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学生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工匠精神的中职学生的培养
作者:刘瑞
来源:《文教资料》2018年第08期
摘要:工匠精神是当今时代我们召唤的职业精神。中职院校是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路径。在总结学者经验的基础上,工匠精神的内涵的四维,工匠的知识、工匠的技能、工匠的策略、工匠的品德都需要点点滴滴注入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在思政课上的实施,在专业课上的实施,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的实施,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实施都是渗透工匠精神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实施路径
据2017年在网上关于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的培养情况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职业院校有责任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且,88%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否具有职业精神是企业招聘员工的一项重要指标[1]。中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学者们对工匠精神的内涵都做了独到的见解,大体可以从这四个维度加以阐释:工匠的知识,工匠的技能,工匠的策略,工匠的品德。庖丁解牛是对操作技能已经达到了自动化阶段的精准描述。炉火纯青更是对经过无数尝试,运用自如的描述。邹其昌教授关于工匠精神内涵阐释的现实层和超越层[2]划分中的现实层的解释是对工匠的知识、工匠的技能、工匠的策略的解释。工匠精神中的现实层遵循的四原则:一是技术原则实质就是对工匠知识的掌握;二是行为原则,也就是工匠技能的外在操作。三是艺术原则和生态原则,是工匠策略的形成结果。工匠在技术操作时,可以加入自我的思想和创意。超越层就是工匠品德的形成,达到了审美的境界。工匠超越了工匠创造活动领域而更多地内化成了工匠自身的品德,实现了马斯洛提出的人的本质的命题。“人的本质即自由,人成为目的本身,成为一种完美、一种本质、一种存
在”[3]。工匠进行的活动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而是在此基础上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活动中摸索技术策略,不仅敬业而且乐业,将工作内容和兴趣结合在一起成为自身生活一部分或多半部分的行为习惯。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工匠在有意或无意间透露出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首先是一种职业精神,是工匠在生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工匠四维的完美诠释。一维,工匠的知识即对活动概况的大致了解,有对该操作的基本认识、概念、原理、规则等的理解。表现为对活动的基本加工,这主要是在个体内部完成的,知识的建构是进行后续活动的基础。
二维,工匠的技能即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在行为的过程,操作时,动作的准确性,动作与动作的连贯性,整体动作的流畅性都要经过大量的实践、练习。个体才能由操作的新手变为操作的专家。
三维,工匠的策略即当操作技能达到自动化水平时,个体不再满足现有的工作任务,而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求活动更加完美,追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活动过程中能对自己的操作做出整体的把控、预测,能对影响活动的因素做出相应的调节。工匠活动追求的是从审美的角度,活动趋于完美。
四维,工匠的品德即活动从操作本身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物质的需要,而是将活动操作的整个系统作为改造个体在其他生活活动中的行为,影响个体对生活概念的认知、理解。个体在产品活动中的行为塑造了产品,也塑造了个体本身。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等[4]。这种活动隐性的影响会辐射到身边其他人,流入生活,成为每个个体生活的写照。
二、工匠精神的践行
工匠精神作为职业精神的灵魂,需要在职业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加以实践,而不能落入理论主义的维度。
(一)基于工匠精神德育课的展开
职业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使中职生拥有一技之长,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对自我有正确的定位,内化工匠精神,实现自我价值。因此,思政课指导思想的构建要精准,一定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思政课的教学,可以避免传统的说教内容。因为据教育心理学研究,说服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要远远逊色于自我强化和亲身体验。杜威说教育没有目的,教育的过程就是达到目的的过程。思政课时,可以让学生在模拟法庭、再现情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自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邀请企业或民间的能工巧匠给学生开展职业讲堂。利用网络平台,可以让学生观看和本专业有关的模拟仿真技术过程。通过一系列的讲座、座谈,让学生写出心得体会,建立个人发展档案袋,注重在平时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督促学生健康发展,监督学生学习落实情况。实施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学习自己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在自己的专业形成独有的职业风格,引导自我形成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人生态度的重要性。
(二)基于工匠精神专业课的开展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2]。在课程设置上,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要参与课程内容的编制中。企业专家将企业所要求的学生的技能、能力、品德等注入教材,深化了职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学校还可以根据地方特色产业,聘请民间艺人,地方产业企业带头人等编写校本课程,发扬地方产业特色,传承地方职业精神。课程的设置,一定是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融合,配合职业教育特有的教学形式。专业
课教师可以是企业行业内的专家,也可以是双师型教师,还可以是退休在家的技术工人、能工巧匠和教师。教师要抓住教学关键期,在学生实训、顶岗实习时,亲自操作给学生讲解知识、注意事项、安全守则等,在实操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要多举办技能竞技活动,促进班级与班级之间、学校和学校之间的良性竞争。要多鼓励学生走出去,用开放的胸怀积极参与各方合作。教学评价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学生整个人进行评价。企业要发挥主体评价的作用。对学生掌握的该专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操作,平时对学习的态度进行形成性考核。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注重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融合。教育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提高能力,学会生活。基础课、公共课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客观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学生可以采用匿名互评的方式,给同班同学提出多种建议。多方评价主体共同参与,协同育人,各种评价主体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学校特有的文化缩影,对于宣传、发扬工匠精神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三方面,将工匠精神渗透其中。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学校领导、教职工可以做学生的榜样,言行举止、行为习惯都要符合工匠气质。校园精神文化作为第二课堂,对学生行为、品德的塑造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校训、校风、教分、学风中都可以加入工匠精神的元素,为原有的校园文化增添新的活力。校园物质文化是学生随处可见的具体的事物。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学校的信息栏、宣传栏、标语栏等宣扬大国工匠事迹,学校先进教师学生事迹,工匠精神内涵等。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公众号、学校贴吧、电子屏等普及工匠知识、技能、策略、品德要求,播放地方特色工艺制作流程。可以创建校园小记者,不定期采访学生对工匠的理解,对工匠精神的实施。也可以建立意见箱、建议栏、留言条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工匠精神的建设中。校园制度文化是对校园文化的硬性规定。专业基本的安全规定、操作注意、禁止行为,教师都要一遍遍强调,严谨的态度是工匠良好行为养成的必备素质之一。对于学生违反行为,要进行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匠精神要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将工匠精神融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对学生的隐性教育。
(四)基于工匠精神的学生日常管理
大部分中职学生上学期间,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因此,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管理,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工匠精神实施的重要措施。创建文明宿舍,弘扬工匠精神。指定宿舍纪律,规定定点熄灯睡觉,早起跑操。将企业文明规范、纪录作为学生生活准则的一部分。评讲文明小主人,文明小舍友,鼓励学生创建工匠宿舍,学校给予荣誉奖励和课外学分奖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