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的雨(教案)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0218e0f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b.png)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大家共同欣赏和学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散文的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但从学生的讨论成果来看,我发现他们在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时,词汇和句式的运用还不够丰富。为此,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词汇积累和句式运用的训练。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鼓励学生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进行交流。这种形式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们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但同时,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讨论中较为被动,今后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昆明雨季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领悟作者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举例:课文中“昆明的雨季,是天然的淋浴,是大地万物的一次洗礼。”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赞美。
(2)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习如何运用这些手法进行生动形象的写作。
举例:课文中“雨脚密密麻麻地落下,像无数细针在给大地做针灸。”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雨的情景。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昆明的雨》是一篇描绘昆明雨季景象的散文,它以抒情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它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感染读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通过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我们可以理解散文在描绘自然景观时的表现力。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f85b17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65.png)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汪曾祺及作品背景,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学会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把握文章主题。
2. 教学难点:(1)体会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2)欣赏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等素材,营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 朗读感悟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美景。
(2)简介作者汪曾祺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章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分析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题。
(2)分组讨论,探讨作者对昆明雨的喜爱之情。
4. 朗读感悟:(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2)教师选取优秀朗读片段,进行点评和指导。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练笔,写一写自己对某场雨的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主题。
4.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精选《昆明的雨》教案3篇
![精选《昆明的雨》教案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8df5780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bd.png)
精选《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
2、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
3、学习作者通过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来品味作品的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往昔的一种怀念之情。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昆明雨的特点提问1:、__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__写的仅仅是雨吗?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馆喝酒的事。
提问2: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那样的又黑又红,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那样的柔和。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一番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示例:丰满、饱和、旺盛、柔软?【目标导学二】多形式品读,体会作者情感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篇__深情的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简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__再深情的,自由的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提问7:在朗读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
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抽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自己选择该段的理由。
二、讲授新课【目标导学三】大屏幕显示《孤独之旅》片段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
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
昆明的雨(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昆明的雨(教案)-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eb216b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6.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雨相关的自然现象或情感体验。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短的写作练习,尝试模仿作者的笔触,描绘一种自然现象。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昆明的雨》是汪曾祺以其独特的笔触描绘昆明雨季的美景和情感。这种描绘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记录,更是作者对生活情感的抒发。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描绘。这个案例展示了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读者仿佛置身于昆明雨季之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昆明的雨》教学难点与重点-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学生需要理解作者汪曾祺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昆明雨季的特点,以及这种描绘所传达的情感。
-修辞手法分析:学生应掌握课文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够分析其表达效果。
-文化内涵体会:学生应体会到课文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特色,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深厚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发现美并表达美”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鼓励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昆明的雨》这一章节中,我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我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反思。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2a2dd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b4.png)
•••••••••••••••••《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昆明的雨》教案(精选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昆明的雨》教案篇1教学目标:1、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句,体会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思念。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春天的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学生各抒己见)2、昆明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昆明的雨会是什么样呢?今天我们就随同作家汪曾祺一同来欣赏课文《昆明的雨》。
(板书)3、请学生读读课题。
通过文题你明白了什么?二、初读课文,读中感悟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并借助字典给予解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给予指正。
4、学生自由练读。
5、现在同桌之间赛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6、同学们通过这次读书,又读懂了什么?(学生讨论)7、教师小结: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四十年前作者到过昆明,写出了对昆明雨的怀念,请同学们思考,文中写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理清脉络学生讨论汇报,教师板书。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抒情导入,揭示课题昆明的雨是这样的美妙,这样的舒服,这样的令人兴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昆明的雨》。
教师板书课题。
二、复习课文内容这篇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写到了雨中的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文中写了雨中的果儿和花儿。
昆明的雨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明亮的、丰满的、使人兴奋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昆明的雨的喜爱。
品读对果儿、花儿的描写:1、指名读。
2、从哪些词句看出作者对昆明雨的喜欢与怀念之情,画一画,然后想一想,学生交流。
昆明的雨》课教案
![昆明的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ea81b3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6f.png)
《昆明的雨》优质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据分析,识别昆明降雨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对地理科学的热爱。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2.2 教学难点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昆明降雨规律的能力。
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通过讲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季节性降雨规律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结合实例,分析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帮助学生理解并运用知识。
3.2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昆明地区的降雨现象,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情感教育法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以昆明地区的降雨现象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昆明降雨特点的好奇心。
引导学生思考降雨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讲授新课讲解昆明地区的降雨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分析昆明在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以及其对应的气候特征。
4.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季节的降雨情况。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降雨规律。
4.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昆明降雨特点的记忆。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3e809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ca.png)
《昆明的雨》教案知能演练活用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邪祟.(chóng) 炽.红(chì)菌.子(jūn)B.鸡(cóng)择.净(zhái)绿釉.(yòu)C.扳.尖(bān)气闷.(mēn)中.看(zhōng)D.鲜腴.(yú)蟹.腿(xiè)密匝.匝(zhā)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以前不知道有所谓雨季。
“雨季”,是到昆明以后才有了具体(感觉感受)的。
(2)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温和)了。
(3)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情趣),写了一首诗……(4)我(思念想念)昆明的雨。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缅桂花即白兰花,北京叫作“把儿兰”。
(这个名字真不好听)B.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
C.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为许多久客的游子而写的。
D.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火炭!一点都不酸!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的作者是汪曾祺。
他是江苏高邮人,代表作有《受戒》《大淖记事》等。
B.“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句中的“张目结舌”原指睁大眼睛说不出话,此处指样子不好看的干巴菌味道好得令人吃惊。
C.作者想念昆明的雨,主要是因为昆明雨季气压不低,人很舒服,雨不是连续地下。
D.昆明人家挂仙人掌以辟邪是一种民俗,同时也说明昆明仙人掌很多,很受人喜爱。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6题。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abcef569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87.png)
4.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进行写作练习。
5.结合课文,了解并讨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6.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美词佳句,进行朗诵和背诵,提高语文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习《昆明的雨》,使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理解并欣赏作品中的美词佳句,提升文学素养。
-文章结构与主题: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理解作者如何围绕昆明雨季组织材料,表达对当地风土人情的喜爱。这是理解课文主题的关键。
-修辞手法:识别并学习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其在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并在写作中尝试运用。
-文化背景感知: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感知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昆明的雨》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反思。
首先,我发现同学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较高,他们在分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通过分析课文,大家能够主动发现作者描绘昆明雨季的细腻之处,这表明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得到了提升。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同学在理解修辞手法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
-对于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色,分享对家乡的喜爱之情,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昆明的情感。
-在介绍文化差异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昆明和其他地区雨季的图片和描述,让学生观察和讨论不同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生活方式,加深对文化差异的认识。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3b3176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3.png)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昆明这个城市。
2. 引导学生关注并了解昆明的人文、地理、气候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内容:1. 介绍昆明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人口、面积等。
2. 引导学生了解昆明的人文特点,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
3. 让学生了解昆明的气候特点,如四季如春、雨量充沛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昆明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昆明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昆明的人文、地理、气候等特点进行讲解。
第二章:昆明的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和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的时间、降水量等自然特点。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农业、旅游业等经济领域的影响。
3.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影响,如雨季节日、习俗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昆明雨季的景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昆明雨季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昆明雨季的特点和影响进行讲解。
第三章:昆明的雨与生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居民出行、饮食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内容: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如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饮食文化的影响,如特色小吃、食材供应等。
3.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居民心理、社交等方面的影响。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昆明雨季居民生活的场景。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昆明雨季对当地居民生活的了解和感受。
3.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对昆明雨季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进行讲解。
第四章:昆明的雨与文化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文化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关注昆明雨季对当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影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7课《昆明的雨》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17课《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a0b37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af.png)
5.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阅读、分析和创作过程中主动探究,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昆明的雨》中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和情感表达,以及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介绍。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以《昆明的雨》为载体,尝试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美,感受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阅读课文时,对于作者描绘的昆明雨季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环节,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这让我深感欣慰。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品味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在写作手法分析方面,以“雨就像筛子筛下来的一样”为例,讲解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
-在语言表达方面,强调句子“雨水滴在脸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中“凉丝丝”的形容词用法,以及如何通过细节描绘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在文化认知方面,通过课文中的描述,让学生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生活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教学难点
3.语言表达: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句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4.文化认知: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增进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5.情感体验: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对生活的感悟。
6.写作实践:结合课文内容,进行仿写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本节课将围绕以上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其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昆明的雨》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f57990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8.png)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习作者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深入理解课文。
运用比较阅读,分析不同作家对昆明雨的描绘。
尝试进行创意写作,表达自己对昆明雨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情感,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
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眷恋,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暗示意义。
理解作者对昆明雨的深厚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昆明雨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提问:你对昆明的雨有什么印象?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内容,标注生字词。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昆明雨的特点。
3.合作讨论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昆明雨的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表现昆明雨的特点?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比较阅读出示其他作家关于昆明雨的描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分析不同作家对昆明雨的描绘,探讨各自的特点。
5.课堂小结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方式。
6.作业布置写一篇关于家乡雨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7.课堂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家乡的雨,展示家乡的美。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
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参与,对昆明雨的特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学会了分析不同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
但在课堂延伸环节,部分学生分享的内容较为简略,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让学生更加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五、教学建议1.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昆明雨的印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合作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27d283d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fe.png)
《昆明的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的生僻字词,如“辟邪”“鲜腴”“菌子” 等。
(2)学生能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体会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3)学生能够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学会分析散文的结构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对文中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的分析,学生能够掌握散文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学生能够培养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结合背景材料,感受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
(2)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找出文中所写的景、人和事,感悟散文“形散神聚” 的特点。
2.帮助学生赏析汪曾祺平淡质朴,如话家常的语言风格,以及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独特眼光。
3.让学生结合背景材料,理解作者对昆明的情感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汪曾祺平淡质朴的语言风格中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独特韵味。
2.怎样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凡人小事,体会作者从生活中发现美的独特视角以及背后所折射出的人生态度。
3.如何帮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体现在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哪些描写“雨” 的诗文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等。
2.提问:这些诗文都描绘了雨的不同特点和情感,那么今天我们要走进汪曾祺写的散文《昆明的雨》,看看作者笔下昆明的雨,又是怎样一种独特的情趣呢?(二)预习检测1.走近作者提问:有哪位同学能介绍一下作者汪曾祺呢?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2d0cb8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a.png)
《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下面是我分享的《昆明的雨》教案3篇昆明的雨的优秀教案,供大家参考。
《昆明的雨》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朗读方式,把握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2、合作探究品味本文平淡自然的语言风格;3、激发学生发现生活之美,培养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中展现的风土人情,体会作者对昆明的喜爱与想念。
教学难点:进一步品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体会作者平淡自然的语言。
教法:1、速读、跳读、精读等多种朗读方式的综合运用;2、讨论点拨法;3、对比阅读。
学法:1、朗读感悟;2、自主研学与合作探究相结合;3、圈画关键词句突破。
教学过程:一、导入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四季风景各异,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那么昆明的雨是怎样的情景,又带给人什么感受呢?让我们走进汪曾祺先生的《昆明的雨》来一探其实。
二、走近作者汪曾祺(1920—1997)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江苏高邮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预习检测,积累字词1、读准字音青头菌鲜腴篱笆黄焖鸡扳尖乍一看择净缅桂花绿釉密匝匝2、理解词义(1)新鲜肥美。
(鲜腴)(2)比较、比得上。
(方比)(3)夏季的第一个月。
(孟夏)4、非常浓密的样子。
(密匝匝)四、文本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1)昆明的雨有什么特点?提示:雨季长、明亮、丰满。
(2)课文是怎样引出昆明的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提示:由给朋友作的画引出昆明的雨,既点明了昆明雨季特有的现象与产物,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同时吸引读者,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3)课文除了写昆明的雨,还写了什么?这些内容和雨有什么关联呢?提示:课文除了写雨,还写了肥大的仙人掌、各种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以及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这些都是雨中之物、雨中之人、雨中之景。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c50b66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c4.png)
-学生应通过文章了解昆明雨季对当地生活的影响,如“街上的小贩摆出了各种雨具,孩子们在雨中嬉戏”,从而理解地域文化的差异。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尤其是如何将这些手法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分析雨的不同象征意义,并探讨其在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中对雨的细腻描绘,以及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雨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文学中的应用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写作练习。学生将尝试仿写一段描绘雨的文字,运用课堂上学到的修辞手法。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雨在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17课昆明的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7课昆明的雨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1.阅读理解:文章《昆明的雨》的细致阅读,理解作者汪曾祺对昆明雨季的描绘及其蕴含的情感。
2.文学鉴赏:分析《昆明的雨》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体会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b9f9a653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ae.png)
昆明的雨教案范文四篇课文内容分析:《昆明的雨》是汪曾祺先生的经典散文,是一篇怀旧之作,不仅叙旧事,还述旧情,文章通过“雨”串联起昆明雨季的景、物、事,借写昆明的雨来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想念,对人世间平淡生活的珍爱,着爱自然、爱生活、爱平民百姓的人文内涵。
学情分析:本单元是散文单元,学生已接触了几篇经典的散文,对散文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散文阅读教学,实质上是建立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这一篇”所传达的作者独特的经验的链接。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性体裁,学生要真正深入领悟散文的魅力还任重道远,这篇自读课文,教师重在引导其学习的过程,力求体现以课文为载体,以方法为引领,以训练为主线,实现由教读到真正自读的转变。
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昆明雨的特点,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
2.品味汪曾祺散文“淡而有味”的特点。
3.感受作者的诗意情怀,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
教学难点: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教学创意:学习一篇散文,运用一种方法,品味一种风格,获得一些启发。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引发思考师:上课之前,我们先做个飞花令游戏好不好?我们今天飞花令比拼的主题字是“雨”。
过渡:同样是雨,在不同诗人笔下有不同的感悟。
作家汪曾祺眼中的“雨”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抒情散文《昆明的雨》。
(设计意图:诗词导入法营造一种美的的氛围,激起学生走进昆明的雨、走进文章的强烈愿望。
让学生带着阅读期待走进文本,与昆明的雨来一场完美的邂逅。
)二、初读课文,体会凡人小事寄寓深情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请同学们用“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课文。
1.圈画关键句,感受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深情。
明确:我想念昆明的雨。
2.圈画出作者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和事。
明确:雨中倒挂着还能开花的仙人掌:味道鲜美种类繁多的菌子:一点都不酸的杨梅:娇娇的吆喝声:带着雨珠芬芳馥郁的缅桂花:和德熙喝着酒赏着花的旧时光。
昆明的雨(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昆明的雨(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752137ad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bb.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描绘昆明雨季特点和当地生活的文章。它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深入分析课文,看作者是如何通过雨的描写来表现情感和文化的。通过具体案例分析,理解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解并尊重不同地域的雨文化,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4.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雨季特点,提升观察、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5.增强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促进学生的互动与沟通。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昆明的雨》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字、生词,并能正确运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昆明的雨》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结构特点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雨季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什么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课文的结构安排和修辞手法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分析例句和对比不同地区的雨季文化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雨季相关的实际问题,如“雨季对当地农业的影响”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课文中学到的修辞手法来描绘一个熟悉的事物。
-对比分析不同地区的雨季特点,提炼出雨文化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fdb0d50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34.png)
昆明的雨优秀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昆明的雨》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汪曾祺。
掌握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汪曾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让学生阅读《昆明的雨》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1.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作者汪曾祺的图片和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兴趣。
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和情感。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理解文章中描绘的昆明雨季的景象和氛围。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开头、结尾和过渡句子,理解文章的结构。
讨论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如描绘、对比、抒情等。
2.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逐段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结构。
让学生举例说明文章中的写作手法,并进行小组讨论。
第三章:情感表达分析3.1 教学目标理解作者对昆明雨季的情感态度。
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3.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中的情感词汇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和抒情来表达自己对昆明雨季的喜爱和怀念。
3.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情感词汇和句子,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文化背景介绍4.1 教学目标了解昆明雨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
理解文章中提到的昆明习俗和风情。
4.2 教学内容介绍昆明雨季的文化背景和特点,如气候、自然景观等。
分析文章中提到的昆明习俗和风情,如斗鸡、米线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昆明雨季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昆明雨季的特点。
让学生分组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昆明当地的习俗和风情。
第五章:综合讨论与表达5.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讨论和表达能力。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表达对某个地方的情感和回忆。
5.2 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情感和回忆。
鼓励学生用语言、绘画或其他形式表达自己对某个地方的情感和回忆。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情感和回忆。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13cd9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fe.png)
实用的《昆明的雨》教案4篇《昆明的雨》教案篇1【知识目标】了解昆明的雨的特点,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能力目标】1、理清行文思路,了解作者闲适自由的风格。
2、品味__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品味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品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作者独特的情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1、预习__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2、了解汪曾祺的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一、说诗情,导入新课读汪曾祺的一首小诗: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让学生自由的读一读品一品其中的诗味。
教师:这首旧体诗寥寥28个字,写尽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雨季的宁静、清寂和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莘莘学子的苦闷和无奈。
在深邃的意境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
莲花池本来坐落在昆明市的西北部。
一池清水,一尊陈圆圆着比丘尼装的雕像,有点荒凉、凄清。
现在的莲花池处于市中心一带。
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白天,人流如过江之鲫;入夜,灯火似天上繁星,再也不是“莲花池外少行人”的荒郊,再也找不到有木香、有苔痕的“野店”了。
有的是酒楼、饭店、大排档。
入夜,路边烧烤摊上聚集的是打工仔、打工妹和附近大学里的男女大学生们。
嘻嘻哈哈,边吃边聊。
满街是油烟、尾气和烧烤混合的怪味,木香花的清香早没了。
然木香花会有的。
猪头肉也会有的。
只是“一杯浊酒”中恐怕再难品出“木香花湿雨沉沉”的那种况味,那种氛围了!我们也只能从先生的美丽的文字中去想象去品味……二、读文本,整体感知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随后师生共同探讨交流:1、题为“昆明的雨”,__开篇为什么要描述给宁坤的画呢?明确:所画的是昆明雨季特有的仙人掌、菌子、花,既能突出昆明多雨的特点。
又可引出下文对“昆明的雨”具体的的描述。
2、昆明的雨与别处的雨有何不同让作者如此念念不忘?请圈划出最能概括其特点的那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昆明的雨
1.把握昆明雨的特点。
(重点)
2.感悟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难点)
一、导入新课
展示描写雨的古诗文名句,说说诗句中的雨具有怎样的特点,那么昆明的雨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昆明的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提问1:本文题目是《昆明的雨》,请问本文写的仅仅是雨吗?
明确:还写了仙人掌、各种菌子、杨梅、缅桂花等景物。
写了为宁坤作画、和德熙去小酒店喝酒的事。
提问2:上述这些与雨有关系吗?任选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都与雨有着联系。
示例:杨梅是雨季的一种果子,在雨的滋润下,杨梅是黑红黑红的,在雨季的氛围中,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子的声音是娇娇的。
提问3:请用几个词语描绘你对昆明雨的感觉。
明确:丰满、饱和、旺盛、柔软……
目标导学二:深情品读,体会情感
提问4:体会了昆明雨的特点,谁愿意把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段落深情地读一遍?抽生朗读。
提问5:请同学们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说说他们读得怎么样?
学生各抒己见。
提问6:结合其他同学的意见,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这篇文章再深情地,自由地读一遍。
学生读课文。
提问7:在朗读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感情是怎样的吗?
明确:喜爱、留恋、怀念等。
请同学们带着喜爱、留恋、怀念的感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读给好友听。
甚至读给更多人听。
目标导学三: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狂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
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们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
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高尔基《海燕》节选)
提问8:同样写雨,大屏幕上的与课文中的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明确:氛围不同,雨中景不同……
提问9:如果用“豪放”与“婉约”来形容雨的话,《昆明的雨》应该属于哪一种?作者是怎样表现出这样的效果的?
明确:婉约。
作者拾取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具有一种平淡自然之美。
提示:平淡的生活中并非没有写作素材,而是缺少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也不一定轰轰烈烈的事情才具有价值,有时平平淡淡才是真,也更能打动别人的心。
小练笔:仿照这种写法,也写一写给自己留下美好记忆的某个雨季。
三、板书设计
昆明的雨的特点长
不气闷
明亮
丰满
使人动情
浓绿想念
喜爱
赞美
人文民风、人情、生活
动乱年代少有的宁静与恬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