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模式和解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一、苏联模式的形成

1、什么是苏联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又称“传统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就是以苏联经济体制、经济模式为基础,形成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体制和制度的总称。

2、形成过程

从1929年大转变开始,到1936年宣布完成,以新宪法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斯大林模式支柱是三大运动:农业集体化、超高速工业化、政治大清洗。

★(1)高速工业化运动及其特点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大,把国家工业化确定为党的总路线.

特点:高速度,优先发展重工业,采用行政手段。

★(2)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及特点(1929年—1934年)

苏联建立了一种新的直接为国家工业体系服务的农业经济体系。

特点:时间短,行政命令开路,消灭富农

★(3)大清洗运动(1934——1938秋)

以“基洛夫案件”为开端: 1934年,政治局委员和中央书记基洛夫12月1日被暗杀。

二、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一)政治上高度集权

具体体现:

1、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

2、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

3、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

4、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

(二)经济上高度集中

具体体现:

1、国家所有制占绝对优势(90%)

2、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

3、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

4、以行政手段为主的管理经济

5、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

(三)思想文化上一潭死水

1、过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体制

2、领袖言论成为真理与谬误的唯一标准

3、公共舆论一律化

(四)对外关系上大国主义

在对外关系上,首先的不是指导,而是控制,大力推行它的模式,不允许探索其他道路。情报局

南斯拉夫事件

柏林事件

波滋南事件

布拉格改革之春

三、形成原因及思考:

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根源。

1、国际背景:因为战争,客观上要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集中统一,集中

人财物保证战争的胜利。

2、苏联国情:苏联的社会主义建立在经济文化落后、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基础上,家长制、个人集权、个人崇拜容易盛行,长期以来形成的自然经济的思想,排斥商品经济。

3、历史传统:俄国的历史是军事封建的帝国主义国家,存在着与社会主义和民主不相容的历史传统,这对产生高度集权的模式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4、理论影响: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初,将原来抽象的理论具体政策化,本身就需要实践检验,但是第一次社会主义实践缺少历史经验,因此,教条地理解原来的一些理论在所难免。

5、斯大林个人原因:主观片面地理解社会主义理论和个人性格特征也是重要原因。

四、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历史功绩

▪1、使苏联在短时期内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农业集体化,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了现实。

▪2、使苏联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国家,为打败德国法西斯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

▪3、苏联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文明化。

4、为人类留下了珍贵的社会主义文明遗产。

(二)历史局限性

1、政治上民主范围过于狭隘,容易产生个人专权,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

2、经济上管得过死,总体效益较差,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

3、思想文化上严格控制,导致个人崇拜,思想僵化,严重影响了文艺创作和理论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

4、对外关系上的大党主义、大国主义,导致霸权主义。

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

斯大林执政时期共有三次大清洗运动(一说五次)

(1)“列宁格勒总部”案(1934年12月22日)

(2)“反苏托派中心”案(1937年1月)

(3)“右派和托派反苏联盟”案(1938年3月)

斯大林执政时期有多少人被害,难以统计。

◆1990-2-13,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1930—1953年,因反革命罪被判刑的有3,378 ,234人,其中被处决786,098人.

◆1991-6-14,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1920年到1953年期间,苏约有420万人受到镇压,其中200多万人是在1937-1938年被镇压的。

◆还有人:至少有1500万,数字是十分惊人的。

第四节苏联和东欧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三、1989-1991年东欧剧变的过程、性质和原因

(一)过程:

三部曲:

一是执政的共产党面临着经济上、政治上的严重困难,可一时又找不到解决困难的出路,这时党内外出现了反对派(波兰的团结工会);

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各种压力和影响下,承认反对派的合法存在;

三是执政党不断向反对派让步,并最终同意进行竞选,致使反对派夺取政权。(二)性质: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演变

主要表现:

1、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发生了变化。

2、政权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3、明确提出把原来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私有化。

4、在外交方面奉行亲西方的政策,把“返回欧洲”作为外交政策的中心。

(三)剧变的原因:

1、苏联因素

(1)苏联把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强加给东欧国家,使他们未能找到适合国情的道路,积弊太深;

(2)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绑”,为剧变创造了重要的外部条件。

2、各国自身原因:

(1)经济发展缓慢是东欧各国内部发生危机的主要原因;

(2)民主法制受到严重破坏,党和政府严重脱离群众;

(3)民族矛盾尖锐。

3、西方的因素:和平演变的结果

(1)西方经济发展、自由和民主有一定的吸引力;

(2)西方国家借助其经济优势,以贸易、科技为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他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方向转变。

四、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和苏联的解体

苏联的剧变是从戈尔巴乔夫上台改革开始的

(一)演变过程:三阶段

第一阶段:1985年3月-1988年6月

改革基本上是在社会主义的范围内,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

主要内容:提出和实施“加速战略”,即加速经济发展速度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第二阶段:1988年6月-1989年底

改革的方向转到政治体制方面。

改革的目标从“完善社会主义”转向否定苏联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开始实行“民主化、多元化、公开化”的方针和原则,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

◆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了《改革与新思维》一书,提出了“新政治思维”,作为对苏联社会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的理论依据。

◆“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类的利益高于阶级的利益”。这是从抽象的人道主义出发,否定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否定共产主义目标,否定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导致苏联的解体。

◆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新思维”,使国内“改革”变成“改向”,是导致解体的直接原因。

第三阶段:1990年初-1991年12月苏联解体

苏共完全失去了对改革进程的控制力,改革的性质、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990年2月,苏共召开扩大的中央全会,通过了向苏共28大提出的行动纲领草案,提出要修改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地位的条款。

3月,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苏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

7月,苏共28大,通过了题为“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苏共章程及一系列文件。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在政治方面,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改变共产党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