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
而他则“招之则来,挥之则去”却始终不放
弃伐金复国的理想。
宁宗嘉泰三年被起用。次年,受宁宗召见,问以 北伐大计,但并未重用,将其改任镇江知府。辛弃疾
一方面积极备战,一边又劝韩 侂胄不可草率冒进。宁
宗开禧元年,因与韩意见不合而遭弹劾罢官,回到瓢
泉,其理想壮志彻底破灭。直到67岁,志未遂而离世。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
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 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
生!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
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
通判,不得实现报国之愿。作者不能被重用是因为
他的几个特殊身份: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
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
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
廷不肯让他带兵复国。
在这种情况下他深感压抑,内心充满了
愤懑不平。当他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
时面对大好河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
明确: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 对他的敬仰和向往。 “无觅”点出像孙仲谋这样的英雄人物再也无处可 寻了。“舞榭歌台”一句承接上文,感慨英雄事业的 流风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 的惋惜。
2. “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暗用:
用典的方式: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有时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 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就是暗用 典故。例如《江城子 • 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 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象是写“出 猎”,描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这是暗用了《楚 辞 • 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 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 “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在临安 过着游宴玩乐歌舞升平的生活,对金屈辱求和。他们 对起义军也一直害怕。
辛弃疾渡江之后,首先被解除了武装,后被派往 江阴作签判,帮助地方官处理政务。曾多次上书,陈 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 1181 )
罢官。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铅山等地二十余年,
体会词人的
用典
“登临意”
典故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人物
张翰 许汜 刘备 桓温
事迹
念鱼归隐
谋取私利 雄才大略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时光流逝
“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鲙, 尽西风季鹰归未?
典故用意
张翰
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 异族入侵的仇恨和对不思复国的南宋 朝廷的激愤。 抒发自己远大的抱负和胸襟。 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 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 写辛弃疾自伤壮志难酬,国运衰微, 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叹。
用典的作用:
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作用:
①使诗歌语言精练,有一种简约美;
②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 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以古喻今,文章 就显得古朴而文采斐然; ④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铺直叙,可收到 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辛弃疾
写 作 背 景

玉楼春·戏赋云山
辛弃疾

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 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度,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 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住。
稼轩驱使《庄》《骚》经、史, 无一斧凿痕,笔力甚峭。 ——《四库全书提要 · 稼轩祠 提要》
背 景: 这首词作于乾道四年至六年间建康通判任上。 这时作者南归已八九年,却投闲臵散,做一个建康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 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 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 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 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 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 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 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 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 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 悲愤而写下的。
用 许汜 刘备 典 可惜流年,
桓温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用典:

典故指诗文等作品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有 出处的词句。在怀古咏史诗中,不少篇章在吟咏主要 的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用典或 仰慕古人 , 或以 古人自况 , 感慨身世 ,或 借古讽今 等,使诗文言 简意赅,含蓄隽永。
明确:“想当年”三句颂扬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 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从而表达作者的仰慕。 “斜阳草树”三句写刘裕故居随着时间风雨的冲刷, 已经湮没在夕阳的余晖和枯枝败叶之中,在人间早已不 着一点痕迹。词人有一腔报国志,却难以向刘裕那样建 立丰功伟绩,仰慕与抑郁夹杂着苍凉之情溢于言表。
作者用这两个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游子”指谁? 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 团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挤 表达了词人什么情感? 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内心酸楚可想而知了… …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江景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 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明用:
用典的方式:
古典诗词在使用典故时,如果能使读者从字面一看便知 使用了某个典故的就是明用典故。这种现象在古典诗词中是 常见的,如苏轼《江城子 • 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这是明用《史记 • 冯唐列传》中的故事,东坡居 士在这里明用这个典故,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象冯 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 己召回,委以重任。这是古人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反映。 在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愤笔疾书“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这里明显化用了曹植《七步诗》里的句子:“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作者简介:
(1140-1207)字 幼安,号稼轩, 宋代历城人。辛 弃疾在词人中, 算是个英雄。
1161年,金国大举南犯,辛弃疾(21岁)率群 众2000多人在家乡起义,加入耿京的农民抗金义军, 担任掌书记职务。他表现出非凡的勇敢和坚定,干 了两件轰动一时的事。一是义端叛变投敌,辛弃疾 亲往追捕并斩了这个叛徒;二是亲率50 骑兵,直 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死耿京、瓦解起 义军的叛徒、内奸张安国。渡过淮水,到达建康 (南京)。

对于这些典故,我们一定要有所了解,并要很好 地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的方式,有 明用 的, 也有 暗用 的,有 正面 用的,也有 反其意 而用的。下面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有关用典的知识。
用典的分类: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 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
于是写下这首慷慨激昂的词。
诵读: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
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
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山景

落日、断鸿、游子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人的动作
找出富有表现 力的动词,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情感?
情感
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
苦闷
急切悲愤 忧愤孤寂
无人会, 登临意。
问题探讨:
2、这些景、物触发了作者哪些思 绪,即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休说鲈鱼堪脍, 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 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 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倩何人唤取, 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 明确: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 绩的英雄人物,表达对英雄的仰慕和崇敬, 激发起词人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 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因此, 用此二人典,又讽刺了宋王室昏聩不堪, 屈辱求和,软弱无能的现状。
3. “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明确:“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年号。宋文帝刘义 隆是刘裕的儿子,他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 听信王玄谟的北伐之策,结果一败涂地,北魏军队一 直追到长江边,声称要渡江,都城震恐。 “封狼居胥”是用汉朝霍去病战胜匈奴,于狼居胥 山举行祭天大礼的故事。 “仓皇北顾”是看到北方追来的敌人而张皇失色的 意思,极写惨败之情状。
问题探讨:
1、作者在赏心亭看到什么触动自己心弦
的东西?请把词中描写作者所见的触发他
的思绪的景、物的文字找出来?
2、这些景、物触发了作者哪些思绪,即 词人有哪些“登临意”?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 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无人会,登临意。
整体感知:
Baidu Nhomakorabea
全词写了什么内容?
典故
根据这几个典故,我们可
以把这首词分为几个部分?
典 故
1、“千古江山……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孙权 2、“斜阳草树……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 3、“元嘉草草……赢得仓皇北顾” ——刘义隆 4、“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 5、“凭谁问……尚能饭否” ——廉颇
江景
山景
落日、断鸿、 游子
江景 落日
水天相接,无边无际,显得空寂苍凉。 意 境?
修辞手法? 山景 比喻、拟人,清秀之美。移情入景,满怀愁恨
断鸿 游子 指自己。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
深层含义? 喻南宋国势衰颓,也表达了作者的愁苦 悲凉心情。 喻因飘零的身世而悲苦和孤寂的心情 深层含义?

正用:
用典的方式:
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 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以典代人,通过文章既以赞李云, 也以自赞。“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 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 (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 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 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 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 谢眺;区别于“大谢”(谢灵运)。李白非常推崇谢眺,这里 有自比的意思。这两句中,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 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眺那样清新隽永。
用典的方式:

反用:
有的词人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 疾的《满江红 • 送李正之提刑入蜀》:"蜀道登天,一杯 送、绣衣行客" 极力鼓励李入蜀做一番事业,首句化用 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 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在《蜀道难》中要突 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在《满江红》中却强调 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了。
①刘义隆的典故用意何在?
明确:借古讽今,告诫南宋 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 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4. “四十三年……一片神鸦社鼓” ——佛狸祠
明确:这几句的语序可调整为“望中犹记四十三 年扬州路烽火”。 “佛狸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谟军队 时在长江北岸建造的行宫,现在当地百姓年年在佛狸 祠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沦陷区的人民安于异族统 治,多可悲啊! 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忘记收复失地更让 人心寒。
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
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
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清平乐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