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月经不调的 种辩证类型
月经不调辩证
![月经不调辩证](https://img.taocdn.com/s3/m/2539010e6bd97f192279e943.png)
1,肝气郁结型:肝主疏泄,若情绪抑郁,肝失通达,疏泄无度,属于阙阴肝气失调。
症状:月经后期或者先后不
定期甚至闭经,经前乳房胀痛,月经量少,经行不畅。
处方柴胡,白芍,当归,青皮,益母草,山栀,丹皮,枳壳
2,心肝火旺型:心为肝之子,心血充沛,则肝有所涵,心肝火旺,冲任血海受灼,则排血妄行,子令母实,肝实
泄其子,药用柔润养血,焦苦清热凉血之品,清心火平
肝热,胞宫自调。
症状:月经先期,经行量多,或倒经,
舌苔薄黄,脉细数,处方:生地,黑旱莲,白芍,丹皮,
炒栀子,黄芩,地骨皮,白茅根,
3,肝郁血热型:肝为刚脏,内寄相火,肝气调达,相火宁静,若肝郁化火,相火内燃,则血海灼沸,故予以苦寒
清肝凉血之品,加滋水之品,使热泄而水不与俱泄,损
中有益。
症状:月经先期或每月两次,或者倒经,色红
质黏,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生地,地
骨皮,黄柏,丹皮,阿胶,炒旱莲,黄芩,炒山栀,甘
草。
4,肝郁血瘀型:肝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藏血以逐其用,若情志失调,肝郁气滞,气滞者血凝,以致月事不行。
瘀症通其滞,用活血化瘀的药加疏肝理气的药,脉络得
通则经水畅行,处方:桃仁,当归,生地,红花,川芎,
香附,泽兰,丹参,甘草,柴胡10,肝阴不足型:经水者,。
中医讲月经不调的 种辩证类型
![中医讲月经不调的 种辩证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097083abb8f67c1cfad6b8da.png)
中医讲月经不调的7种辩证类型
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症状,很多女性朋友经常忽视其治疗,长期月经不调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严重者会导致不孕,下面看看博粹堂中医介绍月经不调的类型。
1、血热型症状:月经不调,经血色红或有紫块或深红,质粘而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咽干口燥,颜面潮红,尿黄便结,舌红苔黄。
治疗:宜清热凉血。
2、肝郁化热型症状:月经不调,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及小腹胀痛,胸闷不舒,烦躁易怒或善叹息,嗳气食少,经血色红或紫,舌边尖红,口苦咽干,苔薄黄。
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
3、气虚型症状:经行先期,或经期延长,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软乏力,心悸气短,食少便溏,小腹空坠,舌淡苔薄。
治疗:宜补气摄血。
4、血虚型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谈,质清稀,头晕眼花,心悸怔肿,少寐多梦,面色萎黄无华,舌淡少苔。
治疗:宜补血益气。
5、血寒型症状:经期延后,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薄白。
治疗:宜温经祛寒。
6、气滞型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暗。
治疗:宜理气活血。
7、血瘀型症状:月经错后,或经来量少,色紫黑有块,小腹胀痛拒按,或刺痛,血块排出后其痛减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治疗:宜活血化瘀。
中医视角下女性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
![中医视角下女性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a1ac26d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b.png)
中医视角下女性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重要表现,它的正常与否往往反映着身体的健康状况。
月经不调,是许多女性在生活中可能面临的问题。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月经不调并非单一原因所致,而是涉及到多种因素,需要通过辨证论治来找出根源,从而进行有效的调理和治疗。
中医认为,月经的产生与调节与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
脏腑之中,肾、肝、脾的功能尤为重要。
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藏精。
若肾气不足,则天癸不至,冲任不盛,血海空虚,可导致月经后期、量少,甚至闭经。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
若肝气郁结,气血不畅,则会出现月经先后不定期、经行乳房胀痛、痛经等症状。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就可能引起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问题。
气血的充盈与调和也是维持月经正常的关键。
气血不足时,血海不盈,月经往往量少、色淡、质稀。
而气血瘀滞,经血运行不畅,则会出现经行腹痛、有血块等表现。
在经络方面,冲任二脉与月经关系最为密切。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就会导致月经周期和经量的异常。
月经不调的辨证论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常见证型:1、肾虚型肾气虚:多表现为月经初潮推迟,量少,色淡暗,质稀。
伴有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等症状。
治疗应以补肾益气、养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如大补元煎。
肾阴虚:常见月经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
伴有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
治法为滋肾养阴、调经止血,方用左归丸合二至丸。
肾阳虚: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稀。
伴有畏寒肢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等。
治疗宜温肾助阳、养血调经,选用右归丸。
2、肝郁型肝郁气滞:月经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暗红有块。
伴有胸胁、乳房胀痛,烦躁易怒。
调理应疏肝理气、活血调经,可用逍遥散。
肝郁化热:月经先期,量多,色紫红,质稠。
伴有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满。
治疗当疏肝清热、凉血调经,方剂如丹栀逍遥散。
3、脾虚型脾气虚:月经先期,量多,色淡,质稀。
月经不调有哪些中医辨治?
![月经不调有哪些中医辨治?](https://img.taocdn.com/s3/m/bd071272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3c.png)
月经不调有哪些中医辨治?一、什么是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和经量的异常变化。
正常情况下,女性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可在24至35天之间视为正常范围。
每次月经持续3至7天,每天平均出血量为20至80毫升。
当月经周期、经血量、经血质地等发生异常变化时,就可以诊断为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月经周期延长、缩短或不规律,经血量增多或减少,经期过长或过短等。
常伴有腹痛、乳房胀痛、腰酸背痛、无力、头晕、心慌、失眠等症状。
二、中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中医认为,月经是女性生理周期的表现,涉及到肝、脾、肾三脏的调节。
月经不调的主要病机有肝郁、脾虚、肾虚、瘀血等。
1.肝郁和情志相关肝郁是指情志不舒畅引起肝气郁结,影响到了月经的调理。
情志因素主要有愤怒、抑郁、烦躁等。
当肝气郁结,阻滞经络,影响了血液运行和血气的调理,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的症状。
2.脾虚导致气血不足脾主运化,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
当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受损,就会导致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月经的正常流动。
3.肾虚导致藏精不足肾主生殖系统,主要功能是生殖和藏精。
当肾气虚弱,肾阳下陷,藏精受损,就会导致月经不调的出现。
4.瘀血阻滞经络瘀血是指血液运行不畅,聚集在经络中阻塞了经血的正常流动。
瘀血可以由于气机郁滞、血液循环障碍等多种原因引起,导致月经不调。
三、中医辨证论治根据中医对月经不调的认识,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辨治方法。
1. 活血化瘀方法活血化瘀的方法适用于经血凝滞、经期过长或过短等症状,通常通过调理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来改善状况。
常用的一些中药有: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等。
此外,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也常用于活血化瘀。
2. 补肾滋阴方法补肾滋阴的方法适用于肾虚型月经不调,常表现为月经稀少、色暗、质稠等。
此类方法主要通过补养肾气、滋润阴液来调理。
常用的中药有:黄精、淮山、枸杞子等具有滋阴补肾的药物。
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良好的饮食习惯来辅助治疗。
8大类型月经不调中医治疗
![8大类型月经不调中医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529978a6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06.png)
*导读:中医辨证治疗月经失调疗效满意,下面分别阐述中医辩证治疗月经不调的中药方及典型病例。
*1脾.肾气虚型。
主证:月经周期紊乱,或先期而至,或后期未来,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量多,经色淡,质稀薄,面色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小腹冷坠,纳呆便溏,夜尿多。
舌质淡胖有齿印,苔白,脉细无力,尺脉弱。
治法:健脾补肾,益气调经。
方药:举元煎合归肾丸加减。
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熟地2克,川续断15克,补骨脂15克,菟丝子20克,艾叶10克,首乌30克,当归12克。
方解:本方用党参、黄芪、白术健脾益气,熟地、补骨脂、菟丝子、川续断补肾,艾叶温经止血调经,首乌、当归养血调经,炙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法:正值经期量多,去当归,加阿胶12克(另溶)、乌贼骨12克、金樱子30克、艾叶用炭以止血。
经期延长,日久不断,加炒蒲黄10克、益母草30克以祛瘀止血。
纳呆食少,加淮山药20克、砂仁9克(后下)、陈皮6克以行气健脾胃。
若月经后期未至加巴戟9克、牛膝12克、鸡血藤30克、川芎10克以通经。
典型病例陈,女,岁,干部,门诊号1患者近一年月经紊乱,〜天一潮,历〜天干净,用卫生巾〜包,今正值经期第2天,经量多,色淡红,时挟血块,面色白,神疲乏力,头晕,腰酸痛,无腹痛,口淡,纳呆,夜尿多,大便烂,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沉细,诊为月经失调,中医证属脾肾气虚型,拟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首乌30克,阿胶15克(另溶),补骨脂15克,川续断15克,金樱子30克,艾叶10克。
每日1剂,复煎再服。
用药两天,阴道流血减少,上方加乌贼骨15克,用药7天月经干净,经净后上方去阿胶、艾叶、乌贼骨、金樱子,加菟丝子15克,茯苓1克,当归9克,经潮时守原方,共治疗3个月,月经基本恢复正常。
肝.肾阴虚型。
主证:月经周期多提前,或先后无定,经期延长,经色鲜红,量或多或少,两颧潮红,手足心热,咽于口燥,失眠多梦,小便黄少,大便于结。
中医谈月经不调类型
![中医谈月经不调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e78a311759eef8c75fbfb3f1.png)
中医认为经水出诸肾,指出月经病和肾功能有关,和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也相关。
主要分为两种:一是虚证,即“不荣则痛”,是由于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这类人平时应注意调补,补气养血或滋补肝肾。
二是实证,即“不通则痛”,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造成的,这类人宜祛淤止痛,活血通气。
现代人缺乏运动,多为不通之症。
中医对月经不调的分类:①血虚型。
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质清稀,伴有眩晕,失眠,心悸,面色苍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无力。
②肾虚型。
证见月经初潮较迟,经期延后,量少,色正常或暗淡,质薄,伴有腰酸背痛,舌正常或偏淡,脉沉。
③血寒型。
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或色淡质稀,伴有小腹冷痛,喜温喜按,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沉紧或沉迟无力。
④气郁型。
证见月经后期,量少色暗有块,排出不畅,伴有小腹胀痛,乳胀胁痛,精神抑郁,舌正常或稍暗,脉弦涩。
⑤血热型:症见经来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稠或有块,伴心烦口渴,腰腹胀痛,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
⑥实热型:症见月经提前而至,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而稠,伴心烦,口干,面红,尿黄,便干症。
治疗月经不调的方法1、采用中药调理,博粹堂中医根据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对症治疗,通过辩证三期,即经前调气、经期调血,经后调补,调理患者的气血、化瘀散结,帮助患者补益心脾、活血化瘀,达到调节内分泌的目的,进而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
2、采用物理疗法进行辅助治疗,能够很快将患者体内一些淤积清除干净,达到平衡气血的目的,从而还能使得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水平到达最佳状态,帮助女性恢复正常月经规律,对调节月经不调有好的帮助。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的中医学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44f049a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a5.png)
月经不调【辨证论治】月经不调是妇科最常见的一种病证。
凡外感六淫、伤七情,以及房室不节,饮食劳倦,或受其他疾病的影响,均可引起月经不调。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等方面的异常改变而出现病态者。
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和月经过少等。
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一月来两次,并连续3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
如仅提前三、五天,并无其他不适的,或偶尔提前一次者,都不属月经先期围。
【病因病机】引起月经先期的主要原因是血热妄行或气虚不固两种。
1.血热妄行嗜食辛辣或外感邪热致阳盛血热;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热迫冲任,致经血先期而下。
2.气虚不固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或饮食失调,或忧思伤脾,使脾气虚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月经先期而下;也可因产育过多或房室过劳,肾气不固,冲任失约而为月经先期。
【辨证论治】1.血分实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量多质稠,色鲜红或紫红,兼有面红唇赤,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清经散加减。
药如生地、丹皮、白芍、玄参、地骨皮、青蒿、旱莲草、黄柏。
经行有块加泽兰、丹参活血化瘀;乳房、小腹胀痛加川楝子、橘叶行气止痛;经量较多者酌加地榆、槐花、仙鹤草收敛止血。
2.肝郁化热【临床表现】月经先期,经量或多或少,色鲜红或紫,常夹瘀块,经前乳房、胸胁或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苔微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药如柴胡、当归、白芍、白术、丹皮、栀子、香附、炙甘草。
经量少而有块者,加泽兰、益母草活血化瘀;有寒热往来者,去白术、白芍、加半夏、黄芩和解少阳;有潮热者,去柴胡,加青蒿、鳖甲清虚热。
3.阴虚血热【临床表现】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经期偏长,兼见颧红面赤,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两地汤加减:药如生地、地骨皮、玄参、白芍、麦冬、阿胶。
虚热甚者,可加银柴胡、胡黄连;午后潮热者,加青蒿、鳖甲养阴清热。
月经失调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
![月经失调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f267057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7.png)
月经失调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月经失调,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给不少女性带来了身心上的困扰。
中医在诊治月经失调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认为,月经失调的发生与女性的脏腑功能、气血盛衰、经络通畅与否等密切相关。
常见的辨证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肝郁气滞型现代社会中,女性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容易导致情志不畅,肝郁气滞。
这类患者月经往往先后无定期,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
同时,还伴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心烦易怒,嗳气食少等症状。
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调经为主。
常用的方剂如逍遥散加减。
药物组成包括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煨姜等。
其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祛湿;薄荷助柴胡疏肝散热;煨姜温胃和中。
同时,患者自身也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恼怒、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二、肾虚型肾为先天之本,主生殖。
若先天禀赋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伤肾,都可能导致肾虚。
肾虚又分为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种情况。
肾阳虚者,月经往往后期,量少,色淡质稀,伴有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夜尿多,面色晦暗,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宜温肾助阳、养血调经,常用方剂如右归丸加减。
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鹿角胶、菟丝子、杜仲、当归、肉桂、制附子等。
肾阴虚者,月经先期,量少或多,色红质稠,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当以滋肾养阴、调经止血为主,方剂可选左归丸合二至丸加减。
所用药物有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牛膝、菟丝子、鹿角胶、女贞子、旱莲草等。
三、脾虚型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导致脾气虚。
这类患者月经往往先期,量多,色淡质稀,伴有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应以补脾益气、摄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如归脾汤加减。
药物有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龙眼肉、酸枣仁、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等。
中医辨证与治疗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与治疗月经不调](https://img.taocdn.com/s3/m/72655896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5e.png)
中医辨证与治疗月经不调中医对于月经不调的见解与治疗有一定的成就和效果,很多患者都愿意选择中医治疗来调整自己身体,那么中医如何治疗月经不调呢?下面是小编为你收集有关于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治疗,希望你会喜欢。
中医辨证治疗月经二十余日即来,甚至半月一至,称为经行先期,先期而至机理,肝经有热者,有之;气虚不固者,亦有之;兼见心烦易怒,胁痛口苦,经色深红,质稠不淡,舌红脉数,即因肝经有热,血不内藏于肝而提前疏泄所致;兼见心悸气短,少气懒言,经色淡红而稀,舌淡而嫩,脉缓无力,即气虚不能束脉,脉络松弛,气虚不固使然。
中医辨证将其分为以下4种常见证型:阳盛血热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鲜红或紫红,伴有面赤,烦躁易怒,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宜清热凉血,方用清经散、丹栀逍遥散等。
阴虚血热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不多,甚至减少,色鲜红质稠,伴有面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心烦失眠,口干,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方用两地汤、清化饮等。
气虚不摄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多色淡,质清稀,伴有心悸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
治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等。
肾虚不固型患者月经先期,月经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质稀薄,伴有腰脊酸痛,腿脚无力,舌淡,脉细弱。
治宜补肾固冲,方用龟鹿补冲汤等。
造成的危害①痛经。
月经期间合并下腹部严重疼痛,影响工作和日常生活。
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②经前期综合征。
少数妇女在月经前出现的一系列异常征象,如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烦躁易怒、抑郁、失眠、头痛、乳房胀痛等。
多由于性激素代谢失调和精神因素引起。
治疗以适当休息为主,必要时可用镇静及利尿剂,也可用孕激素、雄激素、溴隐亭等抗雌激素疗法。
③多囊卵巢综合征。
原因不明。
表现为月经稀发或闭经、不孕。
多毛和肥胖等症状,双卵巢呈多囊性增大,可用激素手术治疗。
④绝经期综合征:指部分妇女在绝经期前后出现性激素波动或减少所致的一系列躯体及精神心理症状,分为自然绝经和人工绝经。
月经不调的辨证施治:湿热、血瘀与气滞
![月经不调的辨证施治:湿热、血瘀与气滞](https://img.taocdn.com/s3/m/396ccf6a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a9.png)
月经不调的辨证施治:湿热、血瘀与气滞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的异常变化,如经期延长、经期缩短、经量过多或过少等。
中医学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与湿热、血瘀和气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湿热、血瘀和气滞三个方面进行辨证施治的详细介绍。
湿热是导致月经不调的常见病因之一。
湿热是机体内湿气和热气积聚所致,常以经期过多、颜色深红、质稠粘腻为特点。
湿热型的月经不调主要表现为经期提前或延后,经量过多,色黄或呈脓血样。
针对湿热型月经不调,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如黄连、黄芩、薏苡仁等具有清热解湿的药物。
此外,饮食方面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的食物,多食用清热解湿的食物,如冬瓜、黄瓜、藕等。
血瘀是导致月经不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血瘀是指经血在经络中滞留不畅,引起经期过长或过短、经量过多或过少等不正常现象。
血瘀型的月经不调常伴有经痛、月经颜色较暗、凝块较多等症状。
对于血瘀型月经不调,可以选择活血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如川芎、当归、桃仁等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
此外,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也有助于改善血瘀引起的月经不调。
气滞是月经不调的另一个常见机制。
气滞是指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血排出不畅,出现经期延后、经痛、经量不稳等情况。
气滞型的月经不调可以选择理气和中药进行改善,如柴胡、香附、青皮等具有舒肝理气作用的中药。
此外,定期适量进行有氧运动,舒缓身心压力,有助于改善气滞引起的月经不调。
在辨证论治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体质、病程等因素,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了针对具体病因进行辨证施治外,还应注意调节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等因素对月经的影响。
总之,湿热、血瘀和气滞是导致月经不调的常见病因。
通过辨证施治,选择适合的中药和生活调节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月经不调的症状,恢复月经的正常周期和质量。
然而,为了确保疗效的最大化,建议患者在治疗前咨询中医师的建议,并按照医嘱规范进行治疗。
中医辨证女性月经不调的症状及对症治疗
![中医辨证女性月经不调的症状及对症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1995d69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88.png)
中医辨证女性月经不调的症状及对症治疗对于女性来说,月经是身体健康的“晴雨表”。
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的病症之一,给不少女性带来了困扰。
中医在诊治月经不调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
月经不调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月经周期异常、月经量异常、月经颜色和质地异常,以及伴随月经出现的其他症状。
月经周期异常是月经不调的主要表现之一。
正常的月经周期一般在21 至 35 天之间,如果月经周期短于 21 天,称为月经先期;超过 35 天,则称为月经后期;如果月经周期没有规律,时而提前,时而推后,超过 7 天以上,这种情况被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量异常也是月经不调的常见症状。
月经量过多,表现为月经期间出血量明显超过正常范围,甚至出现大量血块,可能导致贫血等问题;月经量过少,则是指月经出血量明显少于正常,点滴即净,或者行经时间短于 2 天。
月经颜色和质地的变化也能反映出问题。
月经颜色淡红,质地稀薄,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月经颜色深红或紫红,质地黏稠,甚至有血块,往往提示体内有热或者有瘀血。
除了上述主要症状外,月经不调还可能伴有其他症状。
例如,月经前或月经期间出现乳房胀痛、头痛、腹痛、腰酸等不适,或者情绪波动较大,如烦躁、易怒、抑郁等。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二脉损伤等密切相关。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症状,中医将月经不调分为多种证型,并进行相应的辨证论治。
气血不足型月经不调,多表现为月经周期延后,月经量少,颜色淡红,质地稀薄,患者常常面色苍白或萎黄,神疲乏力,头晕眼花,心悸气短。
治疗上以补气养血为主,常用方剂如归脾汤。
肝郁气滞型月经不调,常见症状为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量或多或少,经行不畅,伴有乳房胀痛、小腹胀痛,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
治疗以疏肝理气调经为原则,常用的方剂如逍遥散。
血热型月经不调,又分为实热和虚热两种。
实热型表现为月经先期,量多,颜色深红或紫红,质地黏稠,伴有口渴心烦,小便黄,大便干结等症状。
黄帝内经中的妇科病症辨证论治
![黄帝内经中的妇科病症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ac0348e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62.png)
黄帝内经中的妇科病症辨证论治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关于妇科病症的辨证论治,对于现代妇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黄帝内经中选取几种常见的妇科病症,探讨其辨证论治方法。
一、月经不调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长短不规律,经量过多或过少,甚至出现闭经等现象。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月经不调主要与气血失调有关。
治疗月经不调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1.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经期腹痛,经血颜色紫暗,凝血不畅,经量较少。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仁、红花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2. 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经期腹痛,经血颜色暗红,质稠,经量较少。
治疗应以补气养血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3. 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经期腹痛,经血颜色淡红,质稀,经量较少。
治疗应以补气养血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二、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子宫壁内。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子宫肌瘤主要与气滞血瘀有关。
治疗子宫肌瘤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1. 气滞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血颜色紫暗,凝血不畅。
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可选用桃仁、红花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2. 气虚血瘀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血颜色暗红,质稠。
治疗应以补气养血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3. 气血两虚型主要表现为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经血颜色淡红,质稀。
治疗应以补气养血为主,可选用黄芪、党参等药物,配合适量的调经中药,如当归、川芎等。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异位生长在子宫外的疾病,常见症状为经期腹痛、月经不调等。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主要与气滞血瘀有关。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应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ppt课件
![月经不调的中医治疗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3a9f4f5524de518964b7d8e.png)
血、津、精的产生、输布、储藏的失常,在女性从而会
出现月经失调的病变。然而,引起这一系列病变的因素
有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和体质因素。淫邪因
素之中以寒、热、湿为多发;情志因素以怒、思、恐为
常见;生活因素主要是指早婚多产、房事不节、饮食失
调、劳逸过度、跌仆损伤、调摄失宜等;体质因素 (包
括先天因素)是指人体的体质强弱而言,即脏腑、经络、
气盛,则先天之精化生的天癸,在后天水谷之精的 充养之下最后成熟,同时通过天癸的作用,促成月 经的出现。
• 天癸至
•
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天
癸至是天癸自肾下达于冲任,并对冲任发挥重要
生理作用。
• 任脉通,冲脉盛
•
任脉在天癸的作用下,所司精、血、
津、液旺盛充沛。天癸通并于冲脉,冲脉在天癸
的作用下,广聚脏腑之血,使血海盛满。
一、月经概述
• "胞宫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
•
胞宫周期性地出血,月月如期,经常不变,
称为“月经”。因为其犹如月亮的盈亏,海水之涨落,
有规律和信征地一月来潮一次,故又称其为“月事”、
“月水”、“月信”等。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中记
载 “女子,阴类也,以血为主,其血上应太阴,下应
海潮。月有盈亏,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与之相
• 血溢胞宫,月经来潮
•
月经的产生是 “血海满盈,满而自
溢”的理论,因而血溢胞宫,月经来潮。
• 与月经产生的生理活动有关的因素
•
基于以上月经产生机理的基本过程,我
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因素与月经产生的生理活动有关:
督脉的调节、带脉的约束、气血的化生 (月经的最基
本物质)、而脏腑又为气血之源。在经络上,五脏六腑
月经不调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施治
![月经不调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e61ab089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32.png)
月经不调如何通过中医辨证施治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妇科问题之一,给女性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中医在治疗月经不调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调理月经,恢复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冲任损伤等因素密切相关。
常见的月经不调类型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
下面我们来分别了解一下这些类型的辨证施治方法。
月经先期是指月经周期提前 7 天以上,甚至 10 余天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中医认为,月经先期主要有以下几种证型。
一是气虚型。
主要表现为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
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上以补气摄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二是血热型。
又分为阳盛血热、阴虚血热和肝郁血热三种情况。
阳盛血热者,月经提前,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心烦口渴,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疗以清热凉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清经散。
阴虚血热者,月经提前,量少色红质稠,咽干口燥,手足心热,两颧潮红。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以养阴清热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两地汤。
肝郁血热者,月经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深红或紫红,有血块,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烦躁易怒。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疗以疏肝清热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丹栀逍遥散。
月经后期是指月经周期延后 7 天以上,甚至 3 到 5 个月一行,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
其常见证型有以下几种。
一是肾虚型。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暗,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面色晦暗,或面部暗斑。
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以补肾养血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当归地黄饮。
二是血虚型。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或萎黄。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以补血益气调经为主,常用方剂为大补元煎。
三是虚寒型。
月经延后,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暖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大便稀溏。
月经不调的中医证治法
![月经不调的中医证治法](https://img.taocdn.com/s3/m/a091cc7b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3942373.png)
月经不调的中医证治法引言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异常或出现经血量、质地、颜色等方面的异常情况。
因其症状多样,病因复杂,需综合中医辨证施治。
本文将介绍中医学对月经不调的常见证候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希望能够为广大女性朋友对月经不调有所了解,并借助中医的治疗方法恢复身体健康。
一、气滞血瘀证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提前,经血颜色紫暗,质地稠厚,夹有血块;•腹痛经痛明显,可伴随胸闷、腹胀等症状;•睡眠质量差,精神疲倦,舌质紫暗,脉象涩。
2. 治疗方案•疏肝理气,舒经活络:如柴胡汤等,以舒展气机,疏通经脉;•活血化瘀,止痛散结:如桃仁承气汤等,以疏通经络,化解血瘀,缓解疼痛。
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提前,经血颜色暗紫,质地稀薄,夹杂血块;•月经量少,甚至出现闭经;•乏力倦怠,面色苍白,容易头晕,脉象细弱。
2. 治疗方案•补气养血,调理月经:如四物汤等,以益气养血,滋养生血;•活血化瘀,调理月经:如活血化瘀汤等,以活血化瘀,调理经血。
三、肝郁脾虚证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不规律,经血颜色淡红或不正常;•月经过多或月经过少;•容易烦躁易怒,食欲不振,泛酸嗳气,舌体淡红,脉络弦细。
2. 治疗方案•调理肝脾,疏肝利胆:如柴胡益气汤等,以调理肝脾,疏肝理气;•益气健脾,调理月经:如四君子汤等,以益气健脾,调理月经。
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延长或提前,经血质地稠厚,色暗,夹有血块;•月经量少,甚至出现闭经;•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舌质淡红,脉象细弱。
2. 治疗方案•补肾养血,调理月经:如六味地黄丸等,以补肾养血,调理月经;•活血化瘀,调理月经:如补中益气汤等,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五、气血两虚证1. 证候特点•月经不调,经期不规律,经血量少,色淡,夹有血块;•面色苍白,乏力倦怠,容易出汗,记忆力减退;•舌体淡红,脉象细弱。
2. 治疗方案•补益气血,养阴调理月经:如八珍汤等,以补益气血,养阴调理月经;•活血化瘀,调理月经:如桃仁承气汤等,以活血化瘀,调理月经。
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治疗
![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d6dd052daf45b307e87197c7.png)
月经不调的中医辨证治疗月经先期月经周期每月提前超过7天,甚至半个多月一行,连续二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病因病机:多由血热热扰冲任致血海不宁,或气虚统摄无权或闭藏失职致冲任失固所致。
辨证论治:月经的量、色、质为主,结合形气色脉全面辨证。
其次注意兼证。
治疗重在调理周期,使之恢复常度。
宜非经期服药。
分证论治 1.血热证:<1.阳盛血热证:清热凉血,量多者安冲止血—清经散 <2.肝郁血热证:疏肝清热调经。
—丹栀逍遥丸 <3.阴虚血热证:滋阴清热调经。
—两地汤2.气虚证:<1.脾气虚弱证:健脾益气,固冲摄血—归脾汤 <2.肾气不固证:补肾益气固冲—加参寿胎丸月经过多经血较常量明显增多,称为月经过多。
病因病机:多由气虚摄纳无权,冲任不能约制经血,或血热热伏冲任,迫血妄行,以致阴血流溢失常所致。
气虚:脾虚气弱,经血失于统摄,冲任不固而致经多。
或流产、手术损伤肾气,以致脾肾气虚,冲任失固所致。
血热:肝郁化火,热伏冲任,迫血妄行,血流散溢。
辨证论治:以月经周期、色质为主,参合其它脉诊证辨其虚实,辩证中注意疾病的转化,血热证阳盛者病程日久可致气随血耗,出现血热兼气虚证象,素体阴虚者,失血日久,气阴两虚,常出现气阴两虚夹血热证象。
宜于经期服药,以止血为主,急则治标,务在减少经量。
治以益气摄血或凉血止血。
分证论治 1.气虚证:益气升阳,摄血固冲。
—举元煎+炮姜炭、焦艾叶温经止血,乌贼骨收涩止血。
2.血热证:清热凉血止血—十灰丸月经后期月经周期每月推后八、九天,甚至四、五十天一潮,连续两个周期以上称为月经后期。
病因病机:多由机体营血不足,血海空虚,不能按时满溢而致;或肾精不足,无精化血,冲任不盈,血海届时不满;或先天肾气不足,血海不能按时施泄所致。
亦有因寒凝、气滞、痰阻致气血运行不畅,经脉迟滞,冲任受阻而致。
虚证中有血虚、脾虚、肾虚;实证有寒凝、气滞、痰阻。
辩证要点:根据月经量色质、全身症状、形气色脉,辨其寒热虚实。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https://img.taocdn.com/s3/m/e0b7c70c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12.png)
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妇科疾病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出现的各种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妇科
感染、不孕不育等。
中医认为,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体内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妇科
疾病时,首先要进行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进行
针对性的治疗。
一、月经不调的辨证施治
月经不调是指女性月经周期、周期、量、性状等方面出现异常现象。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脾肾阳虚型、
气血两虚型等几种类型。
根据不同类型的辨证,可采用调经汤、逍遥丸、补中益气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二、妇科感染的辨证施治
妇科感染包括阴道炎、宫颈炎等多种疾病,常见的症状有白带增多、瘙痒、异味等。
中医认为,妇科感染的发生与体内湿热、阴虚火旺等
因素有关。
根据辩证,可选用败毒散、黄连解毒片等进行清热解毒。
三、不孕不育的辨证施治
不孕不育是指夫妻生活正常一年以上仍未怀孕的情况。
中医认为,
不孕不育可能是由肾虚、气血不足、瘀滞等原因所致。
根据不同的辨证,在治疗上可选用四物汤、六味地黄丸、调经益肾颗粒等中药进行
调理。
总之,妇科疾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个性化治疗,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从根本上调理身体,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提高机体抵抗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希望广大女性朋友在遇到妇
科问题时,能够及时寻求中医师的帮助,获得准确的辨证治疗,早日
康复。
月经不调的中医分型
![月经不调的中医分型](https://img.taocdn.com/s3/m/385f8ec0650e52ea551898f8.png)
月经不调的中医分型:气血两虚型、血寒型、血热型(实热、虚热)、气滞血瘀型、肾虚型等。
各型月经不调的表现:1、气血两虚型:月经周期提前或错后,经量增多或减少,经期延长,色淡,质稀。
或少腹疼痛,或头晕眼花,或神疲肢倦,面色苍白或萎黄,纳少便溏。
舌质淡红,脉细弱。
2、血寒型:经期延后,量少,色黯有血块。
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
3、实热型:月经先期,量多,色深红或紫,质稠粘,有血块。
伴心胸烦躁,面红口干,小便短黄,大便燥结。
舌质红,苔黄,脉数。
4、虚热型:经来先期,经期延长,量多,色红,质稠。
或伴两颧潮红,手足心热。
舌红,苔少,脉细数。
5、气滞血瘀型:月经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经行不畅。
或伴小腹疼痛拒按,或有胸胁、乳房、少腹胀痛,脘闷不舒,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涩。
6、肾虚型:月经周期先后无定,量少,色淡红或黯红,质薄。
腰膝酸软,足跟痛,头晕耳鸣,或小腹冷,或夜尿多。
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各型月经不调中成药选用:1、气血两虚型:治疗宜气血双补。
可选用乌鸡白凤丸、八珍益母丸、当归调经丸、当归红枣颗粒、归脾丸、四物合剂等。
2、血寒型:治宜温经散寒。
可用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丸等。
3、实热型:治宜清热凉血、调经止血。
可用风轮止血片、四红丹等。
4、虚热型:治宜清热滋阴、调经止血。
可用固经丸。
5、气滞血瘀型:治宜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可用逍遥丸、七制香附丸、慈航片、月月舒冲剂、妇科得生丸等。
6、肾虚型:治宜补肾调经。
可用女宝、嫦娥加丽丸、定坤丹、鹿胎膏等。
中西医如何看月经不调
![中西医如何看月经不调](https://img.taocdn.com/s3/m/ba010eec856a561252d36f29.png)
中西医如何看月经不调?【专家回答】中西医如何看月经不调?月经不调,西医笼统地认为是内分泌失调导致。
中医则将月经不调分为以下几种原因:1、情志不舒: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精神压抑、生闷气和遭受重大精神刺激;2、先天禀赋不足:多是孕育过程或遗传因素导致的,从小身体虚弱,营养或消化不良等;3、后天失养:生活、工作、饮食不规律,过度劳累,嗜烟酒、熬夜等;4、房事不节:性生活不规律,过频或间隔时间过长;5、多产房劳:多产指生育和人流次数多,导致子宫内膜薄,短期内恢复难;5、寒凝气滞:虚寒体质令女性经期时,盆腔内血管过分收缩,致卵巢功能紊乱;6、气血失和:手术、减肥致使雌激素合成障碍,分泌减少。
鹿胎怎样改善月经不调?福康牌鹿胎胶囊,以名贵动物药-梅花鹿胎为主要成分,配以多味中草药精制而成。
自内调理气血,滋阴润燥,改善月经不调。
鹿胎富含多种氨基酸、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及天然雌孕激素,和当归、益母草、红参等历代妇科草药相互配合,暖宫补肾,益气养血,温经通络,帮助血液在体内顺畅循环,激发雌孕激素自然分泌,增强卵细胞活性,呵护卵巢,调节内分泌,同时消除肝郁气滞、胸闷、喛气、失眠脱发等一系列月经不调并发症状。
中国民间素有吃哪补哪的说法,吃鹿胎补养卵巢,已有千年的历史经验验证。
福康牌鹿胎胶囊,让您吃得香、吸收好、不发胖,健康美丽月经调,重塑完美子宫。
鹿胎改善月经不调全过程服用福康牌鹿胎胶囊初期,明显感觉精力较前充沛,经量增多,经血颜色暗淡、痛经的状况得到改善;接着在药效强化期,月经颜色恢复正常,血块不见,心悸、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小便频繁且清长的症状有效缓解;最后进入巩固期,月经规律,腰背酸痛减轻,小腹转暖,睡眠质量变好,感冒频率减少,免疫力增强。
月经不调中医VS西医西医:通过雌激素六项检查结果来调节月经,方法如补充雌激素、孕激素,或采用黄体酮来调节人工周期。
西医优点:对个别类型的月经不调治疗见效很快。
西医缺点:副作用大,有依赖性,改善的只是化验指标,因内分泌失调导致的不适症状无法改善。
中医辨证治月经不调
![中医辨证治月经不调](https://img.taocdn.com/s3/m/9a14143a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0.png)
中医辨证治月经不调中医辨证治月经不调月经不调主要是指月经周期,持续时间,月经色、量、质发生异常的一系列症状的总称,主要包括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过少,经期延长、崩漏等,用中医辨证治疗,疗效不错。
月经过多:月经量明显增多,而周期正常者称“月经过多”,一般月经以30-80毫升为适宜,超过100毫升者为月经过多。
气虚月经量多,色淡红,质清晰;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坠胀,面色少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方药:人参、白术、升麻、地骨皮各10克,黄芪、海螵蛸、续断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血热月经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粘稠,或有小血块;伴口渴心烦,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方药:生地黄、熟地黄、黄芩、白芍、山药、续断各15克,黄柏、地榆、茜草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血瘀月经量多,色紫黯,或有血块;伴腹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
方药:桃仁、红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五灵脂各10克,蒲黄、麦冬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月经过少:月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行经时间短,一般1-2天,月经量少于20毫升者。
肾虚经量少,色黯,质稀;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脉沉弱或沉迟。
方药:菟丝子、杜仲、山茱萸、当归、熟地黄各10克,山药、续断、枸杞各15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血瘀经量少,色紫黯,有血块;伴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或沉涩。
方药:桃仁、红花、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三七、泽泻、香附、木香、鸡血藤各10克,淮山、丹参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痰湿经量少,色淡红,质粘腻如痰;形体肥胖,胸闷呕恶,或痰多粘腻,舌淡,苔白腻,脉滑。
方药:茯苓、法半夏、陈皮、苍术、香附、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川牛膝各10克,当归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血虚经量少,或点滴即净,色淡,质稀;伴头晕眼花、心悸气短,或伴小腹空坠,面色萎黄,舌淡红,脉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讲月经不调的7种辩证类型
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的症状,很多女性朋友经常忽视其治疗,长期月经不调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严重者会导致不孕,下面看看博粹堂中医介绍月经不调的类型。
1、血热型症状:月经不调,经血色红或有紫块或深红,质粘而稠,心胸烦闷,面红口干,咽干口燥,颜面潮红,尿黄便结,舌红苔黄。
治疗:宜清热凉血。
2、肝郁化热型症状:月经不调,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及小腹胀痛,胸闷不舒,烦躁易怒或善叹息,嗳气食少,经血色红或紫,舌边尖红,口苦咽干,苔薄黄。
治疗:宜疏肝解郁清热。
3、气虚型症状:经行先期,或经期延长,量多色淡质清稀,神疲肢软乏力,心悸气短,食少便溏,小腹空坠,舌淡苔薄。
治疗:宜补气摄血。
4、血虚型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谈,质清稀,头晕眼花,心悸怔肿,少寐多梦,面色萎黄无华,舌淡少苔。
治疗:宜补血益气。
5、血寒型症状:经期延后,色暗量少,小腹冷痛、得热则减,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薄白。
治疗:宜温经祛寒。
6、气滞型症状:月经延后,量少色暗有块,小腹胀甚而痛,胸胁乳房胀痛,舌质暗。
治疗:宜理气活血。
7、血瘀型症状:月经错后,或经来量少,色紫黑有块,小腹胀痛拒按,或刺痛,血块排出后其痛减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
治疗:宜活血化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