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 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谁先迎来黎明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说的这节课是是教科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中的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一课。
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现象,但是究竟是自转方向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活动。所以,作为本单元的中间课程,起着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学生继续学习探究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建立相对运动概念,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活动。通过确定两座城市的相对位置,提出自转方向的问题,观察得知太阳东升西落的现在,观看视频并亲身模拟实验,建立相对运动的直观概念,最后推导模拟出地球的自转方向由西向东。第二部分:认识世界时区图。通过对地球自转方向的学习,得知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经过时区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学会计算时差并加深理解。
二,教学目标:
依据教材内容、课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科学概念:①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成自西向东。
③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④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
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②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进一步激发探究地球空间领域的兴趣。
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自西向东。教学难点确定为:不同时区有时差,计算时差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地球仪;写有“北京,乌鲁木齐,东,西”的卡片,讨论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射灯,地球仪,写有“北京,乌鲁木齐,东,西”的卡片。三,学情分析,教学方法: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量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初步已具备初步的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
基于该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式的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过程:
依据教材内容及教学目标我预设三个大的教学环节:第一部分是“创设情景、引入新知”。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获取新知”。第三部分是“巩固拓展、应用新知”
(一)第一部分是“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教师首先通过既有知识来带入话题,并向学生提问:我们知道了由于自转引
起了昼夜交替现象,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是怎样自转的,你觉得呢?由于是对问题的猜测,所以学生很容易回答并利用形体来表演出几种自转方向。学生表演后,教师正式引入话题:不论怎样自转,都能形成昼夜交替,但是地球自转方向如何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将学生带入一种解决问题的情境。
教师利用PPT出示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照片,并让学生小组合作在小地球上找出并标注出两座城市的相对位置,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面,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教师提问:东面的北京和西面的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呢?(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我设计这一环节的意图:是想让学生通过既有知识步入一个崭新的问题,带着问题学习,来一步步的找出地球自转方向的答案,再利用城市照片正式步入课题。
然后教师让学生猜想迎来黎明的几种可能性?交流想法并完成讨论,最后完成三种猜测,北京,乌鲁木齐或同时。并完成副板书。由此来引出第二大教学环节。
该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关注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同时让学生通过猜测来让问题链完善,让学生逐渐发觉迎来黎明的先后和自转方向息息相关,并由此引入到下一个探究活动中。
(二)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获取新知”本环节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其分为两个环节。1,理解相对运动,探究地球自转方向。2,模拟实验,验证推测。
1,理解相对运动,探究地球自转方向。
教师提问:请大家再想一想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一天中是怎样运动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教师提出:大家推测了几种可能性,我们发现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则人们迎来黎明的时间就会不同,要想知道谁先迎来黎明,我们先来研究生活中的一种现象。并播放汽车行驶的视频。
本环节是让学生通过生活观察太阳东升西落并初步对相对运动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师提出:树、房子这些物体真的在向后运动吗?学生很容易给出正确答案,不动,是汽车在运动。此时,教师直接给出相对运动的概念,并顺势提出问题:在原地旋转的情况下,还会出现相对运动的现象吗?并让学生亲身模拟实验。
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究为他们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此时我会提出:现在我们知道了相对运动,还知道了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太阳的东升西落,那么你能推测出地球的自转方向是怎样的吗?并再一次让学生提出假想随机完成板书(自转---昼夜交替,太阳东升西落,相对运动→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这两个部分设计的意图:关注学生思维的连贯性,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同时也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
2、模拟实验,验证推测。
教师提出,我们就来做个模拟实验检验一下。现在老师来模拟地球,如果我就是地球,我该向哪个方向自转能够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呢?
出示地图来确定方向。此时教师会不断的确定方向,并最终用方向卡来确定,即左东右西的方向。(三个步骤,我看地图,我是地图,我是地球)本环节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前概念的基础上,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并通过教师不断的提示学生看地图和当你是地图,当你作为地球是的三种情境下的方向不同的问题,在模拟演示中来提高学生的观察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在确定方向之后,面向太阳(用射灯和电灯代替)提出问题:你觉得你作为地球应该怎样自转才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学生自转并仔细观察哪个方向先迎来黎明。该问题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模拟来亲身感受究竟往哪个方向自转才能让东方先迎来黎明,西方看到日落。
教师小结:北京先迎来黎明也证明了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板书总结: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教师提出:我们知道了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但究竟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迎来黎明呢?我们再来看一张世界时区图。由此引出第三大教学环节。
(三)认识时区时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