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临床免疫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临床免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2f900fe7e21af45b207a851.png)
细胞损伤
释放更多的核抗原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 抗原因素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内容物、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手术、外伤、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包括药物)等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放疗、化疗、手术、创伤
等均有明显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
18
四、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感染:持续、严重的反复感染常常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 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应避免接种活疫苗。 2、免疫重建 :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 疫重建,可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和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胎儿胸腺移植可用于治疗 Di George 综合征。 3、基因治疗:借助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转染患 者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病已获得成功,患者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4、免疫制剂:输注免疫球蛋白、新鲜血浆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可用于治 疗体液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和吞噬细胞缺陷病。如定期给 Bruton 病 患者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明显减轻感染。转移因子 (TF) 、胸腺素、干 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 2(IL-2) 及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对 细胞免疫缺陷病都有一定疗效,集落刺激因子 (CSF)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
释放更多的核抗原
四.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的相关因素
(一) 抗原因素 1. 免疫隔离部位抗原的释放:
精子、眼内容物、神经髓鞘磷脂碱性蛋白 手术、外伤、感染 交感性眼炎、自身免疫性睾丸炎
2. 自身抗原发生改变:
生物、物理、化学(包括药物)等因素
肺炎支原体感染
红细胞抗原改变
变性IgG
抗自身IgG抗体(类风湿因子)
此外,免疫抑制剂的使用以及放疗、化疗、手术、创伤
等均有明显抑制或破坏免疫功能,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
.
18
四、免疫缺陷病的防治原则
1、控制感染:持续、严重的反复感染常常是免疫缺陷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 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同时应避免接种活疫苗。 2、免疫重建 :同种异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可代替受损的免疫系统以达到免 疫重建,可用于治疗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慢性肉芽肿病和 WiskottAldrich 综合征。胎儿胸腺移植可用于治疗 Di George 综合征。 3、基因治疗:借助逆转录病毒载体将正常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转染患 者淋巴细胞,再回输体内以治疗腺苷脱氨酶缺陷引起的重症联合免疫缺 陷病已获得成功,患者免疫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 4、免疫制剂:输注免疫球蛋白、新鲜血浆 ( 补体 ) 、中性粒细胞可用于治 疗体液免疫缺陷病、补体缺陷病和吞噬细胞缺陷病。如定期给 Bruton 病 患者补充免疫球蛋白,可以明显减轻感染。转移因子 (TF) 、胸腺素、干 扰素 (IFN) 、白细胞介素 2(IL-2) 及某些中药如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对 细胞免疫缺陷病都有一定疗效,集落刺激因子 (CSF) 可增强中性粒细胞 和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
第二节 自身免疫性疾病
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称为自身免疫。
病原微生物支原体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支原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f2f805a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e2.png)
真菌
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具有细 胞壁和细胞核,能够进行有性 和无性繁殖,具有致病性。
支原体
支原体是一种最小的原核生物 ,没有细胞壁,具有高度变异 性,是人类和动物体内常见的
病原体之一。
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感染过程
病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 体,突破人体的防御屏障,并在
体内繁殖和扩散,引起疾病。
支原体感染的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预防措施
预防支原体感染的关键是加强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避免接触患者 等。此外,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感染。
注意事项
患者在治疗期间应注意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避免饮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若出 现严重不良反应或病情加重,应及时就医。
04
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及研究进 展
展望
研究方向
进一步深入研究支原体的致病机制、耐药性和传播途 径等方面的研究。同时,开展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 ,为治疗和预防支原体感染提供新的手段。
发展趋势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对支原体的 研究将更加深入。未来,我们期望能够更加清晰地了 解支原体的致病机制、传播途径以及与宿主相互作用 的机制,为预防和治疗支原体感染提供更加有效的方 案。同时,随着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成功,我们期 望能够看到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的 出现,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断方法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支原体感染的治疗
目前,支原体感染的治疗主要依赖 于抗生素,但耐药性的问题也日益 突出。
支原体疫苗的研究
针对支原体感染的疫苗研究是未来 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支原体感染的未来发展趋势及挑战
支原体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01
如何有效预防和控制支原体感染的传播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92f88d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3.png)
病毒的致病性
总结词
病毒的致病性与其特异性有关,不同病毒可 引起不同的疾病症状。
详细描述
病毒的致病性取决于其特异性,即病毒对宿 主细胞的亲和性和对宿主免疫应答的抵抗能 力。不同病毒可引起不同的疾病症状,如发 热、咳嗽、呼吸困难等。病毒致病机制包括 直接杀伤宿主细胞、干扰细胞功能、诱导免 疫应答异常等。
病原微生物的特性
寄生性
病原微生物必须寄生在 活的细胞或机体中才能
生存和繁殖。
致病性
病原微生物具有不同程 度的致病性,可以引起
感染性疾病。
免疫性
病原微生物可以引起机 体免疫反应,导致不同
的免疫效果。
遗传性
病原微生物具有遗传性 ,可以通过基因突变等
方式适应环境变化。
病原微生物与疾病的关系
01
02
03
病毒的鉴定
通过电镜观察、血清学试验、 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对病毒进行
鉴定和分类。
真菌分离培养技术
真菌分离培养技术
是指将真菌从样品中分离出来,在培养基上 获得纯培养的过程。
分离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法、划线分离法等方法将真菌 从样品中分离出来。
培养基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如沙保氏培养基、玉米 粉培养基等,以支持真菌的生长。
细菌感染的诊断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对于细菌感染的防治,常用的 方法是使用抗生素,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对不同种类的细菌敏感程度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选择 合适的抗生素。此外,预防措施也非常重要,如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03 病毒学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
总结词
病毒的形态Leabharlann 样,结构简单,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构成。
微生物学第一节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ppt课件
![微生物学第一节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9f893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8b.png)
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寄生关系
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宿主体 内,从宿主获取营养物质 进行生长繁殖,对宿主造 成损害。
共生关系
一些病原微生物与宿主建 立共生关系,相互依存, 对宿主不造成明显损害。
免疫逃避
病原微生物具有逃避宿主 免疫系统的能力,从而在 宿主体内长期存活。
微生物与病原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竞争关系
05
CATALOGUE
病原微生物的防控与治疗策略
病原微生物的预防措施
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保持室内通风,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部位,减少病原 微生物的传播。
注重饮食安全
避免食用不洁或变质食品,生熟食品要分开存放和加工,以降低 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有效预防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 染病。
深入研究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揭示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调控机 制。
发展微生物组学和合成生物学等新技 术,推动微生物学领域的创新和发展 。
加强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和防控策 略研究,提高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 。
加强微生物学与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交叉融合
促进微生物学与医学的交叉融合 ,深入研究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 关系,发展新的诊疗技术和药物
02
CATALOGUE
病原微生物概述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 寄生虫等。
分类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代谢方式等特征,可将其分为细菌、病毒、真菌 、寄生虫等几大类。其中,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病毒是一类寄生生物,真 菌是一类多细胞微生物,寄生虫则是一类寄生在宿主体内的生物。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PPT精品课件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e4524fde80d4d8d05a4f07.png)
急性、恢复期 增高≥4倍有诊断意义 ☛ IgM:病毒感染早期
1.ELISA(间接法)
Ag+Ab?+抗球蛋白*+酶底物→显色
2.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病毒Ag→电泳(SDS-PAGE)→转移至硝酸纤 维素膜→加Ab?→加抗Ab*→加底物→显色
3.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
[病毒(HA)+Ab?]+RBC→血凝抑制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 病毒及其抗原检测 显微镜观察 分离培养与鉴定 Ab→Ag?
☛ 核酸检测 ☛ 特异性Ab检测
一、显微镜检查
1.电镜 /免疫电镜 2.光镜:
包涵体/ 多核巨细胞等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动物接种
☛ 选敏感动物 ☛ 适宜途径
乙脑病毒→小白鼠脑内 牛痘苗病毒→家兔角膜
☛ 观察发病情况 ☛ 标本检测
(二)鸡胚培养
☛ 选择胚龄/接种途径 ☛ 标本检测
绒毛尿囊膜10~13d
羊膜腔10~12d 卵黄囊5~8d 尿囊腔 9~11d
(三)组织培养(器官/组织/细胞)
1.细胞培养类型
(1) 原代细胞培养
动物/鸡胚/人胚组织 ↓剪碎/胰酶
单个细胞 ↓培养液
单层细胞(原代细胞) ↓胰酶
☛干扰现象:病毒1(风疹病毒 ) ?
↓先感染 细胞(猴肾细胞) → CPE(-) ↑后感染 病毒2 (ECHO病毒)
☛意义:可检查不引起CPE/血凝/血吸的病毒
(5)空斑形成试验(test of plaque formation)
稀释病毒→单层细胞 →覆盖一层营养琼脂 ↓37℃,3~5d 空斑
测定病毒数量: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1.ELISA(间接法)
Ag+Ab?+抗球蛋白*+酶底物→显色
2. 蛋白印迹法(Western Blot)
病毒Ag→电泳(SDS-PAGE)→转移至硝酸纤 维素膜→加Ab?→加抗Ab*→加底物→显色
3.血凝抑制试验
原理:
[病毒(HA)+Ab?]+RBC→血凝抑制
第二节 病毒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法
☛ 病毒及其抗原检测 显微镜观察 分离培养与鉴定 Ab→Ag?
☛ 核酸检测 ☛ 特异性Ab检测
一、显微镜检查
1.电镜 /免疫电镜 2.光镜:
包涵体/ 多核巨细胞等
二、病毒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一)动物接种
☛ 选敏感动物 ☛ 适宜途径
乙脑病毒→小白鼠脑内 牛痘苗病毒→家兔角膜
☛ 观察发病情况 ☛ 标本检测
(二)鸡胚培养
☛ 选择胚龄/接种途径 ☛ 标本检测
绒毛尿囊膜10~13d
羊膜腔10~12d 卵黄囊5~8d 尿囊腔 9~11d
(三)组织培养(器官/组织/细胞)
1.细胞培养类型
(1) 原代细胞培养
动物/鸡胚/人胚组织 ↓剪碎/胰酶
单个细胞 ↓培养液
单层细胞(原代细胞) ↓胰酶
☛干扰现象:病毒1(风疹病毒 ) ?
↓先感染 细胞(猴肾细胞) → CPE(-) ↑后感染 病毒2 (ECHO病毒)
☛意义:可检查不引起CPE/血凝/血吸的病毒
(5)空斑形成试验(test of plaque formation)
稀释病毒→单层细胞 →覆盖一层营养琼脂 ↓37℃,3~5d 空斑
测定病毒数量:
微生物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35dc9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b.png)
药治疗
抗生素治疗
针对由细菌引起的感染, 选择适当的抗生素进行 治疗,如青霉素、头孢
菌素等。
抗真菌治疗
对于真菌感染,使用抗 真菌药物如氟康唑、伊 曲康唑等进行抑制和清
除。
抗病毒治疗
针对病毒感染,使用抗 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 利巴韦林等进行抑制和
清除。
抗寄生虫治疗
对于寄生虫感染,使用 抗寄生虫药物如吡喹酮、 阿苯达唑等进行清除。
新型诊断技术的研发
分子诊断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 和寄生虫的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生物传感器技术
将生物识别元件与信号处理系统结合, 实现对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快速、 准确检测。
免疫诊断技术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通过检测血 清、尿液等体液中的特异性抗体或抗 原,对疾病进行快速诊断。
经济影响
疾病给患者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 巨大的经济负担,如医疗费用、劳动 力损失等。
02 常见病原微生物-寄生虫 疾病
疟疾
总结词
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详细描述
疟疾的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寒战、出汗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预防疟疾的 主要措施是防止蚊子叮咬和使用防蚊用品。
弓形虫病
卫生环境管理
加强对食品、水源、公共场所等的卫生管理 ,防止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污染。
研发新型药物和疫苗
要点一
药物研发
加大投入,加快新型药物和疫苗的研发进程,提高疾病的 治疗效果和预防效果。
要点二
疫苗接种
推广疫苗接种,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降低病原微生物和 寄生虫疾病的发病率。
04 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疾病 的治疗
病原微生物学03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学03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9c3304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c9.png)
学的历史就是科学本身。”—— 歌德
生物的史前期 生物的发现和“生命自然发生说”的否定
原微生物的研究 三、微生物学
毒的发现 生物的生理学发展时期 代微生物发展时期
uis Pasteur,1822-1895
他的一生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影 (1)证实了微生物活动和否定了微生物自 生学说。 (2)免疫学--预防种痘 (3)发酵的研究 (4)其他贡献
4,Waksman,发现链霉素。随后一系列
被发现。 现代微生物发展
4,Avery 肺炎球菌转化实验,确定DNA是 物质,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
3,Watson & Crick 提出DNA双螺旋结构 保留复制假说。
微生物学发展中的重大事件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 细菌 的大小:以 微米( um ) 为计量单位。
• 1 um = 1/1000 mm
• 细菌的大小:以微米( um )为计量单位。 • 细菌的形态与革兰染色性
革兰染色法:由丹麦医生Hans Christian
Gram于1884年创立。
经初染→媒染→脱色→复染,将细 菌分为G+和G―菌两大类,有利于鉴 别细菌、研究细菌的致病性、选择 适宜的治疗药物。
【操作步骤】
涂片固定 结晶紫初染
碘液媒染 乙醇脱色 复红复染
【结果】
• 细菌被染成紫色者,称为革兰氏阳性菌 (G+菌)
• 细菌染成红色者,称为革兰氏阴性菌 (G―菌)
阳性菌——紫色
阴性菌——红色
•
细菌的形态
• 球菌:按其排列方式又可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 杆菌:多无特定排列方式,其形态有直杆、球杆、棒状、分枝状等。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f8e108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f.png)
《病原微生物学》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病原微生物学概述 • 细菌学 • 病毒学 • 真菌学 •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防治
01 病原微生物学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病原微生物学的定义、分类和相关概念。
详细描述
病原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学科,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致病性、免疫性、诊断 、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物学 特性和致病机制。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针对病原微生物耐药性问题,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以保持治
疗效果。
谢谢
THANKS
病毒的基因组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 RNA,其大小和编码基因 的数量。
病毒的复制与传播
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 过程,包括吸附、穿入、 脱壳、生物合成和装配与 释放。
病毒的传播方式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 、空气、水、食物等途径 传播。
病毒的变异
病毒基因组变异导致病毒 变异,可能影响病毒的传 播方式和致病性。
有性繁殖
真菌通过有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如配子生殖、接合生殖等。
传播方式
真菌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 径传播,也可通过动物和人类传播 。
真菌的致病性
皮肤感染
真菌可引起皮肤感染,如足癣、股癣等,表现为 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呼吸道感染
真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
病原微生物的特性
总结词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和变异等方面的特性。
详细描述
病原微生物具有多种形态和结构,如球菌、杆菌、螺旋菌、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它们通常比非 病原微生物小,繁殖速度快,容易产生变异。这些特性使得病原微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逃避机 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目录
CONTENTS
• 病原微生物学概述 • 细菌学 • 病毒学 • 真菌学 •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防治
01 病原微生物学概述
CHAPTER
定义与分类
总结词
病原微生物学的定义、分类和相关概念。
详细描述
病原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学科,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致病性、免疫性、诊断 、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内容。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等不同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物学 特性和致病机制。
新型抗菌药物研发
针对病原微生物耐药性问题, 研发新型抗菌药物,以保持治
疗效果。
谢谢
THANKS
病毒的基因组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 RNA,其大小和编码基因 的数量。
病毒的复制与传播
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 过程,包括吸附、穿入、 脱壳、生物合成和装配与 释放。
病毒的传播方式
病毒通过直接接触、飞沫 、空气、水、食物等途径 传播。
病毒的变异
病毒基因组变异导致病毒 变异,可能影响病毒的传 播方式和致病性。
有性繁殖
真菌通过有性繁殖方式进行繁殖, 如配子生殖、接合生殖等。
传播方式
真菌可以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 径传播,也可通过动物和人类传播 。
真菌的致病性
皮肤感染
真菌可引起皮肤感染,如足癣、股癣等,表现为 皮肤瘙痒、红肿等症状。
呼吸道感染
真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表现为咳嗽、咳痰等症状。
病原微生物的特性
总结词
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繁殖和变异等方面的特性。
详细描述
病原微生物具有多种形态和结构,如球菌、杆菌、螺旋菌、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它们通常比非 病原微生物小,繁殖速度快,容易产生变异。这些特性使得病原微生物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逃避机 体的免疫防御机制,导致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病原5.生物安全PPT课件
![病原5.生物安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31fde8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8.png)
检测与鉴定过程中的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
样本处理
废物处理
人员培训
在检测与鉴定过程中,应遵循 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采取必 要的防护措施,如穿戴个人防 护装备、使用生物安全柜等, 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样本 时,应采取适当的灭活和消毒 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内人员的 安全。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
目录
• 病原微生物概述 • 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 •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与控制 •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 • 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与鉴定 • 案例分析
01 病原微生物概述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
病原微生物
指那些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的微 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原生 动物等。
特点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进行分类处理,严格遵守废 弃物处理规定,防止对环境 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应急预案
制定针对实验室事故的应急 预案,确保在发生意外事故 时能够迅速采取有效措施, 降低危害程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设备与操作
个人防护装备
工作人员在实验过程中需穿戴符合要求 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口罩、手
案例二:非洲猪瘟的防控措施
严格隔离,扑杀措施
非洲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对全球养猪业构成严重威胁。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措施包括严格的隔离措施,及时发现 并扑杀感染猪群,以及对猪肉和猪肉制品实施严格的检验和监管。
案例三:实验室感染事件的处理和预防
风险评估,严格操作规程
VS
实验室感染事件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 物安全事件,需要采取及时、专业的 处理措施,并加强预防措施。关键在 于对实验室操作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 制定并执行安全操作规程,以及配备 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THANKS FOR WATCHING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 肠道病毒 ppt
![《病原微生物学》课件 肠道病毒 ppt](https://img.taocdn.com/s3/m/b6aa65c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e5.png)
二、问答题:
1、简述流感病毒的抗原构造及其与变异性的关系。 2、呼吸道病毒主要包括哪些?分别引起哪些疾病? 3、简述肠道病毒在生物学性状方面的共同特征。 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 5、肠道病毒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18
• 致病性:人为其唯一宿主,临床症状多样化
轻微上感或腹泻 迟缓型肢体麻痹,但较脊髓灰质炎轻 其他: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手足口病、
先天性心脏病等 • 同型持久免疫力 • 目前无特异防治方法
11
(人类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病毒)
• 生物学特性与脊髓灰质炎V.和柯萨奇V.相似 • 目前分31个血清型 • 主要引起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导致智
感染
传 染
机制: 源
死亡
延 髓
免疫性
病 毒
消化道
局部细 胞增殖
SIgA
隐性或轻 型感染
随粪便 排出体 外
病毒血症
IgM 发热等全 IgG 身症状
血脑屏障
中枢神 经系统
顿挫感染
脊髓灰质 运动神经元
麻痹期
免疫性:同型牢固免疫力。
6
7
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与定型 早期取患者粪便 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初步诊断) 型特异性血清中和试验(最后诊断)
免疫力:短暂,易重复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
1、电镜或免疫电镜法:直接观察形态结构
2、细胞培养
3、其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核酸杂交、PCR、ELISA等
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
治疗以及时输液治疗、纠正电解质 紊乱、防止脱水及酸中毒、减少死 亡率为主。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抗原漂移、抗原转换、SSPE、 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
1、简述流感病毒的抗原构造及其与变异性的关系。 2、呼吸道病毒主要包括哪些?分别引起哪些疾病? 3、简述肠道病毒在生物学性状方面的共同特征。 4、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 5、肠道病毒可以引起哪些疾病?
18
• 致病性:人为其唯一宿主,临床症状多样化
轻微上感或腹泻 迟缓型肢体麻痹,但较脊髓灰质炎轻 其他: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手足口病、
先天性心脏病等 • 同型持久免疫力 • 目前无特异防治方法
11
(人类肠道致细胞病变孤儿病毒,ECHO病毒)
• 生物学特性与脊髓灰质炎V.和柯萨奇V.相似 • 目前分31个血清型 • 主要引起婴幼儿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导致智
感染
传 染
机制: 源
死亡
延 髓
免疫性
病 毒
消化道
局部细 胞增殖
SIgA
隐性或轻 型感染
随粪便 排出体 外
病毒血症
IgM 发热等全 IgG 身症状
血脑屏障
中枢神 经系统
顿挫感染
脊髓灰质 运动神经元
麻痹期
免疫性:同型牢固免疫力。
6
7
微生物学检查
1、病毒分离与定型 早期取患者粪便 细胞培养:观察细胞病变(初步诊断) 型特异性血清中和试验(最后诊断)
免疫力:短暂,易重复感染
微生物学检查
1、电镜或免疫电镜法:直接观察形态结构
2、细胞培养
3、其他: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核酸杂交、PCR、ELISA等
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
治疗以及时输液治疗、纠正电解质 紊乱、防止脱水及酸中毒、减少死 亡率为主。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抗原漂移、抗原转换、SSPE、 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 M Vi C试
Hale Waihona Puke ++-
-
-
-
++
• 硫化氢试验 • 尿素酶试验
+(FeS黑色)
合成代谢产物
• 热原质(pyrogen)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 的物质。LPS
耐高温 去除方法:250℃干烤、蒸馏、吸附剂等 制备和使用注射药品过程无菌操作 • 毒素与侵袭性酶 • 色素 • 抗生素 某些微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微生物或肿瘤细
细菌生理学(Physiology)
细菌的营养类型
• 根据细菌所利用的能源和碳源的不同,将细菌分为两大 营养类型。
• 自养菌(autotroph)
• 异养菌(heterotroph)
腐生菌
寄生菌
大部分病原菌
细菌的营养物质
•水 • 碳源 • 氮源 • 无机盐 •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细菌生长必需,而自身不能合成的化合物
• 兼性厌氧菌(facultative anaerobe) 大多数病原菌
•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naerobe) 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 缺乏氧化还原电势高的呼吸酶:细胞色素、细胞色
素氧化酶
缺乏分解有毒氧基团的酶:SOD、触酶、过氧化物
酶
2O2- + 2H+ SOD H2O2+O2 2H2O2 触酶 2H2O +O2 H2O2+AH2 过氧化物酶 2H2O+A
• 对不同来源的同一菌种的细菌称为该菌的不同菌株(strain)。 • 标准菌株(standard strain)或模式菌株(type strain):具有某种细菌典型
特征的菌株
细菌的命名
• 拉丁双名法
Escherichia coli (E. coli)
属名
种名
• 中文:
大肠埃希菌
种名 属名
感谢下 载
细菌的生长繁殖
个体繁殖: 二分裂方式 (binary fission)
代时(generation time):多数为 20~30 min
细菌群体的生长繁殖
1.迟缓期(lag phase) 2.对数期(logarithmic phase) 3.稳定期(stationary phase) 4.衰亡期(decline phase)
葡萄糖→丙酮酸→乙酰甲基甲醇 →二乙酰→红色化合物 +
葡萄糖→丙酮酸 × × 乙酰甲基甲醇
胍基化合物 -
+
M - 甲基红(methyl red)实验
葡萄糖→丙酮酸→乙酰甲基甲醇 葡萄糖→丙酮酸
甲基红 -
甲基红 +
-
+
C -枸橼酸盐利用(citrate utilization)试
验
利用枸橼酸盐生长 不能利用
胞的物质
• 细菌素 • 维生素
细菌的人工培养
• 培养基(culture medium)
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 的混合营养物制品
• 培养基的分类:基础培养基(basic medium)
增菌培养基(enrichment
medium)
选择培养基
(selective medium)
鉴别培养基(differential medium)
细菌的生长曲线growth curve
迟缓 对数期 稳 定期 期
活 菌 数 的 对 数
衰亡期
培养时间
• 有氧呼吸 • 发酵
细菌的能量代谢
细菌的代谢产物与生化反应
细菌的酶不一样,对营养物质的分解能力不一样 • 糖发酵试验
葡萄糖 HCOOH 脱氢酶 CO2+H2
V
- VP(Voges-Proskauer)试验
如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嘧啶等 流感嗜血杆菌 X因子(高铁血红素)
V因子(辅酶Ⅰ或Ⅱ)
细菌的生长繁殖
细菌的生长繁殖环境因素 • 营养: • 温度: • pH: • 气体环境: 氧气、二氧化碳 • 渗透压
氧
• 专性需氧菌(obligate aerobe) 结核分枝杆菌
• 微需氧菌(microaerophilic bacterium ) 氧浓度5~6%,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 -
-
+
I-吲哚(indol)试验
色氨酸→吲哚→玫瑰吲哚 ↑
吲哚试剂
+
IMViC试验
I - 吲哚(indol)试验
M - 甲基红(methyl red)试验 V - VP(Voges-Proskauer)试验 C -枸橼酸盐利用(citrate utilization) 试验
验 大肠埃希菌 产气杆菌
细菌的人工培养
• 在医学中的应用:诊断;细菌鉴定;生物制品。
• 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 • 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细菌的分类
• 古细菌、真细菌、真核生物 • 细菌的分类层次
界、门、纲、目、科、属、种 • 种(species)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
个菌种; • 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genus)
厌氧培养基(anaerobic medium)
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
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 均匀混浊生长 沉淀生长
• 固体培养基:菌落,菌苔
• 半固体培养基:
无动力
有动力
培养基的用途
• 液体培养基:增菌 • 固体培养基:纯化,增菌 • 半固体培养基:动力检测,保种
• 同一菌种的各个细菌,虽性状基本相同,但在某些方面仍有一定差异,差异 较明显的称亚种(subspecies, subsp.),差异小的则为型(type)。
血清型(serotype) 噬菌体型(phage-type) 细菌素型(bacteriocin-type) 生物型(biotype)
菌株(st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