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e88ca43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a5.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更多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加qq1175 2525 75《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选择题:1、宏观经济学的中⼼论题是(C)A 价格决定理论B ⼯资决定理论C 国民收⼊决定理论D 汇率决定理论2、下列各项中除哪⼀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疾病”(D)A ⾼失业B 滞胀C 通货膨胀D 价格稳定3、宏观经济学的创始⼈是(D)A 亚当.斯密B 马歇尔C 马克思D 凯恩斯4、政府⽀出的增加使IS曲线(B)A 左移B 右移C 不动D 斜率增⼤5、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表⽰(A)A 同⼀利息率⽔平下的收⼊增加B 利息率不变收⼊减少C 同⼀收⼊⽔平下的利息率提⾼D 收⼊不变利息率下降6、价格⽔平上升时,会(B)A 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B 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C 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D 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7、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由于(D)A 价格⽔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B 价格⽔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C 价格⽔平上升时,净出⼝会减少D 以上结论均正确8、若价格⽔平下降,则总需求(A)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难以确定9、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A)A 同⼀价格⽔平对应的总需求增加B 同⼀总需求⽔平对应的价格提⾼C 价格⽔平下降,总需求增加D 价格⽔平提⾼,总需求减少10、充分就业的含义是(B)A ⼈⼈都有⼯作,没有失业者B 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C 消灭了⾃然失业时的就业状态D 消灭了⾃愿失业时的就业状态11、⼀般⽤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是(D)A 消费者物价指数B GDP平减指数C ⽣产物价指数D 以上均正确12、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A)A 债务⼈B 债权⼈C 在职⼯⼈D 离退休⼈员13、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C)A 减少货币供给量B 降低失业率C 提⾼失业率D 增加财政⾚字14、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表⽰产品市场(D)A 均衡⽽货币市场⾮均衡B ⾮均衡⽽货币市场均衡C 和货币市场均处于⾮均衡D 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15、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的均衡国民收⼊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849e2d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52.png)
宏观经济学总复习要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系统,而不是个别经济单位;-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经济总量,如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统计分析和经济模型。
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国经济总量的核心指标;-通货膨胀率衡量货币购买力的下降;-失业率衡量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工作的人口占劳动力人口的比例。
3.宏观经济学的供给与需求:-宏观经济学的供给包括劳动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水平等;-宏观经济学的需求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等。
4.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发展的不断波动和循环;-经济周期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和复苏等阶段。
5.宏观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扩大和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包括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劳动力增长。
6.宏观经济学的货币和金融:-货币是社会交换的媒介,具有价值存储和价值尺度的作用;-金融市场通过提供资金的融通,促进经济的发展。
7.宏观经济学的政府政策:-财政政策通过调整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总量;-货币政策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总量;-结构政策通过改善经济结构和促进产业升级来推动经济发展。
8.宏观经济学的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经济福利有重要影响;-汇率和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经济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9.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宏观经济学的经济政策评估通过研究政策的影响和效果来提供政策建议;-经济政策评估需要考虑不同的经济群体和宏观经济目标的权衡。
以上是宏观经济学的总复习要点,包括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主要指标、供给与需求、经济周期、经济增长、货币和金融、政府政策、国际经济关系以及经济政策评估等内容。
通过熟悉这些要点,可以对宏观经济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能够应对相关的考试或研究。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24e2244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e4.png)
第一讲序论一、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对整个经济行为的研究:它分析长期的经济增长以及总产出的周期波动、失业率和通货膨胀、货币供给和预算赤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与之相对应的是研究个别市场、价格及产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
所有的市场经济需要面对的三个核心的宏观经济问题是:(1)产出和就业率为什么有时会下降?如何减少失业率?(2)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控制它?(3)一国如何提高其经济增长率?二、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系统理论的开端。
凯恩斯在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都提出了不同于20世纪30年代以前居于西方经济学界正统地位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和主张。
在理论上,传统经济学以“萨伊定律”(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为基础,以供给为中心,断定需求是供给的函数。
因此坚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将存在保证充分就业均衡趋势的自动机制这一信条。
凯恩斯否定了“萨伊定律”,从而抛弃了“储蓄会自动转化为投资”的传统观点。
他认为,“需求会自动创造供给”(即凯恩斯定律),供给就是需求的函数,即产出量和就业量的总水平决定于总有效需求(所谓“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在方法上,传统经济学关心个别厂商和个别消费者的行为活动,以及单个商品市场的交换过程及其相对价格的决定,即着重个量分析或微观经济分析。
凯恩斯则关心经济中的总量(总产量或国民收入总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就业等)行为活动,特别是总产出(投资支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
他开创了宏观经济分析方法,即总量分析。
在政策上,凯恩斯反对传统经济学提倡的“自由放任”,积极主张政府干预和调节私营经济。
由以上三个方面的“变革”而形成的凯恩斯经济学或凯恩斯主义,在二战后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新正统。
六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界围绕凯恩斯经济学的讨论已演变成两大派:现代凯恩斯学派和现代古典学派——就经济哲学而言,无非是政府干预派和自由放任派。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d27821793c1ec5da50e270a4.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获得收入计算在内的。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GDP是指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 GDP是指当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5: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6:GDP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最终产品---劳务。
2.存货:视为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投资。
(往年生产当年销售的不计,本年生产未出售的计入)3.最终产品: 一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
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
4.中间产品:指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或现期生产出来的但是进入了其他产品或劳务的产品或劳务。
5.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主要指标。
6.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的局限性:1.他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2.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3.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
4.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中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者获得的福利状况。
5.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7.GDP增长率:指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8 GDP紧缩指数:是给定时期的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所有商品在基期与当期之间的价格变化情况。
9. 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支出法计算GDP公式:GDP=C+I+G+(X-M) 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企业投资支出,G为政府购买性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https://img.taocdn.com/s3/m/53caf9ded15abe23482f4d55.png)
宏观考试重点一、 名词: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经济体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说明:GDP 测度的是最终产品的价值;GDP 是一个流量概念;GDP 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有些产品和价值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GDP 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 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本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民原则。
3、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即:失业率=(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100%以u 代表失业率,则有:%100⨯=LU u 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可以归于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者三种类型。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是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
实际上,由于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技能并支付不同的工资,工人可能会离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来寻找一份新的更好的工作。
这种由于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人试图寻找最适合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差别: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之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553fe5ee2bd960591c67736.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1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项目中,()不是收入法核算GDP的一部分。
A.租金B.工资C.利润D.净出口2. 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出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增加()。
A.20亿元B.60亿元C.180亿元D.200亿元3.LM曲线表示()。
A.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B.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C.当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D.当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的关系4.如果政府增加一笔购买性支出,则()。
A.IS曲线向右移动B.LM曲线向右移动C.IS曲线向左移动D.LM曲线向左移动5.根据凯恩斯理论,利率水平取决于()。
A.货币需求B.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C.储蓄D.储蓄与投资二、名词解释1.GDP2.均衡产出3.挤出效应三、简答题1.简述功能财政的思想。
2.简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3.哪些经济政策会使得总需求曲线左移?4.请基于增长核算方程说明经济增长的源泉。
四、计算题1.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已知人均生产函数为y=2k-0.5k2,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储蓄率s=0.1,人口增长率n=0.05,资本折旧率δ=0.05。
求:(1)稳态时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2)稳态时的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5 DDDAB二、名词解释1.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均衡产出指的是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3.挤出效应是指增加政府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的挤占效应,从而导致增加政府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可能因为私人投资减少而被全部或部分地抵消。
三、简答题1.简述功能财政的思想。
答: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财政政策的正确制定。
从反经济周期的需要来利用预算赤字和预算盈余。
《宏观经济学》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 学习材料 试题与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eb5b4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7fc5059.png)
《宏观经济学》一、单选题1.当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度降低时,LM曲线将(D)。
A.向左上方移动B.向右下方移动C.变平缓D.变陡峭2.资源的稀缺性是指(B)A.世界是的资源最终会由于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而消耗光B.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穷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C.生产某种物品所需资源的绝对数量很少D.资源必须保留给下一代3.引起长期总供给变化的因素不包括(C)。
A.技术进步B.人口增长C.储蓄增加D.资本存量增加4.经济物品是指(D)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5.假定货币供给不变,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减少将导致货币的投机需求(A)。
A.增加B.不变C.减少D.不确定6.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理论是: ()A.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B.国民收入决定理论C.经济周期理论D.经济增长理论7.所谓“凯恩斯陷阱”一般产生于债券价格的(A)。
A.高位区B.低位区C.中位区D.无法判断8.在下列三种产品中应该计入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是:(A)A.当年生产的机器B.去年生产而在今年销售的机器C.某人去年购买而在今年转售给他人的机器D.上述都是9.已知某国的资本品存量在年初为500亿元,它在本年度生产了125亿元的资本品,资本消耗是100亿元,则该国在本年度的总投资和净投资分别是(A)。
A.125亿和25亿B.625亿和525亿C.125亿和100亿D.35亿和40亿11.面粉是中间产品”这一命题:(C)A.一定是对的B.一定是不对的C.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不对的D.以上三种说法全对12.通过分散化投资可以消除(A)。
A.非系统性风险B.系统性风险C.总风险D.金融风险13.下列不正确的命题是:(A)A.国民生产净值(NNP)减直接税等于国民收入(NI)B.国民生产净值(NNP)加资本消耗(折旧)等于国民生产总值(GNP) C.总投资等于净投资加折旧 D.个人收入等于个人可支配收入加直接税14.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意味着产品市场(C)。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含答案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929220b4daa58da0114ac4.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题含答案一、名词解释1、最终产品:不需再加工和再出售,直接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商品。
中间产品:用于再加工和再出售,以供生产别的商品的产品。
2、货币需求:人们出于各种考虑而持有货币的需要。
货币供给: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点上所保持的不属于政府和银行所有的硬币、纸币和银行存款的总和。
3、财政政策:政府为了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变动税收、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所作的决策。
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以影响总需求的政策。
4、充分就业:指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
失业:在一定年龄以上,具有劳动能力,没有工作但是积极寻找工作的人。
5、GNP折算指数=名义GNP/实际GNP。
反映一般价格水平变化情况。
6、消费:消费者家庭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
储蓄是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
自主消费:在收入为0时也要进行的消费。
引致消费:由于收入增加而引到致的消费。
7、货币的交易需求:由于个人和企业需要进行日常的交易活动而保留的一部分货币的需求。
投机需求: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需求。
8、投资乘数: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Ki=△y/△i9、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作用。
10、通货膨胀: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显著上涨。
通货紧缩:一般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显著下降。
11、基础货币: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通货。
二、判断并说明理由题1、(√)农民生产并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没有经过市场交易,不应计入GNP。
2、(×)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提高了商业银行有央行的贷款成本,会诱使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
3、(×)IS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效果越小,政府扩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越大。
4、(√)用收入法计算的GNP中包括折旧,但折旧不属于要素收入5、(×)当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时,边际储蓄倾向大于平均储蓄向。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73d2e2a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a2.png)
《宏观经济学》课程综合复习资料一、判断题1.政府的转移支付增加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定会增加。
答案:错2.国内生产总值是指资本的形成,所以今年购买的二手车也应该计入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答案:错3.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时的国民收入一定是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答案:错4.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现象是由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的。
答案:错5.政府公债利息增加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定会增加。
答案:错6.经济生活中的通货膨胀现象是由总需求增加引起的。
答案:错7.政府购买性支出减少了,则本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也会减少。
答案:对8.政府购买增加时,资本存量就一定增加。
答案:错9.由于对外贸易的存在,四部门的平衡预算乘数一定大于三部门平衡预算乘数。
答案:错10.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等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加通货膨胀率。
答案:错二、单选题1.今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大于去年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说明()。
A.今年物价水平一定比去年高了B.今年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总量一定比去年增加了C.今年的物价水平和实物产量水平一定都比去年提高了D.以上三种说法都不一定正确答案:D2.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的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GDP是()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B.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C.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答案:A3.内在稳定器的功能是()。
A.减少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B.阻止经济衰退C.实现充分就业D.稳定收入,刺激价格波动答案:A4.当总供给曲线为正斜率,单位原材料的实际成本增加时,总供给曲线会移向()。
A.右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B.左方,价格水平下降,实际产出增加C.右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D.左方,价格水平上升,实际产出减少答案:D5.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
A.亚当斯密B.马歇尔C.凯恩斯D.萨缪尔森答案:C6.在IS曲线上存在储蓄和投资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点有()。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docx](https://img.taocdn.com/s3/m/19cc274dd15abe23482f4de7.png)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大全第一章导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及其理解(-)宏观经济学的含义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国民经济的有关总量指标及其变化说明资源如何得到充分利用的-门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含义的理解研究对象: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解决问题:资源的利用问题分析方法:总量分析。
(包括个量加总和个量平均)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IS—LM模型)2经济增长理论3经济周期理论4失业理论5通货膨胀理论6开放经济理论7宏观经济政策三、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1保持经济的合理增长2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3实现充分就业4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第二节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前人的宏观经济学思想斯密: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分工理论:认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长的重要原因。
2、财政和税收理论:阐述了国家的支岀、收入和公债,提出了公平、确定、便利和经济四大税收原则。
李嘉图:1817年,《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岀版,其核心思想:寻找最佳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资本主义,增进资产阶级的财曷O主要的宏观经济学思想包括:1、坚持经济自由主义原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2、各种赋税问题。
3、经济危机。
4、货币数量论二、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背景及其代表人物——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与《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产生背景一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人危机代表人物一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产生标志一1936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理论的基本观点1由于工资和价格具有“刚性",无法实现劳动力市场和产晶市场的均衡2由于三条心里规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投资收益率递减、流动性偏好)的作用,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3提出了放弄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本思想(三)凯恩斯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的颠覆1.在理论上否定了萨伊定律:(1)工资是具有“刚性”的,充分就业是难以实现的。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最新完整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最新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0bb597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c3.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最新完整版)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下面红色划线的内容是我们会计专业雷洪老师有说的重点,其他内容是其他专业老师有提到的,希望大家不要忽视雷洪老师给的重点,做好全面的复习准备期末考试题型①单项选择题: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②判断题:15题,每小题1分,共15分③名词解释: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④计算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⑤简答题: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⑥论述画图题:1小题,14分,共14分第一章:导论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①经济增长②经济周期③失业④通货膨胀⑤开放经济⑥宏观经济政策2、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P16①促进增长: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地增长。
②稳定经济:减少经济周期性的波动,从而减少失业。
(和减少失业的目标基本一致)③减少失业④控制物价:把通货膨胀率控制在一定的水平。
⑤对外平衡:保持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
3、一般认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就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宏观经济学的产生的标志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
5、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理论上分歧为市场机制是否完善,政策上的分歧是是否需要政府的干预。
6、GDP消胀指数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有效指标。
7、GDP消胀指数=名义GDP/实际GDPX1008、自然失业率不是一个常数,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时波动的。
9、失业的类型(P7):摩擦性失业:是由于人们在不同的地区、职业或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停地变动工作而引起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一致时引起的失业,即有事没人能做,有人没事可做。
周期性失业: 是由于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减少(而不是个别部门对劳动力的减少)而引起的失业。
如经济衰退时对劳动力需求减少,经济繁荣时对劳动力需求增加。
第二章:宏观经济的衡量与均衡1、区分GDP、GNP、NNP、NDP的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境内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宏观经济学的复习知识要点
![宏观经济学的复习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c2fc804763231126edb11e8.png)
准备金(R)下降 货币总量(M)下降 利率(i)上升 投资、消费、净出口(I,C,X)下降 总需求(AD)下降 实际GDP下降且通货膨胀下降。
总结——货币政策的运用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
扩张性 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 降低再贴现率 降低法定准备率
业
增加 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
第四章
1
A.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1.宏观经济学的产生 • 宏观经济学来源于法国魁奈的《经济表》 和英国马尔萨斯的“马尔萨斯人口论”。 • 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提出“宏观 经济学”的概念。 • 现代宏观经济学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 和货币通论》(1936)出版后迅速发展起 来。凯恩斯把国民收入和就业人数之间的 关系作为研究中心进行了综合分析。
政府支出(G)是政府在商品和服务上的支出。
净出口(X)等于出口值减去进口值。
练习5
在下列情况中,预期哪一种会使总 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政府支出增加。 b.净出口减少。 c.劳动力参与减少。 d.采用改进的生产技术。 e.美元价值减少。
第八章
25
1 乘数的含义
26
在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乘数定义为支出的 自发变化所引起的国民产出变化的倍数。 由于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衡量国民产出, 乘数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紧缩性 货币政策 公开市场上卖出有价证券 提高再贴现率 提高法定准备率 减少 总需求
第十五章
42
2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潜在产出
投入成本
43
表15-1 总供给的决定因素
变量 潜在产出 投入 对总供给的影响
当潜在产出处于非加速通货膨胀的 水平之时。投入的增长会带来潜在产 出和总供给的上升。 技术进步的提高会增加潜在产出水 平和总供给。 工资降低导致成本降低, 产出的数 量会增加。 进口品价格的下降,会导致生产成 本的下降和总供给的增加。 较低的石油价格或不太严厉的环境 管制会降低成本, 从而提高总供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版.docx](https://img.taocdn.com/s3/m/01f177b158fb770bf68a5550.png)
宏观考试重点一、名词: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经济休系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说明:GDP测度的是绘终产品的价值;GDP是一个流量概念;GDP是以市场价格来衡量产品或劳务的价值;有些产品和价值无法用市场价格来衡量;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卖掉的最终产品价值。
GDP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木国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最终产品市场价值的总和,它以人口为统计标准,强调国尺原则。
3、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即:失业率二(失业者人数/劳动力人数)X100%以u代表失业率,则有:w=£xlOO%经济体系中的每个人,可以归于就业者、失业者和非劳动力者三L种类型。
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冇货币因素干扰的借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鬧求和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总是存在着一定比例的失业人口。
实际上,由丁•不同的工作要求不同的技能并支付不同的工资,工人可能会离职,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來寻找一份新的更好的工作。
这种由于找一份工作需要时间而引起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由于经济是动态变化的, 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火,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Z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与摩擦性失业不同的是,结构性失业并不是因为他们工人试图寻找最适合他们个人技能的工作,而是现行工资下,劳动供给人于劳动需求。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之间的差别:由丁• 经济是动态变化的,工作不断地产生和消失,工人也不断地加入和退出劳动力队伍,因此,为了使工人和工作相匹配,摩擦性失业在任何时候都是存在的。
结构性失业是指实际工资保持在使劳动供求均衡的水平Z上时,劳动供给大于劳动需求所造成的失业。
宏观经济学复习内容
![宏观经济学复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ea418e150722192e4536f68c.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内容一、名词解释国民收入、3、流动偏好陷阱、5经济周期6最终产品: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使用的产品。
7GDP gap:即国内生产总值缺口。
指潜在国民收入和实际的均衡收入之间的差距。
8资本的边际效率:是一折现率或贴现率。
这一折现率使一项资本资产的物品在使用期内各项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恰好等于该资产的供给价格(或成本)。
9Monetary base:即货币基础或基础货币、高能货币。
指商业银行的储备总额加上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
10.利率效应:指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11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变化的比率。
K=△Y/△I12.Philips cure:菲利普斯曲线。
原本描述货币工资上涨率和失业率的负相关的关系,后被延伸为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的替代关系。
1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4.Crowding out:即挤出效应。
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时,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上升,私人投资收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15.摩擦性失业:是指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简答题、简述IS曲线的定义及其移动的原因。
、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的互动,说明宏观经济中的萧条、高涨和滞胀的状态(画图说明)。
、简述功能财政思想和平衡预算的财政思想有何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有哪两种常用核算方法?.什么是货币需求?货币需求有哪几类?分别由什么因素决定?.经济学家将失业主要区分为哪些类型,每种失业的含义是什么?.简述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什么是IS曲线、LM曲线?并结合图形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何时实现同时均衡?9.写出支出乘数、税收乘数、转移支付乘数和外贸乘数的数学表达式,并比较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经济乘数的大小。
答:支出乘数K g=1/1-b(1-t) (1分)税收乘数Kt=-b(1-t)/1-b(1-t) (1分)转移支付乘数Ktr= b(1-t)/1-b(1-t) (1分)外贸乘数K f=1/1-b(1-t)+m(1分)两部门投资乘数大于三部门政府支出乘数大于四部门对外贸易乘数,即1/1-b>1/1-b(1-t) >1/1-b(1-t)+m(1分)10.在两部门经济条件下,使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如何决定均衡收入?在几何图形上如何表现?答:使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的代数表达式均为:Y=a+i/1-b(1分)用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决定均衡收入如图1和2所示:(各2分)C I S I SE C+I E IC0 Y0Y450Y0Y11.画出四部门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流量循环图,揭示投资与储蓄的恒等关系。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d6a9dcf58f5f61fb736668d.png)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
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
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
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
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
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
上图为IS—LM图。
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
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
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
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
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
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
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4.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区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解答:总供给曲线的理论主要由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反映。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1cb3cb5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35.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整理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2.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和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变量和指标二、需求与供给1.总需求和总供给的概念和构成要素2.宏观经济平衡和市场均衡的关系3.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决定因素和调节机制三、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1.经济增长的基本概念和测算方法2.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和推动力量3.经济周期的定义和特征4.经济周期的理论解释和调控方法四、通货膨胀与失业1.通货膨胀的概念和测算方法2.通货膨胀的影响因素和类型3.失业的定义和测算方法4.失业的类型和影响因素五、国际贸易与汇率1.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模型2.贸易的利益和限制因素3.汇率的概念和变动原因4.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六、货币与金融1.货币的职能和货币供求的决定因素2.货币发行与流通的机制与政策3.银行与央行的职能与作用4.股票、债券市场与金融创新七、政府与经济1.政府的宏观调控目标与手段2.财政政策的目标和工具3.货币政策的目标和工具4.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和合作八、经济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1.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和特征2.全球经济治理与国际经济组织3.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和目标4.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和实践在复习过程中,需要注重以下几点:1.理解和记忆重点概念和理论,例如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定义、影响因素和调控手段等。
2.研究并理解各个方面的经济数据和指标,例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经济情况和事件,例如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影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量等。
4.细化学习内容,建立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或制作总结表格来整理复习材料。
5.进行真题练习和模拟考试,检验复习成果,找到巩固和提高的重点。
通过系统地复习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为未来的经济决策和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15268a7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9.png)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一、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整个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贸易等方面。
其关注的是总体经济现象,而非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它衡量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增加量。
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率来表示。
通货膨胀指的是总体物价水平的持续上升。
这会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稳定。
失业则是指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的状态。
失业率是衡量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
二、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GDP)GDP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
理解 GDP 的定义需要注意几个要点:首先,GDP 只计算最终产品和服务,避免重复计算;其次,GDP 是市场价值的总和,需要通过市场价格来衡量;最后,GDP 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非销售的。
2、其他相关指标除了 GDP,还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指标。
GNP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它与 GDP 的区别在于计算的是本国国民的生产,而不管生产活动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进行。
NDP 是从 GDP 中扣除折旧后的净值。
NI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 是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的个人收入。
DPI 则是个人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
3、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主要有支出法、收入法和生产法三种。
支出法是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支出,即消费(C)、投资(I)、政府购买(G)和净出口(NX)之和来计算 GDP。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来计算 GDP,包括工资、利息、租金、利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 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以领土为统计标准,在本国国土范围内的财产和劳务获得收入计算在内的。
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GDP是指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不包括中间产品价值。
2:GDP是一国范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 GDP是指当年内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GDP是一定时期内所生产而不是所售出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5:GDP 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
6:GDP中的最终产品不仅包括有形的最终产品,而且包括无形的最终产品---劳务。
2.存货:视为企业自己买下的存货投资。
(往年生产当年销售的不计,本年生产未出售的计入)3.最终产品:一消费和投资为目的的现期生产和出售的产品。
最终产品是和中间产品相对而言的。
4.中间产品:指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或现期生产出来的但是进入了其他产品或劳务的产品或劳务。
5.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的三个主要指标。
6.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的局限性:1.他不反映分配是否公平2.非市场活动得不到反映3.有些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内容无法得到反映。
4.它把所有市场交易活动反映到GDP中来,并不能正确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无法反映人们从产品和劳务消费者获得的福利状况。
5.由于不同国家产品结构和市场价格的差异,两国GDP指标难以进行精确比较7.GDP增长率:指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8 GDP紧缩指数:是给定时期的现价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率,它反映了所有商品在基期与当期之间的价格变化情况。
9.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出发,,把一年内购买的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而计算出的该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0.支出法计算GDP公式:GDP二C+I+G+(X-M) C为居民消费支出,I为企业投资支出,G为政府购买性支出,X为出口,M为进口。
11.部分支出不计入GDP :1对过去时期生产的产品支出(如购买旧设备)2.非产品和劳务支出如购买股票,债券的支出,这只是所有权的转移而不涉及最终产品与劳务的生产3.对进口产品和劳务的收入4•政府支出中的转移支付也不应计入5•人们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产品和劳务不发生市场交易,没有明确的市场价值。
12.收入法:用要素收入(或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是从居民户向企业出售的生产要素获得收入的角度看,也就是从企业生产成本看社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了多少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以下应计算在内:1, 工资,利息和租金等这些生产要素的报酬。
利息指人们储蓄所提供的货币资金在本期的净利息收入,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不计入。
租金包括个人出租的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
2,非公司企业收入,指各种类别的非公司型企业的纯收入。
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利润税(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
4,企业转移支付和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指公司对非盈利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赊账。
5,资本折旧。
‘13.国民收入=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14.收入法计算GDP时应注意:1•销售上一时期的产品和劳务取得收入不计算在内2•与生产无关的收入不计算在内,如出售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金融交易3.政府的转移支付不能算作接受者的收入15.在国民计算体系中一支出法为基本方法。
16.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的国民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包括在本国境内的国民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和从外国所获得的收入。
17 .国外净要素收入:指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要素收入。
GNP二GDP+(本国国民从国外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一外国国民从本国得到的生产要素收入)18.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净值,即新增加的产值。
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了折旧之后的产值。
NDP二GDP-折旧19.国民收入(NI)=要素收入。
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的全部收入,即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的总和,也就是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
20.个人收入(PI)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NI-公司所得税-公司未分配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对居民的转移支付21.个人可支配收入(DPI)只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的全部收入。
DPI=PI-个人所得税二消费+储蓄22.国民收入核算的恒等式:总需求二总供给23.两部门经济循环模型:1,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发生联系2,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通过产品市场发生联系3,家庭部门把他们因提供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都用于购买企业部门生产的消费品和劳务总需求二消费+投资(AD二C+I )总供给二消费+储蓄(AD=C+S)总供给二总需求(C+I=C+S )即匸S24.三部门经济模型:基本均衡条件:C+I+G二C+S+T贝卩I+G=S+TI=S+ (T-G)25.名义GDP :指用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6.实际GDP :指用从前的某一年度的价格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7.GDP折算指数:指名义GDP与实际GDP之间的比率。
28.均衡产出:指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29消费函数:在一般情况下,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他们的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像收入增加的那样多。
30储蓄函数:由于消费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减的,可以想到储蓄随收入增加而增加的比率是递增的。
31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间的比率,也就是每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消费部分所占的比率。
32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
33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意一个收入水平上的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34平均储蓄倾向:指任意一个收入水平上的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35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36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的比率。
37税收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38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
39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的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对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40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
这种贴现率使一项资本品的试用期内各个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正好等于该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重置成本。
41 IS曲线:指产品市场均衡时,利率和国民收入组合的轨迹,在商品市场上,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化的关系,即利率提高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减少,利率降低时总产出水平趋于增加。
42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降低而只能上升,或者说有价证券上午价格不会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的有价证券售出来换成货币,即使手中又另外新增了货币,也绝不肯再去购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而遭受损失,即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会持在手中43货币的交易需求:由于出于交易动机与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量都取决于收入,则可以把出于交易动机与预防性动机的货币需求量统称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量。
具体表达公式是:44货币的投机需求:取决于利率,用45 LM曲线:表示在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 )时,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或者说,LM曲线是表明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货币供给都等于货币需求。
LM曲线的垂直区域也称为“古典区域” 。
LM曲线的水平区域称为‘凯恩斯区域’介于凯恩斯区域和古典区域之间的是“中间区域”46需求管理:是指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使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
47供给管理:是指通过从总供给角度对劳动力、工资、价格、产量增长等的管理与调节来达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强调从供给角度实施结构优化。
增加有效供给。
48财政政策:是政府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防止通货膨胀,减轻经济波动,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所作出的决策。
国家财政由政府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构成。
其中,政府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政府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49内在稳定器:是指财政政策本身具有的一种自动调节经济、减少经济波动的机制,它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自动减轻其程度,而不需要政府专门制定政策以调节经济。
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财政政策主要是政府的所得税、转移支付、农产品价格维持制度等。
50功能财政:指政府在财政方面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水平,预算可以盈余,也可以赤字,而不能以预算平衡为目的。
51货币政策:是政府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实现宏观经济管理。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类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已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政策。
货币供给量就是一国经济流通中的货比量,亦称货币流通量。
在某一时点上的货币供给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三个经济主体的行为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52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创造单位的基础货币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的倍数53基础货币:是流通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通货)和银行体系的储备之和54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指中央银行已法律形式规定的商业银行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利率。
55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和货币供给量的政策手段。
56总需求:是指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
57总供给:指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上提供的商品和劳务总量(国民收入)。
58潜在产量:也叫充分就业产量,是指在现在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
59充分就业量:也叫潜在就业量,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有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
60滞胀:也叫停滞性通货膨胀或停滞性通胀,是指经济停滞、失业及通货膨胀同时持续出现的经济现象。
61失业:是指凡符合法定条件,愿意工作而没有工作,并正在寻找工作的劳动者。
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
62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63结构性失业:是指由劳动的供给结构与劳动的需求结构不一致而导致的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