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 第3章 社会化发展 PPT课件

教育心理学 第3章  社会化发展 PPT课件

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提高
自尊不是要学什么,而是要赢得什么
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提高
努 力 表 现
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提高
展 现 天 赋
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提高
积 极 自 我 暗 示
自尊的发展-自尊的提高
自 我 反 省
四、道德的发展
道德的发展
道德 (morality) ➢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
考虑父母教养方式(parenting styles)的四个重要点:
1)
纪律策略(Disciplinary strategies)
2) 爱心与教养(Warmth and nurturance)
3)
交流方式(Communication styles)
4) 预期成熟与控制(Expectations of maturity and control )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构成-举例-穿那件衣服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构成-举例-穿那件衣服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构成-举例-穿那件衣服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的构成-举例-穿那件衣服
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
婴幼儿的自我意识 ➢ 自我动作与对象的区分;自我评价的形成
自我意识的发展-不同年龄阶段
The Father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Children love and want to be loved and they very much prefer the joy of accomplishment to the triumph of hateful failure. Do not mistake a child for his symptom”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联系实际来谈影响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一、家庭环境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场所。

家庭环境对个人的社会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父母角色模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角色模型。

他们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对孩子的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如果父母尊重他人、待人友善,那么孩子很可能会模仿这些行为。

2.家庭规则:每个家庭都有其独特的规则和价值观,这会影响孩子的思考和行为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家庭强调尊重长辈和待人以诚的价值观,那么孩子很可能也会接受这种价值观。

3.家庭角色:家庭中每个人的角色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例如,长子或长女可能会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最小的孩子则可能会受到更多的照顾。

这些不同的角色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化。

二、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是个人社会化的另一个重要场所。

同龄群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价值观和信仰:同龄群体的价值观和信仰会影响个人的价值观和信仰。

例如,如果一个同龄群体普遍认为纹身是一种时尚,那么个人很可能也会接受这种观点。

2.行为规范:同龄群体会有一些共同的行为规范,这些规范会影响个人的行为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同龄群体普遍认为抽烟是一种成熟的表现,那么个人很可能也会开始抽烟。

3.社会孤立:如果个人与同龄群体格格不入,就可能会感到孤独和不安。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个人拒绝或偏离群体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三、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是一个社会共享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它对个人的社会化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影响因素:1.社会阶级:社会阶级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它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化。

例如,不同阶级的人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信仰。

这些差异会在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中产生影响。

2.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社会中不同群体的共同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不同的民族文化会对个人的社会化产生不同的影响。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现代化的社会因素2161120035 袁安妮关键词:人社会现代化影响因素人类为社会性动物。

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

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

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

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

人类在地球上独一无二,还由于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

人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

而社会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

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

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拿狼孩来做例子,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没有与人类发生关系,没有接受到人类文明的教育,即使它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它没有人应有的本能。

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社会化的过程。

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等。

由于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

所以以上因素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首先,个体从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的地位。

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的习得均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2章 个体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导论 第2章 个体社会化

Chapter 2 Socialization
2. 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zation 指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将承担的社会角 色,为进入社会做各种准备。
3. 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zation) 指个体在成年期以后的社会化。 是在个体实现了基本的社会化的基础 上进行的。社会生活是不断发展变化 的,个体将随环境和自身状况的变化, 接受新的期待和要求,承担新的责任、 义务和角色。 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Chapter 2 Socialization
皮亚杰把品德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称为“他律阶段” (heteronomy)。心理学家迪弗瑞斯(DeVries, 1997)指 出,这个阶段的道德是服从的道德,它反映情况皮亚杰所 认为的幼儿和他பைடு நூலகம்的父母之间,通常存在着以赞成或以绝 对服从权威为特征的关系。
Chapter 2 Socialization
2007年10月21日, 几名13岁的以色列男孩 被大人扛在肩上参加成 人礼仪式。参加当天在 耶路撒冷哭墙下举行成 年礼的,都是前不久在 爆炸中失去父母的孩子。 按照犹太教传统,这些 孩子从此便开始被看作 成年人了,成为“负有 责任的男子”。
Socialization through the Life Course
相关链接 他们是怎样学会仇恨的?
据英国媒体报道,伊朗正在利用教科书和儿童 读物对年轻一代灌输仇恨和极端主义思想,书中还 配有许多照片和图画,宣扬血腥暴力,而目标直指 英美等西方国家和以色列。 一本名为“让我们读”的7岁儿童读物中写道 又丑又胖的犹太人被人们赶出了城镇。 这些书中鼓励自杀式爆炸等袭击手 段,并称这是所有人应尽的责任。在一 本8岁儿童的教科书,有男孩发射火箭弹 以及一群孩子拿着AK47冲锋枪的照片, 其中还有些是戴着面纱的女孩。 根据书中的说法,英国应对目前世 界上多数疾病负责。一本名为《伊朗和 世界历史》的书中写道,“英国想尽一切 办法控制印度,从最初的欺骗到后来的 谋杀和屠杀,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书被以色列智库机构——和平影 响监测中心(CMIP)翻译并公布于众。该机构负责人 格罗斯表示,“这种教育体系是在为战争作准备, 宣扬仇恨思想,进行思想控制”。

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个人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个⼈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个⼈社会化是⼀个复杂的过程,要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其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活实践,是实现个⼈社会化所不可缺少的三个必要条件。

⽆论缺少哪⼀⽅⾯,都会直接影响到个⼈的社会化程度和⽔平。

遗传因素。

个⼈社会化的客体只能是⼈类⽣命个体。

⼈类个体带有⼀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为个体社会化奠定了⽣物学上的基础,为“⽣物⼈”转变为“社会⼈”提供了可能性。

主要表现在四个⽅⾯:第⼀,⼈⽆先天⾏为模式。

由于⼈类个体缺乏本能,即⽆先天⾏为模式,从⽽具有可塑性,能够通过⽂化教化,来实现社会化。

第⼆,⼈有较长的⽣活依赖期。

⼈的⼀⽣中,⼤约有15%-25%的时间依赖⽗母和家庭。

这不仅为个体接受⼈类⽂化提供了必要时间,⽽且通过依赖还能使个体形成与他⼈和整个社会不可分割的社会联系和感情联系。

第三,遗传结构包含⼤量⼈类信息。

⼈体的细胞中都包含有遗传基因,存在着⼤量的“信息”,正是这种信息的存在,决定了个体极易接受⼈类教化。

第四,⽣物需求和情感需求。

⽣物需求的满⾜是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内容,⽽为满⾜个体⽣物需求所必须的每⼀个⾏动同时也满⾜着他的情感需求,⼆者密切联系,成为个⼈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遗传因素之⼀。

如⾝体的接触和相互作⽤便是⼀种最基本的⽣物需求,如果这种需求不能得到满⾜,就会出现严重的⾁体和情感问题,进⽽影响社会化的正常进⾏。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指影响个⼈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也称⽂化环境。

它是个⼈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个⼈社会化的环境要素是⼗分复杂的,⼀个⼈所处的环境要素如何,他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化过程和社会化结果。

我们常常说“近朱者⾚,近墨者⿊”,在⼀定程度上正是指出了环境因素对⼈的重要影响作⽤。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第⼀,家庭。

在各环境要素中,家庭是个⼈社会化的第⼀要素。

因为,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奠基时期,这⼀时期的社会化主要通过家庭来进⾏;个⼈⾸先通过家庭获得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状况深刻影响个体的⾏为模式;⽗母施教是最初的社会化途径。

幼儿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幼儿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幼儿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影响个体社会化的社会因素包括多个方面,个体生存于其间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社会舆论、文化、家庭、幼儿园、学校、大众传授媒介等都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而其中,学校及其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而主要的影响源。

对学前儿童而言,幼儿园则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最主要因素。

与幼儿园之外的其他社会环境因素对个体自发、零散、偶然的影响相比,幼儿园作为一种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其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是有意识的、系统的、长期的。

同时,其对个体社会化的教育影响主要以课程为载体,由经过专门训练、具有专业教育知识和技能、以教育年轻一代成为合格社会成员为已任的专业人员—幼儿教师来实施。

幼儿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向幼儿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规范、思想观念以及积极的情感、行为与品格,引导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因此,可以说,较之其他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幼儿园教育无疑在个体社会化中发挥着核心、主导作用。

1. 模仿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幼儿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

如教师在教学中怎样使用剪刀、怎样游戏等。

同时,她们还在教给幼儿社会知识、技能的同时,除了给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还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认同的机会:幼儿不仅模仿教师的行为,而且仿效教师的态度、价值观和情感反应、并以自己类似于教师而自豪。

研究证明: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时候,引进一个榜样,能大大推动幼儿对一定行为方式的掌握;同时,不同榜样,对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有不同的影响。

榜样只有当它具备了以下三种特征时,才能刺激幼儿的模仿,起到范例的作用。

一是教师控制自己的需要、情感冲动和对幼儿施加影响的一种“威望”。

幼儿更可能去模仿有威望的教师。

二是教师真诚的关心、帮助、指导。

幼儿倾向于模仿热情的、亲切的教师,而不是冷淡的、严厉的教师。

三是类似性。

与榜样在知觉上的类似性,也是有效模仿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六章人的社会化一、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再社会化(西南大学2010年研;人大2008年研)答:再社会化(resocialization)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再社会化与发展社会化有本质的不同:①发展社会化着眼于人的完善,而再社会化着眼于人的改造;②再社会化的形式一般要比发展社会化剧烈。

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

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

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方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人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

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二、简答题1.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研)答:影响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包括:(1)社会化的生物基础①语言能力。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讲义3--社会化
有道德的人等等,社会化是多面的,
至少可分为五类:
第3章
① 政治社会化 ——指正式负有教育责任的政治家和 教学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公民灌输政治信息、 价值观和政治信念的过程。
② 民族社会化 —— 自然人成为具有民族意识的人 的过程。 ③ 法律社会化 —— 人们学会用法律及其制度调节 自己的行为。
④ 性别角色社会化 —— 按照社会规定的男女性别 角色的要求学习支配自己的行为。 ⑤ 道德社会化 —— 将社会肯定的道德准则加以内 化,使公民形成合乎社会规范的道德行为过程。 第3章
性 格——是人格最鲜明的表现,是在社 会化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 应的习惯化的行为倾向。 性格是人格中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一旦 形成具有相对稳定性。 第3章
性格是有结构的:

性格结构是多重矛盾的统一


性格结构具有确定性和变异性
性格结构具有复杂性和主导性

性格结构具有表层性和深层性
3、社会角色的冲突 ① 同一社会角色内心的冲突 ② 新旧角色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③ 身兼几个角色时的内心冲突 ④ 角色规定人格与个体真实人格的冲突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既要学会担当社会 角色,又要不断解决角色冲突的过程,解决角 色冲突的过程本质上个体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第3章
四、人格的形成 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便有了人格。 ① 什么是人格 许多心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人格都作过论 述。奥尔波特曾综述过50种定义。 人格(personality)—— 是个体与其环境 交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身心组织 (扬国枢)。人格一旦形成,就构成人们之间 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它是人的心理-物 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体现了一个人过去和现 在的全部特征。 第3章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

(1)家庭。

家庭是社会化的最初执行者。

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社会化的目标首先是通过父母传递给儿童的。

所以,儿童的社会化首先是从家庭中开始的,他们的自我也在家庭中形成。

(2)学校。

学校对个体社会化产生影响的基本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师生交往过程的直接教导;二是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主动内化;三是校园文化的间接熏陶。

(3)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自行组织的非正式团体,与正式团体相比,具有松散性和隐蔽性的特点。

因而,同辈群体往往在更高程度上控制着体的行为和态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4)大众传媒。

由于信息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导致个体社会化内容和方式也多元化。

信息社会中,个体对信息的选择、加工过程直接制约个体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化”

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化”

个体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心理121班吴楚楚1208300045【摘要】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的社会性。

一个人如果仅仅是拥有人类的一个身体,而不与整个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那他就和动物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也就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所以说,每个人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适应整个社会的生活,即都需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所以,我将浅谈一下我对个体社会化的理解和对影响个体社会化因素的分析。

【关键词】个体社会化影响因素社会心理学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和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它也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属于一个社会化的人,我们知道狼孩的故事,狼孩从小与狼群生活在一起,他不和人类社会发生任何联系,虽然本质上是一个人,但却没有人应该具备的一些社会本能和社会技能,狼孩是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不管狼孩在被救后,如何去努力的学习一些社会知识和经验,都无法达到社会要求的标准,最终只能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进行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一个转变,把社会的规范准则内化成自己的行为标准,才能够进行社会的沟通与交往,才能够称为是一个真正的人。

这眼的社会化过程是人类独有的行为,只会在人类社会中才会发生和实现。

个人社会化的目标是使个人适应社会生活,成功的履行一个人与社会角色有关的知识,态度,情感,行为方式与思想观念,生活技能等,使个人懂得并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遵从一定的社会规范,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可以按发展阶段来划分成不同的类型,有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

每个时期人们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基本社会化指个体在童年期发生的社会化,主要内容有学习生活知识,语言,培养认识能力,掌握行为规范,建立情感联系,确立道德和价值判断的标准。

预期社会化指个体在学校里进行的社会化,学习并承担社会角色责任,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心理学社会化是一个涵盖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概念。

它指的是个体在社会过程中的认知、情感、行为以及个人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通过介绍相关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实际应用等方面,解释心理学社会化的含义。

一、心理学社会化的概念解析心理学社会化是研究个体在社会交往和社会环境中,如何适应、习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情感认知、道德发展、性别认同、群体归属等方面的内容。

在心理学中,社会化主要关注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所获得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而在社会学中,社会化研究更注重社会结构、社会角色和社会组织对个体行为和认知的影响。

二、心理学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 社会环境: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心理学社会化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机构、媒体以及社会组织等都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社会化路径和结果。

2. 规范和价值观:社会化过程中,个体接触到的规范和价值观对其认知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规范和价值观通过家庭、学校和媒体等渠道传递给个体,并在个体内部形成一种内化的终身指导原则。

3. 社会角色: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亲子、学生、员工等。

这些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独特的塑造作用。

三、心理学社会化的实际应用1. 教育:心理学社会化理论在教育领域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社会技能和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2. 犯罪心理学:心理学社会化理论在犯罪心理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者通过分析犯罪者的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因素以及个体心理特点,探讨犯罪行为的形成过程,从而为犯罪预防和矫治提供科学依据。

3. 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领域,心理学社会化理论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社工从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出发,通过个体辅导、家庭访谈、社区活动等方式,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的目标。

结语通过对心理学社会化的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是如何适应、习得和内化社会规范、价值观和行为的。

家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

家庭对小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家庭对学校生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家庭训练曾经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途径。

尤其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使得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生产单位。

因此,家庭训练往往是一个人接受训练的主要形式。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学校虽然担当了训练的主要任务,但是作为个体社会化的执行机构之一,家庭仍旧具有不行忽视的作用。

正如美国学者T.帕金斯所说的那样,家庭是"制造人格的工厂'。

对于学校生来说,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家庭成员是其交往的主要对象。

家长是学校生感情上的依托者。

因此,家庭是学校生个体社会化的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家庭对儿童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其自身独特的颜色。

有学者将此归纳为三点:第一,家庭训练的内容适合实际生活的需要,即属于生活的训练。

其次,家庭训练是个别训练。

知其子者,莫过其父。

父母最了解自己孩子的共性,因而最能顺应其共性而利导之,使其共性得以充分进展。

第三,家庭训练是感情训练。

家庭是一个整体,它的一切方面都对儿童社会化产生肯定的影响,但是不同层次的因素对儿童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对儿童个体社会化有明显影响的因素主要有:1、父母的文化修养。

父母的文化修养是影响学校生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家庭因素。

家庭方面的其他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这一因素打算的。

首先,父母的职业基本上就是由其文化修养打算的,而不同的职业又打算着其不同的经济收入,并进而打算着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

其次,父母的文化修养,打算着父母对儿童所选择实行的训练方式以及对儿童的期望水公平。

古人云:"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马克思也曾指出:"孩子的进展力量取决于父母的进展。

'2、父母的训练方式和训练态度。

父母对孩子选择实行不同的训练方式和训练态度,对孩子的共性形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这已被多方面的讨论和调查结果所证明。

社会心理学论述题

社会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1、社会化的因素社会化指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

一、遗传因素遗传意指父母的生理、心理特征经过受精作用传递给子女的一种生理变化的过程。

遗传对个体的发展决定了以下三件事:①基本特征②男女性别③是单台还是多胎。

毋庸置疑,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正是由于有一种由上代为下代提供的有利于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特殊遗传素质,才为人的社会化奠定了生物学上的基础。

二、社会环境因素1、社会文化社会心理学上的文化一般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习惯传统生产力水平等。

各个社会的文化是社会整体性的产物。

他一经产生就陶冶了每一个社会成员并带着他对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所做贡献而激发的情感因素,以及价值观念形态积淀于民族的心理意识之中,得以世代相传,并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程度不同、功能不一的社会效应。

不同社会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在带有普遍性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特之处,正是这些独特之处对个体的社会化进而对不同民族成员的共同人格与社会行为起者决定性作用。

2、家庭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家庭中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父母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尤为重要。

关于家中子女的出生顺序与其社会化发展的关系研究研究众说纷纭,很多多学者认为出生顺序所导致的父母的差别对待以及孩子由此在家庭中的不同位置对孩子的差异性发展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3、学校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社会成员传授知识、技能、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的专门机构。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以后,学校的影响逐渐上升到首要地位,成为最重要的社会化因素。

首先,学校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其首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教育。

其次,学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它具有独特的结构。

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习知识,还学习大量“无形的课程”。

他们在这里首次接受与他人相比较的系统评价,学会服从非个人化的规则,这些对儿童的自我发展以及社会行为模式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内容论述题

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内容论述题

简述个人社会化的内容论述题个人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学习、适应和发展的过程。

它涵盖了个体与他人、组织和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互动。

个人社会化的内容论述题是对这个主题的深入探讨和全面评估。

1. 什么是个人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接受教育、参与社交活动和实践经验的过程。

- 它是通过与他人交往、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接受教育、参与团体活动等方式来实现的。

- 个人社会化是个人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塑造了个体的思考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2. 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性- 个人社会化是个体成长、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必要过程。

- 它促使个体与他人建立联系,形成社交网络,获取资源和信息。

- 个人社会化提供了与他人交流、合作、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它有助于个体建立身份认同、培养批判思维和价值观,并形成自主性和责任感。

3. 个人社会化的过程- 接收文化和社交化:个体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社区和媒体等渠道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

- 观察和模仿: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来学习。

- 参与社交活动:个体通过参与团队活动、社交组织和志愿者工作等方式与他人互动。

- 学习和反思:个体通过与他人交流、反思和总结来加深对社会化过程的理解。

4. 个人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

- 教育体系:学校和教育机构对个体的教育和社交化的影响。

- 社会文化:社会的整体文化、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对个体的影响。

- 社会网络:个体与他人互动和交流的社交网络的影响。

5. 个人社会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文化冲突:个体在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调整。

- 自我认同: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自我认同和个人身份的挑战。

- 网络社交:个体在网络社交中面临的沟通和互动困难。

- 心理健康: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个人社会化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它对个体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参与社交组织和实践经验,个体能够逐渐形成自我认同、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社会化(二)

社会化(二)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当代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其把人的 道德发展过程分为 3 个水平6 个阶段, 习惯于用两难情境测定人道德的判断 水平。影响道德判断的因素包括成熟 因素、智力发展、社会经验的获得。 人道德的发展是顺序发展的,不能超 越,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最高 境界。
科尔伯格的三层次六阶段
3.学前期
3- 6
4.学龄期
6-12
5. 青 春 12-18 期
( 进入青春期的个体发展了对周 忠诚 围世界观察的新方法,开始思考 自己是谁,并认识到自己和别人 的异同;相反,如果没有对自己 和他人形成正确的认识,自我不 能同一,就会出现行为角色的混 乱)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 在个体同一感建立的基础上, 爱 产生对社会的责任感,能够与人 们建立起亲密关系,获得相互关 怀的亲密感,如夫妻间的友爱关 系,否则就会产生孤独感;发展 亲密感对于一个人能否满意地进 入社会有重要的作用 ) 亲密对孤 独
任务
在大脑中 使用和理 建构和再 解符号、 构客体 说话、临 摹客体
行为逐渐 有目的、 末期形成 大脑影像 自我中心 主义,还 未形成抽 象概念。
形成关于 由高度抽 客观事物 象思维的 之 间 联 系 能力 的概念
开始从他 概念、判 人 的 位 置 断和推理。 想象自我 的能力
特点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不 确 定 感
同伙集团 内外领袖 典型
6. 成 年 18-25 早期
泛 爱
友谊、性 爱、竞争 与合作中 的伙伴
7. 成 年 25-65 中期
(个体此时成家立业,繁殖感 关 心 自 主要指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 他人 私 自 长;反之,如果个体只专注 利
劳动分工 和共管家 务
自己,则只能体验到停滞感

社会化的阶段及影响因素

社会化的阶段及影响因素

社会化的阶段及影响因素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包括接受社会规范、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等过程。

社会化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初级社会化阶段:出生到5岁左右的孩童阶段,通过与父母、家庭成员、亲戚朋友等接触,学习语言、价值观、社会行为准则等。

2. 中级社会化阶段:6岁到青少年期,通过学校教育、同伴交往等途径,初步掌握社会规范和文化传承。

3. 高级社会化阶段:成年后,通过职场、家庭、社交活动等途径,继续学习和适应社会规范和文化传承,形成个人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
1. 家庭环境:父母的行为、态度、价值观等对孩子的社会化影响较大。

2. 教育环境:学校教育和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也对社会化有重要影响。

3. 社会文化:传统文化、宗教信仰、社会价值观等也会影响个人的社会化过程。

4. 社会制度:法律、政治制度、经济体制等都是社会化的重要方面。

5. 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和网络的普及也为社会化带来新的影响因素,包括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这种儿童很不成熟,他们随意发挥自己, 往往具有较强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而且 缺乏责任感,合作性差,很少为别人考 虑,自信心不足。
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 响
• 学业成绩 • 自我价值感 • 心理健康
学业成绩
• 如父母关心、体谅孩子,同时对孩子有 较高的要求,则原本学生成绩不良的学 生会更加努力,取得更大成绩。
• 不被同伴喜欢的原因有自私自利,不考 虑他人,攻击与破坏。
教师的评价
• 随着年龄的
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
• 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 • 为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 • 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
• 父母教养方式 • 同伴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 权威型教育方式 • 专断型教育方式 • 放纵型教育方式 • 忽视型教育方式
权威型教育方式
• 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 •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儿童独立性较差,善
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感和自信 心较强,喜欢与人交往,对人友好。
• 但过度溺爱或过度保护,也容易使孩子 有冲动任性的倾向。
影响同伴关系形成的条件
• 学业成绩 • 个人行为特征 • 教师的评价 • 个人的身体特征
学业成绩
• 在赋予学习成绩较高的价值的社会文化 中,学业成绩好,就易于被某一同伴群 体伴喜欢的重要原因,有宽厚大度, 容易相处,合群,易接近。
• 如父母采取的教育方式为埋怨,放弃, 不管不问或严惩,是原本成绩差的学生 越来越差。
自我价值感
• 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越多,子女 的自我价值观水平越高。
• 父母的“严惩和拒绝”越多以及过分保 护越多,子女的自我价值观水平越低。
心理健康
• 如父母对待孩子缺少情感温暖和理解, 过多采取惩罚和否定的教育方式,则孩 子易形成孤独,学习焦虑和对人焦虑的 心理障碍;
专断型教育方式
•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 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 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 保护监督。
• 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学期儿童表现焦虑、 退宿和不快乐,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和 适应性较差,
放纵型教养方式
• 这类父母与权威型一样对儿童抱有积极 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