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目录
• 农业地域概述 • 农业地域发展历史与现状 • 农业地域形成因素分析 • 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 • 农业地域发展策略与措施 • 农业地域发展趋势与挑战
01
农业地域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由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农业生产区域。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交通、劳动力、政 策等社会经济条件也是影 响农业地域形成的重要因 素。
技术条件
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可 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 地域。
02
农业地域发展历史与现状
世界农业地域发展历史
原始农业阶段
人类主要依靠采集和狩猎 为生,农业生产活动简单, 无固定农业地域。
要。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
农产品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动影响农业生产类型和 规模。
交通
交通设施的便利程度影响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成 本。
劳动力
农业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对农业生产效率有重要 影响。
技术条件
农业技术
耕作技术、灌溉技术、施肥技术等直接影响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
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畜牧业地域类型
大牧场放牧业
是一种进行大规模商品畜牧业生产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 布在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 根廷等国。
乳畜业
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 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主要分布在北 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特点
地域性、综合性、稳定性、独特性。
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知识点一、农业地域的形成1.自然条件:农业地域的形成首先要依赖于自然条件,包括土壤质量、气候特点、水资源等。
例如,肥沃的土地、适宜的气候和充足的水资源对农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2.人文因素:农业地域的形成还受到人文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分布、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
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农业发展较为发达,技术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通常农业生产效率更高。
二、农业地域的发展1.农业发展的阶段:农业地域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过程。
传统农业主要以手工耕种、粗放经营为特点,生产效率较低;而现代农业则以机械化、规模化和科技化为特点,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2.农业专业化:农业地域的发展还表现为农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农业生产逐渐从综合经营向专业化分工发展。
不同地区专门从事一些特定的农业生产,如粮食种植区、蔬菜产区、果树种植区等。
3.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地域的发展还伴随着农业产业链的不断壮大。
农业产业链包括种植、养殖、加工、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其中每个环节都对农业地域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协同推动。
三、农业地域的区域差异1.物质基础差异: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存在差异,如土地质量、气候特点、水资源等,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农业地域的发展。
例如,北方地区的农业以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而南方地区的农业以稻米、油菜等作物为主。
2.经济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这也影响了农业地域的发展。
发达地区通常拥有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施,农业生产效率更高;落后地区则相对滞后。
3.政策差异:不同地区的农业政策也会对农业地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政府在土地、税收、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支持,会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方式和效益。
总结起来,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是受到自然条件、人文因素、农业发展阶段、农业专业化、农业产业链发展等多方面的影响。
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政策差异也会造成农业地域的区域差异。
地理总复习课件专题九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生态环境因素:水资源短 缺、土壤退化、生物多样 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对
农业地域的影响
解决农业地域问题的对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加强政策支持:制定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补贴、税收优惠等 提高科技水平: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 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 加强环境保护: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破坏 加强市场开发:拓展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添加 标题
按照农业经营方式分类:自给农业、 商品农业、集约农业、生态农业等
添加 标题
按照地形地貌分类:平原农业、山 地农业、丘陵农业、高原农业等
添加 标题
按照水资源条件分类:灌溉农业、 旱作农业、水田农业等
添加 标题
按照农业科技水平分类: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智能农业等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
热带雨林农业:高温多雨,土壤肥沃,种植 热带作物
04
农业地域的发展
农业地域发展的意义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农业地域的发展, 可以充分利用当地资 源,提高农业生产效 率。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地域的发展可以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农业地域的发展可以 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改善农民的生活质 量。
保护生态环境:农业 地域的发展可以采取 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 式,保护生态环境。
农业地域的特点
自然条件:气候、土壤、 水源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地 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
影响
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劳 动力、科技、政策等社会 经济因素对农业地域的形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没有该因素,就不可能有这种农业生产的分布。农业
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在判断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如甘蔗种植分布、甜菜种植分布,其主导因素为气候; 西北地区水源对农业影响最大,若水源得到满足则限 制因素变为主导因素。
[例1]
(2011·新课标全国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
国通过大量技术投入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成为世界最大 的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种植大 豆,在积极培育优良品种的同时,鼓励农民组建农场联合 体,实现了大豆的规模化生产与经营。目前,巴西的大豆
(1)下列农业经营模式中,最能说明上述农业地域类型特 征的是 A.① B.② C.③ ( D ) D.④
(2)目前该盆地最有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①土壤盐碱化
( A ) ②河水流量增多,河口附近侵蚀作用
④湿地萎缩,牧
增强③湖中的水生动植物大量繁殖 草生长不良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 (1)大范围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要从农产品生产特点、 质量要求和营销的特殊需求条件来分析。具体分析
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 社会 、 经济 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 业生产地区。 2.特征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 结构 、 经营方式 、
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3.案例——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1)分布:国土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2)特点: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
(3)形成条件:
D.劳动力较充足
(2)在国际市场上,巴西大豆价格低于美国的主要原因是 巴西 A.专业化水平较高 C.劳动生产率较高 ( D ) B.科技投入较大 D.劳动力价格较低
(3)中国要提高大豆质量亟需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ppt 87页)

生活中的农业术语:米袋子、菜篮子、钱袋子
米袋子问题——从商品粮(余粮)多来分析。 例如:试分析鄱阳湖平原商品粮基地建设和发展的条件?
①气候优越,雨热同期, ②土壤肥沃, ③水源充足, ④地势平坦,易机耕。 ⑤劳力充足而廉价。⑥ 国家政策支持。
菜篮子问题——花卉、蔬菜的生产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 例如:珠江三角洲(市郊地区)花卉、蔬菜生产区位分析 ? ①水源充足; ②地势低平,土地肥沃。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的区位选择
农业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 ,: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
农、林、牧、副、渔 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
水稻种植业
林业
牧业
副业
渔业
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以上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类型能否进行调换? 为什么?
B.地形平坦,自然灾害少
C.河流众多,交通便利
D.粮食种植历史悠)国家在P平原兴建了许 多大规模机械化农场,从事 商品粮生产。但在这里生产 粮食,不利的自然条件主要 是( )
A 热量条件 B 土壤条件 C 降水条件 D 光照条件
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特点,农业区 位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农业生 产的区位因素很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 应抓住主导区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蔬菜、花卉、乳肉禽蛋)
◆地价的高低。一般说来,距城镇越近,地价越高,农业生
产成本较高。只有选择单位面积产值高的农业类型,如花卉、 蔬菜、乳牛等。
◆农业类型的单位面积产值大小。从单位面积产值看,
由高到低依次是花卉、蔬菜、乳牛、塘鱼、果园、棉粮等。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与形成条件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农业区位的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农业的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
3、农业地域: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4、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主要的特点: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水利工程量大。
5、商品谷物农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国;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6、大牧场放牧业: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这两个国家牧牛为主)、澳大利亚、南非(这两个国家主要是养羊)等国;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草类茂盛,距海港近。
改良措施:改善交通,种植饲料,培育良种牛,开辟水源等。
7、乳畜业:是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地域类型。
比较发达地区: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区位特点:多分布于大城市的郊区。
区位:一般来说,人类行为场所选择的地点称之为区位。
它主要反映了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位置;二是指布局。
区位因素:人类活动有不同的类型。
如:工业、农业、商业、交通等,这些活动都会受到这种或那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就是区位因素。
比如,农业需要光热水土、生产资料、劳动力、技术、市场与交通等等。
通过归纳,我们大致将区位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选择:农业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活动之一,只有在最佳场所活动,人类才能取得最佳的效益,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8)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高考二轮复习攻克典型题型之材料分析题

(2)河南省是小麦生产大省,但却不是小麦生产强省,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省是我国外出流动人口规模最大的省份,简析其对该省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特阿拉伯气候干旱,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小麦种植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1990年沙特阿拉伯政府开始限制农民种植小麦。21世纪初,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海水淡化产业促进了该国的经济发展,却未能有效促进种植业的发展。2010年后,在中国光伏技术的支持下,太阳能海水淡化厂在沙特沿海蓬勃兴起,淡化海水成本大大降低,为保障其资源安全提供了新的契机。下图示意沙特阿拉伯及周边地理事物分布。
(3)借鉴之处:我国应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减轻天然草场的压力;改善牧区生态环境;改善牧区交通运输条件;完善畜产品加工体系,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公司+农户”的生产组织形式,促进商品畜牧业发展。
2.世界主要国家农业发展的比较
国家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发展特点
主要物产
印度尼西亚
热带企业化种植园农业
小麦生长阶段
日期
返青-拔节期
拔节抽穗期
抽穗期后
(1)从气候要素的角度,简述倒春寒导致粮食减产的原因。
(2)指出河南省小麦倒春寒综合风险较高的地区,并分析其原因。
(3)从小麦生产的角度,说出防御倒春寒的主要措施。
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拉萨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西南流经拉萨市,至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拉萨河下游河谷开阔,起伏和缓,海拔3000多米。这里主要种植良种青稞,使用有机肥,每年三月各乡镇组织技术人员检修、保养大量的农机具便于春耕。现在该区粮食亩产显著高于藏区均值,成为西藏的三大粮仓之一。水稻是喜光喜热喜湿农作物,有人试图在土地资源丰富的拉萨河下游种植水稻,结果失败。下图示意拉萨河流域与拉萨市位置。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复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 机械等
二、影响农业区位的主导因素
新疆棉花生产——光照
河西走廊粮食生产——水源 北京郊区的养牛场、养鸡场——市场 东北大豆产量高——肥沃的黑土 江南丘陵的立体农业——地形
商品率高 气候温暖,干旱或半干旱地区 区位条件 草类茂盛
地广人稀 交通较便利,开拓海外市场
三、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及澳、新
等国,大城市的郊区 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高,紧
邻消费市场 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区位条件 地势平坦
城市多,城市化水平高,乳肉产品需求 大,市场广阔
谢谢
三、农业地域类型——混合农业
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塘生产
四、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三江平原 松嫩平原 成都平原 洞庭湖平原 鄱阳湖平原 江汉平原 太湖平原 江淮平原 珠江三角洲
(南方某些商品粮基地地位在下降,西北地区应退耕生态,促进良性循环 不利:土地退化、沙化、荒漠化、盐碱化 水土流失 化肥、农药、除草剂等污染环境
分布——美、加、澳、阿、俄、乌等国及我国东
北和西北 特点——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水平高,机
械化水平高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气候温和,降水丰富 区位条件 交通运输便利 市场广阔 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高,科技发达
三、农业地域类型——大牧场放牧业
分布——美、澳、新、阿、南非等国
生产规模大 特点 专业化程度高(养牛或养羊)
太湖平原种水稻——气候
三、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一、农业的概念及分类: 1、农业的概念: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 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 是农业。
一、农业的概念及类型:
水稻种植 业 林业
牧业
副业
渔业
2、农业的分类
(一)按生产对象分类 植物----种植业、动物----畜牧业、动植物---混合农业
(二)按投入多少分类
投入少:粗放型农业 投入多:密集型农业
(1)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区的主要分布规律如何?其地域类型形成的主要区 位因素有哪些? (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这种土地交替使用的生产方式,具有的优点有: ① ② ③ ; ; 。
解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 方面分析。土地交替使用对保持土壤肥力、合理安排农事活动以及适应市 场变化方面都有好处。 答案:(1)分布于国土的西南、东南部。①气候温暖湿润;②土壤肥沃;③地形 平坦;④距海洋较近,交通便利;⑤机械化水平高;⑥科技先进,实现良性循 环;⑦商品率高。 (2)农场成为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有利于农民有效利用时间,合 理安排农事活动 农民可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的规模和类型,农业生产 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
坡度大于25°;山地垂直农作物
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 土壤的质地
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 在年降水量少于250 mm 的决定性因素 的地区
对点练习
1.判断图中甲地最适合种植的作物是( D) A.甜菜 B.毛竹 C.香蕉 D.水稻
三、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因素及变化 (一)、农业区位的社会因素 1、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密集型农业,粗放农业 2、科技:良种,机械、化肥、农药、制冷保鲜等 3、市场:大小及市场距离 4、交通:交通便利 5、政策:经济杠杆 6、地价:城郊农业 7. 生活习惯 思考:社会经济条件能影响农业生产的哪些方面?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农业生产最终选择的农作物品 种及农业生产特征
一轮复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剖析

一轮复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剖析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理条件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本文将从农业地域形成的背景、农业地域的类型和形成过程以及农业地域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农业地域形成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农业生产活动的需求使得人们开始选择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耕种和养殖。
其次,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因素都会对农业生产的结果产生影响。
根据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农业地域可分为传统农业地域和现代农业地域。
传统农业地域以农耕为主,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低效,主要用于食品供应和灌溉农田。
传统农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地理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
现代农业地域则以工业农业为主,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实现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
现代农业地域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市场需求和农科技发展的影响。
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自然因素对农业地域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
例如,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农作物的种植区域,不同的土壤类型决定了农作物的适宜种植。
其次,人文因素也是农业地域形成的重要原因。
包括人口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农业地域的形成。
最后,政府政策和农业技术发展也对农业地域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农业地域的发展对社会经济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农业地域的发展使农业生产更加专业化和集约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农业地域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的增收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再次,农业地域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产品的流通,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最后,农业地域的发展还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城乡共同发展。
总结起来,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受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政策因素和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要点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重要因素一、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二、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四、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要点2:结合实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一、热带迁移农业二、亚洲水稻种植业(季风水田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区平原、三角洲及丘陵地区2、作物:水稻3、形成的区位条件:(1)雨热同期(2)地形平坦(3)土壤肥沃(4)劳动力资源丰富(5)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市场丰富(6)种植历史悠久4、特点:(三低一高一大小)三、商品谷物农业1、主要作物:小麦和玉米2、经营方式:多为家庭农场经营;中国为国营农场经营3、基本特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4、分布地区:如美国等;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5、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6、问题:农业成本高,能耗大,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7、措施:降低能耗,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四、混合农业1、概念:是种植业和畜牧业相互结合、兼而有之的综合性农业2、澳大利亚混合农业(1)分布: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2)形成的区位条件(3)主要特点A、土地交替使用,农场形成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B、生产交替进行,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好农业生产活动C、市场适应性强五、大牧场放牧业1、特点: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2、分布:阿根廷等国3、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传统优势:气候温和,草类茂盛,曹质优良;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交通便利4、发展措施:采取围栏放牧,牧区轮牧,种植饲料,打机井饲养良种牛,加强对良种牛的培育,以及对牛群病害的研究六、畜牧业1、形成过程: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2、特点: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在大城市周围3、分布:北美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等地要点3: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森林乱砍滥伐,使生物多样性受破坏2、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甚至荒漠化3、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灌木农业,使土壤盐渍化4、大量使用化肥,使土壤板结5、广泛使用杀虫农药,导致农产品和土壤受污染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要点1: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一、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土地、水源、原料、动力2、经济因素:市场、交通3、社会因素:政策、劳动力4、科学技术5、环境因素:考虑环境污染对厂址选择的影响二、区位因素的变化1、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2、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增强3、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eg:三、主导工业区位类型四、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1、大气污染工业:选择在全年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与盛行风垂直郊外盛行风的下风向2、水污染工业: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的上游3、固体废弃物污染工业:远离居民区和农田4、对环境质量要求高的农业:选择在环境洁净的地区要点2: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地区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一、工业联系1、生产联系: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2、空间联系:共用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共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3、信息联系二、工业集聚1、概念: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发展近距离集聚的现象2、意义:①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②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三、工业地域因存在工业联系而发生工业集聚现象,而工业集聚必然导致工业地域的形成四、传统工业区1、主要分布区: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2、工业基础:丰富的煤、铁资源3、工业部门: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工业等4、特征: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5、问题:原料、能源消耗大,运输量大,污染严重(1)新兴工业区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的“硅谷”等要点3:结合实例,说明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有利影响1、创造了巨大的财富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创造了一个新的人工环境二、不利影响1、工业生产要消耗大量资源,对环境无节制开发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2、工业生产造成环境污染,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物的生存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要点1:结合实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一、重要性1、交通运输是实现人员和物资位移的重要手段2、通信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起着联络和协调社会的作用3、商业贸易是联系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生产和消费的桥梁二、主要类型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三、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1)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向高速化、大型化、专用化和网络化要点2: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一、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1、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扩展,交通干线成为聚落的主要发展轴(1)以水运为主,聚落形态多为带状(2)公路和铁路运输,形态多成星状(3)地铁、高架桥等,赋予城市形态以更多、更灵活的变化2、交通线的发展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北方:团块状南方:带状3,、交通线的衰落会引起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eg:扬州运河严重淤塞济宁京沪线建成海洋运输的发展二、对商业网布点的影响1、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位置2、交通运输影响商业网点的密度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要点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一、不同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与环境问题二、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要点2: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二、环境污染要点3:结合实例,说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要点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要点5:了解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从我做起要点6: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1.庞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令人担忧3.深刻的环境危机。
优秀课件-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形:平原,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的水稻土 水源: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对粮食需求量大
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经 验丰富 人们喜食稻米
主要特点
单产高
小农经营
商品率低
水利工程量大 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除日本)
市场需求量大 交通便利
主要特点
产品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 面临困难
交通不便 花卉、蔬菜、水果易腐烂变质
同类产品竞争激烈
专业化程度高 解决措施
完善交通 提高冷藏保鲜技术 提高产品竞争力
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气候温和湿润 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 水源充足
地广人稀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机械化水平高 科技水平高
限制条件是
A.土地资源不足 B.化肥、农药不足
C.劳动力不足
D.水资源不足
4、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有 A.机械化水平高 B.水利工程量大 C.单位面积产量低、商品率低 D.科技水平高
读图题
1、读 “美国小麦、玉米带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 中部平原 ,其中A为 小麦 带,B为 玉米 带,这里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优越的自
势平坦开阔……
种植业 畜牧业
朝鲜半岛沿海平原地区(东亚)
中国南方平原地区 (东亚)
日本沿海平原 (东亚)
印度恒河流域及沿海平原 (南亚)
东南亚的平原地区
水稻生长习性:好暖 喜湿的短日照作物。
亚洲的季风气 候区及东南亚的热 带雨林气候区。雨 热同期,适合水稻 的生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
策 加或减少面积、面积扩大或缩小
调整布局和结
构
变化
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1、充分利用: (1)改良耕作制度,培育良种---扩大作物的种
植区域 (2)改造气候因素(建玻璃温室)--- 冬季生产 2、及时改造: (1)丘陵地形(修建梯田)--- 发展种植业 (2)西北干旱地区(发展灌溉)--- 发展种植业
变化 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1、 大城市人口集中,农副产品需求量 大
2、 市场需求变化 3、 交通条件改善,保鲜冷藏技术的发 展
选择
三、农业地域的形成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农 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 以及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的地域 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 域类型以及特殊的市郊农业
相互联系
二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
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3、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因素
影响内容
举例
市 场 类型和规模 面积、品种变化
质量和效益、 交通便利、鲜活
交通运输 市场在地域上 农产品不易变质,
得到扩展
效益好
推行技术、增 提价或压价,使
气候条件 农作物 生产目的 经营方式
季风水田 农业
季风气候区
水稻
小农经营、生产 自给农业 规模小、机械化
水平低
美国商品 谷物农业
温带大陆性 气候区
小麦、 玉米等
商品农业
家庭农场、生产 规模大、机械化
水平高
4、乳畜业
1、北美五大湖周 围地区、西欧、中 欧以及澳大利亚、 新西兰 2、市郊
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以西欧乳畜业为例
专题9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习目标:
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理解主导 因素和限制性因素)
2、能够对农业区位选择进行分析(理解 大范围即农业地域类型,小范围城郊农 业的区位选择)
3、五种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与分 布(典型案例)
农业的区位选择
一、农业区位的含义 两要素:地理位置、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
A.①立体农业;②灌溉农业;③茶叶园艺农业;④热带作物种植业 B.①热带作物种植业;②立体农业;③灌溉农业;④茶叶园艺农业 C.①茶叶园艺农业;②立体农业;③灌溉农业;④热带作物种植业 D.①灌溉农业;②热带作物种植业;③立体农业;④茶叶园艺农业
1、图示阴影部分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季风水田农业
气候温凉多雨雾,
自 然
利多汁牧草生长
因 地形平坦,利于饲
素
草和饲料种植
市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
场 因
城市水平高
素 人们有饮用牛奶习惯
5、混合农 业的分布
欧洲 北美
农 作
小 麦
玉 米
南非 澳大利亚
新西兰
物
牲 畜
牧 草 牛
羊
饲 料 猪
我国农 生产谷物
耕区
饲养家禽
规模大,现 代化程度高
家庭生产 规模较小
乌克兰
我国东北、西北
生产春小麦 国营农场(黑龙江、新疆) 供应国内
美国的小麦、玉米种植带
B
A
B
A. 地广人稀 B. 地势平坦开阔 C. 全年水热量充足 D. 降水丰富 E. 土壤肥沃
F. 农业科技、机械化水 平高
G. 交通运输便利 H. 以国营农场为主
I. 市场广阔 J. 商品化、大规模生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的比较
①江汉平原 ②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 ③长江中 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④黄淮海平原 ⑤南疆
温带、亚热带沙土和丘陵地区,山东、辽东 半岛产量大
长江流域最多,有“北移南迁”趋向
热带、亚热带地区,川、粤、桂、滇、闽、 台是主产区 中温带地区,内蒙古、新、吉、黑四个省区 是主产区
①太湖平原 ②珠江三角洲 ③闽南三角地带
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今后农业发展中应当 A. 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B. 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C. 退耕还林,建设商品性林业基地 D. 增加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发展种植园农业
根据我国农业部2003年2月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规划》,四种农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如下图所示。读图, 回答(1)~(3)题。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分布
亚洲水稻种植业分布图
亚洲的粮食
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 的热带雨林区。
2、大牧场放牧业 美国
世界大牧场放牧业的分布
南非
澳大利亚 新西兰
阿根廷
举例: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大牧场牧牛业的分 布
3、商品谷
物农业分
布 美国
加拿大 阿根廷
家庭 经营ຫໍສະໝຸດ 澳大利亚 销往 俄罗斯 国外
读几个地区农业基本情况比较表。完成1—3题。
地区 种植业比重 畜牧业比重 商品率 投入劳动力数量
①
86%
14%
20%
多
②
45%
55%
90%
少
③
8%
92%
89%
少
1.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A.水稻种植业 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种植园农业
2.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A.刚果盆地 B.四川盆地
C.大自流盆地 D.墨累—达令盆地
3.提高③地区土地载畜量的合理措施是
A.提高机械化水平
B.充分利用水资源
C.建设高质量的人工草场 D.合理开垦当地土地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生产景观图。读图回答: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图示地区 位于我国的:
A. 黄土高原 B. 山东丘陵 C. 江南丘陵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
东南部和西南部的 草原地区 墨累河--达令河盆地
我国的珠江三角洲的混合农业
桑基鱼塘 蔗基鱼塘 果基鱼塘 花基鱼塘 菜基鱼塘
如在下图城镇外围的A、B、C、D、E五地安排小麦、花 卉、乳牛、养鱼、果园,应怎样位置选择?为什么?
B陵
丘
水库 A
城镇
C
D
河
流
平
E地
下图是立体农业、灌溉农业、茶叶园艺农业、热带作 物种植业的主要制约条件图,按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分布地区
九大商品粮基地
五大商品棉基地
油料 作物 基地
糖料 作物 基地
花生
油菜 甘蔗 甜菜
出口 商品 基地
花卉、蔬 菜、水果、
塘鱼畜
生产条件和基础好,增产潜力大的地区——①太湖平原、② 洞庭湖平原、③江汉平原、④鄱阳湖平原、⑤成都平原、⑥ 珠江三角洲、⑦江淮平原 。粮食商品率高的地区—— ⑧松嫩 平原、⑨三江平原
B. 传统旱作谷物农业
C. 商品谷物农业
D.热带作物种植园
2、不属于此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的是: A.小农经营 B.水利工程量小 C.机械化水平低 D.单位面积产量高,商品率高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区位条 件: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地势低平,适于耕作管理 •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人多地少,粮食需求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