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性散文的教学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与思维共舞

字数:3388 字号:大中小

进入中高年级,学生将陆续学习一些说理性的散文。这些文章,有的是典型的议论文,论点、论据一应俱全;有的则借助一个形象的事例,在生动的描写中阐述道理。我们将这样的文章称为“哲理性”散文。

语文课上,我们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还要注意发展其思维。哲理性散文作为教材存在,在促进学生语言与思维的和谐发展上,有着独特的教学价值。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而思维是语言的内核,它们本就密不可分。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却往往呈现出重语言而轻思维的现象。学习一篇哲理性散文,不该止于文通字顺的朗读,不该止于对故事情节的了解,而应该走得更深一些,走到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处去。

依托情境,发展思维的辨证性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典型的哲理性散文。文章描写了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中东坡只有雪松,而西坡长满各类树木。两个旅行者通过仔细观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因为雪松懂得弯曲才不被大雪摧毁。如何依托文中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雪松的“弯曲”,是能否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思维的关键。

【案例一】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

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师:读着这段话,你看到了怎样的情境?

生:我看到雪松开始向下弯曲,让积雪滑落,然后又反弹回来。

师:你看到了松树“弯曲”。(转向其他同学)你们看到了吗?

(生答:“看到了。”)

师:是呀!在大雪的重压下,那松树渐渐支撑不住,我们分明地看到它一点点地向下弯曲。这似乎不是我们印象中挺拔的雪松,也不是陈毅元帅笔下“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景象。傲霜斗雪的松树竟然弯曲了下去,你怎么看?

生:我觉得这很正常,因为当时雪太大了。

师:是呀!层层的雪甚至已经将一旁柘、柏、女贞的枝丫压断了。

生:我也认为雪松“弯曲”一下是可以理解的,傲霜斗雪需要挺拔的气概,也需要有计谋。

师:你认为雪松的“弯曲”,可以理解为一种“计谋”,一种“谋略”,是吗?为什么这么理解?

生:因为东坡上最后只有雪松生存下来了,其他那些树都被雪压断了。雪松是最后的胜利者。

师:对,雪松最后是胜利了。但它的弯曲不是已经向大雪屈服了吗?请你们再细读文章,让我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再来推敲推敲雪松的“弯曲”。

生:我在课文里发现雪松是“待压力减轻”,就“立即反弹”过来,说明雪松不是真的屈服,只是暂时的,它最后还是要反弹回来的。

师:你把文章描述的情境还原得非常细腻。一个“立即反弹”,让你理解了雪松的真正目的。妙!能把你的理解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生:我觉得雪松这是在以退为进。弯曲并不是屈服,相反是为了反击,为了胜利。

师:好一个“以退为进”!这让我不由想到另一种可能。如果,压力减轻了,而雪松却依旧弯曲着,没有反弹回来。你又怎么看它的“弯曲”。

生:如果这样的话,雪松就真的是屈服了,放弃了。

师:也就是说,我们评论的标准不是它一时的表现,更看重的是它最终的目的。这么说来,雪松的这一“弯”,还真是有谋略、有智慧的一弯。看来,我们在做出评价时,还真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指导学生围绕“弯曲”一词,细读课文,还原情境,辨析了雪松的“弯曲”。

按人们的惯性思维,宁折不弯是英雄必备的品质,松树又是傲霜斗雪的典型。怎么来理解文中雪松的“弯曲”,对于领悟这篇课文蕴含的哲意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将这个问题摆在学生面前,并引导他们细读文章,到具体情境中去体会,这就使学生的思辨有了具体的立足点,学会就事而论,避免空谈。学生很敏锐地在文中发现了“待压

力减轻”“立即反弹”“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等词句。无疑,雪松是胜利者,而“待压力减轻”“立即反弹”则是它获胜的重要原因。至此,学生便不难理解此处的“弯曲”,非屈服的“弯曲”,恰好相反,是以退为进,是智慧的一“弯”。接着,教师又将学生的思辨引入更深处。如果“待压力减轻”,雪松没有“立即反弹”,又该如何理解那“弯曲”?这就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境,抓住事物的本质,辩证地分析问题。

依托事例,发展思维的缜密性

哲理性文章为了论证观点,通常会以具体事例作为文章的论据。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都很重视这些事例,往往精讲精读,务必使学生读出其中的“语文”滋味。语文课上学习语言文字,自然无可厚非。但说理性文章作为语文学习的教材存在,仅品词析句显然是不够的。如抓住说理性散文的特征,引导学生体会其多角度,多层次地论证观点的缜密性,对发展学生的思维不无裨益。

《谈礼貌》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选用三个事例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论证极其严密。

【案例二】

师:学完这三个事例。我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作者要和大家谈谈礼貌,举个例子说说便行了,为什么要谈三个事例,去掉一两个行吗?

生:我觉得不行。这三个事例不是一模一样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还有名人的。

师:对,这三个事例的时间不同,人物身份不同,可以相互补充。

生:我也觉得不可以去掉一两个,因为这三个事例说的道理不一样。

师:哦,你是说它们各有侧重,从不同角度来谈礼貌,是吗?再说具体点!

生:第一个例子是说“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第二个例子是说讲礼貌可以让人相互理解,减少矛盾;第三个例子是说讲礼貌可以体现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

师:你读得真细致!你发现了这三个事例是从不同角度来谈论讲礼貌的意义。是呀!谈礼貌是个很大的话题,作者为了说具体,便用三个事例从“有求于人”“冒犯于人”“受犯于人”三个不同的角度来说明。这样就容易把问题说清楚,说全面了。我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要这样多角度地尽力把问题考虑全面。如果请你给同学们谈谈阅读,你打算谈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

生:我想和同学们谈两个方面。阅读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知识,阅读还可以让我们积累很多好词好句,这样能把作文写得更好。

师:你谈了阅读的两个重要方面:丰富课外知识,提高写作能力。还有补充吗?

生:阅读还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个也可以谈谈。

生:课文里说讲礼貌反应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修养。我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