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
非正式制度名词解释
非正式制度名词解释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规制度或非正式组织,是指按照个人意愿自发组成的团体或群体。
它与组织制度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有组织目标和章程、决策和管理层次,而前者并无。
这种“没有章程”的非正式制度包括部落、宗教、战争、地缘性的部族团体、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家庭、家族和社区等。
自然形成的习俗、风尚等称为非正式制度,如民间传说、宗教信仰等。
在英文中,也有不少类似的名词,如草根民主、平民政治、公民社会等。
所谓自发性,就是指产生非正式制度的原因,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更多的来源于自发性的选择。
也就是说,非正式制度可能是通过其成员共同认定而形成,当其成员认识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时,非正式制度才真正具有了意义。
换言之,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意义并不在于谁先谁后,而在于二者谁对谁有意义。
这一点可以从正式制度对于国家、企业等组织的意义来分析。
如果一个国家的宪法、法律、行政规章、财政政策等都是通过严格的程序得以颁布和实施的话,那么,我们可以断定,这样的国家是一个法治国家。
而事实上,现代的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将法治作为建设国家的基本原则。
反过来,非正式制度,虽然起源于成员间关系的协调,但对于其成员来讲,只要存在这种关系,它便可能产生意义,或者至少是提供了意义。
因此,要解释一个非正式制度的内涵,必须首先考察该组织或群体的意义及形成过程。
一般来讲,凡是涉及非正式制度形成过程的研究都很复杂,因为不仅有意义的权威者问题需要研究,而且还有怎样去理解非正式制度及其变迁的问题。
在我看来,研究非正式制度最好采用质的方法,即深入到组织内部对非正式制度进行访谈,探讨它的形成机制,然后把结论和分析写成报告,向专家和外部顾问求助。
以上面的例子为例,最初决定是否开始第一次决议是由阿塔纳索夫和弗洛尔( Adetvo and Weinroth)在1974年进行的。
当时他们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考察了他们朋友维克托·普鲁兹领导的一个“学习小组”,这个小组是“反核武器游击队”( Antinuclear Patriotic Cooperative)的一个重要分支。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比较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它们的角色和影响方式有所不同。
正式制度是指由政府、法律或社会机构制定并执行的规则和政策,它们为经济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框架和指导。
正式制度可以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和效率,保护产权,鼓励创新,并确保公平竞争。
在经济发展中,正式制度可以提供必要的法律和监管环境,促进资本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并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然而,非正式制度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非正式制度是指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价值观、信仰、文化习俗等,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调节人们行为的作用。
非正式制度可以影响人们对经济机会的认知和利用,塑造人们的行为模式,并影响经济发展的结果。
在经济发展中,非正式制度可以提供一种社会信任机制,促进经济合作和交易的顺利进行。
同时,非正式制度也可以提供一种社会规范机制,约束人们的行为,防止市场失灵和资源浪费。
此外,非正式制度还可以提供一种社会学习机制,帮助人们积累经验和知识,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正式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也要重视非正式制度的培育和引导。
只有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Formal institutions):是指一些成文的规定,包括国家中央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合同等,包括企事业部门的规则规定。
法令、政府命令、公司章程、商业合同等,一般靠靠法律、权力等刚性手段的强制来保证。
非正式制度:(Informal institutions)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
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因为他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对于一个勇于创新的民族或国家来说,意识形态有可能取得优势地位或以“指导思想”的形式构成正式制度女排(或正式约束)的理论基础和最高准则。
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1. 介绍制度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领域,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制度安排对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的影响。
它强调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探讨了制度如何塑造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过程。
本文将介绍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一些相关的案例研究。
2. 基本理论2.1 制度的概念制度是指人类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规则、约定和安排。
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系统中的制度安排会影响个体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结果。
制度包括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个方面。
正式制度是指由政府、法律和机构所制定和规定的规则和规范,例如法律法规、产权制度等。
非正式制度是指社会习惯、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非正式规则。
2.2 制度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对经济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一个完善的产权制度可以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创新,提高经济生产效率。
另外,一个透明的市场规则和监管机制可以增加交易的可信度,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市场的发展。
2.3 制度对经济结果的影响制度经济学研究了制度对经济结果的影响,例如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福利等。
研究表明,有效的制度安排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和降低贫困率。
同时,不合理的制度安排可能导致资源浪费、不公平分配和社会不稳定。
3. 案例研究3.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制度安排。
这个制度包括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多个方面。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引领下,中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3.2 美国法律制度的影响美国的法律制度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美国法律制度以保护产权和契约为基础,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
这使得美国成为一个市场经济的典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创新。
3.3 制度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制度经济学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
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不完善的制度安排和官员腐败等问题,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正式制度的名词解释
正式制度的名词解释在现代社会,正式制度是指一套被认可、被普遍接受并被约束所遵从的规则和程序。
这些规则和程序被明确定义,并且由权威机构制定、实施和执行。
正式制度通常包括国家法律、宪法、行政法规,以及机构设立、程序规范、职权规定等。
这些正式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并建立和维护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正式制度起源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其目的是为了解决集体行动中的协调问题,并维护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互惠关系。
通过正式制度,人们能够约定行为规范,共同遵守并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般来说,正式制度分为两个方面:法律和行政。
法律制度主要通过立法机关制定,是最基本和核心的正式制度。
法律对人们的行为给予规范和界定,确保个体和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行政制度则是指政府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方式,包括官员的选拔任用、权力的分配和行使,以及政府机构的运转和管理。
正式制度的特点是其具有普遍性、约束性和稳定性。
首先,正式制度应是适用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规范,不分贫富、职位和地位。
其次,正式制度是具有约束力的,违反制度将会面临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社会惩罚。
最后,正式制度是稳定的,通过制度的规范和执行,社会可以得到长期的秩序和稳定。
然而,正式制度也存在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正式制度可能存在滞后性,无法及时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其次,一些制度可能被滥权或腐败所侵蚀,导致规则的失效和公信力的下降。
此外,正式制度也可能与非正式制度相冲突,使得社会运作不够顺畅。
为了弥补正式制度的不足,一些国家和组织引入了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指的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潜规则和慣例等。
虽然非正式制度没有正式制度具有的法律约束力,但它们对社会运作具有重要影响力。
通过非正式制度,人们能够建立信任、减少摩擦,并以更高效和灵活的方式进行合作和交流。
在现代社会中,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两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运作的基础框架,为社会稳定和个人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我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我国地方政府合作治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摘要:我国的地方政府合作治理已经在不断地开展起来,面对复杂的问题,我们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方式进行解决。
本文将针对地方合作治理中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展开论述,并在分析、比较过程中探索出我们所需要的一种模式。
关键词:合作治理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我国地方合作治理现状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告指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社会治理当中,政府扮演着十分紧要的角色,对社会治理的全面布局具有关键的影响,而作为地方政府来讲,他们不仅要完成本区内的社会治理,还要与其他地方政府合作,参与到区域社会治理上。
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和地方政府创新的关键时期,地方政府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涉及面也越来越广,政府间合作解决问题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
目前来看,我国现在政府间合作主要有以下趋势:跨区域公共事务开始通过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加以解决。
近几年来,我国地方政府间通过合作对跨区域的公共事务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
突出表现在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央领导下通过紧密合作有效地抑制了“非典”疫情、禽流感疫情的传播与扩散,对黄河、太湖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对一些跨区域犯罪通过跨地区的警务合作进行了有效打击等。
也有部分地区通过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各种区域性合作组织逐步形成,这些组织形式包括高层联席会议、城市政府联合体、政府倡导下的非政府组织合作论坛、跨经济区的地方政府联合、区域一体化发展咨询委员会、区域协调联合会、区域一体化促进会等组织。
其中,成效显著的地方政府间合作组织主要有:粤港澳合作联席会议、长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等。
这些组织机构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商谈区域合作事宜与区域发展规划,有效地促进了跨区域公共事务的解决。
地方政府间的稳定合作机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地方政府之间通过会议或协商进行合作,也有少数地方政府之间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促进合作,使地方政府间对跨区域公共事务合作治理的稳定性合作机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规章制度的分类
规章制度的分类规章制度是指一个组织、机构或社会团体为了规范行为、保障权益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
规章制度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和目的进行划分。
本文将从条文分类、内容分类、适用范围分类三个方面,对规章制度的分类进行探讨。
一、条文分类规章制度可以按照条文的不同形式和结构进行分类,主要包括正式性规章制度和非正式性规章制度。
1. 正式性规章制度是指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强制效力的法规和行政规章。
这类规章制度在法律层面被广泛适用,具有强制遵守的特点。
例如,国家的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等就是正式性规章制度的典型代表。
2. 非正式性规章制度是指组织、企业、机构等自行制定的一种指导行为、维护秩序的规则。
这类规章制度并非经过法律程序确认,但仍然需要被遵守和执行。
例如,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学校的校规校纪、社会团体的章程等都属于非正式性规章制度。
二、内容分类规章制度可以按照其内容的不同方面和功能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行政管理制度、经济管理制度和文化管理制度。
1. 行政管理制度是指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类规章制度涉及政府管理范围内的事务,包括行政组织机构、行政程序、行政许可、行政处罚等方面。
例如,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行政诉讼法等都属于行政管理制度的范畴。
2. 经济管理制度是指为了调整和规范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类规章制度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产权保护、市场准入、价格管理等方面。
例如,公司法、劳动法、稽查制度等都属于经济管理制度的范畴。
3. 文化管理制度是指为了保护和传承优秀文化传统,促进社会文化繁荣而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这类规章制度涉及到文化事业的管理、文化市场的规范、文化遗产的保护等方面。
例如,文化市场管理条例、档案管理条例等都属于文化管理制度的范畴。
三、适用范围分类规章制度可以按照适用范围的大小和层次进行分类,主要包括国家级规章制度、地方级规章制度和组织内部规章制度。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经济意义
制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 其产生过程是 自然的、连续的, 亘 古至今。制度之于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像—套尺规 , 衡量着社会及个人的行为尺度。研究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是一项 重要课题。 “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它抑制着可能出现的、机会主 义的和乖僻的个 ^ 行为, 使人们的行为更可预见并由此促进着劳动分 工和财富创造。制度, 要有效能 , 总是 隐含着某种对违规的惩罚。” 这是德国学者史漫飞、柯武刚总结的经济学意义上的 “ 制度”的含
强制力执行 , 形成—套 “ 有形制度”。制度从无形过渡到有形, 从非 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冲突。 正式到正式 , 人与人相互交往规则更加全面和确定, 违反规则的代价 两种制度的冲突主要表现是落后的非正式制度阻碍正式制度发 更加沉 重 。 挥作用 , 由此增加经济交易成本 , 降低经济效率。中国作为金砖五国 ( 二)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有互补性和替代性 之一, 是—个高速增长的新兴市场 , 对跨国公司有很大吸引力 。然而 正式制度 与非正式制度组成制度的总体。正式制度和非正式 很多世界一流的公司初进入中国后往往发展并不顺利, 出现 “ 水土不 制度经济运行过程中中有互补性和替代性 。正式制度 的产生有其必 服”的现象。他们会发现, 一些合乎规则、 然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呼吁一种强有力的制度安排来对抗潜在的风 却十分棘手 , 原因在- 于f 电 1 门尚不明白中国社会运行中的非正式规则。 险,“ 刚性”的正式制度能满足这个需求。因此二者互补f 生的主要体 在中国语境下 ,“ 办事儿一定得有人”, 建立社交关系网至关重要。 但是当社交关系变成牟利 现在于制度的效力和范围。非正式制度是一种软性约束, 它的内容不 良好的社交关系网本是社会发展的润滑剂,
一
流公司学管理 , 学 经营。这种精神值得鼓励 , 但其中也存在问题。
村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一,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地创造的、正式的、由成文明确规定构成的规范体系,它们在组织和社会活动中具有明确的合法性,并靠组织的正式结构来实施。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制度
农村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中建立在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一整套农村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农村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家庭承包经营制是我国农村基本的经济制度。
2,政治制度
农村政治制度是由有关机构正式颁布的规定和约束农村社会成员活动的规范体系。
村民自治制度是我国国家层面上制定的关于农村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实施村民自治必须要有其村级规章。
3,文化制度
农村文化制度是规范农村社区成员的教育、文化活动的规范体系。
其中,农村最主要的文化制度是教育制度,农村教育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
4,除此之外,农村正式制度还包括合作医疗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
二,非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地形成的、不成文的、指导人们行为的道德观念、伦理规范、风俗习惯等,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习俗
习俗是指人们在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人类社会生
活中最早产生的,往往是不成文的一种社会,也是人们最熟悉,最普遍接受并使用的一种制度。
2,道德
道德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以善恶观念来进行评价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规章制度是什么意思
规章制度是什么意思规章制度是指根据特定的目的、条件和规则,对某一组织或团体内部的行为活动进行具体规定和限制的体系。
规章制度是组织或团体为了保证秩序、规范行为、促进工作顺利进行而制定的一套行为准则和制度安排。
规章制度可以分为正式规章和非正式规章。
正式规章是由组织或团体以制定法律形式予以固定化、明确化的规定,属于明确的法律依据,并在组织或团体内得到普遍规范和遵守。
正式规章通常是通过媒体和文件予以公布,并且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例如,公司的人事制度、行政管理规定等都属于正式规章。
非正式规章是指组织或团体内部逐渐形成的、主要依靠传统、习惯、惯例和风俗等非正式手段约束行为的规定。
这种规定不像正式规章那样明确和具体,也没有明确的履行机制。
非正式规章包括组织或团体内部的常规作息、礼仪习惯、内部沟通方式等。
例如,在家庭中,家规家训就是非正式规章的一种。
规章制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维护组织或团体的秩序和安全。
规章制度可以确立权利和责任,明确工作和行为准则,防止混乱和冲突的产生,保证组织或团体能够有序运作。
2. 规范行为和促进工作效率。
规章制度可以规范行为方式和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低效率、混乱和错误的发生。
3. 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规章制度可以明确员工的权利和责任,保障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待遇,提高员工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4. 提高组织或团体形象和信誉。
规章制度能够使组织或团体形象更加规范、专业和可信赖,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
总之,规章制度是组织或团体内部为了确保秩序、规范行为和提高效率而制定的一套行为准则和制度安排。
它有助于维持组织或团体内部的秩序和安全,促进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提升组织或团体的形象和信誉。
制度经济学
【名词解释】1、核心制度与边缘制度核心制度:由该社会主流信念决定,反映了该社会的基本特征,它是社会主导集团所奉行的社会组织原则和所追求的社会目标。
边缘制度:同社会的主流信念相矛盾的制度安排,故它只能处于该社会的边缘,无法在该社会取得主导的地位。
2、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也叫正式规则,它是指人们(主要是政府、国家或统治者)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非正式制度:也叫非正式规则,它是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
3、协调博弈:指在博弈所定义的收益空间中,任何均衡点都符合以下条件:(1)在给定其他参与人行为策略的条件下,没有人激励改变其行为策略(2)没有参与者希望其他参与者会愿意改变其行为4、制度配置:是指在一个制度系统中各项制度安排之间应当相互协调和匹配,以使整个制度系统能够发挥最大的功效。
5、外部性:是一个经济人的行为对另一个人的福利所产生的效果,而这种效果并没有从货币或市场交易中反映出来。
6、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指人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7、科斯第一定理:“没有权利的初始界定,就不存在权利转让和重新组合的市场交易。
但是,如果定价制度的运行毫无成本,最终的结果(指产值最大化)是不受法律状况影响的。
”这就是科斯第一定理8、科斯第二定理:“一旦考虑到进行市场交易的成本,……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
”这就是著名的科斯第二定理。
9、科斯第二定理:在交易成本大于零的情况下,产权的清晰界定将有助于降低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的成本,改进经济效率。
10、产权: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11、产权残缺:仅拥有其中的一种权利或者某种权力被弱化表明对该物品或资源的产权是不完整的,或者说属于产权残缺。
12、不完全契约:契约中总留有未被指派的权利和未被列明的事项,这样的契约就是不完全契约简答题1、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关系(1)正式制度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变更或废止。
非正式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
非正式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在现代社会中,非正式制度和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社会运行的机制。
与正式制度相比,非正式制度指的是一种以非正式方式形成的社会规范和准则,它们不像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那样明确和具体,但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非正式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关系。
首先,非正式制度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为维持社会公正和社会稳定而设立的制度和机构。
在这一体系中,法律、规章和政策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非正式制度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在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法律规定了各项社会保险的缴纳和领取条件,但是人们的行为往往会受到社会规范和习俗的制约,而这些非正式制度会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
比如,某些地区可能形成了一种“邻里互助”的非正式制度,居民在面临困难时可以互相帮助,这种互助的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保障体系的负担,使资源得以更加合理地分配。
其次,非正式制度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正式制度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来制定和修改,而非正式制度则更加灵活和迅速。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需要不断的调整和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非正式制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填补正式制度的不足,使整个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
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正式的医疗保障体系可能无法完全覆盖到每个人,但是当地居民往往会形成一种“道德约束”,乡邻之间会互相捐款帮助那些无法得到正式医疗保险的人。
这种非正式的约束机制虽然不如正式的医疗保障体系系统和稳定,但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救助作用。
然而,非正式制度与社会保障体系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非正式制度可能会导致不公平和不公正的现象。
由于非正式制度往往是以人际关系和个人信任为基础的,如果社会关系不和谐或者有利益输送的问题出现,就可能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
“ 非正式制度是 指人们 在 长期交 往 中 自发形 成并 被人们
无 意 识 接 受 的价 值 道 德 规 范 、 风俗 文化 习惯 以及 意识形 态等
内在行为规范 。 ” 即使在西 方现 代 国家 , 虽然 正式制 度非 常 完备 , 但在 社会 治理中对非正式制度 的建构也 非常重视 , 因为
关 键 词 : 地方政府 ; 社 会 治理 ; 正式制度 ; 非 正 式 制 度
中 图分 类 号 : C 9 3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3— 3 6 3 7 ( 2 0 1 5 ) 0 3— 0 1 7 8— 0 4
内容 、 目标 的认 知越 来越清晰 。但 由于没有 法律条 文对 著名制度 经济学 家道 格拉 斯 ・ 诺斯 ( D o u g l a s s N o r t h ) 认 对象 、 细节 问题进行规 范, 地方 政府 在具体 推进社 会 治理 时缺少 正 为: “ 制度 ( i n s t i t u t i o n ) 是一个 社会 的游 戏规则 , 更 规范 地说 它 只能体现 为“ 政策之治” 或者“ 文件 之治 ” 。 们是为决定人 们的相互 关系而人为设定 的一些制 约 ……它 是 式制度 支撑 , 理解历史变迁 的关键 。 ” …地方政府社会治理 问题 很显然需 要
民委员会组 织法》 等法 律也涉 及 了社 会治理 ; 《 城 市街道 办事 处 组织 条例》 《 人 民调解 委员 会组织 条例 》 《 基 金会 登记 管理
《 社会 团体登 记管 理条 例》 《 民办非企 业单 位 登记 管理 要推动我 国地 方政 府社 会治理走上规 范化 、 程序化 、 法制化 和 条 例》 等对社会治理 中的问题 也作 了一些 具体规 定 。通 过 内 科学化 的发展方 向 , 必须从 正式 制度 与非 正式制 度两个 方 面 条例》
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组织和个人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在组织内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同样是构成组织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正式制度包括官方规程、标准规定等,是以明文形式表达出来的规范化内容,而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不以明文形式规定出来的组织文化、组织信仰等要素。
虽然非正式制度不像正式制度那样具有简单明了的条款,但其对于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却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着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组织和个人的行为这一主题,探讨其关键性的因素,以及最新研究方向和未来发展趋势。
I. 非正式制度的定义和特点非正式制度是指不以明文形式表达出来的规则。
它可能是隐性、潜在的,也可能是明确的,但不被正式的组织法规记录下来。
非正式制度主要包括组织文化、组织信仰、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等要素。
相比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对于组织内部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其变化不会因为组织法规的变化而随之改变。
非正式制度是典型的“软环境”,在组织内部长期存在并且影响着组织和个人的形象和行为。
II. 非正式制度对组织行为的影响1. 形成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一种在组织内部构建的共同语言和共同价值观,它的形成往往在公司的早期阶段,是由公司的领导者来创建和传达的,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可。
这种组织文化既包括正式文化也包括非正式文化,它可以促进员工的共同目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离职率,同时也有助于减少员工的时间支出和组织成本支出。
由于组织文化是由公司领导者所创建和管理的,因此它也会影响到组织其他部分的表现。
2. 影响员工的行为在组织内部,员工的行为除了受到正式制度的规范管理外,还同时受到非正式制度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员工在组织文化的影响下往往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认同感,在语言、行为、氛围等方面与组织整体保持一致。
例如,在某些公司中,特定服饰在工作场所是不允许出现的,这种规定虽然不是明文规定,但因为员工知晓这一规定并且认可这一规定,所以这种服饰仍然不会出现在工作场所中。
3. 影响组织创新由于非正式制度具备长期存在的特点,在组织创新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014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同月 28日中共中央正式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所谓依法治国就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其实质是一个制度变迁与创新的动态过程,包括正式制度的变更与重建和非正式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其中,正式制度是关键、非正式制度起着重要作用、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协调或相容是重中之重。
法律是最具代表性的正式制度,法律等正式制度的变迁及作用发挥需要非正式制度的支持和配合。
非正式制度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之一,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也越发受到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关注。
在经济学框架下研究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关系等问题的意义,可以追溯至经济学的起源。
经济学从产生至今就与伦理等非正式制度和政治、法律等正式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起源于古希腊的经济学,当时及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都从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学,期间也使用过政治经济学的名字。
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非正式制度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或拓展。
与既有文献述评的差异在于,作者试图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非正式制度理论的回顾,比较两大理论体系之间的区别,借鉴各自的科学成分,厘清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以及二者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创新发展马克思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以期为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等实践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经验指导。
1 马克思经济学的非正式制度理论以"社会人"为出发点,以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制度分析方法是马克思经济学所使用的基本方法之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本质上可被看作是一种制度经济学理论。
对制度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点,也是特点。
他把制度看作一种内生变量,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分析框架,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的逻辑主线阐述人类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
正式制度(约束)和非正式制度(约束)的关系
答: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它通常是成文的并由权力机构来保证实施,如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
非正式制度被学时变化中的社会关系所强化,如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和意识形态等。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作为制度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既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可以相互转化。
1.两种制度的对立主要体现在制度冲突或不兼容。
非正式制度安排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
相反,正式制度是人们有意识地对社会行为确定的规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且一旦确立就会形成制度刚性,对经济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
2.两种制度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互补性和替代性。
首先,从互补性来看,一个富有效率的正式制度形成,应该考虑与道德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互补,才能保持整个社会制度系统的和谐,制度改革才能成功和富有成效。
另一方面,一个有形的制度安排,如果没有相应的非正式制度与之匹配,也许就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或者说,同样的正式制度,与不同的非正式制度相匹配,就会有不同的经济效果。
其次,从替代性来看,一方面,在正式制度缺位的情况下,非正式制度安排也可能替代正式制度提供一系列安排,以获得有效的经济运行。
3.两种制度的相互转化性。
非正式制度可能因为诱致性制度变迁或强制性制度变迁转化为正式制度,相反,正式制度也可以转化为非正式制度。
就正式制度向非正式制度转化而言,主要是历史上的正式制度向非正式制度的转化。
什么是制度
什么是制度什么是制度制度是人类社会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而建立的一套规则、法律或规章制度的总称。
它是社会中各方面联系的纽带,是社会秩序的基石,也是社会运行的保障。
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
正式制度一般是由国家、政府或其他权威机构所创立的法律、法规、条约等;而非正式制度则是由社会习俗、道德规范或是约定俗成的规则所构成。
两者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治理体系。
制度作为社会纽带,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首先,制度是公正中立的。
它们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设立,不偏袒任何一方。
其次,制度是稳定的。
它们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检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运行规律,能够保障社会的正常运行。
再次,制度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和普及性,适用于社会中的大多数人。
制度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制度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它能够规范人们的行为,保障社会的秩序和安定。
如果没有一套良好的制度,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无序状态。
其次,制度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最后,制度是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通过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可以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腐败和不当行为的发生,确保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然而,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制度也需要随之更新和完善。
制度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只有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持制度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在现代社会中,制度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来建立、修改和监督制度。
同时,社会公民也必须自觉遵守和维护制度,才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总之,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基石,是社会运行的保障,具有公正中立、稳定性和普适性的特点。
它在社会中发挥着稳定社会、促进发展和保障公平正义的重要作用。
建立和维护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2004-3-2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约瑟夫·斯蒂格利茨阅读791次内容提要:社会资本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观点很多,促成了这种复杂性。
组织的视角尤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
有理由相信,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的构成、质量和数量并不必然是最优的。
社会资本受到发展过程的影响,并影响发展过程。
在社会资本的提高中,存在着重要的公共角色,但谁来担当这种公共角色,以及这种公共角色应当如何担当,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大量的思考。
社会资本包括隐含的知识(tacit knowledge)、网络的集合、声誉的累积以及组织资本,在组织理论语境下,它可以被看作是处理道德风险和动机问题的方法。
一个社会发展其经济时,它的社会资本同样也必须调适,让人际关系网络部分地被基于市场的经济的正式制度所代替,比如,由统治的代表形式所强加的结构化的法律体系。
这一过程开始可能伴随着社会资本整体水平上的损耗,但最终会造就一种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本,在这种社会资本中,社会关系植根于经济体系之中,而不是相反。
尽管社会资本很复杂,我们仍可以对它做几项考察:首先,即使它不直接受到市场经济的调节,社会资本显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市场经济)。
其次,既然历史很重要,正确的改革顺序有着巨大的重要性。
最后,社区创造的社会资本不一定非得优越于政府创造的社会资本,在某些情况下反而不如政府创造的社会资本。
应当注意到,认识社会资本并承认在它的供给中公共部门起着重要的角色,并不就指定了由谁来担当这种角色。
这一问题的答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反思。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的历史虽短,却已经有了争议。
从科尔曼(Coleman,1988)在教育语境中的使用开始,这一概念有了很大的演变。
我想从组织理论的视角来研究这一课题,并提出四个问题:○把社会的整体看作一个组织,关于社会资本,组织理论要告诉我们什么东西?○这种分析使得我们如何看待社会资本和市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在何种程度上,“社会资本”或者社会制度能够更为广泛地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随着时间的变化,社会制度在演化,社会资本也在发展,我们对此能说些什么?特别是,是否有理由相信,在发展的某一阶段,社会资本可能有供给不足的情况?○如果说,缺少社会资本是发展中经济的共同特点,我们应当如同关注增长的人力和物力资本一样,关注社会资本的进展。
为改善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我们能够做些什么,加速其形成吗?特别是,是否有理由相信,转移并走向更大规模的参与可能是有益的?这些都是广泛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我只能给每个问题一个简要的回答。
组织理论和社会资本我们的社会包含无数的组织。
近些年来,这些组织的本质和行为经过了日益频繁的详细审查。
这是跨学科研究最有成就的领域之一,这一领域集合了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努力。
这些组织当中,经济学家们研究最为详尽的是企业。
富有特色的是,一个企业的市场价值超出其物质资产和附着于企业的人力资本相当大的数额。
会计人员称这种资本为“好处”(good will)。
但我认为,它与我们许多人想到的社会资本具有极近的类似性。
理解这种资本的来源,使我们能够洞察社会资本的本质。
我认为,它至少有四个独特的方面:首先,社会资本是隐含的知识,它部分是产生凝聚力的社会胶水,但也是一系列的认识能力和素质。
例如,现在美国大学的孩子们绝大多数都具有操纵电脑的能力,并共享“网络文化”。
我敢说,在埃塞俄比亚的大学,孩子们就不是这种情况,甚至美国大学的许多退休教授也不是这样。
因此,美国大学生人群分享一些隐含的知识,这就是他们的社会资本的一部分。
这些知识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它需要时间和努力来生产(它具有一定的机会成本),它也是一种生产工具。
其次,社会资本可以被想象为一系列的网络,社会学家过去称此为“社会群体”,一个人进入这种群体后被社会化或者希望被社会化。
当我与我的一个社会群体在一起时,我知道怎么做事,我知道要给谁打电话,知道人们期望什么东西,也知道人们对这种东西怎样衡量。
当然,问题是我可能同时属于许多社会群体,它们可能有互不相容的规则,因此需要规则的等级制,需要原组织的策略,我过一会儿再来讨论这一问题。
第三,社会资本既是声誉的累积,也是选择声誉的方法。
个体对声誉投资(一种含蓄的资本形式)是因为这样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并且有助于打破壁垒而进入种种生产和交换的关系之中。
最后,社会资本包括组织资本。
经理们通过他们的管理、激励和命令的风格,他们的劳动实践、雇佣决定、争议解决机制、行销风格,等等,发展出组织资本。
虽然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是激励机制,但他们也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组织如何通过那些能够改变这些激励机制的联系过程,抵消某些偏好。
从组织学视角出发思考社会资本,有助于一个人集中注意力于它的非市场方面:企业内部的大多数活动并不受标准化的市场机制的调节。
然而,企业内部发生的事情显然与企业外部发生的事情、与企业的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市场和社会资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在这里想要探讨的东西,有许多正是指这两者之间的联系的。
社会资本和市场经济思考这些问题的一个方法是理性选择理论:如果我们想改进我们的组织,我们应当完善通过市场竞争机制使个体努力和个体所得相匹配的手段,从而矫正动机,进而矫正行为。
但我以前谈到过,组织内部发生的事情常常至多只是被市场机制不完善地调节。
这是有其典型原因的,比如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与交易成本有关的原因,这就使得企业的内部接近组织而不是市场。
更为近期的研究集中于交易成本的一种特殊表现——信息成本。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组织为资源配置机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例如,在存在这些交易成本的情况下)。
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奥利弗·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和罗纳德·科斯等经济学家发展了一种制度的观点,认为社会总体上是有效率的。
可能存在有功能障碍的社会制度吗?显然有:如果没有毒品交易,哥伦比亚今天的处境会更好;美国、墨西哥等等也会更好,只要他们都能享受目前的收入水平,而没有或是近于没有毒品交易。
这就是问题所在,很容易看出,在局部均衡中,某一给定的制度显得不够理想。
在这些局部均衡的模型中,也很容易从特定的无效率状况追溯到特定的问题,比如,产权的缺位。
这种观点认为,一旦产权得到合理的配置,系统就会找到一种有效率的均衡。
但引人注目的是,所有这些都建立在某种断言和信仰的基础上而很少进行分析的结果。
相反,人们有可能看到,实际上老实人是错误的,这并不是所有可能世界中的最好世界。
我简称这种观点为芝加哥假说,它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影响,是因为它从来都只是一个断言,这的确令人惊奇。
我们知道,确定市场经济具有帕累托效率是多么困难。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认为在非市场组织内部或者它们之间的纳什均衡具有最优的属性?因此,许多经济学家想到,利用社会资本——更宽泛一点是社会制度,有可能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填补市场留下的空隙。
道德风险、市场和互惠我将参考阿尔诺特和斯蒂格利茨(Arnott and Stiglitz,1991)书中提出的模型,来阐述这些问题。
研究将表明,虽然在有些情况下社会制度确实能改进市场制度,在别的情况中,它们实际上会令事情更糟。
所有社会体制都必须找到办法,以解决道德风险和激励问题,市场体制以特殊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看看汽车保险吧,我们已经习惯了给汽车上保险的市场。
市场对付道德风险的一个办法就是只提供部分保险金,因为个人只有这样才会有一些小心避免事故的动机。
这里含有这样的意思,作为结果,人们可以买少于他们可能希望有的保险。
为得到失去的东西,他们可能选择进入非市场的相互保险协议中。
人们可以认为婚姻就是这样一种机制:妻子默许(有时候明确肯定?)为丈夫保险,反过来也是一样。
作为社会科学家,我们能为这种协议提供一种规范的情形吗?它在社会上是最优的吗?事实证明,很可能不是。
无论婚姻有别的什么优点,它也不是提供汽车保险的最好方法;除非丈夫和妻子能够彻底监控对方,并且两人都同意这种监控体系及其约束力。
这就是说,除非他们有一个极为少见的婚姻关系,在婚姻中,他们认识到,他们的利益不仅是相互依赖的,而且是完全相互依赖的,他们从不欺骗,总是这样行动,似乎一个人的利益依赖于对方避免事故的努力。
为什么非市场的保险不够理想呢?因为市场保险要有效率地运作,就必须是我在前面谈到的那种情形,即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金数额少于需要的保险金数额。
否则有些司机就会粗心大意,他们就不会有相同的彻底避免事故的动机,因为他们受到完全的保护,和他们行为的后果无关(在这里忽视了避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动机)。
既然保险公司知道丈夫和妻子彼此提供一些非市场的尽管不太充分的保险,那么,它们的对策就是进一步减少所提供的保险金的数额。
最终,保险金的数额还是不变;有些由市场提供(保险公司),有些由象庭提供(非市场)。
但家庭提供的保险所需的成本较高,因为保险公司比丈夫和妻子的组合能够更为广泛地分担风险,因而它的成本较低。
在这一例子中,非市场保险是有害的,并且缺乏效率。
缺乏非市场保险的均衡是不能改进的,如果可能的话,人们会试图取缔非市场保险的提供。
非市场保险的供给并不能增强分担风险的经济能力。
相反,这种保险挤出了市场保险。
它比市场保险的效率要低,因为它是个人提供的;另外,同时供给的市场和非市场保险相互排斥和干扰(保险业者需要限制保险金的数额),这尤其制造了消极性的外部因素,这种外部因素是不能内在化的,因而增加了成本。
这种事情继续下去会是怎么样呢?这一例子生动地表明了功能主义者的谬误:一种制度(非市场保险)有一种明确的功能(通过补充市场提供的理性保险,改进风险的分担形式),这一事实并不意味着它实际上执行了这种功能。
其他几种非市场制度也可能是缺乏效率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就是如何更好地理解非市场制度低效率所处的情境。
同时,阿尔诺特和斯蒂格利茨(1991)指出,非市场制度能够成为市场制度的补充。
如果——这一条件很重要——我先前描述的监督和强化条件是正确的,那么市场的行为确实能够被非市场制度强化,因为,由家庭内部监督引起的道德风险行为减少了,这种减少也会影响到市场。
社会资本和发展我的第三个问题是:我们对社会资本和社会制度的演化能说些什么呢?典型的情况是,制度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与它们必须面对的外部环境并非过分不协调。
当过分不协调的时候,制度就会改变。
制度似乎在对它们的外部环境作出反应,这一事实是误导观察者认为它们有效率的一个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