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的信达雅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阐释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经历了历史和实践的考验,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看作是一个翻译理论发展的里程碑。

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准确理解, 有助于我们全面、深入地研究和认识严复的”信、达、雅”, 同样地有助于用其指导翻译的实践中提高翻译水平。

本文将从对严复翻译标准的新认识来重新阐释严复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标签: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一.引言严复是我国近代最杰出的译学理论家。

他不但提出了在中国翻译界至今还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信达雅理论,他的理论及翻译”还为中国近代知识界、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然不同于过去的新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他的译著在中国建构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理论基础。

但是对于他的翻译的评价并不完全一致。

有人完全否定他的翻译(像傅斯年先生),但总体上来说,人们对他的译著评价还是很高的。

“信达雅”说, 是严复(1984)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 在《译例言》的第三段严复又提出:”《易曰》: 修辞立诚。

子曰: 辭达而已。

又曰: 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尔雅。

” 按照严复”信、达、雅”的标准, 翻译作品一定要做到内容信实、语言畅达、文辞典雅, 译文除了讲求准确以外, 还必须考虑语言的优美度。

二.对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评价对于严复的”信、达、雅”的标准,长期以来,各家都有各家的见解。

有的对于”信达雅”全盘否定,也有的大部分肯定以及不否定。

首先,大多数的翻译理论家还是从某种层面上对”信、达、雅”的标准给予肯定的。

因为这个标准不仅是近百年来中国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翻译标准,而且这个标准在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得以应用,并被广大翻译家所接受。

例如,我国翻译界前辈刘重德(1979)全面评析了严复”信、达、雅”三字原则。

浅谈严复“信、达、雅”

浅谈严复“信、达、雅”

2021年第09期53文学研究浅谈严复“信、达、雅”张炆一、“信达雅”一词的起源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严复,虽然是学海军的,然其擅长中英文字,译介了不少的西哲学说,在中国清末民初的思想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自唐玄奘以来,在中国的翻译界,还没有一个人赶得上严复的严复,原名宗光,有另一个字,并更名为傅。

他出生于汉族,是现代启蒙思想家、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的代表人物。

少年时期,他学习英语、法语和西方科学技术,包括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早年还出国实地考察,为后来翻译《西方社会学》等学术名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严复在《天启》的前言中提出了他的经典翻译原则“信、达、雅”。

他写道:“翻译的三大困难:信、意、雅。

所谓“诚,雅”,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求译者要做到忠实于原文(信),准确流利地表达意思,优雅丰富(雅)。

这一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的中国译者深受这三个字的影响。

他在汉译的“天演论”的例言上说:“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对原文要忠实,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二、“信、达、雅”原则分析严复提出的翻译要求和原则在古文翻译中经常被提及。

具体来说,文言文翻译必须做到“信得过、言之有物、雅之有”。

“信”是指翻译一定要准确,即使译文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如实、恰当地翻译原文。

“达”是指译文要通顺、通顺,即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和成语,词语通顺、不出现言语问题。

“雅”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即使译文生动逼真,把原文的写作风格完美地表达出来。

信忠实原文,达则是通顺,流畅 雅是优雅,美好 简单的说即:忠实,通顺,美好.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真可谓是论翻译的“三字真经”,让后来人难再论翻译了.这不能不使人想起李白在黄鹤楼前写的两句搁笔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既然如此,第八书也只好从“信、达、雅”说起,一起看看它对翻译所发挥的指导作用,它的魅力所在.翻译标准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翻译方法的问题。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严复_信_达_雅_翻译理论新探索

澜 。一 百 多 年 来 , 推 崇 、否 定 、怀 疑 、修 重德, 1979) 。这是典型的翻译标准论。
…… 严 译 的 书 最 好 懂 的 自 然 是
正、创 新 , 各 家 之 言 , 竞 相 评 判 , 有 力 地 马 祖 毅 的 解 释 是 “ 信 是 忠 实 , 达 是 通 《天 演 论》, 桐 城 气 十 足 , 连 字 的 平 仄 也
严 复 翻 译 理 论 从 产 生 之 日 起 , 就 气 、口 吻 、氛 围 等 。“ 信 、达 、雅 ”是 三 位
践的第一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曾说: 倍 受 世 人 关 注 , 很 多 人 对 其 作 过 注 解 , 一 体 结 构 , 分 成 不 同 的 层 次 , 形 成 一 个
“ 译 才 并 世 数 严 林 ”。“ 严 林 ”即 严 复 和 视 角 却 囿 于 翻 译 标 准 之 中 。 本 文 尝 试 动 态 平 衡 的 体 系 。 在“ 信 、达 、雅 ”三 者
“ 雅 ”在 当 今 已 作 了 新 诠 释 , 指 在 前 二 者的基础上, 力争语言优美, 使译文富 于文采, 吸引读者, 感染读者, 设法使 读者与作者和译者产生共鸣, 更好地 体 现“ 达 ”的 效 果 。 它 在 文 学 翻 译 中 很 重要, 在科技文章的翻译中也很需要。 英美人在科普文章中也很重视比喻、 拟人等文学技巧和生动幽默语言的运 用 。翻 译 此 类 文 章 ,“ 雅 ”就 要 发 挥 作 用 了, 使深奥道理得以形象地表达出来, 避免枯燥乏味。 “ 信 ”、“ 达 ”、“ 雅 ”三 位 一 体 , 具 有 多层次性, 形成一个体系。当然, 它是 一个动态平衡, 只是一个近似值。最基 本的要求是在不严重违背译入语表达 习惯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照顾原语形 式, 思想内容与原文一致, 字通句顺。 较高要求是语言表达形式能让译文读 者乐于接受, 原文主题精神能够得到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

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三原则”的对比分析严复的“信达雅”与泰特勒的“三原则”都在各自国家的翻译史占有重要地位,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在一定程度上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有诸多不同。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不同之处的对比分析,研究了两理论背后蕴藏着不同的哲学思想、表达方式和传统心理。

标签:信达雅;三原则;对比分析一、引言严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在其译著《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的翻译原则:“译事三难, 信、达、雅。

求其信, 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 虽译犹不译也, 则达尚焉”;“ 至原文词理本深, 难于共喻, 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

凡此经营, 皆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易》曰:修辞立诚’。

子曰:‘辞达而已’。

又曰:‘言之无文, 行之不远’。

三者乃文章正轨, 亦即为译事楷模。

故信、达而外, 求其而雅。

”“信达雅”的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地推崇,并对中国的翻译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几乎达到了“译必称‘信达雅’的地步”。

成为“译书者的唯一指南,评译文者的唯一标准,奉为翻译界的‘金科玉律’”。

梁启超曾说:“近人严复,标‘信达雅’三义可谓知言。

”罗新璋认为这一理论, 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一方面集汉唐译经论说之大成,另一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

”(罗新璋1984:6),还有评论说:“绝大多数翻译者或多或少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在这套理论基础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见解”(刘靖之1981:377)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中提出了翻译三原则:1.译作应该完全传达原作的思想。

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斯坦纳(Steiner)在其里程碑式的译论巨著《通天塔》中指出,“1792年,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在伦敦发表《翻译的原则》(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这一重要论文,标志着集中反映了直接来自实践的经验时期结束了(庄绎传译,1987:33—34)。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

论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严复先生于1 8 9 8年在《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这个翻译标准对我国几代的广大翻译工作者产生了重要影响,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奠定了我国翻译理论的基础。

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翻译标准无懈可击,其中仍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根据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应批判地继承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肯定其合理成分,否定其不合理成分并加以改进,使得这一标准更加完善,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标签:信;达;雅;批判继承一、“信、达、雅”标准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李培恩认为“信、达、雅”三个标准如果去掉其一,则去“雅”,去“雅”虽文不美尚不为害,如再去其一,则去“达”,去“达”文虽不通,其于原文尚无妨害。

李培恩割裂了“信、达、雅”三个标准的统一完整性。

关于“信、达、雅”三者的关系,严复认为翻译应求其“信”,但如果不“达”,等于没译,所以在“信”之外还得求“达”,“雅”是指“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因此翻译要兼顾“信、达、雅”三个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任何一篇文章或作品都是思想、语言和风格的对立统一体,因此原作中就包含三个要素:思想、语言和风格。

翻译的对象是原作,那么在翻译时就应该针对这三个要素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

严复先生吸收了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在自己丰富翻译实践基础之上,针对原作的思想、语言和风格提出了高度概括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该标准成为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基础。

郁达夫说:“信、达、雅的三字,是翻译界的金科玉律”(郁达夫2009:464);周作人说:“信、达、雅三者为译书的不刊典则,至今悬之国门无人能损益一字,其权威是已经确定的了(转引自陈福康2000:111);沈苏儒指出:“历史已经证明,信、达、雅理论80年代以来一直在对我国的翻译工作起着指导作用,至今还有它的生命力。

许多学者先后提出过各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标准),但看来还没有一种能够完全取代它”(转引自贺爱军2015:139)。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

谈严复翻译理论中的“信、达、雅”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择犹不择也,则达尚焉。

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

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人,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他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信达雅”的大概意思,在我的理解下用较为通俗的语言解释大意为:能够对原文实现基本还原(信),能够流畅的向读者表达原作者的意思(达),拥有文笔优美,富有文采(雅)。

严复先生在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总结出了“信达雅”这个完整的原则体系。

这个体系对中国的翻译史有着巨大的贡献。

“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严复在这里就说明了翻译文章的时候就算只翻译出原文的意思,能够忠于原文,已属不易。

他接下去又详细解释说,翻译时不光要对原文要忠实,还要对译文要通顺,还要文雅。

有时为求译文通顺,不免要颠倒原文字句,甚至在原文之外,还要斟酌补足。

这种补足,只是发挥原意,绝非节外生枝。

有些原文的含义很是艰深,难得理解,他便要在这些句的前后,酌加“引衬”,以便使得原文的意思可以明显。

他不说“解释”,也不说“说明”,而说“引衬”,是很有道理的。

“引”是“引伸”,“衬”是“帮衬”,即帮助的意思,所以“引衬”,是说多加几个字进去,以助了解。

他说“信而不达,虽译犹不译也”。

可见单是忠实于原文,而译文不能表达,便失去了译介的作用。

令人看不懂的文字,无论内容怎样好,也是无用的。

他为求译文通顺,采用了四种办法:(一)颠倒原文字句。

(二)有时补足一点。

(三)遇到原文长句,采用意译。

(四)原文含义深奥的地方,便酌加引衬。

严复的信达雅教学内容

严复的信达雅教学内容

•“信”在本质上是一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 素和基本伦理。它要求译作应当与原作保持一 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使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文学 形式得以维持稳定。
二、达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 要做到“达”,必须悉心领会,仔细揣摩。
•“达”指译作的语言通顺流畅,符合译 入语的语言规范。 如鲁迅所言:“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 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
• “信”——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 “达”——Being explicit and smooth • “雅”——Being elegant in diction (words)
一、信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 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 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 “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 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 达。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要雅; 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 是雅。
美译: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ank you.
2.Americans Eat Out More Often and Less Healthfully. 译文一:美国人经常在外面用餐不健康。 译文二:美国人频频下餐馆 健康天天受影响
•3.We could not make any more mistakes. •译文:我们大错特错了。 •4.Appearances are often deceptive. •译文:不要以貌取人。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

浅论严复的“信”、“达”、“雅”三原则作者:蒋晶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95期摘要:“信”、“达”、“雅”三字早在三国时支谦的《法句经序》中即已全部出现。

但将这三个字按译事的内在规律和关系排列组合,明确地作为翻译标准提出,则始自严复。

严复是第一位系统翻译西方政治、经济及自然科学方面著作的翻译大家。

在翻译《天演论》时,他提出了“信、达、雅”翻译理论。

本文将在系统阐述三原则的意义,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后进而对这一翻译理论进行评述。

关键字:“信” “达” “雅” 翻译理论原则一、关于严复“信、达、雅”的阐述严复在《天演论》卷首的《译例言》的第一段中指出:译事三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凡此经营,皆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

通过严复反复阐发的行文,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翻译的看法和深刻的认识,从而构成了在“信达雅”掩护或遮蔽下的较为明确的翻译思想。

其要点可阐发如下:第一,信(不倍原文):严复在《天演论·译例言》的第一段首先讨论信和达的问题,但实际上只讨论了不信的原因和达旨的可能。

“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焉。

”说明“信”高于“达”并借助“达”才能“信”的道理,实际上是视“信、达”为目的与手段的密切关系。

然后指出当时国内许多译文不能达旨的三个原因:一不能深入理解原文,二不能全面了解原文,三不能仔细分析原文。

总之,不达不信的根本原因是理解问题。

他指出:意义不倍(不背离)原文,只可云“达”,还不能说是“信”。

看来,“信”是由某种形上高度的综合要求,而不是形下的可完全实现的要求。

第二,达(刻意求显):由于中英文的构句与行文的不同,严复认为,语言操作层面上的种种经营,都是为了达旨,“达”的最终目标才是“信”,而“信”是不可以直接操作的。

就翻译所选用的语言范型而言,严复说:“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俚俗文字,则求达难。

”这是说古文和白话表现力的差别。

“信达雅”众说解读

“信达雅”众说解读
L.
smoothness,elegance
Venuti:
Fidelity,
clarity/comprehensibility, elegance/fluency
and Pollard: communicability, elegance
Hung
Faithfulness,

“信达雅”都是抽象词,以上不同的译法也大致说明了人们对其
范化的语言(大致如此,以下有详解)”。就“信达雅”的英译
来说,根据夏天(2008:2),有14种译法,还有作者看到的另 外两种译法,如图表1——“信达雅”译法用词对照表。
钱钟书:
fidelity,intelligibility,polished
Eugene
style
A. Nida:
faithfulness,
体论以联系、动态、全面的视角认识事物的组成部分,认为事 物整体不能归结为它的组成部分,把事物作看成一个有机联系 的整体,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其实,已有学者对翻译标准做这样的尝试,以下分而述之。他
们的研究发现对典籍英译标准整体论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3.3.1.2 尝试之二:沈苏儒现解“信达雅”
我国翻译大家沈苏儒(2006:8-9)历来信奉“信达雅”,视
之为他翻译工作的信条,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他在60余 年的翻译实践上,在当代翻译语境下这样理解“信达雅”:

为什么“信达雅”有如此坚强而又持久的生命力? 这是因为它 以最简洁、最具体的语言揭示了翻译的本质、过程和目的,从 而富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这里应该说明,我们现在所说的“信达雅”比当初严复在《译 例言》中所作的诠释,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充实。我们现在的 理解是:(一)“信”——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意思、事 实、语气、风格等)。(二)“达”——译文须尽可能充分地、 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全部信息。(三)“雅”——译文须用规 范化的语言,并达到尽可能完善的文字(语言)水平,还要适合 译入语使用群体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以使译作为其受众所便 于理解、乐于接受或欣赏……“信达雅”是一个相互补充、相互 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

《严复的信达雅》课件

《严复的信达雅》课件

2
严复的看法
思想意蕴和形式美感的表现。
3Leabharlann 种类及特点词、曲、赋、文、记、史等,以形式美感体现出思想的内涵。
严复的贡献
1 对语言文字的研究
提出了信达雅语言文字理论。
2 对文化传承的贡献
翻译多部中西文学经典。
3 对教育的启示
主张“教育在于培养人”的专业教育理念。
结语
严复的影响力
对中国近现代文化领域有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严复的信达雅》PPT课 件
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其著作《订正新 诗》、《狱中日记》等在语言学、文学、心理学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严复的信达雅
严复是谁?
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翻译家、教育家。
何为信达雅?
严复提出的语言文字理论体系。
严复的贡献
对语言文字的研究、对文化传承的贡献、对教育的启示等。

1
定义
音、形、义三者和合。
2
严复的看法
平衡三者之间的关系。
3
种类及特点
比喻性、象征性、虚拟性、趣味性。

定于一才
言、意、文的和谐统一,体现作 者的人格风范。
明复审己
反复审视自己的语言表达是否清 晰、准确。
以言为律
严格遵守语言文字的规范,克制 自己的个人风格。

1
定义
音律、韵律、节律三者和合。
在当今时代的意义
严复信达雅精神对于人们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具 有现实意义。

严复和他的“信达雅”

严复和他的“信达雅”

叶君健对“雅”字就有独特的见解。他说:“‘信’和‘达’ 属于技术范畴,但‘雅’则牵扯到译者的个性、品质和修养。 没有‘雅’,译文也就没有了个性。一部文学作品是否在另 一种文字中具有特色,要看它的译文是否具有个性。一部文 学作品在被移植到另一种文字中时,最低的要求当然是‘信’ 和‘达’,但是能否把原作的精神表达出来则是另一个问题, 而且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信”还需屈 从于“用”,这便是主观上的事情了。这种译文中主观改变 原文的内容、事实、文体的行为在现实中屡见不鲜。许多情 况属于译者无奈的选择。
2.对“雅”的理解与认识 对“雅”的理解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不少名家从不同的角 度对“雅”作出阐释。 杨绛女士在“失败的经验——谈谈翻译”(因难见巧:78) 一文中谈到:
《法意》(The Spirit of Laws ),孟德斯鸠,1904年~ 1909年
《名学浅说》(Logic, in The Science Primers) ,耶方斯, 1909年
《严几道诗文钞》 《愈壄堂诗集》 《严几道文集》 《严译名著丛刊》 《侯官严氏丛刊》 《侯官严氏丛刻》 《严侯官先生全集》 《严复集》,中华书局,王栻主编,北京,1986年。
可以说叶先生对“雅”字的理解有了升华,这种升华是随 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也说明对翻译的要求从最基本的 “信”、“达”的重视上升到对质量的重视。也就是说现 在人们对翻译的追求不再局限于忠实和通顺的层面上,而 更注重于质量,这种对质量的追求除了表现在语言要通顺、 要美以外,更表现在对原作的文字特色和对原作的精神的 追求上。例如:
对于“信、达”的解释,一般没有多少异议。严复说:“译 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 译,尤不译也,则达尚焉”。这句话已清楚地说明信与达的 辩证关系。严复还有更详细的解释:“至原文词理本深,难 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 为达即所以为信也。”(张培基)严复认为“信”和“达” 是不可分割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 是以求原意明显,即达原文之意,二者是统一的。“信”是 基础,信其形达其意,若不“信”,“达”便无从谈起, “雅”也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哲学家艾思奇认为, 翻译的原则总不外是以‘信’为最基本的基础,‘达’和 ‘雅’的对于‘信’就像属性对于本质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7 第六讲 严复与信达雅

7 第六讲  严复与信达雅

甲午海战中国的失败,使严复惊醒,连续发表文章, 提倡以创立议院和推广西学的方法救国。在此期间, 使他闻名的是1897年发表的译著《天演论》。随后他 又翻译了亚当斯密的《原富》、约翰.穆勒的《群己权 界论》孟德斯鸠的《法意》、斯宾塞的《群学肄言》 欧克斯的《社会通诠》等西方哲学社会科学名著,共 约二百万字,成为中国近代翻译大家,和系统介绍西 方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附3: 不同学者对该理论的肯定、折中、和否定意见 肯定意见: 刘靖之《重神似不重形似——严复以来的翻译理论》: “严格的说来,中国的翻译理论始自严复《天演论.译 例言》……在过去的八十余年里,绝大多数翻译工作者 或多或少地都本着‘信达雅’这套理论来从事翻译,并 在这套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见解……由此可见,严 复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易经》和孔子有关辞令 的原则所悟出来的翻译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的译坛,而 傅雷的‘神似’和钱钟书的‘化’也就是‘信达雅’的 种子经过八十年来的孕育所开出的花朵。” 罗新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严复的《译例 言》,客观上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以方面,集汉唐译 经论说之大成,另方面,开近代翻译学说之先河,所以 他的译论一出,备受学术界推重……他用信达雅的概念 来概括翻译工作的几个方面, 在世界翻译理论史上也 是别具一格的,或许也应记上一笔,占》里翻译提出了 中国近代译学史上最著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
《天演论· 译例言》(1898年) 一、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 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1],随地多有,而 任取一书,责其能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 至,二也;辩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 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 傎[2]倒附益,不斤斤于兹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3]本文,题曰达 旨[4],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 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 [1] 翻译的人才。 [2] 同‘颠’。 [3] 通‘背’。 [4] 达旨:旨,亦作‘恉’(zhì ),意义、用意、目的。

严复个人简介PPT课件

严复个人简介PPT课件

严复受袁世凯命担任北大校长之职,这也
说明严复在思想界和学术界的显赫地位。
此时严复的中西文化比较观走向“成熟”,
开始进入自身反省(2)教育思想
“鼓民力”、“开民智” “兴民德”的 “三育
严复在国家危亡的严重关头,希望通过 改革教育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以实现救 亡图存,进而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他提 出的德、智、体三育兼备的教育目标体系, 确立了了中国国教育目标体系的近代代模 式。
2021
11
3、 《群己权界论》
约翰.穆勒 ,政治 学著作,以宣传个 性解放,反对专制 迷信为宗旨。1900 年基本译出,时八 国联军侵华,避走 上海,译稿失于天 津,后为洋人所还, 后由商务印书馆出 版
2021
12
4、《原富》
严复翻译亚当.斯密《国富 论》的目的是批判封建主义 对经济的束缚,主张资产阶 级自由经济政策,反对清政 府的干涉,听任民族资产阶 级自己发展工商业的民办政 策,主张“工商立国”,为 中国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打 通道路。他翻译此书,是为 了纠正中国当政者的错误观 点。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政学堂任教,次年调任天 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
1902年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
1905-1908年任复旦大学校长。
1906-1907年任安徽高等师范学堂校长。
1912年。首任北京大学校长。
1921年10月27日去世,终2021年68岁。
5
福州船政局,创立在福州马尾,是洋务派 左宗棠等人为了培养中国造船与海军人才 而创办起来的中国近代第一所海军新式学 校。
2021
13
5、《穆勒名学》
逻辑学著作,作者
穆勒,出版于1843年,
严复介绍归纳法的一个

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严复ppt课件

中国近现代启蒙思想家严复ppt课件

[√]是对的
3、他创办了《国文报》
[×]是错的,是他与友人创办的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启蒙思想家——严
判断题
4、此后,严复主要精力集中在于学习西方哲 学著作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时代背景:
身世背景: 严复出身于中医世家,接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 但家中常常“囊无余钱、家无恒产”,适逢洋务 运动,严复才有机会在福州船政学堂读书,改变 了这位思想家的命运。他在船政学堂接受了自然 科学教育,使他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改变。 而之后留学英伦的经历,更使他亲身感受了英国 先进的政治体制和西方自由民主的思想,这便为 他日后思想的形成奠[dian]定了基础。
严复是中国近代思想史 上起了划时代作用的思 想家之一;他的著述与 思想,也有着承前启后 的历史地位。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阅读加油站 同学们将课本合上
采用PP管及配件:根据给水设计图配 置好PP管及配 件,用 管件在 管材垂 直角切 断管材 ,边剪 边旋转 ,以保 证切口 面的圆 度,保 持熔接 部位干 净无污 物
严复思想
(一)维新以救国的政治主张 他在《原富》译事例言中指出:“夫计学者,切而
言之,则关于中国之贫富,远而论之,则系乎黄种之 盛衰。故不佞每见斯密之言,于时事有关合者,或于 己意有所枨触,辄为案论。丁宁反复,不自学其言之 长,而辞之激也。”从他对所译西方著作的取舍中, 更能看出他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 概括: 第一,主张变法维新; 第二,强烈抨击封建专制主义; 第三,与反对专制相应,严复对民权问题给予了充分 的关注。

严复生平介绍 ppt课件

严复生平介绍 ppt课件
严复生平介绍
严复生平介绍
❖ 一提起严复,人们自然地会联想到毛泽东同志一段史诗般的语言。 “自从1840年雅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
向西方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 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 理解毛泽东同志这一论断的关键。在于什么叫“向西方寻找真理”。真 理在这里是一个历史概念,即资本主义的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运用这 些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说,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人物,才称得上向西方 寻找真理的人物。
❖ 严复在现实中明白了中国腐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才的奇缺,“神州九万 里之地,四百兆之民,此廓郭者徙土荒耳,是熙熙者徙人满耳”,但还 骄傲的认为是冠带之民,灵秀所锺,孔孟之所教,礼义之所治,不知羞 愧而且不知耻辱,就是“天子顾问献替之臣,则于时事时势国家所视为 存亡安危者,皆茫然无异瞽人之捕风”,“于朝廷数十年之任事”, “短长功罪,得失是非,昏然毫未有知 ”。 体力差、智商低、观念旧。 要使国家强大富裕,必先从人民的教育着手,这就是严复翻译《群学肄 言》的动机。从《群学肄言》中看到了必须使人民有三强,一曰血气体 力之强,二曰聪明智虑之强,三曰德行仁义之强。所以他提出了三民主 义,即鼓民力、开民智、鲜民德。这在当时也是很进步的思想。
❖ 他没有领导重大的历史运动,也并非集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于一身的 人物。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翻译西方书籍,并运用这些书籍中的政治思想, 撰写了许多政论文章。
❖ 严复的翻译并不多,总计11本,其中《支那教案论》、《中国教育议》、 《欧战缘起》思想性不强,影响不大,另外8本,影响大,思想性强,被称 为严复八大译。就数量讲,约170多万字。远不上隋唐四大译师鸠罗什、玄 奘、真谛、不空等高僧,近不上林纾。但是,问题不在于数量,而在于翻 译品的质量,我这里说的质量,主要指它的重大社会作用。他抓住了时代 的需要,为中国爱国救亡,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灵魂。正 是这一点,他才无愧于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人物。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

严复“信、达、雅”翻译思想综述摘要:严复在少年时代有一段留学经历,这让其对英语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促使其后来进行翻译工作。

不仅如此,由于其自身对中国文学有着独特的造诣,将这些因素运用到翻译著作中,对后世影响极大。

其中最突出的便是他倡导的“信达雅”的翻译思想,为后来的翻译工作提出了参考和指导。

本文从“信雅达”的具体理论出发,在辩证地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信雅达”理论所体现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严复;“信雅达”翻译理论;辩证分析;历史价值一、“信达雅”的提出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出现之前,我们已经出现了很多的翻译活动,但大都是针对一些具体的作品进行翻译,尚未出现较为完整的翻译理论,很难对一定的翻译工作进行指导。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翻译的重要性逐渐凸显[1]。

为了对译者的翻译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在近代社会出现了一种“预备规范体系”,但是由于具有一定的弊端,其中的主观性和相对性较为明显,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并未发挥绝对优势。

而严复的翻译理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

一经问世,对后世的翻译工作起到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通过对中国整个翻译史的研究,“信达雅”的思想最早在中国佛经翻译家的理论中出现,随后严复在结合自己翻译经验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总结,在经过从提出到发展的漫长过程,最终形成了“信达雅”翻译思想。

既为翻译家进行工作提供了明确的准则,也为人们对翻译作品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评价标准。

二、“信达雅”翻译思想的具体内容翻译本身是一种社会行为,既然如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让翻译作品传递一定的社会价值,并不是单单是译者的个人行为。

为此,严复根据自身实践以及留学经历,形成了“信达雅”的翻译思想,具体内容如下:信,就是忠实可信。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对原文内容有具体且细致是认识和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内容的翻译,尽量保证不增加新内容、不删减以及不随意更改原有的内容。

与此同时,在形式上还应该与原文特定的语言风格保持大体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所翻译的内容能够做到可信,能够传递原有作者的价值理念[2]。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PPT课件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PPT课件
除了忠实和流畅这两项基本标准之外,好的 译文还必须保持原文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 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文 艺作品的翻译尤其要求这样做。译者不能破坏或 改变原文的风格,不能以译者的风格代替原作的 风格。
不要把"假大空"语言翻译成英文
建筑工人们表示:一定要树雄心、立 壮志,大干、苦干300天,力争在今 年年底,完成高速公路的建设任务。
译文2: 我发现音乐史上有三类作曲家, 他们各自的音乐创作方式有所不同。
The traditionalist type of composer begins with a pattern rather than with a theme. The creative act with Palestrina is not the thematic conception so much as the personal treatment of a well-established
新编英汉翻译教程
A New Coursebook o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严复:信 达 雅
Faithfulness, fidelity, truthfulness Smooth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y
德国译学教授 Wolfram Wilss 在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Problems & Methods一书中说: Translation i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seeking other words with similar meaning, but of finding appropriate ways of saying things in another language. Translating is always meaning-based, i.e. it is the transfer of meaning instead

严复的信达雅ppt课件

严复的信达雅ppt课件
信达雅严复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信达雅
---严复
1
严复(1854.1.8—1921.10.27),原 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 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 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 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 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 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 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 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 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 论》、创办了《国闻报》。
• “信”——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 “达”——Being explicit and smooth • “雅”——Being elegant in diction (words)
5
一、信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 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 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 “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 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 达。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要雅; 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 是雅。
2
Yan Fu is the first on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who proposes clear translation criteria. In the Preface to his translation of Huxley’s work, he write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Yan Fu is the first one in the Chinese history of translation who proposes clear translation criteria. In the Prefaceork, he writes:
美译:Very quietly I take my leave, As quietly I came here; Quietly I wave goodbye,
21
To the rosy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Thank you.
22
• “信”——Being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 “达”——Being explicit and smooth • “雅”——Being elegant in diction (words)
5
一、信
•从狭义上讲,信就是忠实于原作的思想,就是把原文所表达 的意思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重新表达出来。而广义上讲按科 学取其真谛来看,信达雅实际上只留一个“信”字足矣,即 “全方位的信”。原文若是表达得通顺流畅就达;原文若故 意不达(如描写无文化人的言谈)则不达,此时的不达就是 达。原文用的文绉绉的书面语、古语等雅文,译文就要雅; 原文若用的是粗话鄙语,译文就要粗而不雅,此时的不雅就 是雅。
3
•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 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易曰:“修辞立诚”。子曰:“辞达而已。”又曰: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译 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
4
•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are made of Yan Fu’s three-character criterion for translation as:
11
•信和达是对翻译的“硬件要求”,具有科学的精神。 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雅是一种“软件要求”,只 有感觉或程度上的差别。 雅,实际上是一种形式的 东西。一个实用性很强的商品(硬件)再配以精美 的包装、恰当的宣传和优质的服务(软件),才可 以说是一个“成功的商品”。译文亦如此。
12
Discussion
9
• ,
择“ 也 不对 了达 可 达严 “” 以 ,复 达起 说 虽来 ”冲 , 译说 。突 在 犹,
时 “ 不“ , 信 译顾 他 ” 也信 选 与 ”矣
10
三、雅 •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雅”的含义多为“古雅”、“高雅” 之意,但严复所说的“雅”却有具体的所指,即“用汉 以前字法、句法”来翻译。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汉代 以前的字法和句法自然是古雅而晦涩的,这也是严 复的三字标准招致争议和指责最多的地方。
17

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
The tumult of thy mighty harmonies
18

王佐良:让我做你的竖琴吧,就同森林一般 纵然我们都落叶纷纷,又有何妨! 我们身上的秋色斑斓,
6
•“信”在本质上是一种维持翻译存在的必然因 素和基本伦理。它要求译作应当与原作保持一 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使文学翻译作为一种文学 形式得以维持稳定。
7
二、达
•达,是信达雅中最难“表达”清楚的一个问题。 要做到“达”,必须悉心领会,仔细揣摩。
8
•“达”指译作的语言通顺流畅,符合译 入语的语言规范。 如鲁迅所言:“凡是 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 解,一则保持着原作的丰姿。”
15
2.Americans Eat Out More Often and Less Healthfully. 译文一:美国人经常在外面用餐不健康。 译文二:美国人频频下餐馆 健康天天受影响
16
•3.We could not make any more mistakes. •译文:我们大错特错了。 •4.Appearances are often deceptive. •译文:不要以貌取人。
江枫:象你以森林演奏,请你也以我为琴, 哪怕我的叶片也象森林一样凋谢! 你那非凡和谐的慷慨激越之情,
19
再别康桥 轻轻地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地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0
李译:I leave very quietly, Just as I came here; I wave gently To say goodbye to the clouds in the western sky.
•“达雅”强调的是译文通畅具有美感。对“达”的 理解没有太多的问题,但对“雅”就很难达成共识 了,如何才能让译文具有美感?
13
• 一些翻译家干脆将“信达雅”解释为“忠实,通 顺”,将“雅”抛开了,这种认识实际上降低了三 字原则的高度。 •Examples:
14
•1.Sevev-up(七喜)的广告口号: • Fresh up with Seven-up. •译文:君饮七喜,提神醒脑。
信达雅
---严复
1
严复(1854.1.8—1921.10.27),原 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 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 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 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 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 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 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 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 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 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 论》、创办了《国闻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