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浅谈余秋雨的散文特点余秋雨是中国当代最有影响力的散文学家之一,他开创了文化散文的先河,以一介文人的文化使命感,通过笔端优美的文字,追索、思考人类历史文化,反思社会发展对人文精神的冲击,感慨历史文化在发展中的失落,感悟生命情感的沧桑,呼唤文明的理性回归。
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论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何蔚 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余秋雨散文有着独有的特点,善于以真实的情景故事来表达文章的主题。
文章大多取自现实生活,跟进时代步伐,以独特的视角剖析都市人的人性弱点,采用各种的手法抒写内心情怀。
关键词:散文;艺术特色;主旨作者简介:何蔚(1984-),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语文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1-040-01余秋雨,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桥头镇,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
其代表作有《何谓文化》、《中国文脉》、《山河之书》、《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吾家小史》、《君子之道》、《冰河》、《山居笔记》、《霜冷长河》《文化苦旅》等。
余秋雨善于运用美妙的语言文字、优美的句子、深邃的情致,将读者引入作者创造的情绪和情感中,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启迪哲思。
善于引古颂今,怀古抒情,在历史的文化长中游走,咏古怀旧,其散文风格大气磅礴、立意深远。
余秋雨的散文有着独特的书写手法,有着独有的特点,本文将对其艺术特色进行简单的论述,以下围绕三个特点展开。
一、善于创造情景,将表达的主旨缩影在一个场景中,利用简单的情景剧来抒发情感。
作者的散文没有浮华的文字,直抒胸臆的地方不多,为书写情感,作者往往会创造一个个小的场景,生动而形象,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会因为某些文章里深奥的哲理而感到疲惫。
会在一个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中,领悟其中的观点。
被创作的真实而又被作者赋予了新的观念的情节所吸引,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观点的认可。
如作者的散文集《霜冷长河》中的街市,这篇散文作者就展示了一个大家熟悉的地方街市,通过写街市里发生的一个个事情来引出关于善良的哲理,为了讲“善良”这个熟悉而又抽象的话题,作者没有用一大堆富有哲理的语句来讲什么是善良,也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事情才叫善良,而是讲述一个又一个故事,通过人们的行为来告诉我们关于善良的涵义。
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
高师函授毕业论文题目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作者唐玉琳2011 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选题专业方向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时间年月日目录摘要┈┈┈┈┈┈┈┈┈┈┈┈┈┈┈┈┈┈┈┈3正文目录┈┈┈┈┈┈┈┈┈┈┈┈┈┈┈┈┈┈┈3一、艺术特色(一)、对传统观念的突破—————————————————3(二)、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5(三)、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5(四)、将散文与小说结合追求小说化效果——————————6二、美学特色(一)、对传统了历史文化的探讨——————————————8(二)、开创了新型散文典范———————————————9注释┈┈┈┈┈┈┈┈┈┈┈┈┈———————————————10参考文献┈┈┈┈┈┈┈┈┈┈┈┈┈┈┈┈┈┈┈┈┈┈—— 11论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唐玉琳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特色与美学风格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
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余秋雨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散文不仅受到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喜爱,而且开创了独特的文风。
其作品涉及很多重大题材,表现出对中国文化、历史和文人的深切关注。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谈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
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本文拟从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出发,对其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进行分析,同时也参阅了诸多的材料,主要先从总体上浅谈一下他散文写作风格,再从他表达的主题、语言的特色、表达的方式等方面分述,继而体会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余雨秋;语言特色;表达方式;剧场效果;小说化特点;典雅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本文试就其艺术特色和现实意义进行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余秋雨历史文化散文主要内容余秋雨的散文开始“提及一些重大的事情”,在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一个民族的历史,是这个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这个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纠结而成的“沉淀物”。
历史是走向未来的阶梯,忘却了历史,也就丧失了通往未来的立足点。
因此,余秋雨在90年代初这一特定的时刻,把“历史”作为自己思考的核心材料,对历史进行了一场艰辛的“反刍”,把对历史的重新阐释作为重建新文明的第一步。
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1)作家的散文创作一般都会受制于心情影响,体裁也具有厚重的中国传统语言色彩特点,余秋雨散文一般都有一个主题,然后开展对于蒙昧和野蛮讲述,对立面就是文明,写作主旨就是对于文明召唤,但是同时也会受到传统文化观念影响,在传统观念基础上不断需要对于主题进行升华。首先最主要体现就是在山水古迹中寻找文化意蕴内涵,余秋雨散文大多都是景物命名,但是同时也非常关注以往自然现象问题,更多是个人感情表达,运用他深邃眼界,透过对于事物现象分析,提高对于自然景观背后文化内涵深刻体会和领悟,这种最主要方法就是对于景观背后历史文化了解,更加注重的景观背后人文特色和艺术价值。然后通过对于自然景观体现的时代精神赞扬,抒发作者个人感情表达,运用文字记录在散文中,这种写作手法开启了中国现代散文艺术新艺术表现空间。
(3)在余秋雨散文中展示了中国文明历程发展现状,但是没有受到来自于民族、政治和地域因素影响,作者的散文一般都会站在一个更加高远角度,公平的对于中国文化发展历史进行讲述,比如作品《一个王朝的背静》中深刻的批判了姓氏和民族正统性质,作者提出对待历史人物需要用诚实的理性态度分析,不能受制于任何外在因素影响,导致分析判断错误问题。
(2)在散文创作过程中也会运用独特视角探索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不会受制于传统文化框架,特别是对于中国山水风古迹描述,更加注重对于人道主义精神和渗透思想领悟,比如《都江堰》中作者表述,“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都江堰的文明是一種灵动的生活。”这就非常气势浑宏的表现了都江堰伟大历史价值,堪比长城伟岸雄奇壮观,也充分说明了余秋雨的散文来源于传统文化,深刻突破了传统文化紧固,具有更深刻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2)余秋雨的散文最核心成分就是议论,同时兼顾抒情笔法表述,做到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使得散文更加充分智慧和情趣,让读者能够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精神上享受,比如在作品《阳关雪》中描述的“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就是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相互结合方法,让读者更加深刻体会中国文化苦难经历,这也是中国文人特别独有的悲剧性命运特点,散文不断讲述文明、文化和遗落问题,使得散文更加具有艺术魅力,同时更加提高散文抒情特点,以及让读者能够更加理性思考历史文化问题。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
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篇: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论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色摘要:余秋雨散文的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余秋雨的文化散文中始终贯穿着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从尘封的史料和那平淡无奇的山水中挖掘出深厚的内涵,使历史与现实相沟通,哲理与形象相交融,进而呼唤“文化传承”,呼唤“建立健全的文化人格”,呼唤“对文明的思考与追求”,让人们去思考历史、自然、人生。
关键词:艺术特色,历史主题,对文明的思考《文化苦旅》的问世,标志着“余秋雨热”的开始,此后,余秋雨的散文与广大的读者就如同干柴烈火一般,相遇就意味着燃烧,这股燃烧的热情随后就席卷了神州大地,同时也点燃了许多海外华人阅读的狂热。
《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的相继推出,犹如火里加薪,让“余秋雨热”长热不熄。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真实的文明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理上过着多种年龄相重叠的生活,没有这种重叠,生命就会失去弹性,很容易风干和脆折,苏东坡左手牵猎狗,右手托苍鹰,一任欢快的马蹄纵情奔驰,显得洒脱、放达,却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而那时苏东坡也还不到四十岁,可见苏东坡是同时在享受着老年、中年和少年。
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在将老之际把日子过得颠颠倒倒又有滋有味——做自己想做的事?于是有了《文化苦旅》。
《山居笔记》历时两年写成,虽然只有区区十一篇文章,却已力图把对历史深涩嶙峋的思考萃炼得平易可感,把玄奥细微的感触释放给更大的人群,山居于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之中,把艰辛的结果拿出来分享,不但没有让人感受到艰辛,而且还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感触和体验那些超越具体遗迹的整体性难题。
《霜冷长河》是漫步河岸的遐想,是从黑河出发,先向东,到瑗珲,再向西,到呼玛,最后回黑河的漂流,余秋雨在梦中的长河与现实的黑龙江在遐想与漂流中交织成霜冷长河的背景下,像饭后茶余一般,谈人生,谈文化。
余秋雨散文创作特点论文
试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特点摘要:曾经兴盛一时的散文创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便陷入困境,这种困境一直到90年代以后才出现了复苏的景象。
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余秋雨的散文创作无疑成为催生这一时期散文重新焕发生机并获得重大突破的关键力量之一。
余秋雨通过对历史深沉的理性感悟,把自身对历史、人文关怀以及自然之美进行了形象的融合,这也形成了余秋雨创作风格的构成要素。
对其创作风格的特点进行探讨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余秋雨,了解其散文创作的真正魅力所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创作特点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阅读余秋雨的散文读者可谓是享用了一顿文化大餐,读者不仅可以听故事、学艺术而且可以探历史、寻文化,在其作品中感受哲、史、思、艺的文化魅力,也正是这样丰富的内涵使得余秋雨的散文容量宏大、内涵深广、篇幅较长其中也蕴藏着做种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
对余秋雨的解读,无论是从饱含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苦旅》的角度、亦或是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还是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都可以感受到余秋雨散文集创作中的金典之处,这些作品品也成为了新时期散文文化回归的先河。
在余秋雨先生的众多散文作品中都蕴含着它独特送的创作风格,具体来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点:一、通过游历山水名胜把握文化的脉络在创作的过程中,余秋雨有着明确的写作目标,始终本着意气为先的原则,按照主题先行的风格来创作。
它的散文,看似在写山水,其实,究其本质,是在进行文化寻根。
他散文中的山水,所发挥的只是背景作用,是为了衬托而出现的,而真正的创作目的所在是要从山水中找寻生命之真谛、寻求文化之根源,用一句很形象的话来形容,就是:余秋雨的散文是“走”出来的。
比较典型的就是《千年一叹》一文,这是一篇自序,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理解起来是这样的:相比较于笔端,我个人更加注重脚步;相比较于文章,我个人更关注生命;相比较于精细,我个人更倾向于粗糙。
余秋雨的散文被誉为文化大散文,他的作品在创作中注重的是文化的含量、其取材往往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相联系,常以文化的视角观照生活,作品往往附着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和自觉的文化意识。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散文一)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335典型说话2020年第10期二十世纪末,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商业大潮猛烈冲击着中国社会。
中国社会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波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这一时期对于余秋雨散文的评论,大多侧重于思想内容的剖折,而忽略了其艺术特色的系统性阐述,基于以上写作背景,本文拟就此作一系统性论述。
1 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散文作为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学体裁,历来以“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著称,“以小见大”是它在选材立意上的基本原则。
但余秋雨不同,他的散文也会写山水风景、风土人情,但却更喜欢选取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
站在历史的峰巅,余秋雨像一位哲人,他用理性的目光注视着一代王朝几朝天子缓缓远去的背影,发出了这样的赞叹:“满族是中国的满族,清朝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纵观全部中国古代史,清朝的皇帝在总体上还算比较好的,而其中的康熙皇帝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之一;他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使我们这个现代汉族中国人感到骄傲。
”把一个“背影”放在一个统治了中国数百年历史的王朝身上,把一个王朝的背影和一个民族的情感阻隔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呈见余秋雨散文选材上与立意上的“大手笔。
“大气魄”!2 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余秋雨散文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是通过具有传奇色彩,或曲折或哀婉的故事来把握主题的,从而使文本呈现出浓郁的小说气息。
在余秋雨散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小说因素。
《牌坊》、《腊梅》、《家住龙华》诸篇以小说形态来结构全文,文中所叙之事皆作者亲身经历。
《风雨天一阁》有惊心动魄的家族秘史,《这里真安静》有神秘诡异的坟地,它们都戏中有戏,奇中生奇,高潮迭起,令人读来欲罢不能,至于《柳侯祠》、《庐山》、《三峡》、《十万进士》等大部分篇目,则均有墨客骚人以及形形色色的名人(包括神、仙、僧人、妓女等)的种种流风余韵和奇闻秩事,成为文本中一个个兴奋点。
3 戏剧结构方式和电影艺术手法的运用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如果不涉及到它的结构,肯定不完整。
余秋雨散文艺术[论文]
余秋雨散文艺术探析摘要:在中国的当代散文创作中,余秋雨的创作风格以其独到之处,在中国的文坛上留下浓厚的一笔,并开启了中国散文新篇章。
他的散文以高视野、深层次和大格局的特点赢得好评如潮,他突破常规、拒绝平庸地将人文、历史,自然、社会紧密融合起来,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学造诣。
本文将通过余秋雨先生的著作探析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中的独特魅力,深刻剖析“余秋雨热”背后的内涵。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散文作为一种被大众接受、被作家追捧的文学形式活跃起来,散文逐步开始融入文化的血液,并随着社会发展,散文开始被置于边缘化,散文为寻求自身的发展开始走与商业化结合的道路,从而使得散文世俗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
而余秋雨散文以其高度的使命感和对文化深层的反思唤醒了文人对文化的良知,为其找回应有的价值构筑了一个平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余秋雨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创了一条光明大道。
从《文化苦旅》的诞生,到《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作品横空出世,“余式”散文的受众度不断提高正是因为“余式”散文成功的背后蕴含着无穷魅力。
一、深剖历史,彰显深厚意蕴以史料和诗文作为文章的架构成为“余式”散文的重要特征,强大的文化威力让读者们自然而然心生敬佩。
《一个王朝的背影》中我们从避暑山庄这一表象中看到了清王朝整个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凝聚着康熙大帝的英武、王国维的亡灵,以及一位良知文人笔下肩负的厚重使命。
《寂寞天柱山》让我们领略到余式散文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气息与作者笔下起到好处引用的诗篇,“青山祗在古城隅,万里归来卜筑居”“相看发秃无归计,一梦东南即自羞”等让人心声共鸣。
正如余秋雨先生在《台湾演讲》中说到“文学的历史情怀,是作家自身生命与历史的对晤。
”余秋雨先生将这句话演绎到了极致,《文化苦旅·道士塔》、《文化苦旅·莫高窟》、《文化苦旅·阳关雪》《酒公墓》等文章让我们自然而言被其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所感染所打动,将历史和文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对历史深刻剖析,以一位良知文人的睿智与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传统历史为契合点,彰显出深厚的文化意蕴。
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毕业设计(论文)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设计)课题名称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分校名称马鞍山电视(网络)大学年级名称2010春专业名称汉语言文学(本科)学生姓名高小明指导教师郭庆生.2012年5月30日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一、选取大题材,表现恢宏的主题 (1)二、抒情与议论相结合,充满着睿智的理性思考 (2)三、透过历史名人与山水古迹,解释深层文化意蕴 (3)四、散文具有极强的叙事性特征 (4)注释 (6)参考文献 (6)【摘要】余秋雨散文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将散文置于民族文化的背景,“意”和“思”结合,借山水人物,对文化进行严峻的审视和理性的思索,以强烈的文化意识和冷静的文化反思,去寻求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和人生的真谛,“传达了沉重的沧桑感”,其中《文化苦旅》就充分体现了他“文化散文”的独特风格。
【关键词】文化苦旅;余秋雨;文化散文;主题;特征以《文化苦旅》为例分析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特征余秋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
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和好评。
当代文坛群星璀灿,优秀的文艺作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恰似一株奇葩傲立苍穹,格外引人注目。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他将散文艺术有机的融合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史学当中,深入浅出的将深奥的历史文化展现于世人,表现出了一种历史浓郁的厚重感与沧桑感。
他的散文是澄澈精致、万物溶情的,同时也是兼收并蓄且耽思旁讯的,这是一种知识的积淀、理性的升华,它可以启人心智、教化人伦。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里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
全书共235万字,有《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三十七篇。
散文研究论文
浅谈余秋雨文化散文的魅力姓名:张冉学号:63 班级:中文系10级汉本1班【摘要】在20世纪90年代初,“文化散文”的概念出现,在其众多的写作中,余秋雨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
余秋雨的散文,可以说是开创了百年来散文创作新局面,他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了文化领域。
1992年,余秋雨开始以自身的文人视角对文化现场进行考察,十多年来,余秋雨旅行的足迹遍及国内、欧洲和亚洲各地,相继出版了《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和《山居笔记》等散文集,引发了文化圈和社会各界广泛而持久的关注。
本文拟就其散文的文化底蕴及文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文化底蕴文学特色余秋雨的散文,大多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按其类别来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描写历史文化的,代表篇目有《道士塔》《柳侯祠》《苏东坡突围》等。
第二类是描写地域文化的,代表篇目有《三峡》《莫高窟》《都江堰》《脆弱的都城》等。
第三类是描写民俗文化的,代表篇目有《贵池傩》《牌坊》《夜航船》《抱愧山西》等。
这一篇篇人文气息浓厚的佳作,就是余秋雨文化心灵得到伤害,文化情结无法得到舒缓而结出来的珍珠。
余秋雨曾经这样写道:“我发现自己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
”那么,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魅力究竟何在呢?一、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积淀长期以来,中国的价值判断、是非标准明显地受到民族的、政治的、地域的功利局限,在这种背景下,一批具有人类价值坐标和国际文化视野的文化人应运而生。
余秋雨则是其中之一,他以散文为载体昭示了他对文化的见解,成就了一批极具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的散文。
疏理余秋雨的散文,我们会发现他从祖国大西北的甘肃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四川的柳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写到境外南洋的叠叠丛墓。
浅析《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_1
浅析《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浅析《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摘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九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引起极大的轰动,开创了当代散文的新范例。
他的散文作品,特别是《文化苦旅》,堪称中国当代文化散文的扛鼎之作。
本文尝试从语言学上对《文化苦旅》中的部分散文进行分析,从而探讨其独特的极具魅力的语言艺术。
关键词:余秋雨;文化散文;语言艺术九十年代初期,余秋雨以一本《文化苦旅》风靡大江南北,成为一时当红的散文作家。
他的《文化苦旅》一出版,便成为中国大陆,甚至海外的畅销书之一,在当时的文坛上掀起一股“文化散文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究竟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多大的魅力能让许多作家学者,乃至一般的劳动者、市井居民所接受,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呢?本文以为,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及其以后出版的一系列散文集中的散文,从某种角度上,可以称为学者散文。
它以其独特的学者散文风格,沧桑的文化历史背景,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诗意盎然的语言艺术,无论从内容上,还是题材上,特别是语言运用上,突破和超越了中国当代,尤其是文革以后的散文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写下了亮丽的一笔。
本文将从余秋雨散文创作经历着笔,通过对《文化苦旅》散文语言艺术进行剖析,探索其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
一、《文化苦旅》的创作背景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和散文作家。
在家乡小学毕业后到上海读中学和大学,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著有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
80年代末开始散文创作,他的“文化苦旅”系列散文最初在《收获》杂志以专栏的形式连载。
《文化苦旅》由知识出版社结集出版后,一时风行海内外。
随后,他的《山居笔记》、《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散文集,继续掀“余秋雨散文热”,产生了令人始料未及的巨大反响和轰动效应,创造了中国当代散文的奇观。
浅探余秋雨散文的艺术特色
浅探余秋⾬散⽂的艺术特⾊ 余秋⾬是我国著名的散⽂作家。
余秋⾬散⽂打破了传统散⽂⽂体的束缚,其散⽂素以⽂采飞扬、思维敏捷、语境如诗似画⽽备受⼴⼤读者喜爱,也受到许多评论家学者的好评。
浅探余秋⾬散⽂的艺术特⾊ 摘要:余秋⾬,作为学者散⽂创作的⼀员。
其散⽂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化取向、语⾔取向和价值取向⽽赢得了⼴泛的赞誉,并独步⽂坛。
关键词:散⽂艺术 余秋⾬,作为学者散⽂创作的⼀员。
其散⽂创作以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化取向、语⾔取向和价值取向⽽赢得了⼴泛的赞誉,并独步⽂坛。
笔者在此对其散⽂的艺术特⾊发表以下拙见,供⼤家参考: ⼀、余秋⾬简介 余秋⾬的散⽂集有《⽂化苦旅》、《⽂明的碎⽚》、《秋⾬散⽂》、《⼭居笔记》,《霜冷长河》、《千禧⽇记》和《千年⼀叹》,尤其是《⽂化苦旅》和《⼭居笔记》在读者中产⽣了强烈⽽深刻的反响,颇受读书界的欢迎和好评,在台湾和海外华⼈⽂化界和出版界也引起了轰动,其作品发⾏量之⼤令⼈⿎舞。
其读者上到学者教授下到平民百姓,可谓雅俗共赏。
⽂学作品有如此之⼤之⼴的效应,是当今许多学者难以望其项背的。
基于这⼀点,笔者认为余秋⾬的散⽂是成功的⽂学作品。
⼆、余秋⾬散⽂的艺术特⾊ 1、写作⼿法上以议论为主,⽽⾮抒情 纵观余秋⾬的散⽂,其核⼼成分是议论,但⼜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抒情与议论的⽔乳交融,使⽂中的议论充满了睿智与情趣,使读者总能在理性的思考中获得⼀种特有的精神享受。
如《阳关雪》中“即便是⼟墩,是⽯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原……”“这⼉应该有⼏声胡笳和羌笛的,⾳⾊极美,与⾃然浑和,夺⼈⼼魄。
可惜它们后来都成了兵⼠们⼼头的哀⾳。
”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们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们反⾝⾃问,⽂明是什么?⽂化是什么?我们在哪⾥遗落?⼜怎样才能找回。
可以说,在余秋⾬的散⽂中,最具特⾊和最有魅⼒的部分,不是来⾃⽣动的场⾯描写,也不是来⾃温情脉脉的抒情,⽽是这种⽤抒情的笔法,进⾏理性思考的议论。
汉语言文学论文 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
中国网络大学CHINESE NETWORK UNIVERSITY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院系名称:XXXX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学号: 123456789指导老师:中国网络大学教务处制2018年3月1日浅谈余秋雨的散文之写作特色内容提要: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技法与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修辞艺术风格妙招感悟余秋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国际知名的学者和作家,其作品以散文为主,主要特点是散文小说化,语言通俗宏大,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
其散文小说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注重故事情节的构建,故事情节完整生动;二是历史现场还原式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
主要采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对抽象概念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一、散文技法秋雨的散文篇幅普遍偏长,能吞吐古今,驰骋中外,具有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描写、记叙、抒情与议论水乳交融,充满睿智与情趣,富含哲理。
其散文的核心表达方式是议论,但又多与抒情融合,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地方正是来自这种用抒情笔法进行理性思考的议论。
具体来说,其散文技法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
一是善用修辞手法。
恰当使用修辞手法,能增加文章的文采,丰富文章的感染力,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余秋雨的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排比、比喻、引用等。
(一)排比。
如在《苏东坡突围》:“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
余秋雨散文艺术风格分析“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浇灌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
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1]一、艺术特色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一)、对传统散文观念的突破1、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2]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3、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
“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分析范文
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分析余秋雨《文化苦旅》的语言艺术分析《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先生对散文语言的运用是比较独特的,走出了传统的思维束缚,打破传统散文的语言运用,从文学走向了文化领域。
运用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散文语言,将自身的思想情感借用叙事和议论手段抒发出来。
在遣词造句方面,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行文气势磅礴,将一些道理借用诙谐幽默的方式体现出来。
[1]无论是是在叙事方面还是抒情方方面,都表现出来较强的的叙事特征,而且通过文文化意识和文化反思,去去追寻中华文化的深厚底底蕴以及人生的真谛。
在在《文化苦旅》中,主要要的语言艺术表现形式有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与议论手段相结合合散文是一种作者将自自己亲身经历的真实情感感,借用文学手段表现出出来的文学形式,体裁较较为灵活。
其语言特征主主要是“见微知著”,这这是散文在选材立意过程程中的基本原则,但是余余秋雨的散文相对来说有有所不同,他的散文在抒抒情方面是隐性的,大都都将抒情的语言融于记叙叙的语言之中,将抒发情情感和议论叙事进行有机机结合。
在《文化苦旅》》中,很少有对山水景色色直接具体的描述,而是是借助议论的手段,人为为地勾勒出一幅深沉浓郁郁的人文情景,从而进一一步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行议论和想象,使得读者者被文章的情绪所感染。
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作作者经常将自己的情感内内敛,通过叙事和议论的的手段去抒发自身情感。
如《道士塔》中对中国国官员生活的描写,官员员奢侈豪华的生活,在书书房中通过推测土经文的的书写朝代来展现他们的的文化,在其他国家的专专家学者愿意吃苦也要偷偷运中国文物时,官员本本文由论文联盟htt p p://收集整理却在客客厅中喝茶。
在原文这段段文字的描述中,作者没没有明显地表现自己的情情感和立场,但通过字里里行间可以明显感觉到作作者的态度,通过抒情散散文的形式来激发人们的的民族意识,历史忧患意意识以及生命意识,而且且对读者起到了感染作用用。
[2]作者用散文的的语言来表述哲理问题,,将理智的议论与感性的的抒情手段结合起来,使使读者能够在阅读的过程程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余秋雨散文的艺术与美学特色内容摘要:余秋雨散文问世之后在海内外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得到许多作家的好评,构成了本世纪末期中国文坛一大景观。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余秋雨散文艺术美学特色余秋雨的散文,跨越了纯文学的界线,走向文化领域。
其散文美学型态迥异于前一切散文文本。
他的散文独特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散文文体的束缚,开创了散文的一代新风。
本文拟就其散文艺术与美学特色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一、艺术特色余秋雨散文的特色,即:追寻文化是根,表达民族情感是茎,描述生活点滴是叶,这三者共同熔铸了茂盛而充满活力的秋雨散文之树.当代文坛,谈到散文不能不谈余秋雨。
余秋雨散文,最有价值之处是其丰厚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结集出版的《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等,都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欢迎。
据说,单他的《文化苦旅》在台湾一年就重印了11次,可见其散文的魅力。
余秋雨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打破了传统散文的束缚,创造了新的意与思结合的文化散文,借山水风物,寻求中国文化意蕴与人生真谛,探寻中国文化的巨大内涵与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
1、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散文观念,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饱含着作家的个性、独创性的艺术表达程式:其一,从理性回到感性,同时,在这种回复的过程中充分注重感性王国与理性王国的自由切入与转换;其二,本世纪末期散文作家们在意图呈示时总体上存在着一种隐匿化倾向;研读余秋雨散文,我们发现,这一特征在这位作家的文本中体现得更为明显、集中与频繁,并且不仅将这一追求运用于状物散文,而且运用于写景散文。
从而导致其散文中所出现的某种景观、物象总是处于时代、社会、历史、文化、道德等多元视角的透视之中,或在一种多元开放的发散式显示中凸现出所写对象宽广、丰富的涵义,比如其《白发苏州》是一篇写景散文,按照传统的写法,无非是先介绍苏州有哪些美好的景点,这些景点的美学特征,然后再抒发一点主体的感怀完事。
然而,《白发苏州》的写法全不是这样。
作者并没有介绍人们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苏州美景,“苏州”在作品中就是一个已经综括了全部苏州美景的情感符号,一个言说的起点,围绕着它,作者所着重强调的,是主体对这一人间之美的多维穿透。
文本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苏州摆放到世界背景上突出其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
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的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自己2500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第二部分作家笔锋一转,写到古代文人事成事败之后都愿来苏州走走,从而译解了苏州作为中国人心理深层的一个美好情结之谜:如果说京城是中国文化喧闹的“前台”的话,苏州则是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
尽管如此,苏州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却不公平,“历来很有一些人,在这里吃饱了,玩足了,风雅够了,回去就写鄙薄苏州的文字”。
第三部分状写苏州老百姓在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厮杀混战中的苦难命运。
第四部分作家一反中国集体无意识中视苏州为阴柔之美的俗论,写出“柔婉的苏州人”在那场明末反抗魏忠贤阉党政治的斗争中搅起的风暴,它的五位被杀的普通市民;以及傲视大小官员,与统治者持不合作姿态的唐伯虎、金圣叹等,从而坦露了苏州阳刚之美的一面。
最后作者漫步在苏州的小街小巷,感受着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的“无数厚实的灵魂”,获得一种“奇特的经验”。
上述五个方面分别以中外对比、文化界定、阶级压迫、美学梳理、个人观感等五种视角评说苏州,并最终渗透着或统一于历史追踪这一总的视角之中,诚可谓既“形不散神散”,又放得开,收得拢。
再如《笔墨祭》,作者围绕着“笔墨”这一中国文人日常打交道的物体,广博而精练地征引了一切与笔墨有关的美学信息,多层次地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脉络,其中有文人工具史、书法兴衰史、文人心态史以及文化演进史等,充分展示了文本主旨的多元化与多维性。
其三,以感性的意象衬托、推导象征性意象;其四,大胆借助“想象”艺术复现为传统正史所不载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阴影之中的历史瞬间或历史画卷。
《道士塔》中王道士的所作所为可以说纯粹是作家借助于史料虚拟的某种历史情境;《一个王朝的背影》浓墨重彩所编织的更是清王朝三百年历程中不足为外人道的心灵秘史。
如果说传统散文中的想象是一种技巧,想象的至多是一个场景,一两个细节,像余秋雨这种大规模地、整体地运用想象修复一段历史运动轨迹的做法,在虽然可以接纳想象但决不能虚构的散文中还是不多见的。
其五,从体裁上考察,余秋雨的散文无论是“苦旅”系列抑或是“山居”系列,均属于“游记”。
“游记”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一朵奇葩,在古典时代,山水游记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构成了那一文苑中极为光亮的一部分。
然而,到了本世纪末期,山水游记却渐渐地趋向了黯淡,个中的原因当然也很复杂,最为表面的不外乎这样几种:1)随着物质文明特别是摄影摄像技术的高度发展,影视、摄影已部分地取代了游记的职能;此外,交通的发达,也使世界的距离相对缩小,在古人那里很难亲历的自然风光在今天已如家门前的风景,唾手可得。
2)伴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同时而来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改造与征服已极尽最大限度,即大自然在今天基本上已是人化的自然,人们对之至少在心理上已不如过去那么陌生,而是相当熟悉。
因此,古人在探索大自然奥秘时所特有的那份新鲜、惊奇、困惑、激动在今天基本上已不复存在。
3)游记偏重于临摹自然山水的外在形态,再挤逼出一两点主体感悟的表达程式已相当陈旧,再也激不起读者的审美兴趣,等等。
诸如此类,均使得今天的游记越来越不好写了。
因此,必须另辟蹊径,而余秋雨的探索,又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经验。
这就是,突破传统游记散文“移步换形”、借游说理的简单套路,将游览过程退居为某种断续的、或隐或现的情节框架或开启情感闸门的触点,从而突出了作家所要开掘的,与本次游览相关的内容。
比如《庐山》、《贵池滩》、《青云谱随想》,作家在这些地方的游览过程已不重要,也无意全面摹拟那里的具体风光、景点,而侧重关注那里的文化型态。
2、关注中国传统文人的人格精神在余秋雨的笔下,闪现出一大批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他们都是才华横溢而又命运多蹇的人,苏东坡、范仲淹、柳宗元等。
他们都具有“高贵又苦闷的灵魂”,他们因富有才华和个性而不容于朝廷,受到小人的诋毁。
他们被冷落、被流放、被贬谪。
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挤压和摧残。
但是,无论他们处在怎样的险恶条件之下,都有不变的文化良知。
恶劣的环境没有折服他们,相反,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激发他们更大的智慧,绽发出更灿烂的文明之花。
《苏东坡突围》中苏辙指出:“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
”作者描写了伟大诗人苏东坡一次次地被小人诋毁,一次次被贬谪到更加偏远的地方。
但是,他始终没有放弃对文化的探索,相反,官场的失意使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事实证明,他的大多数优秀作品是在被贬谪的时候创作的。
作者通过对传统文人的悲剧性命运的展示,使人更深刻地了解到,中国的文明史是一部苦难深重的文明史,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和专制制度及愚昧野蛮不断进行抗争的搏斗史。
3、寻找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余秋雨的散文大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用他深邃的目光,透过这些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这些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
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
”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如《阳关雪》,对阳关雪的描写其实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他们的法术,不是别的,正是他们的文章。
作者在此要表现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价值和他们作品的魅力,来突出他们在官场上的尴尬与在文坛上的不朽地位所形成的巨大反差。
《风雨天一阁》对天一阁也未多作描述,而突出写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其人,写其超强的意志力与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从而显现天一阁本身的存在价值。
4、作者将他的散文与小说以最好的形式结合起来,追求一种小说化的艺术效果。
(1)历史现场还原似的虚拟,丰富的艺术想象一般认为,散文应当是写人的真情实感,历史散文的内容应当符合历史事实。
但是,许多历史散文作家,就是由于太拘束于历史事实,导致其散文成了考古学,枯燥而无新意。
余秋雨他认识到这一点,并不局限于传统的散文创作规范,而采用了虚拟性的小说手法,发挥了合理的想象,把抽象而概括的历史材料,给予生动形象的艺术再现。
如《阳关雪》中,描写王维“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我们都没有身临其景,都不知道王维的友人是否帮他打点行李,也不知道他是否“瞟了一眼”,是否“微笑着”,但是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渲染了朋友离别的气氛,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而生动的画面,让我们更加容易理解王维当时的心境,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作者就是通过合理的想象,让历史再现,让人如身临其境。
(2)完整生动的故事情节传统的散文一般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性、顺序性,一般都是为了体现某一主题而截取某一故事片断,把他们结合起来,使之突现主题。
而余秋雨的散文则不同,他注重故事情节的塑造,并且做得非常好。
《道士塔》中,给我们呈现了敦煌文化沦丧的整个过程,王道士如何愚昧地将壁画刷白,与外国人进行廉价的交换,中国官员如何对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视之不理,最终敦煌的研究者只能从外国买来文献的胶卷进行研究。
整个故事完整生动,让人如身临其境。
尤其是某些精彩场面的描写,更是让人义愤填膺、痛心疾首,“一箱子,又一箱子。
一大车,又一大车。
都装好了,扎紧了。
吁——车队出发了。
”“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
”《信客》、《柳侯祠》、《遥远的绝响曲》、《漂泊者们》、《华语情结》等篇也都包含着一个或多个生动的故事。
秋雨散文的小说化艺术形态使得散文具有小说的强烈感染力。
(3)对原有散文文体模式的突破与创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古典散文形成了简约的审美规范,曾有人称之为“小品文”。
写作学科给散文所下的定义是:散文是指以记叙、抒情、描写为主要方式的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文情并茂的文学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