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及赏析

合集下载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作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

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此诗与《赤壁》诗一样,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

诸如东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诗类似。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翻译与赏析(通用5篇)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翻译与赏析(通用5篇)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翻译与赏析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翻译与赏析(通用5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

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翻译与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原文翻译与赏析1《叠题乌江亭》作者: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注释:1、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2、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3、肯:岂肯,怎愿。

翻译: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赏析: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宋仁宗治平年间(1064—1067),王安石因母丧居江宁,从事授徒讲学活动。

据他的学生陆佃(1042—1102)在《陶山集》中回忆:“治平三年(1066年),今大丞相王公守金陵,经绪余成学者,而某也实并群英之游”,从中深受教益,“朝虚而往,暮实而归,觉平日就师十年,不如从公之一日也。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职场文书、合同协议、总结报告、演讲致辞、规章制度、自我鉴定、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place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self-assessment,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

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及赏析题乌江亭作者:杜牧朝代:唐朝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江东的子弟人才济济,如果项羽愿意重返江东,可能还会卷土重来。

注释1.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杜牧过乌江亭时,写了这首咏史诗。

2.不期:难以预料。

3.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4.江东:指江南苏州一带,是项羽起兵的地方。

赏析: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振旗鼓,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杜牧则以兵家的眼光论成败由人之理。

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马迁是总结已然之教训,强调其必败之原因;杜牧则是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汉”呢?“男子汉”三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超过山河,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

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

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

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输的一败涂地的古诗词

输的一败涂地的古诗词

输的一败涂地的古诗词
1、叠题乌江亭
宋代: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2、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辱负重,才是真正男儿。

西楚霸王啊,江东子弟人才济济,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3、过零丁洋
宋代: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叠题乌江亭》《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叠题乌江亭》《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叠题乌江亭》《题乌江亭》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题目】: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叠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1.这两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它们对项羽评价的角度是否相同?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5分)
2.这两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6分)
【参考答案】:
1.不同。

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从“胜败兵家”可以看出;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

从“壮士哀”可以看出。

2.杜诗表达了“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军事思想,认为项羽如果忍辱负重,重整旗鼓,有可能东山再起。

王诗认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成败的关键,项羽失去民心,必不能东山再起。

古诗拼音版《叠题乌江亭》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拼音版《叠题乌江亭》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拼音版《叠题乌江亭》原文译文赏析《叠题乌江亭》宋代|王安石百bǎi战zhàn疲pí劳láo壮zhuàng士shì哀āi,中zhōng 原yuán一yī败bài势shì难nán回huí。

江jiāng东dōng子zǐ弟dì今jīn虽suī在zài,肯kěn与y ǔ君jūn王wáng卷juǎn土tǔ来lái?《叠题乌江亭》宋代|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译文】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赏析】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

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原文、赏析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原文、赏析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原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创作背景: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赏析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

乌江亭翻译

乌江亭翻译

《叠题乌江亭》翻译
《叠题乌江亭》
作者: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与君王卷土来?
注释:
1、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2、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3、肯:岂肯,怎愿。

翻译:
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
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
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
赏析: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乌江亭原文翻译及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译文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注释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首句直截了当的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做好铺垫。

“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此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辱”,才是“男儿”。

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实在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江东的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如项羽愿返江东可能卷土重来。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

王安石乌江亭翻译赏析 乌江亭王安石翻译

王安石乌江亭翻译赏析 乌江亭王安石翻译

王安石乌江亭翻译赏析乌江亭王安石翻译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首先请你不假思索地回答两个问题:1)目的和手段哪个更重要?2)如果只能二选一,那么你愿意做一个高贵的失败者,还是做一个不要脸的成功人士?在今天这样一个平民时代,我相信有很多人即便嘴上说手段更重要,但心里也会倾向于目的;即便嘴上说不介意高贵地失败,但心里还是羡慕那些凭着卑鄙伎俩赢得成功的人,反正成功之后会有足够的能力把自己的黑历史洗白。

1.底线决定成败乌江亭在今天的安徽乌江浦,传说是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

楚汉相争的最后关头,项羽被困垓下,在四面楚歌中带着仅余的八百多名骑兵突围,一路斩将夺旗,跑到乌江岸边的时候,身边只剩下二十多人。

乌江亭长早早准备好渡船,对项羽说:“江东虽小,毕竟也有幅员千里,人口几十万,您回到江东也足以称王。

现在在这里,只有我手上有船,您只要上了船,汉军就算追过来也没办法渡江。

”但项羽笑一笑,拒绝道:“这是上天要让我死,我又何必渡江呢?况且当初我带领八千名江东子弟渡江西征,如今如果我只身回到江东,就算江东父老对我有感情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他们呢?就算他们什么话都不说,我也抹不去心里的愧疚。

”这段对话是司马迁写在《史记·项羽本纪》里的,活灵活现。

就这样,项羽带着最后的二十几名兄弟下马步行,和汉军短兵相接,重伤之下自刎而死这一段惨烈的历史让后人反复写诗吟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度。

在杜牧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总会受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既然如此,男子汉就不应该计较一时一地的胜败得失。

就算败了,正确的做法是“包羞忍耻”,不要让愧疚感和羞耻心压倒理性和勇气,何况在大后方的根据地还有那么多的青年才俊可以为自己所用。

如果项羽听从了乌江亭长的劝告上船渡江,将来很难说不会卷土重来,洗刷垓下一战的耻辱。

创业这种大事,最需要的就是百折不挠的精神。

换句话说,项羽这一仗虽然败得很惨,但还远没到把老本输光的地步,只要保持赌局不散,永远都还有翻盘的机会。

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

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

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乌江亭作者: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亭王安石注音:bǎi zhàn pí láo zhuàng shì āi ,zhōng yuán yī bài shì nán huí 。

jiāng dōng zǐ dì jīn suī zài ,kěn yǔ jun1 wáng juàn tǔ lái ?乌江亭介绍:乌江亭,在今安徽省和县东北的乌江浦,自古为一渡口,秦汉之时即设有亭长,是我国最早的驿亭之一。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兵败自尽,乌江亭由此闻名古今。

乌江亭王安石翻译:经过战争的的疲劳的壮士非常的悲哀,中原一败之后大势难以挽回。

即便江东的子弟现在还在,但是,谁能保证他们为了项羽而卷土重来?乌江亭王安石字词解释:①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②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③肯:岂肯,怎愿。

乌江亭王安石赏析: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出自宋代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
解释: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原文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

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唐代杜牧的《乌江亭》与宋代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的《乌江亭》与宋代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

唐代杜牧的《乌江亭》与宋代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题乌江亭唐代: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乃是兵家常事,难以事前预料。

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的才是真正男儿。

兵家:一作“由来”。

事不期:一作“不可期”。

不期,难以预料。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江东子弟大多是才能出众的人,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杀回,楚汉相争,谁输谁赢还很难说。

江东:自汉至隋唐称自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东。

才俊:才能出众的人。

才,一作“豪”。

卷土重来:指失败以后,整顿以求再起。

叠题乌江亭宋代: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

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杜牧《乌江亭》赏析“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胜败这种事是兵家难以预料的事,但是能够忍受失败和耻辱才是男儿。

叠题乌江亭

叠题乌江亭

叠题乌江亭宋代: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译文频繁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呢?注释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

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创作背景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公元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赏析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本诗开篇“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在“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句中王安石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也不会再替他卖命的。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

王安石一首《叠题乌江亭》,讲出了人生真谛,道尽平生洒脱

王安石一首《叠题乌江亭》,讲出了人生真谛,道尽平生洒脱

王安石一首《叠题乌江亭》,讲出了人生真谛,道尽平生洒脱古诗作为我国的一种特定文体,自有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特点和永恒的魅力。

好的古诗具有音美、形美、意美三个特点。

音美指古诗的声律之美,诗人特别注重字音的安排,在平仄、韵脚等方面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

正因如此,古诗才有了独特的声律之美;形美指的是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之美,诗是用形象来说话,好的古诗能读出美妙的形象和画面;意美指的是古诗所蕴含的情思之美,诗言志。

好的古诗词总是寄托诗人美好的感情和深沉的思虑。

根据这样的文体特点,古诗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出“三美”,切实提高古诗教学成效。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吟咏春节的七言绝句。

诗中描绘了欢乐喜庆、万象更新的迎春景象,表达了人们对吉祥美好生活的祝福期盼,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

本诗立意清新,文情并茂,耐人寻味。

借助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诵读力,并经由这“三力”的培养,提高其古诗审美力。

王安石一首《叠题乌江亭》,讲出了人生真谛,道尽平生洒脱王安石有一首《叠题乌江亭》写项羽,但持论与各家截然相反,对项羽不表同情: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读来可知王安石为人的性格之孤,之峭。

而王安石的个性之强、性格之硬,从他的人情世故之中也不难窥见。

宋仁宗年间,王安石和长他两岁的司马光同被任命为群牧判官,他们的顶头上司,就是群牧使包拯。

有一天包拯宴请同僚,王安石和司马光同桌而坐,两人平素都不饮酒,但因为是包公劝酒,司马光碍于情面勉强喝了几杯;但敬到王安石面前时,无论包公好说歹说,王安石一喝到底,始终不肯端起酒杯,“铁面”到包公都不如,让包拯很是下不来台。

真是无巧不成书,一个巴掌拍不响。

王安石一个人执拗也就罢了,偏偏宋神宗赵顼和他拗到一块去了。

幸好赵顼也是个“拗皇帝”,他从公元1069年让王安石变法开始,到1085年他去世,十六年间无论反对派怎么反对、限制新法,他几乎没有动摇过对王安石的信任,陪他一拗到底。

题乌江亭翻译

题乌江亭翻译

题乌江亭翻译题乌江亭翻译11叠题乌江亭王安石带拼音版dié tí wū jiāng tíng叠题乌江亭wáng ān shí王安石bǎi zhàn pí láo zhuàng shì āi ,zhōng yuán yī bài shì nánhuí 。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jiāng dōng zǐ dì jīn suī zài ,kěn yǔ jūn wáng juàn tǔ lái 。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2叠题乌江亭王安石翻译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3叠题乌江亭王安石赏析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题乌江亭翻译2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

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卷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因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

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

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王安石的古诗《乌江亭》的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及赏析
叠题乌江亭
宋代: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译文
上百次的征战使壮士疲劳、士气低落,中原之战的失败之势再难挽回。

虽然江东子弟现在仍在,但他们是否还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来?
注释
乌江亭:故址在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为项羽兵败自刎之处。

壮士:指项羽。

中原一败:括项羽垓下之败。

江东:指长江下游芜湖、南京以下的江南地区,是项羽起兵之地。

肯:岂肯,怎愿。

卷土来:即卷土重来。

指失败之后,整顿以求再起。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赏析
杜牧在他的《题乌江亭》中写到:“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
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意思是批评项羽胸
襟不够宽广,如果项羽能够再回江东重整旗鼓的话,说不定还能够卷
土重来。

而王安石则根据自己的理解,认为项羽的失败已成定局,即便是江东子弟还在,项羽也不可能再带领江东子弟卷土重来,以为他们不一定再肯为战争卖命了。

诗歌开篇就以史实扣题,针对项羽的失败直接指出“势难回”。

楚霸王的转折点在“鸿门宴”,没能杀成刘邦,到“垓下之围”时已经面临着众叛亲离的境地。

而细数项羽失败的原因,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刚愎自用了吧。

所以文章“壮士哀”就隐含着这样的信息,那时的项羽已经失去人心,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项羽已经失去,要挽回大业是十分艰难,概率也是很低的。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两句中进一步阐释“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确地表示,即使项羽真的重返江东,江东子弟是不会替他卖力的。

杜、王的观点不同是因为他们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

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是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论点,是政治家的咏史。

诗中最后的反问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王安石独到的政治眼光。

如果说杜牧是为项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则是为历史本身翻案,人与历史的关系本来就是“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首诗中,作为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将变法中的革新精神带到咏史诗的创作中,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对前人提出质疑,这也是一种创新。

这种史论史评是王安石完成咏史诗从叙事体向抒情体,最终走向议论体的转变,对当时的诗*新运动起了推动作用。

王安石则属意史论史评,延伸了咏史诗的内容深度,有着独到的政治见解。

王安石的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能够说是一针见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