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质交换原理实验讲义分析解析

合集下载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实验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实验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实验
热质交换是指通过热电材料之间的热电效应实现的能量转移,可
以作为一种高效的能量转换方式。

其基本原理是当两种不同材料的连
接处有温度差时,由于热电效应的存在,将产生电势差和电流。

根据
洛仑兹力的作用,电流在材料内部生成电热效应,从而产生能量转移。

因为热质交换原理需要温差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
行恰当的热管理和优化设计。

热质交换设备包括热电发生器和热电制冷器两类。

热电发生器的
作用是将热能转换成电能,常用于废热利用、能源回收等领域。

热电
制冷器则是将电能转换为制冷效果,常用于航空、汽车、电子设备等
领域。

为了获得良好的热电性能,需要选择合适的热电材料、设计合
理的结构和优化热管理措施。

为了研究热质交换原理,可以进行实验来验证其基本原理和性能。

一般实验设备包括热电材料、热源、温度计、电表和恒流源等。

通过
在不同温度下测量电压和电流,可以计算出热电系数和热导率等关键
指标,进一步优化材料和结构。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chapter2 C)解析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chapter2 C)解析

扩散 对流
2.4.2渗透理论
当流体流过表面时,有流体 质点不断地穿过流体的附壁 薄层向表面迁移
流体质点在与表面接触之际 则进行质量的转移过程,
流体质点又回到主流核心中 去。
2.4.2渗透理论 数学模型为:一维非稳态扩散传质
求解结果: 传质系数为
tc:质点在界面上的暴露时间 hm与D成1/2次方关系
无量纲边界条件一致
当三个方程的扩散系数相等时(v=a=D),即无 因次方程完全一样;
边界条件的数学表达式又完全相同; 则它们的解也应当是完全一致的,即边界层中的无
Sh——不同条件下的平均或局部宣乌特数; 进口段
——浓度边界层已分发展后的宣乌特数; K1、k2、n——常数 SC——流体的施密特数;
d——管道内径; X——传质段长度;
判断:流动进口段长度Le和传质进口段长度LD
各物理量的定性温度和定性浓度采用 流体的主体温度和主体浓度
下标l、2分别表示进、出口状态。
1
Sc 3
Shx
hmx x DAB
0.332
1
Re x 2
1
Sc 3
长度为L的整个板面的平均传质系数
1L
hm L 0 hmxdx
hm
0.664 DAB L
1
Re
2 L
1
Sc 3
Shm
hm L DAB
0.664
1
Re L2
1
Sc 3
18.8106 m 18.8103 mm
2.3.6.2管内稳态层流对流传质
模型简化过程 a.稳态 CA 0
流动传质相关项
扩散传质相关项
b.在 r 方向上流速为零 ur 0 u 0

第二章热质交换理论分析

第二章热质交换理论分析
的条件下,垂直通过单位面积所扩散某物质的质量 或摩尔数,即
D
MA
dA
nA dCA
dy
dy
表2-1 气--气质扩散系数和气体在液体中
的质扩散系数D (m2/s)
气体在空气中的D,25℃,p=1atm
氨-空气
2.81×10-5 苯蒸汽-空气 0.84×10-5
水蒸气-空气 2.55×10-5 甲苯蒸气-空气 0.88×10-5
氯化氢-水 氯化钠-水 乙烯醇-水 CO2-乙烯醇
2.58×10-9 2.58×10-9 0.97×10-9 3.42×10-9
表2-2 气体在空气中的分子扩散系数D0( cm2/s)
气体
H2 N2 O2 CO2
D0
0.511 0.132 0.178 0.138
气体
SO2 NH3 H2O HC1
D0
C A --摩尔浓度
DAB--比例系数,称分子扩散系数
jA, JA
扩散物质A的质量扩散通量 和摩尔扩散通量
组分的实际传质通量=分子扩散通量+主体流动通量
mA
D
d A
dzLeabharlann aA mAmB2.2.2 气体中的稳态扩散过程
双向扩散 单向扩散
mA
D AB
dC
* A
dy
NA
nDAB
dn*A dy
对混合气体已知其组分的分压变化时
2.2.3.3 液体中的通过停滞组分的扩散
NA
D z
Cav
ln
Cav CA2 Cav CA1
N A
D zC BM
Cav
C A1 C A2
CBM
CB2 CB1 ln CB2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实验指导书概述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实验指导书概述
6、系统稳定后进行记录并开始测定:
当确认散热器供、回水温度和流量基本稳定后,即可进行测定。散热器供回水温度tg与th及室内温度t,均采用Pt100.1传感器,配数显巡检测试仪直接测量,流量用转子流量计测量。温度和流量均为每10分钟测读一次。
Gt=L/1000=L·10-3m3/h
式中:L——转子流量计读值;l/h;
4)每一工况的试验,均需测定以下参数:空气进口温度;空气出口温度;空气孔板压差;空气阻力压差。热水进口温度;热水出口温度;热水流量等。
2、操作步骤
1)连接电源(380V,四线,50HZ,10KW);
2)向电热水箱内注水至超过水加热器最高点,以免加热器内有空气存在;
3)用胶管把换热器进出口处的阻力测嘴与差压传感器连接好,用胶管把孔板流量计前后处的阻力测嘴与差压传感器连接好;
4)接通电源,启动水泵,检查水管路,不得漏水,否则应处理,关闭水泵;
5)设置温控表至所控温度值,启动电加热器;
6)温度到达设值后,启动水泵;
7)启动风机:打开风机开关,调节调速电位器,使风速最大;
8)观察巡检仪显示数据是否正常等。
3、工况调节
1)根据水温度利用水泵出口阀门可调节热水流量。
2)根据空气温差,调节电位器可调节空气流量。
-n6
第6通道开
0
0-40KPa
4-20mA
右散热器阻力(压差)
-n7
第7通道开
0
Pt100.1
环境温度
-n8
第8通道开
1
-n9—-n16
均设置为关
1
第1、2、3、4、7通道设置:
1SL0
输入分度号
09
1SL1
小数点
1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件(PPT 83页)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件(PPT 83页)

5.喷水室校核性计算步骤和例题
1)计算喷水系数 2)根据已知的喷水室结构,用实验公式求出热交换效率系数和接 触系数 3)求空气的湿球温度和水的终温,计算公式如下 4)利用下式求空气的终温 2)根据已知的喷水室结构,用实验公式求出热交换效率系数和接 触系数 3)求空气的湿球温度和水的终温 1.05×4.19×(tw2-8.45)=2.94×22.5-2.82ts2
25
图7-9 空气冷却器热交换效率系数的线算图 26
图7-10 空气冷却器处理空气的状态变化 27
图7-11 接触系数推导图 28
4.设计性计算的计算步骤(1计算接触系数 (2)确定冷却器排数 根据计算出的接触系数,查附录H,确定冷 却器排数。 (3)确定冷却器型号和参数 假定迎面风速,求迎风面积。 (4)校核接触系数 按冷却器型号、排数和实际迎面风速,查附录 H得出实际的接触系数,与第一步计算出来的接触系数比较,若 相差较大,则改选别的型号。 (5)计算析湿系数 (6)计算传热系数 根据冷却器型号和排数,查附录J冷却器传热 系数计算公式,带入迎风速度和水的流速,可计算出传热系数。
20 2.87 2.90 2.97 2.98
25 3.06 3.08 3.14 3.18
28 3.21 3.23 3.28 3.31
41
图7-13 喷水室热平衡图 42
4.喷水室设计性计算步骤和例题
1)用空气的参数计算接触系数 2)选用喷水室结构,喷嘴形式、喷嘴直径、喷嘴密度,取空气质 量流速。 3)查接触系数的实验公式 4)求喷水量 5)查热交换效率系数的实验公式,求出热交换效率系数 6)用空气和水的参数计算热交换效率系数 7)列出热平衡方程式 8)联立求解以上两个方程,求水的初温和终温。 9)冷源方式的选择。 10)阻力计算。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件:第3章 传热传质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件:第3章 传热传质问题的分析和计算

3.1.1 三种传递各自的速率描述及其之间的雷同关系
当物系中存在速度、温度和浓度的梯度时,则分别 发生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现象。动量、热量和质量 的传递,既可以是由分子的微观运动引起的分子扩散, 也可以是由旋涡混合造成的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引起的 湍流传递。
3.1.1.1 分子传递(传输)性质
流体的粘性、热传导性和质量扩散性统称为流体的分 子传递性质。因为从微观上来考察,这些性质分别是非均 匀流场中分子不规则运动时同一个过程所引起的动量、热 量和质量传递的结果。
3.2.1 流体在管内受迫流动时的质交换
管内流动着的气体和管道湿内壁之间,当气体中某 组分能被管壁的液膜所吸收,或液膜能向气体作蒸发, 均属质交换过程,它和管内受迫流动换热相类似。由传 热学可知,在温差较小的条件下,管内紊流换热可不计 物性修正项,并有如下准则关联式
通过大量被不同液体润湿的管壁和空气之间的质交换 实验,吉利兰(Gilliand)把实验结果整理成相似准则并表示 在下图中,并得到相应的准则关联式为:
1)分子传递系数只取决于流体的热力学状态,而不受流体宏观 运动的影响,因此分子传递系数μ、λ、DAB 均是与温度、压力有 关的流体的固有属性,是物性。然而湍流传递系数主要取决于流 体的运动,取决于边界条件及其影响下的速度分布,故不是物性。
2)分子传递性质可以由逐点局部平衡的定律来确定;然而对于 湍流传递性质来说,应该考虑其松弛效应,即历史和周围流场对 某时刻、某空间点湍流传递性质的影响。
如热空气流经湿表面的热质交换过程、表冷器冷 却除湿、喷水室、冷却塔、湿球温度计工作过程。
当流体流过一物体表面,并与表面之间既有质量又有 热量交换时,同样可用类比关系由传热系数h计算传质系 数hm
已知Pr和Sc准则数,它们分别表示物性对对流传热和 对流传质的影响。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chapter2 A)PPT课件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chapter2 A)PPT课件

; 第2章 热质交换过程
——组分 A在组分 B中的扩散系数,

——组分B在组分A中的扩散系数, 。
——组分 A、B的质量扩散通量,
--组分 A、B在扩散方向的质量浓度梯度,
△y
梯度=
最短距离
梯度方向:从低到高
; 第2章 热质交换过程
上两式表示在总质量浓度 不变的情况下,由于 组
分A、B的质量浓度梯度
第2章 热质交换过程
2.1.3.1 分子传质 由于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而形成的物质传递现象,
在工程上,当温差或总压差不大的条件下,只考虑 均温均压下的浓度扩散,即传质由浓度差异造成。
2.1.3.2对流传质 (1)对流扩散:流体运动引起的扩散 (2) 对流传质:壁面与运动流体之间的质量传递
(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的综合作用)。
——气体A、B的分子量; VA、VB——气体 A,B在正常沸点时液态 摩尔容积 cm3 / mol
表2-3
1 m 3 /km ( 12 o )3 0 cl3 m /13 m 0 1 o 3 c 0 l3 m /mo
第2章 热质交换过程
第2章 热质交换过程
摩尔容积 摩尔容积
第2章 热质交换过程
第2章 热质交换过程
2.1传质概论 2.1.1混合物(A、B)组成的表示方法 2.1.1.1质量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 1.质量浓度 ρA = MA /V
第2章 热质交换过程
2 物质的量浓度 CA=nA/V
两者的关系式: 即单位体积内的质量/摩尔质量=单位体 积内的摩尔
第2章 热质交换过程
2.1.1.2 质量分数与摩尔分数 1 质量分数
由于扩散过程中总压力P不变,
因为 令
所以

热质交换ppt第二章 热质交换过程

热质交换ppt第二章 热质交换过程

21
2.2.3 液体中的稳态扩散过程
液体中的分子扩散速率远远低于气体中的分子扩散速 率,其原因是由于液体分子之间的距离较近,扩散物质A 的分子运动容易与邻近液体B的分子相碰撞,使本身的扩 散速率减慢。 2.2.3.1 液体中的扩散通量方程
扩散系数应以平均扩散系数、总浓度应以平均总浓度 代替。即:
22
2.3.1对流传质系数
类似于对流换热的分析,对于二元混合流体系统摩尔 浓度为CA,∞的流体流过一固体表面,表面处的组分浓度保 持在CA,s≠CA,∞,F2-12。
31
32
固体壁面与流体之间的对流传质速率可定义为:
N hm CA,S CA, A
式中:hm为对流传质系数,m/s,与流体的性质、壁面的 几何状和粗糙度、流体的速度等因素有关,一般很难确定。
11
2.2 扩散传质 2.2.1斐克定律
斐克定律:在浓度场不随时间而变化的稳态扩散条件 下,当无整体流动时,组成二元混合物中组分A和组分B 将发生互扩散。其中组分A向组分B的扩散通量(质量通量j 或摩尔通量J)与组分A的浓度梯度成正比。 1.定义表达式 :
2.摩尔浓度为基准的斐克定律的表达式:
对于两组分扩散系统,
9
2.1.3.2 对流传质 1.对流传质 (1)对流传质是指壁面和运动流体之间,或两个有限互溶 的运动流体之间的质量传递。 10
(2)流体做对流运动,当流体中存在浓度差时,对流扩散 亦同时伴随分子扩散,分子扩散与对流扩散两者的共同作 用称为对流质交换。对流质交换是在流体与液体或固体的 两相交界面上完成的。 (3)流体湍流时,对流传质是湍流主体与相界面之间的紊 流扩散与分子扩散传质作用的总和。 2.紊流扩散 在湍流流体中,由于存在大大小小的漩涡运动,而引 起各部位流体间的剧烈混合,在有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 物质便朝着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传递。这种凭借流体质点 的湍流和漩涡来传递物质的现象,称为紊流扩散。在湍流 流体中,分子扩散是时刻存在的。由于紊流扩散的通量远 大于分子扩散的通量,一般可忽略分子扩散的影响。

热质交换原理_第二章

热质交换原理_第二章
mA NA D (m 2 / s ) dC dn A A dy dy

质量扩散系数和动量扩散系数及热量扩散系数具有相同的单 位。 扩散系数的大小取决于扩散物质和扩散介质的种类以及环境 温度和环境压力。 扩散系数一般由实验测定。分为自扩散系数与互扩散系数。
自扩散系数
DAA K 3T 3 2 2/3 2 3 d p M
AL
* nB ,m
zt2 zt2 0 2
M A nt (n* ,1 n* ,2 ) A A
水蒸气通过空气扩散时扩散系数 试验装置如图所示。该装置放于 温度为328.15K的恒温槽内,压 强为1atm,在管顶端流过的是经 过干燥的空气,空气中蒸汽浓度 为0。经测定z的距离由0.125m降 为0.150m需要290h,求该条件 下的水-空气系统的扩散系数。
pB,m
NA
n* ,1 n* ,2 nD A A h n
* B,m

* * nB ,2 nB ,1 nD
h
n
* B ,m
nB ,m
* * nB ,2 nB ,1 * * ln(nB ,2 / nB ,1 )

当水蒸气的分压强及其变化与总压强比为很小时,可 以忽略质量平均速度,斯蒂芬定律转化为斐克定律。

整体质量平均速度 v 0
* * dC A dCB * * C A CB 1 dy dy DAB DBA D

这表明二元混合物的分子互扩散系数相等。
等摩尔扩散条件

绝对摩尔扩散通量
同理
N A N A nAV nDAB
dn* A nAV dy
绝对质量浓度表达式 绝对摩尔浓度表达式

《热质交换原理》传热传质报告

《热质交换原理》传热传质报告

传热传质过程报告[ 摘要]本文分析了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传热传质机理。

及工程实际的应用。

运用能量守恒定律及传热学的研究方法, 对热管间接蒸发冷却器进行传热传质实验研究,[ 关键词]热管式, 间接蒸发冷却, 传热传质,1引言间接蒸发冷却技术主要利用自然环境空气中的干球温度与露点温度之差取得冷量, 从而造成或扩大传热温差的特殊的空气- 空气换热器。

它是一种被动式供冷技术, 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利用低品位能量去完成机械制冷系统中必须用高品位能量才能完成的工作。

可见间接蒸发冷却器是蒸发冷却空调的核心装置, 蒸发冷却技术的发展依赖于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突破与进展。

开发用于间接蒸发冷却的低成本高效换热器, 优化间接蒸发冷却器的结构尺寸。

目前间接蒸发冷却器的主要形式有板式和管式两种。

板式间接蒸发冷却器虽然结构紧凑, 换热效率高, 但由于流道狭窄容易堵塞, 导致流动阻力增大, 能耗增加, 换热效率降低。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一般由一组或多组的管芯组成, 管外可包有吸水性能良好的纤维织物薄套。

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具有布水均匀, 容易形成稳定水膜, 有利于蒸发冷却的进行; 流道较宽不会产生堵塞, 因而流动阻力小; 但体积较庞大。

2 .平置吸液芯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的传热传质机理本文研究的是平置吸液芯热管式换热器, 见图1。

热管水平放置, 当氨蒸汽在冷凝段放热, 氨蒸汽液化, 依靠吸液芯的毛细作用将冷凝液输送到蒸发段, 氨液在蒸发段吸热汽化, 蒸发段压力增大,氨蒸汽在压力的作用下输送到冷凝段, 维持管内工质的连续循环。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吸液芯热管, 冬夏季冷凝段、蒸发段自行转换, 非常适合全年性能量回收的场合。

式换热器冬季不仅是高效的热回收装置, 夏季又可作为间接蒸发冷却器。

因此, 我们主要分析夏季在热管冷凝段喷淋时的传热传质机理过程。

平置吸液芯热管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图1b) 分为蒸发段( 冷端) 和冷凝段( 热端) , 中间被隔板分开。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堂PPT)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堂PPT)
只要将有关参数及准则数替换为对流传质的对应 参量和准则数即可。
t C; a D ; D
P r S;cN uS;hS t Sm t
220020/6/23
平板层流传热
1
1
Nux 0.332Pr3 Rex 2
1
1
NuL 0.664Pr3 ReL2
平平板板紊紊流流传传热热
1
Nux
0.0296Pr3
Rex
类似的,对流体沿平面流动或管内流动时质交换
的准则关联式为:
Shf(RSe)c,
hml f ul, D D
Re给定条件下,Le=1时,有:ShNu
即hml h l
D
hmhD hahcp h cp
此为刘伊斯关系式,即热质交换类比律。
气体混合物:通常Le≈1,即a ≈ D。此时,边界层 内温度分布和浓度分布相似。
d d2t2y(NAM A *cP,ANBM B *cP,B)d d y t0
hd d2t2yNAM A *cP,A hNBM B *cP,Bd dy t0
h
0
C0
无因次数C0为传质阿克曼修正系数(Ackerman correction) 。
传质自壁面向主流,则C0>0,230反420/之6/23C0<0。
Stm
Sh Re Sc
Cf 2

Sh C f Re Sc 2
当Sc=1,即ν=D时 Sh C f Re 2
210620/6/23
3.1.3.2 柯尔本(Colburn)类比
普朗特(Prandtl)类比(考虑了层流底层)
hm
Cf /2
u 15 Cf /2(Sc1)
卡门(Karman)类比(考虑了层流底层、过渡层)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实验报告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实验报告

实验一 强化换热器换热性能一、实验目的1.测试换热器的换热能力;2.了解传热驱动力的概念以及它对传热速率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换热器工作时,冷、热流体分别处在换热管的两侧,热流体把热量通过管壁传给冷流体,形成热交换。

当若换热器没有保温,存在热损失,则热流体放出的热量大于冷流体获得的热量。

热流体放出的热量为:)(21T T c m Q pt t t -=(3-1)式中 :t Q ——单位时间内热流体放出的热量, kW ; t m ——热流体的质量流率,kg/s ;pt c ——热流体的定压比热,kJ/kg·K ,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可视为常数;1T 、2T ——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K 或o C 。

冷流体获得的热量为:)(12t t c m Q ps s s -=(3-2)式中 :s Q ——单位时间内冷流体获得的热量,kJ/s=kW ;s m ——冷流体的质量流率,kg/s ;ps c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kg·K ,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可视为常数;1t 、2t ——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K 或o C 。

损失的热量为:s t Q Q Q -=∆(3-3)冷热流体间的温差是传热的驱动力,对于逆流传热,平均温差为)/ln(2121t t t t t m ∆∆∆-∆=∆(3-4)式中: 211t T t -=∆、122t T t -=∆。

本实验着重考察传热速率Q 和传热驱动力m t ∆之间的关系。

三、实验步骤1.开启燃油炉,设置温度上限75℃,设置温度下限70℃;2.开启工控机,点击“换热器换热性能实验”图标,进入实验程序界面,单击“清空数据”按钮清空数据库;3.打开阀门V06、V10,V04、V08,其它阀门均关闭,使冷流体走换热器壳程,并经流量调节阀V14流回水箱,热流体走换热器管程流程如图3所示; 4.灌泵:打开自来水阀门V02,旋开冷水泵排气阀放净空气,待放完泵内空气后关闭,保证离心泵中充满水,再关闭自来水阀门V02;5.启动冷水泵:将水泵运行方式开关 “11-7” 旋向 “变频”,选择变频运转方式,然后按下冷水泵启动按钮“11-11”,分别转动压力调节旋钮“11-8”和流量调节旋钮“11-9”,使冷水泵出口压力(11-4表)保持在0.4MPa ,冷水泵出口流量(11-2表)保持在1.0L/s ;6.待燃油炉内水温达到温度上限时,顺时针转动开关“11-12”开循环泵,待热水基本均匀后逆时针转动开关“11-12” 关闭循环泵,再顺时针转动开关“11-13”开启热水泵;7.调节阀门V08,使热流体流量Q2稳定在0.3L/s ;8.待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1t 、2t 及热流体的出口温度2T 稳定后记录数据。

热质交换原理[教材]

热质交换原理[教材]

1. 三种传递现象的联系P4当物系中存在速度、温度和浓度的梯度时,则分别发生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现象。

三传产生原因(机理)相同:由分子的微观运动引起的分子扩散,或由旋涡混合造成的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

以分子传递为例:(1)当流场中速度分布不均匀时,分子传递的结果产生了切应力,用牛顿黏性定律描述:dydu μτ-= 式中,τ ――切应力,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动量,N/m 2μ ――流体的动力黏性系数,Pa ·s ,反应流体传递动量的能力。

u ——流体沿x 方向的运动速度,m/sdu/dy ——速度梯度,表示速度沿垂直于速度方向y 的变化率,1/s物理意义:两个作直线运动的流体层之间的切应力正比于垂直于运动方向的速度变化率。

负号表示黏性动量通量的指向是速度梯度的负方向,即动量是朝速度减小的方向传递的。

(2)当温度分布不均匀时,分子传递的结果产生了热传导,用傅立叶定律描述:dydtq λ-= 式中,q ——热量(能量)通量密度,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J/(m 2s)λ――导热系数,W/(m ·℃),反应物体传递热量的能力t ——流体的温度,℃y ——温度发生变化方向的坐标,mdt/dy ——温度梯度,表示温度沿垂直于y 方向的变化率,℃/m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之间的热量传递正比于其温度梯度。

符号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温度梯度的负方向,即热量是朝温度降低的方向传递的。

(3)当某种组分的浓度分布不均匀,分子传递的结果引起该组分的质量扩散,用费克定律描述,它是指在无总体流动或静止的双组分混合物中,若组分A 的质量分数C A 的分布是一维的,则通过分子扩散传递的组分A 的质量通量密度为dydC D m AABA -= 式中,m A ——组分A 的质量通量密度,表示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组分A 的质量,kg/(m 2·s)D AB ——组分A 在组分B 中的扩散系数,m 2/s ,反映物体传递质量的能力。

热质交换原理实验讲义分析解析

热质交换原理实验讲义分析解析

翅片管束管外传热和阻力测定实验指导书实验目的1. 了解热工实验的基本方法和特点;2. 学会翅片管束管外传热和阻力的实验研究方法;3. 巩固和运用传热学课堂讲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4.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实验的能力。

实验内容1. 熟练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学习正确使用测温差、测压力、测流速、测热量等仪表。

2. 正确安排实验,测取管外传热和阻力的有关实验数据。

3. 用威尔逊方法整理实验数据,求得管外传热系数的无因次关联式;同时,也将阻力数据整理成无因次关联式的形式。

4. 对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原理1. 翅片管是换热器中常用的一种传热元件,由于扩展了管外传热面积,故可使光管的传热热阻大大下降,特别适用于气体侧换热的场合。

2. 空气(气体)横向流过翅片管束时的对流传热系数除了与空气流速及物性有关以外,还与翅片管束的一系列几何因素有关,其无因次函数关系可示如下:c H 6 B p pN u=f (R e、P r、、-- 、-- 、1、N) (1)D o D。

D o DD o二D0式中:N u= 0为Nusselt 数;R e =D o U m D o G m 为Reno Ids数;V V nP r=L = Cf 为prandtl 数;a 九H、■/•、B分别为翅片高度、厚度和翅片间距;P、R为翅片的横向管间距和纵向管间距;N为流动方向的管排数;D o为光管外径;U m、G m为最窄流通截面处的空气流速m/s和质量流速(kg m2s);m mT ,J此外,传热系数还与管束的排列方式有关,有两种排列方式:顺排和叉排,由于在叉排管束中流体的紊流度较大,故其管外传热系数会高于顺流的情况。

对于特定的翅片管束,其几何因素都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式(N/ f(R e , P r )(2)对于空气,P r 数可看作常数,故2 = f(R e )(3)式(3)可表示成指数方程的形式:N u 二 CR ;(4)式中C 、n 为实验关联式的系数和指数。

热质交换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

热质交换原理课程实验指导书
基准பைடு நூலகம்温度
±0.1℃
压力
±2%
6.正式测定
水系统,空气调节系统各参数均达到稳态条件,即可进行有关参数的正式测定。在测试过程中,系统应保持稳态条件。
在标准流量不变的情况下,测量散热器在该供水温度下以每次不超过10分钟的等时间间隔内连续进行测定,要同时记录散热器进出口水温,小室内参考点空气温度和流经散热器的水流量,测定总时间不得小于1小时。具体操作:将换向器的一头拨到电子秤一侧,让水流进量筒内,与此同时用秒表记录时间,请注意,两者须同时进行。如果同步进行有困难,应在电子秤显示器上记取初读数,计算流量时再减掉初读数。每隔5分钟记录一次电子秤读数,将读数乘以仪器常数可得到水的质量,再按测定时间换算成小时流量。
在测试中,当自变量 取某个 时,则得到 为 ,应有回归值:
回归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为 。
当有n个测点时,误差平方之和为 。
选取 最小的那条曲线为上述回归方程,于是对δ求极小值,得

由上式求得B,a进而得到A后,即得出实验公式
计算结果记于表4。
表4计算结果
测定次数
备注
∑值
(七)问题讨论
1)本实验的目的和原理是什么?
实验用仪器包括:倾斜式微压计、喷嘴流量计、铂电阻温度计、涡轮流量计、空盒气压表等。
四、实验方法
1)改变可控硅调速装置的输出电压,调整风机转速,以改变系统风量。
2)用电接点水银温度计控制空气的初始状态温度。
3)喷淋冷冻水用阀门调整喷水压力以改变喷水量。
4)系统运行稳定后,测定空气及水的初、终状态温度、空气量、水量等。
2)散热器散热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本次实验限定了哪些影响因素?
3)若想再求得传热系数及金属热强度,还需测量哪些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翅片管束管外传热和阻力测定实验指导书一、 实验目的1. 了解热工实验的基本方法和特点;2. 学会翅片管束管外传热和阻力的实验研究方法;3. 巩固和运用传热学课堂讲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4.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实验的能力。

二、 实验内容1. 熟练实验原理和实验装置,学习正确使用测温差、测压力、测流速、测热量等仪表。

2. 正确安排实验,测取管外传热和阻力的有关实验数据。

3. 用威尔逊方法整理实验数据,求得管外传热系数的无因次关联式;同时,也将阻力数据整理成无因次关联式的形式。

4. 对实验设备、实验原理、实验方案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三、 实验原理1. 翅片管是换热器中常用的一种传热元件,由于扩展了管外传热面积,故可使光管的传热热阻大大下降,特别适用于气体侧换热的场合。

2. 空气(气体)横向流过翅片管束时的对流传热系数除了与空气流速及物性有关以外,还与翅片管束的一系列几何因素有关,其无因次函数关系可示如下:N u =f (R e 、P r 、0D H 、0D δ、0D B、0D P t 0D P l 、N) (1) 式中:N u =να0D ⋅为e Nuss lt 数; e R =νm U D ⋅0=ηmG D ⋅0 为Re nolds 数;P r =αν=λη⋅p C 为andtl Pr 数; H 、δ、B 分别为翅片高度、厚度和翅片间距;t P 、l P 为翅片的横向管间距和纵向管间距;N 为流动方向的管排数;D 0为光管外径;U m 、G m 为最窄流通截面处的空气流速m/s 和质量流速(2kg m s ); 且G m =U m ρ⋅ ; λ、ρ、η、ν、α为气体的物性值。

排管束中流体的紊流度较大,故其管外传热系数会高于顺流的情况。

对于特定的翅片管束,其几何因素都是固定不变的,这时,式(1)可简化为:e u Rf N (=,)r P (2)对于空气,P r 数可看作常数,故)(e u R f N = (3)式(3)可表示成指数方程的形式:ne u CR N = (4)式中C 、n 为实验关联式的系数和指数。

这一形式的公式只适用于特定几何条件下的管束。

为了在实验公式中能反映翅片管和翅片管束的几何变量的影响,需要分别改变几何参数 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综合整理。

3.对于翅片管,管外传热系数可以有不同的定义公式,可以以光管外表面为基准定义传热系数,也可以以翅片管外表面积为基准定义。

为了研究方便,此处采用光管外表面积为基准,即:h =)(00w T T L D n Q-⋅⋅⋅απ (5)式中:Q 为总传热量(W );n 为传热管子的根数;L D 0π为一支管的光管换热面积(㎡);αT 为空气平均温度(℃);wo T 为光管外壁温度(℃);此处,h 的单位为(W/m 2·℃)。

4.如何测求翅片管束平均管外传热系数h 是实验的关键。

如果直接由式(5)来测求h ,势必要测量管壁平均温度wo T ,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任务。

采用一种工程上更通用的方法,即:威尔逊方法测求管外传热系数,这一方法的要点是先测求出传热系数,然后从传热 热阻中减去已知的各项热阻,即可间接地求出管外传热热阻和传热系数。

即:h1=W lR h K --11 (6) 式中:K 为翅片管内壁的传热系数,可由实验求出:)(0ανπT T L D n QK -⋅⋅⋅=(7)其中:νT 代表管内流体的平均温度;l h 是管内流体对管内壁的传热系数,可由已知的传热规律计算出来; W R 由管壁的导热公式计算;应当指出,当管内传热系数l h >>h 时,管内热阻lh 1将远远地小于管外热阻h 1,这时,l h 的某些计算误差将不会明显地影响管外传热系数h 的大小。

5.为了保证h 有足够大的数值,一般实验管内需采用蒸汽冷凝传热的换热方式。

本实验系统中,采用热管作为传热元件,将实验的翅片管,作为热管的冷凝管,即热管内部的蒸汽在翅片管内冷凝,放出汽化潜热,通过管壁,传出翅片管外,这就保证了翅片管内的冷凝过程。

这时,管内传热系数l h 可用Nusselt 层流膜层凝结原理公式进行计算,即:31)4(88.1-Γ=ηl h 31223)(ηρλg (8) 式中,iD rn Qπ=Γ (9)为单位冷凝宽度上的凝液量(kg s m ⋅),其中,r 为汽化潜热(J kg ),i D 为管子内径,式(8)中第2个括号中的物理量为凝液物性的组合。

圆筒壁的导热热阻为iw W D DD R 00ln 2λ=(2m ℃/W ) (10)应当注意:式(6) 中的各项热阻都是以光管外表面积为基础的。

四、 实验设备实验的翅片管束安装在一台低速风洞中,实验装置和测试仪表如图1所示。

实验装置由有机玻璃风洞、试验管件、加热管件、风机支架、测试仪表等六部分组成。

有机玻璃风洞由带整流隔栅的入口段、平稳段、前测量段、工作段、后测量段、收缩段、测速段、扩压段等组成。

工作段和前后测量段的内部横截面积为300⨯300mm 。

工作段的管束及固定管板可自由更换。

实验管件由两部分组成:单纯翅片管和带翅片的实验热管,但外形尺寸是一样的,采用顺排排列,翅片管束的几何特点如表1所示。

表1:4根实验热管组成一个横排,可以放在任何一排的位置上进行实验。

一般放在第3排的位置上,因为实验数据表明,自第3排以后,各排的传热系数基本保持不变了。

所以,这样测求的传热系数代表第3排及以后各排管的平均传热系数。

试验热管的加热段由专门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电加热器的电功率由电流、电压表进行测量。

加热功率可直接由电压乘以电流得到。

实验管的加热功率可由下式得到:Q=IU (W ) (11)每一支热管的内部插入一支铜鏮铜铠装热电偶用以测量热管内冷凝段的蒸汽温度T v ,在电加热的箱体上也安装一支热电偶,用以确定箱体的散热损失。

热电偶的电动势由电位差计测量。

空气流的进出口温度由玻璃温度计进行测量,入口处安装一支,出口处可安装两支,以考虑出口截面上气流温度的不均匀性。

空气流经翅片管束的压力降由斜倾式压差计测量,管束前后的静压侧孔都是1个,在前后测量段的壁面上。

空气流的速度和流量由安装在收缩段上的毕托管和倾斜式压差计测量。

五、实验步骤1. 熟悉实验原理,实验设备;2. 调试检查测温、测速、测热等各仪表,使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3. 接通电加热器电源,将电功率控制在2~3KW 之间,预热5~10分钟后,开动引风机;注意引风机需在空载或很小的开度下启动; 4. 调整引风机的阀门,来控制实验工况的空气流速。

一般,空气风速应从小到大逐渐增加。

实验中,可开启引风机的5个开度,读取毕托管压差值,这样,就有5个实验工况; 5. 在每一个实验工况下,待确认设备处于稳定状态后,进行所有物理量的测量和记录,将测量的量整齐地记在数据记录表格中。

6. 进行实验数据的计算和整理,将结果逐项记入数据整理表格中。

在整理数据时,可以手工计算,也可以编程计算。

7.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应注意,当所有工况的测量结束以后,应先切断电加热器电源,待10分钟后,再关停引风机。

六、数据整理数据的整理可按下述步骤进行: 1. 计算风速和流量测量截面积的风速U 测=ρh2g ∆ (m/s ) (12)其中:压差h ∆ ( mm 水柱)或(2kgf m ) ;单位换算系数8.9=g (2kg mkg f s⋅⋅) ; 流量:ρ⨯⨯=测测F U M a其中:测量截面积0.0750.3F =⨯测 (m 2) 2. 空气侧吸热量)(121a a p a T T C M Q -⨯⨯= (13)1a T :进口空气温度(℃); 2a T :进口空气温度(℃);3.电加热器功率IU Q =2 (W )4.加热器箱体散热。

因箱体温度很低,散热量小,可由自然对流计算30()c w Q a Fb T T =⨯⨯-此处,c a 为自然对流散热系数,可近似取25 W m c a =⋅℃ 进行计算;Fb 为箱体散热面积(458.032.0⨯⨯=Fb 2m ),w T 箱体温度,0T 为环境温度。

5. 计算热平衡误差13211)(Q Q Q Q Q Q --=∆ (14) 6. 计算翅片管束最窄截面处的质量流速窄测测F F U U m ⨯=(s m /))(0D P L F t -=窄 L :翅片管有效长度300mmρ⨯=m U G m (2/kg m s ⋅)7. 质量流速ρ⨯=测U G ( 2/kg m s ⋅)8.计算e R 数ηme G D R 0=9.计算翅片管内壁传热系数)(01απT T L D n Q K v -⨯⋅⋅=⋅2m W ℃ (15)10.计算管内凝结液膜传热系数由式(8)进行计算,对于以水为工质的热管,液膜物性值都是管内温度T v 的函数,因此,式(8)可简化为:3112))(677.93404245623(--+=iv v l nD Q T T h (16)11.计算管壁热阻,由式(9)计算 12.由式(6)计算管外传热系数13.计算λaD N u =14.在双对数坐标纸上标绘e u R N -关系曲线,并求出其系数和指数。

也可由计算程序求e u R N -回归方程。

此外,空气流过管束的阻力P ∆一般随e R 数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同时,与流动方向上的管排数成正比,一般用下式表示ρg NG f P m22⋅=∆ (17)式中:f 为摩擦系数,在几何条件固定的情况下,它仅仅是e R 的函数,即m e CR f = (18)式(18)中的系数m C 和指数可由实验数据在双对数坐标上确定。

一组实测的实验数据及整理结果如附录I 所示。

七、讨论1.测求的管外传热系数h 包括了几部分热阻?2.所求实验公式的应用条件和范围是什么?应用威尔逊方法需保证什么条件? 3.每支实验热管的管内温度w T 不尽相同,这对平均传热系数h 的精确性有何影响? 4.分析实验误差产生的原因和改进措施。

5.通过实验,掌握了那些实验技能?巩固了哪些基本概念?1.入口段;2.整流隔栅;3. 平稳段;4.前测量;5. 铠装热电偶;6. 实验热管;7. 翅片管;8.后测量;9.收缩段;10测速段;11.扩压段;13.联接段;13.毕托管;14.倾斜式压差表;15.电位差计;16.加热元件;17.工作段;18.测压测温孔。

图1 实验风洞本体和测试系统7数据整理89实验数据h ∆ :毕托管压差读数;T a 1:进口空气温度;T a2:出口空气温度;T :室温;T v1:电位差计读数(mv );T v :从毫伏对照表查出的度数(℃)实验数据10热管换热器实验指导书一、实验目的:1.了解热管换热器实验台的工作原理; 2.熟悉热管换热器实验台的使用方法;3.掌握热管换热器换热量Q 和传热系数K 的测试和计算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