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正午太阳高度角教学设计学案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教学设计学案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1、能从光照图‎中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2、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实例分‎析生活当中‎的地理问题‎(1)确定地方时‎;(2)确定地理纬‎度;(3)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4)楼间距与楼‎高、太阳高度的‎关系;(5)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解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教材正是抓‎住这两点来‎分析,教材设计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以及读图思‎考题,让学生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情况。

2、学时:2学时3、知识结构先学习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再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涉及两个变‎量,一个是所求‎地地理纬度‎,一个是太阳‎直射点纬度‎,根据两个变‎量得出两个‎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

学习了太阳‎高度角,就要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但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上‎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提问、读图、析图、绘图等将新‎旧知识搭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困难‎。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演示,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增强学生画‎图能力,总结规律的‎能力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1.2 第3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1.2 第3课时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地理选择性必修1 第1章第2节教学设计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3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目录一、学习目标二、必备知识三、情景探究探究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探究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四、学习效果第1章地球的运动第2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3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一、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图示分析,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四季、五带的划分依据。

2.根据日常观察,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特点、四季的更替特征。

3.根据相关资料,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必备知识(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1)概念: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如图,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

(2)特点: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反映太阳辐射的强弱。

(1)读教材图1.16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特点是什么?提示:①同一条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同;②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差相等的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③若某地太阳高度为90°,则说明此时该地的地方时为正午12时,该地点为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节气最大值地区最小值地区夏至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半球冬至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北半球春分、秋分赤道极点5. 从春分到夏至期间,北京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怎样变化?提示:逐渐增大。

(二)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1.四季更替(1)成因(2)划分类型天文四季气候四季(北温带)范围春季过渡季节3、4、5月夏季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6、7、8月秋季过渡季节9、10、11月冬季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12、1、2月2.五带划分(1)划分依据: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递减。

1.3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1.3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2020-2021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一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法 教具 地球仪、多媒体、直尺、手电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备课札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导入】大家小时候玩过踩影子的游戏吗?为什么一天中有时候很好踩,有时候却踩不到同伴的影子呢? 过渡:这现象与太阳高度的变化有密切关系,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下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同学们课前完成导学案 一、概念1. 太阳高度(角)h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交角。

手工活动:手工制作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的变化学具2. 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昼半球:h>0°日出、日落(晨昏线上):h=0°夜半球:h<0°3. 正午太阳高度(角)H :地表某地在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是该地点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4. 正午太阳高度的特点和规律:①地方时为12点的太阳高度(即:白天过去一半时的太阳高度)。

②是一天中最大太阳高度(即一天中太阳升的最高时的太阳高度)。

③一天中影子最短时的太阳高度。

学生思考并回答学生参与活动④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太阳位于正南时的太阳高度;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位于正北时的太阳高度。

⑤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时的太阳高度。

过渡:那么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怎么计算得呢?我们一起来推导一下。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H)=90°-(“两点”的纬度差)(同减异加原则)“两点”指所求点和太阳直射点。

“纬度差”:若在同一半球,同较高纬度减去较低纬度;若两点分属于南、北半球,将两点的纬度求和。

小组合作:分别计算出二分二至日贵溪市(28°N,117°E)的正午太阳高度过渡:由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以得出同一时刻,距离太阳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就越大。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完成导学案的问题探究1根据课本P19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应用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应用教案

课题第5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变化规律及应用计划课3 时教学目标1、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3、昼夜长短的变化;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5、四季更替和五带教学重点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和应用教学难点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与分布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方法图示法读图分析法综合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容及教学过程导入:出示思维导图,第2课时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应用考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纬度)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回归线至极点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2018·大连联考)下图为6月22日与12月22日地球表面四地正午太阳高度。

四地自北向南排列,依次是()A.甲、乙、丙、丁B.甲、丙、丁、乙C.丁、乙、丙、甲D.甲、丙、乙、丁解析图中丙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说明丙地在23°26′N上;乙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夏至日,且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接近90°,推断出乙地在0°~23°26′S之间且接近23°26′S;甲地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大于冬至日,且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很小(低于10°),得出甲地在23°26′N以北,66°34′N以南,且距离66°34′N较近;同理推出丁地在23°26′S以南,66°34′S以北,且距离66°34′S较近。

所以四地自北向南依次为:甲、丙、乙、丁。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教学重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和季节 变化规律
•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和应用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所成的夹角为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
太阳高度角 地平面
一日当中,正午时正太午阳高度角最东大,西称 为正午太阳高度(角)4 。
一日当上午中,太阳高度角有何变化规律?
2
下午
6
日1
3
2
4
5日

A

赤道上某点A在春分日的太阳高度角日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
N
春分、秋分
A
正二午分1日2—时—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B
o
B′
A′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纬度变化
夏至
N
6.22前后——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
N

12.22前后——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H=90°-(∠3-
∠4)
∠3等于A点的
纬度, ∠4等于O
点的纬度,(∠3-
H = 90°S-纬度差 ∠4)即为纬度差.
能定量的求出任意一天,任意纬 度的正午太阳高度吗?
分别求出公主岭(43°N)在二分二 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吗?
二分日:90°—纬度差 =90°-(43°N—0°)= 47°
夏至日:90°--纬度差 =90°-(43°N—23°26′N)
h tanH=
L
h H
L
拓展延伸
为了能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能。太阳能热
水器的集热管与地面之间的倾角应该如何确
定呢?如果有调节杆,在一年中又应该如何
调节呢?
水箱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案名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目标:通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使学生了解太阳高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数据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

知识要点:1.太阳高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地球的自转和其对太阳高度的影响。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资源:地球仪、两张纸、直尺、铅笔、直尺、图表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问题:“你有没有观察到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有所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太阳的高度发生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太阳高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二、观察与实验(30分钟)1.演示实验一:太阳高度测量方法-制作一个太阳高度测量仪:将一张纸剪成窄而长的条状,竖直插入直立的另一张纸中,并在底部固定。

-把太阳高度测量仪放在阳光下,通过移动纸条观察和测量太阳的高度。

-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太阳高度并记录测量数据。

2.探究实验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三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例如一周或一个月),每天在正午观察太阳的高度,并记录数据。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来推算太阳高度的变化。

每天正午时,通过测量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与天赤道的夹角,计算太阳的高度。

-将观察和测量的数据整理成图表,并就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讨论。

三、数据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数据,通过观察图表和测量数据,回答以下问题:-正午太阳高度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什么因素导致太阳高度发生变化?-太阳的高度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2.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并共同总结出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四、知识拓展(15分钟)1.通过回顾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2.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解释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五、总结反思(5分钟)1.简要总结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高点出现在正午。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教案
出发 来 组 织 教 学 ,才 能 形 成 一 种 积 极 、主 动 的 课 堂 环 境 与氛 围. 才能 达 到 预 期 的 教 学 效 果 ? 二 、 例 过 程 案
1说 明 .
况 。 通 过此 题 的讨 论 , 生 学 会 了看 图 , 现 了此 类 问 题 的解 学 发 决 方法 。
学 生 讨 论 2 夏 至 日, 些 地 区和 无 锡 一 样 , 午 太 臣 高 度 : 哪 正 日
达 到一 年 中 的最 大 ? 夏 至 日. 些 地 区 和 无 锡 一 样 , 午 太 阳 高 度 达 到 一 年 中 哪 正 的 最小 ? 冬 至 日. 哪些 地 区 正午 太 阳高 度 达 到 一 年 中 的 最 大 ? 冬 至 日, 哪些 地 区正 午 太 阳高 度 达 到 一 年 中 的最 小 ? 其 实 有 些 学 生 不 用讨 论 就 能理 解 题 目, 回答 问题 。 讨论 的 过 程 主 要 是 会 的 同学 教 不 会 的 同学 ,所 以最 后 大 部分 学 生顺 利 完 成 了任 务 。 课 堂 小 结 : 据 以 上 的 结论 , 生共 同 归 纳正 午 太 阳 高 度 根 师 的纬 度 变 化 和 季 节变 化 规 律 。 同 一 天 内 正 午 太 阳 高度 的纬 度 变 化
北半球 北 回归 线 以 内
赤 道
直射 日
3月 3 日、 1 9月 2 日 3
1 2月 2 日 2
6月 2 2日 、 1 2月 2 日 2
南 回归 线 以 内 南半球 南 回归 线 及 以南
直射 I ? 1 l 2月 2 日 2
6月 2 日 2 6月 2 日 2
2案 例 描 述 .
夏至 日
冬至 日
由 2 。6N向 两侧 递 减 3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2. 掌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方法;3. 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太阳的变化,如早晨、正午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有何不同;2. 提问:你认为为什么太阳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高度?请思考一下。

知识讲解:1.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强调地球自转导致了太阳的日常变化;2. 介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地球自转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从而影响正午太阳的高度;3.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测量方法:使用测量仪器(如测角仪)或简易工具(如竖杆和影子测量)来测量太阳的高度。

实验设计:1. 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以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地点,并在相同的时间(正午)进行观察;3. 学生可以使用测量仪器或简易工具来测量太阳的高度,并记录下来;4. 实验时间可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以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2.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寻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 引导学生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否与季节有关?如何解释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进行讨论;2. 教师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3. 引导学生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这一变化进行日常生活或农业生产?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与太阳高度变化相关的问题,并进行实验或研究;2. 学生可以设计其他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并比较其准确性;3.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太阳高度与气温、日照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时的参与度;2. 学生提交的实验记录和分析报告;3. 学生对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导学案(公开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导学案(公开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 (1)昼夜交替和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和原因;(2)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概念,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 掌握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读图、绘图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 昼夜长短的变化2. 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学法指导】读图法、观察法、小组讨论法、总结归纳法 【课前自学】一、昼夜长短变化1.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时间上:二分日, 昼夜等长。

夏至日, 半球昼长于夜; 半球昼短于夜; 冬至日, 半球昼长于夜; 半球昼短于夜;空间上: 全年昼夜等长。

极点半年极昼,半年极夜。

极圈内有极昼极夜,纬度越高极昼极夜出现时间越长。

2. 同一经线,地方时相同,但日出时刻不同。

同一纬线,地方时不同,昼长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影响:昼越长,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能量越多。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是指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2.读北半球夏至日和冬至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讲授授课】日期 太阳直射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为90º的纬线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的地区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1、复习上一节所学内容(昼夜交替和时差)2、导入:回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引出本节所学内容3、讲授新课:一、昼夜长短变化1、变化的原因2、合作探究,完成P19读图思考,并完成下表格。

○1.在图1.23a中,太阳直射那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极夜分布出现在哪些地球?○2.在图1.23b中,太阳直射那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极昼极夜分布出现在哪些地球?○3.在图1.23c中,太阳直射那条纬线?全球昼长有什么分布规律?还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理解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规律: 注意:►同一纬线上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2. 掌握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和工具。

3. 分析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 太阳高度测量仪器(如测角仪、直尺等)。

3.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轴倾角,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是否相同,以及高度变化的原因。

探究:3. 展示一个太阳高度变化的示意图,解释太阳高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4.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器测量当天的太阳高度,并记录结果。

5.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讨论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并总结规律。

拓展:6. 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向学生展示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轴倾角等)。

7. 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巩固:8.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对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9.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太阳高度变化的认识和观察。

评价:10.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对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1. 对学生完成的练习册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和工具的掌握程度。

12. 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拓展活动:13.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14.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撰写观察报告,分享自己对太阳高度变化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15.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自转、公转和轴倾角对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拓展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了解。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变化”是本节重点内容之一。

前承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动,后接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是太阳辐射在地表时空分布规律的具体表现,是理解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气候带、自然带形成的知识基础,也是理解人地协调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选自中图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运动的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题,前承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后接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是太阳辐射在地表时空分布规律的具体体现,也是理解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气候带、自然带形成的知识基础。

教材分别以空间(纬度)和时间(季节)为主线,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极值及变化趋势和过程。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属于教学重点内容。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是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原因。

对应的课标为“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本条课标明确了学习方法是“结合实例”,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实例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行为动词是“说明”,表示学生应能够解释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教学目标: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同桌合作等方式完成有关学习任务,从而认识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规律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的原因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难点:探究得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空间变化规律,并用其解释生活相关现象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

在知识上,学生已学习过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对地理学科有较高兴趣;在能力上,大多数学生都接触过网课,接受网课的这一授课形式,有较好的学科基础与知识储备。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设计两个绘图任务,学生通过绘图发现规律,生成本课知识(2)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方法指导下,自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能力。

教学思路:1、“看图说话”为明线,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独立思考等方式边看图边解锁任务,完成4大规律的学习;2、情境创设“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为暗线,在掌握地理规律的基础上学以致用解决生活的地理问题。

高一地理教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高一地理教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案设计教材版本:中国地图出版社学科:高中地理年级:高一年级册别:必修一章节:第一章第三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国学经典故事学习让学生了解大气温度的影响因素,尤其是太阳高度角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两小儿对话视频和动画演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更好地理解比较抽象的地理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影响温度因素的分析,以及动画视频动态地讲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和了解国学经典的兴趣,让学生了解生活、关心生活;教学方法:讲述法、举例法、演示法。

教学重点:分析并掌握太阳高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分析太阳高度角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投影】播放经典《两小儿辩日》的视频。

【教师讲述】一小孩认为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因为太阳刚出来时看上去像车盖一样大,中午却像个盘子,这符合“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的生活经验。

另一小孩则认为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因为太阳刚出来感觉温度较为清凉,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也符合“近时热而远时凉”的生活经验。

到底是早晨太阳距离我们近呢?还是中午太阳距离我们近?一代圣人孔子当时无法判断,但运用现代物理学和地理学知识可以很好的解释。

【播放动画】地球公转运动动画,标出近日点、冬至日、远日点、夏至日。

【教师讲述】实际上,太阳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亿公里,从一年来看,地球公转到夏至日和远日点时距离太阳远一些,而公转到冬至日和远日点时距离太阳近一些。

就一天而言,每天上午的太阳和中午的太阳离我们的距离虽有略微变化,但这种距离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我们认为距离是一样的。

【提问】那为什么早上的太阳看起来更大如车盖,中午却小如盘子呢?【切换投影】一天中太阳运行变化图【教师讲述】这种现象是物理学中的光渗作用。

同一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配套教材】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1)【教学内容】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1.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2.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原因。

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季节变化规律。

4.掌握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图图转换、图文转换。

【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教学方法】图例分析、自主归纳。

【教学用具】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下图中的曲线代表的是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在地球表面运动的轨迹。

读图并回答:1.当太阳直射点移至a点时,北半球为_____月_____日前后,_____日前后,太阳直射点移至b点。

2.北半球______日至______日太阳直射点南移,______日至_____日太阳直射赤道及其以北地区。

3.太阳直射点南移极限是_____(纬度)。

今天太阳直射点在_____半球上。

二、讲授新课1.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概念。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h。

太阳高度h的变化范围是:0°≤h≤90°。

晨昏线上的h=0°;白昼h>0°;黑夜h<0°。

太阳高度在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叫正午太阳高度角h。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而变化。

师问: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是多少度?任何地方都可以达到这个角度吗?生答: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是90°,只有太阳直射的范围内(23°26′n-23°26′s)才能达到90°。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教师点拨: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计算
(1)计算公式:H= 90°—纬度差(纬间距) tanH=杆长/杆影长。

纬度差指该地与直射点间的纬度之差。

同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之差;异半球时等于两地纬度值之和。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h=90°)向四周以同心圆的形式递减,到晨昏上为0,昼半球h>0°,夜半球h<0°,晨昏上h=0°。

解题方法一定要注意把等太阳高度线图转化为日照图,关键是注意中心点或为太阳直射点,或为夜半球中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是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计算时一般采用纬差法,即两地纬度相差多少,正午太阳高度也相差多少。

(2)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计算楼距。

为了使楼房底层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一般来说。

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大。

解题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并计算影长。

公式:L=Hcotθ L楼间距;H前一楼高;θ一年中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②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公式:α=90o-H α太阳能集热板与地平面的夹角;H正午太阳高度角。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学生观看某地一年正午太阳位置视频。
让学生对正午太阳有初步认识,并且产生疑问,提问:为什么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并不一样,有什么变化规律。
概念
1.阐述太阳高度角概念,引出正午太阳高度。
2.立体图上展示太阳高度因地球曲面而变化。
1.让学生分别从平面和曲面理解太阳高度的定义,以及某时刻全球太阳高度的规律和成因。
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
1.分别展示正午太阳高度在二分二至上,在直射经线上太阳光度的变化。
使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讲解具有代表性的正午太阳高度,并推出中间的变化过程,避免平铺直叙,增加难度和浪费时间。
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的时间变化
1.将正午太阳高度分类,分成回归线内外。教师将规律分成三点讲解。
1.将地区分成两类来讲解正午太阳高度在时间上的变化,降低难度,易于理解,让学生易学易懂。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姓名
单位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掌握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
2.理解一年里正午太阳高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难点
1.正午太阳高度在空间上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在时间上的变化
一天内太阳高度的变化
1.展示北回归线和北极圈内太阳运行的轨迹。
2.学生活动:总结描述二分二至日太阳升起,正午,日落的位置。
此处需将知识点简化,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行观察总结即可。
个人想法:本节知识对于学生艰涩枯燥,这节课最需要做的就是将降低该知识的难度,我通过以下方法讲授该课:1.将知识归类,分地区,分时间,知识分点阐述。让学生心理可以建立知识体系。2.根据学生情况设置探究活动,以学生发掘为主。3.精简知识要点和规律,让学生可直接带入知识验证,用尽量少的文字来理解、描述更多的规律。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教学设计

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地理《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教学设计
4.提供三角形底边和底边两角思维来辅助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图中保留正午太阳高度和直射。
1.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公式理解上的痛点,暗示学生集中精力。
2.学生们很容易就能理解图像显示的意思。
3.三角形表示直角关系,让逻辑思维不够好的同学使用形象思维来理解公式。
练习
两个可以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的练习。
巩固方法
太阳能板的架设
运用简单的数学角度关系,让学生理解太阳能板的夹角加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等于90°。
将问题转化成简单易懂的直角关系。
练习
架设太阳能板的练习。
巩固方法
楼间距
楼间距为常见的正午太阳高度,引导学生运用简单的数学三角函数可求。
将楼间距问题转变成简单的三角函数问题。
练习
山东济南高楼楼间距的计算
巩固方法
难点
1.正午太阳高度公式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回顾
列出太阳高度公式,并列出详细重庆二分二至日计算过程。
1.回忆正午太阳高度公式。
2.列出详细公式辅助后面的两个问题得理解
正午太阳高度公式
1.教师提出同学们对公式理解的2个难点。
2.教师结合三个算式解释2个难点。
3.教师运用动图,展示直射点在地球曲面上移动1°,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进而推导出正午太阳高度加上纬度差等于90°。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名称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学科
地理
年级
高二
授课教师姓名
单位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熟练运用正午太阳高度公式
2.能正确利用太阳正午太阳高度公式,铺设太阳能板和计算楼间距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3.3.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定】

1.3.3.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定】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及其原理2.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及其原理以及计算3.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景象的分析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原理及规律2.通过动手探究切身体验科学的严谨和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求真求实、探索事物规律的精神2.热爱科学,对地理学科有严谨的态度二、教学重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原理及昼长夜长的计算方法;2.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值的计算;四、教学难点1.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理;2.昼长、夜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3.分析绘制《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索法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地球仪等教具七、教学过程:1.课堂引入[1].情境创设: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

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2].复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年变化。

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是地球表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

但这种太阳辐射能在地球表面分配是周期性变化的,主要通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来体现的;[3].昼夜长短反映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

2.过渡:什么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呢?首先我们来了解昼夜长短。

3.讲解:[1].昼夜长短:之前的晨昏线知识我们知道,他显示在纬线上为昼弧和夜弧的长度,可以描述有昼夜等长、昼长夜短、昼短夜长、极昼、极夜等几种情况。

[2].太阳高度(角):是指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正午太阳高度:顾名思义也就是地方时12点的太阳高度;为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4.读图:读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先思考昼长的变化规律:[1].分析A图,太阳直射哪个纬度?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何规律?——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内昼长最长,达24小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南半球反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通过学生研究讨论分 析及教师提问得出 H 的 季节分布规律 2. 以练习检查学生掌握 程度
五)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确定地方时:当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当地 的地方时是 12 时 2.确定房屋的朝向:在北半球,太阳往南升到最高处,即正午太阳位于南方, 房屋应朝南;在南半球,太阳往北升到最高处,即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应 朝北。
北极 北极圈
北回归线
南回归线 南极圈 南极
2.两条纬线关于太阳直射点对称分布,则这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3.位于太阳直射点同一侧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两地的纬度差
四)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各纬度达最__,南回归线以南各纬度达最__值。 冬至日,北回归线以北各纬度达最__,南回归线以南各纬度达=90º-当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
所以 α =

教后反思:
2
3

日落
日落



日出
日出
3 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直射点上,物体的日影为零。正午太阳高度 越大,日影越短,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 向太阳
1.该处学生理解难度大, 必需展示左图及调出学 生平时生活经验来解决 2.提问学生的得出有关 日影的生活经验 3.知识点 4.5 通过例题 讲解分析得出
θ
A H1
θ
a
a
A H2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三)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 1.任意一天,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
1.通过学生讨论探究得 出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 式 2.以练习检查学生对公 式灵活掌握程度 3.提供多种计算方法务 必让学生掌握 H 的计算
1


降低。
夏至日:由_____向南北逐级递减。
4、楼间距问题:
基本原理是前一幢楼在正午太阳高度最低时不挡住后一幢楼的阳光
纬度较低的地区,南北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南北楼距较远
5、热水器安装问题 太阳高度越大,单位面积获得太阳光照越
,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
应不断的调整太阳能热水器与楼顶平面之间的倾角,使太阳光线与受热板之间
成 角。如图,图中,α 代表太阳能热水器倾角,H 代表
冬至日:由_____向南北逐级递减。
春秋分日:由_____向南北逐级递减。(如下图所示)
夏至日 春秋分 冬至日
H
90°
60°
30°
1.通过学生自我计算得 出四大节气各日正午太 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2.请学生上黑板绘制左 图夏至日 H 变化曲线 3.知识点 2 以教室环境 作比喻加深学生理解 4.知识点 3 学生课后证 明,下节课检查 5.以练习检查学生掌握 程度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课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课时数 复习课
1 课时
a.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b.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知识与技能 c.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

d.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目 过程与方法a. a.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研究、合作的学习习惯 b.b. 把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能力的过程贯穿课堂,做到学以致用。

a.通过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体验主人翁的感受,培养关注地理与生活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
b.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提升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 讲练结合
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学过 程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一)基本概念: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
的夹
α
角,也叫太阳高度角(如右图)
2.正午太阳高度:当地正午(地方时 点) 时的太阳高度。也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a.读左下图,求出 A 点正午太阳高度角
H1
b.读右下图,求出 A 点正午太阳高度
角 H2
师生活动
1.提问学生:太阳的视运 动 2.展示左图加深对概念 的理解 3.提问:太阳高度是不是 太阳到地面的距离高 度 4.以练习了解掌握程度 5.等太阳高度线难度大, 此处不予讲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