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讲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土壤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能够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机制。

二、教学内容1.土壤的定义和特点;2.土壤的形成因素;3.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机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性?为什么需要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2. 知识讲解(15分钟)a. 土壤的定义和特点通过课本或多媒体展示图片,向学生介绍土壤的定义和特点。

强调土壤是地壳表层由岩石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而形成的,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保水性和层次性等特点。

b. 土壤的形成因素讲解基本的土壤形成因素,包括:•母质:岩石和矿物质是土壤形成的原材料;•气候:温度和降水是土壤发育的主要气候因素;•生物:土壤中的生物活动对土壤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地形:地形对土壤的分布和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3. 实例分析(20分钟)选择几个典型的土壤类型进行详细的实例分析,包括黄土、红壤和淤泥等。

通过分析不同土壤类型的形成机制,让学生理解土壤形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4. 案例讨论(20分钟)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形式下分析土壤形成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土壤的形成因素对土壤类型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四、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中的表现;2.教师针对案例讨论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3.课堂小测验。

五、教学资源1.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及配套教学资源;2.多媒体设备和图片。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从而提高对土壤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和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对学生的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

3.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3.4《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优秀教学案例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2.引导学生关注土壤资源保护,提高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3.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国家地理环境的态度。
4.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使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创新和进步。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不同类型的土壤形成场景,如森林、草原、沙漠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壤形成的环境差异。
2.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同一地区不同地段的土壤颜色和质地会有所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形成因素的作用。
3.结合时事热点,如土壤污染、土地利用变化等,让学生了解土壤形成因素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如“成土母质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地形对土壤形成有哪些作用?”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土壤形成因素。
五、案例亮点
1.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掌握土壤形成因素的知识。
2.多媒体教学手段:本节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土壤形成场景、土壤样本等,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土壤形成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土壤形成因素的知识,使抽象的土壤形成过程形象化、具体化。
3.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讲解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如成土母质的类型、颜色、质地等。
2.分析地形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如山地、平原、坡地等不同地形的土壤形成特点。
3.阐述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如温度、降水、湿度等气候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4.介绍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如植物、动物等生物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共85页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共85页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பைடு நூலகம்形成因素与 形成过程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0、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谢谢你的阅读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教案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教案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结合相关图片、视屏等资料,说出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并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2.通过小组依据资料商量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提高资料分析、团结协作,交流互助的能力。

3.明确人类活动与土壤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这种资源合理利用的方法,逐渐树立学生可延续开展和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难点: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多媒体法、小组商量法。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设疑导入。

提问学生:每逢月底,我们总会看到一个新词出现,它就是“吃土〞。

大家了解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吗那大家又了解土是怎么来的吗设置疑问,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知识回忆(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分别学了哪些土壤(学生答复)依据颜色划分有黑土、红壤黄壤等;依据质地划分有粘土类、壤土类、沙土类等;观察土壤剖面可以将土壤划分成不同的土层。

(教师总结)目前各国其实都有自己标准的土壤划分方法,并可以将土壤划分成不同的土纲,如我国土壤系统分类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根底,是一个定量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的分类,该系统分类把中国土壤划分出14个土纲:有机土、人为土、灰土、火山灰土、铁铝土、变性土、干旱土、盐成土、潜育土、均腐土、富铁土、淋溶土、雏形土和新成土。

2.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教师活动)出示(土壤成土过程示意图),引导学生认真观看并思考:为什么土壤各不相同土壤发生的物质根底是什么(学生活动)观察图片思考并答复。

因为形成土壤的物质不一样,这个物质称为成土母质。

(教师活动)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根底,当岩石破碎后就会成为成土母质,经过植物在成土母质中扎根,促进了土壤的进一步发育,并增加了土壤的有机含量,之后通过降水不断渗透到土壤深处,促使土壤进一步发育。

因此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影响土壤质地。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土壤地理学》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23所示。
图4-22 不同地带土壤剖面发育与成土年龄相关示意图 (据Gerrard,2000)
图4-23 在稳定条件下土壤发育的时间序列示意图
4.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人为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受社会制度和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而且这种影响具
有双向性,即可通过合理利用,使土壤朝
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也可因不合理利用 引起土壤退化。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 封 洪堡在《亚洲 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 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 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
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
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道库恰耶夫(1881年) 首次建立了 П=f(К, О, Г, Б) 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式中: П表示土壤;К, О, Г, 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 母质和时间因素。道库恰耶夫认为地形只对 “隐域土”有重要意义,故未将地形因子列入。 他还提出土壤是一个独立自然体,成为现代土 壤科学及土壤地理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Jenny H) 对土壤 与成土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41年发 表《Factors of Soil Formation》,提出 S = f ( Cl, O, R, P, T, … ),简称‘clorpt’函 数式,成为土壤形成的通用公式。詹尼认 为在成土过程中的生物主导并不是千篇一 律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 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如图4-1所示。
图4-6 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据Jenny, 1983)
图4-7 土壤剖面发育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图
图4-8 印度24℃等温沿线区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据Jenny, 1983)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4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教学设计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展示不同地区的土壤景观,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土壤的多样性。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土壤形成的原因,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破重点与难点
(1)通过讲解、图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土壤形成原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等因素。
(2)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观察土壤样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壤形成过程。
2.教师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土壤形成原因的理解。
例如:“以黄土高原为例,它的土壤主要是黄土,这是由于风力搬运、沉积形成的。而江南水乡的土壤则富含有机质,这与当地的气候、生物活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具体的土壤问题,如土壤侵蚀、盐碱化等,进行讨论。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3.通过学习土壤形成原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增强学生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观念和综合分析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其探究地理问题的热情,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章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基础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等。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土壤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可能对土壤形成过程的深入理解以及分析实际土壤问题的能力仍有所欠缺。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土壤知识的了解大多来源于生活经验,教学时应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问题。
2.针对学生对土壤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中应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观察土壤剖面、分析土壤样品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土壤形成过程。

第四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23-PPT课件

第四章土壤形成因素学说123-PPT课件

第六节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第4章
一、人为活动特点
1)有意识、有目的; 2)社会性; 3)双向性
二、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
1)人类活动一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或各因素对比关系 来影响土壤发育; 2)直接改变土壤组成和性状来影响成土过程。
第4章
不同地带土壤剖面发育与成土年龄相关示意图 (据Gerrard,2000)
К, О, Г, 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母质、时间。
3、詹尼
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Jenny H) 对土壤与成土因素进行了深入研 究,于1941年发表《Factors of Soil Formation》,提出 S = f ( Cl, O, R, P, T, … ),简称‘clorpt’函数式,成为土壤形成的通 用公式。 詹尼认为在成土过程中的生物主导并不是千篇一律的现象,在不 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 4、威廉斯 苏联土壤学家,认为土壤的本质特性是具有肥力,强调生物主导 作用。
第四节 土壤形成的地形因素
地形影响土壤形成之间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主要是通过其他因素, 即间接引起地表物质与能量的再分配,来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的 方向和强度。
第4章
一、地形影响地表水热状况与物质分异
1、支配地表径流、土内径流和排水,影响土壤水分、土壤性状和成 土作用强度、过程等。 2、土壤物质分异 影响地表物质的组成和地球化学分异过程。如正负地形。 3、通过地形高度、坡向等影响土壤的水热组合。 海拔高度的影响,土壤的垂直分异现象。 坡向影响, 阴坡和阳坡, 迎风破和背风坡
2)生物小循环
含义:通过植物(包括所有参与这一过程的生物)的反复吸收利 用和积累营养物质的这一过程,又称“物质的生物累积过程”。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一、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能够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

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1.熟悉地理土壤的概念和定义;2.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形成因素;3.掌握地理土壤的分类和特征。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理土壤的概念和定义;2.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3.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4.土壤的分类和特征。

2.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前导导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发学生对土壤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2.多媒体展示: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直观地展示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形成因素;3.团体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和交流能力;4.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环境条件下土壤的特征和分类。

三、教学流程3.1 活动一:前导导入•工作形式:整体活动•时间估计:10分钟步骤:1.教师出示一张图片展示不同颜色和质地的土壤。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为什么土壤的颜色和质地不同?”3.学生思考并畅所欲言,教师进行引导和点拨。

3.2 活动二:多媒体展示•工作形式:整体活动•时间估计:20分钟步骤: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主要形成因素。

2.教师解释并讲解多媒体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

3.3 活动三:团体合作学习•工作形式:小组活动•时间估计:30分钟步骤: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土壤形成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2.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收集相关资料,介绍所选择的土壤形成因素,并解释其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3.每个小组派代表做小组报告,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讨论。

3.4 活动四:实地考察•工作形式:整体活动•时间估计:30分钟步骤: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地点,观察土壤的颜色、质地、湿度等特征。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2)-110页PPT资料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2)-110页PPT资料
SiO2=0.20 Fe2O3=0.04 Al2O3=0.02
还原迁移(reduction transport):
地表渍水情况下,土壤处于 嫌 气还原 条件,某些变价态元素被还原而随水迁移 的过程.其特是铁、锰转化与移动.
Eh值氧化还原电位 Eh=-500mv极端还原
=-200mv强还原 =100mv通气不良 =300mv中度氧化 =500mv强氧化
研究案例—生物小循环
题目:北京地区耕地碳酸盐褐土不同农 作物氮及灰分元素生物循环的比较研究
作者:黄德华、陈佐忠、张鸿芳 时间:1982.4 刊物: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
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地区自然条件 三。研究结果 1.生物量 2.氮 3.磷 4.钾 5.钙镁铁硫锰等
每年向土壤归还的N素,在草原地上部分每 年每 hm2 为 20-30kg 左右。
4)生物固氮:生态系统中 N 素绝大部分 来源于生物对大气 N2 的固定。
全球每年固N总量在100-175×106t.
输出过程
1)淋失:这是指土壤中的物质在土壤水的作 用下,淋出土体的过程。在降水丰富的地区,这
一过程很强烈。 不同元素被淋失的速度与其移动的活性 很有关系。地下水的富营养化与NO3的淋失很有关。
5. 不同土壤有不同的主导过程。主导过程 决定土壤的特征。
成土过程的多样性决定了众多的土壤 类型。
6. 土壤生态系统与其所处环境间物质循环 与土壤内部的物理、化学作用是土壤形 成过程的共同过程。
土壤形成的实质
母质---土壤---土壤肥力的形成 过程---养分的积累过程---生物 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
2)生物吸收
不同植物不同元素吸收表现很大差别。
土壤形成过程
简称成土过程,是指在土壤形成过程中 发生 的物理、化学、生物作用,以及物 质循环和由此而形成土壤发生层与剖面 特征的过程。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课件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课件

蒸发
土壤蒸发和蒸腾量会影响土壤湿度和元素分布的形 成和转移,水分是土壤形成重要的因素之一。
海拔高度
不同海拔上的物理性质不同,因此在不同的素的分配和转移有重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在土壤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1
植被
植物根系对土壤结构和质地形成有一定作用,而不同的植被会对应不同类型的土壤。
2
动物
小型生物影响着土壤质量,如虫类增加土层的透气性,土层形成需要动物有机物,而 大型家畜影响着土壤机械结构。
3
微生物
微生物在土壤生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的微生物在不同的立地环境下可对土壤的 形成产生不同的影响。
岩石因素
岩石因素主要包括岩性、风化程度和岩溶作用。
岩性
岩性主要对土壤质地起到了 巨大影响,决定了土壤的透 水性、透气性和养分保水能 力。
2
湿度
湿度变化会影响土壤发育,土壤成分主要受气候和地域环境的影响,参与大气和生物 有机物的循环过程。
3

风可以改变土壤的结构,加速了岩石的风化,同时也能改变土壤湿度、氧气含量等物 理和化学属性。
土壤形成过程
土壤形成不是一夜之间完成,而是一个漫长的自然过程。
侵蚀
水、风和重力是主要的侵蚀因素,能够提高环 境和土壤的难度。
风化程度
岩石的风化程度是土壤发育 的一个重要条件,风化程度 高的岩石更容易成为土壤。
岩溶作用
溶蚀过程是一种自然环境镜 像,对土壤的形成不仅对酸 碱度影响很明显,还能改善 土壤的透水性和重新组合土 层的粒度结构。
土壤因素
土壤因素在土壤组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水分
水分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取决于水文系 统和查找水文周期以及失水的地质学历史。

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019版)教案

第四节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
册(2019版)教案
一、课前导入
1.直接给学生出示满是尘土的瓶子并让学生猜测其内容是什么。

2.显示一个全球大气降水的全球地图,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土壤不同。

二、课堂讲解
1. 土壤产生的过程
•化学物质和有机物质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物质而形成小颗粒。

•多年水流下淋,让土壤形成更大的颗粒。

•生物过程可以促进土壤产生。

2. 土壤形成的因素
•岩石成分:土壤的化学成分来自风化的岩石。

•气候:气候会影响土壤形成和物质的分解。

•有机物质:植物的残渣和死去的动物会形成有机物质。

有机物质可以改善土壤,使其更适合植物生长。

•时间:土壤的形成需要很长时间,数百年或更长时间。

三、课堂练习
1.请简述土壤的产生过程。

2.气候是否会影响土壤形成?为什么?
3.简述有机物质对土壤的影响。

四、课后拓展
1.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和所处的环境。

2.设计实验探究如何改善土壤的质量。

五、教学反思
此节课内容比较简单,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及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能够将土壤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例如地理、生物、化学等。

在课堂上需要花费足够的时间来让学生理解土壤的形成原理和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此节课程让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是拥有了新的知识,当然活动也是如此。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教案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教案

高中地理《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土壤形成的原因;2.理解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3.掌握评价土壤质量的方法;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1.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原因;2.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教学难点:1.理解土壤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原因;2.掌握评价土壤质量的方法。

教学方式:1.教师授课;2.小组讨论;3.实验观察;4.课堂练习。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15分钟)1.通过讲解“你对土壤了解多少?”,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兴趣;2.以问题形式给学生讨论:土壤的形成和土壤的作用是什么?3.启发学生探究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二、教学核心(30分钟)1.讲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2.探讨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a.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母质、地形、生物;b.人类活动因素:开垦、植树造林、施化肥、排放污染。

三、实验(30分钟)1.实验名称:评价土壤的质量;2.实验步骤:a.收集不同来源的土壤样品;b.利用显微镜观察土壤样品的结构特征;c.通过pH值测定土壤酸碱度;d.根据土壤的沉淀份量和颜色等指标评价土壤的质量。

四、课堂练习(15分钟)1.请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a.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破坏有哪些?如何保护土壤?b.土壤的 pH 值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 pH 值越低,土壤越酸?2.学生个人完成笔试题。

五、课堂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2.总结环境和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3.布置下节课的作业。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共85页文档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共85页文档
土壤地理学课件第四讲土壤 形成因素与形成过程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地理学科中的土壤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了解土壤的形成因素对于学生正确理解地球表层的构造以及作为生命之本的土壤的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教学设计针对高中地理课程中的土壤章节,通过清晰的教学目标、合理的教学流程以及有趣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岩石、气候、生物、人类活动。

–掌握各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机理。

–了解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形成因素的关系。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如为什么某地土壤肥沃,而另一处土壤贫瘠等。

–能够进行简单的土壤成因分析,并归纳总结。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增强对土壤形成因素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他们合理利用土壤资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 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岩石、气候、生物、人类活动。

- 各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机理。

教学难点: - 理解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形成因素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通过实际案例、实证数据和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资源,引入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加深学生的理解。

•合作学习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合作能力。

2.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引入通过展示一张土壤的图片或视频,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步骤二:知识点讲解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等多媒体工具,对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进行讲解。

包括岩石、气候、生物、人类活动等因素,并重点讲解各种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机理。

步骤三:案例分析教师给出几个实际案例,如某地土壤肥沃的原因、某地土壤过酸的原因等,然后要求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并给出解释。

《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地理教案

《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地理教案

《形成土壤的影响因素》地理教案教案概述: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通过观察和分析不同的土壤样本,学生能够理解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并探讨气候、地形、植被、母质等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教学目标:1.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3.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土壤的组成和结构;2.气候、地形、植被、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教学难点:1.土壤形成因素的相互作用;2.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教学PPT;2.土壤样本;3.放大镜、铁铲等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环境,注意土地的表面状况,引发学生对土壤的思考。

2.提问:“你们对土壤有什么印象?土壤是从哪里来的?”二、讲授(10分钟)1.讲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如颗粒物、有机质、矿物质等。

2.介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气候、地形、植被、母质。

3.分析各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如气候影响有机质的分解,地形影响水分的分布,植被影响有机质的积累,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等。

三、实践操作(1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块土壤样本;2.引导学生观察土壤样本的质地、颜色、结构等特征;3.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土壤中的颗粒物、有机质等;4.学生结合所学的土壤形成因素,分析土壤样本的特点,并讨论各因素对该土壤形成的作用。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和分析;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土壤形成的过程;3.讨论如何保护土壤资源,提高土壤质量。

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2.强调保护土壤资源的重要性,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分析土壤样本,让学生了解土壤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在实践操作环节,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土壤的特性,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了表达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重点
1. 掌握土壤地理发生学的基本理论 2. 掌握生物气候、母质、地质水文因素
对土壤形成发育的影响 3. 认识时间与土壤发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4. 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关键词
成土因素(soil-forming factor) 母质(parent material) 土壤发生(soil genesis) 风化壳 (weathering crust)
4.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水分是所有生物活动,特别是高等植 物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生命要素和营养元 素的载体;是土壤发生发育过程必需的物 质及物化与生物反应过程的重要介质。水 分参与了土壤形成中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 转换和交换过程。水分在母岩风化与成土 过程的作用,如图4-20~4-21所示。
土壤发育序列(soil development sequence) 土壤地形序列(soil toposequence) 土壤年代序列(soil chronosequence)
知识结构
认识土壤发生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 说
掌握土壤与生物气 候、土壤水运动特 征,土壤水热状况
4.2~4.6 土壤形成的气候、 生物、母质、地形与 水文因素
美国土壤学家H.詹尼(Jenny H) 对土壤 与成土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于1941年发 表《Factors of Soil Formation》,提出
S = f ( Cl, O, R, P, T, … ),简称‘clorpt’函 数式,成为土壤形成的通用公式。詹尼认 为在成土过程中的生物主导并不是千篇一 律的现象,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土壤 往往有某一因素占优势,如图4-1所示。
道库恰耶夫(1881年) 首次建立了
П=f(К, О, Г, Б)
表示土壤与成土因素之间的发生关系。式中: П表示土壤;К, О, Г, Б分别表示气候、生物、 母质和时间因素。道库恰耶夫认为地形只对 “隐域土”有重要意义,故未将地形因子列入。 他还提出土壤是一个独立自然体,成为现代土 壤科学及土壤地理学的独特研究对象。
图4-10 河北坝上简育干润均腐土在风蚀过程中的变化图
图4-11 模拟的全球陆地表面碱性阳离子沉降量分布图 (据Kuylenstierna, 2001)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生物将太阳辐射能转变为化学能引入成 土过程,并合成土壤腐殖质。在土壤中生 活着有数百万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 们的生理代谢过程构成了地表营养元素的 生物小循环,使得养分在土壤中保持与富 集,从而促使了土壤的发生与发展,如图 4-12~4-15所示。
《土壤地理学》电子教案
第4章 土壤形成因素学说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4.3 土壤形成的生物因素 4.4 土壤形成的母质因素 4.5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4.6 土壤形成的水圈(水文)因素 4.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4.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4.5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地形)因素
岩石圈表面形态即地形,它是土壤形成 发育的空间条件,对成土过程的作用与母质、 气候、生物等不同,它通过影响地表物质能 量的再分配,从而影响成土过程。新构造运 动及地形演变更是影响土壤发生发育的重要 因素,如图4-16~4-19所示。
图4-16 地形对水分运动的影响 (据John Gerrard,2000)
熟悉土壤时间发育序 列及人类对土壤发育 的影响
4.7 土壤形成的时间因素 4.8 土壤形成的人为因素
4.1 道库恰耶夫成土因素学说
德国科学家亚历山大封洪堡在《亚洲 地质学和气候学片断》中,揭示了欧亚大陆 中西部气候与植被的规律性变化;现代土壤 地理学奠基人道库恰耶夫,19世纪末在科学 调查的基础上,将广阔地域土壤与其自然条 件联系起来,创立了成土因素学说。
图4-12 南极洲基岩表面地衣着生与土壤的发生景观
图4-13 南极大陆寒漠区砂岩表面地衣生长示意图
图4-14 不同植物作用下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垂直分布比较 (据熊毅,1990)
图4-15 生物群落及其对成土过程的作用图式
4.4 土壤形成的岩石圈(母质)因素
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在生物 气候作用下,母质表面逐渐转变成土壤。 但母质并不仅是被改造的材料,同时对成 土过程有一定作用,这种作用愈是在成土 过程的初期愈较显著。母质对成土过程和 土壤特性的影响是在母质风化和成土过程 中施加影响的,可见,母质的这种影响属 于钝性的。

图4-2 土壤温度与大气温度的相关分析图式 (据沃洛布耶夫,1958)
热带雨林 波哥大草原
积雪
内华达山地
图4-3 不同地带土壤中苜蓿碎屑分解速率的实验模拟 (据Jenny,1983)
图4-4 不同温度带风化壳分异图式 (据Gerrard J, 2000年资料改编)
图4-5 土壤水量平衡图式 (据Gerrard J, 2000)
图4-1 土壤性状由初态向稳态演化模式图
4.2 土壤形成的气候因素
气候是土壤形成的能量源泉。土壤与 大气之间经常进行水分和热量的交换。气 候直接影响着土壤的水热状况、土壤中物 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并决定着母岩风化与 土壤形成过程的方向和强度。气候要素如 气温、降水及风力对土壤形成发育具有重 要的影响,如图4-2~4-11所示。
图4-17 土壤特性及其相互关系图式 (据Furley,1968年资料改编)
图4-18 祁连山、居延海间含盐风化壳盐分地球化学分异图 (据熊毅,1986)
图4-19 河谷地形发育对土壤形成、演化的影响示意图
总之,地形制约着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再 分配,地形的发育支配着土壤的演替,在不 同的地形形态上,就形成不同土壤类型。
图4-6 美国中部土壤碳酸钙层出现深度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据Jenny, 1983)
图4-7 土壤剖面发育与气候湿润度的关系图
图4-8 印度24℃等温沿线区表土有机碳含量与年降水量关系图 (据Jenny, 1983)
mg(m2年)-1
图4-9 模拟的2050年世界陆地硫沉降量分布图 (据Kuylenstierna, 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