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藻水华的暴发机制与控制对策

合集下载

蓝藻防控及处理方案

蓝藻防控及处理方案

蓝藻防控及处理方案目录第一节监测与预警方案 (2)一、总则 (2)二、监测与预警 (3)三、应急响应 (5)四、监测与预警保障 (6)第二节蓝藻处理方法 (8)一、物理除藻法 (8)二、化学除藻法 (10)三、生物防治方法 (11)四、组合工艺除藻法 (13)五、其他除藻方法 (14)第一节监测与预警方案我司在做好打捞工作的同时,设计了一套关于蓝藻的监测与预警方案,力求将蓝藻水华的爆发扼杀在摇篮里,提高我司的服务效率与质量。

一、总则(一)编制目的为有效保护区域湖面的生态环境,防止蓝藻大面积、高密度疯长而引起水源水质恶化,降低蓝藻死亡后产生的有害物质对水体造成污染,确保蓝藻打捞有力有效,确保不因蓝藻暴发而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根据关规定,结合当地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域湖区的监测和预警(三)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预防为主。

把防控蓝藻大暴发作为我公司提供蓝藻打捞及资源化利用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综合治理,统筹兼顾。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兼顾、多管齐下,加大综合治理力度。

做好处理突发事件的思想、物资和技术准备,组织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提高水污染防治工作水平。

3.分工负责,协调高效。

在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分工负责、协调推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针对不同情况所造成的突发事件,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确保高效有序运转。

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实行分级响应。

4.蓝藻打捞工作坚持“全面覆盖,专业打捞,集中处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机械化打捞与人工打捞相结合、堆场堆放与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相结合、科学监测预警与应急应对相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五)应急预案关联。

本预案主要针对湖面蓝藻暴发时的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一般情况下,湖面蓝藻暴发总是和其他类别的污染事故同时发生,应当具体分析,统筹应对,这时其它相关专业类别的应急预案和事发地相关应急预案必须同时启动。

二、监测与预警(一)监测与预靖结合定期监测和人工巡查等手段,建立立体监测体系,按照湖区的实际情况增设监测点位,及时识别可能爆发蓝藻水华的区域。

蓝藻爆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控措施

蓝藻爆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控措施

蓝藻爆发原因分析及其防控措施蓝藻是一种分布广、适应性很强的藻类,常见蓝藻主要有微囊藻、念珠球藻、颤藻、项圈藻、鱼腥藻、胶鞘藻等。

蓝藻爆发原因蓝藻爆发是由于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过多,水温高、光照强、pH值高、氮磷比例失衡、藻相菌相不平衡、日常管理不当等造成的。

蓝藻的危害1、蓝藻大量繁殖,最终形成优势种群,在此过程中蓝藻会大量产生蓝藻毒素,限制其它藻类繁殖,从而使水体藻相结构不正常,藻相单一,最后只剩蓝藻。

2、pH升高(9.0以上),养殖动物长期生长在这种水体里生长速度会减慢,时间久了还会出现碱中毒的现象,苗种成活率降低。

一旦赶上“暴晴天”水体溶解氧会过饱和,导致气泡病而大量死亡,直接造成经济损失。

3、蓝藻大量死亡,沉积在池塘底部,经过厌氧菌的发酵分解,使池塘底部环境严重恶化,发热、发臭。

蓝藻在死亡以后会产生三大毒素:神经毒素、细胞内毒素和肠毒素,养殖动物摄食后,轻者出现肠炎,重者会中毒而死亡。

对虾池塘蓝藻问题处理高温季节容易出现蓝藻水华,pH居高不下,蓝藻毒素损害虾的肝胰脏及神经,对虾出现肠道弯曲、消化不良、白便等症状。

解决方案:遇到蓝藻要适度降低水位,多开增氧机,形成水流,少量蓝藻可采用以下几个方法控制:方案一:腐植酸钠1-2公斤/亩,“强效EM”1瓶配合红糖2斤发酵2-3天,泼洒2-3亩,抑制蓝藻疯长。

方案二:高浓度“利生素” “强效EM”控制,适度用“鱼虾可乐(氨基酸培藻精)”3亩/瓶“速调107” 2亩/瓶肥水。

当大量蓝藻形成水华时,可局部或全塘杀藻后,再采取以上操作。

河蟹池塘蓝藻问题处理预防方案:(1)定期泼洒“利生素”3亩/袋,配合“强效EM”3亩/瓶,补充水体有益菌,可预防蓝藻爆发。

(2)定期使用“生物底爽”10亩/袋,减少塘底淤泥的蓄积,从根本上切断蓝藻营养来源,调节水体营养比例,使水体有益藻类(如:硅藻、绿藻等单胞藻类)成为优势藻种群,有效抑制蓝藻爆发。

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与应对措施

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与应对措施

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与应对措施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污水排放问题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严重环境挑战之一。

其中,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污水排海是指将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直接排入海洋,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城市污水处理的问题,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蓝藻水华的形成。

蓝藻是一种微型藻类,它们在富含营养物质的水体中迅速繁殖,形成大面积的水华。

蓝藻水华不仅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还会产生大量的毒素,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蓝藻水华还会消耗水中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造成大量生物死亡。

二、应对措施1. 加强污水处理首先,要加强污水处理工艺,确保排入海洋的污水经过充分处理,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采用生物处理、化学处理等多种工艺结合的方法,有效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2.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是指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模式。

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可以减少对海洋资源的开采,降低对海洋环境的压力。

例如,通过回收利用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减少对海洋的污染。

3. 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对海洋水质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发现蓝藻水华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建立完善的监测网络,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水华事件。

4. 生态修复和保护对于已经受到蓝藻水华影响的海洋区域,需要进行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通过人工引入适宜的生物种类,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加强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的破坏。

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公众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污水排海和蓝藻水华问题的认识。

通过教育和宣传活动,让公众了解到污水排海的危害,激发他们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三、结语污水排海引发的蓝藻水华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深度剖析蓝藻爆发原因与解决办法

深度剖析蓝藻爆发原因与解决办法

关于蓝藻水华(1)爆发蓝藻是池塘养殖的噩梦,每年因蓝藻爆发导致的损失是难以估量的。

可以说,藻类控制的第一关键是如何避免蓝藻爆发。

其实,一般养殖人员所说的蓝藻爆发在学术上应称为“蓝藻水华”,其关键问题是“水华”。

水华(Algae Bloom),是指淡水水体中藻类短期内大量繁殖、老化、大量积累于水面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

池塘水华的出现表明藻类生态系统失衡、水体富营养化、自净能力降低或丧失、池塘生态系统恶化甚至崩溃。

蓝藻是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据考证,大约在34亿年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蓝藻能进行光合自养。

近代研究发现蓝藻没有细胞核、色素体、线粒体及内质网,且其细胞壁的主要组成也是粘缩肽,这些都与细菌相似,被归入原核生物,称为蓝细菌。

蓝藻本身没有多少危害,就怕蓝藻老化形成水华。

蓝藻形成水华时,蓝藻已经处于濒死状态,一方面将严重抑制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

长时间出现缺氧或亚缺氧状态,会使水体持续恶化,进一步破坏水质,水生生物窒息而亡,造成生态失衡。

而最为严重的问题是,某些有毒蓝藻死亡释放大量的藻毒素,使养殖动物暴发病害或中毒死亡!养殖户需要明白的一点是,蓝藻水华的出现是水质恶化的结果,不是水质恶化的原因!当然,蓝藻的暴发也加速了池塘生态系统的恶化,尤其是老化、死亡的蓝藻释放的藻毒素对所有养殖动物都有剧毒。

因此,应该从源头上防止蓝藻水华的出现(不要让水质恶化),而不是纠缠于蓝藻水华用什么药物能处理(没有一种药物能处理恶化的水质)。

一旦出现蓝藻水华,不是杀了蓝藻就完事,而是必须重建池塘生态系统。

虽然目前蓝藻水华大多归咎于水体的氮、磷和有机污染,但在池塘养殖过程中蓝藻水华的出现也不尽是富营养化所造成的。

有些水质属性本身就更容易生长蓝藻,但只要蓝藻不老化,不形成水华,不产生藻毒素,池塘中蓝藻数量的多少并没有任何问题。

想控制好蓝藻,避免老化和形成水华,必须了解蓝藻的特性。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发生于2007年5、6月间,我国江苏省的太湖爆发严重蓝藻污染,造成无锡市全城自来水污染。

生活用水和饮用水严重短缺,超市、商店里的桶装水被抢购一空。

太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其流域气候温和,特产丰饶,自古以来就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

太湖风景秀美,引人入胜,是江苏省著名旅游景区。

然而近来几乎年年夏季爆发的蓝藻时间却为太湖蒙上了一层阴影。

太湖蓝藻爆发事件即为我们常说的水体富营养化,俗称水华。

水华(Water bloom)或明确的藻华(Algal bloom),学术名词为“水体富营养化”,是发生在淡水中,由水体中氮磷含量过高导致藻类突然性过度增殖的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二次污染。

通常水的颜色呈现出绿色或蓝色。

而一般“水华”是淡水中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涉及到的藻类有蓝藻(即蓝细菌)、绿藻、硅藻等。

自然形成的水华现象会很快消失,并不会带来环境影响。

但是我国中国的太湖、滇池、巢湖、洪泽湖等地频频爆发的水华现象却离不开人为的因素,人类向往水体中排放氮素(主要是铵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和磷素(主要是正磷酸盐和各种形态的磷酸盐),使得淡水富营养化,超出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会导致“水华”频繁出现,面积逐年扩散,持续时间逐年延长。

而发生在江苏太湖的蓝藻大范围爆发事件,一些专家人为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称是持续高热造成的,而国家环保总局认为既是天灾也是人祸。

民间却普遍认为是大量兴建排污严重的化工厂,以及政府对太湖污染治理不力造成了今天的恶性事件。

我却认为这件事的确存在自然和人为两部分原因,而人为才是主因:一、人为因素1、随着人类对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增加,工业的发展以及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以及正近年来太湖周围兴建高污染化工企业,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包括人类的生活废水和含磷清洁剂等,未经适当处理便直接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而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施用化肥逐年增加,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而进入水中,也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水产养殖方面,为达到渔业高产,太湖周围一些地区更是采用投放饵料的方法,这也成为水体接纳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渠道。

蓝藻水华形成的机制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

蓝藻水华形成的机制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

蓝藻水华形成的机制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近年来,蓝藻水华成为了水体污染治理的一个热点问题。

蓝藻水华不仅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且对人类的健康也存在潜在风险。

因此,对蓝藻水华形成的机制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关的控制对策,显得尤为重要。

一、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蓝藻水华的形成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浓度密切相关。

一些研究表明,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含量过高,会促进蓝藻的生长繁殖,从而形成水华。

此外,夏季高温天气,水温升高,也会促进蓝藻的生长繁殖。

此外,流域面积的变化也会影响水华的形成,流域面积大的水域,往往更容易出现蓝藻水华。

二、蓝藻水华的危害蓝藻水华的形成不仅会使水体变得浑浊不清,而且还会释放出大量的有毒物质,如蓝藻毒素等。

这些物质会对水生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同时,人们如果长期饮用含有蓝藻毒素的水,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如胃肠炎、脑水肿等。

因此,对蓝藻水华的治理迫在眉睫。

三、对蓝藻水华的治理方法对蓝藻水华的治理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控制蓝藻水华的形成。

这需要从源头上控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的输入,减少流域中的污染源,降低水体营养盐的浓度,从而减少蓝藻的生长繁殖。

其次,对于已经形成的蓝藻水华,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式进行治理。

物理治理:物理治理主要是利用人工或机械等方式将蓝藻水华集中,然后再进行吸收、过滤等方式进行处理。

不过,物理治理方法的效果并不太理想,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

化学治理:化学治理主要是通过投放化学药剂来抑制蓝藻的生长繁殖。

不过,这种方法的副作用比较大,会对水体中的其他生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生物治理:生物治理主要是利用一些对蓝藻具有天然或人工抑制作用的微生物、植物等进行治理。

这种方法比较符合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效果也比较好。

综上所述,蓝藻水华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对其治理迫在眉睫。

在治理蓝藻水华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治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防止蓝藻暴发的根本措施为什么蓝藻爆发

防止蓝藻暴发的根本措施为什么蓝藻爆发

防止蓝藻暴发的根本措施为什么蓝藻爆发蓝藻暴发是水体中的蓝藻数量急剧增加,导致水体呈现绿色或蓝绿色的现象。

蓝藻暴发不但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还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了威胁。

为了防止蓝藻暴发,需要采取根本措施,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对策。

1.养分过剩蓝藻暴发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过剩,特别是氮和磷。

这些养分可以来自农业排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和大规模水体养殖等。

因此,控制养分的排放是防止蓝藻暴发的关键。

-解决农业排放问题:加强农田管理措施,例如采用精细施肥技术、调整农作物类型和数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合理收集和利用农业废弃物。

-处理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建设和改善污水处理厂,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减少养分排放。

同时,加强监管,对违规排放者进行处罚。

-控制大规模水体养殖:加强养殖管理,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和废水处理措施,减少养殖废水的养分排放。

2.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也是导致蓝藻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温度升高,提高了蓝藻生长的条件。

同时,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水和干旱,也可能导致蓝藻暴发。

-推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全球范围内采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如转向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加强森林保护等。

-加强水体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水体的环境变化,并对可能的蓝藻暴发进行预警。

3.生态恢复和生物调控改善水体生态系统也是防止蓝藻暴发的关键。

通过恢复湿地和河流的自然状态,促进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减少养分积累。

此外,引入具有对抗蓝藻的天敌和竞争者,可以帮助控制蓝藻的生长。

-恢复湿地和河流生态系统:加强湿地和河流的保护和修复,减少养分输入,提高自净能力。

-推行生态修复技术:利用生态修复技术,如植物富营养化治理、人工湿地建设等,改善水体质量,减少蓝藻的生长。

-引入生物调控:引入一些对蓝藻有竞争和控制作用的生物,如一些浮游植物、浸水植物、底栖动物和鱼类等。

4.加强宣传和教育加强公众对蓝藻暴发的认识和防治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可以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蓝藻暴发的防治。

蓝藻及蓝藻水华的治理措施

蓝藻及蓝藻水华的治理措施

蓝藻及蓝藻水华的治理措施蓝藻水华是水体中的蓝藻快速大量增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蓝藻群体或者导致水体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严重时可在水体表面漂浮积聚形成一层绿色的藻席,甚至藻浆,蓝藻水华发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近年来,蓝藻水华在养殖水体中呈现高发、频发、暴发态势。

从本质上讲,蓝藻水华是以蓝藻为载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结果。

在含营养物质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在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或并有腥臭味的浮沫,被称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孔繁翔研究员等在2007年对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4阶段的理论假设:即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长、上浮及聚集4个阶段。

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

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

春季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泊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决定水华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

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面积聚,形成可见的水华。

水华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远远大于水体环境的自身容量。

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属是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蓝藻。

当微囊藻之类具假空泡的蓝藻过量繁殖时,水的透明度极低,有光层变的很薄,蓝藻长时间处于低光照下,假空泡形成很快使细胞迅速上升,以致内压的升高尚来不及使假空泡破裂,藻体已升到光照过量的表层,形成斑状浮渣,浮渣分解时散发腥臭味,夜间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容易使鱼缺氧而死。

而且蓝藻死亡后产生羟氨或硫化氢,对水生动物有毒,破坏水体,降低水体的利用价值。

1蓝藻水华的一般成因1.1内因——蓝藻生物学特性蓝藻对高温、低光强和紫外线的适应,可以过量摄取无机碳和营养物质,低的氮磷比等因素都有利于蓝藻生长。

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措施

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措施

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措施蓝藻水华的常见危害及防控措施蓝藻水华是水体中的蓝藻快速大量增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蓝藻群体或者导致水体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严重时可在水体表面漂浮积聚形成一层绿色的藻席,甚至藻浆,蓝藻水华发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近年来,蓝藻水华在养殖水体中呈现高发、频发、暴发态势,笔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对作一概述,以期为养殖生产作参考。

一、常见危害1、消耗水体溶解氧当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形成水华时,一方面严重抑制了浮游植物因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了空气中的气氛进入养殖水体,因而导致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长时间出现缺氧或者亚缺氧状态,使养殖水体持续恶化,从而直接或间接的加剧了药害事故的频繁发生。

2、降低生物多样性当养殖水体中的蓝藻形成绝对优势种群时,蓝藻的过度增殖加剧了养殖水体通风及光照条件的持续恶化,抑制了养殖水体中有益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阻碍了其它藻类的光合作用,使养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浮游藻类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死亡。

3、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蓝藻大量死亡时会产生蓝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败坏养殖水体,直接危害养殖动物,间接通过食物链影响人类身心健康;另外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散发腥臭味,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滋生,其中大部分化能异养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来说并不是有益菌,而是致病菌,从而进一步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二、蓝藻发生原因1、水温:蓝藻的生长速度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加快。

在常温条件下,一些有益的单细胞藻类生长速度并不比蓝藻慢,只有当气温达到20℃以上,水温25-35℃时,蓝藻的生长速度才会比其他藻类快。

所以受其它藻种的生长制约,蓝藻并不可能在常温条件下大规模暴发,只有进入高温季节,蓝藻的生长速度优势才会体现出来。

所以温度是蓝藻暴发的主要因素之一。

2、富营养化:进入养殖高峰期后,养殖水体中富营养化,养殖生物自身的排泄物对养殖水体也是一种污染。

(整理)巢湖蓝藻爆发成因与解决方案.

(整理)巢湖蓝藻爆发成因与解决方案.

摘要2013年3月份安徽巢湖蓝藻爆发再次引起社会环保业的关注。

同时揭示我国环保面临的艰难境地。

从分析巢湖的营养化的发生,发展,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机制入手,提出湖泊营养化治理和蓝藻水华控制的途径与措施。

研究表明,巢湖之所以富营养化严重且难以治理,主要是地处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之间,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营养本底高;由于水浅和沉水植被的退化使得频繁的风浪扰动造成内源营养盐负荷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而流域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巢湖富营养化进程。

蓝藻水华爆发一方面与蓝藻本身的生理特征有关,如固碳、伪空泡、光吸收及营养盐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则与系统内物理、化学、生物环境有关,如独特的浅水湖泊水下光场结构和低的捕食压力。

巢湖的富营养化治理需遵循控源截污、湖泊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的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前置库和人工湿地的面源污染物控制技术;物理机械和生物去除内源营养盐削减技术;沉水植被恢复的湖泊生态修复技术。

而蓝藻水华的控制技术则包括围隔拦截和导流的物理工程方法、絮凝沉降和抑藻物添加的化学工程方法以及生态浮床和生物操纵的生态工程方法。

具体使用时,需要先诊断、后治理。

关键字:巢湖蓝藻富营养化治理生态一.巢湖区位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泊。

跨巢湖市、合肥市、肥西县、肥东县和庐江县。

因状若鸟巢和春秋战国时属楚境巢国,故名巢湖;又因西晋时属庐江郡居巢县,故又名居巢湖,俗称焦湖。

大致成湖于上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期(约12 000aBP)。

初时,巢湖范围西近六安双河镇,北抵今合肥市,南与庐江白湖相连,面积逾2 000.0km2。

后因入湖泥沙的不断淤塞和围垦,湖面逐渐收缩。

底质以岩性、粘土及沙土为主;东西长54.5千米,南北宽15.1千米,最大宽度21千米,湖岸线总长184.66千米,岸线发育系数1.89,岛屿率0.13%;当水位8~10米时,面积753~774平方千米,湖容17.2~32.3亿立方米,海拔高度一般在400~500米;巢湖流域河网密布,水系发育,33条河流分属7个水系,除裕溪河为巢湖与长江唯—自然通道外,其余6个水系呈放射状入巢湖,丰乐河-航埠河水系从西、南淝河-店埠河水系从北、白石山河水系从南3个方向流向巢湖,其年径流量占全流域径流总量的72.6%。

污水处理对水环境中蓝藻水华的控制与治理

污水处理对水环境中蓝藻水华的控制与治理

污水处理对水环境中蓝藻水华的控制与治理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之一,而水环境作为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石,一直备受关注。

然而,近年来,水环境中的蓝藻水华(或称为蓝藻暴发)问题逐渐突出,给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污水处理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控制与治理蓝藻水华的手段。

本文将探讨污水处理对水环境中蓝藻水华的控制与治理效果,并讨论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污水处理对蓝藻水华的控制效果蓝藻水华是由蓝藻类藻种大量繁殖引起的一种现象,其带来的水质恶化和有毒物质的释放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污水处理作为一种有效的水质净化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

首先,污水处理厂通过对进水进行深度处理,能有效去除其中的营养物质,如氮和磷。

蓝藻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作为能源,尤其是富含氮、磷的有机物。

通过去除废水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削弱蓝藻生长的条件,从而减少蓝藻水华的发生。

其次,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混凝沉淀步骤,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从而减少蓝藻的种子数量和生长基质。

蓝藻往往依附于悬浮物或胶体物质上生长,通过去除这些物质,可以减少蓝藻水华的发生。

此外,污水处理过程中还包括生物处理和消毒等环节,这些环节可以进一步减少水中微生物数量,并且消除有害物质的释放。

蓝藻水华中的蓝藻类藻种往往具有一定的毒性,通过对污水中的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进行处理,可以减少蓝藻水华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威胁。

综上所述,污水处理通过去除营养物质、悬浮物和胶体物质、微生物和有害物质等手段,对水环境中的蓝藻水华具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但是,污水处理的效果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处理工艺的稳定性、投资和运营成本等。

因此,污水处理仅是蓝藻水华控制与治理的一部分,还需要结合其他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二、污水处理与其他手段的综合治理虽然污水处理在控制蓝藻水华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单独依靠污水处理难以彻底解决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治理蓝藻水华,需要综合运用其他手段。

控制水华的措施

控制水华的措施

控制水华的措施
水华是由大量藻类或蓝藻聚集形成的一种现象,会严重破坏水质,对水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

因此,控制水华的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控制水华的措施:
1.增加水中氧气含量:水体缺氧是水华形成的原因之一。

通过加氧设备、增加流动水体等方式,可以增加水体氧气含量,从而减少水华的发生。

2.改变水质:水中营养物质过多也是水华形成的原因之一。

减少污水排放、控制化肥使用、增加水中植物等方式,可以改变水质,减少水华的发生。

3.物理控制:利用物理手段去除水华,如机械捞除、人工疏浚等方式。

但这些方法仅能暂时解决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水华问题。

4.生物控制:利用一些有益的微生物来控制水华。

例如,利用一些生物控制剂,如大肠杆菌、硝化细菌等来控制水中营养物质的含量,从而达到控制水华的目的。

总之,要想控制水华,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多种措施。

只有在全面加强水环境保护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控制水华的发生。

- 1 -。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原因及防治措施.

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近十几年来,由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没有同步,使得太湖的水质越来越差,特别是太湖北岸的城市——无锡从前发生了饮水危机。

临着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却没有水能够喝?——这主若是太湖水中蓝藻的大规模暴发。

蓝藻是一种最原始、最古老的藻类植物,在地球上出现在距今 35亿年至 33 亿年前。

蓝藻的重要特点是喜高平易光照,高气温、高光照时,蓝藻会迅速生长,高温天气连续越长,蓝藻生长的时间就越长。

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蓝藻常于夏蓝藻大量生长,死亡腐败后气味难闻,破坏景观;死亡分解耗氧过多,以致其他生物缺氧死亡;分泌毒素,破坏水质,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那么太湖为什么会暴发蓝藻呢?很重要的一点是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象、水文和地理条件,即是蓝藻爆发的生境。

蓝藻有合适的生境就会爆发。

主要有以下影响因素:1、气温。

日均气温高于200c 利于蓝藻生长生殖;2、光照。

晴热天气光照条件好,利于光合作用,蓝藻生殖快,易上浮,易爆发;3、风。

影响蓝藻的浮沉和使蓝藻顺风向飘扬;4、降雨。

可降低水温、增氧、易于蓝藻下沉;5、水域形状。

蓝藻易齐聚于顺风向的湖湾和凹岸;6、其他。

与水动力、水温、水位、水深、气压以及水体的电导、盐度、酸碱度( PH)、扰动、水的垂直分层和牢固性有关,还与微生物、食品链的相互作用等生物环境有关。

其次是基础环境。

蓝藻爆发的基础环境条件主若是水体富营养化程度:1、水体富营养化。

依照太湖蓝藻爆发的本质情况,当氮(N)、磷( P)达到必然浓度,蓝藻即可能爆发,但水体的过分富营养化也不利于蓝藻的生长。

2、氮、磷比值。

一般认为,在水体富营养化和N/P 大于必然比值,且其他条件合适的情况下,蓝藻即可能爆发。

3、影响蓝藻爆发的其他基础环境条件还有有机质、铁和微量元素等。

物种条件。

蓝藻爆发必定有蓝藻的种子和种群存在,并有以下两个条件:1、蓝藻种源基数较高。

一年中蓝藻首次爆发的时间和生长生殖速度,与底泥中蓝藻活细胞的种类、数量、密度及其冬眠清醒时间有关。

蓝藻水华的暴发机制与控制对策.pptx

蓝藻水华的暴发机制与控制对策.pptx

水体中氮、磷 的含量逐年上

第15页/共21页
蓝藻水华的危害
产生大量有毒 有害物质(蓝 藻毒素、大量 羟胺及硫化氢
等)
生物死亡以及 有毒物质等共 同作用导致水 体富营养化、
水质败坏
第16页/共21页
影响正常供水, 居民在蓝藻水 华爆发的时候
用水困难
PART
第17页/共21页
提取有 用物质
提取天然色素 提取藻胆蛋白 提取胞外多糖
第18页/共21页
资源再利用
A 制作有机肥料
生产单细胞蛋白
B
C
厌氧耦合反硝化产电
D
第19页/共21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第20页/共21页
第8页/共21页
蓝藻水华暴发模式
1 蓝藻细胞增殖阶段 蓝藻单细胞通过分 裂与增殖从发育成 小的多细胞群体
蓝藻细胞团形成阶段
水柱中具有一定生 物量基础的蓝藻颗 粒在风浪扰动下发 生碰撞, 在短时间 内快速形成大细胞 群体
2
3 蓝藻细胞团上浮阶段
水中的蓝藻生物 量积累至一定程度, 大群体细胞团占多 数;细胞团快速向 水面聚集,较小体 量的细胞团粘合形 成更大的群体
第4页/共21页
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指淡水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的一种
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 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大量繁殖后使水 体呈现绿色的一种现象。
第5页/共21页
PART
第6页/共21页
太湖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同时也是个浅水湖泊,面积2338km2,平 均水深1.9 m。太湖又是我国最大的存在严重蓝藻水华的湖泊。

水体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水体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水体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异常增殖形成水华,使水体腥臭难闻,溶解氧减少,大量鱼类死亡,严重影响了水体的功能,改变了水生态环境,危害到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许多水体已受到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且水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加重的趋势。

因此,认识藻类水华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1.蓝藻水华的成因(1) 营养物质与藻类水华丹麦著名生态学家Jorgensen 指出浮游藻类的生长是富营养化的关键过程,着重研究氮、磷负荷与浮游藻类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充足,能给水生生物( 主要是藻类) 大量繁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导致浮游藻类( 或大型水生植物) 爆发性增殖。

通常认为总氮的浓度超过0.2 mg /L,总磷的浓度超过0.02 mg /L 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发生浓度.美国EPA 建议总磷浓度0.05 mg /L,正磷酸盐浓度0.025 mg /L 是湖泊和水库磷浓度的上限。

天然水体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本身的原生质,临界的氮磷比按重量计为7:1,当氮、磷比小于7∶1 时,氮将限制藻类的增长,否则,磷则可认为是藻类增长的限制因素。

(2) 气象因素在营养物质充分的条件下,光照强烈、水流缓慢、适合的水温最适宜藻类生长,其产生的污染有较强的空间差异性。

(3) 水生食物链失衡从本质上来说,水体藻类暴发是水中营养物质过剩导致生物物种失衡的过程,是一个环境改变而导致的生物过程,要更多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

自然水域中存在水生食物链,各能量层次的生物通过捕食关系而紧密联系,相互间的影响也更大。

如果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数量减少或能力降低,将使水藻生长量超过消耗量,平衡被打破,发生富营养化。

该理论说明营养负荷的增加不是导致营养化的唯一原因。

因此,可以说水生食物链的结构失衡,是水体局部反复暴发蓝藻水华的关键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