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李嘉图分析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的举例

合集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

关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研究关键词:生产要素、国际分工、生产率。

正文: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的,继承与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的提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为科学的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如果说比较优势理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里程碑,那绝对优势理论就是它的前身,不可忽视其重要性。

在介绍比较优势理论之前,不得不先略提及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及的思想,就是著名的《国富论》。

绝对优势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以从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获取贸易利益的思想。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共同点是:首先,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

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而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都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来阐述原因。

这使得两者从科学的研究方法层面来说出于同源。

其次,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都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成立的基础。

最后,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定义,它们研究的问题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看问题的角度有一定的偏差使其自身存在局限性,并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与之相反,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的历史背景不同,提出的学者不同,切入角度的不同使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第一,支撑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定条件不同:绝对差异论的假定条件是全世界只有两国,都能生产两种产品,一国在一样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另一国,另一国在另一产品上的生产率高于此国;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一国两件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在此基础上两种理论对国际分工进行解释,这样的却别使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在对国际分工的理解和阐述上出现了分歧;再者,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采取的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简明的概括来说,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而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3、理论的主要内容:
3.1贸易的分析基础 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异 →相对劳动生产率不同→相 对生产成本和相对价格不同→贸易可能发生 比较优势具体而言,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 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相对价格、机 会成本四种方法来确定。
设甲国在A产品上的产量为Q1,所要求的劳动投入为L1;
CIC1
小麦 240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E2)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20单位小麦 出口150单位布 CIC2
O
120
18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E1)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没有 CIC1
6.2理论局限性
①李嘉图把比较优势思想建立在一系列较为简单的假设前提上。 他简单地把动态的经济世界抽象成静止的世界,因而得出的参加 贸易各国所获得的利益都是短期利益,没有说明这种利益是否符 合一国的长远利益。 ②比较优势思想并未完全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它认为国 际贸易中比较利益产生的原因在于国内、国际 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交换比率,这个观点并非错误的,但试图用这 一观点来完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却是不妥的。 ③比较优势思想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些实际情况。按照其思想, 比较利益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国际贸易最有可能出 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实际上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 国家之间展开。 ④它只注意到了国际贸易能够使贸易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却忽视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事实上国际贸易会造 成一些人获利,而另一些人受损。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CIC1
O
小麦
12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 240 贸易后的均衡状态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50单位布 出口120单位小麦 CIC2

绝对优势理论的例证

绝对优势理论的例证

美国 英国
分工后 小麦 96
0
分工后 布 0
32
21
分工模式:
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两优择重,两劣择轻
22
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
如果两国国内交换比价完全 相同,即一国的绝对优势比例 与另一国的绝对劣势比例相等, 那么两国就不具备进行贸易的
条件。
23
总结:比较优势理论中的概念
比较优势:贸易活动中既是指更大的绝对优势,也包括更小绝对 劣势。这种优势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的相对差异带来的, 反映了它在生产成本上的相对差异。
25
小结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主张
自由贸易政策
26
古典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 段:
其一,亚当斯密的首创阶段; 其二,大卫李嘉图的继承与发展阶段。
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以比较利益为支柱的 古典贸易便最终确立起来。
3
重商主义的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
贸易的吸引力在于它能够提供国际收支顺差的机 会。出口是一件值得称道的事,因为它可以促进本 国工业的发展,并导致贵金属的流入。
重商主义贸易理论存在的问题:
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的住脚, 并非在一般意义上成立;
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是零和博弈,即贸易一 方的顺差必然要以另一方的逆差为代价这一观点 是错误的;
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5
2.2 绝对优势 理论
18世纪对经济活动本质的认识发生 变化。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776 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 研究》(简称《国富论》)一书中提 出了绝对优势学说,阐述了国际分工 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果。

第二讲 相对优势理论

第二讲 相对优势理论

第二讲相对优势理论一、历史背景在亚当·斯密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

其贸易学说是他整个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卫·李嘉图所创立的著名的“比较优势贸易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Doctrine)奠定了国际贸易理论演进的重大基础,以后一个多世纪的有关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对其理论的补充、发展和修正。

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一书论证了以“比较优势贸易理论”为中心的国际贸易理论。

二、基本假设必须指出,李嘉图的“比较利益说”是个简化了的理论模式,有着许多重要的假定作为前提条件。

大致说来,主要有如下八条: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

此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2、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差异;4、给定生产要素的供给量,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5、规模报酬不变;6、完全竞争市场;7、无运输成本;8、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

以上八个假设条件对正确理解“比较优势说”十分重要。

三、主要内容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考察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同亚当·斯密一样,也是从论述个人的分工和专业化开始,而且也明确指出,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活动应该根据各国的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来进行。

所不同的是,斯密讲的优势是指绝对的优势即生产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李嘉图心目中的优势则是一种相对的优势,也就是比较优势。

李嘉图反对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基础建立在各国绝对优势的差别上,认为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所有产品都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同样要参与国际交换的现实。

那么,什么是比较优势呢?某种商品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可以用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生产成本或者机会成本三种方法来确定。

02比较优势理论

02比较优势理论

Made by Flying
结论5:两个国家都能从专业化生产和贸 易中获得利益。 然而,绝对优势学说只能解释世界贸易中 极小部分,比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 贸易,绝大部分世界贸易不能用绝对优势 学说来解释。

Made by Flying
绝对优势学说的局限性
呢绒 酒
在这种情况 下,葡萄牙 在呢绒和酒 的生产上都 没有绝对优 势
结论1、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 葡萄牙应该“两优择其重”,分工生产 两种产品中优势更加明显的酒,并向英 国出口,换取呢绒,英国应该“两劣取 其轻”,分工生产两种产品中劣势较小 (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呢绒,并向葡 萄牙出口呢绒,换取酒。

Made by Flying
结论2: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分工生产, 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产量。 分工前:英、葡两国共生产2单位呢绒和2单 位呢绒,分工后: 英国分工生产呢绒:220人/年,共可以生产 出220/100=2.2单位的呢绒,葡萄牙分工生产 酒,共有170人年,共可以生产170/80= 2.125单位的酒,显然两种产品的总产量增加 了。
东南大学远程教育
国际贸易理论
第03讲
主讲教师:陶重秋
Made by Flying
一、斯密的思想 “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 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 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 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 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 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了。 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 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自己的产 业生产出来的物品的一部分来向他们购买。”

Made by Flying

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

第二节李嘉图模型斯密绝对优势说不能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国在所有产品生产上都不存在着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那么这个国家还要不要参加国际贸易,或者说还能不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呢?而当时许多殖民地便处于这种状况,它们又与宗主国之间发生了大量的双向贸易。

李嘉图(D. Ricardo)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亦称比较成本说)解释了这一问题,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李嘉图在其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的第7章“论对外贸易”中,运用两国两产品模型,论证了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优势而非绝对优势。

一、李嘉图模型的假设进行经济分析常常需要通过一些假设条件使问题简化,李嘉图及其追随者们关于比较优势的分析使用或隐含了以下假设:(1)两国两产品模型。

即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两种产品。

(2)只有劳动一种要素,所有的劳动是同质的(homogeneous)。

(3)生产成本不变。

单位产品成本不因产量增加而增加,总是与生产单位产品所使用的劳动量成比例。

(4)运输成本为零。

即不考虑运输、进入市场的费用。

(5)没有技术进步。

这意味着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不变的,从而经济是静态的。

(6)物物交换。

目的在于排除货币与汇率因素的影响。

(7)完全竞争市场。

但生产要素在国内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自由移动。

(8)充分就业。

即没有闲置的资源,劳动力作为惟一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9)国民收入分配不变。

即贸易不影响一国国民的相对收入水平,这样有助于说明贸易对整个世界与对每一个个人都是有利的,可以直接衡量贸易利益。

二、相对成本与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在于,不同国家生产不同产品会存在劳动生产率或成本上的差异,各国应分工生产各自具有相对优势,即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或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通过国际贸易获得利益。

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等3大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又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西方跨国公司研究者为了建立跨国公司理论时提出和形成的理论观点,是当前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比较流行的理论。

参考文献《跨国公司的未来》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内部化过程的决定要素▪实现条件▪动因3内部化理论的现实意义1什么是内部化理论自19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Peter.J.Buckley)、卡森(Mark Casson)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含日本)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于1976年在《跨国公司的未来(The Future of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一书中提出的,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

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和在怎样的情况下,到国外投资是一种比出口产品和转让许可证更为有利的经营方式。

后来,经济学家罗格曼、吉狄、杨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该理论。

内部化理论强调企业通过内部组织体系以较低成本,在内部转移该优势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当作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真正动因。

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整体利润的最大化,倾向于将中间产品、特别是知识产品在企业内部转让,以内部市场来代替外部市场。

2内部化理论的观点与内容内部化理论的核心思想内部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可概括如下:由于市场的不完全,若将企业所拥有的科技和营销知识等中间产品通过外部市场来组织交易,则难以保证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若企业建立内部市场,可利用企业管理手段协调企业内部资源的配置,避免市场不完全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质是基于所有权之上的企业管理与控制权的扩张,而不在于资本的转移。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CIC2 200 PPF1
150
E2
100 E1 CIC1
O
120
240
对美国而言: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200/240)/1=0.83 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240/200)/1=1.2
小麦

300 PPF2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CIC2 200 PPF1
市场中有着不同的交换比率,这个观点并非错误的,但试图用这 一观点来完全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却是不妥的。
③比较优势思想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一些实际情况。按照其思想, 比较利益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国际贸易最有可能出 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而实际上国际贸易主要在发达 国家之间展开。
④它只注意到了国际贸易能够使贸易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得以提高, 却忽视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事实上国际贸易会造 成一些人获利,而另一些人受损。这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
PPF1
E2 150
E1
CIC2
100
CIC1
O
120 180
240
对中国而言: 小麦(用布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300/180)/1=1.67 布(用小麦来表示)的相对价格为:(180/300)/1=0.6
小麦

300 PPF2
中国分工前和分工交换后的市场均衡
PPF1
E2 150
E1
CIC2
100
O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CIC1
120 180
240
贸易前的均衡状态(E1)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

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一直以来都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

通过国际贸易,各国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效率,实现经济增长。

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一系列理论来解释贸易的原因和效果。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国际贸易理论,并探讨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向导国家选择产业和产品的理论。

该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18世纪末提出。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当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其相对优势所在的产品,而依赖其他国家进口其相对劣势的产品。

这样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各国资源的特点,提高整体福利水平。

例如,中国拥有廉价劳动力和大规模生产能力,因此在制造业方面拥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中国可以利用这些优势,扩大制造业的出口,从而获得更多的贸易收入。

二、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提出的。

根据这一理论,国家应当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其在所有产品中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而从其他国家进口其无法进行有效生产的产品。

亚当·斯密认为,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合理分工,国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经济增长。

例如,中东地区的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因此可以通过出口石油来获取大量外汇收入。

这样的专业化生产可以使这些国家在全球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三、相对成本理论相对成本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19世纪初提出的。

相对成本理论认为,国家应该根据自身生产某种商品相对于生产其他商品的机会成本来选择专业化方向,以此来实现贸易的最大效益。

例如,假设国家A和国家B都可以生产农产品和工业产品,但是国家A的机会成本更低。

根据相对成本理论,国家A应该专业化生产农产品,国家B则应该专业化生产工业产品,两国通过贸易可以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四、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贸易理论。

该理论提出,在全球贸易中,各国之间存在着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的效应,因此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结构不仅仅由比较优势所决定。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

比较优势理论综述李雪莹经济学2班 32012030080摘要: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重商主义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了绝对优势理论。

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推进,提出了著名的比较优势理论。

此后更是涌现出大批学者对比较优势进行研究。

关键字:比较优势成本劳动生产率在18世纪后期,英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进程后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商业和殖民地强国,贸易保护已经是不必要的存在。

在这个时期,亚当·斯密的经典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应运而生。

亚当·斯密在该书中对重商主义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生产的货物、对本国有逆差的国家的商品进口进行限制等方面进行了批判。

此外,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贸易的思想,构建出著名的绝对优势理论。

下面对绝对优势理论给出一个例子:表1-1 分工前上表说明英国一天可生产5匹毛呢或者3桶酒,而葡萄牙一天可以生产3匹毛呢或者5桶酒。

由此可见,英国在毛呢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而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有据对优势。

在没有国际贸易时,2天两国一共可生产8匹毛呢和8桶酒。

表1-2 分工后假设分工后,两国以绝对优势进行生产,英国只生产毛呢,则2天可以生产10匹毛呢,葡萄牙只生产酒,则2天可以生产10桶酒。

此时,2天两国一共可以生产10匹毛呢和10桶酒。

世界总产量增加,增加了2匹毛呢和2桶酒。

表1-3 交易后若两国以5匹毛呢换5桶酒进行交易。

交易后,英国和葡萄牙均拥有5匹毛呢和5桶酒。

英国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桶酒,葡萄牙比不进行分工和贸易时多了2匹毛呢。

英国和葡萄牙的福利都增加了,世界总福利增加。

绝对优势理论证明了,当某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拥有绝对优势时,贸易的发生会带来世界福利的增加。

但当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中均无绝对优势时,绝对优势理论就无法说明两国如何开展贸易。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介绍

绝对优势理论与比较优势理论介绍

大卫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 “ 比较利益 ” 说的核心思想是: 尽管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 劣势,但它可以选择两种产品中劣势相对 较小的那种产品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同样 能获致贸易得益。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 “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 。 这样贸易的可能性和范围得以大大拓展。
没有 CIC1 美国 贸易前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没有 CIC1
贸易后 300单位布,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20单位小麦 出口150单位布
CIC2
贸易后 0单位布,240单位小麦 15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进口150单位布 出口120单位小麦
小麦的消费量 布的消费量
英国
240
200
美国
240
200
从表中可以看出,分工贸易后,英国和美国 国内消费量都增加了100单位布和120单位
小麦。这说明两国都从中得到了利益。
五、斯密模型的几何措述

英国分工前和分工后的市场均衡
400 PPF2
PPF1 200
100
CIC1
CIC2
0
120 160
240
480 小麦

美国分工前和分工后的市场均衡
400
PPF2
200
133
CIC1
100
PPF1
CIC2
0
120
240
480 小麦
贸易前后英国和美国的生产、消费、贸易 和福利对比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生产组合 消费组合
贸易 福利水平
Hale Waihona Puke 英国 贸易前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100单位布,120单位小麦

李嘉图模型

李嘉图模型
本国单位劳动投入 (aLi) 苹果 香蕉 柠檬 柚子 葡萄 1 5 3 6 12 外国单位劳动投入 (a*Li) 10 40 12 12 9 本国生产率相对优势 ( a*Li /aLi) 10 8 4 2 0.75
28
如果w/ w* = 5,前二种商品在本国 生产,后三种在外国生产。 如果w/ w* = 3,前三种在本国生产, 后二种在外国生产。 看工资比例是大于还是小于相对生 产率,也就是单位劳动投入之比。
* * PC PW > a LC a LW 5)
无穷大,世界没有任何麦的供给
2.5 贸易利益
布 本国 外国 aLC=1 a*LC=6 麦 aLW=2 a*LW=3
国际相对价格 PC P = 1 W 1、微观上得利
1个人时的劳动可以直接生产1/aLW单位麦 ,也可以生产1/aLC单位布,然后用布去交 换麦。每单位布可以交换到PC/PW单位麦。 1个人时的劳动可以交换到(1/aLC)( PC/PW)单位的麦。因此,只要(1/aLC)( PC/PW)> 1/aLW,或者PC/PW >aLC/aLW,就 值得。 (具体例子,参见书p27) 2、宏观上得利
2.3 国际分工与贸易均衡
1、比较优势假定
aLC aLW < a aLC a
* LC
* LC
a
* LW * LW
(2.2a)
(2.2b) 假定本国布与麦的单位劳动投入之比要比 外国低,或者说本国的布相对于外国来说 的劳动生产率要高于麦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我们就可以说,本国在布的生产方面具有 比较优势。
2.1 基本假设
1、有两个国家,我们分别称作本国和外国; 他们都生产两种产品,我们称为麦和布; 2、两个国家都只用劳动一种生产要素进行 生产,并且劳动的供给给定。令本国的劳 动供给为L,外国的为L*; 3、生产1单位产品的劳动投入是唯一给定 的。令aLC和aLw分别表示本国布和麦的单位 劳动投入,a*LC和a*LW表示外国布和麦的 单位劳动投入;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概念,意义和案例什么是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个人、公司、地区或国家相对于他的竞争者,能够以相同数量的资源和时间投入生产更多的产出,或者能够在单位时间里用更少的投入生产相同的产出的能力绝对优势可以通过更低的绝对单位成本或者更高效的方式生产产品或服务来实现。

要点●绝对优势是相对于其竞争对,生产者能够以相同的成本或以较低的成本提供更多数量的商品或服务时。

●是亚当·斯密提出的一个概念,绝对优势可以成为具有不同绝对优势的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贸易获得巨大收益的基础。

●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具有不同绝对优势的生产者总能比独立地生产和消费获得更多的收益。

●绝对优势可以与比较优势形成对比,比较优势是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生产商品和服务的能力。

如何理解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的概念是由18世纪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一书中提出的,旨在说明各国如何通过专门生产和出口比其他国家更有效地生产的商品来从贸易中获益。

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决定专门生产和销售特定商品或服务,并利用产生的资金从其他国家购买商品和服务。

史密斯认为,专注于他们各自拥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交易这些产品可以使所有国家变得更好,只要他们每个人都至少有一种产品比其他国家拥有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解释了为什么个人、企业和国家相互贸易是有意义的。

由于每个实体在生产某些商品和服务方面都具有优势,因此两个实体都可以从交换中受益。

这种从贸易中获得的互惠互利构成了亚当·斯密论点的基础,即专业化、劳动分工和随后的贸易导致繁荣的整体增长,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受益。

亚当·斯密认为这就是其著作名为“国富论”的根源。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绝对优势可以与比较优势形成对比,比较优势是指一个生产者生产商品或服务的机会成本低于另一个生产者。

机会成本是个人、投资者或企业在选择一种替代方案时放弃的潜在利益。

绝对优势只有在每个生产者在生产某种商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能从专业化和贸易中获得明确的收益。

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子

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子

比较优势原理的例子一、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的概念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来的,它是指在生产相同产品时,某一生产者拥有比其他生产者更高的效率。

打个比方,A摘苹果,一天可摘100个,拔萝卜,一天可拔20个。

而B摘苹果,一天可摘80个,拔萝卜,一天可拔30个。

那么很显然,在摘苹果这件事上,A的效率更高,A具有绝对优势。

而在拔萝卜这件事B的效率更高,B具有绝对优势。

所以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在国际贸易上,各国都应该按照本国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格局,这样就可以让每个国家的收益最大,这个就是绝对优势原理。

基于绝对优势原理的国际分工,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它是有局限性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还看上面的那个例子,如果情况稍微变换一下:A摘苹果,一天可摘100个,拔萝卜,一天可拔20个。

而B摘苹果,一天可摘80个,拔萝卜,一天可拔10个。

那么这个时候无论是摘苹果还是拔萝卜,A都具有绝对优势。

那么对于B来说,怎么办呢?那些像B一样不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又能否参与到国际分工合作呢?这里就要用到另一个概念啦,那就是“比较优势”。

二、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的提出者是大卫·李嘉图,与绝对优势直接比较两者的优劣不同,比较优势看的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时,付出的机会成本的多少。

还是用上面的例子,A摘苹果,一天可摘100个,拔萝卜,一天可拔20个。

而B摘苹果,一天可摘80个,拔萝卜,一天可拔10个。

那么,A每摘1个苹果的机会成本是1/5个胡萝卜,而B每摘1个苹果的机会成本是1/8个胡萝卜,所以摘苹果来说,B的机会成本更小,B更具有比较优势。

再看拔萝卜,A每拔1个胡萝卜的的机会成本是5个苹果,B每拔1个胡萝卜的机会成本是8个苹果。

所以拔萝卜来说,A的机会成本更小,A更具有比较优势。

因此,比较优势通俗的理解就是,当自己都绝对优势的时候,依然可以从中选择比较优势较大的那个,也就是“两利相权取其重”。

而当自己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时候,依然可以从中选择劣势相对较小的那个,也就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5.5 比较优势理论大卫。

李嘉图把亚当斯密的理论引申了一步,他探讨了如果一国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有绝对优势的话会出现什么局面?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表明这样的国家不会从国际贸易中得到利益。

在李嘉图1817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他指出并非如此。

依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应该专门生产其最有效益的产品,而从外国购买不太有效益的产品,即使这一行为意味着从别国购买的产品并不比在本国生产更有效率。

这似乎违反直觉,那就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解释这个逻辑。

我们还用加纳和韩国的例子。

这次假设加纳在可可和玉米生产上都更有效率。

也就是说,加纳在两个产品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

在加纳生产一吨可可需10个单位的资源,一吨大米需13.33个单位的资源。

如果有200个单位的资源的话,加纳可生产20吨可可0吨大米,或15吨大米0吨可可,或生产可能性临界线上的任一组合。

在韩国需40个单位资源生产一吨可可,20个单位资源生产一吨大米。

那么,韩国科生产5吨可可0吨大米,或10吨大米0吨可可,或生产可能性临界线上的任一组合。

假设没有贸易,双方都用一半资源生产大米,另一半资源生产可可,那么,加纳会生产10吨可可和7.5吨大米,而韩国则生产2.5吨可可和5吨大米。

既然加纳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它为什么要和韩国做贸易?尽管加纳在两种产品可可和大米生产上都有绝对优势,它只在可可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加纳能生产4倍于韩国的可可,但只能生产1.5倍于韩国的大米。

相比来说,加纳在生产可可方面比生产大米更有效率。

不进行贸易的话,两国可可总产量为12.5吨(加纳10吨韩国2.5吨),两国大米总产量为12.5吨(加纳7.5吨韩国5吨)。

没有贸易,各国只能消费自己的产品。

参与贸易后,两国可以增加大米和可可的总产量,两国的消费者就能消费更多的产品。

5.5.1从贸易中获利假如加纳利用比较优势生产可可,把产量从10吨提高到15吨。

这样就用了150个单位的资源。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定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

绝对优势处于垄断地位,相对优势属于齐头并进中的第一绝对优势是指国家对蒙种产品的生产处于垄断地位,或者比其他国家更能高效率的生产这种产品。

相对优势: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例子:绝对优势就是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或者反过来说,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最高。

这样,我们生产这种商品就具备了绝对优势。

绝对优势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较高或生产成本较低,则该种商品的生产具有绝对优势。

相对优势是指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机会成本较低,则该种商品的生产具有相对优势。

这两个词都属于经济学术语Absolute advantage (绝对优势):the comparison among producers of a good according to their productivity 依据生产者的产量在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所作的比较Comparative advantage (相对优势、比较优势):the comparison among producers of a good according to their opportunity cost 依据生产者的机会成本在一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所做的比较注: opportunity cost (机会成本)whatever must be given up to obtain some item 获得一些商品而必须放弃的任何成本比较优势(大卫·李嘉图):A country has a comprative advantage if it can make a protuct relatively more cheaply than other countries .(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A country should make the product that yields (收益率)it the greatestadvantage or the least comparative disadvantage. This theory is the basis of specialization and trade.(一个国家要使产品产量,它最大的优势或至少比较劣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学说
研究国际贸易问题,必然涉及比较成本和比较利益学说。

比较成本学说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于1817年在他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来的。

他在书中指出,比较成本是指两国生产同一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劳动成本)的比率。

劳动成本取决于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的劳动成本越低。

两国生产不同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程度很不相同,由此决定两国间不同商品的比较成本存在差异。

即使一国在生产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他国,仍然有可能存在着一国在某种商品上具有较低的比较成本,而在另一种商品上具有较高的比较成本。

比较成本较低的商品是该国的比较优势的商品,而比较成本高的商品,则是该国的比较劣势的商品。

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两国将分别集中生产本国相对优势的产品,并在此基础上实行国际分工,就能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果,节约劳动和增加使用价值量。

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指出一个国家不论处于什么发展阶段,不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都可以从比较成本的差异中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并据此调整产业结构,把本国资源集中于生产相对优势的产品,通过建立在国际分工基础上的国际贸易,就能够获取比较利益。

此外,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的一个重要论点是,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各个国家的利益是和谐一致的,每个国家都可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而且落后国家从国际贸易中所得到的利益更大。

其实,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特别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国家之间的利益并非完全一致,而是充满了激烈竞争和矛盾冲突。

比较成本学说掩盖了国家之间由于经济利益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和斗争,这是其局限性之所在。

国际商品交换的比较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它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动因。

但是,比较利益的客观存在并不等于国民经济对外贸易效益的必然实现,更不能决定各国外贸经济利益的分配。

由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是与整个经济过程相联系的。

事实上,比较利益来源于“比较成本”和“比较优势”,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并不就等于比较利益。

正如在高处的物体具有势能但不等于作功一样,只有当下落时才作功,并只有当其以某种方式作用于另一物体时才产生物理效应,比较成本或比较优势只有正确地表现为价格差才构成比较利益,只有发生贸易才对国民经济具有影响。

因此,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是决定比较利益的直接因素,而商品的国内外价格差既取决于相对生产力水平,也取决于价格结构本身。

生产力水平、生产率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只有通过价格结构和商品结构才影响贸易利益。

如果价格是扭曲的,那么由价格差所表现的比较利益也是扭曲的,由生产力水平、生产率结构和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也就不能准确地表现为比较利益。

可见,比较优势决定了潜在比较利益的存在,这种潜在的比较利益能否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利益,关键在于价格机制。

在世界市场上,“看不见的手”在自发地分配比较利益,但其依据确是各国的比较优势和价格结构。

斯密、李嘉图分析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的举例斯密在他的《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曾对国际经济关系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较早的分析,他假定:英国和葡萄牙各生产布和酒,在分工前,英国生产1个单位的布需要100个劳动力,生产1个单位的酒需要120个劳动力;葡萄牙生产1个单位的布需要110个劳动力。

生产1个单位的酒需要80个劳动力;即英国生产布的生产成本低于葡萄牙,而葡萄牙生产酒的生产成本也低于英国,双方都分别具有绝对优势。

实行分工后,英国用220人生产布而不生产酒;葡萄牙则用190人生产酒而不生产布,这样英国用220人便能生产2.2单位的布;而葡萄牙用190人则能生产2.375单位的酒。

分工后的资源配置获得了改进。

两国交换商品都能获得利益。

李嘉图在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中,则分析如下:英国的情形可能是生产一定量的毛呢需要100人1年的劳动;而如果要酿制葡萄酒则需要120人劳动同样长的时间。

因此英国发现对自己有利的办法是输出毛呢以输入葡萄酒。

葡萄牙生产葡萄酒可能只需要80人劳动1年,而生产毛呢却需要90人劳动1年。

因此,对葡萄牙来说,输出葡萄酒以换取毛呢是有利的。

………虽然葡萄牙能够以90人的劳动生产毛呢,但它宁可从一个需要100人的劳动生产毛呢的国家输入,因为时葡萄牙来说,与其挪用生产葡萄酒的一部分资本去织造毛呢,还不如用这些资本生产葡萄酒,因为由此可以从英国换取更多的毛呢。

(引自逄锦聚、洪银兴、林岗、刘伟主编《政治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