北京风景。
他的描写技巧非常细致入微,不仅刻画了建筑的外在特点,还把人文特色融入到其中。
如《茶馆》中的茶馆(也是小吃店)、派出所里的走廊、见义勇为铜像和荒年负责人像等等这些细节,都让这些场景鲜活起来。
综上所述,老舍小说的京味特征表现在语言、题材、人物形象和风景描写上,他将京味深深地融入到小说中,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427ca958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3d.png)
从_骆驼祥子_看老舍语言的京味特色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是一部具有浓郁京味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京城和人们的生活。
一、字词选用方面的京味老舍在选用字词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词汇。
比如,“扯蛋,胡扯,糊弄,忽悠”,这些都是北京方言中很常见的词汇,用来描绘人物的语言行为,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他们的性格特征。
同时,人物之间的交流也充满了淳朴的京味。
比如,“一块儿出来蹦动,让我撞着了”中的“蹦动”即为“闲逛”的意思,“撞着”则是指“碰到”,这些词汇看似平凡,但却是地地道道的北京方言。
此外,在小说中,老舍还运用了许多京城的特有词汇,比如“板子”、“生炉子”、“大车间”等都是北京方言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为小说营造了浓郁的京味。
二、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在句式和用词方式方面,老舍也展现了独具京味的技巧。
例如,“瞎咯的又傻又大,摔了一跤不想爬起来”中的“瞎咯的”即为“无头脑的”;“挑最麻烦坑最深的是那些叫‘虎阵营’的士兵,因为‘虎阵营’这个称呼实在太可怕,越是瞎折腾越想扮演高深的样子”中,“瞎折腾”即为“胡搞”,“扮演高深的样子”则是指“虚张声势”。
通过这些独特的句式和用词方式,老舍成功地刻画出了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让他们的语言更加贴近生活,更加自然、流畅。
三、描写场景的京味在描写场景方面,老舍也运用了京味,生动地刻画出了那个时代北京市井人民的生活。
比如,在描写鸟笼市的时候,“摆摊者们卖鸟、卖笼、卖地衣,有的捉虫、卖虫,越往里走越牵涉到菜市、肉市、土特产,而那些‘经验’比较丰富的人或住在凑热闹的,或在固定的馆子里出租的,做起电台广告,到处拐卖妓女或者出售口供证人,这些人当然排列在街子另一边。
通过这段描写,老舍抓住了鸟笼市这一民俗场景,深入细致地描述了那个时代的鸟笼市,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https://img.taocdn.com/s3/m/3ba5c853336c1eb91a375de2.png)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元素
![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6207d11db52acfc789ebc9db.png)
现当代文学论老舍作品中的京味元素王纪玉 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摘要:在老舍的作品中,弥漫着浓郁的京味儿,充分展现了老北京城文化风俗之美。
其作品以富有特色的北京方言勾勒出一幅北京风俗画卷,刻画了形态各异的北京市民,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具有独特美丽的文明古城。
关键词:老舍作品;北京方言;北京风俗;北京市民北京方言的幽默诙谐、北京人情风俗的展现以及北京茶文化的精髓、市民生活百态在老舍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本文即以此来浅析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情结。
一、北京方言的成功运用儿化是北京方言的一大特色,在老舍的作品中就有许多儿化字的运用。
如在《骆驼祥子》中虎妞对祥子说的几句话:“怨不得你躲着我呢,敢情这有个小妖精似的小老妈儿,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玩艺儿,别看傻大黑粗的,鞑子拔烟袋,不傻假充傻!”,“上哪边我也不怕呀,我就是这么大嗓儿!”等等。
同时也较多地运用了一些熟语、俗语《骆驼祥子》中的“你了味啦,就我一个人背黑锅。
”中的“背黑锅”,“不用打一巴掌揉三揉……”都是北京方言中一些极具代表性的一些熟语、俗语。
熟语与俗语的大量使用,既表现了丰富的北京生活,又体现了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北京口语的通俗、活泼、形象、生动、诙谐幽默也造就了老舍作品语言的一大特色。
如在形容骆驼祥子时,就用“挺脱”、“硬棒”来形容,都显得很生动形象,口语色彩十分明显。
二、北京风俗的全景展现对前清满族人的风俗礼仪的展现是老舍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老舍的《正红旗下》就对旗人习俗做了很多的描绘,他们在清王朝濒临灭亡之际,依然过着那种“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的生活,突出了满族旗人追求奢侈与享乐,讲究玩趣的风俗习性。
北京旗人闲散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热衷于花鸟虫鱼的赏玩上,提笼架鸟、养鸽子、养金鱼,斗蛐蛐等都成了一种习惯,满族旗人的好排场、追求享乐闲适的生活习俗从侧面体现了老北京的风俗特点。
作为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同是老舍作品中具有重要价值的叙述场所,《四世同堂》里所写的那个葫芦状的“小羊圈胡同”,就是老舍的出生地,在老舍的散文中就多次写到了这条胡同,如《吐了一口气》中所写“我们住的这条小胡同,连轿车也进不来,一向不见经传。
《骆驼祥子》里的京味儿品析
![《骆驼祥子》里的京味儿品析](https://img.taocdn.com/s3/m/038a1ccf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3.png)
《骆驼祥子》里的京味儿品析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儿品析
老舍的《骆驼祥子》以其深厚的北京背景,独特的京味儿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生动的旧北平画面。
这部小说不仅展现了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还深入地揭示了旧社会的种种罪恶,让我们看到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
京味儿,是老舍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这部小说中,老舍运用了大量的北京方言和俚语,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北京风情。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地域特色,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情节更加生动。
祥子,这个外号“骆驼”的人力车夫,正是老舍笔下的一个京味儿十足的人物。
他来自农村,身上带着农民的朴实和坚韧。
他拼命赚钱,希望有一天能够拥有一辆自己的车,过上独立自主的生活。
然而,在旧社会的压迫下,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地破灭。
他的遭遇,正是当时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缩影。
除了祥子,小说中还有许多京味儿十足的人物,如虎妞、小福子、夏太太等。
他们与祥子之间的纠葛,构成了小说的次要线索,与主线相互交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这些人物的形象,也都充满了北京的风土人情,使得整部小说更加具有生活气息。
老舍通过《骆驼祥子》这部小说,让我们看到了旧社会的种种罪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在城市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
同时,他也通过这部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京味儿的老北京,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文化。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https://img.taocdn.com/s3/m/990539e61ed9ad51f01df2b1.png)
论老舍的京味小说以及作品中独特的幽默[摘要]老舍作品追求幽默,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浅白的口语,因而其小说雅俗共赏。
作为北京人的老舍,自然对北京口语熟悉有感情,加之留意加工,提炼精粹,于俗白中求精工,真正烧出白话的香味,也就是响脆晓畅,俗不伤雅的京味儿。
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京味儿,不仅是指其小说提供了极为丰富多彩的北京风俗画卷,从而具有民俗学价值,而且表现为小说的整体氛围以及作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刻揭示与生动描绘。
老舍作品鲜明强烈的京味儿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合中获得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这不是一般的运用方言土语的那种浅表层次的追求所能达到的,它最终来源于北京人老舍对北京深刻的理解和情愫。
老舍对北京文化的描写,是牵动他全部复杂情感的。
这里既充满了对北京文化所蕴含的高雅精致的美的不由自主的欣赏与赞叹,以及对这种美在现代中国正日渐丧失的感伤与惆怅,同时也对北京人因这一“文化过熟”造成的柔弱无用而扼腕再三。
老舍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与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他的幽默艺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
因此,对老舍小说作品中独特的幽默表现方式作一些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老舍并继承他留下的珍贵遗产。
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自然”和“智慧”两种幽默表现方式。
前者是指作者将观察到的生活中的矛盾可笑之处,不假任何修辞方法地如实写下来。
后者是指在深入观察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想象,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以取得幽默的效果。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技巧就没有幽默,幽默是智慧的闪现。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幽默北京风俗北京文化老舍1988年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使小说熟悉挣扎在底层社会的城市贫民。
老舍从小就喜爱市井巷内的传统艺术,这些都是他后来写作平民生活的创作基础。
老舍是“京味”小说的奠基人。
京话属于北京官话,流传于北京城区。
有人把北京话,北京话口音浓重的普通话称为“京片子”。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
![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0b183ad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0c.png)
浅析老舍作品的京味—以《骆驼祥子》为例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一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
其主人公祥子作为城市个体劳动者的典型,成为“苦力”的代名词。
可见,人们感受到的艺术魅力,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吸引,而是穿透心灵的震撼。
这种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显得格外的沉重,正如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一样,它留给我们无限的思考,与对命运永久的审视。
一、祥子悲剧的直接影响——自身性格和农民的局限性1、绝望、木讷、内向、懦弱的性格。
祥子就是质朴正直的,可以同时他又就是绝望木讷的,他的直观无知快速了悲剧的来临。
在整部作品中,祥子的话不多,又很意味深长。
“他的嘴慢居首功,搬不过那些老油子们。
晓得这个短处,他干脆并不大至‘车口儿’上去;哪里TMD,他摆哪里。
”他的不善言辞,引致他与拉车同伴的隔膜,边缘化了自己,在关键时刻不能获得真挚的协助,只由着自己的性情发展,受压制窝在心里,并因心情困惑而钻牛角尖,甚至自暴自弃,引致灾难。
同时,他又就是寂寞、懦弱的,几乎碰到什么都束手无策,当他因为走投无路而深感困惑和恐惧时,甚至没有地方倾诉愧疚。
“祥子不敢别人,也不管别人。
他只想自己的钱与将来的顺利。
”当强悍的黑暗势力压制过来难以承受时,他不能获得同情,积极支持,友谊。
他的木讷、内向,激进使他步入了无边的黑暗。
2、固执、保守、利己的个人主义与小农意识的局限性。
祥子作为城市贫民,在他身上集中了因农村破产不得不流亡到城市来寻找出路的农民的特点,带着几千年的农民文化的积淀。
农村生活在他的'性格以至于他的形象各个方面留下了众多鲜明的印记,无论他的健壮,勤快,朴实,还是他的狭窄,保守,或者谨小慎微,即从外形,生活习惯,心理状态,精神气质无不带着浓厚的泥土气息。
祥子固守农民的保守,不思变革,养成了固执、执拗的个性,这从祥子的金钱观上可见一斑。
曹家的高妈曾劝祥子把钱放出去,让钱下钱,祥子没有接受,他觉得钱在自己手里比什么都稳当。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https://img.taocdn.com/s3/m/ec01640a2af90242a895e532.png)
浅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作者:肖敏老舍作品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京味”。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的展示及展示中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因此“京味”首先表现为取材的特色。
另外,体现在作家描写北京市民庸常人生时对北京文化心理结构的揭示。
老舍用“官样”一语来概括北京文化特征,包括讲究体面、排场、气派,追求精巧的“生活艺术”,讲究礼仪,固守养老扶幼的老“规矩”;性格懒散,苟安,谦和,温厚与懦弱等等。
这类北京文化的“精魂”渗透在老舍作品的人物刻画、习俗的描绘、气氛的渲染之中。
一,“京味”小说与老舍说起京味小说就离不开老舍的作品。
老舍对“北京人”和“北京文化”的深刻剖析和出神入化的艺术把握,是“京味”的灵魂所在。
老舍的小说正是从独具内涵底蕴的“北京人”和“北京文化”中使京味小说获得了超越一般市井民俗小说的强大文化魅力,而这文化魅力给京味带来的则是一种深沉凝重的历史感。
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二,何为“京味”小说以及成因(一)何为“京味”儿“京味”儿,现代学者认为通常指一种风格现象,是由人与城市之间特有的精神联系中发生的,是人所感受到的城市的文化意味。
“京味”尤其是人对文化的体验和感受方式。
“京味儿”文学内容上一般是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事态。
“京味儿”浓郁的小说以老舍和当代作家王朔最有代表性。
执着的追求,自觉的展示——试论老舍短篇小说的京味因子
![执着的追求,自觉的展示——试论老舍短篇小说的京味因子](https://img.taocdn.com/s3/m/63c0aa285901020207409c0b.png)
说 家 中最 善于人 物描 写 的大家 , 其短篇 小 说 中 , 在 每篇 都着 力刻 画 个或几个 人物形 象 , 这些人 物在 老舍笔下 都具有 了鲜 明的北 京性
一
格 , 括起来 , 概 主要有 两类人物 形象 。一是 旧派市 民。这些人不 能与 现 实社会很好 地融合 而与时 代脱节 , 抱孙 》 如《 中的王老太 太在儿 媳 妇难 产时 , 持要 “ ” 坚 养 下来孙 子 , 子生下来 后 , 行抱走孙 子办 洗 孩 强
“ ” 吃 的描写 不仅推 动了故 事情节 的发展 , 而且说 明 了“ 在北京 人 吃”
些 打着 深刻 的北京 印记 的人 和事 成为 我们探 寻 老舍作 品京 味 的重 要 渠道 。下面 , 以北京人 与北京事 两方面来 分析 老舍短篇 小说 的京
味表现 。
北京 人 京味小 说中 的北 京人不 是单纯 指户籍 意义上 的 “ 北京 的人” 它 有着更 为广阔而深 刻的 含义 , , 是那 些生 于斯 、 于斯 、 长 长期
沟》 作品 , 是在深厚 的北京 文化土壤 滋养下 , 等 都 成长 为高大 挺拔 的 松柏 , 其魅力 经久不衰 , 吸引 了一批又 一批 的研 究者 为之倾心 , 取得
是底层 市 民。老舍 自幼在北 京 的大 杂院 中成长起 来 , 日接触 的都 终 是劳苦 生计 的底层百姓 , 他对 这类人 物再熟 悉不过 , 老舍也 曾说过 :
“ 自己是寒苦 出身 , 以对穷人 有很深 的同情 。”l 以 , 我 所 [ 1 所 底层市 民
就成 为老舍笔 下最 主要 的人 物类别 , 他们 队伍庞大 , 五行八 作 , 妓 有 女, 有车夫 , 有巡警 , 有小伙计 , 还 干苦力 的等等 。 他们 大都在小胡 同
试论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
![试论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d5ccb5b16137ee06eef9183f.png)
试论老舍作品的“京味”风格作者:朱亮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30期摘要:老舍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剧作家,他的作品语言亲切、幽默,并且“京味”十足,他对北京民间文化有深刻的认识,既有欣赏也有否定。
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使用大量的北京方言将生活在城市大杂院内的下层市民的风土习俗和人情世态真实的描写出来。
老舍先生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他的最具艺术成就的作品都与北京有关。
关键词:京味;老舍;方言一、引言“京味”是指北京风味儿,北京地方特色。
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北京这座古城的“味道”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由此便被称为“京味”,有着自成一派的语言风格和人文气息。
有人认为“京味小说”指的是对北京人和北京事的描写过程中采用了北京方言。
但是事实证明,这样的定义并不准确,有失偏颇。
“京味”是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将文化趣味注入到北京特有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中。
“京味”很浓是老舍小说的特点,并且他还以特殊的幽默艺术、鲜明的创作個性、俗白简明的北京方言,描绘出北京的民俗风情,将北京人的生存状态生动刻画出来,使北京特有的人文景观充分展现出来,也揭示了北京的文化底蕴。
在老舍先生的作品中,“京味”风格的体现是吸收与提炼老北京文化,经他选择性扬弃后的个人创作。
老舍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其“京味”风格所占的比重也有相应变化。
二、构成老舍作品中“京味”的因素(一)乡土味指的是北京的地域特色明显不同于其他地方,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小胡同、大杂院,白塔寺的庙会,天桥的杂耍,小酒铺闲聊等,这些都有一种独特的乡土气息浸透着。
(二)市井味主要是指下层市民体现出的一种气质、品格。
下层市民大多是小城市中的半无产阶级和一些小资产阶级,包括:小职员、小商贩、搬运工、车夫、匠人、等,也就是所谓旧社会的“引车卖浆之徒”。
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谋生也比较艰难。
他们既要保持劳动人民善良、勤劳、宽厚的素朴美德,同时还受传统规范的影响和统治阶级思想的侵染,使他们身上体现鲜明的“小市民”习气,即:虚荣、自私、狭窄。
老舍小说的京味名词解释
![老舍小说的京味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f2c483b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6.png)
老舍小说的京味名词解释老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描写京味儿生活著称。
京味儿是指北京特有的文化和风俗习惯,是老舍小说中经常涉及的主题。
本文将解释几个老舍小说中常出现的京味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作品中的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解释一下“胡同”。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居民区街区,由左右两行平行的住宅建筑组成。
胡同往往有独特的布局和特色的文化氛围,代表了老北京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胡同中的人们相互认识,社交活动频繁,人情味浓厚。
胡同也是老舍小说中人物活动的重要舞台,通过描写胡同生活,老舍展现了大家庭的温暖和人性的复杂。
其次,“大杂院”是老舍小说中常见的住宅类型。
大杂院是由多户人家共同居住的建筑群。
院子的面积一般较大,呈四合院或多合院的格局,多数是小楼或平房。
大杂院中常常有许多房间,住着三五十户人家。
这些家庭相互关联,有时合作经营生活,有时也存在摩擦和矛盾。
老舍通过描绘大杂院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展现了老北京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复杂性。
接下来介绍一下“犟嘴”。
犟嘴是北京方言中的一个词语,意为固执,顽固不化。
老舍小说中的很多人物都有犟嘴的性格特点,他们对自己的信仰和原则极为坚持,不肯妥协或改变。
有时犟嘴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同时也体现出北京人的坚韧和豪爽的性格特点。
另外一个经常出现的词语是“吆喝”。
吆喝是指从事叫卖、喊卖的行为。
在老北京的胡同里,吆喝声此起彼伏,成为街头巷尾的一种独特风景。
吆喝既是一种生计,也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老北京人的活力和幽默感。
在老舍的小说中,吆喝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描写方式,通过吆喝的声音,读者可以感受到老北京的热闹和生活的丰富多彩。
最后,我们来解释一下“过堂”。
过堂是指拜访、探访亲友时需要经过的过厅。
在老北京,人们重视亲友之间的往来互访,拜访亲友时通常要经过堂屋或厅堂,交流问候之后才可以进入内室。
过堂的过程是表达尊重和礼貌的方式,也是展示家庭文化和人情味的场合。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品析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品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24792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a.png)
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品析《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是在语言运用上展现出了京味的独特魅力。
在小说中,作者老舍通过精巧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初北京城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京味浓厚的语言风格。
首先,可以从对白的特点入手,发现《骆驼祥子》中的对白语言质朴、生动,充满了京味。
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对话往往直接,干脆,富有生活气息。
通过对话,读者可以感受到京味语言的独特魅力,仿佛置身于老北京的街巷中,听着人们用地道的北京话交流。
这种对白语言的特点不仅使小说更具真实感,也让读者更容易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体会其中的情感与冲突。
其次,可以分析小说中的描写手法,发现老舍在描写京味语言方面的用心。
在《骆驼祥子》中,作者通过对北京方言的运用,塑造了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他们的言谈举止更具地域特色。
在小说中,京味语言常常贯穿于人物的生活琐事中,如骆驼祥子在与顾宝生的交往中,他们的对话中充满了北京方言的独特韵味,展现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让读者更加了解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此外,可以探讨小说中的地名、物品等细节描写,发现其中蕴含着京味的独特魅力。
在《骆驼祥子》中,老舍通过对北京的地名、风俗、物品等的描写,展现了京味的魅力。
例如,小说中频繁出现的簸箕胡同、马勒房、衙门口等地名,以及老北京的传统物品如炕、炉灶等,都为故事增添了浓厚的京味色彩,让读者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老北京的风土人情。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骆驼祥子》中的京味语言不仅是对北京方言的运用,更是对老北京生活的真实描绘,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气息。
通过对对白的特点、描写手法以及细节描写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小说中的京味语言,感受其中的魅力,也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这部经典之作。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https://img.taocdn.com/s3/m/36d166f70242a8956aece40e.png)
孙若钿老舍作品中的“京味”从小读了许多课文,也看了许多文章,见惯了平铺直叙的陈述,看多了文辞繁缛的描写,一直很喜欢中学课本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觉得在一众中规中矩的课文中显得很特别。
等到看完此文的全集《城南旧事》后,我发现这种特别缘于林海音笔下展现的老北京风情,这让此书有了一股别样的“精气神”。
此后看了老舍的作品,无疑更让人眼前一亮。
老舍作品中也有这么一种精气神,使得他笔下的寻常琐事、市井风情如信手拈来,却又不似市井嘈杂的声音,高亢絮叨让人听而生厌。
老舍的作品,是处处透着一股爽利的气息的,就像我们平常所说的北京腔,明明喜欢处处带个儿化音却一点也不拖泥带水,让人听着格外舒服。
其比之《城南旧事》,则更多了作为旁观者对文中各种人物现象的调侃与客观思索,和更接近市井的民俗气息。
他的作品是这样的:即便你不知道作者是谁,但略略一看文章就能知道这是一个在北京生活多年的人写的。
他的作品充满了北京气息,按他的故事脉络氛围我们几乎可以勾勒出一个我们不曾见过的老北京。
那么这种“精气神”,便就是“京味”无疑。
关于“京味”,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用俗白、风趣的北京话书写北京城的人物、故事,表现具有浓郁京华色彩的风俗文化、人情世态。
老舍作品中的“京味”,我认为大致可以分为几个方面,分别体现在他叙述的语言文字、描绘的环境以及展现的文化风情上。
一、语言文化上洋溢出的京味其实说北京话的人很多,写文章的人也很多。
但是把京腔融入文字记叙成长篇,老舍先生是第一个。
老舍被称为语言艺术大师,他语言中的北京调调几乎每个作品都有且十分突出,却不会显得很刻意使读者感觉审美疲劳,也并不故作高深对某些事情讳莫如深。
这关乎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语言是先入为主的直观印象。
一篇文章的语言文笔首先决定了整篇文章的风格基调以及它对读者的吸引力。
我对老舍作品的喜爱,很大原因就是在于他的语言,几乎是原汁原味的京腔,干净利索,有股韵味,还十分幽默。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位代表作家张恨水在反映抗战生活的长篇小说《巴山夜雨》中,有个“许先生”始终未露面,主人公李南泉的介绍:“人家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文艺界第一流红人......许先生那分流利的国语,再加上几分幽默感,不用说他用小说的笔法去布局,就单凭对话,也会是好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舍小说中的“京味”论老舍小说的京味——浅谈老舍小说中的“京味“特征【内容摘要】“京味”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而言,它不仅是北京的风景气候,更重要的是写出北京人特有的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文化风尚。
老舍与京味小说有密切的关系,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源于土生土长得古都市民的北京情结,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了老舍小说中市民世界的独特京味特征。
【关键词】京味;平民色彩;独特的语言艺术;文化底蕴多年来,京味小说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因为是生活的淳朴,纯真的体现。
京味小说作为一种富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文学现象,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根基。
“京味”作为一种风格现象,包括作家对北京特有的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及所注入的文化趣味。
老舍出生于清末“多事之秋”的戊戌年底,出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
老舍来自市民阶层对平民市民阶层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他的创作题材都是写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幽默艺术着力描绘北京的民俗风情,体现了北京人的特殊文化心态。
精心寻找北京市民的外在形貌和内在气质,用特殊的“京味”语言来刻画北京市民的生存状况,表现浓厚的文化情调,形成老舍小说中的市民世界的独特的京味特征。
一.浓厚的平民色彩,展现各个市民阶层的京味文化。
(一)老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京味”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舍。
同时,老舍也把握住了“京味”文化精髓。
浓厚平民色彩的“京味”是老舍作品中的极其鲜明的特色。
“京味”这一独特的艺术风格不仅包括了老舍对北京独特感情色彩的表露,也包括了老舍对北京地方风韵,特具的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展示中由浅入深所呈现的文化趣味。
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上形成的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剧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地方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以及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区别。
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
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在小说中也对此作了一定的揭示、批判和嘲讽,老舍对他们的审美不是从抽象的认识和理论的观念出发,而是来自于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实际体验。
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商家、车夫、棚匠、司机、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巡警、流氓、妓女、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
同时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礼教、家风、古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礼节、谦恭随和、古道热肠,另一方面是受混乱时世的影响而中庸守旧、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
可以说,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
(二)最有名的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
从小说开头老舍对北京城里洋车夫分几派,各派车夫在体力、活儿路、作派、气质、精神上都有哪些异同的详尽的介绍,我们就能知道老舍对这一阶层的人们是了如指掌的。
小说主人公祥子本来是想凭力气来养活自己,他的理想也和他的人一样相当朴实,只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新车。
他凭着“一天省一毛钱,三年就能买上一辆新车”的韧劲终于买了一辆新车。
可是,在那个不公平的社会里,这个来自生活最底层的人力车夫连如此微小的生活愿望都不能得到满足,他在一次次厄运面前,经历了买车卖车的三起三落。
他不仅丢了车子,还丢了人生追求,丢了要强的精神,性格由坚忍不拔到最后的自暴自弃,从一个出人头地的“高等车夫”,滑落成了一个“下三烂”的街头流氓,从而走向个人主义的极端。
祥子的遭遇只是都市人力车夫中的一个侧面,他的悲剧人生却折射出了旧时代车夫们的心路历程。
祥子只是在这个旧时代的非常普通的农民,但是他的一生遭遇却是当时旧时代的生活缩影。
无形中投射着这个时代的农民悲惨生活现状。
(三)此外,老舍的市民世界有老派市民、新派市民、正派市民三类。
老舍十分擅长描绘家境小康的旧派市民形象。
如《二马》中的老马先生,《牛天赐传》中的牛老太太等,善良、驯顺而又保守、怯懦,还有浓厚的宗法封建色彩是他们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
老舍在刻绘人物病态精神时使用夸张手法,达到漫画式对传统文化和北京文化颓废心态的鞭挞。
“新派市民”的形象,在《离婚》、《牛天赐传》和《四世同堂》等作品中都出现过。
其中既有兰小山、丁约翰之类西崽,也有张天真、祁瑞丰、冠招娣等等一类胡同纨绔子弟,一味求新”、求“洋”而堕落,老舍以漫画式肖像手法对新派市民予以嘲讽。
老舍同情地注视着从事个体劳动的城市贫民,此类市民形象勤劳、善良、质朴、坚韧,祥子是其中的代表形象,在旧社会的扭曲挤压之中,最终沦为城市流氓无产者。
《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赵子曰》中的赵景纯,《二马》中的李子荣,是老舍理想市民形象的代表,老舍天真地赞美他们的侠义并以“大团圆”喜剧作为结局。
二.独特的语言艺术(一)老舍的“京味”特征表现在他独特的语言艺术。
老舍的语言艺术得力于他北京市民的语言及民间文艺的热爱和熟悉,老舍的一生都至力于他的语言艺术的锻造,追求一种俗白,清浅,简明有力的语言风格。
这与他所描述的市民社会相适合,老舍在“努力去找现在的活字”“把顶平凡的话调得生动有力”[1]老舍采用经他加工提炼的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了了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
文字“极平易,澄清如无波的湖水”,又添上些亲切,新鲜,恰当,活泼的味儿“善于运用北京土语,增加语言地方风味,如:写祥子身体“挺脱,硬棒”,写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曹先生家女佣称赞祥子是“老实巴交”都是取自北京人的唇口,又符合人物的身份,个性,教养。
如《骆驼祥子》中的一段“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层灰土在枝上打卷,枝条一动也懒的动,无精打采的垂着。
马路上一点水也没有,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
其中《骆驼祥子》中口语词汇相当丰富,运用了大量的口语动词、名词、形容词等,使《骆驼祥子》的语言准确、新鲜、活泼、亲切。
口语动词。
例如:文中“祥子莫名其妙,以为是教他快跑呢,他一拿腰,一气跑到家。
“拿(腰)”—(腰部)突然用力。
糊糊涂涂的扒搂了两碗饭,他觉得非常的无聊。
“扒搂”—迅速地用筷子往嘴里拨动。
口语名词,例如:鬼没有他们这么多的吃累!“吃累”,义为累赘、在现代汉语中“累”实则是疲惫之意。
口语形容词例如:大寿桃点着红嘴,插着八仙,非常大气。
“大气”,大方。
除了在用词上精心打造之外,老舍在词法句法上也颇用了些功夫。
为了符合口语习惯而采用简短的句子。
如:“跟车铺打印子,还不如给我一分利呢!”在现代文中往往会在句头使用“与其”与“还不如”承接起到强调的作用。
老舍还善于运用三项并列的结构,这不仅仅是个人的习惯,也是追求语音和谐的手段。
三项并列结构的节奏是整齐、紧张的,对立成分的节奏则是零散、松弛的。
一张一弛听起来很有顿挫。
如“昨天夜里的事教他疑惑,羞愧,难过,并且觉着有点危险”、“羞愧,怕事,难过,都没用”、“他不愿再走,不愿再看,更不愿再陪着她”等等。
《骆驼祥子》在使用北京口语中追求讲究、精致的美,老舍既注重了语言的通俗性,又注重了语言的文学性,做到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在他独特的体味与创造中,渗透着北京文化,这也是“京味儿”的重要表现。
(二)从创作伊始,老舍就在小说中注入幽默色彩,把幽默看成是作品的润滑剂,自我调侃与以“笑”泄“愤”。
早期老舍的作品有些许低级趣味和失之于油滑,经历了世事沧桑的磨砺,讽喻与抒情、悲剧、正剧、喜剧融合,成为了老舍独特的幽默风格。
作品《离婚》与其说是婚姻喜剧不如说是性格喜剧。
财政所的一群小职员及其家眷,围绕着离婚问题而烦恼,焦虑,到头来哪一个也没离成,夏日的燥热化为萧瑟的秋风,作品中题材没有奇遇巧合的趣事,情节没有大波大澜的起伏跌宕。
但是作品中却不缺乏喜剧的机智,诙谐,情趣。
利用语误与动作失调的机智,把幽默的基点与重点放在人物性格的矛盾上,以人物的性格来发展或呈现来控制幽默的分寸。
社会讽刺出之以之以司空见惯的小事,灵机妙用的插曲,神来之笔的隽语,加以幽默的浸淫便构成了浑然一体的幽默风格。
老舍的幽默艺术笑得机智,笑得自然,笑中有深意,有感伤,有责难,有怜悯。
老舍从人物性格与作品的情境出发,恰到好处第投射以幽默的视角,《骆驼祥子》中祥子身上暴露出一些愚拙可笑的性格弱点,虎妞对祥子的诱惑,假称“有了”的欺骗,对刘四自以为是的分析,怀孕之后的娇气,更带有喜剧色彩。
在祥子悲剧的命运中发掘人物祥子身上的喜剧因素,不仅丰富了性格的内蕴,而且加强了主题的多重义域,通过幽默叙事把社会批判与文化批判和谐融合为一体,使得小说凄楚抑郁的悲剧氛围得以适度调节,形成起伏跌宕,张弛有致的故事情节。
老舍的语言通俗、直白,却又加入了文学性,考究而不简陋,生动形象干净利落。
语气、句式、说话的神韵都带有北京文化的烙印,充满“京味”,在北京市井浅显通俗的口语中挖掘出精制动人的美感。
三.老舍小说中的“京味”文化底蕴老舍作品中不断第挖掘北京文化的精髓。
在现代文学史上,很少有作家像老舍这样执著地描写城与人的关系,他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几乎包罗了现代市民阶层的所有方面,显示了老舍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老舍在观察表现市民社会时,所采取的角度是独特的[2]。
如二三十年代主流文学通常对现实作社会阶级剖析的方法不同。
老舍始终用文化来分割人的世界,他关注的特定文化背景下人的命运,以及在文化制约中的世。
人情。
作为城的生活方式与精神因素的文化蜕变。
对老舍来说,市民社会中阶级的划分或上流下层的划分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文化对于人性及人伦关系的影响。
老舍小说在文化批判视野中所展开的的平民世界是富有独创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